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校本课程
从文化特色人手建构特色校本课程
![从文化特色人手建构特色校本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698c7a4f336c1eb91b375d09.png)
三: 一 是基于教 育放权 的理念 , 即将课 程等放 权于基 层 尤其是学 校 , 以激 发地方 和学校 的办学 积极性 : 二是 彰
显地方特 点 , 使课 程能够 适应各 地 、 各 校 教 育 发 展 的需 要; 三是 丰富课程 体系 , 顺 应 课 程 多 元 化 发 展 的 时 代 趋
人 文修养 、 科 学素养 、 身心健康和社会 生活等 四大类 、 拥 有2 0多本校本教 材的 、 比较完整 的校本课 程体系 ” 。多
学科、 众 教 师 的参 与 , 不 仅 提 升 了 校 本 课 程 开 设 的 质 量 和对紫砂文化研究 的深度 , 而 且 激 发 了广 大教 师 民主 参 与 课 程 决 策 的积 极 性 , 而 这 恰 恰 是 校 本 课 程 开 设 的 主 要
所 8 0 年 的 老校 ,精 心 打 造 的 以紫 砂 文 化 为 特 色 的校
本课 程 , 便 是其中的成功典型之一 。从 上述 4篇文章 的
介绍不难看 出 . 宜 兴 中学 在 校 本 课 程 建 设 方 面 取 得 了令 人 难 忘 而 又 颇 具 特 色 的经 验 , 我 们 可 以将 其 归 纳 为 “ 三 性” : 文化性 、 地 域 性 和集 群 性 。 所 谓 文 化 性 ,是 指 以 文 化 作 为 校 本 课 程 建 设 的 支 撑。 文 化 是教 育 的 核 心 , 更 是学校课程的灵魂 , 从 某 种 意 义上讲 , 体 现 一 种 具 有 正 能量 的 文 化 精 神 应 是 校 本 课 程 建 设 的应 有 之 义 。 然而, 当 下 一些 学 校 建 设 的 校 本 课 程 , 更 多 地 是 满 足 于零 碎 知 识 的传 授 或 点 滴 技 能 的 获 得 . 忽 视 了知 识 背 后 所 包 含 的文 化 精 神 的 陶 冶 价 值 。 英 国哲 学
基于学校文化视角下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基于学校文化视角下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59466bae53a580216fcfec0.png)
基于学校文化视角下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课程是一种文化的建构。
它不仅传承文化,而且建构、提炼着文化。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依据学校的具体特点和条件,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长。
开发校本课程,凝聚学校特色早已成为基层学校办学的一条思路。
在积极培育学校文化的同时,开发校本课程,发挥课程文化的影响力,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和“魂”。
特色校本课程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而学校特色文化为校本课程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养分。
校本课程应体现一种具有正能量的文化精神。
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如果能根植于学校特色文化,那么两者必将能相得益彰,发挥教育合力。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与其界定学校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及微观组织文化。
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上一代的文化内容经过价值批判和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传播给下一代。
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会激励学校向着可持续发展的、生机勃勃的、具有丰富内涵的高层次方向发展。
它能创造出一种潜伏的、弥漫的、浸染于整个校园中的精神风范,极大地影响学校每一个成员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学术氛围、道德情操以及行为习惯。
一所学校如何能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办出效益,办出品牌,我认为首要的是着力塑造好学校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形象工程,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校园是学校文化的载体,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制度是学校发展的保障。
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促使学校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受到激励、鞭策、可持续的、健康成长。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在刘旭东、张宁娟和马丽等人编著的《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一书中指出,校本课程的出现在国际上有三种看法:其一认为,校本课程的历史几乎和学校教育的历史一样悠久,在古代时期学校的课程在较大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是由学校自己决定的,那时在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校本课程(这是从校本课程的存在形式来考察的);第二种看法认为校本课程的思想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这是从校本课程的思想产生来看的);最后一种观点认为,校本课程真正出现在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
教师学校文化与校本课程
![教师学校文化与校本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b9a2f895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bf.png)
教师学校文化与校本课程一、引言教师学校文化与校本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师生的成长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教师学校文化的概念、校本课程的定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对教师学校文化与校本课程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教师学校文化的概念教师学校文化是指在学校内形成的由教师共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教育理念等共同体经验的总和。
