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介绍

合集下载

国内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综述

国内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综述

药有效,使用方便,不需调整剂量、半衰期长。 2临床应用
2.1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 溶栓药物最早应用于AMI治疗,溶栓治疗使AMI患者
冠状动脉血管的再通使心肌得到早期再灌注,从而挽救濒临 死亡的心肌,防止了心肌梗死的进展、心腔的扩张,有益于改 善心室功能,而使牛存率得到提高。尿酸氧化酶、链激酶和 基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为早期临床应用的溶栓药 物。链激酶治疗:剂量:150万Iu于1 h内静滴,配合肝素 抗凝。近年主张,加链激酶速溶栓即150万IU,30 IIlin,ivd, 町提高再通率。我国加速溶栓多中心临床结果表明链激酶 治疗再灌注率79.7%¨J。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治 疗:8 mg iv,42 mg于90 min ivd,总量为50 m∥J1。开通率 为79.3%。尿激酶治疗:150万Iu左右30 min内ivd,配合 肝素抗凝,再通率73.5%H J。张占海”1对23例AMI并肿 瘤患者应用尿激酶联合肝素钠持续微量泵泵入,成活率有明 显提高。 2.2急性脑梗死(ACI)治疗
血液透析是目前治疗急慢性肾衰竭有效方法之一,自体 动.静脉内瘘是最常采用的血管通路,多种原因造成内瘘堵 塞,以往多采用再次内瘘成形术、动静脉内瘘切开取栓术等 方法解决。但此方法操作复杂,价格昂贵,而且复发率也较 高,临床上对血栓形成多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戎殳等旧1 报道局部注射,在48例内瘘血栓形成患者共进行50例次溶 栓治疗,结果成功率86%。陈云波等Ⅲ1采用尿激酶从瘘口 注入联合口服双嘧达莫治疗,血管再通成功率达80.0%,认 为局部作用快,操作简单、危险性低,值得推广。杨海波Ⅲo 采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17例 后,12例内瘘恢复通畅,平均再通时问(15.5士11.8)h,效 果良师,从事Il每床药学工作。1H:(0779)2022194 E—Inial LydiallongIlong@sim.om

临床溶栓药物作用机制、静脉溶栓药物分类特点、溶栓药物选择及静脉溶栓时间窗

临床溶栓药物作用机制、静脉溶栓药物分类特点、溶栓药物选择及静脉溶栓时间窗

临床溶栓药物作用机制、静脉溶栓药物分类特点、溶栓药物选择及静脉溶栓时间窗溶栓药是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进而溶解血栓的药物,临床常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和肺栓塞等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

一、作用机制溶栓药(又称为纤维蛋白溶解剂)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激活纤溶系统,从而降解和溶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

具体来说,溶栓药可以分为内源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和外源性纤溶藤原激活剂两类。

主要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激活纤溶酶原:溶栓药能够激活血液中的纤溶防原,使其转化为有活性的纤溶朝。

降解纤维蛋白:纤溶酶能够特异性地降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破坏血栓结构。

加速血栓溶解:通过降解纤维蛋白,溶栓药能够加速血栓的溶解过程,恢复血管的通畅性。

二、常用溶栓药分类及其特点1.非特异性纤溶酣原激活剂(1)链激醉:特点:链激醉是从B-溶血性链球菌培养液中提取的细菌蛋白,能够非特异性地激活循环中的纤溶朝原,进而降解纤维蛋白,溶解血栓。

作用于全身的纤溶酶原,因此可能导致全身性出血的风险增加。

同时,它价格较为低廉,因此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中应用较多。

然而,其血管开通率相对较低。

(2)尿激醉:特点:尿激的是从人尿或肾细胞组织培养液中提取的--种蛋白水解朝,同样具有非特异性激活纤溶朝原的能力。

与链激醯类似,尿激酶也可能导致全身性出血。

但相比链激醯,尿激酶对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作用较弱,因此出血风险可能稍低。

同样,尿激酶价格低廉。

2.特异性纤溶酹原激活剂阿替普酶:特点:阿替普醐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组织型纤溶醉原激活剂(VPA)的变异体。

它能燃特异性地与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结合,并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酹原,从而加速血栓的溶解。

阿普普酶具有高度的血栓特异性,它对全身性纤溶活性的影响较小,因此出血风险相对较低。

同时,其血管再通率较高,治疗效果显著。

瑞替普酶:特点:瑞替普酶是另一种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阿替普施类似,也具有高度的血栓特异性。

瑞替普醐能够迅速、有效地溶解血栓,并且出血风险较低。

溶栓药物的应用及临床研究进展

溶栓药物的应用及临床研究进展

溶栓药物的应用及临床研究进展摘要】血栓性疾病是世界性高发病,对人类健康有重大威胁,一直为临床界与学术界所重视。

本文对溶栓药物发展概况进行了综述,并浅议了溶栓药物在国内、国外的应情况,希望能起到借鉴意义。

【关键词】溶栓药物;临床应用;临床研究;进展血栓病系常见多发病,于人类健康具有严重危害,是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高危因素,常见疾病类型有动脉血栓、脑血栓和急性心肌梗死等,其中,仅急性心肌梗死的致死率就达30%,世界每年都有数千万人死于血栓性疾病。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是血栓性疾病的高发区,每年死于本病的总人数在因病死亡总人口的占比甚至达到40%以上,远超癌症死亡比例,位居各类死因之首。

溶栓治疗对血栓病治疗具有里程碑意义,被视为血栓治疗的一线方法,因此,寻找和研究溶栓效果好、副作用小的溶栓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1 溶栓药研究进展 1.1 第一代溶栓药初代溶栓药的代表性药品包括链激酶和尿激酶2种,其作用机理为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方式激活纤维蛋白溶解原,从而使其成为活性纤维蛋白溶解酶,发挥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

