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赋研究
赋体叙事研究述评
的研 究对 赋体 现 象 的描 述 是 客 观和 有 价值 的 , 但 其叙 事功 能成 因 , 尤其 是 赋 体 叙 事结 构 特 点 的思
二是赋的韵诵特征 。傅修延撰文认为赋的铺 叙 方式 、 问答 结构 和 “ 章 显 志 ” 卒 的述 志讽 喻 都对
21 , 1年 1 0 2月 第3 o卷第 1 2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u a o n i e c esC lg ( o i c n e E i n o m l f q gT a h r o e e S c l i c d i ) A n l aS e t o
设主客问答成为赋体标志性 的叙事结构。纪行赋 具有 历史叙 事意义 , 言赋 的创作体 现 了作 者 寓 “ 假象尽辞 , 敷陈其 志”2∞ _ 的叙事策略。研究者 往往 由赋法导人赋体叙事 , 展示 了赋体叙事之源。 赋对后 世叙 事文 学样 式 的影 响受 到较 多 的关
注 , 方面 的研究 , 陈节撰 文从 赋 和小说 的历 史 这 如 渊源 、 事 角度 、 叙 文采 、 构 几方 面 较 全 面地 研 究 虚 赋与 唐传奇 的 关 系 J 。宁 稼 雨 撰 文 研 究 先 秦 诸
程, 空间叙事与历史叙事相结合 , 成为一个成熟的 艺术时空体。3 《 . 敦煌 俗 赋 的叙 事艺 术》 《 ( 前 沿》,09 6 :7 20 ( ) 10—13 ) 为 敦 煌 俗 赋 通 过 虚 7.认
物和抒情方面都充分体现了赋的特点 , 对唐传奇、
俗赋 、 变文和宋后话本小说都有影响… 。刘湘 兰
汉代小赋与唐代文赋异同
JIAN NAN WEN XUE抒情小赋始于汉末,兴盛于魏晋六朝,因处于文学的醒觉时期,小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代表作是曹植《洛神赋》。
而文赋是出现于中晚唐至宋代的赋体,具有不同于其他赋体的散文化特点,其代表作杜牧为《阿房宫赋》。
本文取其两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汉代小赋与唐代文赋在思想内容及语言特色方面的异同。
一、前言本文以曹植《洛神赋》和杜牧《阿房宫赋》为例,比较汉代小赋与唐代文赋在思想内容及语言特色方面的相同及相异之处,从而观出两者的风格特点。
曹植《洛神赋》和杜牧《阿房宫赋》都是著名的辞赋。
对于《洛神赋》,张宏义认为:“曹植的《洛神赋》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中的代表作品。
”而对于杜牧《阿房宫赋》,也有“唐代文赋代表作为杜牧的《阿房宫赋》”的说法;可见,两者都是各自时期的代表作,故选之作为研究文本。
二、抒情小赋与文赋的特点(一)抒情小赋魏晋以至南北朝的艺术,把情感的抒写推到极高位置。
当时的文人重情,且对悲情尤为重视,这在抒情小赋的创作上有明显的体现。
“抒情小赋主要以字句温婉为主,通过抒情,作者往往多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于思想内容上,抒情小赋侧重抒发个人情志,文人多写思亲念土、悼亡叹逝、渴慕爱情、感伤乱离、悲愤不遇、建功立业的抱负、以及统一天下的理想等,大量情感被引进辞赋中,表现了人性觉醒的强烈主体意识,展示了作家丰富的情感世界。
而言语特色方面,主要有五个特点。
一、抒情小赋大多以四六句式为主,又多用诗化句子。
二、继承汉大赋多用“兮”字的特色。
三、继承《诗经》、《楚辞》的比兴象征传统,以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四、多采用丰富多样的铺叙和描写。
五、大部分小赋弃用汉大赋的客主问答形式作为文章主干,简短多样,但有时亦会用问答的形式推进情节的发展,以更仔细地描绘事物特征,有助作者表达思想感情。
(二)文赋辞赋发展到唐代,已与汉赋大相径庭。
它亦称之为“散赋”和“散文赋”。
在思想内容方面,文赋一般有两大主题,就是讽刺时弊和感叹人生。
中、晚唐诗人苦吟现象探究
就性 情与行事作 风来看 , 中晚唐苦 吟诗人 , 普遍 具有 孤
介、 不谐世俗之性 格 。例 如 《 新 唐书》 称 盂郊 : “ 性 介少 合。 ”
张籍称孟郊 : “ 苦节 居贫贱” 、 “ 立身如 礼经” 韩 愈称盂郊 : “ 行 身践 规矩 , 干辱 耻媚 灶 。 ” 回顾盂郊 一生 , 拙 于生事 , 穷 困潦
采取极度严谨认真 的态度 , 对每个词 句都反 复推 敲 , 以求 能获得 最好 的作 品。苦吟 一方 面成为 中晚唐 时期诗 人艰 苦创作 的 自 我自 觉追求 , 而另一方 面也 成为一种新的审美鉴 赏和抒发感情 的有效 方法。 中晚唐诗歌在 经历 了盛唐的辉煌之后 , 艺术手段 朝着求奇求怪 求新求 变上发展 , 写作技巧上倾 向于精 工细琢 ,
苦吟 的诗风 日渐显著 , 大量 以苦吟 出名 的诗人 不断 涌现 。 中晚唐诗 坛苦吟 几乎 成 了一种 主流 的创 作风 气 , 已成为
绝 大部 分诗人 的一种精 神寄托 , 是提 高诗 艺的一条必 由之路。
[ 关键词] 中、 晚唐诗人; 苦吟 ; 诗风; 诗艺
[ 中图分类号] I 2 0 7 . 2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6 1 0 ( 2 0 1 5 ) 0 6— 0 0 5 3一 O 2
增多。在 这种场合 里 , 诗 人们 由于受 所处 时代 风 尚的影 响 ,
一
、
苦 吟现 象产生 的背 景
竭尽全力苦思冥搜 , 相互之间逞才使气、 争胜扬己, 促使苦吟
长期贫 困的生 活 、 偃 蹇坎 坷的仕途 、 无 子绝嗣 的悲哀 、 孤
岛、 李贺、 卢仝等人追求 奇诡 诗风不无关联 , 这种 尚怪好奇 之 风延续至 晚唐 , 甚至有渐趋浓厚的倾 向。 3 . 中晚唐 时期 最为盛行一 时的文人 集会 、 唱和联句等矜
唐诗研究 第一章 唐诗总论
《新唐书· 高俭传》载:初,太宗尝以山东士人尚阀阅, 后虽衰,子孙犹负世望,嫁娶必多取资,故人谓之卖货。 由是召士廉与……责天下谱谍,参考史传,检正真伪, 进忠贤,退悖恶,先宗室,后外戚,……合二百九十三 姓,千六百五十一家,为九等,号曰《氏族志》,而崔 幹仍居第一。帝曰:‚我于崔、卢、李、郑无嫌,顾其 世衰,不复冠冕,犹恃旧地以取资,不肖子偃然自高, 贩鬻松槚,不解人间休为贵之?……朕以今日冠冕为等 级高下。‚……高宗时,许敬宗以不叙武后世,又李义 府耻其家无名,更以孔志约,……各以品位高下叙之, 凡九等,……改为《姓氏录》。
(按:《新唐书》卷一九九人儒学中,柳冲传引柳芳言:“‘过江则 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宋、张、 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 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 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唐会要》卷 三六<氏族>)
个体价值的自我展示和社会角色的期待与自荐以及为实现个体价值和充当理想的社会角色而付出的种种努力构成了一种普遍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张扬而它又与社会高度繁荣带来了人们对世俗享乐的追求相融汇激活了人们的创造精2发达的经济为诗人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保障使他们能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
唐诗研究
内容提要
(一)唐代社会和阶级关系的变革,充实了人 们的生活体验,激荡起感情和想象活动的波涛, 从而为艺术文化的创造开拓了丰富的源泉。
