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城市规划师备考资料:城市道路交通三要素特性

合集下载

道路交通三要素特性

道路交通三要素特性
对人行横道线:据日本调查,人行横道线在20m以内,人们才乐于使用。由于种种 原因,50%以上的人不愿走人行横道线。
4、行人交通流特性
流量=速度×密度
速度与密度呈线性关系
研究表明,人行道上的行人平均速度在1.03~1.28m/s之间,男比女快。
5、行人的交通特征与相关因素
因素
年龄
性别
出行 目的
文化 素养
一、机动车特性
1、车辆的主要技术参数
(1)尺寸参数:外轮廓、轴距、前悬、后悬
(2)质量参数:整车整备质量、载客量(装载质量)、自身质量利用系 数、轴荷分配。
(3)性能参数:动力性、制动性、燃油经济性、最小转弯半径、操纵稳 定性、舒适性等
2、动力性能
汽车行驶方程: P t Pf P iPjP w
令: DP tP w(fi)aa
5、疲劳与饮酒
在连续驾驶车辆后,产生心理、生理机能下降、操作效能下降的现象称为 驾驶疲劳。分身体疲老、精神疲劳。产生的原因有自身原因和外界条件原因。
疲劳可引起:反应时间显著增长,操作能力下降,判断失误增多。
饮酒可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6、注意特性
注意特性可由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能力三方面来体现。
3、行人过街特性
等待过街时间长度:取决于交通量大小、道路宽度、行人交通心理等因素。 过街速度:男性平均为1.25m/s,女性平均为1.16m/s;老年人、小孩较青年
人要慢。 对过街设施的使用特性:
对人行天桥和地道:当走人行横道和天桥、地道需用相同时间时,80%的人乐于利 用天桥、地道。当走天桥、地道所需时间超过人行横道时间的一倍时,则无人利用。
W
gg
Pt PwW(f

交通特性分析—道路交通三要素

交通特性分析—道路交通三要素

驾驶人
二、驾驶员的生理心理特性
(二)反应特性。
反应是由外界因素的刺激而产生的知觉——行为过程。它包括驾驶员从视 觉产生认识后,将信息传到大脑知觉中枢,经判断,再由运动中枢给手脚发出命令, 开始动作。知觉——反应时间是控制汽车行驶性能最重要的因素。反应时间的 长短取决于驾驶员的素质、个性、年龄、对反应的准备程度以及工作经验。另 外,驾驶疲劳会引起反应时间增长、反应变慢,驾驶员的处理能力下降,易造 成交通事故,所以对疲劳驾驶应引起足够重视。
驾驶人
驾驶员的视觉机能 视力随速度的增大而迅速降
低,如图所示动视力与驾驶员年 龄有关,年龄越大,动视力越差。
视力还与亮度、色彩等因素 有关。同时,视力从暗到亮或从 亮到暗有一个话应过程。
驾驶人
驾驶员的视觉机能
2.视野。两眼注视某一目标,注视点两侧可以看到的空间范围 称为视野。视野受到视力、速度、颜色、体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静视野范围最大,随着车速增大,驾驶员的视野明显变窄,注视点随 之远移,两侧景物变模糊。
驾驶人
驾驶员的视觉机能 1.视力。在一定距离内眼睛辨别物体形象的能力称为视力,视
力可分为静视力、动视力。顾名思义,静视力即人体静止时的视力。 驾驶员在考取驾驶执照时,检查的是静态视力——两眼各为0.7 以 上,或两眼裸视力不低于0.4,但矫正视力达到0.7以上,无红绿色盲。 然而,汽车在行驶时,驾驶员观测道路上的任何障碍物,都是在具有 一定相对速度条件下进行的,此时驾驶员的视力为运动视力——动 视力。
乘客
心理空间对乘客的影响
每个乘客都有一定的心理空间要求。心理空间是指人们在他(她) 周围划出的,确定为自已领域的不可见区域。当个人的心理空间遭到 外界不该闯入的人或物的侵袭时,人的心里会感到压力、厌恶、排斥。 乘车拥挤不但消耗人的体力,而且给乘客心理上造成额外的压力。

