上热下寒

合集下载

如何改进上热下寒

如何改进上热下寒

如何改进上热下寒上热下寒是现代人广泛的一种病症,其主要表现是热证与寒证并存:长期性易上火,一直牙龈肿痛、舌疮、慢性咽喉炎、失眠症,此外又具体表现出很多寒性体质病症,如舌体胖大、小鱼际泛白、脚部冰凉等。

那么如何改进上热下寒呢?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改进上热下寒1.合理膳食少吃重囗味的食物,以及一些凉性食物的食物,多吃些口味淡、温和食物,来缓解身体上身热,下身寒的病症,每天的营养搭配要周期性,一日三餐,无须饥一顿饱一顿,八分饱最好,要注意牛羊肉、朝天椒等食物对于这类体质来讲是发性食物,最好是无须吃,面点、白米饭、白木耳、水果蔬菜等,是首选,是可以调理身体的,对健康是有利的。

2.适当运动健身适当的运动健身可以使气血秩序井然运作流通性,去到该去的地域。

进到冬季之后,身体血气一开始封藏,不适合明显、高耐磨的运动健身,而这时候训练八段锦便是十分合适的选择。

3.作息时间表调调整不要熬夜,经常熬夜是会促进人体的各行各业全是会遭到伤害,内分泌紊乱出现失调的情况,进而便会导致免疫能力出现减少,很容易遭到一些外在病菌的入侵,会加重上热下寒的病症,因此每天尽量要早一点休息,让身体各处都得到一个充足的疗养,是可以提高人体基础代谢和身体排毒的专业能力,减轻身体的工作压力,进而缓解上热下寒的病症。

4.中药泡脚用艾叶泡脚也是去虚热,引火归元很好的方法。

每晚锲而不舍用温开水洗脚三十分钟,浸到浑身上下稍微出汗,再好吃一些温水,并且少吃一些寒凉食物,注意休息,以通调五脏六腑,有利于气血的止脱生发。

那般因虚热、寒火导致的头面部、咽喉的不适全是会大大提高。

5.艾炙调理依据艾灸疗法可以把气血由上向下正确对待。

艾炙要多灸涌泉、足三里、三阴交,要让热流顺通,能一直传到脚里面去。

可是灸脚部前先灸中脘穴,关元穴,气海穴,让气往下沉。

最好到医院进行专业治疗,切勿在家里独立操作过程。

以上内容就是如何改进上热下寒的相关详解,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祝你们生活起居高兴,身体健康。

上热下寒怎么调理恢复

上热下寒怎么调理恢复

上热下寒怎么调理恢复
上热下寒是一种寒热错杂的表现,这是一种寒热性质。

上热下寒体质对人身体影响很大,所以要及时调理。

很多人不知道上热下寒应该怎么调理恢复,这种情况下,可以多吃一些补气补血食物。

★   1.补气
可进食补气的食物或药物,如人参、党参、黄芪、淮山药、白术、荔枝肉等。

★   2.补血
可进食补血的食物或药物,如胡萝卜、黄牛肉、鸡肉、花生、
熟地黄、白芍等。

★   3.补肾阳的食物和药物
如板栗、粟米、羊肾、牛肾、猪肾、葡萄、黑豆、黄牛肉、鸡肉、菟丝子、巴戟天、狗脊、杜仲等时可以多用枸杞子煮汤喝,枸杞子滋阴补肝肾又不上火,一年四季一家老少都能吃,煮鸡汤时放一把再放一个掰碎的冬菇,汤就很清甜的。

夏天隔一段时间就用两粒花旗参(切碎)一把麦冬煮水当茶喝,可以去火补气,很适合你这类的人饮用,最主要是平时吃多些枸杞子,无论煮什么汤都放一把,经常吃,你的身体状况就会好起来的。

有淤血的话,就在来月经前几天,去中药店买一二两益母草和两朵鸡冠花煮水喝两碗就好了,平时就不要吃太多煎炸辛辣的食物和雪糕香蕉之类的东东,身体就不会湿热,就不会有淤血了。

★4.中草药
驱寒气,疏肝解郁排三浊,健脾补肾培补气血,然后引气血下行,并配合十指梳头法和热水泡脚,让气血形成大循环。

临床上对这种体质的患者应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调病的同时会兼顾把体质也调过来,先把虚火引到下焦以敛上越的阳气,也就是通常的上焦虚火。

而不能用单纯的寒冷药物泻火,否则会伤害身体的元阳。

上热下寒体质‖半夏泻心汤

上热下寒体质‖半夏泻心汤

上热下寒体质‖半夏泻⼼汤上热下寒体质,⽤这个泡脚⽅⼦可以改善!上热下寒的⼈,⾝体特别⽭盾,上半⾝就跟有⼀团⽕⼀样,下半⾝就跟冰窟窿⼀样。

上⾯⽼是冒⽕,⼝腔溃疡,脸上长痘痘,喉咙经常痛,⼼⾥烦得很,这⼀派热像都集中在上⾯;但是再⼀看下半⾝,腿脚都是冰凉的,腹部也是凉的,容易拉肚⼦,宫寒痛经,这⼀派寒像⼜集中在⾝体的下肢。