唐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是古代封建社会关
系和社会制度发生局部性蜕变的时期。 社会的变革总是以经济、政治及与之相适应 的阶级关系的变动为依据的,唐代社会和阶 级关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劳动者身份和地 位的改变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结构的重新 组合上。
唐代诗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研究
唐代诗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研究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学艺术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唐代风格。
在唐代文学中,诗歌是一支最为重要的文艺流派,被誉为是唐诗“盛世”,创作出了一批不朽的诗篇,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而唐代诗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是我们了解唐代诗歌与时代背景关联的重要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探究唐代诗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政治背景唐代的政治背景可以分为开元盛世、玄宗盛世、垂拱之世和中宗之世四个阶段。
在唐朝政治的不同阶段,诗歌创作的主题、内容也有着不同的变化。
开元盛世时期,唐太宗实行废除租庸调制、实行均田制、繁荣商业,使经济开始逐渐发展,政治上也十分稳定。
这个时期的诗歌多为抒情派,以放声歌咏自然风光、感受人生情感为主题,形式上采用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较为文雅的创作方式。
例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而到了玄宗盛世时期,唐朝全盛时期,经济达到了巅峰,国力强劲,政治上也相对稳定。
这个时期诗歌更多的是将自己的理想和爱国热情表达出来,反映宏伟的历史景观,创作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包括了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乐府诗等不同的形式。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随着政治的动荡,唐朝进入了中、晚期的垂拱和中宗时期。
在这个时代,官吏贪污腐败,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日渐衰弱,民众世风日下。
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多为抒发失落、无奈的情绪,表现出对江山社稷的担忧、对时局变故的反思。
然而,当时能够创作出流传至今的名篇,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杜牧的《赤壁》等,也说明了唐代诗歌的社会性质和中国文学的历史价值所在。
二、经济背景唐朝盛世的经济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文化艺术的发展。
唐代经济的繁荣,不仅赋予了文人墨客创作诗歌的物质基础,也促进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和文化交流。
经济状况突破,劳动创造性的技术发明和应用也十分迅速。
唐李德裕文赋用韵简析
篇” 。 这与李德裕本人对科举考试 的态度有关 。 李德裕 主张废 进士科 , 以为朝官应在公卿子弟中选择 , 进士多是寒士 , 即使 有出人头地的才干 , 总不如公卿子弟的熟悉政事 。因此他多 写文赋而不写律赋 ,当然 这也 与当时盛兴 的古文运 动有关 。 今《 全唐文》 ( 中华 书局 1 9 8 5年版 ) 共收李德裕赋 3 2篇。 二、 《 广韵》 “ 同用、 独用” 及韵摄概述 因本文在分析时以等韵学 的十六摄 为纲 ,以 《 广韵》 的
士。时德裕 与李 绅 、 元稹俱在翰林 , 以学 识才 名相类 , 情颇 款
用之” , 即允许相近的韵 可以合用 , 由此《 广韵》 的“ 同用” 、 “ 独
用” 就出现了。所谓 “ 独用” 是指在科举诗赋考试或平 时作格
豢
律诗时 , 此韵字不能与邻韵字在一起押韵 , 如“ 东” 韵 下注“ 独
全记 录一个地方一个时代的实际语音 ,它既包括古音成分 ,
、
李 德 裕 生 平 简 介
李德裕( 7 8 7 8 5 1 年) , 字文饶 , 赵郡 ( 河北 ) 人 。德裕幼有
壮志, 苦心力学 , 尤精《 西汉 书》 、 《 左 氏春秋》 , 耻与诸 生从 乡
试, 不喜科试 。年才及冠 , 志业大成 。贞元 中, 以父谴逐蛮方 ,
的佼佼者 。 除此之外就是零散 的单篇论文了 , 探究者寥寥 。 因
此对唐代赋的用韵研究 就显得特别重要 , 它对整个唐代诗 文
用韵进行宏观把握具有重要 的价值 。
赋是我国古代 文体 之一 , 是韵文和散文 的综合体 。楚 汉
时 已有骚体 、 诗体 、 文体三种基本赋体 , 魏晋 以来 又在汉 文赋 的基础上 吸收骚体 、 诗体 的某些 特点形成 了骈 体 , 唐赋 的各
晚唐诗歌的风格与时代背景研究
晚唐诗歌的风格与时代背景研究一、引言晚唐时期(公元800年至907年)是中国唐朝的后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
本文将围绕晚唐诗歌的风格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展开研究。
二、晚唐时期的社会与政治背景晚唐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
安史之乱后,国力衰落,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然而,在这片风雨飘摇的土地上,众多杰出的诗人们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和才华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
三、晚唐诗歌的总体特点1. 散曲并存在晚唐时期,出现了散曲与律诗并存的现象。
散曲自由、流畅,在表达情感方面更加灵活;而律诗则注重格律、韵律,并追求纷繁多样的表现方式。
2. 以自然为题材晚唐诗歌常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描绘山水、花草、季节等自然元素,寄托了诗人对时代动荡的思考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唯美主义倾向晚唐诗歌呈现出浓厚的唯美主义倾向。
诗人们追求诗歌表达的美感和情感的升华,以及声音、韵律等方面的完美表现。
4. 出现形式多样化在晚唐时期,诗歌形式多样化,不拘一格。
除了传统的绝句和律诗外,还有七言绝句、五言律诗、长篇叙事诗等。
四、典型代表作品分析1. 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这首诗反映了晚唐时代社会动荡不安的特点。
通过描绘一个秋夜中人们迎凉休闲的场景,诗人抒发了对社会和人生之无常的思考。
