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方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方案概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培养儿童基础数学能力和兴趣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一套系统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方案,旨在帮助教师和家长有效地引导儿童学习数学,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培养学前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帮助学前儿童建立数学基础概念。
3.发展学前儿童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培养学前儿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数的认知•学前儿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和游戏认识数的概念。
•引导学前儿童掌握1-10的数字和数量的对应关系。
•利用故事、歌曲等方式帮助学前儿童理解数的概念。
数学逻辑推理•培养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逻辑推理游戏和问题解决训练。
•引导学前儿童观察、分类、比较等思维能力的培养。
几何图形•教授学前儿童基本的几何图形,如圆、四边形、三角形等。
•帮助学前儿童理解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计数与排序•帮助学前儿童掌握计数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简单的计数练习。
•引导学前儿童进行排序活动,培养他们的逻辑性和分类能力。
教学方法游戏教学利用各种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前儿童亲身体验数学,加深他们对数学的理解。
故事讲解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前儿童接触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家庭辅导家长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辅导孩子: - 与孩子一起玩各种数学游戏。
- 鼓励孩子参与家务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数学。
- 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学习数学的情况。
结语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案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前儿童建立良好的数学基础,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本文提供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方案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培养幼儿数学兴趣和能力的关键阶段,通过适当的教育方法,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思维方式。
下面将从教具运用、游戏化教学和启发式问答法三个方面展开,详细介绍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
教具运用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幼儿喜欢用手触摸、玩弄物品,因此教具的运用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具可以分为实物教具和图形教具两大类。
实物教具可以是水果、玩具等,通过观察、摸索实物,幼儿可以直观地感知数学概念,如数量、大小、高低等。
图形教具可以是拼图、积木等,通过搭建、拼图等活动,幼儿可以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几何形状的认识。
游戏化教学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游戏的方式,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幼儿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例如,可以利用花球游戏来教幼儿数数,每个球上都有数字,幼儿需要将相应数量的球放入篮子中。
这样一来,幼儿便能通过游戏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提高数数的能力。
另外,还可以使用数字卡片游戏来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
通过将卡片按照数字大小顺序排列,幼儿可以学习数字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启发式问答法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启发式问答法强调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和探索,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给幼儿出一道拼图题,以激发幼儿观察、推理、思考的能力。
通过让幼儿思考如何拼出完整的图形,引导他们发现拼图中属于一个整体的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欲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还可以使用数学故事、数学歌曲等形式,在儿童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
数学故事可以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引入数学概念,教育幼儿数学的同时也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数学歌曲可以通过旋律和歌词,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并通过重复唱歌的方式加深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教具运用、游戏化教学、启发式问答法等。
试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
试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指对3-6岁儿童进行数学启蒙教育的过程。
数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儿童的数学能力,更是为了培养儿童综合素质,如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创造力等。
以下是试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
一、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
启发性教学是指通过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儿童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实物模型、图形等多种形式,启发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体验式原则
体验式原则是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主体,注重儿童的体验和感受。
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情境和实物模型,让儿童亲身体验和感受数学知识,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三、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是指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可玩性。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儿童在玩中学,从而提高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原则是指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应该注重儿童的个性差异,根据儿童的特点和需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形式。
教师可以通
过观察儿童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的儿童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总之,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是:启发性、体验式、趣味性和个性化。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数学教育,培养儿童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二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2.游戏活动中的数学教育渗透 ① 建构游戏中的数学教育渗透
建构游戏是让学前儿童运用建 构材料(如积木)搭建各种建筑物 或物体的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学 前儿童可以通过运用各种建构材料, 获得关于物体形状、大小、长短、 比例、多少、厚薄、对称、平衡, 以及上下、前后、左右等多种数学 经验。
右图为搭建车库的积木。
② 角色游戏中的数学教育渗透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力创造性 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这种游戏通常有一定的主题(如 “娃娃家”、“商店”、“医院”等游戏),是学前儿童期 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在这种游戏中,学前儿童可 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角色扮演中获得丰富的数 学经验。
第二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既包括学前儿童学的方法,又 包括教师教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前儿童获得数学知 识、发展数学思维。下面将介绍学前儿童教学活动中常用的 方法。
一、操作法
1.操作法的概念 操作法是指学前儿童亲手操作数学材料,在与材料相互 作用的过程中探索和学习,进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 的方法。这种方法能使学前儿童获得有关某一数学概念的直 接经验,促进其智力和相应能力的发展,是学前儿童学习数 学的基本方法。
2.数学区角活动的价值 (1)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 (2)有利于充分发挥学前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3)有利于照顾学前儿童的个体差异 (4)能让学前儿童获得丰富的数学经验
二、渗透性的数学教育活动
渗透性数学教育活动是指除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以外, 渗透于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其他教育领域中的数学 教育活动。这种活动也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数学集体教学活动