上热下寒的⼈是这样的,⼤家⾃⼰去对照⼀下:上热:⼝腔溃疡反复发作⽛龈肿痛,咽喉痛青春痘反复长难⼊眠,容易醒虚不受补,⼀吃热的补的就上⽕下寒:双脚常年冰凉肚脐以下凉⼥性会痛经,经量少⼼⾥想吃偏凉的⾷物,但是吃了很容易拉肚⼦⾆像最好判别⾆头尖是红的,⾆头中下部是⽩⾊,上热下寒体质的⼈,我推荐⼤家⽤这款泡脚⽅:上热下寒泡脚⽅。

黄连5g,黄芩8g,⼲姜10g,法半夏10,⾁桂5g,艾叶8,炙⽢草5g。

这个泡脚⽅⼦,⾚脚借⽤了张仲景先⽣的经⽅智慧,我来把⽅⼦思路跟⼤家拆解⼀下。

第⼀梯队,⽤半夏来把寒热分出来。

很多朋友很好奇,为什么⾝体⾥的寒和热不能中和呢?实际上,因为⾝体⾥的⽓机没有形成对流,热在上寒在下,中间没有形成漩涡,所以寒热不能对流。

⽽半夏这个药能消痞,它穿破⼒量强,能够把寒热错杂的痞结分出来,⽽且半夏本⾝是降的,可以把⼼⽕往下降。

第⼆梯队,⽤黄芩+黄连来清热。

⽤黄连来清⼼胃之⽕,并且苦味的黄连作⽤⼒也是降的,可以沿着⼼胃肾这⼀条路把⽕降下来。

然后再配上黄芩,黄芩主要作⽤在在胆和肺,从右路将相⽕降下来。

这样,将上⾯的⽕从两条通道⼀起往下降,最终⽬的就是要降到底下的⽔⾥⾯去。

第三梯队,⽤⾁桂+⼲姜来温阳散寒。

⾁桂是温热的,能引⽕归元,作⽤在肚脐偏下的位置,在这个地⽅将引下来的⽕继续往下引,引到肾⽔中去。

⼲姜⼤⾟⼤热,⾟味宣散,从左路把⽓机宣发出去,形成⼀个圆。

同时⼲姜⼤热,⽤来驱除下⾯的寒⽓,再配合艾叶温经散寒,艾叶可以温散⼗⼆经的寒⽓,提升散寒的效果。

第四梯队就是这个⽢草,⽤来调和寒热,让⽅⼦⾥这些药物的⽓机都能很好运转起来。

又上火又怕冷,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今天彻底讲清楚

又上火又怕冷,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今天彻底讲清楚

又上火又怕冷,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今天彻底讲清楚“上热下寒,就是阳不归位”上热下寒是现代人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其主要表现是热证与寒证并存:常年上火,总是口腔溃疡、舌疮、慢性咽炎、失眠,同时又表现出很多体寒症状,如舌体胖大、大鱼际发青、下肢冰凉等。

在饮食上,这类人群也非常挑剔,吃点儿热的就上火,吃点儿寒的就伤阳,只能吃温的东西。

中医认为,上热下寒其实有更确切的表述方式:“真寒假热”,或“阳不归位”。

《黄帝内经》里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这句话指出“寒为热病之因”,体内寒邪过盛,就会把阳气排斥在外,阳气上浮外散,就会表现为上部热象,人就会出现上火症状。

也就是说,体寒是上火的根源!“实火虚火,如何区分?”有些朋友上火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用败火药,却常常陷入越吃越严重的怪圈,这种情况八九不离十都是上热下寒。

因为上热下寒是体寒所致,而败火药属寒凉之物,服用它们只会让你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所以,在对付上火之前,你得先分清楚到底是实火还是虚火?实火:从来不上火,但吃了一些东西后,突然上火了,多半是实火;虚火:经常出现口腔溃疡、舌疮、青春痘、失眠之类的上热症状,喝了凉茶之后会好一点,但不喝的时候又不行了,并且反复发作。

火的属性不同,治法自然也不同。

一句话:实火用泻法,主要是清热、降火,建议服用败火药(如牛黄解毒丸);虚火用补法,主要是补阳、滋阴。

并且,针对虚火,补阳与滋阴并不矛盾。

因为阳气越弱,体寒越重,脾胃越虚,而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津液就会不足,身体就会燥热。

所以,常年虚火的人,身体往往都是阴阳俱虚。

“上热下寒,怎么形成的?”阳主升,阴主降。

但是,如果阳一直在上,阴一直在下,就是阴阳分离,说明阴阳二者没有交集了,你是你,它是它,那就无法构成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关系,二者之间都没有互动了,当然不会产生任何关系、任何变化。

反之,只有阳在下,自下而升,阴在上,自上而降,二者才能发生关联,有了关联才能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这才叫“阴阳交感”。

中医养生:现代人常见“上热下寒”,张仲景这个方子管用

中医养生:现代人常见“上热下寒”,张仲景这个方子管用

中医养生:现代人常见“上热下寒”,张仲景这个方子管用这个时代有一种病,很流行,十个人当中九个人都有,这种病叫上热下寒。

为什么会出现上热下寒?因为上面动得太多。

眼睛老在动,看手机;嘴巴老在动,吃各种各样的垃圾食品,喝各种各样的冰镇饮料,服用各种各样的抗生素;脑子老在动,各种念头潮水一样袭来,操心完国家大事又操心自个小事……唯独不动的就是下半身,老坐着。

