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尿药的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药理学部分名词解释

药理学部分名词解释

先导化合物:指在药物创新阶段,选择大量合成的有机化合物或分离提纯的天然产物的有效成分,在有效的病理模型上进行随机筛选,从而发现具有进一步开发价值的化合物。

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集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包括药物与细胞靶点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生物化学、生理学和形态学变化,药物作用的全过程和分子机制。

不良反应:指上市的合格药品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受体:是细胞生长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和结合能力,并具有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功能的蛋白质。

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生物活性物质为配体。

量反应:效应强弱随药物剂量或浓度的逐渐增加或减少呈连续性量的变化。

质反应:效应的强弱岁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变化呈“全或无”方式的改变。

首关效应:药物通过肠黏膜及肝时经过灭活代谢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给药后其中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量及速度。

时量曲线:药物在血浆的浓度随时间退役而发生变化的曲线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房室概念:按药物分布速度,以数学方法划分的药动学概念表观分布容积:理论上或计算所得的表示药物应占有的体液溶剂稳态血药浓度:属于一级消除动力学的药物,经恒速给药后,血药浓度稳定在一定水平的状态。

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血浆中的药物浓度按一定比例消除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血浆中的药物按一定的量消除半数致死量(LD50):是使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是使半数动物产生药效的剂量二重感染: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一些敏感的细菌被抑制或杀灭,是肠道菌群的共生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而一些不敏感的细菌大量增殖,导致新的感染疗效指数(TI):是LD50与ED50之比用来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负荷剂量:为了使血浆浓度迅速达到所需要水平,在常规给药前应用的加倍剂量摄取1:NA失活过程有摄取机制和酶的催化之分。

第二十四章 利尿药和脱水药

第二十四章 利尿药和脱水药

一、名词解释1.利尿药2.脱水药二、填空题1.呋塞米属 __ 利尿药,作用于抑制 __ ,减少 __ 的重吸收,降低肾脏对尿液的 __ __ 和 __ __ 功能而发挥利尿作用。

2.噻嗪类治疗尿崩症的机制是抑制酶,提高 __ 含量,从而增加水的重吸收。

同时由于排钠作用,降低 __ ,减轻病人的 __ 和减少 __ ,从而使尿量减少。

3.氢氯噻嗪对代谢的影响可引起 __ 和 __ 。

4. 常用脱水药有 __ 、 __ 和 __ 等。

5. 螺内酯可与醛固酮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部位竞争 __ ,发挥排__ 及留__ 作用。

6. 甘露醇的作用有 ___、 ___ 、 ____ 。

三、是非题1.呋塞米等高效利尿药使Cl-的排出量往往超过Na+,故可出现低氯酸血症。

2.呋塞米能促进K+排出而致低血钾,对肝硬化患者可诱发肝昏迷。

3.呋塞米导致低血钾和低血镁同时发生时,如不纠正低血镁,单纯补钾不易纠正低钾血症。

4.氨基苷类抗生素及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可增强高效利尿药的耳毒性作用,应避免合用。

5.噻嗪类利尿药的作用部位是髓袢升支粗段髓质部。

6.噻嗪类利尿药增加NaCl的排出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减轻口渴感而减少饮水量,会使胞外容量减少、尿量减少。

7.甘露醇静脉注射后,能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间液水分向血浆转移而产生组织脱水作用,可升高颅内压和眼内压。