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预设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过程和方法,组织全体学前儿童参与,使他们获得一定数 学知识和多方面能力的数学活动。它是学前儿童教育的主 要途径。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及其意义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及其意义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的内涵及其意义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的原则及其方法。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的内涵1、教育目标指向性2、选择恰当的评价工具3、评价主体多元化4、评价方式科学化5、评价过程动态化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的意义1、有利于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2、有利于改善教师自身素质和水平3、有利于开展幼儿园课程4、有利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四、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的原则1、客观性与发展性相结合2、理论联系实际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4、个人反思与团队研究相结合五、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要注重多元评价的结果,避免唯结果论六、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的内容
从这里可以看出,教育评价并不是孤立的,它要求各种教育活动之间有密切的配合与衔接,并在一定条件下受制于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制约,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评价。
评价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育评价与一般认识领域中的价值判断存在着质的区别,即“社会性”和“综合性”。
也就是说,教育评价应站在更高层次上对教育的整体功能作出评价,而不仅仅是对个体的某种行为作出简单评价。
这就是教育评价的本质特征。
与其他任何认识过程不同的是,教育评价不是一种单纯的逻辑推理活动,而是一种经验科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评价者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和数据资料,还要通过自
己的比较、分析和判断去做出科学的结论。
因此,作为经验科学活动的教育评价,对于评价者来说,除了掌握必要的科学方法外,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依靠自身对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和深刻理解。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指对3-6岁儿童进行的数学启蒙教育。
数学教育在学前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能够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还能够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如下:
1. 培养数学兴趣和好奇心
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首要任务是培养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游戏、趣味性的数学教具等方式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2. 建立数学基本概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另一个基本任务是建立数学基本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游戏等方式让儿童了解数字、形状、大小、颜色、方向等基本概念,建立儿童对数学的初步认识。
3. 培养儿童数学思维
除了建立基本概念,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还需要培养儿童的数学思维。
通过数学游戏、数学教具等方式,激发儿童的思维能力,让他
们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数学实践能力
最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培养儿童的数学实践能力。
通过游戏、实验等方式,让儿童探索数学规律,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儿童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建立数学基本概念,培养儿童数学思维,以及培养儿童数学实践能力。
通过这些任务的实现,可以让儿童在学前阶段就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复习指导纲要
第一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一般心理发展特点,了解儿童数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和主要任务。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
课时:3课时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略讲)一、有助于幼儿对生活和周围世界的正确认识(理解)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及对数学的兴趣(理解)三、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及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理解)四、有助于日后的小学数学学习(理解)第二节学前儿童怎样学习数学(详讲)一、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二、学前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1、学前儿童逻辑思维发展依赖于动作(应用)2、学前儿童逻辑思维发展依赖于具体事物(应用)三、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一)从具体到抽象(应用)(二)从个别到一般(应用)(三)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应用)(四)从同化到顺应(应用)(五)从不自觉到自觉(应用)(六)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应用)第三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详讲)一、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理解)二、发展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三、为幼儿提供和创设促进其数学学习的环境和材料(理解)四、促进幼儿对初浅数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理解)作业思考题一、单选选择题1、.数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世界的()A.数量关系B.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C.位置关系D.事物的自身特性2、数学知识是一种()A.抽象的知识,和具体事物没有关系B.抽象的知识,源于具体事物B.学前儿童学习的数学知识不必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C.数学教育应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D.从个别到一般是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之一4、数学所描述的是()A.事物自身的特点C.事物的数量特征A.数学能力C.数学素养B.事物间的关系D.事物的存在形式B.数学知识D.数学方法5、早期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培养儿童基本的()6、幼儿在数学学习中,只关注自己的动作,而不能与同伴有效的合作与交流,反映了幼儿数学学习具有()A.外部动作的心理特点C.不自觉的心理特点的过程是()A.从具体到抽象C.从外部动作到内化动作B.从同化到顺应D.从不自觉到自觉B.不能顺应的心理特点D.自我中心的心理特点7、儿童学习数学是从“数行动”发展到“数概念”的过程,说明儿童获得数学知识8、有些幼儿在学习数的组成时,也会受日常经验中的平分观念的影响,如某个幼儿认为“3”不能分成2份,“因这它不好分,除非多一个下来。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完整ppt课件
心
ppt课件
到“社会化”是其思维抽象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之一。
当幼儿能够在头脑中思考自己的动作,并 具有越来越多的意识时,他才能逐步克服思维 的自我中心,努力理解同伴的思想,从而产生 真正的交流和合作,同时,在交流和互学中得 到启发。
ppt课件
解释:
自我中心:从自己的角度看问 题,探索数学
社会化:从别人的角度看问 题,理解别人解答问题的方法
ppt课件
理解个别:一张数字卡 一张实物卡 理解一般:一张数字卡 多张实物卡
ppt课件
三、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 外部动作:借助于外显的动作
案例: 一一点数,扮手指数
内部动作:进行列式运算 案例: 2+3=?
ppt课件
四、从同化到顺应 皮亚杰认为,同化和顺应是儿童适应外
部环境的两种形式。所谓同化,是指个体将
ppt课件
案例: 一位小班幼儿在给卡片分类时,他自
己是按照形状特征分的,当看到同桌是按 照颜色特征分的时,就说别人是“乱七八 糟”分的,但问其“按照什么分的”时,却 不 能回答,经提醒,认识到别人分类的依据 了。
问题: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 (一)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促进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 力的初步发展 (三)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ppt课件
四、有助于日后的小学数学学习
数字说明:
一年级学生数学成绩
受过教育
未受过教育
考试人数
2 75
平均成绩
71.3 54.2
及格率 66.7% 52%
问题:表中的数字说明什么问题?
ppt课件
说明: 通过幼儿周围的生活环境和设计有数学内容的
游戏活动,让幼儿接触和认识一些粗浅的数学基本 知识,逐步积累数学的感性经验,同时运用数学与 其它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形象化地让幼儿感知数学 的美,数学的真实、正确、新奇、普遍和有用,能 够为幼儿以后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和概念打下基 础。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名词解释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指对学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对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相关的一些名词的解释:1. 学前儿童:指3-6岁之间尚未进入小学阶段的儿童,这个阶段也被称为幼儿园阶段。