上面动的太多,血不足,气有余便是火,这火本来可以引到下面,温暖我们的手脚,但由于久坐与饮食的原因中焦脾胃不通了,火被阻挡了,咋办?只好反弹上去呗,于是出现了上热下寒。

天地有大宇宙,地气温煦向上,天气下降,天地交泰,才有了万物生灵。

人体也有自己的小宇宙,心火要往下走,温暖我们的下半身,肾水要往上走,滋润我们的上半身,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平衡,就像太极图一样,是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具体来说,上热的症状是:动不动就上火,脸上长痘痘、口腔溃疡、喉咙痛、眼干眼涩是常有的事,有时还牙龈出血,流鼻血……下寒的症状是:大便不成形,便溏,腰膝酸冷,手脚冰凉,尿频,还有宫寒痛经……简单来说,上热下寒就是由于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一定要记住一点:上热下寒并不是你真的阳虚得厉害,而是身体里的火没有被利用起来。

真正阳虚的人全身都会是一片寒凉的迹象,而不仅仅是下半身。

上热下寒到底怎么调理?张仲景不仅给了我们思路,还给了我们方子,善哉善哉。

思路是:打通我们的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这样上下对流,自然就上不热下不寒了。

打通中焦脾胃是扶正,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引火下行是祛邪,扶正祛邪双管齐下,既治标又治本,岂不妙哉?我们来看张仲景的方子,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大枣12枚(擘开)、黄连5克。

以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

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小伙伴们注意哦,煎药时一定要煮后去掉药渣,把汤液倒出来再煮哦(编者注:就是把1.2升浓缩成600毫升)。

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

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

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一、热证和寒证的基本概念热证和寒证是中医辨证论治中最基本的两种证候类型。

热证是指由于外感风热或内伤火热等原因引起的身体内部阳气亢盛,出现发热、口渴、舌红等表现;而寒证则是由于外感风寒或内伤阴寒等原因引起的身体内部阳气不足,出现畏寒、肢冷、腹泻等表现。

二、上热下寒证的临床表现上热下寒是指同时存在上半身发热,下半身畏寒的一种辨证类型。

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1. 发热:多见于头部及上半身,常伴有口渴、汗出等。

2. 畏寒:多见于四肢、背部及下半身,常伴有恶风。

3. 肢冷:四肢冰凉,手脚发凉。

4. 腹泻:大便稀溏,色黄或白色,并伴有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

5. 小便清长:尿量增多,尿液清长。

6. 舌质红:舌头呈现红色,舌苔薄白或黄燥。

三、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原则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原则是“温阳化寒”。

具体而言,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温阳祛寒:使用温热药物来温暖身体,如附子、干姜、桂枝等。

同时也可采用祛寒药物来消除身体内部的阴寒,如紫苏叶、生姜等。

2. 补益气血:使用补益气血的药物来增强身体自身免疫力和抵御能力,如人参、黄芪、当归等。

3. 调理脾胃:因为上热下寒证常伴有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需要调理脾胃功能。

可以使用健脾药物来增强消化功能,如山楂、茯苓等。

4. 调节情绪:因为情绪对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所以需要调节情绪。

可以使用安神药物来缓解焦虑、烦躁等情绪,如黄连、酸枣仁等。

四、临床案例分析1. 案例一患者,男性,50岁,主诉发热、畏寒、肢冷、腹泻已有3天。

体检发现上半身体温达到39℃以上,下半身肢体冰凉,大便稀溏。

舌质红,苔黄燥。

辨证分析:该患者属于上热下寒证。

由于外感风热导致身体内部阳气亢盛而出现发热等表现;同时由于阳气不足无法温暖下半身而出现畏寒和肢冷的表现。

治疗方案:采取温阳祛寒的原则。

使用附子、干姜等药物来温暖身体,紫苏叶、生姜等药物来祛寒。

同时也应该使用黄芪、当归等药物来补益气血,并使用山楂、茯苓等药物来调理脾胃功能。

上热下寒常见原因

上热下寒常见原因

上热下寒常见原因上热下寒是中医术语,常见于临床中,指的是身体上半身感到炎热,而下半身则感到寒冷的症状。

这种情况常出现在以下几种原因下:1. 饮食习惯:现代生活中,人们的饮食结构趋向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质的食物,过多地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姜等,容易引起脾胃上热,从而导致上热下寒。

2. 环境因素:寒冷的气温、潮湿环境、冰冷的饮料等会降低体表温度,导致体表过冷,进而引起局部血液循环不畅,使得下半身感到寒冷。

3. 运动不当:长时间的静坐不动或长时间站立不动,容易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引起下半身感到寒冷。

4. 情绪不稳定:情绪波动大、压力过大、悲伤忧郁等都会影响体内的气血运行,导致血气不畅引起上热下寒的症状。

5. 体虚寒凉:中医认为,脾胃虚寒、肝肾阳虚等体质因素也是导致上热下寒的原因之一。

这种情况下,体内阳气不足,造成上半身出现炎热,而下半身则感到寒冷。

6. 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如淋巴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的问题,也有可能导致上热下寒的症状。

这些系统的问题会影响到脏腑的运行,引起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导致上半身炎热,下半身寒冷。

7. 内分泌失调:内分泌系统的失衡也是上热下寒的原因之一。

例如,生理期、更年期等女性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导致上热下寒的情况。

8.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导致全身或局部的热感或寒感,进而出现上热下寒的症状。