四、选择题A型题1. 呋塞米的利尿作用机制是A.抑制肾小管碳酸酐酶B.抑制Na+-K+-2Cl-同向转运系统C.抑制Na+-Cl-同向转运系统D.对抗醛固酮的Na+-K+交换过程E.抑制磷酸二酯酶,使CAMP增多2. 下列哪种药物有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A.呋塞米B.阿米洛利C.氨苯蝶啶D.氢氯噻嗪E.螺内酯3. 急性肾衰病人出现少尿,应首选A.氢氯噻嗪B.呋塞米C.氢氯噻嗪与螺内酯D.螺内酯E.以上都不是4. 治疗急性肺水肿可首选A.呋塞米B.氢氯噻嗪C.螺内酯D.氨苯蝶啶E.甘露醇5.下列哪项不是呋塞米的不良反应A.高尿酸血症B.低血镁C.耳毒性D.高血钾E.胃肠反应6.下列哪种利尿药不宜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A.呋塞米B.氢氯噻嗪C.氨苯蝶啶D.螺内酯E.阿米洛利7. 噻嗪类的药理作用不包括A.抗利尿作用B.利尿作用C.降压作用D.拮抗醛固酮作用E.轻度抑制碳酸酐酶作用8.尿崩症宜选用A.呋塞米B.依他尼酸C.氢氯噻嗪D.螺内酯E.氨苯蝶啶9. 下列哪药是醛固酮的拮抗剂A.呋塞米B.螺内酯C.氨苯蝶啶D.氢氯噻嗪E.布美他尼10. 下列何药的利尿作用与体内的醛固酮水平有关A.呋塞米B.布美他尼C.氨苯蝶啶D.螺内酯E.氢氯噻嗪11.对醛固酮无拮抗作用的留钾利尿药是A.氢氯噻嗪B.氨苯蝶啶C.呋塞米D.螺内酯E.依他尼酸12. 可用来治疗急性青光眼的药物是A.呋塞米B.氯噻酮C.氢氯噻嗪D.甘露醇E.螺内酯13. 慢性心功能不全者禁用A.呋塞米B.甘露醇C.氨苯蝶啶D.螺内酯E.氢氯噻嗪14. 甘露醇是治疗下列哪病的安全有效的首选药A.肺水肿B.青光眼C.脑水肿D.急性肾衰E.心性水肿15. 降低颅内压有反跳现象的药是A.甘露醇B.山梨醇C.50%葡萄糖D.呋塞米E.布美他尼16. 下列有关醛固酮的叙述,错误的是A.具有对抗醛固酮的作用B.作用弱、缓慢持久C.属于低效能利尿药D.直接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Na+-K+交换E.用于伴有醛固酮增多的水肿17. 下列有关脱水药的叙述,错误的是A.易经肾小球滤过B.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C.在体内经代谢转变为有活性的物质D.不易透出血管进入组织细胞E.静脉给药可提高血浆渗透压18. 可促进毒物随尿液排出的药物是A.氢氯噻嗪B.呋塞米C.甘露醇D.氨苯蝶啶E.螺内酯19. 可引起高血钾的利尿药是A.呋塞米B.布美他尼C.氢氯噻嗪D.依他尼酸E.氨苯蝶啶B型题A.呋塞米B.氢氯噻嗪C.螺内酯D.氨苯蝶啶E.甘露醇1.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发挥作用的药物为2.作用于髓袢升枝粗段的药物为3.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醛固酮受体的药物是4.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抑制Na+-K+交换的药物为5.临床常作为基础降压药的药物是X型题1. 呋塞米的临床用途包括A.各种严重水肿B.急性肺水肿及脑水肿C.急性少尿性肾衰早期D.高血压危象伴有急性肺水肿E.加速某些药物的排泄2.呋塞米长期应用的不良反应有A.低血钾症B.低氯性碱中毒C.低血钠症D.损害听力E.消化系统症状3. 下列哪些药物会导致耳毒性A.呋塞米B.布美他尼C.依他尼酸D.链霉素E.氢氯噻嗪4. 氢氯噻嗪可用于A.心性水肿B.轻度高血压病C.轻度尿崩症D.高尿酸血症E.急性肾功能衰竭无尿期5. 氢氯噻嗪的不良反应有A.耳毒性B.高血糖C.低血镁D.高尿酸血症E.低钾血症6.属于留钾利尿药的药物是A.螺内酯B.氨苯蝶啶C.呋塞米D.氢氯噻嗪E.布美他尼7.关于螺内酯的叙述正确的是A.利尿作用弱、慢、持久B.是排钠能力较低的利尿药C.对切除肾上腺的动物无效D.具有抗醛固酮作用E.用于醛固酮增多性水肿8. 氨苯蝶啶或螺内酯通常与呋塞米合用是因为A.防止呋塞米引起的低血钾B.防止呋噻米引起的低血钠C.增加呋塞米的利尿作用D.可避免呋塞米引起的耳毒性E.防止呋塞米引起的高血钾9. 脱水药的共同特点是A.高渗溶液B.应快速静脉给药C.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D.易经肾小球滤过E.有渗透性利尿作用10. 甘露醇作用及用途是A.降低颅内压B.降低眼内压C.预防急性肾衰竭D.治疗慢性肾衰竭E.治疗肺水肿五、思考题1.简述常用利尿药的分类、代表药物及其主要作用部位。

药理学 名词解释

药理学 名词解释

药物: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并能制成制剂的物质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学科。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的体内过程及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学科。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及规律的学科。

时量曲线:给药后药物随时间迁移放生变化,这种变化以药物浓度/对数浓度的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图。

稳态血药浓度:药物在连续恒速给药(如静脉输注)或分次恒量给药的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经4~5个半衰期可达稳定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此时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零级动力学消除:又叫恒量消除,是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的量进行消除,即单位时间消除的药量相等。

一级动力学消除:又称恒比消除,即单位时间内药量以恒定比例消除。

药物代谢动力学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首过消除:指某些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在肠粘膜及肝脏被代谢破坏,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小于吸收量的现象。