城市规划研究生考试:道交知识点

城市规划研究生考试:道交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道路的性质、组成及其作用1.城市道路:■城市中组织生产、安排生活所必需的车辆、行人交通往来的道路;■是连接城市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市中心区、工业区、生活居住区、对外交通枢纽以及文化教育、风景游览、体育活动场所等,并与郊区公路相贯通的交通纽带。

2.作用:■不仅是组织城市交通运输的基础,而且是布置城市公用管线、街道绿化、组织沿街建筑和划分街坊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沿街建筑的日照、通风和建筑艺术;■因此,城市道路是城市市政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3.道路分为:公路在城市、县镇、大城市远郊工业点以及其他独立工矿区以外,联系相邻市县或工矿区的道路厂矿道路在工厂、矿区内部的交通道路以及厂矿到公路、城市道路、车站、港口衔接处的对外公路,由于其交通城市道路在城市(或城镇)以及大城市所辖郊县、工业点以内,联系其内部各组成部分的道路。

其通向城镇近郊区的道路,由于其断面组合上有时布置有专供农用的拖拉机道,以及公用设施管线较市区街道少而简单,往往称为郊区道路;而在建成区内沿道路两侧有连绵不断建筑物的路段,则可称为街道。

农村道路在农村中联系公社或公社范围内集镇、大队、居民点,以及生产队、作业点的主要道路等,由于其交通性质、特点,技术标准要求上与公路多有所差别,亦可称为农村道路。

4.城市道路的组成:包括供城市中各类车辆行驶用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绿化地带,以及沿街的街沟、进水口、地下管线、构筑物和路上照明、动力杆线、交通管理附属设施等。

★城市道路系统和分类一、城市道路系统1.概念城市道路系统:由城市辖区范围内各种不同功能道路,包括附属设施有机组成的道路体系。

城市道路网:通常是指城市中各种道路在城市总平面图上的布局,两者往往通用。

2.功用■把城市中各个组成部分有机地连接起来,使城市各部分之间有便捷、安全、经济的交通联系;■城市总平面布局的骨架,对城市建设发展是否经济合理起着重要作用3.一般包括■城市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联系、贯通的汽车交通干道系统■各分区内部的生活服务性道路系统4.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特征应包括道路网结构型式、组成及其路幅宽度以及停车场等的分布。

交通流特性(精)

交通流特性(精)
交通量是实测值或预测值,流率是转换后的等效值。
二、交通量的有关概念
1、日交通量 (1)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 (2)月平均日交通量(MADT) (3)周平均日交通量(WADT) 2、小时交通量 (1)高峰小时交通量 一天内连续60min的最大小时交通量。有整时段和非整时段之分。 (2)第30位(高峰)小时交通量
15%位车速:指所有车辆中,只有15%的车辆在该速度一下行驶。
一般用作最低车速限制标准。
速度观测值的标准差σ(均方差):
(vi -v)2
n
反映车速分布的离散情况,σ值越大,车速越离散,表明车辆
行驶有很大的自由度。
三、时间平均速度与区间平均速度
1、时间平均速度 Vt
指某一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所有车辆的地点速度的算
三、交通量在时间上的变化(分布)
1、季节、月份变化 反映交通量在一年内的变化
常用月变系数(又称为月不均匀系数)M表示
2、日变化 反映交通量在一周内的变化
常用周变系数D表示
D=
AADT 某周日的年均日交通量
3、小时变化 反映交通量在一日内的变化,有早、晚高峰 反映交通量在一天内集中程度的参数是高峰小时流量比 :
3、交通量与密度的关系
由Q=K·V和
K
K2
V=Vf
(1Kj
)
Q=
Vf (K-
Kj
)
说明Q~K呈二次函数(抛物线)关系,其图形为:
对上式进行求导,并令 dQ =0 ,则有:
dK
dQ dK
=
Vf
(1-
2K Kj
)=0
Km
=
Kj 2
K j 2

Qm
=Vf

城市规划师考试——相关知识(第二篇道路交通)