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以古原草原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同时,诗中还包含对生命短暂、时光易逝的深刻洞察。
五、晚唐诗歌对后世影响晚唐时期的诗歌成果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欣赏,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晚唐诗人们独特的风格和才华成为了后来许多文人学习和追随的对象。
六、结论晚唐时期作为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一段历史,其诗歌呈现出独特鲜明的风格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通过对晚唐诗歌的风格和其所处时代背景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伟大时期所创作的优秀诗歌作品。
论中晚唐爱情诗的兴盛
这一创作风 气的导夫先路 者 .至晚唐李 商臆等人手 中,爱
情诗 已蔚 为大观 任 何文学现象的 出现 .都是 多种条件台 力作用 站 果 ,爱精 诗在 中晚 唐 的 共 盛.同样 离不开 时 代 、社会 、文化 等 多种 因素的综合影响:
致颦与 否.元 、白诗在 当时的确是产 生了广 泛的影 响并 掀
Vo.1 1 4No. 5
( 0 ∞ 2年 5 珂)
( y o 2 Ma .2 0 )
论 中晚唐 爱情 诗 的 兴 盛
张艳 玲
(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 00 ) 30 6
[ 摘
要]爱情 诗的*盛是中晚唐诗 坛一 个引^ 注 目 的文 学现 象。 中晚唐士人 “ 逮则 兼济走下” 穷 奠融善其 ,“ j
叶壁在 《 己畦 集》卷 《 家唐诗 序》 中称 “ 百 贞元、 元和之蕲 ,后人 称诗 ,谓为 ‘ 中唐 ’ :不知此 ‘ 中’者也 , 乃古夸 百代之 ’ ,而 非有唐之 所被 ,后 千百 年无 不从 中’ 是 烈为斯。 ”赴在这 个文 学转折 时期 的 中唐 诗歌 ,以其 多 姿 多彩 酌绚 烂号 象构 成 了继 “ 盛唐之 音 之后 的 叉一 高 峰 。爱情诗便 是缝放 于这一绚烂 图景 中的一 支奇 葩 中唐
情 .情真 意切 ,堪称唐人情诗 中的精 品。同代晚 辈诗人 杜 牧 借李戡 之言云 :“ 卣元和 以采,有元 白诗者 ,纤艳不逞 ,
非 庄 士雅 人 多为 算破 坏 . 流 于 民 间 ,疏 于 屏 壁 ,子 艾 士 母 . 交 口教 授 , 淫 言 罐 语 .冬 寒 夏 热 ,八 人 肌 骨 , 不 可 除
而元和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代书一百韵寄微之东南行一百韵二工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时五十韵梦游春七十韵和梦游誊诗一百韵等等
中晚唐诗歌思考题
一、填空题
1、中唐诗坛的两大流派是诗派以及诗派。
前者的代表作家是韩愈和,后者的代表作家是元稹和。
2、“文章合为时而著,”的主张,是在《与元九书》一文中提出的。
3、中唐诗坛有“郊寒岛瘦”之说,指的是诗人和的“苦吟”诗风特点。
4、和都是中唐诗风向晚唐诗风转化中的枢纽人物,后来常以“姚贾”并称。
5、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赋得古原草送别》属诗,《长恨歌》、《琵琶行》属诗,《卖炭翁》属诗。
6、大历诗人中,自许“五言长城”的诗人是。
7、是中唐时期学习民歌进行创作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拟民歌如《竹枝词》、《杨柳枝》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8、是中唐创作山水诗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等都是山水诗中的名篇。
9、被后人称为“诗鬼”的是中唐时期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
10、晚唐诗人的主要代表是和,又称“小李杜”。
11、在我国晚唐诗坛上,李商隐是以鲜明风格独树一帜的名家,他的
诗最为有名。
12、杜牧,字。
宣宗时,为司勋员外郎,世称;祖居长安南郊樊川,因称,有《》。
二、名词解释
新乐府、新乐府运动、小李杜
小李杜: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的并称。
他们的诗歌内容大多借古讽今,或借身世感叹表达国家、时代之悲,具有浓厚的感伤色彩,在晚唐诗歌中占重要地位。
为有别于李白和杜甫,故称“小李杜”。
三、作品掌握
孟郊《游子吟》、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韩愈《山石》、柳宗元《江雪》、杜牧《山行》、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
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一、本文概述《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索江南文化对唐代文学影响的重要论文。
江南,这片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水乡风情、繁荣的经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的地区,对唐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江南文化的特点出发,结合唐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详细分析江南文化如何在唐代文学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并探讨其背后的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
本文将首先概述江南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其独特的自然景观、经济形态、社会结构以及文化传统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分析唐代文学的演变过程,特别是江南地区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唐代诗人、作品及其风格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江南文化如何塑造了唐代文学的艺术风貌,并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本文还将探讨江南文化对唐代文学的影响方式,包括直接的文化交流、文人迁移、文学作品传播等途径。
文章还将关注江南文化在唐代文学中的具体表现,如诗歌主题、意象构建、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分析,本文旨在揭示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深远意义。
《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探讨江南文化对唐代文学的影响,以期对唐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也为江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江南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江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人民的生活方式,共同塑造了江南文化的独特内涵和鲜明特点。
