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文化的发展历程;2.掌握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3.理解文化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质。

二、教学内容1.教育文化事业在中国古代发展的历程;2.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3.文化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1.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2.文化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1.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影响;2.文化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古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的重要性。

2. 讲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10分钟)教师讲解中国古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并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制度和文化传承方式。

3. 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25分钟)教师介绍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重点讲解唐朝科举制度,明清科举制度的演变等内容,并引导学生探究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4. 活动:科举制度考试模拟(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科举制度考试模拟,学生按照考场的形式进行考试,彻底了解科举制度的考试形式和内容。

5. 文化对人类发展的意义(15分钟)教师讲解文化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巨大作用。

6. 总结(5分钟)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再次强调教育文化事业和文化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教育文化事业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对人类发展的意义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中国古代教育文化事业及科举制度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兴趣和热情得到了有效引导。

同时,通过科举制度的考试模拟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直观、实际的了解方式,让学生受益匪浅。

教学反思中,我们需要更为注重教学活动的与学生的思维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找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点,以此来最大化地吸收知识和激发个人兴趣。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优教教案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优教教案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优教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1:①通读教材,能够独立自主正确完成填空;②能够发现疑点、难点,提出问题。

目标2:掌握八股文、科举制度的废除,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开端的主要史实。

目标3:正确理解晚清政府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目标4:掌握照相、电影、《申报》、商务印书馆等的出现。

目标5:了解大众传媒对中国近代生活的影响。

目标6:了解民国时期文学艺术取得的成就。

目标7:通过回顾知识、动手建构知识体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狂人日记》是1918年鲁迅先生所著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抨击了吃人的封建礼教,最早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

近代在文学艺术上还有哪些成就呢?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优教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1.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
2.科举制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到明清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
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学堂决无大兴之望。

——张之洞
结合资料说说为什么要废除科举制度?废除科举制有什么作用?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优教课件
(五)当堂达标
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
随堂训练——课时达标
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六)学后反思。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精品教案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精品教案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课标要求知道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研读史料,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和新闻出版业的发展;通过阅读教材,认识近代文学艺术成就等基本史实。

2. 通过本课学习,体会教育和大众传媒对人们的影响,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京师大学堂、《申报》、商务印书馆。

2.教学难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反映出的时代精神。

随堂练习1.1850年到1899年这段时期,中国人所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四比一;1902年到1904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二比一的比例超过了前者。

上述变化反映了( A )A.民族危机的加剧使制度变革更加紧迫B.中国传统文化优越性日益显现C.“民主”“科学”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D.迫切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2.1918年山西省在省长阎锡山的推动下开展教育改革,将小学所用课本一律改为白话文。

这一改革的背景是( B )A.辛亥革命的发展 B.新文化运动的推动C.开办京师大学堂 D.清帝退位的影响3.某导演筹拍电视剧《1908年北京故事》,剧本中有以下场景,你认为其中有明显历史错误的是( A )①几个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正在找客栈住宿②何先生到东交民巷看望父母③王先生在街上遇到两个京师大学堂的学生④朋友相见多行握手、鞠躬礼⑤清军到处搜捕革命党人,见到剪了辫子的就重点盘查A.①②④⑤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⑤4.1897年,中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D ) A.新华书店 B.开明书店 C.生活书店 D.商务印书馆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设计2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设计2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2第第2626课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京师大学堂.申报.商务印书馆的兴起与发展;了解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与文化事业情况的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教育与传媒事业正在跟随世界潮流前进和发展,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建立大众传播媒体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增强爱国主思想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京师大学堂.申报.商务印书馆。

难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反映出的时代精神。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讲授新课(一).导入新课图片中展示的是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的牌匾。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学府,也是当时全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也是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享有极高的声誉和重要的地位。

北京大学也是亚洲最重要的大学之一。

那么,它的创办在中国教育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这一时期的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又是怎样的(二).讲授新课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教育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大量涌入中国。

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传统教育与科举制度的危害,于是提出了进行育变革.废除科举制度的强烈要求。

这一时期出现过哪些新式学堂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兴办了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

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又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

