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笔记小说的文献价值

合集下载

笔记野史对古代文学研究的价值管窥——从袁编《文学史》对笔记野史类著作的征引说起

笔记野史对古代文学研究的价值管窥——从袁编《文学史》对笔记野史类著作的征引说起

笔记野史对古代文学研究的价值管窥——从袁编《文学史》对笔记野史类著作的征引说起王金伟【摘要】笔记与野史是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文献类型,其不同主要在于文史有异,而相似性则在于内容杂糅、组排形式随意以及撰述角度的兼容,故两者“分”与“合”应参考量的因素依情况而定.相关的研究重视对当时代和有影响的笔记野史类著作的使用.笔记野史之于古代文学研究有反映文学事实、对学术概念与学说正源清流及“粗线勾勒”作家形象等方面的价值.【期刊名称】《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2(028)006【总页数】4页(P87-90)【关键词】笔记;野史;古代文学研究;袁编《文学史》【作者】王金伟【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笔记野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文献类型,但一直以来相关研究却相对比较薄弱。

其重要性仍未被充分认识。

笔记野史类文献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尤其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价值不可低估。

袁行霈先生任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中国文学史》[1](以下简称袁编《文学史》)是一部获得广泛认同和高度评价的文学史教材,“以学术前沿性和包容性兼具见长”,而“立论稳妥允当,熔铸众家之长”[2]19。

论者还指出“大量出注也是本书形式上的一大特色”[2]20,即其所使用的材料中有大量是笔记野史类文献。

本文截取袁编《文学史》第五编第三卷,考察其对笔记野史类文献的征引情况,管中窥豹,以期探讨笔记野史之于古代文学研究的价值。

1 笔记野史之“分”与“合”笔记和野史是两种重要的文献类型。

据杨东甫先生《中国笔记野史总目》统计,笔记野史总量在8 000种以上① 资料来源:广西师范学院杨东甫老师硕士课程授课讲义。

,因此对两者进行辨别比较是此类研究无法避开的首要论题。

从概念表层看,“笔记”与“野史”的区别是明显的。

在文、史相对“分家” (对比中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家”的情况而言)的今天,“笔记”就是一种文字记录性的东西。

明清笔记小说研究与解读

明清笔记小说研究与解读

明清笔记小说研究与解读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中,笔记小说在当时的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笔记小说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对社会风俗的深入观察,展现了明清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首先,明清笔记小说是一种地方志的形式。

通过描写一个特定地区的人们的生活和社会风俗,读者能够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比如《儒林外史》就以浙江儒者为主线,深入描述了当时的文人士绅生活以及他们的思想观念。

这种以地方为背景的描写方式,使得明清笔记小说成为了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其次,明清笔记小说能够通过小说的叙述展现社会风俗的变动。

例如,《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种种迷信和荒诞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们的生活。

这些故事中所描绘的生活细节和人物性格,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当时社会风俗的重要史料,也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通过对这些小说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封建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

此外,明清笔记小说还是一种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与评论。

它以小说的方式展现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弊端和问题,并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加以探讨和批判。

比如,《红楼梦》通过对贾府一家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邪恶和虚伪,使人们对封建家庭的道德观念产生深思。

通过笔记小说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批判,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封建社会的弊端和改变。

最后,明清笔记小说还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时期,各种传统文化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明清笔记小说作为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对传统文化的内核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阐释。

例如,《水浒传》通过对群体英雄形象的塑造,传承了传统武侠精神和持正义之志的传统。

通过对明清笔记小说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发展。

综上所述,明清笔记小说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类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它以其特有的叙述方式和对社会风俗的观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浅谈明代笔记的史料价值

浅谈明代笔记的史料价值

2008-07-09 23:15浅谈明代笔记的史料价值小说笔记这种体裁,起源很早,《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①]可以说是肇始于秦汉,盛于唐代,到了宋代,学问大家如欧阳修、苏轼等几乎都写笔记,笔记内容日益丰富重要,如沈括《梦溪笔谈》就是记载我国科学发明的重要文献。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互相交织着,社会情况日形复杂,因此当时有心、有识之士所写下来的野史笔记种类尤为繁多,数量也很巨大,据清人全祖望说:“明代野史不下千家。