也称第一关卡效应或首关效应。

药酶诱导剂:能使药酶含量增加或活性增强的药物。

药酶抑制剂:能使药酶含量降低或活性减弱的药物。

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即吸收入体循环的药量占给药剂量的百分比。

肝肠循环: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重新吸收进入肝脏的循环过程。

半衰期: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

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按血药浓度的恒定比例进行消除,又称恒比消除。

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按血药浓度的恒定数量进行消除,又称恒量消除。

表观分布容积: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的体内药物总量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其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

药物效应动力学治疗作用:指凡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治疗效果的作用。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药理学名词解释4

药理学名词解释4

1.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含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3.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包含汲取、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4. 离子障〔ion trapping〕:药物在跨膜转运时,非离子型〔非解离局部〕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另一侧。

5. 首关排解〔first pass metabolism〕:口服药物从胃肠道汲取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易被肝脏截留破坏〔代谢〕,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小。

6. 药酶诱导剂:有些药物能增强药酶活性或使药酶合成加速,从而加快其本身或另一些药物转化,使其作用减弱或缩短。

7. 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中,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汲取,此过程称为肝肠循环。

8. 一级动力学排解〔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又称恒比排解,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排解的药物百分率不变。

9. 零级动力学排解〔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又称恒量排解,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排解。

10.稳态血药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 Css):也称坪值。

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排解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逐渐增多,直至从体内排解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到达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

一般需经4~5个t1/2 后到达稳态浓度。

11. 半衰期(half life, t1/2):常指排解半衰期,即药物在体内排解一半所需的时间,或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药理学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药理学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1.受体激动药:对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存活性的药物。

2.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

3.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4.抗菌后效应:去除细菌培养基内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的现象。

5.最低杀菌浓度: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6.Pharmacokinetics:即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7.T1/2:即消除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

8.PAE:即抗菌后效应,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者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9.Bioavailability:即生物利用度,指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比。

10.A dverse reaction:即不良反应,指在正常的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和不期望产生的效应。

11.T I:即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

12.P lacebo:即安慰剂,一般指本身没有特殊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制成的外形似药的物质。

13.成瘾性:反复用药对身体适应状态产生欣快感,一旦中断用药,可出现强烈的戒断综合征。

14.首剂效应:部分病人首次服用哌唑嗪后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心悸,晕厥等,称为首剂效应。

15.血浆半衰期:药物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6.受体拮抗药:对受体只有亲和力,而没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简答题1.弱酸性药物(巴比妥)中毒,采用何措施加快药物排泄?碱化体液:可使肾小管内尿液PH值升高,弱酸性药物解离度增加,重吸收减少,排泄加快。

应用利尿药:通过增加尿量加快药物排泄。

2.阿托品的药理作用。

抑制腺体分泌;对眼的作用:扩瞳,升血压,调节麻痹;松弛内脏平滑肌;对心脏的作用:加快心律,加快房室传导;对血管的作用:大剂量扩张血管;中枢兴奋作用。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

2、药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

3、药物吸收: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4、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少,也称首过代谢或首过效应。

5、肝药酶诱导剂:指凡能增强肝药酶活性或增加肝药酶合成的药物。

6、肝药酶抑制剂:指凡能抑制肝药酶活性或减少肝药酶生成的药物。

7、肠肝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肠肝循环。

8、一级动力学消除(恒比消除):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血浆药物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学将药物浓度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也相应降低。

9、零级消除动力学(恒量消除):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无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10、药物消除半衰期(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1、生物利用度: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12、药物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3、副反应: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通常称副作用。

14、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可预知,应避免发生。

15、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6、停药效应: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

17、变态反应:是一类免疫反应。

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生物工程专业药理学 问答名词解释详细答案

生物工程专业药理学 问答名词解释详细答案

问答、论述题:1、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耐药机制?作用机制包括五种: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抑制核酸代谢、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抗叶酸代谢。

耐药性产生的机制1. 产生灭活酶2. 细胞体内靶位结构改变3. 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4. 主动转运泵作用5.改变代谢途径 6.牵制机制7.形成细菌生物被膜2、为何SMZ(磺胺甲恶唑)和TMD(甲氧苄氨嘧啶)联合应用?因为他们的药代动力学特性相似,它们合用的抗菌作用比两药单独应用时强数十倍,具有比磺胺类更广的抗菌谱,对大多数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具有抗菌活性,TMP的抗菌谱与SMZ相似,但抗菌活性比SMZ强20~100倍,二者协同抗菌作用是由于双重阻断四氢叶酸合成。