以上是上热下寒的一些常见原因。

当出现上热下寒的症状时,我们需要及时找到病因,进行相应的调节和治疗。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缓解症状:1. 改善饮食:注意饮食搭配,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多食用温热性食物,如姜、大米等,帮助调节体内的寒热平衡。

2. 调整环境:保持室内温暖、干燥,避免寒冷潮湿的环境,避免饮用过冷或冰冷的饮料。

3. 合理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提升身体的代谢水平,缓解上热下寒的症状。

4. 注意情绪调节: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悲伤或忧虑,可以通过休闲娱乐活动、瑜伽和冥想等放松身心。

上热下寒最简单的方法

上热下寒最简单的方法

上热下寒最简单的方法
上热下寒是指上半身感觉到热,下半身感觉到寒冷的症状,可能与气温变化、穿着不当、体质等因素有关。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方法可以缓解上热下寒的症状:
1. 合理调节室内温度: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不要过热或过冷。

根据个人需求,调节暖气或空调的使用时间和温度,尽量与室外温度保持一致。

2. 注意保暖:选择适合的衣物,特别是在下半身多穿一些保暖裤或袜子,可以保护腿部的温度。

同时,可以在床上加一层薄被或保暖垫,增加睡眠时的保暖。

3. 饮食调节: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如姜、葱、蒜、辣椒等,可以促进身体的热量产生。

同时,适量摄入有营养的食物,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

4. 充足运动:适当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可以增加身体的热量消耗,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

5. 改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和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如果上热下寒的症状严重或持续存在,建议咨询医生或中医师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原因可能不同,需根据个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

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

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通过辨别病人体内的阴阳失调、气血不畅等病理变化,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诊疗中,有一类常见的病症,即上热下寒证。

这种病症的特点是上半身热症明显,而下半身则出现寒冷的表现,如手脚冰凉等。

下面,我将通过举例,分享一些我在临床实践中对上热下寒证的辨证论治经验。

举例一:王女士,女,50岁。

患者主诉近期出现上火症状,如口干、咽痛、大便干燥等,但同时腰腿冰凉,手脚发凉。

舌苔黄厚,脉沉细。

经过仔细辨证分析后,我认为该患者属于上热下寒证。

上火症状是由于上半身的气血瘀阻,热毒上升所致;而下半身的冰凉则是由于下半身的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因此,我采用了清热解毒、温阳散寒的治疗方法。

方剂选用清热解毒的黄连石膏汤,同时加入温阳散寒的草果、附子等药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上火症状明显减轻,同时下半身的冰凉感也有所改善。

举例二:李先生,男,60岁。

患者主诉近期出现上火症状,如口渴、咽痛、便秘等,但同时腰腿冰凉,手脚发凉。

舌苔黄厚,脉沉细。

经过仔细辨证分析后,我认为该患者也属于上热下寒证。

上火症状是由于上半身的气血瘀阻,热毒上升所致;而下半身的冰凉则是由于下半身的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对于这种情况,我同样采用了清热解毒、温阳散寒的治疗方法。

方剂选用了清热解毒的黄连石膏汤,同时加入温阳散寒的附子、肉桂等药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上火症状明显减轻,同时下半身的冰凉感也有所改善。

通过以上两个举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关键在于分清上下半身的病理变化,并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上半身的热症,我们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使用黄连石膏汤等方剂;而对于下半身的寒冷症状,我们可以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如使用附子、肉桂等药物。

这样既可以调节上半身的阴阳平衡,又可以活血温经,改善下半身的冰凉感。

十个女人,九个上热下寒

十个女人,九个上热下寒

十个女人,九个上热下寒一、十个女人,九个上热下寒!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上半身热,下半身凉;上半身是火焰,下半身是冰山;上半身动不动就上火,长痘痘、口腔溃疡、牙龈出血,还流鼻血;下半身则冷如冰窖,手脚冰凉,大便不成形,便溏尿频,还有宫寒痛经……等等这些类似的情况,其实属于中医里典型的“上热下寒”,且现代人尤其容易上热下寒。

熬夜、胡吃海塞、吃药抗生素、食品中的各种添加剂、空凋冷饮、宅家久坐......种种常见的生活因素,造成大部分现代人都存在上热下寒的问题。

女性上热下寒表现的尤其突出,不论什么季节,下半身总是冰冷,很多体寒的女性,也多是下半身寒,很是让人发愁。

那么,上热下寒到底是个什么鬼,如何对付它?今天彻底讲清楚。

二、中医解读上热下寒!上热下寒的说法其实很早就存在,它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篇。

《灵枢·刺节真邪》提到:“上热于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简单说,上热下寒是由于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等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中医认为天地是一个整体,地气上扬,天气下降,于是天地交泰,乾坤一体,才有一年的春夏秋冬,十二节气,才有那么多丰富的生命。

人也是一个整体,人体内心火往下,温暖下身,肾水往上,滋润上身,身体才有了阴阳循环,阴阳交融和平衡,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当身体的火下不去,下面的水无法上升,心肾不交,阴阳离绝,身体自然就上热下寒,产生各种各样让人头痛的症状疾病。

三、看一看,你上热下寒了没?上热下寒的人,上半身活在夏天,下半身处在冬天。

上热下寒具体有哪些的表现,我们又应该如何分辨?首先,上热下寒存在上热的症状,除了动不动就上火之外,常见的还有燥热,失眠、反复发作性的口腔溃疡、舌疮、失眠、慢性咽炎、咽喉灼热感、慢性中耳炎、目赤、青春痘等一系列上热证候。