2. 数学教育: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和数学常识的一种教育。
3. 导入活动:为了引起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创设一种情境或游戏活动,引导孩子的思考和观察,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4. 数数活动: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前儿童对数字的理解和计数的能力。
数数活动可以包括数数字、数物件或者数人等。
5. 数字认知:学前儿童通过与数字的接触,逐渐认识和理解数字。
数字认知包括数字的形状、大小、顺序等方面的认知。
6. 数量比较:学前儿童通过将物体进行比较,判断出哪个多、哪个少,培养数量的感知和比较的能力。
7. 数量概念:是指学前儿童对“多”、“少”、“相同”等数量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8. 数列:是一组按照某种规律排列的数字或物体。
学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或延续数列,培养序列与顺序的认知能力。
9. 形状:学前儿童通过观察和接触不同的物体,认识和理解不同的形状,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10. 大小比较:学前儿童通过观察两个物体的大小,判断大小关系,培养大小比较的能力。
11. 计数活动:通过对物体进行计数,加深学前儿童对数字与物体数量之间的联系和认识。
12. 颜色识别:学前儿童通过观察和接触不同颜色的物品,培养对颜色的辨别和认识能力。
13. 模式识别:学前儿童通过观察事物或数字的规律和模式,提高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14. 量的概念:学前儿童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不同物体的长、短、高、低等量的概念。
15. 数学游戏: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数学教育,激发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通过直观、活动、趣味的教学方式,培养学前儿童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数学活动的引导,培养学前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 培养学前儿童对数的认知,包括数量、顺序和分组的概念;2. 培养学前儿童对基本几何形状的认识,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3. 发展学前儿童的数数能力,并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4. 引导学前儿童进行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和推理思考。
二、教学内容1. 数量概念教学:通过数学游戏和实物模型的引导,让学前儿童理解不同数量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记忆不同数量的物品。
2. 形状认知教学:通过观察和比较,让学前儿童辨别不同形状,并利用教具进行分类和组合。
3. 数数能力训练:通过数歌、数手指和数物品等方式,帮助学前儿童掌握基本的计数技能,并培养他们对数量的直观感知。
4. 加法和减法的初步认识:通过数学游戏和实际生活情境,引导学前儿童初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实践。
5. 问题解决和推理思考:通过给学前儿童提供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鼓励他们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步骤1. 概念引入:通过数歌、儿童故事等方式引入数学概念,激发学前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实物操作:以具体的物品或教具展示不同数量和形状,让学前儿童进行观察和感知,并进行简单的分类和组合。
3. 数学游戏:设计一些适合学前儿童的数学游戏,如找出相同数量的物品、找出特定形状等,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
4. 数学实践:在学前儿童的生活情境中,引导他们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初步实践,如在玩具清点中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5. 问题解决:给学前儿童提出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让他们进行思考、推理和解答,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6. 总结复习:通过回顾学过的知识,让学前儿童进行总结和复习,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前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度,以及他们对问题的解答和推理能力的展示,评估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知识点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知识点1.数学的特点:抽象性、逻辑性、精确性、应用性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答:早期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培养儿童基本的数学素养..包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主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态度等..学前儿童学习数学;不仅对学前阶段的发展;而且对他们今后学习;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具体概括如下:1数学教育帮助学前儿童正确地认识世界;2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3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情感和个性发展..3 简述幼儿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过程和特点..答案: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过程及特点:13~4岁3岁半以前的幼儿面对实物;却不知道用它来帮助进行加减运算..他们要依靠成人将实物分开、合拢给他看;才能说出一共有几个或还剩下几个..他们不理解加减的含义;不认识加减运算符号;数的运算对这个年龄的幼儿来说是困难的..24~5岁4岁幼儿一般会自己运用实物进行加减运算了;但在进行运算时;需要将表示加数和被加数的两堆实物合并;再从第1个一个一个地逐一点数后说出总数即得数..减法与此一样..这时幼儿完全依靠动作思维;是在最低的思维水平上学习数的运算..但4岁以后的幼儿已经表现出有初步的运用表象进行加减运算的能力了..35~6岁5岁以后;幼儿学习了顺接数和倒着数;他们能够将顺接数和倒着数的经验运用到加减运算中去..此时;多数幼儿可以不用摆弄实物;而是用眼睛注视物体;心中默默地进行逐一加减运算.. 5岁半以后;随着幼儿数群概念的发展;特别是在学习了数的组成以后;他们在教师引导下;开始运用数的组成知识进行加减运算;这样就从逐一加减向按群加减的水平发展..4 学前儿童分类教育的指导要点有哪些答案:学前儿童分类教育的指导要点有:1明确各种分类活动的特点;引导幼儿进行分类活动..2引导幼儿认识分类标记;让幼儿按标记进行分类..3在分类活动中;教师应重视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帮助幼儿积累经验..4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教师应结合各种情景;引导幼儿学习分类..5 . 为什么说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发展答案:通过数学教育可以形成儿童积极主动、独立的个性品质..首先;通过数学活动为儿童提供主动参与活动的机会..儿童在活动中可以自己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自己独立完成各种数学操作活动;这对培养儿童积极、主动、独立、自主的个性非常有益..其次;由于规则在数学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通过数学活动要求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操作;使儿童形成规则意识;学会遵守规则..最后;通过数学教育还可以培养儿童的任务意识..儿童起初并没有明确的任务意识;有时在操作中会忘记自己正在进行的操作任务..在数学活动中;儿童会根据老师的要求逐渐形成初步的任务意识..总之;通过数学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全面发展..6 . 教师口述应用题时有哪几种形式答案:教师口述应用题有两种形式:1是在口述应用题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运用教具等直观材料进行示范;以帮助幼儿理解应用题的含义和结构..2是教师口述应用题;幼儿进行解答;此时幼儿理解应用题;完全凭借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考;这不仅提高了幼儿智力活动的水平;同时也促使幼儿的加减运算由动作水平的加减向表象水平的加减过渡..7、数学教育为何能帮助儿童正确地认识世界答案:首先;数学能帮助儿童精确地认事物的数量属性..儿童接触的各种事物都和数、量、形有关;要解决各种问题就需要运用数学来加以解决..其次;数学能帮助儿童概括地认识事物..儿童学习的数学内容中包含着许多诸如对应、等量、可逆等数学关系;而数学教育可以帮助儿童体验并注意到蕴涵在具体事物中的抽象关系;获得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最后;数学教育能培养儿童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用数学方法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总之;通过数学教育;儿童能掌握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发展基本的数学能力;并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8、试述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教师的“教”和儿童的“学”之间的关系答案:数学知识是一种逻辑知识..这种知识不是通过简单的“教”传递给儿童的;而是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主动建构起来的..儿童建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思维能力..如果教师过于注重让儿童获得某种结;而“教”给儿童很多知识;或者希望儿童能“记住”什么数学知识;实际上就剥夺了他们自己主动地获得发展的机会..事实上;无论是数学知识;还是思维能力;都不可能通过单方面的“教”得到发展;还必须依赖儿童自己的活动;也就是自己的学;通过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获得..