3、青霉素的抗菌谱、用途及主要不良反应?抗菌谱:革兰阳性球菌、奈瑟菌、白喉杆菌、螺旋体、梭状芽胞杆菌有抗菌作用。

用途: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扁桃体炎、丹毒、猩红热、蜂窝织炎、化脓性关节炎、产褥热及败血症等;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肺炎链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脓胸、中耳炎革兰阳性杆菌感染如白喉、破伤风,但应加用相应抗毒血清以中和外毒素脑膜炎柰瑟菌引起的脑脊髓膜炎,不产酶淋病柰瑟菌引起的淋病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放线菌病不良反应:过敏反应、赫氏反应、局部刺激、鞘内注射可引起脑膜或神经刺激症状;大剂量静脉注射钾盐引起高血钾症4、试述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防治措施?用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用药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掌握适应症避免滥用和局部用药避免饥饿时用防初次使用,用药间隔3天以上或换批号前应皮试做好急救准备,注射后观察30分钟注射肾上腺素必要时加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等治其他急救措施:如人工呼吸、吸氧等5、头孢菌素分几代?各代的代表药及特点?头孢菌素类分为四代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1.对革兰阳性菌作用强与第二、三代。

2.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弱与第二、三代,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

2022年长沙医学院麻醉学专业《药理学》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长沙医学院麻醉学专业《药理学》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长沙医学院麻醉学专业《药理学》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名词解释1、耐药性(drug resistance)2、生物利用度3、利尿药4、5-HT-DA受体阻断剂5、全效量6、反跳现象7、二重感染8、MBC9、5-羟色胺二、填空题10、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被称为_______,研究机体影响下药物的变化及规律的学科被称为_______11、毛果芸香碱过量可用_______治疗。

12、左旋多巴与_________按4:1剂量合用,制成的复方制剂称为_________。

13、伴精神抑郁的高血压病人不宜用______;伴支气管哮喘的高血压病人不宜用______;伴糖尿病或高血脂的高血压病人不宜用______;伴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的高血压病人不宜用______14、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_______。

15、抗酸药是一类________物质,能中和________,解除其对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的侵蚀及对溃疡面的刺激,用于消化性溃疡和反流性食管炎。

三、选择题16、下列关于安慰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安慰剂不含药理活性成分而仅含赋型剂B.安慰剂在外观和口味上与药理活性成分药物完全一样C.安慰剂对照试验可用以排除精神因素对药物效应的影响D.安慰剂不产生药理作用E.安慰剂与药物作用有相似的变化规律17、禁用普萘洛尔的疾病是()A.高血压B.心绞痛C.窦性心动过速D.支气管哮喘E.甲亢18、有关维生素K的叙述,错误的是()A.天然维生素K为脂溶性B.参与凝血因子的合成C.可用于预防早产儿出血D.对于使用链激酶所致出血有特效E.可用于预防阻塞性黄疸、胆痿患者出血19、麦角新碱不能用于催产和引产的原因是()A.作用较弱B.对子宫有较强的兴奋作用,可发生强制性收缩C.妊娠子宫对其敏感性低D.使血压下降E.起效缓慢20、可使肿瘤细胞集中于G1期,常作同步化治疗的药物是()A.博来霉素B.放线菌素C.羟基脲D.环磷酰胺E.长春碱21、喹诺酮类药物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作用机制为()A.抑制β-内酰胺酶B.抑制DNA回旋酶C.抑制二氢蝶酸合酶D.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E.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22、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抗帕金森病药物是()A.左旋多巴B.卡比多巴C.金刚烷胺D.溴隐亭E.司来吉兰23、林可霉素类可能发生的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A.过敏性休克B.肾功能损害C.永久性耳聋D.胆汁淤积性黄疸E.伪膜性肠炎24、患者,男,28岁,因车祸右侧股骨开放性骨折入院,行静脉诱导麻醉下骨固定手术。

药理学形考作业三

药理学形考作业三

药理学(药学)作业3(学习第14章至第18章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一、名词解释(请从所学第一章至选取5个名词作解答,每题4分,共20分)1.替代疗法:指外源性补给某种激素、以弥补机体原有内分泌腺由于病理改变或手术所致分泌功能减退而采用的疗法。

2.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3.肝药酶诱导剂:指能增强药酶活性,加速其本身或其他一些药物代谢的药物。

4.药物的蛋白结合率:治疗剂量下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百分比。

5.最小有效量: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亦称阈剂量。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E C A D DA A E E CC C BD AB E BC E三、问题题(任选2题,每题10分,共20分)1.举例说明常见癫痫代表性治疗药物及其主要作用机制。

(略)2.举例说明抗帕金森病药物的分类。

(略)3.简述吗啡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答:药理作用:①中枢神经系统镇痛镇静作用:能显著消除或减轻疼痛,对各种疼痛均有效,对慢性钝痛的效应强于间断性锐痛。