江南文化以“水”为魂。
江南水乡,河流纵横,湖泊密布,这种地理环境使得江南文化具有一种灵动、温润的水性特质。
江南人民善于利用水资源,发展出繁荣的农业和手工业,同时也形成了注重和谐、追求美好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江南文化兼容并蓄,具有多元性。
历史上,江南地区是多个民族、多种文化交融的地方,这使得江南文化在吸收和融合不同文化元素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唐诗研究
唐诗研究1、唐诗繁荣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清代彭定时、杨中讷编成的《全唐诗》,共900卷,收录唐诗48900首,诗人2200多家;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全唐诗补编》,又补收了4300首,共计53000多首。
这是唐诗繁荣最好的写照。
从诗歌的质地着眼,唐诗不仅有声势浩大的作者队伍,名家辈出,巨匠迭现。
无论是体质的完备,还是技巧的成熟,无论是意境的高远,抑或韵律的精严,无论是揭示生活的深度,还是反映现实的广度,都将中国古代诗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新的诗体律诗、绝句是在唐代兴起的,体现了唐代诗人在诗歌的体裁上不甘人后的创新精神,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换言之,唐代诗人并没有独守律诗一端,而是众体皆备、众体兼长的,而且在不同的诗体创作中,均能出于冥心独造的艺术风貌。
这是唐诗繁荣的一个关键性的标示。
2、唐诗繁荣的主要原因主要有哪些?帝王提倡并亲自投身诗歌创作的行列,形成“上和下畅”的局面,是唐诗繁荣的一个外部原因。
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以诗赋取十的科举制度二是相对清明的政治环境三是较为开放的思想体系四是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3、唐诗主要分为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起讫点各是哪一年?关于唐诗的分期,以“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分法影响最大,沿用至今。
它肇始于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定型于明代高《唐诗品汇*总叙》。
分别经历的大致时间和代表诗人是:自武德至开元初(618--713)为唐初,历时近一百年,代表诗人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等;自开元初至大历(713--766)为盛唐,历时五十余年,代表诗人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自大历至大和末(766--835)为中唐,历时近七十年,代表诗人为元稹、白居易、韩愈、孟郊、刘禹锡、柳完元、李贺等;自开成至五代(836--907)为晚唐,历时近七十年,代表诗人为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
4、为什么说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唐代政府采取以诗取士的开明措施,去网罗人才,不分门第,只要文人的诗写得好,被考试官看中,就可以登第及仕。
唐朝历史
藩镇割据与中晚唐财政问题大纲一、藩镇割据与唐朝廷的反割据1.唐德宗时代的“四镇之乱”2.唐宪宗削平藩镇之政二、唐朝应对财政危机的努力1.唐前期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2.刘晏的理财方略3.杨炎与两税法知识点汇总原理和观点K01: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集权体制与藩镇割据事实之间的深刻矛盾,中央与地方的不一致性直接威胁了中央政权的稳定K02:藩镇割据带来了中央的财政危机,先前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为继,刘晏和杨炎的财政改革虽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却埋下了社会隐患正文一、藩镇割据与唐朝廷的反割据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唐朝中央禁军全军覆没,安史之乱是在西北藩镇的进剿与东北藩镇诸将的投降下平定的。
所以安史之乱后,内调的西北诸将与投降的安史诸将在其实际控制区形成林林总总的藩镇。
安史之乱中,唐玄宗曾下令内地“分命节帅以扼要冲”,这些新任的节度使在战后并未撤除,也形成一批新的藩镇。
原本在各个州、县之上设立采访使,对当地行使监察,在安史之乱中采访使改为观察处置使,成为州的上级行政机构,常以节度使充任。
这样,原本设于边地的节度使经过安史之乱后便遍布全国了,他们中大者连州数十,小者也统州三四,且军政合一,成为朝廷与州县之间的一级行政机构。
在诸多藩镇中,对唐朝政局影响最大的是河北藩镇。
安史之乱后期为加速史朝义部众的崩溃,唐朝承认降将薛嵩、张志忠、田承嗣、李怀仙在河北的政治军事利益。
以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李宝臣(张志忠改名)为成德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都防御使,后升为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卢龙节度使。
这些藩镇拥兵自重,赋税不入朝廷,节度使父子相继或由藩镇内部产生,朝廷只能事后追认。
唐代宗大历十年(公元775年),田承嗣兼并相卫地区,同属于河北地区的成德、淄青二镇请求朝廷讨伐。
唐代宗虽命诸道节度使进讨,但被田承嗣上表归顺朝廷的表面现象所迷惑,田承嗣乘机挑拨进讨诸道节度使,使此次军事行动无果而终。
此后田承嗣干涉汴宋留后的继承,代宗复命征讨田承嗣,但诸道相互观望,朝廷也无可奈何。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汇总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汇总毕业论文题目(一)1•现代汉语语音研究2. 汉语新词语研究3. 汉语外来词语研究4. 汉语字母词研究5. 汉语媒体语言特点研究6. 汉语修辞研究7. 汉语多音字研究8. 汉语复活词研究9. 当代汉语科技词语研究10. 现代汉语成语变化研究11. 当代汉语词语语音形式的发展变化12. 汉语惯用语研究13. 当代汉语新谚语研究14. 当代汉语青年流行语研究15. 现代汉语同音误用研究16. 谈谈副词终于”的用法17. 论正极意义和负极意义18. 语用正误与语频统计19. 因果关系与转折关系的上位义比较20. 给病句一个理由21. 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22. 文化符号道”和道”族词汇的研究(说明:本题中的道”也可换成气”、心”、性”、理”、天”、命”、神”等字,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23. 当前我国社会称谓的使用问题24. 女士、先生、小姐、太太”使用情况调查25. 