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咏史诗略论
略谈杜牧咏史诗
![略谈杜牧咏史诗](https://img.taocdn.com/s3/m/23022063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f4.png)
略谈杜牧咏史诗杜牧的咏史诗,是唐代诗歌中的一枝独秀。
他的咏史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上乘,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
杜牧的咏史诗,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杜牧的咏史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评价,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见解。
例如,《泊秦淮》一诗中,他通过描绘秦淮河上的景象,讽刺了当时统治者的荒淫无道,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这种以史喻今的手法,使得杜牧的咏史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其次,杜牧的咏史诗在艺术表现上独具匠心。
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借代等,使得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他的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例如,《赤壁》一诗中,他运用对比手法,将曹操的不可一世与周瑜的英姿勃发进行对比,突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杜牧的咏史诗在思想内容上有着深刻的思考。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分析,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例如,《题乌江亭》一诗中,他批评了项羽在乌江亭的败走,认为项羽缺乏必要的战略眼光和决断力,导致最终的失败。
这种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思考,使得杜牧的咏史诗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最后,杜牧的咏史诗在文化传承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和评价,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
例如,《过华清宫绝句》一诗中,他通过对杨贵妃的描述,批判了她的奢侈和淫靡,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政治腐败的忧虑。
这种对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的弘扬,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杜牧的咏史诗在思想内容、艺术表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成就。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和认识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视角。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研究杜牧的咏史诗,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论中晚唐咏史诗的艺术手法
![论中晚唐咏史诗的艺术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c326b7f3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4a.png)
论中晚唐咏史诗的艺术手法
晚唐咏史诗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咏史诗的论述方法:在论述中引用大量传说、神话、传奇故事进行定位引导,神话、逸事、传奇故事突出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声音,以连贯的方式表达“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记忆”。
二、写作风格:以流畅自然、叙事语气饱满、句式优美、表达温和、节奏抑扬顿挫,反复施行迭句、层叠法、点状结构,方式多变,用语清新。
三、咏史诗的反映性:它反映了晚唐时期民众强烈的反抗封建统治的意志,以及世俗生活的繁荣昌盛,还反映了时代社会的责任感、进步精神、朴素气息以及勤勉节俭等德行。
论中晚唐咏史诗创作题材的开拓与丰富
![论中晚唐咏史诗创作题材的开拓与丰富](https://img.taocdn.com/s3/m/53848ddf49649b6648d74715.png)
论中晚唐咏史诗创作题材的开拓与丰富[摘要] 在继承初盛唐诗人的基础上,中晚唐咏史诗的创作题材大大丰富,表现为咏史视界的扩大和对本朝史事皇帝的嘲讽,题材的开拓不仅使咏史诗获得了更加广阔的生命力,也为咏史诗走向高峰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中晚唐咏史诗悲剧盛唐本朝史事唐代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自中唐开始,随着社会政治的日趋腐朽,诗歌创作由鼎盛时期的昂扬奋发渐渐转为消极忧郁。
与此政治情势相应而生的咏史诗创作却渐渐成熟,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中晚唐咏史诗的创作题材大大突破前人,极尽丰富。
一、中晚唐咏史诗与初盛唐咏史诗在创作题材方面的不同初、盛唐是咏史诗的草创期和奠基期。
初唐时代,唐王朝对前朝的社会矛盾进行了调节,开创了蓬勃向上的局面,题材上较多采用前代的王侯将相,如汉高祖、淮阴侯、李广等成就某种功业的人士,显示出一种与时代结合甚紧密的昂扬风范。
盛唐时代,社会稳定,政治清明,充满了“万国笙歌醉太平”的盛世状况。
咏史诗的创作表现为诗人愿意立功、立业,想在清明时代有所作为,题材上大体分三类,第一是对历史上功勋卓著的人物表示倾慕。
如张良、谢安、秦始皇、鲁仲连、苏武、宋玉、接舆、刘备、燕昭王、曹操等人。
第二是青睐君臣遇合的题材,表现对功名的渴望。
楚庄王、刘备、姜尚、侯嬴、诸葛亮等人的行为被众多作者关注。