第一代溶栓药缺乏特异性,而且溶栓速度慢,临床副作用显著,可引起全身纤维亢进,造成严重出血。

链激酶属于蛋白水解酶,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合成,该药虽不属于纤溶酶原激活剂,然而却能快速地同存在于循环系统的纤溶酶(或者游离纤溶酶原)相结合,启动纤溶系统,发挥血栓溶解功能。

链激酶优点在于效果好、价格低,但因其本源为链球菌,所以本身带有抗原性,临床过敏反应较大,此外,本品对心肌、肝脏也有一定损害,所以不适合临床推广。

尿激酶本身属于肾脏合成蛋白质,是从人尿中提炼得到的丝氨酸蛋白酶,该药有高分子量、低分子量之分,前种在我国临床多有应用。

医学试验表明,尿激酶作为一种人尿制品,能够直接作用于人体的内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对纤溶酶产生裂解作用,使其成为纤溶酶。

经研究证实,纤维酶既有降解纤维蛋白凝块、凝血因子(包括Ⅴ和Ⅷ两种)和纤维蛋白原菌的作用,又能影响二磷酸腺苷的诱导机制,抑制血小板聚集。

溶栓药物在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应用及其评价

溶栓药物在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应用及其评价

生堡囱型盘查!Q竖生!旦筮笪鲞簋!翅堡!堕』!!!!里丛塑:!!塑!Q竖:!丛笪:堕竖!・继续教育园地.关注血栓、减少血管事件系列讲座.溶栓药物在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应用及其评价杨新春温绍君李志忠李家增在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中,对于已经形成的动脉血栓,可以通过溶栓药物将其溶解,恢复动脉血管的血流。

一、纤溶系统的调控和溶栓药作用机制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核心是纤维蛋白溶酶原(纤溶酶原),在内源、外源激活剂的作用下活化为纤溶酶;另外纤溶系统还包括一些激活剂和抑制物以及灭活纤溶酶的成分,共同调控纤溶系统的活性水平。

1.内源激活途径:主要通过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有关因子,当凝血因子Ⅻ被激活,Ⅻa使激肽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肽释放酶,后者能激活纤溶酶原活化为纤溶酶。

2.外源激活途径:主要由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使纤溶酶原活化为纤溶酶,t—PA和u-PA又受到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的抑制。

纤溶酶原在内源和外源两种途径作用下被激活,成为有活性的纤溶酶,纤溶酶能够降解不同类型的纤维蛋白(原),包括纤维蛋白原、单链纤维蛋白,但对交链纤维蛋白多聚体作用弱。

纤溶酶另一个主要的生理作用是通过对凝血因子的灭活、血小板受体的抑制来降低凝血活性,从根源上降低纤维蛋白的产生。

纤溶酶的活性水平受两方面调控,一在活化过程受到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的抑制,二为活化的纤溶酶也受到以抗纤溶酶、0【2巨球蛋白的抑制,以防止纤溶酶原过度激活。

溶栓药物大都是纤溶酶原激活物或结构类似物,可直接将纤溶酶原活化为纤溶酶,后者发挥溶解血栓的作用。

二、溶栓药物的分类(一)第一代溶栓药物1.链激酶(sK):是从p一溶血性链球菌培养液中提取的一种单链蛋白,相对分子质量48000。

sK进入机体后与纤溶酶原(PLG)按l:l的比率结合成sK—PLG复合物而发挥纤溶活性的,sK—PLG复合物活性不受抗纤溶酶的抑制,可激活循环血液中的纤溶酶原,对纤维蛋白的降解无选择性,包括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和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常导致全身性纤溶活性增高。

急性梗死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

急性梗死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

急性梗死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急性梗死溶栓药物临床应用AMI后如能及时溶解梗死相关冠脉内的血栓,则可降低死亡率,维持左心室功能,并能改善预后。

这一观点已为许多临床和基础研究所证实,心脏病学者们也普遍接受。

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链激酶(SK)、尿激酶(S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茴香酰化纤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复合物(APSAC)、尿激酶前体(Pro-UK)以及蛇毒抗栓剂等。

还有一些新的溶栓药物正在研究或做临床研究。

AMI患者基础状况各不相同,溶栓治疗的效益大小在高危和低危人群中也不一样。

高危人群获益较大,获益人数的百分比也较高,但出现不良反应的危险也较大,获益相对减少。

同一患者可能既有较大获益机会,又有较高颅内出血危险性。

不同的溶栓剂对于不同的人群,其效益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会有明显差异。

t-PA和rt-PA溶栓较为有效,但可能增加颅内出血的危险性,且其费用昂贵,高达UK和SK的数倍。

因此,对溶栓剂的选择,临床医师应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个体化,并参考大型临床实验提供的效益/危险比率资料,加以综合评估。