同志”的尴尬26•文学语言研究27•汉语语气词研究28. 书名和社会文化心理29. 店名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店名”也可换成人名”、姓氏”、地名” 菜名” 品牌名称”等等词语,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30•鬼神名称和宗教文化31. 命名和艺术世界一一谈小说《西游记》的人物、地点命名在艺术建构中的作用32. 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33•汉语动物名称研究34•汉语植物名称研究35. 新时期小说语言粗鄙化现象研究36. “ X巴”类新生店名研究37. 说秀”(英show)38•汉语象声词研究40. 汉语感叹词研究41. 东北方言动词造”的研究42. 东北方言语气助词呗”的研究43. --------------------------- 东北方言后缀“"的研究44. 新时期以来新生句法现象研究45. 话语与政治的关系研究46. 字词误读研究、字词误用研究47. 汉字形体演变及识记研究48. 褒义词考查分析49. 同义词辨析与运用50. 贬义词考查分析51. 汉英词语对比研究(包括对外汉语教学)52. 成语运用研究、习语运用研究8. 新闻语言研究53. 广告用语研究54. 法律、商贸语言研究55. 社交用语研究、文艺用语研究(小品、歌词等)56. 词类区分研究57. 语境与语言表达研究58. 新辞格研究或辞格发展研究59. 语境对词义(句子结构)的影响60. 有特点的句法结构考察分析61. 现代汉语语法62•汉语应答句研究63. 标题语法研究64. 标题语用研究65. 标题语义研究66. 东北官话地点方言研究67. 东北官话语音研究68. 东北官话词汇研究69. 东北官话语法研究70. 东北官话语用研究71. 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研究72. 现代汉语修辞研究73. 现代汉语主谓谓语句研究74. 现代汉语补语研究75. 程度副词与状态形容词的组合研究76. 程度副词与特殊的动词性结构组合研究77. 副+名”的社会运用考察78.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79. 动词和名词的句法语义关系研究80. 现代汉语歧义问题研究81. 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82. 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83•现代汉语程度副词重叠式研究84•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 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85. 当代作家语言研究(包括词汇、语法、修辞)86. 报刊语言研究87. 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考察88. 少儿节目语言特点考察89. 流行歌曲中的若干语言现象90. 法律语言研究91. 辩论、演讲语言的特点92. 对外汉语教材的对比研究93. 留学生汉语习得的语误研究94. 汉语各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95. 现代汉语插入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96. 现代汉语委婉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97. 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研究(如:对了、嗯、好、得了、回头、然后、我说等)98. 代词人”、人家”使用情况考察99. 句末语气词使用状况调查100. 谈俗话”101. 汉外对比研究(如:亲属称谓、外来词、具体语法现象)102. 状语的类型与状语的位置(是否可以前置)103. 《现代汉语词典》收词情况分类考察104. 夫妻互称的历时、共时研究105. 交际语言的若干问题研究106.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107. 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学习研究108. 韩国留学生汉语单字音学习研究109. 歧义格式的实验语音学研究110. 哈尔滨方言单字音研究111. 歧义结构的语音分化研究112. 黑龙江方言语音研究113. 都”字歧义句的实验语音学研究114. 哈尔滨方言声调研究115. 实验语音学116. 对外汉语单字音教学研究117. 语音史研究118. 语音的规范与发展毕业论文题目(二)1. 《审音表》与《现代汉语词典》定音比较研究2. 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研究3. 对外汉语教学技巧研究4.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1. 语言文化教学策略与方法2•汉语中介语研究3. 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4. 对外汉语教材分析5.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6.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口语训练7.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1. 关于中国文化教学问题的宏观讨论2. 语言课的文化教学3.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4. 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5. 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6. 情景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7. 对外汉语中的俗语教学8. 交互式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9. 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角色10.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11. 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12. 对外汉语中的成语教学13. 对外汉语写作教学如之、其、所……)16•程度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 17.祈使句的对外汉语教学18•疑问句的对外汉语教学19.感叹句的对外汉语教学20•现代汉语量词的对外汉语教学21. 汉语歌曲如何用于对外汉语教学22. 把字句的对外汉语教学毕业论文题目(三)1. 《诗经》中的生物研究2. 《诗经》中的器物研究3. 《诗经》中的虚字研究(可选择某一类,如连词、介词;或选择其中一个,4. 十五国风的比较研究(可比较其中几种)5. 风、雅比较研究(可比较某一内容)6. 《诗经》的赋、比、兴研究(可研究其中一种)7. 《诗经》中的特殊句式研究8. 朱熹的《诗集传》研究9. 姚际恒《诗经通论》研究10. 方玉润《诗经原始》研究11. 崔述的《诗经》研究(以及其他有关《诗经》的专书研究)12. 《老子》的道”13. 《老子》的水”15. 《老子》某章研究16. 东北方言本字考(可考证某一字以及与它有关的字,也可讨论其他方言)17. 汉字构形分析研究18. 汉字意象与汉语结构19. 汉语常用字的词性”问题20. 古代汉语的名词中心句21. 古代汉语的词类与词性(可探讨某一词类或某种有关现象,如词类活用,连、介词分类。