抑制呼吸作用:治疗剂量时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急性中毒时呼吸频率可减慢至每分3-4次,从而导致严重缺氧。

镇咳作用:可抑制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减轻或消失。

②心血管系统:使外周血管扩张,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③平滑肌:兴奋胃肠道平滑肌、括约肌引起便秘,可导致胆道平滑肌痉挛甚至引起胆绞痛,对输尿管也有收缩作用。

临床应用:①镇痛:适用于其他药物无效的锐痛,如严重创伤、心梗引起的心绞痛等。

②心源性哮喘及肺水肿。

③止泻:用于急慢性消耗性腹泻。

4.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略)5.举例说明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

答:根据各种药物的作用部位和作用机制,一般可将抗高血压药分为以下几类:(1)利尿药:如氢氯噻嗪。

(2)钙拮抗药(CCB):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

(3)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ACEI):如卡托普利、伊那普利等。

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ARB):如氯沙坦等。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有成药物制剂或药品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4.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5.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是,只对少数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作用,而最其他器官或组织作用小或不起作用。

这种现象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6.差异性:个体与个体之间,同意个体在不同对同一药物的反应性也不同7.二重性:药物对机体能产生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同时也会产生不良反应。

称药物的二重性8.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9.对因治疗:是消除原发致病因子的治疗10.对症治疗:是改善或消除疾病症状的治疗11.不良反应:是不符合用药目的而又会给人体带来不利影响的作用副作用12.副作用:是药物在治疗量下产生的与要无目的无关的作用13.量效关系:药物的效应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这种剂量与效应的关系称为14.毒性反应(作用):是用药过量、过快或时间过长所致机体病理变化或损害15.治疗量:或称常用量比阙剂量大又小于极量的剂量。

临床使用时对大多数的病人有效且不中毒16.效价(强度):是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要的剂量17.效能(最大效应):是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18.半数致死量(LD50):是使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19.半数有效量(ED50):是使半数动物产生药效的剂量20.疗效指数(TI):是LD50与ED50之比用来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21.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22.二重感染: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一些敏感的细菌被抑制或杀灭,是肠道菌群的共生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而一些不敏感的细菌大量增殖,导致新的感染23.药物的依赖性:病人连续使用某种药物以后,产生的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分为生理依赖和精神依赖24.后遗效应:是停药后血浆血药浓度以降至阙浓度以下是残存的生物效应25.继发性反应:是继发于治疗作用出现的不良后果26.变态反应:是过敏体质对药物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27.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的一种选择性的同相应的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药物等相结合,并能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能力。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名词解释1.突触间调节:胆碱能神经释放的Ach可作用于邻近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突触前膜M、N受体,反馈性调节NA的释放,此称突触间调节2.跨膜调节:由突触后膜效应器细胞产生的物质(如前列腺素、腺苷、脑啡肽等),跨过突触间隙作用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突触前膜相应的受体,反馈性调节NA的释放,此称跨膜调节3.激动药:许多传出神经系统药物能直接与胆碱受体或肾上腺素受体结合,结合后如果产生与Ach或NA相似的作用,就称为胆碱药或拟肾上腺素药。

统称激动药4.拮抗药和阻滞药:如果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拟似递质作用,但妨碍递质与受体的结合,从而产生与递质相反的作用,就称为抗胆碱药或抗肾上腺素药,统称拮抗药,相对于激动药而言则称为阻滞药5.拟胆碱药:是一类作用与Ach相似或者与胆碱能神经兴奋效应相似的药物6.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产生抗N2受体的抗体,使神经肌肉传递功能障碍,骨骼肌呈进行性收缩无力7.胆碱酯酶复活药:是一类能使已被有机磷酸酯类抑制的胆碱酯酶恢复活性的药物8.抗胆碱药:又称胆碱受体阻滞药,是一类能与胆碱受体结合而本身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拟胆碱作用,但可妨碍胆碱能神经递质或拟胆碱药与受体结合,从而产生抗胆碱作用的药物9.N1胆碱受体阻滞药(神经节阻滞药):能选择性地与神经节细胞的N1胆碱受体结合,从而阻滞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节的传递功能10.拟肾上腺素药(拟交感胺类):是一类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相似的胺类药物,本类药物通过激动肾上腺素受体或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递质,而发挥与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相似的作用11.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是一类能选择性地和β受体结合,竞争性阻断神经递质或拟肾上腺素药物β受体效应的药物12.内在拟交感活性:有些β肾上腺受体阻滞药与β受体结合后除能阻断受体外,还对Βs后踢具有部分激动作用,称内在拟交感活性13.膜稳定作用:有些β受体阻滞药具有局部麻醉作用和奎尼丁样作用,这两种作用都与其降低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有关,故称为膜稳定作用14.局部麻醉药:是一类能在用药局部暂时、安全、可逆性地阻断感觉神经冲动发生和传导的药物15.全身麻醉药:是一类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广泛抑制,导致意识、感觉特别是痛觉暂时消失的药物,主要用于手术麻醉16.吸入麻醉药:是一类经呼吸道吸入、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入血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17.静脉麻醉药:是将麻醉药直接输入血液循环内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18.麻醉前给药:是在使用麻醉药之前,为了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或减轻麻醉药的不良反应如气道分泌物增加,或增强麻醉药的镇痛和肌松效果等目的而使用的药物19.镇静催眠药、镇静药、催眠药:镇静催眠药是一类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能引起镇静和近似生理性睡眠的药物;小剂量能轻度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缓解或消除兴奋不安时,称为镇静药;较大剂量能引起近似生理性睡眠时则称为催眠药20.抗精神失常药:精神失常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情感、思维及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表现的精神活动障碍性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