杜甫《咏怀古迹》其五对先主刘备与武侯的“一体君臣祭祀同”的深情咏唱,流露出对圣主贤臣的神往。
第三是借古事,揭示治乱兴亡之理。
如李白《远别离》以舜帝、湘妃的悲剧抒发诗人对历史现实的感慨。
由上可见,初、盛唐咏史诗人选取历史题材时,多将目光投向古代的将相王侯,成功人士,以汉代及其前者居多,在赞颂古代先哲中,诗人们表现自己的抱负,寄寓自己的理想或感慨自身的命运。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诗人对本朝史事已有吟咏,如李白、杜甫等诗人,但范围较窄,并未形成一种创作倾向。
此外,在题材的运用方面,杜甫继承了左思“名为咏史,实则咏怀”的传统,首创“咏怀古迹”一体,将现实因素更多地注入历史题材之中,是一大创造。
试论中晚唐咏史诗的思想情感指向
![试论中晚唐咏史诗的思想情感指向](https://img.taocdn.com/s3/m/817e5528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35.png)
试论中晚唐咏史诗的思想情感指向中晚唐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咏史诗的创作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其中,不乏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时代的感悟。
通过对中晚唐咏史诗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思想情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咏史诗中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推崇中晚唐时期,咏史诗家们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推崇表现得十分显著。
他们不仅关注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且尊重他们的思想、品德和精神。
例如白居易的《卢照邻碑》、李商隐的《夜泊牛渚怀古》等咏史诗篇都表现了他们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推崇。
在这些作品中,历史人物被赞颂为忠诚、勇敢、智慧和高尚的典范,他们的事迹被赞美为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瑰宝。
这正说明了中晚唐时期的诗人对尊重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指向。
二、咏史诗中对社会政治的反思和批评中晚唐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问题比较突出,这让咏史诗家们对社会政治进行了反思和批评。
他们通过咏史诗,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和社会道德的不满和关切。
例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杜甫的《登高》以及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作品,都表现了诗人们对当时政治腐败、社会不公和战争浩劫的深刻反思和批评,展示了对人民疾苦的关心。
三、咏史诗中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与诠释中晚唐时期的咏史诗,除了对历史人物和社会政治进行思考和反思之外,也探讨了人生哲学的问题。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琵琶行》等诗篇,都表现了对生命和价值的思考和诠释。
这些诗作既传递着诗人们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探索,也表现了他们对人生苦短和世事无常的感慨。
他们以历史人物为镜,勉励自己、鼓舞人心。
四、咏史诗中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中晚唐时期,中国正处于历史文化的高峰,咏史诗家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九州出名气》、李白的《将进酒》等作品,都表现了诗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传达了“文明的东方”和“盛世的中国”的气质。
这种自信和自豪的情感指向,不仅是表达当时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必然结果,也为后世文化和价值的传承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晚唐咏史诗思想情感研究论文
![中晚唐咏史诗思想情感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103a109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52.png)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中晚唐咏史诗概述 • 中晚唐咏史诗中的思想情感表现 • 中晚唐咏史诗思想情感的形成原因 • 中晚唐咏史诗思想情感的影响 • 结论
01
引言
研究背景及意义
探讨中晚唐时期社 会文化背景对咏史 诗创作的影响
考察中晚唐咏史诗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和价值
可以进一步研究中晚唐咏史诗在 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演 变和发展,深入探讨其与社会现 实的关系。
可以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中晚唐 咏史诗对其他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以及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 互动。同时也可以研究中晚唐咏 史诗在当今社会的应用价值和现 实意义。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对忠奸善恶的褒扬和批判
01
总结词
02
详细描述
中晚唐咏史诗中褒扬忠诚正直的官员 ,批判奸邪小人。
诗人赞扬忠臣义士的高尚品德,抨击 奸臣小人的丑恶行为。
03
代表诗人举例
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批判了贪图享 乐的官员,褒扬了忧国忧民的精神。
对友情和爱情的抒发
总结词