下寒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屁股以下冰凉,腿比常人怕冷,饮食耐温不耐寒,吃凉的就难受,拉肚子,腰膝酸冷,手脚冰凉,尿频,妇科问题等等。

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理,中医调理方法

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理,中医调理方法

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理,中医调理方法在中医领域,人的体质分很多种,有阴虚质、阳虚质等等,还有很多人的体质是属于上热下寒的这样的体质。

上热下寒体质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觉得上面非常的热,而下肢会非常的寒冷。

上热下寒体质应该怎么调理呢?★一: 中医调理1: 上火下寒型,是最难遇也最难治的一种人,用人参、黄芪一起治,人参治寒,黄芪治火。

一定忌口,尽量不吃海鲜,海鲜号称“阴中之阳”,这种上火下寒的体质最忌。

2: 中医药方:上火下寒,治宜上火,温下寒,方选附子泻心汤,大黄6 黄连9 黄苓6用开水冲,附子10水500ML开后煎半小时,搅匀后分二次服用。

但最好别瞎吃任何药或者食物。

3: 一般热症也要分是头火、肺热、胃火、肠燥、肾热一般寒症也要分是肺寒、胃寒、肾寒不同的药物或食物疗效不同,比如:姜糖水治疗胃寒,治疗寒凉引起的痛经,但治不了肾寒引起的四肢冰凉,紫菜能治疗肠燥便秘、,但胃寒人不能吃。

琵琶止咳露只能之肺热咳嗽,肺寒咳嗽越喝病越重。

不过说回来还是内分泌失调引起来的,所以,你要先找到病根再去治疗。

4: 中草药:驱寒气,疏肝解郁排三浊,健脾补肾培补气血,然后引气血下行,并配合十指梳头法和热水泡脚,让气血形成大循环。

临床上对这种体质的患者应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调病的同时会兼顾把体质也调过来,先把虚火引到下焦以敛上越的阳气,也就是通常的上焦虚火。

而不能用单纯的寒冷药物泻火,否则会伤害身体的元阳。

★二: 日常饮食1: 要以平性食品为主,如面食类:大米饭、馒头;大米粥、南瓜粥、银耳粥、八宝粥。

蔬菜类:白菜、茄子、豆角、西红柿等,少吃羊肉、辣椒、韭菜,以免上火。

保证一日三餐吃热、吃饱、吃好,勿过饱而伤害脾胃之气。

少食煎炸、烧烤食物,可改为水煮、清蒸等烹调方式。

无论冬夏都应少食啤酒冷饮、生冷硬食物。

★三: 生活起居1: 要注意少熬夜,坚持每晚11点进入熟睡状态,此时的十二经络与十二时辰、十二生肖分别相对应的是胆经、子时、鼠。

肝胆负责机体的代谢解毒功能,此时人体进入熟睡状态,有利于肝胆经气畅行。

上热下寒的治疗方法

上热下寒的治疗方法

上热下寒的治疗方法上热下寒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一般表现为上身发热,下身感觉寒冷。

其主要原因是上身阳气过盛,下身阳气不足,常见于寒冷的季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 药物治疗:一般来说,对于上热下寒的症状,可使用一些中药进行治疗。

例如,在上身发热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银花、金银花等。

而在下身感觉寒冷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温阳散寒的中药,如附子、肉桂等。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 注意饮食调理:在饮食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温热性的食物来增加体内的阳气。

例如,可以多吃一些姜、辣椒、葱、蒜等具有辛温性质的食物。

此外,还可以适量摄入一些温补的食材,如羊肉、鸡肉、牛肉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饮食调理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来定,避免过于偏热或偏寒的食物。

3. 保持温暖:对于上热下寒的症状,保持温暖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穿上合适的衣服,尤其是在下身,可以多穿一些保暖内衣或棉裤。

此外,可以使用电热毯、暖宝宝等保暖用品来增加身体的温度。

同时,也要避免受凉,特别是脚部和下身,可以使用暖水袋或泡脚来保持温暖。

4. 中医养生:根据中医理论,上热下寒的症状也与脾胃功能减弱有关。

因此,可以通过一些中医养生方法来改善脾胃功能,提高体内的阳气。

例如,可以定期按摩腹部,活动气机,促进消化吸收。

同时,可以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改善阳气不足的情况。

5. 调整作息:合理的作息时间对于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非常重要。

应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此外,还应避免长时间的熬夜和过度劳累,以保持身体的精力充沛。

总之,上热下寒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保持温暖、中医养生和调整作息等方面。

在治疗过程中,建议咨询中医师的意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注意坚持,以达到良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上热下寒方剂

中医治疗上热下寒方剂

中医治疗上热下寒方剂
中医治疗上热下寒的方剂是传统医学中针对特定体质和病症的治疗方法。

上热下寒是指人体上半部分出现热象,如口干、咽痛、面红等,
而下半部分则表现为寒象,如四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