你知道这一时期为什么要创办这么多的新式学堂吗为了培养洋务人才和维新人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政府通过什么选拔人才吗科举考试师清朝沿用明朝的教育制度,学校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材,国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这样培养的人才,越来越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

精品初中历史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1)

精品初中历史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1)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情况;了解民国时期文学、音乐、绘画、电影等方面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不同时期创办的报刊及其宣传的主要思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对已学知识进行及时回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及文学艺术成就【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的知识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育、新闻出版乃至文学艺术,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制度是在废除科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你对此知道多少?近代以来有哪些主要的新闻出版机构?五四前后中国现代文艺创作取得了哪些成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讲授新课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教育的发展(1)新式学校的出现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

甲午中日战争后创办了北洋大学堂等新式学校。

戊戌变法时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

(2)教育制度的变革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度,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

清政府颁布了第一个规定学制系统的文件2.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这些报纸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商务印书馆——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除此以外,还有中华书局、新华书店等。

二、文学艺术的发展1.文学的发展文学巨匠鲁迅,中国近代反封建斗争中最彻底、影响最广泛的思想家。

1902年赴日留学,原学医后弃医从文,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孔乙己》。

鲁迅的著作鞭挞时弊,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除了鲁迅以外,还有郭沫若、曹禺、老舍等艺术家写出了不少反映时代特点的著作。

2.艺术的发展(1)美术方面主要有徐悲鸿、齐白石两大家成就突出。

徐悲鸿的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学案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教学难点: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文学艺术的成就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还记得我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的吗?旧式学堂和科举制度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你知道新式学堂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是哪所?今天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是如何创办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近代新办的新式学堂有哪些,有何作用。

提示: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废除科举制度的时间和影响。

提示:公元605年,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建立。

1905年正式停止科举考试。

科举制的废除以及新式学堂的创办,各级学堂章程的颁布,使得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3.教师讲述:报刊是社会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政府信息的发布平台,是历史发展的晴雨表。

中国近代的报刊是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过程中出现的。

4.图片展示:5.教师强调: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大公报》《新闻报》《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报纸。

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6.教师提问:这些新式报刊有何重要作用?提示:这些新式报刊成为人们了解中国和世界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成为人们针砭时政的喉舌,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7.教师提问:中国近代兴起了哪些出版企业?有何作用?提示:主要有商务印书馆;还有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以及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

起到了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作用,保存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知识文化的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标导学二:文学艺术的成就1.教师引导:列表说明20世纪以后,中国的文学艺术成就。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26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

内容包括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的发展、科技进步与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认识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领域的发展,帮助他们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过程,掌握我国高等教育、科技进步、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过程,高等教育、科技进步、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

2.教学难点: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原因及影响;高等教育、科技进步、文化产业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图片资料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总结,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钻研教材,了解教学内容;收集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图片、案例等。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准备相关的问题和观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领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科举制废除、新闻报纸和书馆出现的史实;知道鲁迅、齐白石、聂耳、洗星海等文学艺术家的主要成就。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民国时期的教育文学事业的发展,创制表格,使学生对知识点条理清晰,以便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点,进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教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时代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重点难点】重点:科举制度的废除和《狂人日记》的思想性。

难点: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近代杰出思想家的爱国精神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还记得我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的吗?旧式学堂和科举制度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你知道新式学堂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是哪所?今天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是如何创办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近代新办的新式学堂有哪些?有何作用?(展示课件)学生回答:时期新式学校洋务运动时期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甲午战争之后北洋西学堂、南洋公学百日维新期间京师大学堂学生回答: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培养了一些近代人才,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废除科举制度的时间和影响?学生回答:公元605年,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建立。

1905年正式停止科举考试。

科举制的废除以及新式学堂的创办,各级学堂章程的颁布,使得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3.教师讲述:报刊是社会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政府信息的发布平台,是历史发展的晴雨表。

中国近代的报刊是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过程中出现的。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教案 (1)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教案 (1)
从青年的鲁迅到青年的同學,从鲁迅的强国梦到學生的强国梦,将知识化为行动,将理想付诸实践,实现中国梦!
视频
(3)通过展馆讲解,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4)通过UMU互动學习平台,写下参观感受,认识文化出版事业对民众意识觉醒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近代敎育发展历程,认识敎育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认识文化传播对国民意识觉醒的深远意义。