中晚唐咏史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 情和爱情的抒发。
特点
中晚唐咏史诗多借古讽今,以历史事件、 人物、传说为载体,表达诗人对社会现实 、政治时弊的关注和批评。同时,中晚唐 咏史诗还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诗人通过 抒发感慨、寄托寓意,表达对历史事件、 人物的思考和评价。
中晚唐咏史诗的发展历程
初唐时期
盛唐时期
初唐时期是咏史诗的开创期,诗人多 以古体诗、歌行体等诗歌形式,以历 史人物、事件为题材,抒发感慨。
中晚唐咏史诗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诗人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咏史》(戎昱)评析
![《咏史》(戎昱)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12dc7aa4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5b.png)
《咏史》(戎昱)评析原文:《咏史》戎昱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评析:这是一首议论尖锐、语言辛辣的讽刺诗,题一作《和蕃》。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势大衰,吐蕃、回纥贵族统治者乘机侵扰。
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都曾采取和亲政策,结果侵扰愈烈,战事纷纭,人民备受苦难。
作者在诗中通过描写历史上的某些借“和亲”以妥协苟安的愚蠢行径,对唐王朝提出了批评;同时,又感叹缺少维护王朝利益的得力大臣,对唐朝的衰颓表示了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
首联一针见血地指出和亲是“汉家”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
“和亲”始于汉代,汉初在国力尚不足抵御匈奴入侵时,曾多次采取和亲的办法以求妥协,昭君和番就是著名的例子。
这里诗人用的是“借咏汉以讽唐”的曲折笔法。
二、三两联单刀直入,以愤激沉痛的言辞,申足“计拙”的深刻含义。
国家赖明主而保,以和亲求社稷之安,分明是以举国安危托于一、二妇人,这种决策何其拙劣!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诗人又以反问的语气指出这种“拙计”是行不通的,实际上是在提醒人们注意历史和现实的教训:有唐一代,和亲公主已有十几人了,结果是不仅妥协未成,反而入侵愈繁。
最后一联,诗人更以历史的名义发出严厉的责问:那些汉家臣子已成千年枯骨,其中有谁真正堪称辅佐之臣呢?诗人显然在借古讽今。
这首诗用语警辟,其中“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联,更成为当时和后代传诵的名句。
宪宗皇帝朝,以北狄频侵边境,大臣奏议,古者和亲之有五利,而日无千金之费。
上曰:“比闻有一卿能为诗,而姓氏稍僻,是谁?”……侍臣对曰:“此是戎昱诗也。
”……又悦曰:“朕又记得《咏史》一篇,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武陵桃源,足称诗人之兴咏。
”圣旨如此稠迭,士林之荣也。
其咏史诗曰:“汉家青史内,……谁为辅佐臣!”上笑曰:“魏绛之功,何其懦也。
”大臣功卿遂息和戎之论也。
( 〔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下)冯班:亦是议论耳,气味自然不同。
运去不逢青海马_略论中晚唐的咏史诗
![运去不逢青海马_略论中晚唐的咏史诗](https://img.taocdn.com/s3/m/8eecf54a69eae009581beceb.png)
,
,
不 是 杨 家是 李 家
,
。
( 《隋 堤 柳 》 ) 含 蕴 迁 徐地 道 破场 帝 永 无 休 止 的 游 乐
淫 游不 止
,
日夜 相 继 地 声色 亨 乐
导致 了
国 亡 家 破 身死 的 下 场
两 首 诗 虽 然 选 取的 题 材 和 吟 咏 的角 度各 不相 同
,
但在 揭露 隋 场 帝奢 糜
,
陈迹
似 乎 没 有 多大 的 现 实 意 义
共 实 不然
唐 代 帝 王 迷 信 神仙
轻 信妖 妄是 不 少 的
唐玄
宗 不 消 说了
中 唐 的好 儿 个 皇 帝 不 仅 迷 信神仙 方术
。
妄 求 长生 不 老
,
而 且 为方 士 丹 药 送 丁
命
。
李 商隐 此 诗 即 抓 住 了 西工 母 无 法 盼 见 周 穆 王 的 情节 着 笔 生 发
:
以东 汉 党锢
之 祸 和 晋 代 的 清谈 误 国 的 历 史教 训 提 醒 当 政 者
要 想 国 家稳 定
,
必 须 君 臣 相契
。
,
勤于政 事
,
切 不 可重蹈 复辙
诗 人 并未 指 出洛 阳 的残 破是 汉 季 战乱 ? 东 晋破 亡 ? 抑 或 是 安 史 之 乱 兵 所
,
为 ? 如 此 泛 咏 的确 扩 大 了诗 歌 的 内涵
于 物质 享受
,
… …歌 清 管咽 欢未 极
,
越 师 戈 甲浮 江 来 … …
( 《姑 苏 台 杂 句 》 ) 大 狡耽
,
沉 迷 于 声色 淫 乐
。
诗 人 们 对 此 的看 法 是 一 致 的
《咏史》戎昱古诗鉴赏
![《咏史》戎昱古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caab6bc8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d3.png)
《咏史》戎昱古诗鉴赏《咏史》戎昱唐诗鉴赏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戎昱诗鉴赏中唐诗人戎昱这首《咏史》,题又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和戎讽”条。
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主和亲。
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
”还笑着说:“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甚懦也!”大臣们领会其意,就不再提和亲了。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
唐代自安史乱后,朝政混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倍受祸害。
因此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以为国耻,痛心疾首。
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在中唐,咏汉讽唐这类以古讽今手法已很习见,点明“汉家”,实际直斥唐朝。