” 谢国桢先生将明代笔记分为十类,即记述农业生产的,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记述手工业、商业的发达的,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记述明代政治制度、朝章典故以及社会经济、土风民俗的,如王世贞《弇州山人别集》、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等;记载明代农民起义的,如李世熊的《寇变记》等;记载我国少数民族情况的,如杨慎的《滇载记》等;记载我国历史地理及自然地理的,如徐鸿祖的《徐霞客游记》等;记载对外关系和对外贸易的,如叶权的《贤博编》等;通记明代历史文献和人物传记的,如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焦竑《献徵录》、何乔远《名山藏》等;记述科学技术及工艺美术的,如高濂《遵生八笺》等;记明代文史哲学家,人物传记的,如黄遵羲的《明儒学案》等。

[②]但有的学者认为明中叶以后,由于受阳明心学的影响,学风空疏,大多数笔记考证不够精密,记忆多有失误,客观性较差,有一定道理。

但未免以偏概全,就学术思潮而言,实学思潮在明后期有了更大的发展,坚持这一学术导向学人也写了不少笔记中的佳品,如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等,都以博洽、精审、翔实而知名。

所以,研究明史,除了如《明史》、《明实录》、《明会典》等基本史料需要掌握,大量的野史笔记也要重视。

其史料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补充官修正史之不足。

笔记是古人重要的著述形式论述类文本阅读

笔记是古人重要的著述形式论述类文本阅读

笔记是古人重要的著述形式论述类文本阅读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笔记的定义和作用
2.笔记的历史发展
3.笔记的种类和特点
4.笔记的重要性
5.结论
正文
笔记是古人重要的著述形式,它是一种以简明扼要的方式记录和传达知识的方法。

在古代,笔记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学术、文学、历史、哲学等,成为古人学习、研究和思考的重要工具。

笔记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化和学术传统。

在我国,笔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文献中已经有了一些简短的记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笔记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笔记作品,如《论语》、《孟子》等。

笔记的种类和特点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从内容上看,笔记可以分为学术笔记、文学笔记、历史笔记等;从形式上看,笔记可以分为篇幅较长的专著,也可以是简短的札记。

笔记的特点在于简明扼要、深入浅出,能够准确地传达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笔记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为古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学习和研究方法,而且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学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许多古代著名的笔记作品,如《史记》、《资治通鉴》等,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总之,笔记作为古人重要的著述形式,它的出现和发展对于古代文化
的繁荣和学术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微草堂笔记》文献价值释例

《阅微草堂笔记》文献价值释例

《阅微草堂笔记》文献价值释例《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著名文人学者纪昀晚年创作的文言小说集,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笔者研究《阅微草堂笔记》十余年,陆续从《阅微草堂笔记》诸多版本中搜集整理清乾隆至民国时期各类序跋十余篇。

其中既有自序,亦有他人序跋;既有绍介版本流传、考述传播接受的序跋,亦不乏着眼评点笺注、阐释文本价值的序跋。

这些出于不同目的撰写的序跋,有些已为学界所知晓,成为《阅微草堂笔记》研究史上的重要史料;有的则尚未公诸世,属于首次发掘的文献资料。

因此,对现存《阅微草堂笔记》序跋作系统的梳理,对全面了解其版本系统、准确把握其传播过程、深入发掘其文本内涵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一、现存《阅微草堂笔记》序跋辑考笔者在辑校《阅微草堂笔记》“三会本”①的过程中,搜集整理了十余篇《阅微草堂笔记》序跋。

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类:(1)纪昀自己所作之序。

纪昀所作之序,已为学界所知晓的有置于《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乾隆辛亥七月1791年)、《槐西杂志》(乾隆壬子六月1792年)、《姑妄听之》(乾隆癸丑七月1793年)以及《滦阳续录》(嘉庆戊午七夕1798年)之前的“题词”,也有一些在辑校过程中发现而尚未公诸世的序文,如附著于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滦阳消夏录》的自序,对于研究《阅微草堂笔记》早期版本情况颇多助益,且亦有助于了解纪昀编撰《阅微草堂笔记》之缘起。

(2)刻本序跋。

包括盛时彦分别作于乾隆癸丑(1793年)十一月及嘉庆庚申(1800年)八月的跋序、郑开禧作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春的序文。