城市规划师考试——相关知识(第二篇道路交通)
与限界(多以单选出现) 1.行人 净空要求:2.2m;净宽要求:0.75~ 1.0m。 2.自行车 净空要求:2.2m;净宽要求:1.0m。 3.机动车 小汽车的净空要求为1.6m,公共汽车为 3.Om,大货车(载货)为4.0m; 小汽车的净宽要求为2.Om,公共汽车为 2.6m,大货车(载货)为3.0m。
第一节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一般包括:路线设计, 交叉口设计,道路附属设施设计,路面 设计和交通管理设施设计五部分。
第一节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一、城市道路的设计原则 1.必须在城市规划,特别是土地利用规划和道路 系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 2.要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考虑道路建设的远近 结合、分期发展; 3.要求满足交通量在一定规划期内的发展要求; 4.综合考虑道路的平面、纵断面线型、横断面布 置、道路交叉口、各种道路附属设施、路面类型,满 足行人及各种车辆行驶的技术要求; 5.应考虑与道路两侧的城市用地、房屋建筑和各 种工程管线设施、街道景观的协调; 6.采用各项技术标准应该经济合理,应避免采用 极限标准。
第二节 城市道路断面规划设计

(3)机动车车行道宽度的确定 机动车车行道的宽度是各机动车道宽 度的总和。通常以规划确定的单向高峰 小时交通量除以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 以确定单向所需机动车车道数,乘以2, 再乘以一条车道的宽度,即得到机动车 车行道的宽度。
第二节 城市道路断面规划设计

(4)注意的问题: ①车道宽度的相互调剂与相互搭配:对于双车道 多用7.5~8.0m;四车道用13~15m;六车道用 19~22m。 ②道路两个方向的车道数一般不宜超过4~6条, 过多会引起行车紊乱,行人过路不便和驾驶人员操作。 ③技术规范规定,两块板道路的单向机动车车道 数不得少于2条,四块板道路的单向机动车车道数至 少为2条。一般行驶公交车辆的一块板次干路,其单 向行车道的最小宽度应能停靠一辆公共汽车,通行一 辆大型汽车,再考虑适当自行车道宽度即可。

2-1交通特性分析—道路交通三要素特性

2-1交通特性分析—道路交通三要素特性

视野 ( °)
90~100 60~80
40
驾驶员注视点、视野与行驶车速间关系
3.驾驶员的视觉特性---立体视觉、视差
立体视觉——人对三维空间各种物体远近、 前后、高低、深浅和凸凹的感知能力。
视差——又称错觉,是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3.驾驶员的视觉特性---视差
视差——又称错觉,是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加速阻力:汽车加速行驶时,需要克服其质量加速运
动时的惯性力,其数值与汽车总质量、行驶加速度和汽
车旋转质量换算系数有关.
Fj
m
dv dt
式中: ---为汽车旋转质量转换系数
m ---为汽车总质量,kg dv ---为行驶加速度,m/s2
dt
(3)汽车行驶驱动条件
汽车行驶必要条件 要使汽车正常行驶,必须使驱动力不小 于行驶状态所遇到道路阻力和空气阻力之和,即: Ft ≥ Ff + Fi + Fω
由明亮处进入暗处,眼睛习惯后,视力恢复,称为暗适应; 反之称为明适应。
例如:隧道进出口 例如:城乡结合部
3.驾驶员的视觉特性---眩目
眩目——视野内有强光照射,使人的眼睛产生不舒适感, 形成视觉障碍。 避免方法:采用隔离带、 加强照明、会车时变换灯光、 防眩眼镜、车灯用偏振玻璃做灯罩(防眩处理)
上的转矩Mt产生一个对地面的圆周力F0, 地面对驱动轮的反作用力Ft(方向与F0 相反),即驱动汽车的外力,也称驱动
力。
Ft
Ft
Mt r
Mt
r
F0
式中:Mt—作用于驱动轮上的转矩,N·m r —车轮的半径,m
(2)汽车行驶阻力
汽车的行驶阻力包括: 滚动阻力 、坡度阻力 、空气阻力 、 加速阻力。

城市道路设计考前知识点

城市道路设计考前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道路的组成、功能及特点二、城市道路的功能1、交通设施功能2、公用空间功能3、防灾救灾功能4、城市结构功能第二节我国城市道路分级二、设计速度各级道路的设计速度道路等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设计速度(km/h)100 80 60 60 50 40 50 40 30 40 30 20 快速路和主干路的辅路设计速度宜为主路的0.4 倍~0.6 倍。