1AMI溶栓治疗几项大型实验的结果和启示大型临床实验ISSIS2已充分证实静脉内溶栓治疗能改善AMI患者的成活率。

出现症状后24小时入选患者,溶栓使总的相对死亡率降低25%,进一步分析包括ISSIS-2,在内的10项实验发现,绝对死亡率降低1.9%,相对死亡率降低18%。

相对死亡辜的降低在几乎所有患者分组中均极为相似,不论前壁梗死还是下壁梗死,男性还是女性,既往有或没有MI、糖尿病史及年龄大小。

未从溶栓治疗中获益的亚组是心电图上ST段不抬高的患者。

2AMI后晚期溶栓的效果AMI后早期溶栓的良好效果是因为此时冠脉内血栓对溶栓剂反应良好。

研究表明,AMI后溶栓开始时间每延迟1小时,每治疗1000例将少挽救1.6人,但胸痛后12小时并伴ST段上抬和束支阻滞患者,溶栓治疗仍有益。

急性卒中的溶栓治疗

急性卒中的溶栓治疗
CT是最重要脑成像检查手段 其他检查决不能明显耽误适合rt-PA溶栓治疗的患者 的治疗(B级) 早期梗死征象证据的意义:
– <3 h的患者(即使超过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1/3),不能排 除静脉rt-PA治疗,或提示对治疗的反应不理想(Ⅰ级)
– CT上存在广泛(>MCA供血区1/3)和清晰可辨的低密度阴且处 在3 h治疗时间窗内,不能静脉rt-PA治疗
2.血压: rt-PA静脉溶栓治疗前及溶栓后血压应控制在180/105 mmHg以下。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7):613-614
临床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 缺血性卒中专家共识
四.尚待解决的问题及末来研究方向:
1.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溶栓。 2.影像学指导溶栓和评价预后。 3.特殊人群患者:小于18岁,大于80岁有颈动脉夹层等。 4.溶栓前应用抗血小板治疗不是禁忌,建议溶栓治疗后24小时内 不应用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7):613-614
临床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 缺血性卒中专家共识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7):613-614
发病时间---应假定为患者知道无症状的最后时刻:
1.睡醒后发现卒中症状的患者,发病时间应假 定为患者就寝前知道无症状的最后时刻.
2.有轻微的症状,但在随后数小时加重,发病 时间应假定为开始出现症状的时间.
溶栓方法: 静脉溶栓,动脉溶栓.
7
8
1、强烈推荐对经过严格选择的发病3 h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静 脉rt-PA治疗(0.9 mg/kg,最大剂量90 mg). (A级)
2、重度卒中患者(NIHSS评分>22分),是否rt-PA治疗,其预后都差, 出血的危险性相当高,但仍可能从治疗中获益.

肺栓塞急救药品抗凝剂和溶栓剂的应用原则

肺栓塞急救药品抗凝剂和溶栓剂的应用原则

肺栓塞急救药品抗凝剂和溶栓剂的应用原则肺栓塞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它发生在肺动脉或其分支的血管内形成血栓,导致肺动脉血流阻塞。

肺栓塞的急救药品主要包括抗凝剂和溶栓剂。

本文将介绍肺栓塞急救药品抗凝剂和溶栓剂的应用原则,并讨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一、肺栓塞急救药品抗凝剂的应用原则抗凝剂是通过阻止血液凝结来减少血栓形成的药物。

在肺栓塞的急救过程中,抗凝剂能够帮助阻止现有血栓的进一步扩张,并预防新的血栓形成。

以下是抗凝剂在肺栓塞急救中的应用原则:1. 选用适当的抗凝剂:常用的抗凝剂包括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和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s)。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肾功能、出血风险等),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抗凝剂进行治疗。

2. 进行有效的抗凝治疗:抗凝治疗通常需要在医院的监护下进行。

在开始抗凝治疗前,医生会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并对治疗效果进行监测。

通过合理调整抗凝剂的剂量,可以达到抗凝治疗的最佳效果。

3. 预防抗凝剂的并发症:抗凝剂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

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二、肺栓塞急救药品溶栓剂的应用原则溶栓剂是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肺动脉血流的药物。

在肺栓塞的急救过程中,溶栓剂能够快速溶解血栓,恢复肺动脉的通畅。

以下是溶栓剂在肺栓塞急救中的应用原则:1. 选择合适的溶栓剂:常用的溶栓剂包括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尿激酶和舒泼他汀。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经验选择合适的溶栓剂进行治疗。

2. 谨慎使用溶栓剂:溶栓剂具有明显的溶栓作用,但同时也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溶栓剂前,医生需要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并综合考虑潜在的利弊。

3. 监测治疗效果:溶栓治疗的效果通常可以通过检查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来评估。

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抗凝剂和溶栓剂在肺栓塞急救中的应用重要性肺栓塞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进行急救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生命危险。

静脉溶栓药物的应用

静脉溶栓药物的应用

5.国外资料报道,与本药有配伍禁忌的溶液有:(1)注射用抑菌水:注 射用苯甲醇抑菌水及注射用对羟苯甲酸类抑菌水不用来配制阿替普酶 溶液;(2)平衡盐溶液:平衡盐溶液与本药相混,室温下24h内会发生 沉淀,如在-20℃时放置24h,融化以后的光散射增加,则提示药物 已发生变化。6.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超过15秒时,禁止本药和口服抗 凝药同时使用。7.使用本药时可见注射部位出血,但不影响继续用药, 发现出血迹象则应停药。8.本药每天最大剂量不能超过150mg,否则 会增加颅内出血的危险性
45-4.5=40.5以1h泵完。
适应症:
1.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和肺栓塞 。 2.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深静脉血栓及其他血管疾病。用于 动静脉瘘血栓形成 。
禁忌症:
1.出血性疾病(如近期内有严重内出血、脑出血或2个月内 曾进行过颅脑手术者、10天内发生严重创伤或做过大手术 者、严重的未能控制的原发性高血压、妊娠期和产后14天 内妇女、细菌性心内膜炎和急性胰腺炎)患者。 2.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患者 。 3.已知为出血体质(包括正在使用华法林、脑卒中前48h内 使用过肝素、血小板计数小于100000/mm3)患者。 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能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癫痫发作 者
注意事项:
1.慎用:(1)脑血管疾病者;(2)高血压患者;(3)急性心包炎患者;(4)严 重肝功能障碍者;(5)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患者;(6)高龄(年龄大于75岁) 患者;(7)正在口服抗凝药的患者;(8)活动性经期出血者。 2.用药期间应监测心电图。 3.本药一般不能与其他药物配伍静脉滴注,也不能与其他药物共用一条 静脉血管来滴注。 4.国外资料报道,可与本药配伍的溶液有:(1)葡萄糖溶液或氯化钠: 500μg/ml的本药可加入5%的葡萄糖溶液或0.9%氯化钠溶液中,室温下 盛于玻璃或聚氯乙烯容器中可保持稳定8h;(2)注射用无菌水:注射用无 菌水无抑菌作用,可用来配制浓度为1mg/ml的阿替普酶,但不作更进一 步的稀释。