盛时彦作于乾隆癸丑十一月的跋文为《姑妄听之》分刻本的跋文。

对于这篇跋文,嘉庆庚申的序文曾经提及,曰:“时彦夙从先生游,尝刻先生《姑妄听之》,附跋书尾,先生颇以为知言。

”此处所提及的跋文即为此跋。

(3)评本序跋。

包括徐瑃的《纪氏嘉言序》(道光丙午1846年)、曾国藩《纪氏嘉言序》(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徐时栋评《阅微草堂笔记》序(同治六年1868年)、王伯恭评《阅微草堂笔记》序跋(光绪戊申1908年)等。

笔记小说的名词解释

笔记小说的名词解释

笔记小说的名词解释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和人们对于个人记录的渴望,一种名为“笔记小说”的文学创作形式逐渐兴起。

笔记小说是一种以日记、笔记等形式记录故事情节的小说。

它通过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示主人公对于所发生事件的感受和思考。

本文将对笔记小说的概念、特点以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进行解释和探讨。

笔记小说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我们古代祖先使用的“笔记本”这一工具。

在那个时代,文人学士经常使用笔记本记录下自己的日常所见所闻,形成一种文学创作和思考的工具。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纸质笔记本已逐渐被数字化工具所替代,然而,对于个人记录和创作的需求却依然存在。

于是,笔记小说应运而生。

笔记小说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首先,它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使读者能够亲身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其次,笔记小说通常采用非线性的故事叙述方式,不拘泥于时间顺序,以适应主人公思考和记录的特点。

第三,笔记小说融入了日记、笔记等实际个人记录的元素,突出了真实性和亲切感。

最后,笔记小说常常在故事之外增加注释和批注,以提供更多的细节和背景,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笔记小说对于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打破了传统小说中对于线性叙事的依赖,使得小说创作更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作者可以通过在笔记本中记录想法、场景和对话等方式,构建出更加真实和立体的故事。

其次,笔记小说将读者直接引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情绪和思考过程。

这种近距离感和亲密感让读者更容易与主人公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最后,笔记小说通过批注和注释的技巧,展示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思考和创作动机,为读者提供了更多阅读的层次和体验。

笔记小说的兴起也与当代社会对于个人记录和自我表达的需求密不可分。

在信息时代,我们的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

人们越来越希望通过文字和图像来记录和分享自己的生活故事。

而笔记小说正是符合这种需求的一种文学形式。

近年来宋代笔记小说研究述评(二)

近年来宋代笔记小说研究述评(二)

近年来宋代笔记小说研究述评(二)文/穆清宋代笔记小说是研究宋代文史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对宋代史料的有力补充,近年来宋代笔记小说愈来愈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研究方向也不仅仅局限于历史考辨这一层面,逐渐趋向版本源流考、词汇研究、史料价值研究、比较研究、宗教信仰研究、传统文化研究、综合性专书研究等多领域、多方面的探究,本文拟就近年来相关论文进行述评,对于深化宋代笔记小说系统研究或有裨益。

四文献比较研究由于宋代笔记小说名目繁多,笔者在整理材料时发现笔记小说由于同一类别或所涉史事重叠之笔记,倍受学界关注。

由日本学者冈本不二明所撰、国内学者王枝忠、鲁忠慧所译的《与——“科学与志怪”之一》一文以形象生动的举例来说明《睽车志》与《夷坚志》二者在安排、表达、结局等方面存在的微妙差异,以及各自所具备的特点:《夷坚志》在内容上会稍作改动,以尽可能显得合情合理,而《睽车志》情节含糊又颇具戏剧性。

并在文末论证了故事情节的史料价值在故事家的改编之下愈来愈趋向文学性。

李伟国《与》篇幅不长,寥寥数百字,揭示了一个问题,即欧阳修对原《归田录》删削上交御览,而《六一诗话》中或一部分为原《归田录》的一部分。

张海明《欧阳修与、之关系》一文对三者成书渊源关系作了论证,首先指出学界普通看法,即欧阳修《杂书》系《六一诗话》之前身,然事实上,《六一诗话》所依据的并非《杂书》,而是《归田录》,称《六一诗话》其主体乃集合《归田录》所成。