因此首联是开门见山,直斥和亲乃是有唐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
次联便单刀直入,明确指出国家的治理应靠英明的皇帝,而执行和亲政策,实际上是将国家的安危托付给妇女。
三联更鞭辟入里,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以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
诗人愤激地以一个“岂”字,将和亲的荒谬和可耻,暴露无遗。
是谁制订执行这种政策?这种人难道算得辅佐皇帝的忠臣吗?末联就以这样斩钉截铁的严峻责问结束。
诗人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更加发人思索。
此诗无情揭露和亲政策,愤激指责朝廷执政,而主旨却在讽谕皇帝作出英明决策和任用贤臣。
因此虽然尖锐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笔,以回护统治者。
诗人极力反对的是以屈辱的和亲条件以图苟安于一时。
由于“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联,击中了时政的要害,遂成为时人传诵的名句。
戎昱《咏史诗》中的议论
![戎昱《咏史诗》中的议论](https://img.taocdn.com/s3/m/ce6a0a2d89eb172dec63b72e.png)
戎昱《咏史诗》中的议论中唐诗人戎昱的《咏史》是唐代咏史诗中的名篇,尤以议论见长,诗曰:“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据范摅《云溪友议》卷下记载,唐宪宗曾与朝臣讨论和亲之事,宪宗自称记得戎昱《咏史》一诗,并曰:“魏绛之功,何其懦也!”朝臣遂息和戎之论。
魏绛是春秋时晋国国卿,力主和戎,终使戎狄亲附,晋国复霸,是古代和戎国策的首创者,故宪宗斥其“懦”。
所谓“和亲”,即是和戎的一种具体做法,汉朝为了笼络匈奴,屡遣公主(常以家人子冒名)或宫女远嫁匈奴单于,王昭君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人。
作为外交手段的和亲当然有利有弊,但当汉朝处于弱势时,和亲总是带有屈辱的色彩,戎昱此诗就持此论。
当然,戎诗实际上是借古讽今。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屡行和亲之计。
此时唐朝无力抗击回纥、吐蕃等外族的侵扰,和亲云云,皆是屈辱之求和也。
杜甫在成都所作之《警急》诗中云:“和亲知计拙,公主漫无归。
”即是有感而发。
对于戎昱而言,代宗大历年间以仆固怀恩女为崇徽公主下嫁回纥,德宗时又以咸安公主下嫁回纥,皆是他曾亲闻的事例,所谓“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者,实即对现实政治之批判也。
那么,戎昱《咏史》诗中的议论到底如何?一般的咏史诗总要对所咏之史实作一番叙述,然而发表议论。
此诗却打破常规,它全篇皆为议论,而且并不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是从总体上对“和亲”这类历史现象进行议论。
从议论自身而言,后人对此诗颇多佳评。
如明人徐充曰:“此诗辞严义正,虽善史断者,不能过也。
首二句正本之论。
三、四婉言此事之非所宜。
五、六实言此事之不可恃。
尾乃言当时立朝之臣无能救正,岂非良、平之罪乎?若为不知,而诛及死者,责之深也。
”(《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清人乔亿则曰:“颔联史论,宜宪宗诵之而廷臣和戎之议息。
”(《大历诗略》)若从议论的方式而言,则清人冯班曰:“名篇。
亦是议论耳,气味自然不同。
《咏史》李商隐唐诗鉴赏
![《咏史》李商隐唐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172f4d01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36.png)
《咏史》李商隐唐诗鉴赏《咏史》李商隐唐诗鉴赏导语:李商隐咏史诗的成功之处,在于注意构思的凝练、取材的精当,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合在一起,或用假想之辞创作出带有虚构色彩的场景,突破史实局限,更深刻地揭示讽刺对象的本质;或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或微物,深入开掘,使之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经过精心收集的《咏史》李商隐唐诗鉴赏,欢迎广大读者阅读。
【原文】咏史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注释】⑴北湖:即金陵(今南京)玄武湖。
晋元帝时修建北湖,宋文帝元嘉年间改名玄武湖。
南埭:即鸡鸣埭,在玄武湖边。
埭(dài),水闸,土坝。
“北湖南埭”统指玄武湖。
⑵“一片”句:刘禹锡《金陵怀古》:“一片降旗出石头。
”指吴主孙皓投降晋龙骧将军王浚,也指陈后主投降隋庐州总管韩擒虎。
百尺竿,高的旗竿。
⑶三百年: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建国年代的约数。
⑷钟山:金陵紫金山。
龙盘:形容山势如盘龙,雄峻绵亘。
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乃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白话译文】玄武湖已成了汪洋漫漫,一片降旗挂上百尺之竿。
三百余年如同一场短梦,金陵钟山真的有那龙盘?【创作背景】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时李商隐因柳仲郢推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
盐铁推官任上,商隐在江东一带创作的咏史诗,如《南朝》二首、《齐宫词》、《吴宫》等,主旨基本为讽刺君王耽于酒色佚乐,荒淫误国。
这些诗提炼典型史事,分咏各朝,而这首诗则包容了对整个六朝兴亡的感受,可以说是以上分咏各朝的一个总结。
这个总结不再胶着于讽刺议论,而是将这段历史化为深沉叹息,出以无穷感慨,表达了诗人合上史书后的心情。
【赏析】首句“北湖南埭水漫漫”突出了六朝的故都的典型景色。
北湖、南埭都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可是经过了改朝换代,同一个“北湖”,同一个“南埭”,过去曾经看过彩舟容与,听过笙歌迭唱,而此时只剩下了汪洋一片。
晚唐咏史怀古诗研究
![晚唐咏史怀古诗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892c1b6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2f.png)