儿童的学习活动过程就是和环境之间主动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既包括和物学习材料的相互作用;也包括和人教师、同伴等的相互作用;既包括外在的摆弄、操作学习材料的过程;也包括内在的思考和反思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儿童不断吸收、同化新的经验;同时也不断改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过程..教师“教”的作用;其实并不在于给儿童一个结果;而在于为他们提供学习环境:和材料相互作用的环境、和人相互作用的环境..当然;教师自己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也可以和儿童交往;但必须是在儿童的水平上和他们进行平等的相互作用..也只有在这样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儿童才能获得主动的发展..9、试述幼儿数概念形成、发展的过程与特点..答案:幼儿数概念的形成、发展包括计数能力的发展;对数序的认识、数的守恒及对数的组成的掌握等几个方面..1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计数数数是一种有目的、有手段、有结果的活动..计数的结果与计数的顺序无关..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顺序是:口头数数;按物计数;说出总物;按数取物..幼儿早期的计数能力尚不稳定;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幼儿计数活动..研究表明:影响幼儿计数活动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在物体空间分布相同的情况下;点数物体的大小对幼儿计数活动会产生影响..因此;提供幼儿点数的物体大小要合适..计数物体的空间分布对计数活动也有影响;幼儿计数活动的方式也会影响其计数活动的成绩;同时呈现并继续保持不变的计数对象对幼儿的计数活动有利;而相继呈现并先后更替的计数对象对幼儿的计数活动则较难..2幼儿对数序的认识数序;即自然数的顺序;指的是每个自然数在自然数列中的位置以及与相邻两数之间的关系..①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为幼儿学习数序;形成数列概念做了最初的准备..幼儿的计数活动;为幼儿数序的学习积累了最初的感性经验..②认识数序;即要能按序的观念排列10以内的自然数列..因此;幼儿要能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理解10以内数与数之间的数差关系..③幼儿对数的序列的认识;还包括对序数的认识..3幼儿对数的守恒的掌握数的守恒指幼儿对数的认识能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认识10以内的数..数的守恒标志着儿童概念发展水平;也是儿童思维过程结果的一种表现..除空间排列形式变化的影响外;客观刺激物的不同;数目大小的不同;以及异数比较中的两数差别的大小不同等;都会影响儿童的守恒能否达到..4幼儿对数的组成的认识数的组成包括数的分解与组合..4~7岁儿童掌握数的组成、分解的发展水平和特点:4岁半以前的儿童完全不能理解数的组成和分解..儿童从5岁开始有可能理解;有10%~30%的幼儿会完成部分数的分解和组成..6岁幼儿接近基本完成;完全会分解、组成的人数达到40%..6岁半组和7岁半组的幼儿大部分已能掌握8的分解、组成;完全掌握的人数达到65%~85%..此时;幼儿能够完全地说出或用实物摆出8的各组分解或组成的形式;不需要任何提示;有的幼儿表现出相当熟练和有顺序..10、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要注意生活性答案: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要注意生活性;就是指数学教育内容应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些内容应该是幼儿所熟悉的;也是他们所能理解的;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可以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数学反映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中;任何物体、任何现象都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也是时时、处处都存在着..例如;这是一朵红花;那是二朵黄花;今天班上有3位小朋友没有来;水碗放在桌子上面;手帕是正方形的;车轱辘是圆形的;桌子是长方形的……幼儿在与环境的接触中获得了许多数学感性经验..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有好多内容可以很好地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例如幼儿对数学的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周围环境中哪些地方、哪些物体上有数字;这些数字表示什么;像房子上的门牌号码、书上的页码、汽车车牌上的数字、日历上的日期、钟表上的数字等等;它们分别表示不同的意义..又如学习倒着数;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情景和场合都需要倒着数;如从电梯上下来、马路上的红绿灯、微波炉等都是倒着计数的..通过幼儿自己去观察生活中众多的倒着计数的现象;使他们感受到倒着计数可以让人们了解到某一件事离发生或完成还有多长时间..同时在此过程中;幼儿还会发现;数字可以顺着排列;也可以倒着排列;数目倒着排列时;其中任意一个数都比前面一个数小1;比后面一个数大1..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活动内容如能注意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不仅会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内容是熟悉的;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会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数学是很有用的;使他们更会注意、发现周围环境中的许多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和现象..我们的教育应该增进幼儿对他所处世界的了解;并要引起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愿望..11、学前儿童数学教学的常见方法有哪些答:1操作法2演示、讲解法3游戏法4观察、比较法12、简述学前儿童量的概念的教育要点答:1提供幼儿学习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和比较物体量的特征..2引导幼儿学习排序的方法..3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比较物体量的差异和学习排序..4引导幼儿感知和体验量的守恒..5引导幼儿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13、简述评价方案设计阶段需要的解决的具体问题答:1明确评价所依据的目标;2设计评价指标体系;3确定收集资料的方法和步骤;4准备评价记录表格与文件..14、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答:一是从具体到抽象;二是从个体到一般;三是从外部的动作到内化的动作;四是从同化到顺应;五是从不自觉到自觉;六是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15、学前儿童学习数学教育的原则答:一是发展儿童思维结构的原则;二是让儿童动手操作的原则;三是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原则;四是联系儿童生活的原则;五是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16、试述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教师的“教”和儿童的“学”之间的关系答:数学知识是一种逻辑知识;这种知识不是通过简单的“教”传递给儿童的;而是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主动建构起来的..正如儿童的逻辑思维要通过对自己的动作加以协调、反省和内化而获得一样;数学知识也是来源于儿童自己的活动: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协调自己的动作;同时也努力在头脑中协调它们的关系..这些关系最终建构成儿童头脑中的数学概念..儿童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儿童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在对具体的事物进行抽象的同时;也锻炼了抽象思维的能力..如果教师过于注重让儿童获得某种结果;而“教”给儿童很多知识;或者希望儿童能“记住”什么数学知识;实际是就剥夺了他们自己主动获得发展的机会..事实上;无论是数学知识;还是思维能力;都不可能通过单方面的“教”得到发展;而必须依赖儿童自己的活动;也就是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获得..儿童的活动过程就是和环境之间的主动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既包括和物学习材料的相互作用;也包括和人教师、同伴等的相互作用;既包括外在的摆弄、操作学习材料的过程;也包括内在的思考和反思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儿童不断吸收、同化新的经验;同时也不断改变自己已有的经验;以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过程..17、麦克多纳尔德指出的教育目标有哪些功能答:教育目标可明示教育进展的方向;教育目标可以用选择理想的学习经验;教育目标可用以界定教育计划的范围;教育目标能指示教育计划的要点;教育目标可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基础..18、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和内容制定的依据答: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是根据学前教育的总目标来制定的;同时也是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依据:一是儿童;二是社会;三是学科..在考虑制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和内容以下三方面依据时;我们还需要正确处理可能性目标和适宜性目标的关系问题;即某些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提出;幼儿虽然可以接受;但它对这阶段儿童的发展并无积极的作用..19、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答: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总目标、各年龄阶段教育目标、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目标层次越高;概括性越高;目标层次越低;其概括性越低;而可操作性越强..20、学前儿童加减运算概念发展的三种水平:1动作水平的加减;指幼儿要以实物等直观材料为工具;借助于合并、分开等动作进行加减运算..2表象水平的加减..指幼儿可不借助直观的实物和动作;而依靠头脑中呈现的物体表象进行加减运算..运用表象进行加减;是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的主要手段..3概念水平的加减..也可称作数群概念水平的加减运算..