前后两篇论文观点大致雷同,即《六一诗话》与《归田录》之渊源关系颇深。

许东海《秋声·谏诤·归田——欧阳修、中的诤臣与困境》一文提要观点鲜明,指出从《秋声赋》至《归田录》的书写,既可视为欧阳修一生诤臣自任的文学回忆录,更是一本诤臣历经世变困境、臻至亟思归田的宦海静思录。

总结可谓一阵见血,十分到位。

另外周萌《惠洪和称引王安石诗考辨》也通过文献对照的方式推敲考辨,方法得当。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五宗教信仰研究宋代笔记小说以其广博的视野向我们呈现出纷繁绚烂的社会百态,其中亦不乏志怪志异类笔记小说,此类笔记小说的研究或暗讽时弊,或寄托信仰,或发抒内心,研究领域也各有侧重。

笔记小说的概念、演变及价值

笔记小说的概念、演变及价值

作者: 郭彦龙
作者机构: 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出版物刊名: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65-6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3期
主题词: 笔记小说;演变;价值
摘要:长期以来,笔记小说的概念混淆不清,总结起来主要表现为三种,即泛指所有的笔记、文言小说和以笔记形式创作的小说及铺写故事、以人物为中心而较有结构的笔记。

归结起来,笔记小说应是以笔记形式表现小说内容的一类文学作品。

此外,笔记小说从产生到消亡,大致经历了萌芽、成熟、繁荣、辉煌、停滞、复兴、消亡七个阶段。

在发展过程中,它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逐渐凸显出来。

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

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

易读性:目录结构清晰简洁,方便读者查找和阅读。每个作品的标题都简明 扼要地概括了作品的主要内容或特点,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作品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的目录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部著作在整 理和研究汉魏六朝时期笔记小说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 富的文献资料,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部著作 的目录结构也充分体现了编纂者的匠心独运和深厚学识,为我们展示了古代文学 目录学的独特魅力。
魏晋笔记小说:魏晋时期是笔记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目录中的这一部分收 录了大量的魏晋笔记小说作品。这些作品多以人物故事、风土记、志怪小说等为 主,反映了魏晋时期社会的变迁和文学风格的转变。
六朝笔记小说:六朝时期笔记小说达到了鼎盛阶段,目录中的这一部分收录 了众多六朝时期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不仅题材广泛,而且风格多样,既有志人 小说,也有志怪小说,充分展示了六朝文学的繁荣和多彩。
《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那个时代 的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这些笔记小说,既有对自然、社会的描绘,也有对人 性、命运的探讨。它们或幽默诙谐,或深沉内敛,或奇特怪异,或庄重严肃,无 一不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智慧和才情。
其中,我特别被《博物志》所吸引。这部书以博物为名,实际上却包含了大 量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它让我看到了古人的丰富想象力和对生活 的深刻理解。同时,《穆天子传》则以其瑰丽的文笔和奇幻的情节,让我对古代 帝王的生活和传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唐代笔记小说略论

唐代笔记小说略论

唐代笔记小说略论摘要:笔记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近年来成为研究者普遍关注的对象。

本文主要从何为笔记小说,笔记小说在唐代取得了什么样的发展,唐代笔记小说的地位及其价值和优缺点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唐代笔记小说发展地位价值唐代作为中国文学、文化发展的一个高潮,产生了很多影响深远的作品,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众多的财富中,笔记小说可以算是唐代这个文学桂冠上众多的明珠之一。

唐代笔记小说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一些著名的文人学士、朝廷官员都曾写过小说。

牛僧孺、刘知几、高彦休等人,都有出色的作品传世,为后人展示了广阔的唐代社会生活的画卷,唐代笔记小说为社会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例证,也进而成为研究唐代总体概况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

鲁迅先生指出:“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与传统意义上记人写事具有完整情节,继承并发展魏晋志人志怪小说发展起来的唐代传奇小说一样,唐代笔记小说也有其自身的地位,起着上承魏晋南北朝,下启两宋的重要作用,对于以后笔记小说的发展成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和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相比,在其内容上除继续着魏晋时的记述神灵鬼怪的传统外,还大量记载人间世态,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广,生活气息也更浓厚,这是唐代笔记小说创新开拓有所发展的一个方面,以下就从唐代笔记小说的几个主要方面做一个简要的探讨。