它包括了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学方法、教育观念等方面的特点,对于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至关重要。
三、校本课程的定义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教育目标,结合地方文化、学生需求等设计的教学课程。
与传统课程不同,校本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特点、兴趣以及学习风格,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四、教师学校文化对校本课程的影响1. 价值观一致性:教师学校文化的形成需要教师之间的共同认同和合作。
当教师具备相似的价值观时,他们可以更好地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2. 教师专业发展:一个具有浓厚学校文化的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给教师,使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从而更好地开展校本课程。
3. 学习氛围:教师学校文化决定了学校的学习氛围。
学生在积极、友好的学习氛围下更容易对校本课程产生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其中。
五、校本课程对教师学校文化的要求1. 集体价值认同:校本课程需要得到教师的集体认同和支持,教师要明确其教学目标和实施方式,相互之间形成价值共识。
2. 专业知识更新: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增长专业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共同推进学校的教育发展。
3. 反思与合作:教师需要进行反思,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同时积极与同事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
六、教师学校文化和校本课程的互动机制教师学校文化和校本课程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师学校文化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校本课程则通过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了教师学校文化的建设。
传统文化进校园校本课程
![传统文化进校园校本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7721105b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c1.png)
传统文化进校园校本课程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和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各地的学校纷纷将传统文化纳入校本课程,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校本课程中,学校可以设计各种具有特色的活动来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比如,在语文课上,可以组织学生朗读古诗词,让他们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在音乐课上,可以教授古乐器的演奏技巧,让学生亲自体验传统音乐的魅力;在美术课上,可以学习国画和剪纸等传统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除了课堂教学,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迹等地,让他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生可以亲眼目睹古代文物的珍贵,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这种实地参观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传统文化。
学校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来进行传统文化讲座,让学生听到权威的解读和深入的研究成果。
通过专家的讲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讲座结束后,学生可以与专家进行互动交流,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增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校本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学校可以通过一些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民俗体验等,让学生深入感受传统
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校本课程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更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和品格。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文关怀,从而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本课程的优势,打造一个传统文化教育的绿洲,让学生在这片土地上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和美丽。
2023福建地域文化艺术特色校本课程
![2023福建地域文化艺术特色校本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6638c421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0d.png)
2023福建地域文化艺术特色校本课程
福建地域文化艺术特色校本课程是指福建省各地域特色文化和艺术资源为基础,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设的一种校本课程。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括在2023年福建地域文化艺术特色校本课程中的内容:
1. 福建传统民俗文化:介绍福建传统的节日、习俗、民间传说等,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学生可以了解福建的传统文化特色。