概念水平的加减是指直接运用抽象的数概念进行加减运算;无须依靠实物的直观作用或以表象为依托;这是较高水平的加减运算..21、学前儿童加减运算的特点:1学习加法比减法容易2学习加小数、减小数容易;学习加大数、减大数难 3理解和掌握应用题比算式题容易2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答:一-现实生活是学前儿童数学概念的源泉;二、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主动建构数学概念;三、教学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2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原则答:一=发展儿童思维结构的原则;二、让儿童动手操作的原则;三、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原则四、联系儿童生活的原则;五、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24、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和内容制定的依据答:一、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特点;二、社会要求;三、数学学科的特点..25、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结构答: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26、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及分析答:一、分类、对应和排序;二、数、计数及数的运算;三、量和计量;四、几何图形 ;五、空间和时间..27、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研究答:一、数量关系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中起着发展思维作用的核心因素;二、按照儿童智慧运算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组织数学教育的内容;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应该具有启蒙性、生活性和可探索性..28、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的价值答:一、数学教学活动的价值;二、学前儿童数学教学的方法;操作、演示讲解、观察比较、游戏法;三、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29、数学操作活动设计的要素包括:材料、规则、形式、指导、评价..30、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主要指儿童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中的数学教育.. 31、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答:一、儿童数概念的发生开始于对集合的笼统感知;二、感知集合是儿童形成最初数概念的必要的感性基础;三、儿童对集合中包含关系的理解;为儿童数概念的形成和建立作了准备;四、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助于儿童感知和体验两集合间的数量关系..32、学前儿童感知集合概念的发展答:一、2~3岁左右儿童已产生了对集合的笼统知觉;二、3~4岁儿童已能感知集合的界限;对集合中元素的感知也逐渐精确;三、4~5岁儿童能准确感知集合及其元素;能通过计数比较两个集合元素的多少;四、5~6岁儿童对集合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和扩展..33、学前儿童学习数的组成的意义答:儿童掌握数的组成是数群概念的发展;也是进一步理解数与数之间关系的标志..儿童掌握数的组成;在心理上是对总数和部分数之间、部分数和部分数之间三种关系的综合反映;数的组成是抽象加减运算的基础..34、学前儿童加减运算概念发展的三种水平:动作水平的加减运算、表象水平的加减运算、概念水平的加减运算..35、学前儿童学习加减运算的特点答:学习加法比学习减法容易;学习加小数、减小数容易;加大数、减大数难;理解和掌握应用题比较容易..36、口述应用题在学前儿童学习加减运算中的作用答:一、口述应用题是学前儿童掌握加减运算教育的工具和基础;二、口述应用题有助于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三、学前儿童解答和自编应用题的心理特点..37、学前儿童几何形体概念发展的年龄特点:答:3~4岁儿童对平面图形有较好的配对能力;能准确辨认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4~5岁儿童知道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认识的平面图形更多;对相似的平面图形能进行比较;能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5~6岁的儿童能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一些基本的立体图形..38、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的难易顺序答:先平面后立体..39、空间概念的特点答:空间是客观物质存在的形式..任何物体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之中;并且和周围的其它物体存在着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也就是空间方位关系..狭义的空间概念;即空间方位概念;是指对客观物体的相互位置关系的认识..空间方位概念具有相对性、可变性和连续性的特点..40、学前儿童初步空间概念的发展答:学前儿童对空间方位关系的辨别;既有赖于他的空间知觉能力;也有赖于思维的相对性的发展..学前儿童初步空间概念发展的趋势:从绝对的空间概念逐步过渡到相对的空间概念;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定向逐渐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的定向..小班、中班和大班儿童初步空间概念发展的特点..41、时间概念的特点答:时间是客观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是物质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时间是由过去、现在、将来所构成的一个连绵不断的永恒的范畴..时间概念具有流动性、不可逆性、周期性和抽象性的特点..4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的概念和作用答: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是根据学前数学教育的目标;用科学的方法对数学教育活动中有关要素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的作用:鉴别、诊断和改进作用..4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的类型答:按照评价的对象和内容;可分为学前儿童发展状况的评价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课程评价..按照评价的功能及运行时间可划分为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三种类型..44、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的一般步骤答:确定评价目的;设计评价方案;实施评价方案;处理评价结果..45、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资料的收集方法答:观察法、测查法、访谈法、作业分析法..练习单项题1.数学是对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产物;是从哪方面说的B A.数学的特点B.数学的起源C.数学的产生D.数学的发展2.“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的逻辑智慧和抽象达到了成熟水平..这个“它”指代的是AA.数B.数学C.数量D.以上都正确3.儿童逐步抽象出初步的数概念;并能对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进行逻辑思考是在儿童CA.3岁左右B.4岁左右C.5岁左右D.6岁左右4.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BA.数B.数学C.文学D.艺术5.“数学是一种普遍的符号语言——它与事物的描述无关而只涉及对关系的一般表达”..这是谁说的CA.伽利略B.林嘉绥C.卡西尔D.亚里士多德6.比如;我们让某3岁儿童拿5个桔子来;他数到5个桔子以后;便把最后一个第5个桔子拿过来..这个例子说明了DA.儿童没有深刻理解数学知识B.儿童没有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包含关系C.儿童没有把数理解成对部分的数量属性的抽象;只是把数看成是相应物体的名称D.儿童没有把数理解成对整体的数量属性的抽象;只是把数看成是相应物体的名称7.数学从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事物;以抽象的逻辑推理代替具体的关系..比如:“A<B;B<C;则A<C”式子说明数学是一种AA.独特的语言B.独特的思维方式C.模式化的科学D.对应关系的科学8.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成为思维的主要特点;其内容是CA.将具体的问题归结为模式化的数学问题B.用数学的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C.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取代直觉行动思维D.抽象形象思维逐渐取代直觉行动思维9.比如:“妈妈给小红1只苹果;然后又给小红3只苹果;妈妈一共给了小红几只苹果”这个问题;需要用哪种方法解决BA.数学的语言解释法B.数学的思维方法C.抽象解题法D.逻辑思维法10.林嘉绥等3~6岁儿童掌握长度排序的初步探讨的实验研究;证明了儿童具有初步理解数量中的可逆性、推理性和相对性的能力是在CA.3~4岁B.4~5岁C.5~6岁D.4~6岁11.伴随着动作而进行的思维是AA.直觉行动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形象思维D.抽象逻辑思维12、童经常表现出一种重要的能力;即“表象性功能”在哪一个年龄阶段BA.1岁左右B.1岁半左右C.2岁左右D.2岁半左右13、学是对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产物;是从哪方面来说的BA.数学的特点B.数学的起源C.数学的产生D.数学的发展14、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正确地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指的是DA.思维的应用性B.思维的精确性C.思维的抽象性D.思维的逻辑性15、3岁以后小班中期开始形成哪一逻辑关系AA.一一对应观念B.序列观念C.包含观念D.类包含观念16、育目标可从教育内容的诸多方面提出;如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等方面提出要求..这是从哪个角度来划分的AA.教育的基本内容B.儿童的身心发展C.数学教育内容D.数学教育目标17、学期儿童数学教育的评价中;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属于评价工作的哪一个步骤 BA.确定评价的目的B.设计评价方案C.实施评价方案D.根据评价结果做出决策二、多项选择题共119题18、学知识具有的特点有ABDEA.抽象性B.逻辑性C.严密性D.精确性E.应用性.19、实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具有的特性是ACDA.数B.质C.量D.形E.物20、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更多的不是强调开放性、发散性、富有个性的知识;而是强调哪些性质的知识BDA.抽象性B.逻辑性C.严密性D.精确性E.应用性21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概括地讲有ABCDA.数学教育帮助学前儿童正确地认识。
学前班的数学教育
