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合集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954年将过渡时期总路线正式载入宪法的序言
二、“一五”计划的实施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1955年7月颁布实施“一五”计划
指导方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 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 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 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1954年6月,周恩来同印度和缅甸两国总理分别发 表了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 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石,逐 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
五、倡导“求同存异”原则,推动万隆会议取得成功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亚非国家第一次召开的没 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会议公报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提出了促进世 界和平合作的十项原则
朝鲜战争是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的一次严重Leabharlann 抗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一、稳定物价与统一财经工作 发行公债、整顿税收、紧缩通货、成立统一的内外 贸易专业公司等,以加强国营经济力量。 《关于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 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统一全国贸易和物资调度;统 一全国现金管理
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全面恢复 和发展国民经济 毛泽东称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1956年底,“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大多提前完成。 到1957年底,计划的多项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 全国物价基本稳定,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科 学、文化、卫生事业都有较大的发展
为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优质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优质课件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府主席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大会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主席:毛泽东
副主席:
朱德 刘少奇 宋பைடு நூலகம்龄 李济深 张澜 高岗
确定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年方式
北京有着历史悠久的建都史,最初见于 记载的名字为“蓟”,战国时是燕国的都 城。金朝时,北京称中都,是金朝的都城, 距今约900年。元朝时,称大都,是元的 都城,明朝永乐时,在大都的基础上重修 北京,是今天北京的前身。民国时期,称 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首都,简称“京”。
纪念碑十幅浮雕
东 面
虎 门 销 烟
金 田 起 义
纪念碑十幅浮雕
南面
武 昌 起 义
五 四 运 动
五 卅 运 动
纪念碑十幅浮雕
西 面
南 昌 起 义
抗 日 游 击 战
纪念碑十幅浮雕
欢 北 支 面迎
援 解 前 放 线 军
胜 利 渡 长 江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至此,作为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职权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圆 满完成其历史使命而载入史册。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中国共产 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 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对国家的大政方针 和群众生活的重要问题进行政治协商,并通过 建议和批评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D
3.你升过国旗吗?那么把五星 红旗定为我们的国旗,是在( )上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讲义)——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讲义)——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高中政治必修一讲义4.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就)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1)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2)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3)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4)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5)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5.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必背)(1)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雄辩的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3)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如毛泽东思想)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6.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1)第二次结合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第一次结合是在革命时期)(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共八大最主要的贡献;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指什么;评价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例题精讲】11. 1953年是我国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时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关于这一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当时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②我国仍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③“三大改造”如火如荼地正在进行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A. ④②B. ②④C. ②③D. ③④12. 高三某班学生围绕我国某个历史时期开展探究活动,同学小张收集了这个时期的三张图片。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准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准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准1.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历史背景我国领导的我国人民会议于1949年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确立。

在此前,我国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战乱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疾苦深重。

新我国成立后,国家面临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为国家发展的当务之急。

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涵和要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等方面。

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要求坚持指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还要求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实行党的基本路线,形成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政治秩序。

3.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标准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要看是否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优越性,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要看是否充分发挥了人民的主人翁作用,是否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

再次,要看是否充分保障了人民民主权利,是否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还要看是否充分体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否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 我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准是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取得了全社会的积极认同和支持。

5. 总结和回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取得的重要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突破泰安考点 栏目索引
3.近代两次社会性质转变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两个标志 (1)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 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 渡。 (2)1919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新中国的成立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
突破泰安考点 栏目索引
2.时间、 标志
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 阿沛·阿旺晋美 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 在北京谈判,双方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西藏 和平解放
3.意义
祖国 大陆 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注意:港澳台问题尚未解决,祖国统一 还没有实现)
4.发展 1951年,人民解放军进驻 拉萨 ,受到西藏各界的热烈欢迎
突破泰安考点 栏目索引
2.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代国歌? 它是抗日救亡运动中诞生的革命歌曲,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旋 律激昂,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艰巨的民 族复兴任务,需要不断振奋民族精神。《义勇军进行曲》能够永 远警示我们勿忘国耻,激励我们在各自岗位上,为民族的复兴、祖 国的崛起而努力不懈地学习和工作。
直击泰安考情 栏目索引
5.(2018泰安八年级考,18)(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四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 道路,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 史征程。 ——中央电视台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 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志性事件。(1分)
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其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是公私合营,故

2024-2025年历史必修上册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带答案)

2024-2025年历史必修上册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带答案)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基础过关练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

这一规定( )A.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B.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C.旨在强化国营经济地位D.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民主党派被纳入了统一战线和政协之中,21名政府部长中有10名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人中,宋庆龄、李济深和张澜等都是民主人士。