2. 福建传统音乐:学习福建传统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福建民歌、闽南音乐等,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技巧。
3. 福建传统舞蹈:学习福建传统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舞蹈形式,如梨园舞、闽剧舞蹈等,培养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和艺术修养。
4. 福建传统绘画:学习福建传统绘画的技法和风格,如闽派画、福州著名画家作品等,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
5. 福建传统工艺:学习福建传统工艺的制作方法和特点,如剪纸、剪黏等,让学生了解福建的传统手工艺文化。
6. 福建传统建筑:介绍福建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如土楼、庙宇建筑等,让学生了解福建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
7. 福建地方戏曲:介绍福建地方戏曲的发展历史和特色,如闽剧、客家梨园等,培养学生对福建戏曲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开设福建地域文化艺术特色校本课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福建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和身份认同,并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依托,构建特色学校文化
![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依托,构建特色学校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5cf3582cc22bcd126ff0c37.png)
教 育 经 验 和课 程 能 力 等 ,在 实 践 中 逐 渐 形 成 和 发 展 起 来 的具 有 一 定 特 征 和 影 响 力 的课 程 。 它 由 “ 以校 为 本” 和“ 课 程开 发 ” 两个 方 面 构成 。 “ 以校 为 本 ” 强调 教 师参 与课 程 开 发 过程 , 使 教 师成 为课 程 开 发 者 ; 强调
在 此基 础 上 转 化 成 学 生 某 一 方 面 的
本 对 课 程 进 行 持 续 地 改进 。校 本 课
梅
程 开发是 指 “ 校 本 的课程开发” 。 而
非“ 校本课 程的开发” 。 基 于 这 一理
解 ,校 本 课 程 开 发 不 仅 包 括 对 国 家
预 留课 程 空 间 的全 新 开 发 ,还 包 括
■ 江苏教育・ 教育管理/ 观 点 参 考
责任编辑
蒋保 E - ma i l : J s i Y i b h @l 6 3 c o m
校 本 课 程是 由学校 参 照 自 己的
教 育 思 想 和 教 育 目标 ,根 据 自 己的
力、 合作共建的思考和 实践过程。学
校 要 努力 让 全 体 教 师在 共 同的 教 育 价 值 观 指 导 下 ,达 成 共 同 的行 动 目
校本课程 的实践和 应用是 校本 课程开发成功与否的标志 , 也是学校
标, 成为学校特色的积极参与者和建
设者 、 实践 者 。“ 特色” 又 是 群体 学 生 素质 的整体 优 化 , 是 绝 大 多数 学 生在
特 色学校建 设过程 中所外化 出的健
康 向上 的言行 。 校 本课 程也 是特 色教 ■
孙
, 口
以学校为基础 。开发或选 用适合学
校本课程促进特色发展 文化引领提升办学品位
![校本课程促进特色发展 文化引领提升办学品位](https://img.taocdn.com/s3/m/47848408de80d4d8d15a4fdb.png)
坐落在西 子 湖 畔 的杭 州 市保傲塔 实验 学校 是 实施 九年一 贯 、 十二 年 办 学的杭 州 市 实验 学校 。 现 有 9 0 个 教 学班 , 4 0 0 0 佘 名 学生 , 2 7 0 余名教 职 员 工 。 学校 办 学设 施 一 流 , 校 园环 境优 美 : 师 资精 良 , 以 特 级 教 师、 国 家级 骨干 教 师 、 省市 级 教坛 新 秀 及学科带头人 为主组 成的骨干 教师队伍 不 断壮大 , 教 师 队伍 “ 群体 有优 势 、 个体 显特色 ” 。
校本课程促进 学校特色发展。
几 年 来 , 学校 充 分 利 用 九年一 贯 制办
学的时空优势 , 在六 、 七 年级进行课程 改
革 实验 。 以 省级 课题
九 年 “ 一
贯 制学校 教
学 资源整 合与开 发 的实践 研 究” 为 引领 有
效 开 展 中小学 的课程 衔 接教 学 , 使学生 的
基础学力水平和 发展水平 不 断提 升。 学校
文化引领提 升学校 办学 品位 。
几 年来 , 学校的管理 致 力于 从 制度管 理 向文化 管理 转变 。 建设 “ 主动大 于 被动 合作大 于 竞争 , 协调 大 于控 制” 的人 本管 理 文 化 , 构 建 和 “ 谐 关 系 、 自 主 管 理 、 激 励导 向” 的人 本管理 模式 ; 建设和 谐 的团 队文化 , 创造 教研 组 、 年级 组 自主 管理 的 空间 , 建立 “三 长负责制” 的组织 管理 模 式 , 充 分发 挥 集体 的 智慧 和 力量 。 文化 的 引领使 学校获 得跨 越 式 的发 展 , 先 后 获 得 杭州市文 明学校 、 全 国机器 人 实验学校 、 省 阳光体 育后 备人 才培 养基 地 、 全 国礼仪 示 范 学 校 、 杭 f l、I市 人 民 满 意 学 校 、 省 绿 色 学校等荣誉 。 学校优 质办学资源得到进~ 步辐射 , 2 0 0 5 年 整 合 省府 路校 区 使 高 中 具 有独立 的办 学场所 。 2 0 0 8 年 , 学校 的又 一 个具 有现代化办学 条件的新校 区一 一 申 花路分校即将建成招生 。
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打造特色学校文化
![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打造特色学校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07e339dc49649b6648d74776.png)
四、全面建设校本课程
以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为 背景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体系。 办学理念: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服 务,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办学目标:落实精细管理,追求精致 教育,彰显办学特色,打造精品学校。
显性课程的操作措施: (1)材料选择 (2)确立目标 (3)组织与实施 (4)评价与展示
重视校本课程开发
打造特色学校文化
新郑市观音寺镇太清完全小学 二O一四年二月二十五日
陈留彦
一、对校本课程的思考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做法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历程 四、全面建设校本课程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收获
一、对校本课程的思考
如何搞好师资队伍建设?