引言概述:学前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数学教育在学前班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本文将从认识数学、数学概念的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记忆力的提升以及与数学相关的游戏和教具的运用等五个大点,分别阐述学前班数学教育的重要性与具体方法。
正文内容:一、认识数学1.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学前班的数学教育应从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开始,可以通过引入趣味的数学游戏和故事,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2.增加数学知识的广度:学前班的数学教育应着重培养孩子对基本数学概念的认识,如数字、形状、大小等,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来增加孩子对数学的认知。
二、数学概念的培养1.数字的认知与应用:学前班应注重培养孩子对数字的认知能力,可以通过数字排列游戏、数字乐园等方式来巩固数字的概念。
2.形状和空间的认知:学前班可以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培养孩子对不同形状和大小的认识,如通过拼图游戏,让孩子学会区分正方形、圆形等。
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1.探究与发现:学前班的数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探究精神,通过提供问题、引导思考,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的欲望。
2.逻辑思维的培养:学前班的数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游戏和活动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数学记忆力的提升1.游戏和故事的运用:学前班的数学教育可以通过数学相关的游戏和故事,提高孩子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力。
2.反复练习与巩固:学前班的数学教育应采用反复练习的方法,通过多次的学习和巩固,加深孩子对数学知识的记忆。
五、与数学相关的游戏和教具的运用1.数学游戏的有效性:学前班可以采用各种数学相关的游戏来辅助数学教育,如数学拼图、数学卡片等,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
2.教具的应用:学前班可以运用各种数学教具,如计数棒、形状卡片等,通过触摸、操作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总结:学前班的数学教育对孩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四)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背景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观认为,儿童数概
念的获得离不开其生活的背景与环境。周围 生活环境为儿童建构数概念提供了重要的背 景。因此,在选择数学教育内容时,应考虑 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将数学教育的内 容融入儿童的生活之中,融入与生活化、情 境化的主题式课程相一致的背景中,寻找渗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
(对P42—43小班、中班、大班)
(三)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1)表述要明确,与上层次目标的关系要密切,要比较直接 (2)目标的涵盖面要广 应包括: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 (3)目标要有代表性,每一条均是单独的内容,不能交差重叠 (4)不能将手段写成目标
(四)学习心理学的理论 认知心理学派代表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
起源于动作,抽象水平的逻辑来自于对动作水平 的逻辑的概括和内化。对于处于前运算水平阶段 的儿童,学习数学将能帮助儿童更好地向具体运 算水平过渡。他的这些原理来自于实验研究并反 复受到实践的检验,从而使得“通过儿童自身的 感知、操作等活动获得一些初浅的数概念“成为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
第二、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
第三、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第四、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 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第五、爱护小动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 自然资料,有初步的环境意识。
具体目标表述: 1、认知方面的目标 2、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3、操作技能方面的目标 (具体内容见P19—20)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指对3-6岁的儿童进行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教师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以游戏、故事等形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字概念:教师通过数字卡片、数字游戏等教具,引导儿童认识数字,并了解数字的大小、顺序和数量。
通过数数游戏,帮助儿童掌握基本的计数技巧。
2. 形状与空间:通过让儿童观察、比较、分类不同的几何形状,培养他们对形状的认知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积木、拼图等教具,让儿童进行拼装和组合,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3. 大小与比较:教师可以通过将物品进行排序、比较大小,让儿童了解物体的大小关系。
例如,让儿童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积木,或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和长度。
4. 数量与运算: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游戏和故事,引导儿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例如,通过玩具水果的加减法游戏,帮助儿童学习简单的数学运算。
5. 时间与顺序: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帮助儿童理解时间的概念和顺序。
例如,教授儿童如何使用日历和钟表,让他们知道一天的不同时间段和活动顺序。
6. 量和度量:教师可以利用容器、秤等教具,让儿童进行量的比较和度量。
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儿童掌握重量、长度和容量等概念。
7. 图形与图像:教师可以引导儿童观察周围的图形和图像,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图形辨识能力。
例如,让儿童找出日常生活中的圆形、三角形等图形。
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机械地教授概念和技巧。
通过培养儿童的数学兴趣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并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方法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方法1、启发探索法启发探索法的目的是依靠幼儿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其去探索并获得新的知识,这是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它能限度地激发幼儿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启发探索法的运用过程中必须注意:(1)启发探索法要贯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以及教师指导下幼儿进行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过程;(2)启发探索法应与操作法结合进行;(3)教师的提问要能起到引导幼儿思路、引导探索方向的作用;(4)在教师的启发下,鼓励幼儿独立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5)当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予以开导、鼓励,并给予帮助。
2、游戏法游戏法的目的是通过游戏引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幼儿获得数学知识和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
主要的游戏方法有:(1)有情节的游戏,如看电影按票号坐座位;(2)运用感官进行的游戏,如听鼓声说数;(3)口头游戏,如数数歌;(4)竞赛游戏,如倒数比赛等。
3、归纳演绎法归纳法是借助已掌握的知识,概括出简单本质特征和规律,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方法。
演绎法是运用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进行推理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方法。
通过这两种方法幼儿可以获得初步的推理能力,并能运用之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
如幼儿在认识了三角形之后,知道凡是有三角三边的图形都是三角形;在学过1、2,3,4,5的排列规律后可以推理出6-10的排列形式。
其他方法(欣赏法、观察法、谈话法、归纳法、演绎法、情景法)4、比较法比较法的目的是通过两组或两组以上物体的比较,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
按照比较的形式来分,可分为对应比较(如重叠等)和非对应比较(如单双排的不对应等)。
比较法的运用过程中必须注意:(1)比较过程中要引导幼儿进行认真观察比较;(2)教师要以启发性的提问(问题要围绕重点要求进行),指导幼儿进行比较;(3)观察的过程中要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努力发现,并学会总结和归纳。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内容和范围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可分解为数学教育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三个层次。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1、按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来分:认知领域,包括知识的掌握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情感领域,包括兴趣、态度、习惯、价值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动作技能领域,包括感知动作、运动协调、动作技能的发展。