平面交叉口内的设计速度宜为路段的0.5 倍~0.7 倍。

第三节几何设计基本依据二、设计车辆三、设计小时交通量通常采用“第30位小时交通量”。

四、设计年限1、道路交通量设计年限一般道路类别愈高,设计年限愈长。

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道路设计年限为:快速路、主干路应为20 年;次干路应为15 年;支路宜为10 年~15 年。

2、道路路面结构设计年限第四节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一、道路通行能力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道路上某一路段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交通流率。

二、服务水平影响因素1)行车速度和行驶时间2)车辆行驶时的自由程度3)行车受阻或受限制情况,每公里停车次数和车辆延误时间来衡量4)行车的安全性,以事故率和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衡量5)行车的安全舒适性和乘客满意的程度6)经济性,以行驶费用来衡量3、服务水平等级A——自由流,B——稳定车流,平均行程速度通常是相应街道自由流速度的70%。

C——仍为稳定车流,D——接近不稳定车流,平均行程速度大约是自由流速度的40%。

E——不稳定车流,F——强制车流,第五节道路建筑限界道路上净高线和道路两侧侧向净宽边线组成的空间界线。

第二章城市道路网规划第一节概述(四)其他路网1、组合式道路网非直线系数<1.15属优良形式,1.15~1.25为中等,>1.25为不佳2、链式路网第二节城市道路网规划主要技术指标四、非直线系数指道路起讫点间实际交通距离与此两点的空间直线距离之比。

是衡量路线便捷程度的一个指标。

城市道路题库1

城市道路题库1

《城市道路》习题一.填空道路交通流三个基本特征:两重性,局限性,时空性。

交通基本参数:交通量,速度,交通密度。

沿河道路应根据路线位置确定路基标高。

1 交通量随时间变化规律分布分时变,日变。

2 空间变化规律分:路段车到方向分布。

3 关于车速设计车速,行驶车速,区间车速,临界车速4 交通流理论是交通工程学的理论基础:交通流在点,线,面是一个随机的过程。

5 目前主要的交通流理论:概率论理念,交通流排队理论,跟驰理论,流体力学模拟理论。

6 概率论方法:离散型分布(泊松分布,二项式分布)连续型分布(负指数分布,移位的负指数分布)7 可以预测违反交通规则的车辆数的概率分布类型是二项式分布。

8 可以以研究交通流中的车头时距或事故的间隔的概率分布类型负指数分布。

9 为了了解现状交通网络的交通质量,并为规划网络服务质量标准的选定提供依据的是道路交通状况调查。

10 为了了解现状公交路线的服务状况,为公交路线的优化提供依据的是公交路线随车调查。

11 在城市交通规划的交通调查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是出行调查。

12 交通调查中,为交通预测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的是社会经济调查。

13 当城市人口在小于5万时,调查抽样的概率是1/5。

当城市人口在15万—30万时的概率是1/10 。

14 当城市人口在30万—50万人时调查抽样率是1/15。

15 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工及标准。

16 完全为机动车辆服务,长距离快速交通的是快速路。

17 区域交通集散,兼有服务功能的是次干路。

18 以服务功能为主,直接与两侧建筑连接的是支路。

19 适用路面宽度小于12m的路拱曲线类型是标准二次抛物线路拱。

20 适用路面宽度小于20m的路拱曲线类型是半立方抛物线路拱。

21 城市道路上的车道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

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的设计包括车行道宽度设计和车道条数设计。

22 机动车车道条数的确定取决于道路远景设计小时交通量的预测值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

从道路交通三要素特性分析交通拥堵问题

从道路交通三要素特性分析交通拥堵问题

交通工程结课论文从道路交通三要素特性分析交通拥堵问题班级道桥083班姓名学号 080012从道路交通三要素特性分析交通拥堵问题城市交通问题是本世纪以来发达国家一直为之困扰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的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城市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城市交通发展问题日益凸显,经济贸易和社会活动日益繁忙, 城市交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增长,传统的道路交通设施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成为我国城市的普遍灾害。

当前, 我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极其严重, 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和根本治理, 必将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对此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不少相应的公共政策来,但至今这一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

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造成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原因, 在于城市发展过程本身。