遇到了三大问题: 1、硬件设施落后 2、教育资源匮乏 3、随意性、无目标性
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兴趣活动校本课程
4、建设校本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的隐性课程
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教师文化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历程
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零星研究阶段 2011年11月—2011年12月。 (二)课题研究阶段 2012年1月—2012年6月 (三)校本课程实施阶段 2012年7月—2012年12月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做法
1、确定目标,制订方案 2、提供校本课程建设的保障 3、建设校本课程显性课程 4、建设校本课程中的隐性课程
1、确定目标,制订方案 校本课程定位
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总方案
2、提供校本课程建设的保障 (1)组织保障。 (2)培训保障。 (3)经费保障。 (4)综合保障。
3、建设校本课程显性课程
组织与实施 确定活动主题。 编写活动计划。 编写活动方案。 自主选择参加。
校本课程的模式
![校本课程的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695f31d8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2a.png)
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校本课程作为课程,其形式不一定是物化、固定的东西,它可以有多种形态,因此,校本课程开发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学校可因循自身的条件与资源进行多元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也就是说,学校可以利用自己独特的区域特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可根据本校学生的需求,增加与拓展教学内容,来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可根据学校的办学途径,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等等。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多元化模式,主要有特色文化建设、乡土资源开发、学科拓展等开发模式。
1.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模式这一模式更多的是走特色与优势课程结合的路径,为达到“人无我有”的学校特色,根据学校条件与学生兴趣来增设新科目,逐步形成校本课程开发。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学校可以在分析学校优势与学生需要的基础。
上增设单项科目,它对于新辟内容的选择要求很高,要考虑学生是否喜欢,是否适合作为课程来开发,教师是否能够胜任等因素,更需要做一番加工处理,工作。
如浙江萧山区笑笑幼儿园以京剧作为园本课程,幼儿园认识到仅仅让孩子学会唱京剧只是学生兴趣选择,无法成为课程。
为此学校必须完成对京剧本身的解构,根据幼儿园的特色、幼儿的发展特点建构适合幼儿园的课程。
围棋、陶艺等校本课程开发也是如此。
2.乡土资源开发模式这一模式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对所处的外部地域环境进行充分的资源分析,寻求可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乡土资源,并围绕乡土文化这一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
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乡士文化资源与课程的独特性。
乡土文化既是社区资源,又是教育资源;既是课程资源又是课程形态;既囊括了区域文化特征,又渗入了学校文化底蕴。
这样的校本课程开发必然是独特而有个性的,真正做到了“人无我有,独辟蹊径”。
3.学科拓展型模式学科拓展型模式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就原有的国家课程进行拓展,引入一些原本不属于国家课程内容范畴的课程资源,并从校本课程角度将之重组的一种校本课程开发形式。
这是学校对国家颁发的标准或大纲的重新阐释,是结合本校学生的需要对标准、大纲、通用教材进行调整、重组和拓展、延伸,属于对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系列。
结合地域经济文化特色,搞好校本课程建设
![结合地域经济文化特色,搞好校本课程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9c9317b7960590c69ec376cc.png)
36年第期力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为此,我们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将德育向家庭、社会延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
该体系可以概括为:“四三二一”,即四方联席———街道办事处、学校、派出所、家长委员会,每月保证有一次联席会议;三方承诺———班主任向学生和家长讲清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路,并提出目标和努力方向,取得学生、家长的配合,三方要各有承诺;二人结对———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结成对子;实现一个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校德育活动。
学校是德育活动的主阵地。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校德育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情感需要出发,使德育活动成为学生道德实践与情感体验的过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中,我们布置了德育作业,让学生通过听、看、学、做等途径观察社会生活,感受身边的人和事,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与丑,并用“荣辱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来。
我区有的学校开展“道德法庭”评判活动,有的学校组织“诚信在我身边”道德实践活动,还有的学校开展“节约伴我行”、“阳光行动进社区”等活动,这些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切实加强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2.家庭德育活动。
家庭教育是影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在课程改革中,家长不仅具有知情权,而且具有参与权,家长是新课程建设的重要力量。
为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我们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各校每月举办一次家长教育活动,请教育专家进行家庭教育专题讲座,使家长学会如何教育孩子;社区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发挥社区在家庭教育中的功能,消除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盲区;有的社区还开展家庭文明礼仪亲子互动活动,提高家庭成员的文明修养。
3.社会德育活动。
我们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加强校外教育阵地建设。
现在全区挂牌共享的校外教育阵地15个,各级各类学校自己建设的校外教育阵地总计有近百个,同时,我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他们的视野,磨炼他们的意志。
学校文化建设与校本课程
![学校文化建设与校本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4950a532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f1.png)