2、按数学教育的不同内容来分:包括集合与对应、分类与排序、10以的初步数概念及加减运算、量、几何形体、时间与空间六个方面。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总目标:2001年7月由教育部颁布并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科学领域的总目标:第一,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二,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第三,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第四,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第五,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数学作为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总目标也同样涵盖了儿童发展的认知、情感与态度以及操作技能三个方面,具体表述如下:㈠认知方面的目标⑴帮助儿童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获得有关物体形状、数量以及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⑵培养儿童运用数的相关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儿童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操作和探索过程、结果的能力。
2、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⑴培养儿童对周围生活中事物的数、形、量、空间与时间等的兴趣,喜欢参与数字活动与游戏,具有好奇心、探究欲;⑵初步培养儿童形成交流、合作的意识。
3、操作技能方面的目标⑴培养儿童正确使用数字活动材料的技能;⑵培养儿童养成做事认真、仔细、坚持、克服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1、小班⑴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⑵学习按物体量(大小、长短)的差异进行4个以内物体的排序,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⑶认识“1”和“许多”及其关系;⑷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⑸学习手口一致地从左到右点数4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能按实物范例和指定的数目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
试论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研究和发展趋向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针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研究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分析,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现状分析1.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必要性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培养儿童数学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社会,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开展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现状目前,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前教育机构开始引入数学教育内容,而在学校教育中,数学教育也开始向学前教育领域延伸,这些都为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问题尽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得到了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教育资源不足、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家长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认知不够等问题都制约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发展。
有必要加强相关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研究趋向1.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学前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加强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重要途径。
学前教师在数学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教育质量。
2.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现代科技手段在教育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一些针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教学工具、教学游戏等,使数学教育更加生动、形象,增强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
3. 拓展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不足一直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发展的障碍,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资源,比如通过政府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等途径。
4. 引导家长参与家长是学前儿童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认知和态度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发展至关重要。
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家长参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增强他们的认知和意识。
5. 开展实践研究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最好途径,需要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领域开展更多的实践研究,探索出一些适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第一章PPT课件
目前,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各种形式的教育方法和实践活动层出不穷,旨在为 孩子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02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 与内容
目标
培养数学兴趣
激发学前儿童对数学的好奇心 和兴趣,让他们享受学习数学
的乐趣。
建立数学基础
帮助学前儿童掌握基本的数学 概念,如数、形状、空间等, 为将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调整教学策略。
总结性评价
通过测试、考试等方式评估儿童对 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了解整 体教学效果。
家长反馈
定期向家长反馈儿童的学习情况, 鼓励家长参与数学教育,提高家庭 教育的质量。
反思与改进
反思教学目标
重新审视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儿童 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是 否过于强调知识灌输而忽视能力
培养。
创新教学方式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数字化教学资源、在线学习平台等,提 高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培养一支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 力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师资队伍。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了解基本几何形状,如圆形、 三角形、正方形等,以及空间
关系和方向的认识。
时间认知
初步了解时间概念,如日、月 、年等,以及时间的顺序和时
间间隔的认知。
测量与比较
学习使用测量工具进行长度、 重量、体积等的测量,以及比 较大小、长短、轻重等概念。
教学方法
游戏化教学
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通过游戏的 方式让学前儿童在玩乐中学习数学。
鼓励孩子在游戏中运用数学思 维,如搭积木时观察形状、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活动,遵守活动规则,会有条理摆放、整理数学活动材料。
2、能用适当方式表达、交流数学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3、能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能在教师帮助下,归纳、概括有关数学经验,感受生活和游戏中事物的数量关系。
4、能运用对应、比较、类推、分类统计等简单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问题。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根据《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精神,幼儿数学教育总目标应包含以下具体内容:
1、对周围环境中事物的数量、形状、时间和空间等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参加数学活动和游戏。
2、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获得有关数、形、量、时间和空间等感性经验,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一、数学的起源
(一)人类历史上数的起源
从数学的起源来看,数学是对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产物。
在人类的童年,对事物数量多少的比较仅限于直接的感知(数觉);
数觉:
在一个小的数的集合里,增加或减去一样东西的时候,尽管还未直接知道增减,但能辨认到其中有所变化。
我们把人类在数觉的基础上,靠知识、经验和技能而发展起来的对于数和数的变化的感知能力,称为“数感”。
(五)空间和时间
空间的概念是极为广泛的,包括着对大小、形状、方向的认识,也包括着对空间的区分。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还意味着两个时刻间的距离,或指某一时刻。时内容
1、小班
(1)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
(2)学习按物体量(大小、长短)的差异进行4以内物体的排序,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一种比鸟类高强不了多少的原始的数觉,就是产生我们数概念的核心.