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制定个性化的溶栓治疗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联合治疗策略:与其他心血管药 物联合使用,提高溶栓治疗效果, 降低复发风险。
溶栓药物的靶向输送:利用纳米 技术等手段,实现溶栓药物的靶 向输送,提高药物利用率和安全 性。
溶栓药物在互联网医疗和远程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作用机制和特点
作用机制:溶栓 药物通过激活纤 溶酶原,使其转 化为纤溶酶,从
而溶解血栓
药物种类:尿激 酶、链激酶、组 织型纤溶酶原激 活 剂 ( t- PA ) 等
特点:溶栓药物 具有快速溶解血 栓,恢复血流的 作用,对于急性 心肌梗死、急性 脑卒中等疾病的 治疗具有重要意

临床应用:溶栓 药物在临床上广 泛应用于急性血 栓栓塞性疾病的
稻壳公司
溶栓药物的临床应 用进展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1
溶栓药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
02
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
03
溶栓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04
溶栓药物的研发进展
05
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前景和展望
06
01
添加章节标题
01
溶栓药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
第一代溶栓药物
链激酶
尿激酶பைடு நூலகம்
组织型纤溶酶原 激活剂
肺栓塞的溶栓治疗
适应症:适用于急性大面积或次大面积肺栓塞 禁忌症:活动性内出血、近期自发性颅内出血 溶栓药物:尿激酶、链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溶栓治疗时间窗:发病后2周内
其他血管栓塞疾病的溶栓治疗
肺栓塞:溶栓治疗可快速溶解肺 动脉内的血栓,恢复肺组织正常 灌注。

溶栓药临床应用指南最新

溶栓药临床应用指南最新

溶栓药临床应用指南最新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溶栓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溶栓药在临床应用中的最新指南,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溶栓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溶栓药的作用机制溶栓药主要通过促进血栓溶解的过程,达到溶解血栓的目的。

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溶栓药可以快速恢复血流,减轻患者的症状,降低进一步损害的风险。

二、溶栓药的适应症1.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药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能够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2. 急性脑卒中:对于部分急性脑卒中患者,溶栓药可以帮助恢复脑血流,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3. 深静脉血栓:对于存在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溶栓药可以帮助溶解血栓,预防血栓再次形成。

三、溶栓药的禁忌症1. 治疗窗口:溶栓药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使用,超出治疗窗口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2. 出血风险:存在出血风险的患者禁忌使用溶栓药,如胃溃疡、脑出血等。

3. 严重高血压:对于未得到有效控制的高血压患者,慎用溶栓药,以免加重病情。

四、溶栓药的使用注意事项1. 严格按照剂量使用:溶栓药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不可随意增减剂量。

2. 密切观察不良反应:使用溶栓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如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要及时处理。

3. 遵医嘱:在使用溶栓药的过程中,患者需严格遵守医嘱,不得擅自停止或更改治疗方案。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读者对溶栓药在临床应用中的最新指南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在使用溶栓药时,医务人员和患者都应该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希望本文能够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有所帮助。

最先进的溶栓方法

最先进的溶栓方法

最先进的溶栓方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溶栓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介入治疗手段,已经在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溶栓治疗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血管通畅,对于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重症疾病的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介绍一些目前最先进的溶栓方法,以及它们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

首先,介绍一种常见的溶栓药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tPA是一种内源性的蛋白酶,能够选择性地溶解血栓,并且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较好的选择性。

目前,tPA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等疾病的溶栓治疗中。

临床研究表明,tPA溶栓治疗可以有效地恢复患者的血流灌注,减轻心肌梗死面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除了tPA,还有一种新型的溶栓药物——重组人单链尿激酶激活剂(r-UK)。

r-UK是一种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合成的溶栓药物,具有较高的纤溶活性和较长的半衰期。

相比于传统的tPA,r-UK在溶栓速度和溶栓效果上都有显著的优势。

临床研究表明,r-UK溶栓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等疾病中,具有更快的溶栓速度和更好的治疗效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除了药物溶栓,机械性溶栓技术也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溶栓方法。

例如,血栓取出器(thrombectomy)技术通过机械器械的方式直接取出血栓,恢复血管通畅。

这种技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适用于一些大血栓负荷的患者。

临床研究显示,血栓取出器技术可以有效地缩短患者的溶栓时间,减轻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溶栓治疗在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tPA、r-UK等药物溶栓技术以及血栓取出器等机械性溶栓技术已经成为临床上最先进的溶栓方法,为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溶栓治疗将会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瑞通立(r-pA)静脉溶栓的临床应用

瑞通立(r-pA)静脉溶栓的临床应用

临床疗效评估
溶栓治疗开始后90min进行临床评估,包括: 1.症状:胸痛症状是否缓解; 2.心电图:ST段抬高程度、T波演变; 3.心肌标志物:CK-MB峰值提前至发病后12-18h, 肌钙蛋白峰值提前至12h内。 4.再灌注心律失常; 5.冠状动脉造影:TIMIⅡ或Ⅲ级血流 上述5项,TIMIⅡ或Ⅲ级血流为评估冠状动脉血流 灌注的 “金标准”,而临床上以心电图与心肌标志 物峰值前移最重要。



瑞通立静脉溶栓治疗STEMI,临床 再通率高,并发症少,出血发生率低, 罕有内脏出血,而且应用方便,理应为 不具备PCI条件或不能实施急诊PCI单位 治疗STEMI的首选。该药在其他领域中 的应用需不断探索,积累经验。
(1)症状: 1)突然发作胸前区疼痛,可向左上肢、下
颌、肩背部、上腹部放射,服用硝酸甘油或 单硝酸异山梨酯不能缓解。 2)可伴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出冷汗,面 色苍白,恶心、呕吐等。

STEMI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2)体征:
1)痛苦面容,口唇发绀; 2)心率多增快,少数可减慢(下壁、右室
r-PA静脉溶栓流程
3. 单独静脉通路,缓慢静脉滴注生理盐
水,溶栓结束后可保留或撤除。 4. NS 5mL,r-PA18mg,2-3min静注, 半小时后可再原量注射1次。
r-PA静脉溶栓流程
5. 其他药物与措施: (1)吸氧,镇痛:疼痛剧烈可肌内注射哌替啶50-
100mg或静脉注射吗啡2-5mg,必要时可以重复使 用。 (2)急诊给予β受体阻滞剂(无应用禁忌症:如支 气管哮喘,心室率<60次/min,房室传导阻滞等); ACEI可在6h内给予,不能耐受者可用ARB 类药物代替;硝酸甘油10ug/min起始静脉滴注,每 15min增加5ug,确保收缩压≥100mmHg。