2022年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名词解释1、依赖性(dependence)2、表观分布容积3、利尿药4、5-HT-DA受体阻断剂5、全效量6、糖皮质激素抵抗7、灰婴综合征8、抗菌活性9、药理性预适应二、填空题10、我国《药品管理法》等规定的新药是指未曾_______在上市销售的药品,对已上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药均不属于新药。

11、为避免药液流入鼻腔增加吸收而产生不良反应,应用毛果芸香碱滴眼时应_______12、溴隐亭服用大剂量时,对_________受体有较强的激动作用,故可用于治疗_________13、伴有脑血管痉挛的高血压病人可选用______;伴消化性溃疡的高血压病人不宜用______;伴有心动过速的高血压病人宜选用______或______14、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_______。

15、泻药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大类。

三、选择题16、国家药典规定的老年人剂量是指()A.50岁以上B.60岁以上C.70岁以上D.80岁以上E.90岁以上17、下列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断药是()A.哚洛尔B.噻吗洛尔C.美托洛尔D.普萘洛尔E.阿替洛尔18、有关抗血小板药的描述,正确的是()A.阿司匹林剂量越小,抗血小板作用越强B.利多格雷会引起骨髓抑制C.噻氯吡啶可抑制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D.双嘧达莫拮抗GPIⅡb/Ⅲa受体E.水蛭素无抗血小板作用19、缩宫素兴奋子宫,错误的叙述是()A.选择性兴奋子宫平滑肌B.小剂量加强子宫底的节律性收缩C.小剂量引起子宫颈的节律性收缩D.大剂量可引起子宫强直性收缩E.雌激素使子宫对缩宫素敏感性增加20、目前临床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主要治疗方案为,患者达到5年无病生存,且未见长期毒性作用,使APL成为第一种基本可被治愈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药理学重点总结

药理学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耐受性:指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

半衰期:资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毒性反应:指药物在用要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危害性反应。

半数致死量(LD50):反应药物毒性大小的重要数据。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

交叉耐药性:机体对某药产生耐受性后,对另一种药物也的敏感性也降低。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阀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首关消除:口服药物在胃肠黏膜吸收后,首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当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药物发生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疫苗;激活一种或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

抗菌药物:是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感染疾病的一类药物;属于抗微生物药物的范畴。

抗微生物药物:对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化学治疗: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

抗菌谱:是指药物的抗菌范围窄谱: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

广谱:对多数革兰阳性、革兰阴性细菌有抗菌作用,还对某些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

抗生素后效应: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细菌仍受到持久抑制的效应。

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抗生素后效应十分明显。

PAE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耐药,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获得耐药性: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药物疗效低或无效。

1、*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原理及解救措施原则。

中毒的原理:有机磷酸酯类+AChE——磷酰化AChE ---中毒时间过长——酶老化——递质Ach被AChE水解的量减少——突触间隙ACh 堆积——中毒症状。

Y名词解释

Y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受体的激动剂药物进入机体,到达作用部位后,如能与同一受体结合,产生拟似某体内代谢物的生理作用,称为该受体的激动剂。

2)受体的拮抗剂00281药物进入机体,到达作用部位,如果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不产生效力,并干扰受体与相应的代谢物的结合,从而拮抗这种代谢物的生理作用,称为受体的拮抗剂或受体的阻断剂。