学校文化建设与校本课程引言: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一所优秀的学校不仅要注重学术教育,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需要进行文化建设,并采用校本课程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1.1 学校文化的定义及作用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信仰、行为准则和社会共识。
学校文化不仅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环境。
1.2 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使学校成为具有学术优势、人文关怀和社会影响力的优秀学府。
1.3 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1)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建设有创新精神的学术环境。
2)倡导尊重和关爱,塑造友善和谐的人际交往方式。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
4)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培育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
5)推广学校内部的优秀案例和先进经验。
二、校本课程的概念和意义2.1 校本课程的定义校本课程是指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以学校特色为基础,可以包括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包括非学科方面的活动与实践。
2.2 校本课程的意义校本课程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教育目标。
通过设计与学校特色相契合的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学校文化建设与校本课程的关系3.1 学校文化对校本课程的指导作用学校文化应当成为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通过对学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和传承,来指导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3.2 校本课程对学校文化的诠释和延伸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可以通过各类特色课程、项目活动等方式,进一步诠释和延伸学校文化的内涵。
四、学校文化建设与校本课程的实践策略4.1 优化学校管理,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管理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条件。
特色引领文化传承校本创新——镇海特色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特色引领文化传承校本创新——镇海特色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aadc7115964bcf84b9d57b9a.png)
; z 矢
£ 盈圈匪 | , r 1 5 1
排上根据 “ 最 能代 表 镇 海 特 色 文 化 的 . 即 具 有 典 型 性
海 院士 的精神 , 培养 学生 的爱 国爱 乡、 乐于探究 和热
爱 科 学 的态 度 。
的; 较系统 、 现有 资料 比较全 的或方便 大家 收集 的 :
海 特 色文 化校 本 课 程 实施 模 式 , 以体 现 “ 特 色 引领 、 文化传承 、 校本创新” 的特点。
关 键词 : 镇 海 特 色文 化 ; 德育; 校本课程 ; 开 发 与 实践
正如 《 国家 中长期 教育 改 革 和 发展 规 划 纲 要
上丝路文化 、 开拓进 取的商帮文 化等传统特色 文化 ,
特色引领
.文化Βιβλιοθήκη 承蒋旗 军 魏 志 刚 校本创新
镇 海特色文化校本课程 的开发与实践
3 1 5 2 0 0 )
( 宁波 市镇海 区教 育局 教研 室 , 浙 江 宁波
摘要 : 镇 海 区依托 区域 特 色文化 , 开发 出 了《 镇海 商帮》 、 《 镇海 院士》 和《 镇 海史话》 地方 文化校 本 课程, 并制 定 了课 程标准和课程评 价体 系, 构建 了富有地方性 、 活动性 、 综合性 、 开放性特征 的镇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校本课程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4a508bb1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a9.png)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校本课程开发一、背景介绍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校园文化的建设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则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1.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养成和谐友善的社交态度,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
2. 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提供各类特色活动和社团组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1. 个性化教学。
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量身定制课程,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2. 培养创新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3. 引领教育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教育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引领教育发展朝着更加科学、个性化和适应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1. 建设学生自治组织。
设立学生会、社团组织等,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2. 举办各类特色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晚会等,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3. 建设和谐校园环境。
营造和谐友善的校园氛围,加强家校合作,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1. 设立课程开发专项小组。
成立学校课程开发小组,制定开发计划和流程,明确开发目标和内容。
2. 调研需要与特长。
了解学生的学科兴趣和特长,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和重点。
3. 加强教师培训。
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增强他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和能力。
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https://img.taocdn.com/s3/m/e11a1050f12d2af90342e646.png)
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新课程改革倡导课程的多元化,允许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内,进一步充实、内化、优化课程结构,也允许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外,开发校本课程。
所以我校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根据学生基础与差异,创造性地、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
