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科普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科普知识

高血压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慢性疾病,在治疗时除了饮食、运动外,药物治

疗有中药和西药两种方法,西药降压效果显著且速度快,但是部分患者头晕、头痛、失眠、肢体麻木等伴随症状没有改善或改善不明显;中药降压速度较慢,但

效果温和,不良反应少,而且能够明显改善伴随症状,能有效促进患者生活质量

提升。那么,中医药如何治疗高血压呢?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高血压是西医对患者血压升高疾病的统称,在中医学上没有这个病名,但是

没有病名不代表中医学对高血压没有认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的记载,认为此

病与肝肾有关系;《丹溪心法》在论述眩晕时强调了“痰”的重要性,并提出

“作无痰不眩”的学术思想;《景岳全书》中重视“虚”在眩晕中的作用,提出

了“无虚不作眩”的学术思想。中医认为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情志失调。尤其是忧虑和大怒两种情绪,更容易引发高血压。中医理

论认为,大怒容易对患者肝脏造成损伤,从而造成头痛、血压升高的症状;长期

忧虑会导致情绪不畅、气机郁滞,从而造成气血瘀滞,导致血压升高。所以,高

血压群体保持愉悦心情可以有效防治高血压。

第二,饮食不节。日常经常食用肥甘厚味类食物,也容易引发高血压。中医

理论认为,脾主运化,常食肥甘厚味之品,困脾伤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

浊内阻,气血运行不畅,久而留瘀,痰瘀痹阻,导致血压升高,脾虚湿蕴,容易

出现头昏沉不清、困倦乏力、脘腹胀满、四肢沉重等症。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经常

食用肥甘厚味类食物,会造成机体代谢紊乱,引发血压升高、动脉硬化等问题,

尤其老年人风险更高。所以,高血压人群日常应避免食用油腻、含糖量高的食物。

第三,劳逸过度。中医理论认为,过度劳累或安逸都可能造成血压变化。劳

累过度会造成元气损伤,经脉失养;劳神过度会造成阴精损伤,阴不潜阳会导致

肝阳上亢;过度安逸,会造成气机瘀滞,影响脾胃功能,内生痰湿。因此,需要

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劳神,也不宜久坐、久卧不动。

第四,家族史,即遗传因素。中医认为,遗传因素会造成患者先天禀赋不足,容易引发高血压问题。从中医辨证来看,不管是高血压的病因病机还是治疗方法,都离不开肝、肾、脾三个器官。肾是人体藏精纳气的器官,若患者先天肾精不足时,即肾虚,容易造成腰膝酸软、耳鸣、腰痛等症状;肝主藏血,具有调节气机

功能,若患者先天肝功能不足,会引发肝肾阴虚、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等症状;

脾主运化,具有调节人体代谢功能,若患者脾虚会出现四肢无力、肢体困倦、腹

胀腹泻等症状。遗传因素可能造成患者肝、肾、脾功能不足,出现肝肾阴虚、气

血瘀滞、机体代谢紊乱等问题,引发高血压。

中医药对不同类型高血压的辨证治疗方法

中医学讲究的是辨证论治,即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症状、舌脉,通过辨证论治,用不同的中药或者中成药,方能取得良效。

肝阳上亢型: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属于此类,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口苦、多梦、失眠、急躁易怒等。中医治疗法以平肝潜阳,推荐天麻钩藤饮

加减治疗,处方:天麻10g、钩藤(后下)15g、石决明(先煎)30g、生地15g、桑

寄生15g、杜仲12g、牛膝10g、白芍15g、栀子9g、黄芩15g、夜交藤15g、茯

神15g,辨证加减,睡眠不佳、心慌者可增加宁心安神养血的药物,如:柏子仁、远志、酸枣仁;眼睛干涩者,可加菊花、枸杞子、菟丝子。也可以选择中成药,如:天麻钩藤颗粒冲剂、杞菊地黄丸等。

肝肾阴虚型: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口咽干燥、眼睛干涩、耳鸣、头晕、腰膝酸软,且舌质红、苔少、脉细。因为以内热和虚症为主,中医治疗法以滋阴清热,

推荐镇肝息风汤加减,处方:生龙骨(先煎)20g、生牡蛎(先煎)20g、龟板(先

煎)20g、怀牛膝15g、玄参12g、白芍20g、丹皮10g、枸杞子15g、菊花(后

下)10g、淮山药15g、女贞子12g、生地15g,辨证加减,由于阴虚造成心烦失眠、心火偏旺者,增加远志、石菖蒲、夜交藤、酸枣仁、黄连;内热、阴虚较重者,

增加黄柏、知母。同时,也可以服用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

痰湿中阻型:患者一般形体偏胖,血脂、血糖偏高,尽管患者同样存在头晕

症状,但是与上述两种类型患者存在差异性,主要是类似头被蒙起来的昏沉感,

还会伴随胸脘痞满、食欲不佳,部分患者还会有困倦乏力、肢体沉重、恶心等症。中医治疗法以化痰去浊、健脾燥湿,推荐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处方为:半夏

10g、白术12g、天麻10g、茯苓15g、橘红10g、桂枝15g、丹参15g、泽兰12g、川芎10g、赤芍15g,辨证加减,伴随热象者,增加夏枯草、菊花、瓜篓、黄连;食欲不佳者,增加鸡内金、炒麦芽、厚朴、砂仁。症状严重者可多进食薏苡仁粥,能够祛湿、降暑。

瘀血阻络型:患者一般合并冠心病、脑梗死等,症状为胸闷、胸痛,偏瘫、

头痛、头晕,且痛处固定、多为刺痛,同时伴随口舌青紫,肢体麻木、心悸、心

慌等症状。中医治疗法以活血化瘀为主,推荐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为:桃仁

10g、红花10g、赤芍15g、丹参15g、生地15g、川芎10g、柴胡9g、枳实10g、

牛膝10g、桔梗10g、葛根15g、生甘草6g。还可以服用以下中成药,如:通心

络胶囊、血府逐瘀口服液、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等。

其他类型:在临床中有一类患者主要是收缩压升高,收缩压在170-180mmHg

之间,而舒张压在60-70mmHg之间,若常规用药将收缩压降低150mmHg以下,可

能患者的舒张压会低于60mmHg,尤其是老年患者,就会出现头晕症状,此类患者

在临床治疗中需要谨慎。中医用药治疗时可以增加具有重镇安神功效的金石一类(矿石类)药物,比如:代赭石、龙骨、灵磁石、珍珠母、石决明等。在临床中还

有一类患者,主要表现是舒张压升高,在95-100mmHg之间,而收缩压水平在

130-135mmHg之间,主要是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在中医用药治疗中,可以选择穿

山甲、牡蛎、鳖甲、龟板等咸寒软坚类药物。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发生改变、生活压力持续增加,导致高血压等

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且出现年轻化趋势。中医药在高血压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基于遵循中医辨证理论,了解每个患者的发病机制,再对不同类型的高血压

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此外,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时,除了对不同证型高血压患者

使用不同的处方,还会根据患者的身体特征进行中药加减,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显

著改善,从而提高中医药治疗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