3)催眠药引起类似正常睡眠状态的药物,称为催眠药。

4)抗癫痫药用于防止和控制癫痫发作的药物,称为抗癫痫药。

5)镇静药催眠药在小剂量时可使服用者处于安静或思睡状态,称为镇静药。

6)安定药在不影响意识的条件下,能控制紧张、躁动、焦虑、忧郁及消除幻觉,使之产生安定作用的药物,称为安定药。

7)抗精神病药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精神病和神经官能症的药物,叫抗精神病药,如安定。

1)镇痛药是一类对痛觉中枢有选择性抑制作用,使疼痛减轻或消除的药物。

但不影响意识,也不干扰神经冲动的传导,对触觉及听觉等也无影响。

2)中枢兴奋药是指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能提高此系统功能的药物。

广义的中枢神经兴奋药包括精神兴奋药、抗抑郁药、致幻药。

3)苏醒药是指对延脑生命中枢具有兴奋作用的药物。

又称为延脑兴奋药。

1)麻醉药能使机体或机体的一部分暂时失去痛觉的药物。

2)全身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可逆性抑制作用,从而使意识、感觉和反射消失的药物。

3)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神经末梢或神经干,阻滞神经冲动的传导,使局部的感觉消失的药物。

4)静脉麻醉药用静脉注射给药的非挥发性麻醉药,是全身麻醉药的一种。

5)吸入麻醉药是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或易挥发的液体,由于易挥发而供吸入麻醉用,是全身麻醉药的一种。

6)解痉药一类节后抗胆碱药,能对抗乙酰胆碱及各种拟胆碱药的毒蕈碱样作用。

表现为松弛多种平滑肌、抑制多种腺体分泌,加速心率,散大瞳孔。

7)肌肉松弛药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使骨胳完全松弛,为外科手术的辅助用药。

8)拟肾上腺素药是一类与肾上腺素受体兴奋时作用相似的药物,又称拟交感胺药物。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药物:药物是人类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为了调节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的特殊化学品。

2药物化学: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研究化学药物合成,阐明药物的化学性质,间就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3国际非专有药名(INN):是新药开发者在新药研究时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由世界卫生组织批准的药物的正式名称并推荐使用。

4巴比妥类药物:指具有5,5二取代基的环丙酰脲结构的一类镇静催眠药。

5锥体外系反应:指在中枢椎体系外的连接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丘脑、小脑网状结构及神经元的神经束和传导系统,是一套复杂的神经环路。

锥体外系的反应指震颤麻痹,静坐不能,急性张力障碍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等神经系统椎体外系症状,常是抗精神病药物的副反应。

6构效关系:在同一基本结构的系列药物中,药物结构的变化,引起药物活性的变化的规律陈伟该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7选择性5-羟色胺再提取抑制剂:通过选择性的阻碍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再提取,提高5-羟色胺的浓度,产生抗抑郁作用的一类药物。

8内啡肽:在脑内发现的内源性镇痛物质9血-脑脊液屏障:为保护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具有更加稳定的化学环境,脑组织具有特殊的构造,即拥有选择性的摄取外来物质的能力,被称为血-脑脊液屏障。

10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通过对乙酰胆碱酯酶的可逆性抑制,增强乙酰胆碱的作用。

11抗胆碱药:即胆碱受体拮抗剂,主要是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受体的相互作用的药物。

12去极化型神经肌肉阻断剂:又称去极化型肌松药,属于N2胆碱受体拮抗剂。

此类药物与骨骼肌运动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使终模板及近邻细胞长时间去极化,阻断神经冲动传递,导致骨骼肌松弛。

13非去极化型神经肌肉阻断剂:又称非去极化型肌松药,属于N2胆碱受体拮抗药。

此类药物和乙酰胆碱竞争,与运动终板膜上的N2胆碱受体结合,因无内在活性,不能激活受体,但是又阻断了乙酰胆碱与N2受体结合及去极化作用,使骨骼肌松弛,因此又称为竞争性肌松药。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每题2分,5个)出题范围为总论(一、二、三章)和抗菌药物总论的重点名词,要求掌握英文2.单选题(每题1分,50个)3.多选题(每题1分,10个)4.填空题(共10分)4.简答题(3个,共12~15分)5.病例分析题(5~8分)药理名词解释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

药效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原理,不良反应的作用及机制。

药代动力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

包括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演变过程和血液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药物(drug):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或计划生育,能影响机体(包括病原体)的生理机能和生化过程以及细胞生物学过程的化学物质。

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引起的初始反应。

[动因]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 effect):药物作用引起的机体功能或形态变化。

按基本类型分:兴奋(excitation)原有功能的增强,抑制(inhibition)原有功能的减弱选择性(selectivity):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

治疗作用(therapeutic effect):药物产生的符合临床用药目的的作用。

按效果分: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治疗病因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改善症状补充疗法/替代疗法(supplement therapy):体内营养或代谢物质不足,给予补充。