这说明(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起来B.新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各党派联合执政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党制度日益完善知识点二人民政权的巩固3.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当前的总方针,就是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为此,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方针。

由此可知,此方针有利于( )A.党和政府工作重心转移B.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C.缓和同西方国家的关系D.“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知识点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4.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提出了国际和平统一战线的理念,即不论他国的社会制度如何,只要热爱和平,就可以成为中国交往、争取的对象。

这表明新中国( )A.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B.积极引进西方资金技术C.建立抗美的反帝国主义同盟D.调整与苏联的外交政策5.1955年4月,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会后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次建交高潮,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这反映出新中国( ) A.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承认B.首次在国际会议中展示了大国形象C.只与第三世界国家交往D.打开了与亚非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知识点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6.下图创作于1953年。

其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工业建设以轻工业为中心B.大跃进导致经济比例失调C.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高涨D.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7.据统计,1954年宪法初步起草过程中,参加讨论的各界人民有103万余人,共提出118万多条意见。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课件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课件

03
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和影响
社会主义制度对世界的影响
01
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
各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解放和进步提供了重要借鉴。
02
促进国际共产主义合作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各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团结合作,推
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符合 中国国情,满足了人民对于公正、平等和繁荣的追求。
不断完善和发展
虽然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需在实践中 不断发展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和人民需求。
对未来的展望和期待
持续改革和创新
为了保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和 优越性,必须持续推进改革和创 新,不断优化和完善各项制度和
社会不公
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僵化,创新意识不强 。
思想观念束缚
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以及城乡、 地区发展不平衡。
政治体制僵化
政治体制缺乏活力,官僚主义严重,民主法 制不健全。
应对挑战和问题的策略和建议
01
02
03
04
改革经济体制
逐步放开计划经济体制,引入 市场机制,增强企业自主权和
灵活性。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空想社会主义的提出
16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设想建立理 想的社会制度,强调公有制和集体劳动。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 主义,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社会主义制度在各国的实践
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7年,苏联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精品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精品课件

第1课 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成立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历史背景:
国民政府被推翻,人民解放 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 新中国成立的条件成熟了。
第Hale Waihona Puke 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时间: 1949年9月
(3)地点: 北平 (4)参加人员:
曾联松收到了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的一封来信: 曾联松先生:你所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业已采用,兹赠送人民政协纪念刊一册,人民 币500万元(旧币),作为酬谢你对国家的贡 献……
红色代表革命 黄色代表光明
中国共产党
全国各族人民

四枚小星均有一个尖,正对大星 的中心点,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的中国人民大团结
(1949~1954) (1954~1976) (1978~1983) (1983~1988)
(1988~1992) (1993~2003) (2003~2013) (2013~)
政协十二届 全国委员会主席 俞正声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
毛泽东在天安门 城楼上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央人民政府 今天成立了”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5)意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 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 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 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 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 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国家政权属于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第一章
实行统一共和国中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结合国家基本制度的确立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 创造,对于促进祖国统一和共同繁荣、维护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 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2版)
(六)人民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2版)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军队建设,主要在以下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精简整编,组建新的军种和兵种。 二是制定和颁行条令条例,使军队建设有了统一的准则。 三是在官兵中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教育和技术训练工作。 四是改建和新建一批适应军队建设需要的军事院校。
(五)民族识别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2.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反映着国家整体与其构成地域的关系,在多民族存在 而且民族问题比较复杂的国家里,也反映着中央政权与各民族及民族地方的关系。
随着对民族国情逐渐深入的了解,以及在执政的局部地区建立民族自治区的成功实践,从少 数民族多但人数少的人口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文化 传统、各民族共同反抗压迫的历史以及规避国家分裂的风险考虑,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诞生 前夕正式确定,以统一共和国中的民族区域自治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并通过《共同纲领》将这一设想固定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2版)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2.中《国 中人 国民 人政 民治政协治商协会商议会的议筹共备同与纲召领开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2版)
通过新政治协商会议制定民主联合政府的施政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在发起新政协之初即 已提出的问题。
《共同纲领》在序言之下分列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 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7章60条,规定了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一系列准则,主要内容是:

新中国历史

新中国历史
(四)我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胜利
1、新中国的对外方针 2、日内瓦会议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万隆会议
五、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实行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
第一、通过合作化运动引导个体农民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列主义的一条 基本原理
第二、根据中国的国情必须实行农业 合作化
2.了解建国初期党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正确政策和策略, 着重理解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 提出的战略策略方针.
3.了解党在过度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特 点着重认识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 然性.
4.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和 伟大意义,深刻认识党创造性地开辟了 一条适合我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中国工业化 的起步一五计划的制定
1、一五计划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
2、指导思想
(1)党当时确定以工业化为整个经济建设 的主要任务,并且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4、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改造的高 潮及缺点
5.什么是赎买政策?在我国为什么能 够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
6.为什么说我党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7.我国社会从新民民主主义向社会主 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基本特点.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 (一)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 1.军事上,把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 2.政治上,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 3.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恢复国民经济 (1)没收官僚资本 (2)接受帝国主义的在华财产 (3)统一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稳定物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年版,第63页、第63-64页。
‚我党所创立的军队,在今天只有采取这种形式才
能取得合法地位,被国内各党派及各国政府所承认而
保存起来,并且换得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与国家的 民主化,换得国民党军队脱离国民党所有,个人私有 与派系所有。因此,这种退让是适合全国人民利益的, 它丝毫也不改变我们军队作为人民军队的本质,相反 要更进一步改造全国军队,使之逐步民主化,最后变 成人民的军队。‛
(2)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使得争取和平 民主成为可能
‚中国在这一次有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 富强的中国的可能性,为近百年来、五四以来、有党 以来所仅有‛。‚一个强大的中国共产党,一个强大 的解放区,全国人民的援助,国际人民的援助‛, ‚这些条件,在中国是从来没有过的‛。
——《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第19页。
从表面上看来共产党人所发动的是一场强有力的运动它要在千百万中国人中培养那种他们曾经感到明显需要而基督教布道团和别的文化势力一直在努力培育却收效甚微的一些品质和能力诸如进行组织工作的能力严格然而在很大程度上有是自觉的组织纪律性把公共的事业放在个人和家庭之上大公无私地为百姓服务青年理想主义者的热忱和忠贞
产党早已确立的战略目标。抗战胜利前后的
国际国内形势对中国人民实现建立一个新民
主主义中国的战略目标是有利的。
中共七大重申联合政府的主张。‚现在我 国在全国范围内可能成立资产阶级领导的而 有无产阶级参加的政府。中国如果成立联合 政府,可能有几种形式。其中一种就是现在 的独裁加若干民主,并将存在相当长的时期。 对于这种形式的联合政府,我们还是要参加 进去,进去是给蒋介石‘洗脸’,而不是 ‘砍头’。走这个弯路将使我们党在各方面 更加成熟,中国人民更觉悟,然后建立新民 主主义的中国‛。——《毛泽东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30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30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 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949—19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 的新社会 II.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军事:歼灭国民党主力,解放中国大部分地区 政治:建立人民政府、巩固工农联盟、壮大统一战线 经济:土地革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国际: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民主国家涌现、苏联支持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 的制定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 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四项决议案:国都,纪年,国歌,国旗
新中国的人民大宪章——《共同纲领》 共7章60条
1956年底,“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大多提前完成。 到1957年底,计划的多项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 全国物价基本稳定,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科 学、文化、卫生事业都有较大的发展
为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原则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民彻底摆脱了小块土地私有制的束缚,走上了合 作经济的发展道路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的,但改造也使一些传 统手工业和手工业产品日渐萎缩
五、进行民主改革,清除旧社会遗毒 各国营厂矿废除封建把头制等旧制度 改革封建婚姻制度 扫清旧社会痼疾 对旧有社会组织也进行了集中改造
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武装干涉 金日成首相于致函请求中国出兵支援 10月18日晚,毛泽东下达赴朝作战的正式命令
志 愿 军共毙伤俘敌71万余人,自身作战减员36.6万 余人,中国开支战费62.5亿元人民币,消耗作战物 资560余万吨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二框的内容。

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第一目“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分析了其历史必然性,阐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刻意义。

第二目“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中国共产党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取得的历史成就和经历的严重曲折,阐明了这一历史阶段的探索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道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中共八大确立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2.能够结合历史深刻阐述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深刻领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明确只有社会主义才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坚定制度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四、教学过程课程导入:分析材料: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面临的局势不容乐观材料1:国际上,美国拒绝承认并竭力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阻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政策。

材料2:经济上,所继承的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当时中国的经济不仅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就是与许多亚洲国家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