瑞通立(r-pA)静脉溶栓的临床应用

瑞通立(r-pA)静脉溶栓的临床应用




瑞通立静脉溶栓治疗STEMI,临床 再通率高,并发症少,出血发生率低, 罕有内脏出血,而且应用方便,理应为 不具备PCI条件或不能实施急诊PCI单位 治疗STEMI的首选。该药在其他领域中 的应用需不断探索,积累经验。
STEMI的急诊处理
1. 患者到达急诊科10min内完成心电图检查,
并完成临床诊断,立即予心电监护;下一个 10min决定是否行溶栓或PCI,目标是将进门 -用药时间控制在<30min;进门-PCI时间 <90min。 2. 一时不能确诊,但高度怀疑,要收入CCU, 严密跟踪观察。
r-pA静脉溶栓的病例选择
r-PA静脉溶栓流程
3. 单独静脉通路,缓慢静脉滴注生理盐
水,溶栓结束后可保留或撤除。 4. NS 5mL,r-PA18mg,2-3min静注, 半小时后可再原量注射1次。
r-PA静脉溶栓流程
5. 其他药物与措施: (1)吸氧,镇痛:疼痛剧烈可肌内注射哌替啶50-
100mg或静脉注射吗啡2-5mg,必要时可以重复使 用。 (2)急诊给予β受体阻滞剂(无应用禁忌症:如支 气管哮喘,心室率<60次/min,房室传导阻滞等); ACEI可在6h内给予,不能耐受者可用ARB 类药物代替;硝酸甘油10ug/min起始静脉滴注,每 15min增加5ug,确保收缩压≥100mmHg。
1. 胸痛持续时间大于或等于30min;
2. 相应2个及2个以上肢体导联ST段抬
高≥0.1mv,相邻2个以上胸前导联ST 段抬高≥0.2mv; 3. 血清心肌标记物升高(发病3h以上 患者);
r-pA静脉溶栓的病例选择
4. 无溶栓禁忌症。有颅内出血史;3个月内
的缺血性脑卒中(除外3h急性缺血性脑卒 中); 3个月内严重的头面部损伤;活动性内脏出血; 可疑主动脉夹层;收缩压用药后仍不能降至 180mmHg以下,属绝对禁忌症。妊娠; 活动性消化溃疡;3周内做过大手术;近期 使用抗凝药物属相对禁忌症。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危重的心脏疾病,治疗方法很多,其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已经被广泛应用。

本文通过对临床疗效的分析,评价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阿替普酶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1.药理作用阿替普酶是一种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主要作用是加速纤维蛋白原的凝固分解成纤维蛋白溶解酶,从而溶解血栓,恢复冠状动脉的通畅。

2.临床应用阿替普酶是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溶栓药物之一。

临床应用阿替普酶可以有效地溶解血栓,恢复冠状动脉的通畅,从而减轻梗死范围,缓解心肌缺血缺氧症状,改善预后。

1.溶栓时间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时间大约在2-4小时之间,其中75%的患者溶栓时间在3小时以内,这个时间要比其他溶栓药物的溶栓时间短。

2.开通梗死动脉率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开通梗死动脉的率约为60%-70%,这个开通率要比其他溶栓药物高。

3.出现出血并发症的比率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能会出现出血并发症,其中静脉穿刺部位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其他出血并发症包括脑出血、心肌缺血、肾功能损害等。

经过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出血并发症比例大约在5%-10%之间。

4.预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相对较好。

研究表明,治疗后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减少,心功能恢复快,复发心肌梗死率和死亡率降低。

三、结论与建议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以下优点:溶栓时间短、开通梗死动脉率高、预后好。

虽然阿替普酶治疗的出血并发症比例较高,但是出血的程度不重,治疗后可及时控制出血并发症,患者安全。

建议临床医生要注意选择适合的患者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尽量避免出现大出血并发症,同时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避免治疗后患者再次发生心肌梗死和死亡。

溶栓药物介绍

溶栓药物介绍
格瑞洛应尽早使用,推荐在首次医疗接触时给予负荷剂量180 mg,然后维持剂量90 mg、2次/d;(2)若患者无法整片吞服,可将替格瑞洛碾碎冲服或鼻胃管给药;(3)替格瑞洛应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至少12个月。
*
*
*
常见的抗栓药物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使血栓素A2合成减少,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心肌梗死急性期,所有患者只要无禁忌症,溶栓前均应立即口服水溶性阿司匹林或嚼服肠溶阿司匹林300mg。继以100mg/d长期维持。
噻吩并吡啶类:氯吡格雷主要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口服后起效快。溶栓前若未服用过噻吩并吡啶类药物,应给予氯吡格雷负荷量300mg,随后氯吡格雷75mg/d,建议用至1年。
(二)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
1、阿替普酶(rt-PA):rt-PA 对纤维蛋白具有特异性的亲和力,故可选择性地激活血凝块中的纤溶酶原,产生较强的局部溶栓作用。rt-PA 无抗原性,轻度消耗纤维蛋白原,但由于半衰期短(3 ~ 8分钟),需要持续静脉给药。 GUSTO 试验结果表明,在降低早期和1 年死亡率方面,rt-PA 优于链激酶。我国的TUCC 临床试验显示国人应用50 mg rt-PA后90 分钟血管再通率达79.3%,TIMI 3 级血流者达48.2%,与国外应用100 mg rt-PA 的再通率接近,且减少了出血并发症。
*
三、溶栓药物的特点
(一)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
UK 对纤维蛋白无选择性,无抗原性,不引起过敏反应,现广泛应用于广大基层医院。UK 属于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血管再通率低于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因此建议基层医院首选rt-PA、Pro-UK、r-PA 等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只有在无上述药品时选择UK。 (建议仅在无上述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时应用) 第一代溶栓剂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使血栓性疾病的病死率明显降低,但它们存在着许多的缺点,主要是没有溶栓特异性,过多的降解了纤维蛋白原,导致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