以下是几种
常见的中医治疗上热下寒的方剂:
1. 温阳散寒汤:该方剂主要用于温补肾阳,散寒通络。

主要成分包括
肉桂、附子、干姜等,适用于肾阳不足引起的上热下寒症状。

2. 清上温下汤:此方剂旨在清热降火,温补下焦。

常用药物有黄连、
黄芩、熟地黄等,适用于因内热而上热,下焦虚寒的患者。

3. 交泰丸:交泰丸是一种中成药,主要用于调和阴阳,平衡上下。


成分包括黄连、肉桂等,适用于阴阳失衡导致的上热下寒症状。

4. 理中丸:理中丸具有温中健脾,调和气血的功效。

适用于脾胃虚寒,气血不足引起的上热下寒。

5. 六味地黄丸:这是一种常用的中成药,具有滋阴补肾的作用。

适用
于肾阴虚引起的上热下寒,表现为口干舌燥、腰膝酸软等症状。

6.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此方剂具有调和阴阳,固表止汗的功效。

适用
于因表虚不固导致的上热下寒,常见于出汗过多、身体虚弱的患者。

7. 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主要用于温补肾阳,适用于肾阳虚引起的
上热下寒,如四肢不温、腰膝冷痛等症状。

在使用这些方剂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症状,由有经验的中医
师进行辨证施治。

同时,患者还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生冷的食物,以助于病情的恢复。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睡眠等,也是辅助治疗的重要措施。

中医解读上热下寒

中医解读上热下寒

中医解读上热下寒展开全文人体的最佳状态是:阴在上,阳在下!可惜现代人都颠倒了上热下寒,就是阳不归位!上热下寒是现代人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其主要表现是热证与寒证并存:常年上火,总是口腔溃疡、舌疮、慢性咽炎、失眠,同时又表现出很多体寒症状,如舌体胖大、大鱼际发青、下肢冰凉等。

在饮食上,这类人群也非常挑剔,吃点儿热的就上火,吃点儿寒的就伤阳,只能吃温的东西。

中医认为,上热下寒其实有更确切的表述方式:“真寒假热”,或“阳不归位”。

《黄帝内经》里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这句话指出“寒为热病之因”,体内寒邪过盛,就会把阳气排斥在外,阳气上浮外散,就会表现为上部热象,人就会出现上火症状。

也就是说,体寒是上火的根源!实火虚火,如何区分?有些朋友上火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用败火药,却常常陷入越吃越严重的怪圈,这种情况八九不离十都是上热下寒。

因为上热下寒是体寒所致,而败火药属寒凉之物,服用它们只会让你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所以,在对付上火之前,你得先分清楚到底是实火还是虚火?实火:从来不上火,但吃了一些东西后,突然上火了,多半是实火;虚火:经常出现口腔溃疡、舌疮、青春痘、失眠之类的上热症状,喝了凉茶之后会好一点,但不喝的时候又不行了,并且反复发作,一定是虚火。

火的属性不同,治法自然也不同。

一句话:实火用泻法,主要是清热、降火,建议服用败火药(如牛黄解毒丸);虚火用补法,主要是补阳、滋阴。

并且,针对虚火,补阳与滋阴并不矛盾。

因为阳气越弱,体寒越重,脾胃越虚,而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津液就会不足,身体就会燥热。

所以,常年虚火的人,身体往往都是阴阳俱虚。

上热下寒,是怎么形成的?阳主升,阴主降。

但是,如果阳一直在上,阴一直在下,就是阴阳分离,说明阴阳二者没有交集了,你是你,它是它,那就无法构成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关系,二者之间都没有互动了,当然不会产生任何关系、任何变化。

皮肤病上热下寒证临证经验总结

皮肤病上热下寒证临证经验总结

皮肤病上热下寒证临证经验总结皮肤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病因复杂多样,临床上往往会出现“上热下寒”这样的证候。

本文旨在总结皮肤病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分享对于该证候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理解和思考。

一、病因病机及临床特点1. 病因病机皮肤病上热下寒证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自身体质、环境因素、饮食习惯等。

其中主要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失和,阳气亏虚,风邪外袭等。

2. 临床特点皮肤病上热下寒证主要表现为热毒郁积在上部,寒湿停留在下部。

患者常常出现上半身皮肤热红肿痛,甚至有疱疹、脓疡等皮损;而下半身则出现寒湿所致的肿胀、瘙痒等症状,如体寒、手脚冰凉等。

二、诊断要点1. 辨证要点皮肤病上热下寒证的辨证要点为上部热象和下部寒象的明显对比。

上部热象主要表现为热症,如红肿、痛等;下部寒象主要表现为寒湿症状,如肿胀、瘙痒等。

2. 判断病性上热下寒证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

实证多见于外感风热所致,虚证多见于气虚、阳虚等。

判断病性有助于指导针对性的治疗。

三、治疗原则1. 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辨证要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对于上部热象明显的患者,可选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中药煎剂、外敷药膏等;对于下部寒象较明显的患者,可选用温经散寒的方法,如温针灸、艾灸等。

2. 给予中药治疗中药是治疗皮肤病上热下寒证的重要方法。

对于实证较重的患者,可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黄连、金银花等;对于虚证较重的患者,可选用补气养阳的中药,如人参、黄耆等。

通过中药的调理,可以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3. 辅助调理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饮食调理、加强锻炼等,提高身体免疫力。

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帮助改善体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有助于皮肤的恢复。

四、临床案例患者A,女性,45岁,主要症状为身上皮肤红痒、脓疮、手脚冰凉。

经辨证得出上热下寒证,为实证。

治疗方案为口服清热解毒中药、外敷药膏,同时进行适量运动和调整饮食。

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皮肤状况有所改善。

上热下寒的根本原因,要怎么办?