经济发展导致城市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高度密集的城市逐步演变为在更大区域内日益分散和多极化的城市, 居民的出行模式也随之发生急剧的变化, 人口的不断增长、由经济引发的出行行为( 交际、购物、文化活动和旅游等) 的增长必然给城市交通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

本学期我们在李巧茹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交通工程学》,我感觉学习一门课程不仅为拿一个好成绩,而应从自己专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学以致用,这才是目的。

以前,从个人视角看交通拥堵问题,略显片面和肤浅,学习了交通工程一课后,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并对交通拥堵问题有了自己初步的看法。

交通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车、路及与周围环境相互影响的科学。

道路交通的基本要素就是人(包括驾驶人、行人、乘客及居民),车(包括客车、货车、非机动车),路(公路,城市道路、出入口道路及其相应设施)。

交通特性分析时交通工程学的一个基本部分,是进行合理的、科学的交通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我认为通过交通三要素特性分析我国交通拥堵问题时略有不同,具体原因表现为:一、人的交通特性1、政府(1)现阶段我国法律体系还不健全,而且法规不是很强制,更多的是要人们的自律,城市地区多酒驾、闯红灯、乱停乱占等违反交通法律规定的行为,对其引起的高发交通事故的行为处罚不规范;农村地区比较分散,警力又有限,管理起来有一定难度,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农村地区多有三无车辆。

第二章道路交通特性分析

第二章道路交通特性分析

第⼆章道路交通特性分析第⼆章道路交通特性分析§2-1 道路交通三要素特性⼀、道路使⽤者的特性分析1.1 驾驶员的交通特性1.驾驶员的职责和要求2.驾驶员的反应操作过程3.驾驶员⽣理、⼼理特征1)视觉特性在⾏车过程中,驾驶员需要及时感知各种交通信息。

根据统计分析,各种感觉器官给驾驶员提供交通信息数的⽐例分布如下:视觉占80%,听觉占14%,触觉占2%,味觉占2%,嗅觉占2%。

可见,视觉是最重要的。

因此,对视觉机能的考核和研究是驾驶员交通特性研究的重要内容。

(1)视觉⼈的眼睛注视⽬标时,由⽬标反射出来的光进⼊眼内,经过眼中间物质的屈折,投射于眼睛黄斑中⼼窝,结成物像,再由视神经经过视路传⾄⼤脑的枕叶视中枢,激起⼼理反应,形成视觉。

也就是说,所谓视觉,就是外界光线经过刺激视觉器官在⼤脑中所引起的⽣理反应。

视觉在辨别外界物体明暗、颜⾊、形状等待性以及对物体空间属性加⼤⼩、远近等的区分上起着重要作⽤。

(2)视⼒视⼒是⼈的眼睛分辨物体形状、⼤⼩的能⼒。

视觉敏锐度的基本特征就在于辨别两物点之间距离的⼤⼩。

视⼒有静视⼒、动现⼒和夜视⼒之分。

①静视⼒是待检⼈员站在视⼒图表前⾯,距视⼒表5m,依次辨认视标测定的视⼒。

②动视⼒汽车⾏驶时,驾驶员同车体⼀起按⼀定的速度前进,也就是说驾驶员与道路环境中的物体是相对运动的。

驾驶员观察物体运动的视⼒,称为动视⼒。

动视⼒与汽车⾏驶速度有关,随着车速的提⾼,视⼒明显下降。

此外,动视⼒随驾驶员年龄的不同⽽有所差异,年龄越⾼,动视⼒低落的幅度越⼤。

车辆以60km/h的速度⾏驶时,车内驾驶员能看清车前20m的标志,⽽以80km/h 的速度⾏驶时,则在接近10m处才能看清。

为保证驾驶员在发现前⽅有障碍物时,能有⾜够的时间辨认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希望车速提⾼时,视认距离能相应增加,可是由于⽣理条件的限制,结果恰恰相反。