學情分析
八年级學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和理性思维,可通过情景敎學、动画演示等方式,调动學生的學习热情,并以合作探究、自主學习的方式,激发學生的积极性。让學生在活动中學会分享,在交流中整理思路,在展示中完善表达。
白板
UMU
总结
以鲁迅逝世结束本课,《大公报》发文称要追随他那坚实榜样,为着贫弱的中华民族搏战下去。播放视频,回顾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民族命运奔走呼告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瞬间。
以鲁迅留學开始,以鲁迅逝世结束,用鲁迅一生贯穿本课,展示近代知识分子将毕生精力用于改变国运的理想和努力。
视频
提升
以學生的照片和习主席的号召为提升,鼓励學生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梦,以青春之梦创造青春之国,最终实现中国梦的理想!
以动画吸引學生兴趣,以思维导图落实动画内容,形成对近代敎育发展历程的逻辑性认识。通过材料培养學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Foucsky,UMU
白板
(3)
敎书育人
通过鲁迅日记,展示鲁迅接受了新思想后,通过敎书育人传播思想的经历。
鲁迅在北京大學任敎,试图通过敎育改变中国,但是他却看到这样一种情形。
以鲁迅日记创设情境,借鲁迅之笔将學生带入到真实的鲁迅生活。课本剧表演
白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改革、科学和教育、大众传媒的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还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深入了解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难点: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以及科学和教育、大众传媒的发展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教育改革、科学和教育、大众传媒的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深入分析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熟悉教材内容,了解教育改革、科学和教育、大众传媒的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教育改革、科学和教育、大众传媒的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情况。

2.能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卓越成就。

3.能够掌握唐宋时期的教育制度。

二、教学内容1.唐代教育的发展。

2.宋代教育的发展。

3.唐宋教育制度的比较。

三、教学方法1.导入法——引导学生了解课题内容。

2.讲授法——详细讲解唐宋时期的教育制度,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文化。

3.比较法——通过对唐宋教育制度的比较,让学生了解唐宋两朝的教育制度的优缺点。

4.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进行思路的碰撞,加强思维的活跃性。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唐宋时期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

2.难点唐宋教育制度的比较。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讲到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

学生讲述有哪些文化表现形式,如建筑、书法、绘画等等。

然后让学生了解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通过这次课程,可以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提高对历史的认识。

2.讲授(30分钟)先让学生浏览教材,了解唐宋时期的教育制度。

接着,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讲解唐宋时期的教育制度。

首先从唐代教育的发展讲起,介绍唐初私学的兴起,以及王官私三种学制的特点。

然后介绍唐末五经讲读和进士科考试制度的影响等内容。

接着,讲授宋朝的教育制度。

这一部分讲解包括了宋初的三孔教育制度,以及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设置等。

3.比较(10分钟)讲完唐宋两朝的教育制度之后,引导学生通过老师设定好的问题进行对比,即唐宋教育制度的比较。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依次进行展示。

4.交流(20分钟)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让学生不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到唐宋两朝的教育制度的差异,并且可以进行思路的碰撞,加强思维的活跃性。

六、巩固与拓展1.巩固(10分钟)让学生在课下独立完成相关题目,检查学生对于唐宋时期教育制度的掌握程度。

学生可以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的互动交流方式完成。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

本课内容涉及教育改革的推进、科技成就的取得、文化事业的发展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在教育、科技、文化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学生可能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在教育、科技、文化领域取得的成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就。

2.教学难点:教育改革、科技成就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科技、文化事例,进行分析讨论。

3.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2.教学素材:收集教育、科技、文化领域的相关资料,如报道、论文等。

3.课堂活动:设计符合本课内容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2.呈现(10分钟)分别介绍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学习目标1.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科举制废除、新闻报纸和书馆出现的史实;2.知道鲁迅、齐白石、聂耳、洗星海等文学艺术家的主要成就。

二、自主预习1.,清政府以科举流弊太多,决定从次年开始,废除八股文。

,又以科举阻碍学校发展,决定逐步废除科举制。

,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

2.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3.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4.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京剧,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

三、合作探究1.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孕育了许多新的变革因素,这些新因素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历史起点。