上热下寒的根本原因,要怎么办?

上热下寒的根本原因,要怎么办?
有很多人有上热下寒的现象,先说一下上热下寒有哪些表现?
我们把人体分为中上下三焦,上热是指上焦有热的表现,比如说口干、口苦、口气大、舌质红,也就是上焦表现出我们老百姓获得一些上火的症状。

下寒呢,是指中焦和下焦表现出一些寒的表现。

比如说怕吃凉的,腹部怕凉总喜欢盖上点,然后吃点凉的容易拉肚子等等。

那为什么会出现上热下寒?
其实这是人体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现,刚开始很多人只是有所谓的下寒,就是脾胃的虚寒。

怕吃凉的,腹部喜欢暖和一点。

脾胃的功能是运化我们吃入的食物,如果说虚寒的话,那么是不是对食物的运化功能就减低了,那这样的话气血就亏虚了,气血亏虚以后我们人体的上焦是需要气血的滋养柔润的,如果气血不足上焦就失于滋养和柔润。

我经常说大地为什么干了会缺水,津血不足了,你也会发干,出现一些火症。

那么,这个火症刚开始可能是一个虚热,它会逐渐随着津液的不足会逐渐转实,这样人体就形成一个上热下寒,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又是非常符合疾病特点的这么一种表现。

有人会问,那上热下寒怎么办?只是说这么一个概念,没有什么办法。

在临床上我们用中医治疗疾病是非常精微的一件事情,上热下寒和上热下寒也会不一样。

有些人是以下寒为主,有的人以上热为主,有的上热下寒各占一半,所以在临床上的具体的去详细地通过四诊来收集信息,然后进行辩证。

大的方向你去清上焦的热,温中焦的寒,具体呢需要去详细辩证。

上热下寒症

上热下寒症

上热下寒症上面有火,下边有寒”是中医的一个术语。

是风湿类疾病中的一个疾病名称,既上热下寒病。

上热下寒病是一常见病,多发病。

寒冷地区更为普遍多见,但非寒冷地区亦并非少见。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上焦有热,下焦有寒。

李东垣把这种病机叫作“寒水来复火土之仇”,所以出现“上热如火,下寒如水,目中流火,耳鸣耳聋”,“膝下筋急”等症。

六淫中的风湿寒邪是本病发生的外因,其侵犯的途径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长期在冷水中作业;2.冬季着衣单薄;3.长期在雪地上劳动;4.妇女产后受寒;5.长期居住潮湿寒冷环境;6.长期使用野外厕所。

上热下寒多半由轻到重发展而来,且多并有胃寒、肾寒、宫寒、肠寒、风湿寒性关节痛等其他风湿寒病。

本病是由寒湿之邪侵犯人体下部,而使阴盛于下,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阳盛于上或出现虚热上扰或头部也有风湿寒邪,至使头部气血流通不畅,而出现上热下寒病的一系列症状。

其临床上热表现:患者自感胸部以上发热,并有头晕、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烦躁、发呆、口干、眼干等症。

严重者烦躁不安,甚至产生变态行为(似精神失常)打骂小孩、翻箱倒柜、撕衣服,有时发呆,反应迟钝,精神忧郁等。

下寒表现:患者自感腹以下或膝以下至足明显发凉,重则膝以下至足发凉如冰,入睡时虽用被保暖,多至半夜才变暖,或一夜不暖,此类患者兼有膝关节或小腿疼痛,腓肠肌痉挛等症。

兼症:患者兼有其他风湿病,除有上述症状外,还兼有其他若干症状,如风湿侵犯心脉有心慌、心烦、胸闷憋气等症和遇冷加重等特点,又如兼有肾寒,则有阴囊潮湿,睾丸凉痛,尿频尿急,排尿不尽。

若兼有宫寒则有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白带多、小腹凉等症状。

特点:本病有四怕(既怕冷、怕热、怕生气、怕劳累),遇寒冷下寒诸症加重,遇热上热诸症加重,遇焦急生气则心慌烦躁,全身哆嗦,遇劳累则全身酸软无力。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可出现多脏腑的风湿寒病症候群,构成多发性风湿寒病,使疾病错综复杂,身体逐日衰弱,治疗困难。

治疗可据情选用桂附地黄丸,附子理中丸等,也可用桂枝15克、白术15克、茯苓30克、炮附子15~20克、牛膝30克、威灵仙30克、远志12克、夜交藤30克、木香6克、黄芩15克、三七粉3克(分冲服)。

上热下寒如何化解?找到根源,走好这三步才是关键!

上热下寒如何化解?找到根源,走好这三步才是关键!