晚唐及五代的盐业政策研究
文化视野Cultural Perspective食盐由于它的不可替代性,古代中国政府就对盐专卖,从而获得稳定的收益。
李唐王朝的盐业政策是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五代的盐业政策上承李唐下启宋代也是具有特色。
晚唐李巽担任盐铁使开始对盐政的改革,面对腐败冗杂的政府开始对盐政进行改革,经济有了恢复,但随着他被构陷离世改革的效果便大不如前。
五代时期盐政多随李唐,但在监管和处罚条例上比起晚唐更加细致,其次增设蚕盐税与屋盐税等税目扩大了财政收入的来源,加剧了百姓的负担。
通过以上的分析,最终得出相关的政策启示即政府采取低税率、精简机构降低成本和完善法律法规措施,减少税收的流失。
本文在此前文献研究基础上,整理晚期唐代的盐政与五代的盐政政策,主要集中于晚唐时期李巽的改革措施及五代时期的相关盐业政策,得出财政与税收方面的相关启示。
一、晚唐时期的盐业政策李唐一代,各个时期的盐业政策是不同的。
盐业政策的变化与政治、经济形势直接相关,李唐王朝的兴衰与盐业政策的制订和推行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李唐王朝经历过开元之治的巅峰后,随着安史之乱,繁华落幕,国家财力拮据,无法支持大量的军费开支以平复各节度使的叛乱,此时第五琦在盐业中看见财政收入的来源。
第五琦与刘晏两位盐铁使的盐法改革,使得唐朝平复叛乱,“晏之始至也,盆利岁纔四十万踏,至大历末,六百余万潘。
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摘、百官禄体皆仰给焉”。
但后期由于刘晏被构陷致死,中期经过两次改革建立的食盐专卖制顿时陷入混乱,之前的诸多弊端暴露无遗,晚唐的盐政不断被破坏[1]。
(一)晚唐时期的盐业挣扎唐德宗建中年间,唐中央政府与河北山东等地区开战,此时的德宗刚愎自用对藩镇采用强硬措施,引发“四镇之乱”,使得国家财力入不敷出,但德宗依旧横征暴敛,苛捐杂税,赋税名目数不胜数,书中记载“人不胜苦,有缢死者,长安嚣然,如被寇盗”。
德宗为缓解民怨,减少了一些税负,但却把更多的税收加之于盐专卖上,不断提高盐价,“即执天下利权,以贡献固主恩,以馈遗结权贵,恃此骄纵,无所忌惮”。
古代文学—唐朝诗歌研究
第一章唐诗的繁荣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度给长期分裂和战乱的中国带来希望,但炀帝登基后荒淫无度,激起各地纷纷起义,短命的隋朝(581—618)在还未医治好战争创伤时,重新被战火吞灭。
国柞衰剐文学衰,隋朝除个别作家作品外,文学无大可观者。
大唐帝国的涎生给小国文学带来新生命。
大唐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帝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王朝;大唐文学则登上了中国文学的最高峰,也雄踞于当时的世界文坛。
唐诗可谓有唐一代之文学。
唐诗的成就有多方面表现。
首先是作家作品众多。
据《全唐诗》及补遗统计,有近两千四百位作家,五万二千多首诗,数量之多是惊人的。
更何况还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诗人。
其次是内容题材广泛。
可以说各种社会现象、各种人生感情,亦即所有主客观的素材,皆可入诗,皆被写进,以至令后人有难乎为继之感。
具体而言,以下列几类内容表现得最为突出。
山水田园诗。
这类诗虽创立于陶、谢,但陶诗多围绕个人生活而展开,写景成分较少,大小谢虽多写景,但模山范水,总体水平不高。
唐人的山水诗多注入诗人的自我感情,写出精神与意趣;唐人的田园诗又往往能和表现民生相结合,显得更为深刻。
边塞诗。
先秦无所谓边塞诗。
汉代边事虽很频繁,但绝少边塞诗。
六朝时有少量这类作品,但其中大部又属想象之词。
宋以后,则又被爱国诗所代替,故唐代边塞诗可谓一枝独秀。
宋人严羽说唐人好诗多在行役征戍,即包括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还因时代不同而风格多样,概言之,盛唐雄壮浪漫,中晚唐悲凉深沉史诗。
《诗经》中有《公刘》、《生民》等史诗,建安诗人也有一些堪称史诗的作品,但总的说,唐以前的这类作品不多.唐安史之乱前后涌现了大量的史诗。
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洗兵马》,元结的《贼退示官吏》、《春陵行》,李商隐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等,老杜的作品更堪称“诗史”民生诗,先秦至建安诗歌反映民生较为充实,两晋南北朝后这一题材显然减弱。
唐以后,尤其是盛唐以后,又充实起来,老杜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新乐府》,都是写民生的不朽篇章,直至晚唐聂夷中、杜荀鹤仍有不少这类优秀作品。
李德裕赋与中晚唐赋的发展
裕 赋 的 写作 时 间相 当集 中 , 作 于 大 和五 年 至 多 会 昌元 年期 间 , 别 是 大 和八 年 ( 3 特 8 4年 ) 开 至
于得 人宰 职 , 为相仅 一 年七个 月 即遭 排斥 , 然 其
心情 之郁 闷是 可想 而 知 的 。大 和八 年 至开成 元
本 文 所 引德 裕 赋 作 均 出 自 全 唐 文》卷 6 66 7, 京 : 9 、9 北 中华 书 局 ,9 3年 , 74 7 6 18 第 1 2~ 10页 。 以 下 不 再 一 一 出注 。 刘 熙 载 : 艺概 ・ 概 》 上 海 : 海 古籍 出 版社 ,9 8年 , 9 9 《 赋 , 上 17 第 6— 7页 。
年 的 贬谪 时期 , 德裕 特借 赋体 以议 论抒 怀 , 李 体
会 人 生 , 悟 生命 , 作 出许 多 高 质量 的赋 作 。 感 创
德 裕 之赋 能 自立 论 , 深 见识 , 人 云亦 云 , 有 不 不
成 元年 ( 3 8 6年 ) 三年 的 时问 里 , 作 了 2 这 创 6篇 赋, 占其 赋作 的绝 大多数 。德裕 虽有 壮 志 , 却几
主体 的外 显 , 可 以看 到 他 自身 的影 子 。德 裕 都
“ 幼有 壮 志 , 心 力学 ” “ 以经 纶天 下 自为 ” 苦 ,常 。
他 曾经 两 次 与 宰相 之 位 擦 肩 而 过 , 和七 年 终 大
赋” 《 ( 进新 旧文 十卷 状 》 ,新 唐 书 ・ 文 志》 )《 艺 著录 《 杂赋 》 2卷 , 存 赋 共 计 3 现 2篇 , 称 中晚 可
哲 学 思考 ; 以独 特 的赋 前 注 和 赋 中 注 为特 征 , 望 当世 及 后 世 理 解 其 赋 中 意 。 以 形 式 而 言 , 的语 言 他 希 他 简省 自然 , 句式 不 骈 不散 。 李德 裕 是 唐 人 “ 文 赋 ” 杰 出代 表 , 中晚 唐 赋 史 上 应 占有 一 席 之 地 。 新 的 在 关 键 词 : 德 裕 ; ; 晚 唐 ; 文赋 李 赋 中 新 中 图分 类 号 : 0 .5 I 9 9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0 9 2 1 )6— 0 9— 5 10 5 1 (0 0 0 0 3 0
论中晚唐文体赋的产生
第3 3卷 第 2期
20 0 6年 3月
四川 师 范 大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u a fSc u n Noma nv ri ( o i ce csE i o ) o r l ih a r lU iest S ca S in e dt n n o y l i