请你完成下面相关的学习任务。

(1)请将下列相关作品,按照要求归类整理。

(只写序号即可。

)①《太阳照在桑干河上》②《愚公移山》③《李有才板话》④《义勇军进行曲》⑤《小二黑结婚》⑥《黄河大合唱》⑦《屈原》反映抗日战争时期题材的有:______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题材的有:______(2)根据上述作品,概括中国近代文学艺术的主要特点。

四、随堂演练1.下列文艺作品,在抗战期间召唤爱国主义,振奋抗战精神的一组是()A.《义勇军进行曲》《孔乙己》《屈原》B.《黄河大合唱》《愚公移山》《屈原》C.《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孔乙己》D.《孔乙己》《屈原》《黄河大合唱》2.近现代湘籍著名文学家丁玲的代表作是()A.《山乡巨变》B.《边城》C.《家》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3.北京大学是中国学子心中的一座学术殿堂。

它的前身是()A.太学B.京师同文馆C.京师大学堂D.燕京大学4.下列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期间的是()①《毕业歌》(1934年)②《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③《太行山上》(1938年)④《团结就是力量》(1943年)A.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5.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人民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优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优质教案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教学难点: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文学艺术的成就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还记得我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的吗?旧式学堂和科举制度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你知道新式学堂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是哪所?今天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是如何创办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近代新办的新式学堂有哪些,有何作用。

提示: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培养了一些近代人才,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废除科举制度的时间和影响。

提示:公元605年,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建立。

1905年正式停止科举考试。

科举制的废除以及新式学堂的创办,各级学堂章程的颁布,使得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3.教师讲述:报刊是社会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政府信息的发布平台,是历史发展的晴雨表。

中国近代的报刊是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过程中出现的。

4.图片展示:5.教师强调: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大公报》《新闻报》《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报纸。

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6.教师提问:这些新式报刊有何重要作用?提示:这些新式报刊成为人们了解中国和世界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成为人们针砭时政的喉舌,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7.教师提问:中国近代兴起了哪些出版企业?有何作用?提示:主要有商务印书馆;还有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以及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

起到了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作用,保存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知识文化的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

交流 【问题 1】教育的发展
育方面的知识,如古代史
阅读教材第一、二段,回答: 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展示 新式学堂在中国是什么时间 科举制的创立等内容。近
提高 出现的?当时,还有哪些新 代史时期洋务派在培养
式学堂?中国近代新式教育 人才方面作了哪些努
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力?百日维新中,关于教
育方面的内容有哪些?
有哪些?对社会产生了什么 概括知识点:
影响?
报刊在中国最早出现:鸦
片战争后出现外文报刊。
中文报刊的创办:报纸
类:最早中文报纸上海
《申报》、民国时期:天 津的《大公报》、上海的 《新闻报》、延安的《解 放日报》。 报刊类:上海的《东方杂 志》、陈独秀创办的《新 青年》、邹韬奋主办的《生 活》 影响:深刻影响人们的日 常生活。
教材“文学艺术的成就”一
目,回答下列问题:
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片,
1.列表归纳代表人物及其成 指导列表。
就。
2.课堂活动:历史人物介绍 生:列表,归纳内容。
我所知道的国民党统治区、 解放区的著名文学家、艺术 家分别有哪些?简单讲述他 们的艺术成就。
人物 作 类别

鲁迅
郭沫若
文学
茅盾 曹禺
巴金
老舍
美 徐悲鸿
况是怎样的?对社会造成了 影。
哪些影响?
电影明星及代表作:赵
丹、周璇;《十字街头》
《马路天使》《渔光曲》
影响:丰富了人民的精神
生活,留下了许多珍贵的
历史镜头。
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创 师:启发学生从歌曲创作
作于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 的背景,以及现今国际
候,激励中国人民争取自由 (钓鱼岛问题、南海形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中的最后一课。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经济、社会生活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近代教育的发展、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以及文学艺术的成就三个方面。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在艰难的环境中不断发展的历程,感受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所做出的努力。

在近代中国,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的传统教育逐渐向近代教育转变。

新式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以及近代学制的建立,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批新型人才。