③夜视⼒在⿊暗环境中的视⼒称为夜视⼒。

据研究,照度与视⼒成线性关系,即照度减⼩,视⼒下降。

第二章城市交通特性

第二章城市交通特性
3、运行车速:是指中等技术水平的驾驶员在良好的气候条件、 实际道路状况和交通条件下所能保持的安全车速:用于评价
道路通行能力和车辆运行状况。
4、行程车速:行程车速又称区间车速,是车辆行驶路程与通
过该路程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停车时间)之比。行程车速是 一项综合性指标,用以评价道路的通畅程度,估计行车延误 情况。要提高运输效率必须提高车辆的行程车速。
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章 城市交通特性
第一节 城市道路交通三要素特征(自学)
一、人的交通特性 (一)驾驶员的交通特征 (二)乘客交通特性 (三)行人的交通特征 二、车辆的交通特性 (一)汽车的交通特性 (二)自行车的交通特征
三、道路交通特征
第二节 交通量的基本特征
一、交通量的内涵 1、定义 交通量是指在选定时间段内, 通过道路某一地点、 某一断面或某一条车道的交通实体数。按交通类型分 , 有机动车交通量、非机动车交通量和行人交通量,一 般不加说明则指机动车交通量,且指来往两个方向的 车辆数。
通量有明显差别。
2.城乡分布 一般是城市道路交通量高于郊区道路,
近郊又高于远郊,乡村道路交通量最低。 3.方向分布 一条道路往返两个方向的交通量,在较 长时间内大体上是相近的。但是在某段时间内,两 个方向的交通量会有很大差别。 4.车道分布 当同向车行道有两条以上车道时,处于 不同位臵的车道,其交通量分布也不一样。


15%位车速:意义与前亦同。
车速分布的标准偏差S与85%位车速和15%车速之差存在着 下列近似关系:
S (85% 位车速 - 15% 位车速)/2.07
三、时间平均车速与区间平均车速
1、时间平均车速
在单位时间内测得通过道路某断面各车辆的地点车速,

第三讲城市道路交通基本知识分析

第三讲城市道路交通基本知识分析

运用公式(2)计算得到: n DHV 4328 2.89 3条 C单 1500
运用公式(3)计算得到:W Wt n 3.75 3 11.25 m
2、车速
地点车速、行驶车速、行程车速、设计车速
3、车流密度
(1)
(2)
4、三参数关系
(1)
3.2 城市道路服务水平
1、服务水平的概念
MADT 2122 1527 2166 2444 2487 2426 2279 2289 2768 2957 2939 2522 MADT=2415
K月 1.14 1.58 1.11 0.99 0.97 0.99 1.06 1.05 0.87 0.82 0.82 0.96 1.03
预测量 2807 2025 2883 3232 3299 3232 3019 3048 3678 3902 3902 3333 3200
当量小汽车换算系数-表
车种
自行车
二轮摩托
三轮摩托或微型 汽车
小客车或小于3t 的货车
旅行车
大客车或小于9t 的货车
9-15t货车
铰接客车或大平 板拖挂货车
换算系数 0.2 0.4 0.6,
1.0 1.2 2.0 3.0 4.0
货运车型换算系数-表
车型大 小

载重量(t) <0.6
0.6-3.0
3.1-9.0 中
SUM 2685
3249
2890
3249
Time 7:00 15—30
30—45 30—45 45—60 8:00 00—15 15—30 30—45 45—60 9;00 00—15 15—30 30—45 45—60 MAX
Vel 534 474 819 858 833 811 802 803 755 801 743 591

道路交通三要素特性

道路交通三要素特性
第二章 道路交通三要素特性
本章讲述道路交通三要素:人、车、路的交通特性
第一节
一、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1、驾驶员的任务 (1)沿选定的路线驾驶车辆; (2)遵守交通法规; (3)遇到各种情况调整车辆。 2、信息处理过程 3、视觉特性 (1)视力
人的交通特性
信息感知
分析判断
操作反应
信息的感知80%来自视觉 是眼睛判别物体大小的能力。分静视力、动视力、夜间视力
分五级:高速公路、一、二、三、四级公路 分四类、三级
2、城市道路
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三级:Ⅰ、Ⅱ、Ⅲ级
二、路网密度(量)
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面积的比值(km/km2)。反应道路数量的多少。
三、道路结构(质)
指路基、路面、边沟、边坡、桥涵、挡墙等部分应具有一定的强度、抗滑 性、耐久性。
Pt Pw W ( f i )
D 称为动力因数
Pt Pw ( f i) a a W g g
W a g
D ~ v 关系曲线,称为动力特性图。
(1)汽车的最高行驶速度
汽车最高档位上的 Vmax 即为汽车的最高行驶速度。 各种车型的最大速度是确定道路设计车速的依据。
不同的颜色对人产生不同的生理、心理作用。红色刺激性强、有危险感、易见性 高,多用于禁令标志;黄色明亮度最高,易引起人的注意,多用于警告类标志;绿色、 蓝色使人产生宁静和平、舒适感,多用于指路、指示标志。
(7)视差(错觉) 错觉容易引发交通事故,但也可以利用错觉产生机理,来进行交通管理, 提高交通安全性。
(5)爬坡性能
由于动力递减,一般不能爬长坡、大坡,更不宜爬陡坡。因此,陡坡不 宜大于5%,长坡不宜大于3%。对3%、4%、5%的坡长限制分别为:500m、