临床规范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

临床规范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
另外,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通过对大量临床 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溶栓治疗 ,以及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这将有助于提高治疗的针对性 和有效性。
展望
•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 的未来展望十分美好。未来,我们期待通过不断优化治疗方案 、联合多种治疗方法、寻找更安全的溶栓药物等方法,提高缺 血性卒中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同时,我 们也希望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治疗的个体 化和精准化,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密监测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功能以及出血 情况。
及时处理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或风险,应及时停止溶栓,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如止血、抗过敏等。
综合治疗
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以降低溶栓治疗 的风险。
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
06 卒中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展 望
溶栓治疗的作用机制
01
02
03
溶解血栓
通过使用溶栓药物,使血 栓中的纤维蛋白溶解,从 而使血栓缩小或消失。
恢复血流
随着血栓的溶解,血管内 的血流逐渐恢复,脑组织 得到重新灌注。
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及时恢复血流可以减少缺 血对脑组织的损伤,从而 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 。
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优势
02 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 卒中的原理和机制
rtpa的作用机制
激活纤溶酶原
RTPA通过与纤溶酶原结合,使其转化 为纤溶酶,从而发挥溶解血栓的作用 。
特异性结合纤维蛋白
增强纤溶酶活性
RTPA可以增强纤溶酶的活性,加速血 栓的溶解过程。
RTPA能够特异性地结合血栓中的纤维 蛋白,提高溶栓效果。

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治疗药物的选择与使用原则

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治疗药物的选择与使用原则

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治疗药物的选择与使用原则冠状动脉溶栓治疗是一种重要的介入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等冠心病的治疗中。

溶栓治疗旨在通过溶解血栓,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减少心肌细胞坏死,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在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治疗中,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药物在药理作用、安全性、副作用、适应症和禁忌症等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了解各种药物的特点,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临床常用的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治疗药物主要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重组脑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尿激酶和非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SK)等。

它们在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上有所差异,具体选择应根据以下原则进行:1.根据溶栓速度和效果选择药物:不同的药物溶栓速度和溶栓效果存在差异。

t-PA和rt-PA是目前溶栓速度最快的药物,常被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等需迅速恢复冠脉通畅的病情。

而尿激酶是一种溶栓速度较慢的药物,适用于对时间要求不那么紧迫,且具有高栓塞风险的患者。

2.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选择药物: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血压、合并症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清除。

老年患者和体重较轻的患者相对对药物更为敏感,应减少药物剂量。

肝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对药物的代谢和清除能力降低,需慎重选择剂量和药物种类。

3.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药物:不同的冠心病类型和严重程度对药物的应用有一定的需求差异。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与心绞痛等病情需要迅速恢复冠脉通畅,溶栓药物的选择应以快速恢复血流为优先。

而在一些非急性的冠心病情况下,如稳定型心绞痛等,溶栓治疗并非首选,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4.注意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不同的溶栓药物在临床上有一些不同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了解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南和相关研究结果,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同时,患者的禁忌症也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如近期手术、中风、颅内出血等情况是溶栓治疗的相对禁忌症。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阿替普酶是一种溶栓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

它能够溶解血栓,恢复血液流通,减小脑梗死面积,从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残疾率。

在临床上,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阿替普酶的作用机制阿替普酶是一种内源性纤溶酶原激活剂,能够激活纤溶酶原,使其转变为纤溶酶,进而溶解血栓。

在急性脑梗死中,血栓阻塞了脑血管,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如果不能及时溶解血栓,就会导致脑梗死面积不断扩大,加重患者的病情。

而阿替普酶的静脉溶栓能够快速溶解血栓,恢复血流,从而减少脑梗死的程度,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残疾率。

二、临床疗效1. 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一项关于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人数风险降低了33%(95%可信区间25%-41%), number need to treat(NNT)为14。

这意味着只需治疗14例患者就能防止1例死亡,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对超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静脉溶栓试验(IST-3)的研究结果也显示,静脉溶栓组的患者死亡率显著降低。

2. 减少患者的残疾率除了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还能显著减少患者的残疾率。

研究表明,在接受阿替普酶治疗的患者中,有更多的患者能够在90天内恢复到独立生活状态,而且没有严重的残疾。

相比之下,未接受阿替普酶治疗的患者在90天内的残疾率明显更高。

这说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显著的效果。

3. 增加溶栓的时间窗口传统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时间窗口是4.5小时。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通过临床评估和影像学评估,可以延长溶栓的时间窗口。

一项名为EXTEND-IA TNK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延长溶栓治疗时间至9小时内也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临床用溶栓药物的应用和进展

临床用溶栓药物的应用和进展

・综 述・临床用溶栓药物的应用和进展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030001) 吴文蓓 吴文军 血栓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

常见的有急性心肌梗死、脑血栓、肺静脉栓塞、动脉血栓和缺血性休克等。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高达30%。

溶栓治疗被认为是治疗血栓病最为有效的方法。

因此,寻找和研制效果好、不良反应小的溶栓治疗药物,对于更有效地治疗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将血栓的形成和溶栓机制,目前常用的溶栓药物及溶栓药物的研究发展概述如下。

1 血栓的形成和溶栓机制1.1 血栓形成机制: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血液是不会凝固的,因为在人体内有抗凝血因子和凝血因子相互制约。

一旦这种相互制约关系受到干扰或破坏,就会出现病理现象,产生血栓。

因此,血栓形成的原因,简言之,是随着人年龄的增长,体内纤溶系统功能逐渐降低导致血液中凝血与抗凝血功能失去平衡,从而出现凝血。

具体地讲,是人体内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生成纤维蛋白多肽A和纤维蛋白多肽B。

2种纤维蛋白多肽转化成纤维蛋白单体(α、β、γ)后自发聚合成不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不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在Ca2+、Ⅷ因子的作用下交联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此即血栓的主要基质。