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药物引起的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引起的疾病称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副作用(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2007-10-29 23:081药物: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3副作用(副反应):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作用。

4效价(略)5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是机体产生的非正常免疫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

6效能: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7受体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a=0)的药物。

8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9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10极量(略)11安全范围:最大有效量到最小中毒量之间。

12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13受体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14部分激动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与激动药并用还可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15亲和力(略)16内在活性(略)17选择性(略)18两重性(略)19治疗指数:通常将药物的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

20半数致死量(略)21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

22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23继发反应(治疗矛盾):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24半数有效量(略)25受体脱敏:是指在长期使用一种受体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药理

药理

名词解释: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阐明药物对机体生化生理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以及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是药物作用的理论基础,也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理论依据。

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量效关系:是药物的药理效应,剂量关系或血药浓度成一定关系。

首过效应: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达到全身血液循环时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强,胆汁排泄量大,就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有效药物程度选择性作用: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的专一或广泛程度不良反应,凡于用药目的无关,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为不良反应副作用:在治疗计量下发生的不符合用药目的不适反应,是药物本身固有的,药物作用选择性差。

耐受性:指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需加大剂量,停药之后可以恢复。

治疗指数:用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LD50\ED50。

一般情况下治疗指数越高,药物作用越强,毒性越小。

毒性反应:在大剂量或者长时间使用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药理性,病理性,基因毒性。

半衰期: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药物清除快慢的重要参数,服药间隔理论依据。

生物利用度:用任一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药物达到全身血液循环时百分比,反应药物吸收重要参数。

成瘾性:药物长时间使用后,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和形态学发生特异性,代偿性和适应性改变。

停药之后导致身体不适或心里渴求。

胆碱能危象:抗胆碱酯酶药服用过量导致重症肌无力,危象。

呕吐,绞痛等锥体外系反应:指震颤麻痹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迟发性运动障碍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抗菌谱:指抗菌药抑制或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或选择性,广谱窄谱抗生素:某些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对其他病原微生物抑制或杀灭作用物质耐药性:是指长期应用化学治疗药物后病原体或恶性肿瘤对药物敏感性下降。

肝肠循环:排出肠腔部分药物经过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入门静脉,肝脏重新进入血液循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尿药的名词解释
利尿药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的药物,主要作用是帮助身体排尿,促进尿
液的生成和排泄。

利尿药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来实现利尿的效果,例如增加尿液中的溶质浓度、扩张血管、减少肾小球滤过率等。

利尿药在不同的疾病状态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将详细解释几种常见的利尿药及其作用机制。

1. 噻嗪类利尿药
噻嗪类利尿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利尿药之一。

它们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
的重吸收,增加钠的排泄,从而增加尿液的生成和排除体内多余的液体。

与此同时,噻嗪类利尿药还可抑制钾和氢离子的排泄,影响体内电解质的平衡,因此在使用噻嗪类利尿药时应密切监测患者血钾和酸碱平衡。

2. 袢利尿药
袢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肾小管袢曲部,抑制氯离子和钠离子的重吸收,从而增加
尿液的排泄。

袢利尿药具有强效的利尿作用,常在严重水肿和高钠血症患者中使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袢利尿药的长期应用可能导致低钾血症和低镁血症,从而影响心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

3. 鉴别利尿药
鉴别利尿药主要包括抗利尿激素和抗利尿因子。

它们通过调节肾脏对尿液生成
的控制来实现利尿效果。

抗利尿激素能够抑制肾小管对尿液的重吸收,从而增加尿液的生成;而抗利尿因子则通过拮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减少尿液的生成,达到控制尿液排泄的效果。

4. 渗透利尿药
渗透利尿药是通过增加尿液的渗透浓度,减少肾小管对尿液的重吸收来起到利
尿的作用。

常用的渗透利尿药有甘露醇和透明质酸。

渗透利尿药主要用于急诊情况下,如颅脑外伤引起的脑水肿,以减轻脑部压力。

5. 抗利尿剂
抗利尿剂是通过减少尿液的排泄来起到利尿的作用。

常见的抗利尿剂有利尿酮。

利尿酮是一种抗脱水剂,能够抑制脱水素合成酶和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从而减少尿液的排泄,增加体内液体的储存。

通过以上简要的解释,我们了解到利尿药是一类可使身体排尿增多的药物。


同种类的利尿药通过不同机制实现利尿的效果。

噻嗪类利尿药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来增加尿液的生成;袢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肾小管袢曲部,抑制氯离子和钠离子的重吸收,增加尿液排泄;鉴别利尿药则通过调节肾脏对尿液生成的控制来实现利尿的效果等等。

在使用利尿药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密切监测相关指标,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