交通要素特征

交通要素特征

第二章交通要素特征交通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车、路及与周围环境相互影响的科学。

道路交通的基本要素就是人(包括驾驶员、行人、乘客及居民)、车(包括客车、货车、非机动车)、路(公路、城市道路、出入口道路及其相关设施)。

本章介绍这三个基本要素的交通特性及相互关系。

人的交通特征道路交通系统把人、车、路和环境融为一体,组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人是道路交通中的主体,在协调和控制交通诸要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道路交通要素中,驾驶员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因为除了行人和自行车交通以外,其他如客、货运输都要由驾驶员来完成。

驾驶员即要保证将旅客和货物迅速、顺利、准时送到目的地,又要保证这些旅客的安全和舒适。

因此,要求驾驶员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身体素质、心理素养,熟练的驾驶技术。

充分认识和掌握驾驶员的交通特性对于保证交通运输的政党运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

一、驾驶员的特征(一)、视觉特性在行车过程中,驾驶员要采集和处理各种交通信息。

根据统计分析,各种感觉器官给驾驶员年代交通信息的比例分布如下:视觉占80%,触觉占14%,味觉占2%。

由此可见眼睛是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最重要的生理器官。

因此,驾驶员的视觉机能直接影响到信息获取,行车安全。

对于驾驶员的视觉机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视力驾驶员的视力也叫视敏度,是指分辨细小的或遥远的物体或物体的细微部分的能力。

在一定条件下,眼睛能分辨的物体越小,视觉的敏锐度越大,视敏度的基本特征在于辨别两点之间距离的大小,因此,也可以把它看作视觉的空间阈限。

①静视力是指人和视标都在不动状态下检查的视力。

在报考驾驶员时都要经过视力检查。

我国通用E型视力表检查驾驶员的两眼视力(中心视力),被试者距视力表5m远,在标准照明条件(200±100lx)下,两眼视力(包括矫正视力)各为0.7以上即允许报考。

无红、绿色盲。

用这种方法检查的视力反映驾驶员在静止状态下视力,即静视力。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考试要点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考试要点

一、道路交通根底1、城市道路分类分级城市道路的分类1、快速路也叫快速干道通——-快速、长距离交通;全市性干道2、主干路也叫主干道通为主——以交通功能为主;全市性干道,连接各主要分区3、次干路也叫次干道通兼达——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效劳功能;分区干道4、支路也叫一般道路或地方性道路达——以效劳功能为主;连接次干道与街坊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城市道路分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城市规模分Ⅰ、Ⅱ、Ⅲ级。

特大、大城市——Ⅰ级,中城市——Ⅱ级,小城市——Ⅲ级2、交通三参数Q、K、V及三者关系关系式根本关系:VKQ⋅=线性关系:(1) fjKV VK抛物线关系:V f ——自由车速 K j ——阻塞密度 3、通行能力 与Q 区别概念:道路在单位时间可能通过的车辆数〔行人数〕。