(二)儿童个体数概念的发生
1、对儿童个体来说,他们学习数学、掌握数学同样也是一个发明和创造的过程。
2、儿童对数的意义的理解也存在着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
二、数学知识的特点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恩格斯
(一)抽象性
(3)认识“1”和“许多”及其关系。
(4)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
(5)学习手口一致地从左到右点数5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能按实物范例和指定的数目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
(6)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7)初步理解早上、晚上、白天、黑夜的含义,学习正确运用这些时间词汇。
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决定了这一年龄阶段的数学教育目标与其他年龄阶段的数学教育目标有着一定的差别。
(二)社会要求
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同样也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印迹。
(三)学科特点
数学学科的结构,学科的教育价值和学科学习规律对数学教育目标制定有重要的影响。
第二节幼儿数学教育目标的结构与层次
幼儿表现出的这些外部动作,实际上是其协调事物之间关系的过程
(二)学前儿童数学知识的内化要借助于表象的作用
(三)学前儿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要建立在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基础上
如果幼儿缺乏多样化的经验,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就会出现问题
(四)学前儿童抽象数学知识的获得需要符号和语言的关键作用
(五)学前儿童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习和应用的活动
二、幼儿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一)幼儿数学教育总目标及其分析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科学领域的目标是: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幼儿掌握某些具体的数学知识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发展的实质在于幼儿的思维结构是否发生了改变
三、让幼儿操作、探索的原则
让幼儿操作、探索的原则,就是要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建构数学知识。
四、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第二章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一、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意义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关数学教育的表述:
“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第一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数学的起源和特点
幼儿数学教育目标是对幼儿数学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的归纳,是向幼儿实施数学教育的方向和准则。它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数学教育目标规范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二)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可指导和控制数学教育的整个过程。
(三)数学教育目标明示了数学教育评价的标准。
二、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一)儿童发展
认知领域,包括知识的掌握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情感领域,包括兴趣、态度、习惯、价值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动作技能领域,包括感知动作、运动协调、动作技能的发展。
从数学教育内容的几个方面提出教育目标,即从分类和排序、10以内数的认识和运算、几何形体和空间认识、量和时间认识等方面提出教育目标。每一项内容又分别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教育目标。
5、能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和从事物的多个角度进行分类。
6、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对平面图形间的关系能有所感受。
(三)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及其分析
数学教育活动(包括教学活动)目标是指某一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其目标表述具体,操作性较强,所期望的教育成果基本上是可以观察到或测量到的。
第三节幼儿数学教育内容及其分析
(8)初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习正确运用这些时间词汇。
(9)学习区分和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前后方位;学习区分和说出物体之间的上下、前后位置关系;学习按指定方向运动。
(10)能注意和发现周围环境中物体量的差异,物体的形状,以及它们在空间的位置等等。
3、大班
(1)学习10以内单、双数和相邻数,学习顺着数和倒着数。
(5)学习按物体两个以上特征或特性进行分类;学习按某一特征的肯定与否定进行分类;学习层级分类和多角度分类。
(6)学习按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正、逆排序,初步体验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和可逆关系。
(7)认识几种常见的立方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能根据形体特征进行分类;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二)逻辑性
(三)精确性
(四)应用性
第二节学前数学教育与儿童发展
一、学前儿童数学的含义
学前儿童所学习的、最初步的数学知识,包括最简单的数的知识,初步的时间、空间观念等,它强调的是学前儿童在操作活动中的数学体验。即学前儿童所学的数学知识,大多是表面的、粗浅的知识。
二、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意义
(一)使学前儿童学会“数学地思维”,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幼儿数学教育内容及其分析
(一)分类、排序与对应
分类是指把具有相同特点的物体进行分组。
排序是根据物体的差异按一定的次序或规则进行排列。
对应是指在两个集合中,一个集合里的任何一个元素按照确定的对应关系在另一个集合里都有一个或几个元素和它相对。
(二)数、计数与数的运算
(三)几何图形
(四)量与计量
量是表示事物所具有的能区别程度异同的性质,计量就是把一个暂时未知的量同另一个作为标准的约定的已知量做比较,这个比较的过程叫做计量。
(8)学习区分和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上下方位;学习判断两个物体之间明显的上下关系,说出什么在什么上面,什么在什么下面。
(9)在教师引导下,能注意周围环境中物体的形状和数量。
2、中班
(1)认识1—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2)学习目测数群,学习不受物体空间排列形式和物体大小等外部因素的干扰,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感知和体验10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学习10以内序数。
是幼儿不断与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尝试新策略、练习和检验新获得的策略以及在应用中巩固新策略的过程
第四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原则
一、密切联系生活的原则
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概念的源泉
二、发展幼儿思维结构的原则
“发展幼儿思维结构”的原则,是指数学教育不应只是着眼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应指向幼儿的思维结构的发展。
一、幼儿数学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
从教育的基本内容的角度来划分,即数学教育目标可从教育内容的诸多方面提出,如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等方面提出要求,这实质上也是从人的全面素质培养的角度提出要求。
从幼儿身心发展角度来划分,即从幼儿认知、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提出教育目标。这是以儿童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作为出发点,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
(2)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体验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包含关系,部分数与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和互换关系。
(3)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认识加号、减号,初步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学习用加减法解答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4)能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意思,学习用符号表示两个集合的数量关系,以及用符号表示10以内数量变化关系。
(二)能训练学前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能促进学前儿童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第三节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准备
(一)学前儿童逻辑观念的发展
1.一一对应观念
2.序列观念
3.类包含观念
(二)学前儿童思维的抽象性及其发展
二、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一)学前儿童学习数学开始于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