晚唐咏史怀古诗研究
一、晚唐咏史怀古诗产生的背景。
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这样的社会现实使得文人们对往昔的盛世充满怀念,对当下的衰败感到悲哀与无奈。
从经济方面来看,晚唐经济衰退,百姓生活困苦。
曾经繁荣的大唐帝国在经济上的辉煌不再,城市不再像盛唐时那样充满活力,商业也受到极大的冲击。
这让诗人们不禁回想起昔日的繁荣昌盛,从而在诗中抒发感慨。
文化上,唐朝前期诗歌发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为晚唐诗人提供了丰富的诗歌遗产。
同时,儒家思想在晚唐文人心中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们以史为鉴的观念促使他们创作咏史怀古诗来表达对社会现状的看法。
二、晚唐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1. 感慨朝代兴衰。
2. 批判时政。
3. 缅怀英雄豪杰。
三、晚唐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色。
1. 用典巧妙。
2. 对比手法的运用。
3. 意境的营造。
论晚唐的咏史组诗
![论晚唐的咏史组诗](https://img.taocdn.com/s3/m/228e62e0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3c.png)
论晚唐的咏史组诗《论晚唐的咏史组诗》一、原文:《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衍生注释:“泊”,这里是停靠、停泊的意思。
“秦淮”即秦淮河,是当时金陵(今江苏南京)的一条著名河流,两岸酒肆林立,是繁华的娱乐场所。
“商女”指的是歌女。
“后庭花”,全名《玉树后庭花》,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歌曲,被认为是亡国之音。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表面是在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悲仍在演唱靡靡之音,实则是借古讽今。
通过对商女演唱《后庭花》这一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晚唐王朝命运的深切忧虑。
情感上饱含着诗人对唐朝国势日衰的痛心和忧虑,也有对当时统治阶层醉生梦死、不思进取的批判。
在表现手法上,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就营造出一种朦胧、清冷又略带哀伤的氛围,两个“笼”字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雾气氤氲、月照寒水的画面。
而后采用曲笔,表面批评商女,实际把矛头指向那些听曲的达官贵人,这样的写法委婉含蓄,意味深长。
四、作者介绍:作者杜牧,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
他才华横溢,一生抱负远大,但处于晚唐的政治腐败、国势衰落时期,他的才华未能得到充分施展。
杜牧的诗作多以七言绝句著称,风格俊爽峭健、清朗流丽。
他的咏史诗既有对历史深刻的见解,也有对现实的影射,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学校组织了一场历史文化知识竞赛,其中有一个题目是关于南朝陈灭亡原因的分析。
小明明是知道陈后主纸醉金迷、沉迷于《玉树后庭花》这样的靡靡之音而导致亡国,但他这样回答:“这让我不禁想起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从南朝陈的灭亡,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王朝如果沉醉在声色犬马之中,就离灭亡不远了,晚唐时期也是一样,当时的杜牧看到这样的类似情形不禁忧心忡忡,借诗来表达对国事的关心。
”例子二:小莉参加一个文化演讲活动,她的主题是“从古代看现代的文化警醒意义”。
她讲道:“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娱乐多样的时代,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
咏史怀古诗发展论略
![咏史怀古诗发展论略](https://img.taocdn.com/s3/m/17f10c16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ba.png)
咏史怀古诗发展论略一、起源与发展咏史怀古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诗人就已经开始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
例如《诗经》中的《秦风·黄鸟》和《楚辞·离骚》中的“思古人”等作品,都是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的早期诗歌。
在汉代,随着儒学的兴起,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的强化,以及历史著述的繁荣,咏史怀古诗的数量和品质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有班固、张衡等,他们的作品以雄浑、苍劲见长,常常表现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咏史怀古诗逐渐向多元化发展,诗人们开始从历史中寻找个人情感的寄托,以及对现实政治的讽喻。
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有曹植、庾信等,他们的作品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形式多样。
二、思想内容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许多咏史怀古诗的诗人都通过缅怀历史上的兴衰成败、得失荣辱,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古讽今,以启示后人。
2、抒发个人情感。
许多诗人在咏史怀古诗中表达了自己对某些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特殊情感,例如对英雄的敬仰、对美人的怀念等。
3、讽喻现实政治。
一些诗人在咏史怀古诗中通过对某些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描述,来讽喻现实政治,表达自己对时局的不满和对社会问题的。
