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三章 第一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授课内容:生长素的发现授课班级:2103班教师:郑艺平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解释植物向光性形成的原因。

2.能力目标

(1)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2)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进一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

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课前

准备

1.根据学生情况,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制作PPT课件。

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策略与方法

【导入】:同学们好,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通

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动物的生命活动实在神经调节、体

液调节以及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来完成的。对于植物它的

调节过程又是怎样呢?与高等动物相比,植物的形态结构要

简单的多,而且它们没有神经系统,那对外界的刺激所做出

的的反应就不如动物灵敏。那么对于植物体来说,它能不能

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呢。

这里先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人教版45页,也就是我们第三

章的彩页上来。这里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植物幼苗破土而出的

图片,齐读45页诗歌。

那其实植物的生命活动也是需要调节的,对于植物的生命活

动,实在植物调节下来完成的。植物的调节作用过程又是怎

样的呢?起调节作用的又是什么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

进入到第三章,植物激素调节的学习。

这里我们先来看一下课本46页这样一个问题探讨。

【讲授新课】: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图上显示的是一株植物行者窗外生长,这里我们来讨论图当中几个问题:

1、图中植株的生长方向有什么特点?(向着窗外,向着阳

光)

2、可能是哪种环境刺激引发了这株植物生长方向的改

变?这种改变有什么适应意义?(长期的光照刺激。有

利于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有利于制造有机物,变

现了它对环境的适应)

3、这种生长方向的改变,是发生在植物的幼嫩还是成熟

部分?(尖端,也就是幼嫩部分。)

那么通过这样一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植物具有向光性这样一个特点。

那么在向光性的过程中有它的刺激物,也就是阳光的刺激,植物所作出的反应,也就是弯向光源生长。

在这里,我们的第一点,

1)向性运动:植物收到单项刺激而产生的定向运动。

举例:向光性、向重力性、向水性、向肥性(根)

意义:有利于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2)感性运动:受到力量刺激做出相应反应,(无方向性)如:手碰含羞草。

植物的向性运动又是怎么产生的呢?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植物的向性运动与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有关。

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章首小诗”让学生寻找答案

由向光性现象分析入手,引出本节课课题

知识点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简单介绍实验材料:金丝雀虉草胚芽鞘

回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发现(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1.达尔文实验(1880年)

实验过程:生长素的发现:达尔文实验过程:第一组单侧光照胚芽鞘向光弯曲,第二组单侧光照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第三组单侧光照尖端罩有锡箔小帽的胚芽鞘.胚芽鞘直立生长,第四组单侧光照下部罩有锡箔的胚芽鞘.仍然向光生长

探究:胚芽鞘发生向光弯曲生长与胚芽鞘的哪部分结构有关?

思考:

实验①、②对照说明了什么?为什

么?

(添加一个正常对照:给植物均匀光

照)

补充:分析实验三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

探究: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哪儿?

思考:

进行实验③、④为什么要分别遮盖胚芽鞘

尖端和它下面一段?③、④对照说明了什

么?

待学生解决上述问题后,紧接着问“尖端感受到单侧光刺激后,为什么尖端下面伸长区产生向光弯曲生长呢?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了什么推论?”为即将展开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PPT展示问题,学生阅读课本P45—46“达尔文实验”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并回答问题

进一步问“达尔文证实了他提出的推论了吗?哪些科学家又对此进行了实验验证呢?”

讨论:阅读课本P46---P47页,分组讨论:

1、詹森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是什么?实验是否有不足?结论是什么?

2、拜耳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实验结论分别是什么?

2.鲍森·詹森实验(1910年)

探究:这种“刺激”能不能从尖端传递到下部?

1、本实验自变量、因变量分别是什么?

2、詹森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3、詹森所做实验过程是否严谨?应如何完善?

3.拜尔实验(1914年)

探究:尖端产生的“影响”传到下部

为什么使伸长区两侧生长不均匀呢?

思考:

(1)拜尔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2)拜尔实验为什么要在黑暗环境下进行?

思考:根据鲍森·詹森和拜尔的实验可以初步得出什么结论?与达尔文的推论是否一致?

(初步证明胚芽鞘的顶尖产生的影响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造成的,这种化学物质的由于单侧光影响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如何进一步证明?

4.温特实验(1928年)

探究: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影响”是否是一种化学物质?

(1)将未处理的琼脂块放置在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的目的是什么?两组实验对照说明了什么?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让学生注意实验中的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同时板书

阅读课本P46“鲍森·詹森实验”,根据问题进行自学,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同时板书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再进行相应引导和分析

阅读课本P46“拜尔实验”,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学,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同时板书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再进行相应引导和分析

看课本P46“温特实验”。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看书和观察图解的过程中,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阅读、读图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