通行能力与交通量的区别:通行能力:是“能力〞, 检验道路是否充分发挥作用的依据。

交通量:道路上实际的通行数量。

二、交通规划、路网规划 1、城市交通模式 2、交通规划步骤1.交通调查。

2.交通预测---由调查资料,建立交通需求模型,进展现状分析和未来交通预测。

3.交通规划1〕提出交通战略方案2〕提出交通网络规划方案,并评价优化。

3、OD 调查 出行,区〔间〕出行OD 调查的概念2()f jK QV KK含义:对交通的发生,终止所做的调查。

必要性:因为Q,V调查,道路交通状况的调查,道路上的流量流速。

OD调查:对客流流向调查〔包括起讫点,路径…..〕出行定义:人,车,货从出发点到目的点的全过程。

特点:一个目的,两个端点。

区〔间〕出行区出行定义:起讫点在同一交通区的出行。

区间出行定义:起讫点在不同交通区的出行。

4、交通预测四步法,出行分布预测的方法:平均增长系数法四步法1.出行产生预测:预测各交通区出发,吸引的出行总量。

2.出行分布预测:预测各交通区之间的出行量分布。

3.交通方式的选择预测:按交通方式的选择将预测的出行量换算为交通量。

4.交通量分配预测:将预测交通量分配到路网〔道路〕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交通特性的研究是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基础,其内容包括:交通系统各要素(如驾驶员、乘客、车辆、行人、道路交通等)自身的特性;交通流的特性;交通要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特性。

以下重点介绍前两部分内容。

人的交通特性
(一)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道路交通系统是由人、车、路三部分组成的一个综合的大系统,其中人包括驾驶员、乘客、行人和居民,是道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驾驶员的行为对整个道路交通系统的运行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驾驶员在保证将车内的旅客和货物迅速、安全、准时地送达目的地的同时,还要注意对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影响,尽量减少交通事故,因此要求驾驶员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驾驶技术。

一般认为,驾驶员的交通特性包括驾驶员的反应操作时间、驾驶员的生理及心理特性等。

1.反应操作时间
驾驶员的反应操作包括感知路况信息、判断分析、采取动作并使动作发生效果三个主要过程,三者所需时间之和就构成了驾驶员的反应操作时间。

反应操作时间的长短与驾驶员的素质、个性、年龄、性别、注意力集中程度以及工作经验等因素有关。

驾驶员开始制动前最少需要0.45感知时间,产生制动效果需0.35,共计0.75。

美国各州公路与运输工作者协会(丸AASHTO)规定,判断时间取1.55,作用时间为15,因此从感知、判断、开始制动,到制动发生效力的全部时间通常按2.5—3.05计算,道路设计中即以此作为计算制动距离的基本参数。

2.驾驶员的生理、心理特性
(1)视觉特性驾驶员所获得的交通信息,约有80%来自于视觉。

可以说视觉机能直接影响到路况信息的获取和行车安全。

驾驶员的视觉机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视力视力是眼睛辨别物体大小的能力,分为静视力和动视力。

静视力指人体静止时的视力,我国机动车驾驶员体检时要求双眼视力均为0.7以上或双眼裸视视力均不低于0.4,但矫正视力必须达到0.7以上,且无红绿色盲。

动视力是指驾驶员在汽车运动过程中的视力,随着速度的增大而迅速降低,此外动视力还随年龄增大而下降。

人的视力与环境的亮度、色彩等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人眼从亮处到暗处,或从暗处到亮处,都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工程师们在城市道路设计时保证—·定的照度,再如隧道的进出口处都应考虑人眼对亮度改变的视觉适应等,都是考虑驾驶员的视觉特性的例子。

②视野人的双眼注视某一目标,注视点两侧可以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

视野与驾驶员的视力、速度、体质以及周围环境的颜色等因素有关。

静止时视野最大,随着车速增加,驾驶员的视野变窄,注视点变远。

③色感色感指驾驶员对不同颜色的辨认和感觉。

红色刺激性强,使人产生兴奋和警觉;黄光亮度最高,反射光强度最大,透雾能力强,容易引起人的注意;绿色比较柔和,给人以平静和安全感,因此在交通控制中把红灯作为禁行
信号,黄灯作为警告信号,绿灯作为通行信号。

交通标志的色彩配置也是根据不同颜色对驾驶员产生不同的生理、心理反应而定的。

此外,驾驶员的动态立体视觉也影响行车安全,在追尾事故中,立体视觉差者占很大的比例。

(2)驾驶员的心理和个性特点研究表明,驾驶员情绪不稳、冲动、缺乏协调性、行为冒失等均易引发交通事故,因此驾驶员身心健康,保持平静的精神状态,思想上注意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