讲 求对 偶”; 音韵 协调 ” “ 典使 事 , 饰 藻采 ” 2 “ ;用 雕 []
收 稿 日期 :0 5 1 1 2 0 —0.1
作 者 简 介 : 俊 波 (9 3 )男 , 赵 1 7 一 , 山西 省 夏 县 人 , 川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讲 师 , 四 文学 博 士 。
理 ; 二 , 此 同 骈 、 赋 相 比 , 赋 略 于 藻 采 , 言 其 因 律 文 语
是什 么原 因促 使 了它的产 生 ?这是 本文所 要关 注 的
问题 。笔 者拟 紧扣 文 赋 的 特点 , 系 当时 人 们 的创 联
质 直 , 情感 上说 过 于 理性 , 与骈 、 赋 所 有 的 深 从 而 律 情 缅邈不 同 ; 其三 , 赋 形 式 上 已不 为 骈 偶 所 束缚 , 文 出现 了大量散 句 。
不 同之处 当然 比较 容 易 区别 , 同骈 文 的 区 别 才 是 它
最 主 要 的 , 是 前 人 提 出 “ 赋 ” 一 名 称 的 出 发 点 这 文 这
或 基石 。骈 文 的 特 点 , 姜 书 阁 《 文 史 论 》。 据 骈 主要
有 以下几点 : 同样结构 的词句 之 两 两并 列 ” “ 句 “ ;词
等 正 是 文 赋 产 生 的理 论 基 石 , 当 时 文 坛 上破 体 为 文 的 创 作 风 气 以及 律 赋 、 史 怀 古 诗 、 贽 骈 文 的 盛 行 等 , 从 而 咏 陆 也
梦窗词对中晚唐诗的接受研究
第38卷第7期2017年7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Vol.38 No.7Jul.2017[文章编号]1004 —5856 (2017 )07 —0075 —04梦窗词对中晚唐诗的接受研究周雪瓴(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530222)[摘要]吴文英的词藴意深远,用笔幽邃,被人称为“梦窗词”。
受宋词发展、所处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加之自身经历和作词的师法对象等主观因素,吴文英在梦窗词中大量化用、借用中晚唐的诗歌,也正是这些综合因素的作用,梦窗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词风。
[关键词]吴文英;梦窗词;中晚唐诗;原因探究[中图分类号]1206. 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 1004 -5856.2017.07.019南宋著名词人吴文英,号梦窗,晚号觉翁,其词被人称为“梦窗词”。
梦窗词意蕴深远,用 笔幽邃,且大量援引、化用中晚唐诗句,在南宋 词坛占有一席之地。
_、梦窗词与中晚唐诗(一)梦窗词对中晚唐诗的接受情况据不完全统计,梦窗词今存340首,残句一 则,其中有多处化用或借用唐代诗歌,其中以杜 甫诗最多,其余化用或借用频率较高的依次为白居易、李白、李贺、杜牧、李商隐、刘禹锡、韩 愈、王维、柳宗元、王建等人的诗。
此外,梦窗词 中还化用或借用了韩偃、王建、张籍、罗隐等一 批中晚唐诗人的诗句。
总体来看,除李白、王维 等少数盛唐诗人外,吴文英援引、化用的大多数 为中晚唐诗人的诗句,其词用典也多出自中晚 唐诗人的诗歌。
如:梦窗词《东风第一枝•倾国倾城》中的 “倾国倾城,非花非雾,春风十里独步”,化自白 居易“花非花,雾非雾”(《花非花》),以及杜牧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其一》h又如《风人松•兰舟高荡涨波凉》中“蝉声空曳别枝长”,化自晚唐诗人方干的“鹤 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h梦窗词中,此类化用、借用 中晚唐诗句的例子比比皆是,足见词人对中晚 唐诗的偏爱。
唐代应制诗语言特点探析
唐代应制诗语言特点探析摘要: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期。
自唐高祖李渊晋阳揭竿而起,夺得江山后,国力越来越强,直到后期唐玄宗政治腐败,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衰落。
诗歌和唐朝的国运一样,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
不同时期的诗人在诗歌表达上有不同的语言风格。
初唐社会动荡是诗风变革阶段,盛唐群星璀璨,人才辈出,是诗歌高潮的高峰阶段。
中唐诗歌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动荡进入了低潮期,在中晚唐和晚唐又重新出现,这是一个繁荣而跌宕起伏的现实主义诗歌发展阶段。
晚唐诗人的情感表达以感伤为主,是唐文人的慨叹,是夕阳的舞台。
无论是兴盛时期的豪迈,还是衰落时期的哀叹,这些经典诗词历经一千多年的朝代更迭,却依然脍炙人口,堪称经典。
关键词:唐诗;语言表达 ;风格特点唐诗是指唐代诗人创作的诗歌的统称。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同时,唐诗对亚洲汉文化圈以及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也起到了指导作用。
唐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唐诗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唐代不同时期诗歌语言表达风格的特点,对后世研究唐代的社会特征、文化特征、政治情操、风俗习惯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初唐时期诗歌的语言特点——社会动荡,诗体改革初唐是唐诗的开端。
经过多年的战争,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生产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初唐诗歌类型基本上继承了南朝浮华奢靡的风格。
描写宫廷生活的宫体诗大行其道,语言内容基本都是宫廷中的生活和男女情愫,外在的写法则追求奢靡之词。
虽然这类诗中也有一些抒情的,但总体来说,宫体诗的意境比较清淡,色彩比较丰富。
虽然这类诗的表现特征是弱奢,但约有40%的宫体诗符合格律。
这也说明这种诗的形式对后来格律诗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至于其典故之多,用词之华丽,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比如李贺和李商隐这两位中晚唐诗人,就明显吸收了一些宫体诗的表现手法。
初唐时期,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被称为“初唐四杰”,他们是发展和改造宫体诗的主体力量,经过“四杰”的努力,在这一时期诗歌的语言表达体系上不仅奠定了五律,也发展了七言歌行。
制度视域下的唐代律赋
制度视域下的唐代律赋作者:高如月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9期要:纵观文学史的发展历程,文学与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在以宫廷为主体的赋学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
辞赋在王权话语中出现,经由作家开辟了一条新的文学道路,而又回归王权的怀抱成为科举取士的工具,成为一种制度化的产物,影响着文学的兴衰和得失。
律赋在唐代产生和繁荣,又逐渐成为唐宋科举考试采用的一种试体赋,“诗赋取士”的说法意味着唐代科举制度的实施与唐代文学繁荣有着一定的联系。