一、笔记小说及其在唐代的发展概况笔记二字的含义初为散文,用来与辞赋等韵文等相区别,程毅中在《漫谈笔记小说及古代小说分类》中认为以笔记为名的书大概始于宋祁的《笔记》(原名为《景文笔录》,又称《宋景文笔记》),宋祁的《笔记》在内容上、形式上已具备现代概念的笔记意义。

继而出现了《老学庵笔记》、《芥隐笔记》等。

到了清代以笔记命名的书更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二:杂说之源,出于《论衡》。

其说或抒己意,或订俗讹,或述见闻,或综古义。

后人沿波,笔记作焉。

大抵随意录载,不限卷帙之多寡,不分次第之先后,兴之所至,即可成编。

曾糙《类说》独存之唐人笔记小说的史料价值

曾糙《类说》独存之唐人笔记小说的史料价值

q oe y t e s h lr n t ep s ,b c u e o se u i o d c n ie a d a p a i g e t n i e c n e t ,b tte l — u t d b h c o as i a t e a s f t r d t n a o cs n p e n x e sv o tn s u e h i i n l h - s a c e f e h oi y tma c w y w r ed m.T e w i r r n e eu i u i rr k th sa d s n e c s e r h s o i u n a s s L S e t a e e s lo i h rt r g d t n q e L t ay s ec e tn e eaa h e n e n i ee c s b t n t rgn l o s b o a i g t o k w t i w tr r k t h s i a y a t a d d f r n e e e eo i ia o k y c mp rn e b o i t o n l e a y s ec e n T g d n s ,a d f we h b h h s i n y n s mma ie te h s r a au n itr a o g t O e h o u r iti lv l e a d h s il t u h s H L i u . z h oc oc h S
根据笔者 的拔检 , 类说》 《 收录元澄《 秦京 杂
记》 十二条 。《 类说》 诸本 皆未题作者。《 能改斋
漫录》 :唐 元澄撰《 云 “ 秦京杂记》 ” 宋史 ・ 。 …《 艺 文志》 传记类著录云 : 元澄 《 “ 秦京内外杂记》 一 , 卷。 ” 0 作者为元澄也。明谢肇涮的《 五杂俎》 卷二《 天部》 清萧 智汉 的《 , 新增月 日纪 古》 三 卷 上, 清董谷 士和董 炳文 的《 今类传 岁时类》 古 卷

广域的史料观念:谢国桢对明清笔记小说价值之认识

广域的史料观念:谢国桢对明清笔记小说价值之认识

广域的史料观念:谢国桢对明清笔记小说价值之认识谢国桢,字刚主,河南省安阳人,生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阴历四月初十日(5月27日),卒于1982年9月4日。

民国十五年(1926年),考取了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主要随梁启超学习和研究,次年毕业。

后曾于国立北平图书馆、国立中央大学、云南大学任职和执教,解放后相继在南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后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

一生在明清史、文献学、金石学和汉代社会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撰写了《清开国史料考》、《晚明史籍考》(解放后又两次出版了增订本)、《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等重要著作和大量学术论文,编纂了《清初农民起义史料辑录》、《明代农民起义史料选编》、《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等资料汇编。

在这些史学实绩的形成过程中,特别是自解放后,谢国桢对明清笔记小说类型的资料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个中妙处和光景只有他个人才能领悟。

先前,人们在历史研究中,最看重的和主要使用的是正史的记载,对不登大雅之堂的笔记小说很少给予过多的注意;这和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对史学研究的需求是相一致的。

从上个世纪20年代始,人们已开始注意到文化学和基层社会的研究,并因此意识到为建立新史学必须拓宽资料的范围,然而对笔记小说资料的大量利用和价值的系统认识却步履迟缓。

研究明清历史,单取资于“事多隐讳”、“语焉不详”、人物传记写得“呆板枯滞”的正史是远远不够的,而补充正史材料之不足的文献类型也有多样,“那只有从当时遗留下来的明清两朝‘实录’和我们邻邦朝鲜李朝‘实录’等书以及当时地方政府所储存的档册、情报、公文、阅件等史料入手,还有当时地方当局所编修的地方志书和每一时代有心人士所记录下来的野史笔记以及所作的诗文集,我们亦应当从中求之”。