三、艺术特点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叙事为主。
咏史怀古诗以叙事为主,通过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经历来表达主题,具有鲜明的叙事性和情节性。
2、借景抒情。
咏史怀古诗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诗人的情感,将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3、运用象征手法。
一些咏史怀古诗的诗人在作品中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某些历史人物或景物的描述来象征某种思想、情感或品质。
4、对比映衬。
许多咏史怀古诗的诗人都善于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通过对比不同人物或事件来突出主题,使作品更加鲜明生动。
四、影响与评价咏史怀古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中晚唐咏史诗思想情感研究论文
![中晚唐咏史诗思想情感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624574e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3a.png)
究论文》2023-10-30•引言•中晚唐咏史诗概述•中晚唐咏史诗的思想情感分析•中晚唐咏史诗的艺术成就•中晚唐咏史诗的影响与价值目•结论与展望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背景中晚唐时期,咏史诗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情感。
通过对中晚唐咏史诗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政治和思想状况。
意义通过对中晚唐咏史诗的研究,可以揭示当时社会的思想情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同时,对于中晚唐咏史诗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学的研究和发展。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中晚唐咏史诗的思想情感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论文结构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第二章至第四章为正文部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中晚唐咏史诗的思想情感进行深入探讨;第五章为结论,总结全文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
02中晚唐咏史诗概述中晚唐咏史诗是唐代诗歌创作中的一种重要体裁,主要通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吟咏,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对时局的看法。
特点中晚唐咏史诗多以历史题材为切入点,借古喻今,抒发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感慨和思考。
同时,中晚唐咏史诗在表现手法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特色,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定义中晚唐咏史诗的界定VS初唐时期中晚唐咏史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初唐时期,这一时期的咏史诗主要以歌颂英雄人物和弘扬儒家思想为主,如《登幽州台歌》等作品。
盛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中晚唐咏史诗在盛唐时期逐渐发展壮大,诗人们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咏史诗的题材和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
中晚唐时期在中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们通过咏史诗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同时也借古喻今,抒发个人情感。
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有杜牧、李商隐等。
多样化的题材中晚唐咏史诗的题材广泛,涵盖了历史、神话、传说等多种领域,诗人通过对这些题材的挖掘和加工,抒发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时局的看法。
李商隐咏史诗及风格鉴赏的讨论
![李商隐咏史诗及风格鉴赏的讨论](https://img.taocdn.com/s3/m/65ca13b302d276a201292e2e.png)
李商隐咏史诗及风格鉴赏的讨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李商隐,是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作托物寓情、借古论今、构思巧妙、情致曲婉,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中,咏史诗在李商隐的诗歌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咏史诗深情婉约、意境曲折、用事繁多、想象丰富,借古讽今,讽刺了封建统治者荒浮奢侈,迷信神仙,以至误国的无耻和昏庸,同时也对封建社会带有普遍意义和性质的问题进行了议论。
他的咏史诗具有深婉的悲壮,带有明显的“沉郁”特征。
他的咏史诗运用“含蓄”的情感表现手法,通过深婉的情辞和朦胧的意境,将浓厚的主观色彩涵盖于历史题材之上,在感伤的情绪层下流动着诗人对历史的沉思。
晚唐是一个沮丧得令人绝望的时代。
这个时期,唐土朝处在内忧外患、宦官专权、朝政极端混乱之中,民族矛后尖锐,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农民暴动有一触即发之势,在这严重的内忧外患而前,唐朝政权摇摇欲坠。
但面临如此政治危机,最高统治者小思励精图治,却仍过着荒浮奢侈的生活,贪图佚乐,僵佛信道,妄求长生小老之术。
这一切使整个社会笼罩着一层末世气氛。