律赋重格律和对偶的特点将文学的形式主义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其中也充分体现出赋这种文体的历史变迁。
关键词:唐代科举制度律赋诗赋取士演变律赋是唐赋的代表体式,它从六朝骈赋中蜕变而出,因为被纳入科举考试制度而形成创作高峰,活跃于唐、宋、金、清四朝。
唐代律赋作品众多,思想性强,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对当时乃至其后的千百年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科举制度的角度入手研究律赋,在学界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当今学界无论是赋史还是唐代文学史对唐代律赋地位的研究和评价都不够,缺乏系统性的文献整理,这是律赋研究的薄弱环节,值得今人重视。
本文从科举制度在唐代的发展脉络入手,从不同角度来论述制度视域下的律赋。
一、科举制度在唐代的发展一种文体的产生和演变有着其必然的历史逻辑,也是文体变革的根本动因。
随着历史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形态发生变迁,文体作为社会实践的反映也在随之发展变化。
考试及选拔制度作为选贤任能的主要方式自古以来都受到当权者的广泛重视,它提供了一种强制性或约束性的社会规则来划分人在社会中的等级空间,来支配人的行为方式。
这种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伴随着利益主体的更替而发生改变、扬弃的语境化产物。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相对成熟的选拔制度,它萌芽于南北朝,创始于隋,真正定型在唐代,延续至元、明、清,经历了一千三百年的历史。
考试科目由朝廷开设,士人自由报考,根据考试成绩决定取舍,大致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其中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以写文章来考察应试者的思想政治水平、思维逻辑能力、知识结构掌握和语言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晚唐赋研究
本文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现实、文学思想、科场文化等多方面的背景,分体式探讨了中晚唐赋的发展历程,力求从纵、横两个方面勾勒出中晚唐赋的创作成就,进而确定这一个时期的赋文学在整个赋史上的位置。
相对于唐代前期,在中晚唐时代,由于个人经历的坎坷不平和整个社会思潮的发生变化,人们对屈宋、扬雄大都持肯定的评价,同时,古文家们提倡“不平则鸣”、“以文为戏”。
到晚唐时代,又出现注重辞赋讽谏功能和注重声律辞藻两种创作观,这些都是中晚唐辞赋创作的思想基础。
骚体赋是中晚唐辞赋创作中一个取得巨大成就的体式。
贞元、元和时期是唐代骚体赋创作的黄金时代,作品既多且好。
骚体长于抒情,作家们除了继承传统的题材如悼亡、抒发贤人失志的不平等,还以骚体议论国是,或抒发因科举或仕宦而远离亲人、家乡的愁苦之情。
中唐的骚体赋在情感表述方式及语言运用方面很好地继承了屈骚,同时又有所创新,议论说理的表达方式出现在以抒情为本的骚体赋中。
另外,在语言的表述方式上或散或骈,不拘一格。
当然,唐代骚体赋的杰出作家首推柳宗元。
由于自身遭遇与屈原极其相似,柳宗元对屈子其人其文都有深刻的理解,因此他的作品中有浓郁的感情抒发和高尚的情操表白:忠而被谤的怨愤、贬斥远地久不得迁的悲愁、指斥奸佞宵小、谨守“大中”之道,总之,在怨愤、愁苦之中又流露出谨守理想的坚强。
柳宗元的作品在表达方式上对屈骚在继承中又有创新,语言上楚风楚韵十足,对楚辞比兴手法有所发展,句式灵活多变,情感表达回环往复,深得屈骚神韵,而对社会现实批判的强烈程度则超过了屈骚。
晚唐作家不仅以骚体抒情,且用以
指斥社会上的不平现象,同时晚唐人重视塑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这是晚唐骚体赋的突出特点。
不过总的来说,晚唐骚体赋的成就已经大不如前了。
文体赋的发展是这一时期辞赋创作中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议论和句式的散化是文赋之“文”得名的主要原因,所以本文注重从这两个方面对文赋进行探讨。
文赋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古文家们恶骄重散,重视赋的讽谏功能,大量使用议论手法,推崇秦汉散文,加之当时文学创作中破体为文的风气也非常盛行,这是文赋产生的思想基础;文体之间的互相影响对文赋也起到了催生的作用,陆蛰骄文、律赋以及当时咏史怀古的诗歌,对文赋的产生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文赋的产生是有一个过程的,同前代不同的是,在中晚唐赋作中,议论说理达到了普遍的状态;晚唐文赋更有进一步的发展,杜牧《阿房宫赋》铺陈排比,尚不失赋体的特征,而陆龟蒙的某些作品,散体化程度非常严重,破体的现象时有出现,议论的使用有时也脱离了形象描写。
这些都为宋代文赋的议论、散化、破体的特点打下了基础。
大赋在这时也出现了几篇值得注目的作品,李庚《两都赋》和卢肇《海潮赋》是其中最出色的两篇。
前者在前代都邑赋己经做出显著成绩的情况下,’另辟蹊径,从政治教化的角度落笔,不刻意铺陈宏词丽藻,而注重大赋的讽谏功能,这使其作品和班固、张衡等人之作有很大的不同;后者则以大赋写科技内容,拓宽了赋的功用,对后代的辞赋创作及对海潮的科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
类赋之文的创作在中晚唐也形成了高潮,类赋之文从文体上看,有解、论、祝文等,不拘一格;从结构上看,对问体占了绝大部分;从内容上看,多发泄内心
的牢骚不平,当然也有其它的内容。
这时最有成就、数量也最多的是借鉴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和《逐贫赋》那一类作品,作家们滑稽为文,纷纷采用正话反说、明抑实扬的手法以发泄不平之气,当然这些作品并非刻板地模拟,而是多多少少各有创造,就中又以韩愈之作最为突出。
相对其它几种赋体而言,中晚唐的骄赋创作显得比较沉闷,没有太大的发展。
受古文运动的影响,中唐骄赋有说理之作,散句也大量出现在作品中;晚唐骄赋相对稍好,其中李德裕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散化特点,他不追求工对,任意行文,注重议论。
陆龟蒙之作则是典型的骄体,其作品用典繁多,对仗工稳,句式灵活多变,竭力追求新颖尖巧。
律赋是这一时期数量最多的体式,其体制分为头、项、腹、尾四部分,其中“头”又分破题和承题,破题或仅点出题中之字,或点出题中之意,破题之后是承题,承接前文之意予以进一步阐述;“项”则推原题意,追溯其所从来;“腹”须作更深入地阐述,同时十分强调各段之间意义上的逻辑安排;“尾”则歌功颂德,或总结教训,或表达被识用的愿望。
这种写法从内容上看呈现出鲜明的逻辑性,对培养作家们“言之成序”的写作方法有很大的帮助。
具体写法上,唐代律赋重视切题,追求华丽和描写的细腻。
中唐和晚唐的律赋创作有很大的差别:中唐勃附于科举,作品典雅、庄重,晚唐则脱离了科举制度的束缚,以律赋抒情言志。
本文从题材的选取以及遣词造句的特点方面分析了中唐律赋雅正形成的原因,以为中唐的作品多选取经史特别是儒家经典中的内容作为题材,有大量写朝廷典礼制度的内容,在遣词造句上则常取法于秦汉间文章,包括史汉、诸子特别是儒家经典,形成了中唐律赋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