同时,新闻出版业的兴起,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文学艺术领域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的心声。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包括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等。

知道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如《申报》、商务印书馆等的重要地位。

掌握近代文学艺术成就,如鲁迅、茅盾等文学家的作品,齐白石、徐悲鸿等画家的艺术风格,聂耳、冼星海等音乐家的代表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近代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动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近代教育的发展,包括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等。

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如《申报》、商务印书馆等的重要地位。

近代文学艺术成就,如鲁迅、茅盾等文学家的作品,齐白石、徐悲鸿等画家的艺术风格,聂耳、冼星海等音乐家的代表作品。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

本节课内容丰富,涉及教育、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上述领域的发展状况,认识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数据,展现了我国在教育、科技、文化事业方面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建立后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教育、科技、文化领域的专业知识方面相对较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此外,学生对于国家在这些领域的发展成就,有一定的认知,但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2.难点:分析我国在教育、科技、文化领域取得成就的原因,以及这些领域发展对国家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在教育、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成就。

4.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教材内容,熟悉教学目标和要求;收集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精品教案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精品教案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知道鲁迅、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和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4.通过分析文艺作品的背景和内容,提高鉴赏文艺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和民国时期进步的文艺家;《申报》、商务印书馆等对近代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结合历史背景正确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同学们,每当升旗仪式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总是伴随着那嘹亮的国歌声。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虽说只有短短的46秒,但是60多年来它却一直鼓舞着广大的中华儿女。

大家知道国歌的曲作者是谁吗?学生:聂耳。

教师: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著名的音乐家聂耳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以其卓越的音乐才能,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将其定为国歌。

那么,与聂耳同时代的文学家、艺术家还有哪些?他们在近代中国为了国家的独立富强曾作过哪些努力?我们应如何理解他们的作品的内涵?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

二、新课探究(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近代教育的发展。

学生:(阅读教材新式学堂的兴办)教师:(归纳,出示表格)时间:洋务运动期间、甲午战争后、百日维新期间学校: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北洋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多媒体呈现: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教师:“最早的考试制度”源于我国哪个朝代?它是什么制度?学生抢答:隋朝;科举制。

教师:你怎样理解废科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学生:它的废除,结束了我国持续一千多年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废科举、兴学堂,有利于各方面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教育管理有了本质的不同。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案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案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教学目标】一、时空观念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及科举制废除等史实;了解新式报刊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指导学生归纳民国时期文艺成就,创制表格,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条理清晰,以便在宏观上把握知识。

三、家国情怀1.使学生认识到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

2.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鲁迅《狂人日记》的批判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那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本课有三个学习目标。

一是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二是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三是知道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讲授新课】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这里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隋朝创立的科举制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为什么近代中国要变革教育呢?伴随着列强对华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救亡图存迫在眉睫。

人们开始把思维的焦点由政治上的仇外,上升为文化上的内省。

于是,物质技术层面的近代化探索,日益与文化教育事业的变革结合在一起,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那中国的近代西式教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5页,梳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新式教育体系兴起于洋务运动时期,发展于甲午中日战争后,基本形成于20世纪初。

兴学堂,废科举是近代教育改革的主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知道鲁迅、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和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4.通过分析文艺作品的背景和内容,提高鉴赏文艺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和民国时期进步的文艺家;《申报》、商务印书馆等对近代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历史背景正确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每当升旗仪式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总是伴随着那嘹亮的国歌声。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虽说只有短短的46秒,但是60多年来它却一直鼓舞着广大的中华儿女。

大家知道国歌的曲作者是谁吗?
学生:聂耳。

教师: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著名的音乐家聂耳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以其卓越的音乐才能,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将其定为国歌。

那么,与聂耳同时代的文学家、艺术家还有哪些?他们在近代中国为了国家的独立富强曾作过哪些努力?我们应如何理解他们的作品的内涵?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

二、新课探究
(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近代教育的发展。

学生:(阅读教材新式学堂的兴办)
教师:(归纳,出示表格)
时间:洋务运动期间、甲午战争后、百日维新期间
学校: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北洋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
多媒体呈现: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教师:“最早的考试制度”源于我国哪个朝代?它是什么制度?
学生抢答:隋朝;科举制。