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坚持以实现国家课程的教育目的为前提,坚持依托校情和学生发展的个性要求,着眼本校教师群体对国家课程的修正与整合,实现校本课程的特色化。
一、厘清国家课程改革内涵,为校本课程建设准确定位课程改革包括国家地方课程的科学高效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
面对新时代对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选准突破口,抓好学校实施的课程的整体优化,将课程方案进行校本化的实施,使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在学校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
首先,由于“国家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途径、构建“学校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其次,“统一的课程标准”与不同群体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又决定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要性;最后,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标准”本身所具有的“刚性与弹性的结合”,又给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留下了可能性。
重要性、必要性与可能性“三性”合一,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不但必要,而且可行。
我校的校本课程依据学校课程规划和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实行学分制管理,走班式运作,自主性选修课程与限定性选修课程组合。
自主性选修课程由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与活动组成,主要包括人文素养类课程、艺术类课程、身心健康类课程、学习生活技能类课程、报告讲座类课程及社会实践类课程等等。
通过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创造了极大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们表示“校本课程的开设,为我们提供了选择课程的机会。
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打造特色学校文化
![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打造特色学校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1ae4edda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4.png)
校本课程教学论文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打造特色学校文化“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的,也是相对于专家开发的课程而言的。
它是基于学校自身特色,以教师为开发主体,旨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和发展需求的课程。
越来越多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者认识到,“引领学生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学校特色形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价值追求。
因此,为深化课程改革,坚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师生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充分发掘和整合学校、社区资源,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体系,营造该校独有的文化氛围。
一、顺应时代,灵动校本课程思路,引领学校文化发展方向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个亮点,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构建特色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
校将“弘扬民族文化,打造现代、书韵”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
积极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经典诵读》。
在浩如烟渺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如何选择好诵读材料,让我们煞费苦心。
最初学校选择了《孝经》、《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即孝、弟、三、百、千,通过尝试,诵读量太大,部分作品较难,学生不易接受,为此重新筛选。
第二次选择了《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语录和古诗160首,通过实践,较之上次有所改进,但是趣味性不浓,于是再次重新筛选。
第三次我们选择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古诗160首、趣味小古文,并且学校复印,保证每位学生人手一本,随捧随读。
真是一波三折,窥一斑而知全豹,我校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再有落实教师。
有了时间,有了材料,我们精心配置了古诗文诵读辅导老师,以语文老师为主,班主任配合,确保各班经典诵读课程实施到位。
再次是做好诵读活动“多样化”的工作。
多样的形式,丰富的活动,是日常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主要平台。
第一,我们积极利用学校资源,就地取材,创设浓厚的古诗文诵读环境。
红色文化,校本课程
![红色文化,校本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ba8d4ac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26.png)
红色文化,校本课程“红色文化,校本课程”中国共产党成立已经将近十年,自此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就积极倡导文化改造,大力实施“红色文化”,使之成为国民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校园文化改革也是政府推行“红色文化”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影响着每一个学校,每一个学生。
首先,全国各地开始设立“红色文化校本课程”。
这些课程覆盖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思想、革命历史、伟大的先烈、社会主义精神等内容。
而且,这些课程的安排要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思考、探索、推敲以及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消化吸收。
同时,全国各地的学校也努力实施“红色文化校本课程”,为学生们提供把握红色文化精神的充足机会,让学生们都能认识到共产党人的英勇与革命精神,从而为学生们树立起一面旗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其次,校园文化中要加强红色教育,使“红色文化”与学生日常和学术活动紧密结合。
学校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红色经典的研讨、姓名源由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们了解、学习红色文化,而走进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校园文化之中,开创新纪元。
学校还可以举办“红色文化节”,邀请社会各界精英、政治文化人物等,以报告、座谈、讨论、研讨等形式,让学生们了解社会主义精神,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能在思想上加强红色教育,也能在实践上体现社会主义校园文化精神。