而谢国桢对其中的笔记小说则情有独钟,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研究历史,侧重于明清交替之际,并着眼于古代文献和社会经济这一方面,而搜辑史实,研究问题,想从人所不甚注意的野史笔记当中寻找滋补的材料。

读书笔记的价值与作用

读书笔记的价值与作用

读书笔记的价值与作用一、引言读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读书笔记则是读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读书笔记的价值与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内容,提高阅读效果,并且有助于加深对书籍的记忆和理解。

本文将探讨读书笔记的价值与作用。

二、帮助理解和消化读书笔记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内容。

通过记录关键观点、主题和重要细节,读者可以在回顾笔记时迅速回忆起书中的核心内容。

此外,读书笔记还可以帮助读者梳理书籍的逻辑结构和思路,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通过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读者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思考,进一步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

三、提高阅读效果读书笔记有助于提高阅读效果。

通过记录和整理笔记,读者可以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减少分散思维的干扰。

同时,读书笔记还可以帮助读者主动思考和提问,从而促进深度阅读。

通过不断总结和归纳笔记,读者可以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分析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四、加深记忆和理解读书笔记有助于加深对书籍的记忆和理解。

通过将所读内容进行记录和整理,读者可以将信息转化为个人知识,并且更容易记忆。

在回顾笔记时,读者可以迅速回忆起书中的重要观点和细节,提高记忆效果。

同时,通过不断思考和整理笔记,读者可以将书中的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和融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促进思考和反思读书笔记可以促进读者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记录自己的想法、感悟和问题,读者可以更好地思考书中的观点和主题,并且形成自己的思考框架和观点。

通过与他人分享和讨论笔记,读者可以从其他人的角度和观点中获取新的启发和思考,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

同时,通过反思已有的笔记,读者可以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理解,提高对书籍内容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六、总结与展望读书笔记在阅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作用。

它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内容,提高阅读效果,并且有助于加深对书籍的记忆和理解。

如何用读书笔记挖掘和记录书籍的内在价值

如何用读书笔记挖掘和记录书籍的内在价值

如何用读书笔记挖掘和记录书籍的内在价值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而读书成为了我们获取知识和提升自我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然而,光是读书还不够,我们还需要通过读书笔记来挖掘和记录书籍的内在价值。

本文将探讨如何用读书笔记更好地理解、吸收和应用所读书籍的知识和思想。

一、读书笔记的作用和重要性读书笔记是我们对所读书籍内容的记录和整理,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知识和思想。

读书笔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深化理解:通过写读书笔记,我们可以将书中的观点和思想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出来,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消化书中的内容。

2. 梳理思路:读书笔记可以帮助我们将书籍中的知识和思想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整理和梳理,从而形成清晰的思维框架。

3. 提炼要点:通过读书笔记,我们可以将书籍中的重要观点和核心思想提炼出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4. 方便回顾:读书笔记可以成为我们回顾和复习所读书籍的重要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应用书中的知识。

二、如何写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笔记是一门技巧,下面将介绍一些写好读书笔记的方法和技巧。

1. 简洁明了:读书笔记不需要过于冗长,应该尽量简洁明了。

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书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不必拘泥于原文表述。

2. 关注重点:在写读书笔记时,要注意关注书中的重点内容,如作者的核心观点、重要案例和论证过程等。

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或标记方式将重点内容标出,方便后续回顾和复习。

3. 逻辑清晰:读书笔记应该按照逻辑顺序进行组织,可以采用标题、子标题等方式将内容进行分块,使整个笔记的结构清晰可见。

4. 添加个人思考:读书笔记不仅仅是对书中内容的概括和记录,还应该包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可以在笔记中加入自己的评论、问题和疑惑,以及与自己经验和观点的对比等。

5. 多种形式:读书笔记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记录,如文字、图表、思维导图等。

选择适合自己的形式,有助于提高笔记的效果和可读性。

如何用读书笔记发现和挖掘学术研究的价值与创新

如何用读书笔记发现和挖掘学术研究的价值与创新

如何用读书笔记发现和挖掘学术研究的价值与创新引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术研究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如此庞大的学术资源面前,如何发现和挖掘其中的价值与创新,成为了每个学者和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读书笔记作为一种重要的学术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学术研究成果,发现其中的价值与创新。