上热下寒如何化解?找到根源,走好这三步才是关键!你知道吗?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种病,很流行,十个人当中九个人都有,这种病叫上热下寒。

具体来说,上热的症状是:上焦烈火熊熊燃烧,动不动就上火,脸上长痘痘、口腔溃疡、喉咙痛、眼干眼涩是常有的事,有时还牙龈出血,流鼻血脾气火爆,看谁都不顺眼。

下寒的症状是:下焦如冰箱一般,大便不成形,腰膝酸冷,手脚冰凉,尿频,腹泻,姨妈驾到时生无可恋等等。

简单来说,上热下寒就是由于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很多人会说遇到上热下寒那还不简单?直接灭灭火不就行啦,吃点西瓜好了,或者你可以喝点菊花、金银花这样的凉药来降降火。

这样的说法正确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遇到上寒下热到底该怎么办?生命是水火相容、阴阳和谐的整体要解决上热下寒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先要搞清楚它的根源。

想要明白为什么身体会有“上热下寒”的现象,还得从中医的阴阳学说开始说起,大家都知道,人是由两种能量构成的,一种为阴,一种为阳。

《黄帝内经》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那么,阴阳在我们人体内到底是怎样一个运行的状态呢?俗话说水火不容,事实也的确如此:水性寒,火性热;水往低处流,火往高处蹿;水属阴,火属阳;火一碰上水,立刻就会熄灭,火大了,水就会被烧干。

水与火是一对矛盾,似乎根本就无法调和。

然而,物性并不等于人性。

人的生命是一个奇迹,生命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超越了物性,调和了水火,所以,从人性的角度来看,生命就是水与火、阴和阳的统一体。

因为这种和谐和平衡,正常情况下,我们的体温一直保持在36.5度左右,不会太热,也不会太寒。

身体中什么是火?什么是水?既然我们的生命是水火相容、阴阳和谐的统一体。

那么,在我们的身体当中,火是什么,水又是什么呢?其实,人体中的火就是心,心是人体的太阳,中医说:“心为火脏,烛照万物。

”意思是,我们的心就像太阳一样,给大自然带来光明和温暖,如果失去了它,大地一片黑暗,万物就不复存在。

上热下寒证,具体来讲,就是要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上热下寒证,具体来讲,就是要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上热下寒证,具体来讲,就是要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上热下寒证,具体来讲,就是要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上热下寒证是个比较常见的症型,比如有的人脸上长疙瘩,口舌生疮等等,但是下腹部发凉,大便溏泄或者月经不正常。

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我们一味清热,可能下寒会更严重,如果我们一味温寒,那么上面的热像可能更严重。

怎么办呢?
我们应该上下一起一起治疗,一方面清上热,一方面温下寒。

具体来讲,就是要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1.基本方药:
黄连汤,适用于上热下寒腹痛欲呕吐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适用于上热下寒、寒格吐利者。

2.加减变化:
若上焦热邪明显,烦热口干者,可加黄芩;脾肾阳虚,恶寒肢冷者,可加炮附子;胃气上逆、呕吐泛酸者,重用半夏,或加吴茱萸、乌贼骨;
胃脘气滞、腹痛甚者,可加乌药、香附;胁肋痛者,可加白芍、当归、川楝;脾虚失运、腹胀、纳差、便溏者,可加白术、苍术、广木香;
胃络损伤、呕血便血者,可加炒大黄、地榆炭、白芨,并可配合使用云南白药、白芨粉等内服;月经延迟者,可加当归、桃仁、红花等。

如无呕吐症状,可去半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称:上热下寒体质者调理有妙招
、上热下寒体质者,虽然下焦寒凉,冬天怕冷,手足冰凉。

但由于上焦虚火旺,往往吃些热性的食品或补益性食品容易上火。

如吃羊肉、辣椒后易起,或牙痛;有的面部或后背起粉刺或痤疮。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这种体质者对如何调理一筹莫展。

河南省中医院体检﹒治未病中心的赵雅丽说,上热下寒体质者调理有妙招,患者无需过度担心。

在生活中可以从中草药、日常饮食、生活起居、运动等方面来改善。

中草药:驱寒气,疏肝解郁排三浊,培补气血,然后引气血下行,并配合十指梳头法和热水泡脚,让气血形成大循环。

临床上对这种体质的患者应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调病的同时会兼顾把体质也调过来,先把虚火引到下焦以敛上越的阳气,也就是通常的上焦虚火。

而不能用单纯的寒冷药物泻火,否则会伤害身体的元阳。

日常饮食:要以平性食品为主,如面食类:大米饭、馒头;大米粥、南瓜粥、银耳粥、八宝粥。

蔬菜类:白菜、茄子、豆角、西红柿等,少吃羊肉、辣椒、韭菜,以免上火。

保证一日三餐吃热、吃饱、吃好,勿过饱而伤害脾胃之气。

少食煎炸、烧烤食物,可改为水煮、清蒸等烹调方式。

无论冬夏都应少食啤酒冷饮、生冷硬食物。

生活起居:要注意少熬夜,坚持每晚11点进入熟睡状态,此时的十二经络与十二时辰、十二生肖分别相对应的是胆经、子时、鼠。

肝胆负责机体的代谢解毒功能,此时人体进入熟睡状态,有利于肝胆经气畅行。

子时一阳初生,不进入熟睡状态的话,人体的阳气不能正常的生发、涵藏,日久则阳气暗耗,下焦更寒冷。

每晚坚持用热水泡脚半小时,可以温养五脏六腑,有助于阳气的生发。

慎吃西药、打点滴、喝饮料,以免加重肝肾的代谢负担、造成毒素累积。

经常运动:如快步走、跳绳、爬山等。

拍打全身经络、按揉穴位,如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风市(立正时,大腿外侧手中指处)、百会(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的交汇处。

在运动中保持开朗愉快的心情,用心感触大自然,甩掉一身的压抑、烦恼。

最后,人们在洗浴后,通过也可以除去体内的湿热、寒邪。

空闲的时候,不妨试一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