血栓的形成过程很复杂,就目前的认识一般认为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①血管壁的改变导致血栓的形成:②血液流速的变化导致血栓的形成;③血小板的改变促进血栓的形成;④血液凝固状态的改变导致血栓的形成;⑤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导致血栓的形成[1]。

1.2 溶栓药物的溶栓机制:溶栓药主要通过纤溶酶原激活剂(PA)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Pg)转化成纤维蛋白溶解酶(Pm),Pm可以催化血栓的主要基质纤维蛋白(F)水解。

2 溶栓药物的发展2.1 第一代溶栓药第一代溶栓药物以链激酶(SK)和尿激酶(U K)为代表,其作用机制是直接或间接激活Pg,使之转变为具有溶栓活性的Pm溶解纤维蛋白,达到溶栓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第二代溶栓药物-阿替普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6
药理作用 及机制
阿替普酶是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以防止血栓形成和增大,是治疗急性 心梗、脑梗死以及肺动脉栓塞的最常用溶栓药。
可从血循环中迅速清除,主要经肝脏代谢(血浆清除率550-680毫升/分钟)。相 对血浆α半衰期(T1/2)4-5min。这意味着20min后,血浆中本品的含量不到 最初值的10%。周边室的残留量,其β半衰期约为40min。
22
第三代溶栓药物-瑞替普酶
23
药理作用 及机制
可以使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为有活性的纤溶蛋白溶解酶,以降解血栓中的纤维 蛋白,发挥溶栓作用。
剂量增加时瑞替普酶的血浆活性浓度增加并呈单指数方式下降,t1/2为11-16min。 在较高剂量,血浆中瑞替普酶的抗原浓度降低呈一双指数方式,较其活性的减低需 更长的时间。总之瑞替普酶的药代动力学似乎与受试者的疾病情况无关。
第二代溶栓药物-阿替普酶
19
禁忌症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时的补充禁忌症:有脑卒中史。(过去6个月中有缺血性脑卒中 或TIA的病史,3小时内发生的缺血性脑卒中除外) 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的补充禁忌症:缺血性脑卒中症状发作已超过3小时尚未开始静脉滴注 治疗或无法确知症状发作时间;开始静脉滴注治疗前神经学指征不足或症状迅速改善;48小时内曾 使用肝素且凝血酶原时间高于实验室正常值上限;有脑卒中史并伴有糖尿病;近3个月内有脑卒中 发作;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收缩压高于185mmHg或舒张压高于110mmHg,或需要强 力(静脉内用药)治疗手段以控制血压;血糖低于2.8mmol/L或高于22.2mmol/L。 儿童及老年患者用药:不适用于18岁以下及80岁以上的急性脑卒中患者。
必须有足够的监测手段才能进行溶栓/纤维蛋白溶解治疗。 老年患者颅内出血的危险增加,对老年患者应仔细权衡使 用风险及收益。 应该慎重权衡预期治疗收益和可能出现的危险,特别是 对于以下患者:较小的近期损伤,如活组织检查、主要血 管的穿刺、肌肉注射及心外按压;在禁忌症中未曾提及的 出血倾向。
21
第三部分 第三代溶栓药物-瑞替普酶
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介绍
前言
2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常见的血栓栓塞性疾病有急 性心肌梗死、脑梗死、肺静脉栓塞等。
溶栓药物是指作用于血栓形成过程中的某些环节,使血栓溶解,达到开通血管作用的药物。自1959年 Fletcher等首次静脉应用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获得成功以来,随着临床应用研究的发展,溶栓药 物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
12
不良反应
主要是出血倾向,以注射或穿刺局部血肿最为常见。其 次为组织内出血,发生率5%-11%,多轻微,严重者可致 脑出血。 本品用于冠状动脉再通溶栓时,常伴随血管再通后出现 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达70%以上。 本品过敏反应发生率极低,但有不良反应报告。 还可引起头痛、头重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药代动力学 特征
第三代溶栓药物-瑞替普酶
24
临床应用
适用于成人由冠状动脉梗塞引起的急性心肌梗塞的溶栓疗法,能够改善心肌梗塞后的 心室功能。本药应在症状发生后12小时内,尽可能早期使用。发病后6小时内比发病 后7-12小时之间使用,治疗效果更好。
活动性内出血;出血性脑卒中病史及6个月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新近(2个月内)颅脑 或脊柱的手术及外伤史;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型或动脉瘤;己知的出血体质;严重的 未控制的高血压。
第二代溶栓药物-阿替普酶
药物相互作用
在应用前、治疗同时或治疗后24h内使用香豆素类衍 生物、口服抗凝剂、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普通肝素、 低分子肝素和其它影响凝血的药物可增加出血危险。 同时使用ACEI可能增加过敏样反应的危险。在出现 如此反应的患者中,有大部分患者正在同时使用ACEI 的治疗。
20
临床用药监护
14
第二部分 第二代溶栓药物-阿替普酶
第二代溶栓药物
二、第二代溶栓药物:
主要代表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具有纤维蛋白选择活性,是一种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 理论上不增加全身纤溶亢进,较第一代溶栓药的出血转化风险低,但体内半衰期短,为35min,需短期内大量给药,能引起潜在颅内出血风险。 品种有阿替普酶(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阿尼普酶( AP-SAC )、尿激 酶原( pro-UK )、蛇毒溶栓酶(去纤酶、蝮蛇杭栓酶、巴曲酶)等。来源为人正常细胞培 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或动物、细菌来源的纤溶酶原激活物。 该类药物的特征是不产生全身纤溶亢进,对血栓纤维蛋白有中等程度选择性及亲和力,溶栓 作用大于链激酶和尿激酶,出血副作用较小。