本文将探讨如何用读书笔记发现和挖掘学术研究的价值与创新,并提出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一、理解读书笔记的作用与意义读书笔记是学者和研究者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记录和整理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发现,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为我们的学术研究提供支持和参考。

读书笔记不仅是对已有知识的总结和归纳,更是一种思考和创新的过程。

通过读书笔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学术研究成果,发现其中的价值与创新。

二、读书笔记的基本要素与技巧1.记录关键信息在进行读书笔记时,我们应该注重记录关键信息,包括作者的观点、证据和论据,以及相关的背景和上下文。

这些关键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学术研究的核心内容,发现其中的价值与创新。

2.提炼核心观点在读书笔记中,我们应该重点提炼和总结作者的核心观点。

通过提炼核心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术研究的主旨和目的,进一步挖掘其中的价值与创新。

3.思考与发问在进行读书笔记时,我们应该积极思考和发问,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价。

通过思考和发问,我们可以深入挖掘学术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发现其中的价值与创新。

三、发现学术研究的价值与创新1.发现新的观点和观念通过读书笔记,我们可以发现学术研究中的新观点和观念。

这些新观点和观念可能来自于作者的独到见解或者对已有观点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发现新的观点和观念,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为学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2.挖掘潜在的问题和挑战通过读书笔记,我们可以挖掘学术研究中潜在的问题和挑战。

这些问题和挑战可能来自于作者的疑惑和困惑,也可能来自于已有观点的局限和不足。

笔记文学的特点及社会价值

笔记文学的特点及社会价值

作者: 魏福惠
作者机构: 辽宁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辑刊
页码: 126-129页
主题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社会;史料性;史料价值;我国古代;民间传说;明清;农民起义军;
唐宋;正史
摘要: <正> 笔记文学最早起源于先秦,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宋,繁盛于明清。

笔记文学为何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经久不衰,并逐渐发展成熟起来,这与其本身固有的艺术魅力分不开。

首先,由于笔记具有随笔记录的特点,使笔记作品比较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具有真实性的特点。

大量的史料性笔记,都是作者耳闻目睹的随笔记录,能够较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如《万历野获编》,是沈德符记叙他的先辈所述明代朝廷掌故和自己的。

洪迈笔记小说价值浅论

洪迈笔记小说价值浅论

作者: 高兴
出版物刊名: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8-81页
主题词: 唐人;江西;宋代社会;古籍;李慈铭;科举;政治;小说价值;历史事件;洪迈
摘要: <正> 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1123-1202),字景卢,别号野处,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他一生著述颇丰,有关于历史的,有涉及政治的,还曾亲手编选过《万首唐人绝句》,但流传至今最为著名的还是他的两部笔记小说——《容斋随笔》和《夷坚志》,更准确地说,前者为笔记专集,后者是志怪小说专集。

这两部书在众多的文学古籍中具有颇为重要的价值,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它们未能引起人们相应的重视,查阅解放前后出版的关于文学史的著作不下数十种,可是提到洪迈及其作品者却寥寥无几,而且即使提到,不。

17,笔记小说

17,笔记小说

小说的另外一种形态——笔记小说所谓笔记小说就是泛指一切用文言文写的志怪、{ HYPERLINK "/view/10118.htm" \t "_blank" |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其内容广泛驳杂,凡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都可以包囊其中。

笔记小说是一座非常丰富、值得珍视的宝库,更是后人取之不尽的无价宝藏;研究历史的人可以利用它增补辨证正史的缺失,搞文学史的人可以从中考察某一时代的文坛风气、文学作品的源流嬗变,文艺创作者可以从中寻找创作素材。

据不完全统计,古代的笔记小说截至清末,大约不下于3000种,具有非常宝贵的史料价值,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浓厚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是兼有“笔记”和“小说”两个特征。

“笔记”的特征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很强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笔记”体式获得的自由空间,又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使这种小说文体有很大的优势。