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2/3,4000万灾民等待救助。

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

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1949年,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粮食产量减少约四分之一,在广大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第1册 第二课 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第1册 第二课 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判断说明 1956年党的八大的召开,确立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答案 错误。1956年党的八大的召开,确立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 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 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 状况之间的矛盾。
议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 行。大会通过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新党章,规定了党和全国人民当 前的主要任务,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党和群众的联 系。这次大会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党的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 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 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 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典例剖析
例1学习小组讨论:“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 巨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发言,其中看法正确 的是( ) A.甲同学: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B.乙同学: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丙同学: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丁同学:中国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三大改造的理解,体现科学精神。
4.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 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 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判断说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 ) 答案 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并未立即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到 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 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确立了 社会主义制度。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备课优选】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备课优选】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中国第一辆汽车
第二目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在中共八大正确方向的引领下,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武汉长江大桥
宝成铁路建成通车
第二目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在中共八大正确方向的引领下,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武汉长江大桥
宝成铁路建成通车
第二目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2.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 变。
第一目
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4.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1)1956年,社会主 义改造完成,标志着我 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 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 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创造性地开辟了 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 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 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的社 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制度在 中国的确立
统编教材必修一 2.2 星洛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 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目 录
第一目 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FIRST PART
第一目
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1840年 鸦片战争
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 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
之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第二目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在中共八大正确方向的引领下,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的人民大宪章——《共同纲领》 共7章60条 “序言”和“总纲” “政权机关”
“军事制度”
“经济政策”
“文化教育政策”
“民族政策”
“外交政策”
三、开国大典的举行与中央人民政府机构的组建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
在天安门广场举行30万
军民参加的开国大典
组建中央人民政府机构
四、开辟中华民族历史新纪元

学科性质: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如何建立,由弱 到强,不断巩固和发展,以及如何探索和建设社 会主义的历史,反映的是国家的发展与进步的规 律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分期

1.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2.从1956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 3.从1966年到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
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武装干涉 金日成首相于致函请求中国出兵支援 10月18日晚,毛泽东下达赴朝作战的正式命令
志 愿 军共毙伤俘敌71万余人,自身作战减员36.6万
余人,中国开支战费62.5亿元人民币,消耗作战物
资560余万吨
朝鲜战争是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的一次严重对抗
(旗)人民政府
二、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

《企业中公股公产清理办法》
《关于没收战犯、汉奸、官僚资本家及反革命分

子财产的指示》

国营经济建立,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
三、清除匪患与镇压反革命运动
歼灭土匪特务武装和争取匪特投降自新260余万人
破获特务案件600余起,查清了很多反革命分子的政 治历史问题

第一,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
第二,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 第三,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


历史
第二节
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和新生 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中国大陆的统一与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 解放的国土” 新疆 海南 香港 澳门 西藏
5 个大行政区、 29 个省、 1 个自治区、 8 个省级行署、 13个直辖市人民政府、140个市人民政府及2283个县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53 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 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路线,并
把这条总路线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指针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
总路线,主体任务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两
翼分别是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
四、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1950年6月30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铲除了中国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
道路
五、进行民主改革,清除旧社会遗毒 各国营厂矿废除封建把头制等旧制度 改革封建婚姻制度 扫清旧社会痼疾 对旧有社会组织也进行了集中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历史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凝聚力 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实事求是
吸收和借鉴历史知识
学习重要历史文献 立足社会实践
历史性转变
I.
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
的新社会
II.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军事:歼灭国民党主力,解放中国大部分地区 政治:建立人民政府、巩固工农联盟、壮大统一战线
二、新中国初期经济工作的部署与策略方针的制定
中心任务: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恢复
国民经济,强调实现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三个基本条件:土地改革完成;工商业合理调整;
经费大量节减 “我们不要四面出击”
三、合理调整工商业
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
公私关系,国营经济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整


4.从1976年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前
5.从1982年到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前 6.从1989年到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前 7.进入21世纪,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
三、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 意义和方法

国史是中国历史知识体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 分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 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949—1956
导论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分期
三、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意义和方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对象和 学科性质

研究内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宗 教、军事、外交、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历史发展 研究对象:历史进程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一、稳定物价与统一财经工作
发行公债、整顿税收、紧缩通货、成立统一的内外
贸易专业公司等,以加强国营经济力量。
《关于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
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统一全国贸易和物资调度;统 一全国现金管理
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全面恢复
和发展国民经济
毛泽东称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经济:土地革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国际: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民主国家涌现、苏联支持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
的制定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
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四项决议案:国都,纪年,国歌,国旗
农业方面,采取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措施,充分调动
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在工业方面,重点恢复和发展矿山、钢铁、动力、 机械制造和化学工业,同时恢复和发展纺织工业和 其他轻工业 在交通运输方面,投资 17.7亿元,占全国基本建设 投资总额的22.6%
第四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社会 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
个调整工作的重点 劳资关系,是指调整私营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 产销关系,主要是帮助私营工业根据市场的需要 进行生产,克服生产的盲目性
四、“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 反对贪污 反对浪费 反对官僚主义
反对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
窃国家经济情报(通称“五毒”)的“五反”运动
五、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