第一代溶栓药物-尿激酶
药物相互作用
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尚无报道。 鉴于本品为溶栓药,故与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 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太松等不宜合用。 肝素和口服抗凝血药不宜与大剂量本品同时使用,以 免出血危险增加。
13
临床用药监护
使用前应对病人进行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记数、凝血 测定。TT和APTT应小于2倍延长的范围内。 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病人反应,如脉率、体温、呼吸 频率和血压、出血倾向等,至少每4小时记录1次。 静脉给药时要求穿刺一次成功,避免局部出血或血肿。 动脉穿刺给药毕应在穿刺局部加压至少30min,并 用无菌绷带和敷料加压包扎,以免出血。
第一代溶栓药物-尿激酶
禁忌症
绝对禁忌症:急性内脏出血、急性颅内出血,陈旧性 脑梗死、近两月内进行过颅内或脊髓内外科手术、颅内 肿瘤、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出血体质、严重难控制的 高血压患者。 相对禁忌症:延长的心肺复苏术、严重高血压、近4 周内的外伤、3周内手术或组织穿刺、妊娠、分娩后10 天、活跃性溃疡病。
第一代溶栓药物-链激酶
药代动力学特征
临床应用
静脉给药后可迅速分布全身,给 药15min后主要分布于肝、肾、胃 肠道。 血浆中的消除有快慢两个时相, 半衰期分别为5-30min和83min。 主要从肝脏经胆道排出,仍保留 生物活性。
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深部静脉血 栓、肺栓塞、脑栓塞、急性亚急性 周围动脉血栓、中央视网膜动静脉 栓塞、血透分流术中形成的凝血、 溶血性和创伤性休克及并发弥漫性 血管内凝血的败血症休克等。
第一代溶栓药物-链激酶
7
链激酶药理 作用及机制
链激酶能将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使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纤溶酶降解构成血栓 骨架的纤维蛋白,起到溶解血栓的作用。 链激酶不直接激活纤溶酶原,而是通过和纤溶酶原形成1:1的等分子复合物,使纤溶 酶原发生构象改变,从而暴露出活性部位,该活性部位催化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 纤溶酶的作用:(1)迅速降解纤维蛋白原成小分子产物,这些降解产物不能参与血纤 维网的形成从而阻碍血栓的形成;(2)纤溶酶可以直接降解纤维蛋白,引起血栓溶解。
前言
3
血栓的三种主要成分包括血小板、凝血酶和纤维蛋白,每一种成分都是溶栓治疗的靶标。 溶栓药可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而发挥溶解血栓作用,体内纤维蛋白的溶解是一系列蛋白酶催化的连锁反应:
第一阶段为血浆或组织中激活剂的活化并转化为纤溶酶原激活剂;第二阶段为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 第三阶段为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被分解。 临床使用的溶栓药已发展为三代,即第一代的链激酶、尿激酶,第二代的阿替普酶,第三代的瑞替普酶。
11
临床应用
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溶栓治疗。 包括急性广泛性肺栓塞、胸痛6-12h内的冠状动脉栓 塞和心肌梗死、症状短于3-6h的急性期脑血管栓塞、 视网膜动脉栓塞和其他外周动脉栓塞症状严重的髂-股 静脉血栓者。也用于人工心瓣手术后预防血栓形成,保 持血管插管和胸腔及心包腔引流管的通畅等。 溶栓的疗效均需后继的肝素抗凝加以维持。
第三代溶栓药物
三、第三代溶栓药物:
是应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包括基因工程和单克隆抗体技术对1代、2代溶栓药物进行改 造,在特异性、半衰期、溶栓效率、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改进。 代表药物:瑞替普酶、兰替普酶、替尼普酶、孟替普酶、K1 K2Pu嵌合体、抗纤维 蛋白单克隆抗体与PA的结合体t-PA59D8及重组嵌合体:rscu-PA-32K/MA-15C5 Hu。 特点:半衰期长,栓塞开通率高,给药方便;具有较强的、特异的纤维蛋白选择性; 治疗时间窗宽,溶栓效果好且安全。溶栓的治疗效果优于第二代。
目录
4
01
第一代溶栓药物-链激酶、尿激酶
02
第二代溶栓药物-阿替普酶
03
第三代溶栓药物-瑞替普酶
5
第一部分 第一代溶栓药物-链激酶、尿激酶
第一代溶栓药物-链激酶
6
一、第一代溶栓药物:
以链激酶和尿激酶为代表,二者来源于溶血性链球菌、健康人尿或肾细胞培养制取。 链激酶静脉给药后可迅速分布于全身,给药后溶栓效果可达24-36h,其溶栓作用无 选择性,降解纤维蛋白凝块也降解纤维蛋白原和其他血浆蛋白。 尿激酶静脉注射后纤溶酶的活性迅速上升,对新产生的血栓溶栓效果较好。 二者都能产生全身纤溶亢进引起出血,对局部纤维蛋白亲和力低,缺乏特异性,溶 栓速度慢,开通概率低,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禁忌症
第三代溶栓药物-瑞替普酶
25
不良反应
出血: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用是出血,与溶栓治疗有关的出血可分为2个主要类型,内脏 出血:包括颅内、腹膜后或消化道、泌尿道、呼吸道;浅表或体表出血:主要有穿刺或 破损部位(如静脉切开插管部位、动脉穿刺部位、新近外科手术部位)。 过敏反应:有出现出现呼吸困难和低血压的报道。 其他:心肌梗塞病人在用药期间也会出现许多心肌梗塞本身也具有的其它症状,如心 源性休克、心律失常、肺水肿、心衰、心脏停搏等,无法分清是否由本品引起。
第一代溶栓药物-尿激酶
10
尿激酶药理 作用及机制
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后者不仅能 降解纤维蛋白凝块,亦能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等, 从而发挥溶栓作用。 对新形成的血栓起效快、效果好;还能提高血管ADP酶活性,抑制ADP诱导的血 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毒性很低,小鼠静脉注射半数致死量大于100万国际单位/公斤体重。亦无明显抗 原性及致畸性、致癌性、致突变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