这种气氛渗透到诗人李商隐的心中,便积淀为一种悲壮深沉的基调,使他再也没有了盛唐奔放的豪情与朝气,再也没有了中唐慷慨的激情与勇气,所剩下的只有这个忧患深重的时代所给子他的怅惘的悲情与暮气,正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人只能在对历史的追怀中发出对历史的慨叹,在对历史的吟咏中表露自己对当朝的无奈和失望。
作咏史诗是李商隐“反抗”现实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他报国思想感情的曲折表现,其诗作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而:一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无情揭露:如《马鬼二首》之二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咏叹女史之乱,矛头自指唐玄宗;《有感》(二首)、《重有感》满怀激愤地揭露了文宗太中九年“甘露之变”中宦官任意残杀朝中大臣的暴行,并对文宗小能知人善任,致使国家险遭覆亡大祸的轻率举动进行了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 咏 史 ”为 题 作 诗 ,班 固 为 开 先 河 者 。 班 固
收稿日期:2010- 06- 18 作者简介:胡少兰(1986-
116
),女,湖南长沙人,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师,双学士,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
第5期
胡少兰:中晚唐咏史诗略论
2010 年
二、中晚唐咏史诗的内容特点
班 固 之 后 ,西 晋 左 思 的《咏 史 八 首》是 有 代 表 性的咏史诗之一。沈德潜对它评价极高:“太冲咏 史,不必专咏一人,专咏一事,咏古人而己之性 情 具见,此千秋绝唱也。”[3]这段话也道出了左思咏史 诗在内容上的一个特点:即一首诗往往不只咏一 人、一事。比如第一首就提到贾谊、司马相如、司马 穰苴。
关键词:咏史诗;中晚唐;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 831X(2010)05- 0116- 05
中国是诗的国度,它不但体现在诗人辈出,数 量 庞 大 ,还 体 现 在 诗 歌 题 材 丰 富 多 彩 ,除 常 见 的 山 水 田 园 、送 别 怀 友 、感 物 伤 时 、怀 古 思 乡 等 题 材 外 , 还 有 一 些 特 定 的 题 材 ,如 惜 春 、悯 农 、闺 怨 、宫 怨 、 边塞诗等。咏史诗是这众多题材中的一类。一般认 为 ,凡 是 对 历 史 人 物 和 事 件 进 行 叙 述 、评 价 、凭 吊 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 咏史诗[1]。
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在唐代达到顶峰,咏史 诗也在唐代进入极盛时期。由于时代的原因,咏史 诗的极盛时期并不在盛唐,而是在中晚唐。中晚唐 时 期 ,咏 史 诗 的 数 量 大 增 ,成 为 诗 坛 上 一 个 引 人 注 目的现象,构成了诗歌史上的一大景观。对时局深 重的忧患意识和大胆的批判精神,使中晚唐咏史 诗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创作题材的极大丰富使中 晚唐咏史诗获得了广阔的生命力,独特的艺术构 思和表现手法使中晚唐咏史诗在灿烂的诗词星空 中放出夺目的光辉,体现了文学艺术发展的诸多 特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深思索。
圣 汉 孝 文 帝 ,恻 然 感 至 情 。 百 男 何 愦 愦 ,不 如 一缇萦。
此 诗 以 叙 事 为 主 ,质 朴 无 华 ,被 梁 代 钟 嵘 评 为 “质木无文”。然而名以“咏史”,正体现了班固的史 学 思 想 :历 史 是 人 创 造 的 ;不 仅 是 帝 王 将 相 创 造 历 史,普通百姓,甚至是在封建社会地位极低的女 子,只要品德高尚、行为感人,也影响和缔 造着历 史。这才是此诗不同凡响之处。
《咏 史 八 首》在 内 容 上 还 有 一 个 特 点 ,即 不 再 局限于咏叹美好的人或事,也对反动落后的政治 制度、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和讽刺。如第二首 (郁郁涧底松)批判了形成于东汉、盛行于魏晋 南 北 朝 时 期 的 门 阀 制 度 :“ 世 胄 蹑 高 位 ,英 俊 沉 下 僚 。 地 势 使 之 然 ,由 来 非 一 朝 。 金 张 籍 旧 业 ,七 叶 珥 汉 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第四首(济济京城 内) 前四句描写汉代繁荣的长安城中权贵们的奢 华生活,后四句描写扬雄寂寞冷清的治学著书生 活。二者对照,热情歌颂了扬雄的高尚品德和高雅 情操,表达了对豪门权贵的鄙弃。这两首诗也是 “对比咏史”的先声。
传统的咏史方法往往叙事直白,史料缺乏剪 裁 ,“ 堆 垛 寡 变 ”(胡 应 麟);体 裁 多 为 古 体 诗 ,不 甚 讲究押韵和对仗。这种情况到唐代有了变化,到中 晚唐则出现了全新的面貌,咏史诗的艺术性大大 加 强 ,咏 史 诗 坛 呈 现 出 千 岩 竞 秀 、万 壑 争 流 的 新 局 面。
在咏史诗后来的发展中,左思咏史诗的第一 个特点并未得到发展,而是第二个特点得到了发 展。即后世的咏史诗的内容和创作意图是向批判 和 讽 喻 的 方 向 发 展 的 。 李 白 的《古 风》中 有 多 首 咏 史 诗 ,都 具 有 第 二 个 特 点 。 例 如《古 风》其 三(秦 王 扫 六 合),首 先 以 磅 礴 的 气 势 描 写 秦 始 皇 纵 横 捭 阖 的雄才大略和横扫六合的丰功伟绩;继写统一后 收 天 下 之 兵 铸 金 人 十 二 ,铭 功 会 籍 ,大 兴 土 木 修 阿 房 宫 、骊 山 墓 ;再 写 为 求 长 生 不 老 之 药 ,又 遣 楼 船 入黄海,以连弩射巨鲸。真是辉煌显赫,前无古人。 然而所有这些堪称惊心动魄的描写,都是为了衬 托最后四句:“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 下,金棺葬寒灰。”寻找不死药的楼船一去不复返, 不可一世的秦始皇终被埋葬在冷冰冰的三泉之 下。语气急转直下,对野心勃勃的专制暴君进行了 无情的讽刺。然而诗人的最终意旨还不在此。正如 胡 国 瑞 所 指 出 的 :“ 此 诗 虽 属 咏 史 , 但 并 不 仅 仅 为 秦始皇而发。唐玄宗和秦始皇就颇相类似:两人都 曾 励 精 图 治 ,而 后 来 又 变 得 骄 侈 无 度 ,最 后 迷 信 方 士妄求长生。据《资治通鉴》载:‘(玄宗)尊道教,慕 长生,故所在争言符瑞,群臣表贺无虚月。’这种蠢 举,结果必然是贻害于国家。可见李白此诗是有感
一、咏史诗的基本特点