教师:你怎样理解废科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学生:它的废除,结束了我国持续一千多年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废科举、兴学堂,有利于各方面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教育管理有了本质的不同。

教师:1903年,清政府决定逐步废除科举制。

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与此同时,还通令兴办学堂,统一全国学制。

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2.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教师:对中国近代文化生活影响较大的还有报纸和出版业。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前面学习的知识,戊戌变法时、辛亥革命时、新文化运动时主要宣传手段是什么?
学生:主要是通过创办报纸和印刷发行书籍进行宣传的。

教师:当时的主要报纸有哪些?
学生:A.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和《国闻报》。

B.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C.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教师:这些报纸的特点大都是政治性非常强,时事性也很强,主要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或革命而创办的。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主要是给外国人看的。

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什么呢?
学生: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

教师:《申报》刊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学生:新闻、评论等内容,还有广告。

教师:也就是说,它所面对的读者是人民大众、普通百姓,内容比较丰富。

那么报纸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学生: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人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教师:的确是这样,人们可以通过报纸得到社会、生活、国际和国内的许多信息。

今天,报纸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媒工具。

我国发行的报纸已达千余种,有日报、周报、晨报、晚报等,有全国性的大报,有地区性的报纸,也有专业性较强的报纸等。

教师:报纸的出现,促进了出版业在中国的发展。

同学们看书思考有关近代出版机构的发展。

学生: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都是由它出版的。

(二)文学艺术的成就。

教师:请同学们看书,把这一时期文学艺术方面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列表归纳。

学生:(看书,归纳)
教师:(出示表格)
类别:文学
人物:鲁迅、郭沫若、茅盾、曹禺、巴金、老舍、赵树理、丁玲、周立波
代表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女神》《子夜》《雷雨》《家》《骆驼祥子》《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
类别:艺术:绘画、音乐、电影
人物:齐白石、徐悲鸿,冼星海、聂耳,赵丹、周璇
代表作品:擅绘花鸟草虫,《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渔光曲》
1.看小说。

教师:鲁迅在1918年5月发表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是《新青年》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它以特有的深刻性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发出了革命人道主义的“救救孩子”的呼声。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流浪雇农的典型形象,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

材料一蒋介石50岁生日时,国民党政府内政部次长请其为蒋画像。

他毅然回绝道:“我对给蒋介石画像不感兴趣!……至于我的兴趣,则在抗日救国,假如抗日民众要我为之画像,我将不胜荣幸!”
材料二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教师:《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巨幅国画。

作于1940年左右抗战时期。

取材于《列子·汤问》愚公移山的故事。

画面为开山凿石场面:愚公白发长须,拄锄而立;开山者,体魄健壮,挥锄掘石,坚韧卓绝精神跃然纸上。

时当抗战艰苦年代,用以激励中国人民艰苦奋战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3.听音乐。

(播放视频《黄河大合唱》片段)
思考:(1)说出这首歌的曲作者,创作背景。

(2)这首歌曲在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周恩来学生:冼星海代表作《黄河大合唱》。

展示:
郭沫若称赞《义勇军进行曲》:
“闻其声者,莫不油然而兴爱国之思,庄然而宏志士之气,毅然而同趣于共同之鹄的”,“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鼙鼓也”。

教师:《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原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

根据徐悲鸿的提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2004年人民代表大会上写入宪法。

思考:《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抗战时期,为什么把它作为今天的国歌?
教师:(总结)歌曲产生于民族危机的抗战时刻,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到今天国歌仍然鼓舞着中国人民为国家强盛而奋勇拼搏。

(让学生了解照相和电影的相关知识,尤其是中国电影的知识)
电影出现在中国是在什么时候呢?标志是什么?——1905年的《定军山》。

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什么?——1931年《歌女红牡丹》。

近代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是谁?——赵丹、周璇。

三、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了解了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以及中国近代文学家、艺术家在各自领域的贡献。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五四以来,宣传科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裁专制,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成了中国近代文艺的主旋律。

近代杰出人物的爱国精神仍然值得今天的青年学生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板书设计】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新式教育的发展⎩⎨⎧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报刊出版机构文学艺术的成就⎩⎨⎧文学绘画音乐电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