此外,学校还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通过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本土化发展的实践。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前往本地重大历史文化景点,举行参观、学习,让学生们了解社会主义本土文化的发展历史,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红色文化,进而做到让红色文化融入每一位学生的生活之中。
“红色文化,校本课程”是政府推行“红色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全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今天,每一个学校,每一位学生都要认真地学习红色文化,以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为建设更美好的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山品教育”文化引领特色校本课程构建——奠基孩子一生发展
![“山品教育”文化引领特色校本课程构建——奠基孩子一生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9c8e08a2b160b4e777fcf5a.png)
“山品教育”文化引领特色校本课程构建——奠基孩子一生发展摘要:“握山小学”因山得名,白云山就是学校的天然背景,本质上也是一幅文化的大背景。
要挖掘白云山文化的内涵,赋予教育更多养分,以山的品格教育人、影响人,在山的精神涵养中浸润、熏陶,凸显学校特色。
以山喻人,以山育人,攀登的过程中所发现的山的品格与教育的目标相伴相随,这也正是创建学校特色文化所应遵循的思路。
我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努力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以学校所在地区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山品教育”为文化引领,对国家课程,校本课程进行系统规划、合理开发,将德育、综合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组合统整,使我校的课程体系更具特色,从而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推动学校文化内涵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国家课程学校课程体系云山文化山品教育特色课程一、以“山品教育”文化为资源,拓展延伸,使德育课程实施凸显校本化,奠基孩子一生品质1.渗透“山品教育”文化资源,拓展国家课程学习内容。
我校的校本特色课程是基于广州白云山文化的“山品教育”课程。
广州白云山为广东最高峰九连山的支脉,是南粤名山之一,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称,“国家5A旅游风景区”。
而广州市白云区握山小学恰处于云山之东麓,因此,我们研究白云山文化特征,将山之实、山之灵和山之秀的核心文化精神迁移融入到学校教育中,并形成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德育理念、课堂理念、管理理念、发展目标、培养目标等一套理论体系,即“山品教育”特色课程。
2.开发“山品教育”文化资源,突现我校“山之基”德育教育特色。
德育是教育的诉求。
比较完整的道德教育过程,一般包括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确立信念和培养行为习惯等主要环节。
白云山的基座深深地扎根于大地之中,稳固地托起庞大的山体,这是一种生命的厚度,承载万物,支撑全部,以浑厚之品格成就每一种精彩。
我校正是积极开发这种山品德育教育特色课程,体现“山之基”就是一套比较完整的道德教育过程,用以辅助国家德育课程教学。
学校文化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学校文化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32c34e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82.png)
学校文化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学校文化建设是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学生素质、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手段。
本文将从学校文化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概念、意义及重要性,到如何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概念和意义学校文化建设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活动,培养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念、校训精神、优良传统和学风建设,形成具有学校个性和特色的文化氛围。
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
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学校文化是塑造学生性格的重要因素。
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其文化价值观念会深深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其次,学校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学校文化建设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内在动力。
此外,学校文化建设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二、校本课程的概念和意义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办学目标,根据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编写和开展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发挥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校本课程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校本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差异化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其次,校本课程可以更好地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和理念。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可以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特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校的文化。
三、学校文化建设与校本课程的关系学校文化建设和校本课程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学校文化建设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观念和理念,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手段。
山东特色校本课程
![山东特色校本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34463e39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d9.png)
山东特色校本课程
山东特色校本课程是指在山东地区,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自主研发的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山东特色校本课程涵盖了多个领域,其中比较常见的有:
1. 传统文化课程: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山东的历史文化,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科技创新课程:让学生学习科技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社会实践课程: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4. 艺术素养课程:通过学习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5. 体育健康课程:通过开展各种体育和健康课程,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健康意识。
山东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特色,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内容角度:
管理文化、课程文化、社团文化、休闲
文化、校园活动文化……
• 顾明远先生的分类:
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 化
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 校本课程可以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个 性化需求,以实现统一性与灵活性的 结合。 • 校本课程使学校有可能自主构建体现学校理 念的学校课程体系。
第二、确定课程标准 不同年级的同一校本课程内容不同,难度不 同,应该有课程标准,按年级循序渐进。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制定学习说明 课程的性质、功能、主要内容、必要 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及学习要求,以使 学生选择。 第四,注重评价改进,不断完善。 第五,不能以“校本教材”代替“校本课程” 提倡使用讲义、活页、指导手册等资料 进行教学。
3. 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还是教材的 开发者。 ——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人员既可以是个别 教师,也可以是教师小组或全体教师。 4. 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满足需求的差异
5. 做好“顶层设计” • 要有学校整体的“课程体系”设计 ——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规范实施地方课程, 特色发展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校本化,教育活动课程化。
• 校本课程不是脱离学校课程体系之外 的另类课程。而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纵向与学生发展水平匹配, 横向与同水平其它课程相互联系,满足 学生个性化需要。因此,校本课程的设置 不能随意。
• • • •
明确校本课程设置体现四个需要 1. 课程育人的需要 ——培养什么人要通过课程体现 ——国家课程的补充
• • • • • •
多样性原则(关注差异) 选择性原则(学生不能“被课程”) 开放性原则(实施方式) 实践性原则(实施方式) 合作性原则(实施方式) 动态性原则(创新、拓展)
2. 校本课程分类
• 校园活动课程 ——校园百家讲坛 ——中西文化艺术节 ——学生社团活动 • 地方文化与社会资源课程
3. 遵循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2. 落实学校办学理念,彰显特色的需要
• • • • • • •
例1: 民族团结教育——《民族风情篇》 法治文化育人——《法制活动八个一》 理解教育——《国际理解教育》 书香校园——《今天我读书了吗》 休闲文化——《纸捻画》、《根艺》、 《篮球》
• 例2:生活教育 • 《家庭礼仪》、《家庭理财》、《家政服 务》、《家务劳动》、《家庭美食》、 《家居美化》
展;“三心”厚基,成就人生
• 主题式:藏头诗文化;休闲文化
• ××教育:成功教育、自主教育、生命教
育、公平教育、五“jing”教育
5、归类提炼
• 一体两翼
• 以智启智
• 立志教育
• 勤奋教育
• 诗韵教育
• 三色教育(育人)
6.讲得通
· “佳”的文化
〃悦· 阅· 越
〃扬雄鹰精神,促全面育人
什么是学校文化
•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 基础”。 •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校本的课程开发是两个 概念,后者包括了前者。
• 京版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九年共有 校本 课程655 —865节。折算成 学习日(6课时),相当于109 —144个 学习日,即除了 节假日之外的5 —6个月 的学习期。以每年平均2.74节看与语、数 之外的其它学科持平。
第六,原则上不编写面向学生的教材 可开发《课程纲要》为核心的课程 资源包。 第七,坚持教师是课程课程开发的主体 —分类组建项目组开发校本课程。 —在学校学科教材中“镶嵌”校本教材。 —可因师而设课程 第八,注意德育课程的开发
三、怎样实施校本课程
1. 注意几个原则 • 整体性原则 ——计划好课时,用好课时 ——设计好结构 • 可行性原则 ——适合校情 ——量力而行 ——节约成本
• 建立组织——现状分析——制定目标——课 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修改
4. 学校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
• 领导机构、项目组、教研、研讨会 • 评价、档案库、成果展示、网络管理
5. 注意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3.特色的确定
• 学校历史的传承 例:八一希望学校
• 地域环境的特点 例:庞各庄第二中心校、草 堂小学、华山学区、桂岭小学 • 学校自身的优势 例:黄村八小、唐家岭小学
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
• 教育改革的成果 例:前面举的例子
4.特色的表示
• 词组式:读书明理;书香校园;启智求真
• 短句式:双主体育人;文化立校,多元发
1.误区
•学校文化=物质文化
•学校文化=环境文化
•学校文化=标语口号
•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
2.定义
一是: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
全校师生(包括员工)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
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
二是:
学校文化里面包含了物质层面(校园建
设)、制度层面(各种规章制度)、精神层
面和行为层面(师生的行为举止)。而其核
特色、文化、校本课程
2014,3,24
学校特色 1.误区
• 2+1是特色吗?
• 说文解字是特色吗?
• 局部、单项特色是特色吗?
•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就是特色吗?
• 新建校有特色吗?
2.特色分类
按单项、局部、整体分类: • 特色活动:
古诗文诵读、生物标本制作、 乒乓球运动
• 特色课程:校本课程、特色学科 • 办学特色: “我能行”、“快乐教育”、“以情移情”、“自 主教育”、“和谐教育”
二、怎样开发校本课程
第一、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校本课程不局限于活动类课程,也可以是学 科类课程。人们习惯将校本课程分为必修 课、选修课和活动课。有学者认为从内容 划分为基础性课程、丰富性课程和发展性 课程。
例:北师大附中部分课程门类
• 学科拓展延伸类 • 经典阅读、新闻英语、昨日世界、理科竞赛等 38门 • 专项技能精深类 • 球类、健美操、桥牌、动漫、陶艺、声乐等31 门 • 学科融合类 • 数学史、生物科学与社会、大众文化等9门 • 实践活动类 • 模拟联合国、学生公司、人物采访写作等7门
心是精神层面中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教
育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
三是:
学校文化具有教育性,具有选择性, 具有创造性,具有个性和差异性,并且 是冲突和融合的过程。
3.分类
•从人的角度:
校长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家长
文化……
•从方位角度:
操场文化、门厅文化、走廊文化、教室
文化、餐厅文化、宿舍文化、厕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