的《咏 史》诗 咏 赞 了 汉 文 帝 时 孝 女 缇 萦 为 赎 免 父 亲 刑 罚 ,请 求 没 身 为 奴 ,终 于 感 动 汉 文 帝 的 故 事 :
三 王 德 弥 薄 ,惟 后 用 肉 刑 。 太 苍 令 有 罪 ,就 递 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 女 痛 父 言 ,死 者 不 可 生 。 上 书 诣 阙 下 ,思 古 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由此诗可以看到,班 固 所 开 创 的 咏 史 诗 的 格 局 ,正 如 清 代 何 焯 指 出 的 :“ 咏 史 者 ,不 过 美 其 事 而咏叹之,隐括本传,不加藻饰,此正体也 。”[2]这 段 话 道 出 了“ 正 体 ”咏 史 诗 的 三 个 特 点 :内 容 是 咏 叹 历 代 美 好 的 人 和 事 ;目 的 是 借 咏 史 曲 折 、间 接 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艺术特点是“不加藻 饰 ”。
《咏 荆 轲》仍 然 保 持 着 咏 史 诗 的 头 两 个 特 点 , 几 乎 通 篇 叙 事 ,并 无 一 句 直 舒 胸 臆 。 但 并 非“ 不 加 藻饰”,相反,可以说文采斐然。“雄发指危冠,猛气 冲 长 缨 ”“ 萧 萧 哀 风 逝 ,淡 淡 寒 波 生 ”“ 凌 厉 越 万 里 , 逶 迤 过 千 城 ”, 这 些 诗 句 与 他 的 田 园 诗 中 的 句 子 : “ 方 宅 十 余 亩 ,草 屋 八 九 间 ”“ 种 豆 南 山 下 ,草 盛 豆 苗 稀 ”“ 采 菊 东 篱 下 ,悠 然 见 南 山 ”“ 清 晨 闻 叩 门 ,倒 裳 往 自 开 ”等 形 成 鲜 明 的 对 比 。 由 此 可 见 ,咏 史 诗 是宜于藻饰的。事实上,后世咏史诗是向不断加强 艺术性的方向发展的。
(一)构思独特 中晚唐咏史诗的咏史视角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 ,其 主 要 表 现 就 是 出 现 了 众 多 独 特 的 艺 术 构 思 。 有 对 比 咏 史 ,如 杜 荀 鹤 的《长 城》:“ 秦 筑 长 城 比 铁 牢 ,蕃 戎 不 敢 过 临 洮 。 焉 知 万 里 连 云 色 ,不 及 尧 阶 三 尺 高 。 ”把 秦 始 皇 与 尧 作 对 比 ,指 出 万 里 长 城 不 及 三 尺 尧 阶 ;聂 夷 中 的《燕 台 二 首》其 二 :“ 燕 台 高 百尺,燕灭台亦平。一种是亡国,犹得礼贤名。何似 章 华 畔 ,空 余 禾 黍 生 。 ”把 爱 才 者 的 流 芳 百 世 与 淫 乐 者 的 身 名 俱 灭 作 对 比 ,表 达 了 诗 人 鲜 明 的 爱 憎 。 这 种 对 比 咏 史 ,因 反 衬 强 烈 ,选 材 典 型 ,具 有 很 强 的说服力。 还 有 代 言 体 咏 史 诗 ,如 李 益 的《隋 宫 燕》:“ 燕 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自从一闭风光 后,几度飞来不见人。”以代燕子说话的巧妙构思, 感叹隋朝亡国的教训,吊古伤今。 作 品 最 丰 富 的 是 借 物 咏 史 。 单 是 以《隋 堤 柳》 《隋 堤》为 题 作 咏 史 诗 的 就 有 白 居 易 、杜 牧 、罗 隐 、 翁 承 赞 、陈 贶 、秦 韬 玉 等 众 多 诗 人 。 诗 人 们 为 什 么
中晚唐时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政治黑暗; 横 征 暴 敛 ,战 乱 频 仍 ,民 不 聊 生 。 特 有 的 社 会 与 政 治情势使诗人们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感触,他们缅 怀 盛 世 ,充 满 了 对 国 家 强 盛 的 强 烈 愿 望 ,多 借 咏 史 抒 发 感 慨 ,因 而 咏 史 诗 的 内 容 又 有 了 新 的 发 展 ,创 作题材也得到了很 大 量 取 材 于 本 朝 史 事 ,并 把 批 判 的矛头直指本朝皇帝。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李 商隐的《马嵬》(其二):
2010 年 10 月 第 10 卷第 5 期
湖南
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Oct.2010 Vol.10,No.5
中晚唐咏史诗略论
胡少兰
(湖南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摘 要:对时局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大胆的批判精神,使中晚唐咏史诗有很强的现实性,创作题材的极 大丰富使中晚唐咏史诗获得了广阔的生命力,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使中晚唐咏史诗在灿烂的诗词 星空中放出夺目的光辉,体现了文学艺术发展的诸多特点。咏史诗由“史”向“诗”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历史 的真实向艺术的真实的发展过程,到中晚唐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时代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性。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首诗咏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首 联 、颔 联 语 意 悲 凉 ,特 别 是“ 他 生 未 卜 此 生 休 ”一 句 ,若 玄 宗 地 下 有 灵 ,读 之 必 凄 然 泪 下 。 颈 联 作 了 鲜 明 的 对 比 ,令 人 感 叹 。 之 所 以 如 此 悲 凉 ,是 为 了 衬托尾联的一问。这一问既是辛辣的讽刺,又是深 刻的警示。儒家素有“不彰君过”的思想,像这样的 直接质问本朝皇帝,可以说是十分大胆的。类似的 诗还有不少,如张 祐 、罗隐各写了一首《马嵬坡》, 杜牧的《过华清宫》三首、《华清宫三十韵》,李商隐 还写有《华清宫》(二首)《龙池》《骊山有感》等。 除玄宗之外,当朝的皇帝也成为诗人们讽刺 的 对 象 。 如 唐 敬 宗 以 荒 嬉 著 称 ,生 活 淫 逸 无 度 ,李 商 隐 在《富 少 平 侯》一 诗 中 托 古 讽 今 ,以“ 当 官 不 报 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来讽刺唐敬宗沉湎女 色 ,不 恤 国 事 。 唐 武 宗 好 求 仙 ,宠 女 色 ,喜 巡 游 ,李 商 隐 在《茂 陵》一 诗 中 借 汉 武 帝 之 事 、在《瑶 池》一 诗中借西王母与周穆王的传说进行辛辣的讽刺。 这些作品表明,咏史诗与当代的政治生活紧密联 系,体现了很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