笔记小说还有着十分浓郁的的因素,如在笔记小说相对较为成熟的魏晋、唐、宋时期,《》、《》、《》等是这方面的代表。

而后清代的《》和的《》笔记小说,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书中的故事以及生活、视角与视点,均是平民化的,带有十分明显的民间文学特色,其中包含了许多传说、寓言、掌故、轶事,尤其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民间文学色彩更为浓厚,它不仅运用平民化的视角,在叙述上、语言上更是浓墨重彩,塑造人物所呈现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所营造的鬼、狐世界以及细节的夸张与变形,作品中的寓言性质及其象征意义,环境氛围的营造和人物、故事情节的细致刻画,成为它的主要特色。

在笔记小说当中,虽然许多细节以及故事情节、甚至人物都是虚构、夸张、变形的,但作品从整体和宏观上却极其高度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真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笔记小说的文献价值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幾撰《史通》,以“小说入史”,反映了当时人对小说史料价值的判定。

晚唐五代人高彦林为《阙史》作序云:“故自武德贞观而后,吮笔为小说、小录、稗史、野史、杂录、杂纪者,多矣。

贞元、大历已前,捃拾无遗事,大中、咸通而下,或有可以为夸尚者,资谈笑者,垂训诫者,惜乎不书于方册,辄从而记之,其雅登于太史氏者,不复载录。

”所谓唐宋而后,作者弥繁。

宋以后,私人著述多为笔记形式,后人汇编的笔记小说类丛书只择要大观而无法广记无余。

武德是唐高祖的年号,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贞元是唐德宗年号,大历是唐代宗年号,大中是唐宣宗年号,咸通是唐懿宗年号,分别指明唐初、唐中后期和唐晚期的时代,小说笔记的特点及变化。

宋人认识到笔记小说的价值,故汇编前朝历代笔记小说而成五百卷本《太平广记》(李昉等),成为与《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玉海》等齐名的大型类书。

明人胡应麟把小说分成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箴规六类,志怪类和传奇类与今天意义上的小说有渊源关系,杂录类、丛谈类和辨订类应属于笔记范畴,箴规类虽然要旨在做人的规范,从广义上讲也可归入笔记类。

清人将笔记与小说合而编辑,有《笔记小说大观》、《唐人小说》、《宋人小说》等。

正因古代小说和笔记在体例、题材上常有重叠或交叉,很多笔记类的著述被列入小说类,但小说类又未能涵盖全部笔记。

大量笔记类著述亦散见于史部和子部的各子目中。

仅以书名举例,《隋书·经籍志》史部中:杂史类如裴矩《隋开业平陈记》;霸史类如段国《吐谷浑记》、旧事篇类如宇文恺《东宫典记》;仪注篇类如周迁《古今舆服杂事》;杂传类如干宝《搜神记》;地理类如释昙宗《京师寺塔记》;子部中:杂家类如沈约《袖中记》、费长房《历代三宝记》。

《旧唐书·经籍志》史部中:杂传类如侯君素《旌异记》;地理类如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历代故事类如王方庆《公卿故事》。

《新唐书·艺文志》史部中:杂史类如刘肃《大唐新语》、李肇《唐国史补》;故事类如裴矩《邺都故事》;职官类如韦述《御史台记》;杂传记类如张鷟《朝野佥载》、封演《封氏闻见记》;仪注类韦叔夏《五礼要记》;地理类韦述《两京新记》;子部中:杂家类如王方庆《续世说新书》;农家类如李邕《金谷园记》;兵书类如李德裕《西南备边录》;
杂艺术类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宋史·艺文志》史部中:别史类如刘肃《唐新语》;故事类如李德裕《次柳氏旧闻》、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传记类如陈鸿《东城老父传》、宋徽宗赵佶《宣和殿记》、李清臣《重修都城记》、地理类如余知古《渚宫故事》、王正伦《古今洛城事类》、霸史类如董淳《后蜀孟氏记事》;子部中:杂家类如沈约《袖中记》、杜佑《理道要诀》、董淳《后蜀孟氏记事》、杂艺术类如姚最《续画品》;集部中:文史类如司马光《诗话》,不胜枚举。

笔记小说逐渐分流,文人笔记更注重专题性和记实性,而小说由志怪到传奇,又与商人市民等民众所易于接受的说话、俗讲等结合,演义的成分已超过实证性,逐渐向现代意义上的小说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