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株口服液轰然倒下的背后

合集下载

三株集团兴衰的启示

三株集团兴衰的启示

案例三株集团兴衰的启示1994年8月,由以吴炳新为首的济南大陆拓销公司和其子吴恩伟的南京克立公司合并,成立了济南三株实业有限公司。

三株口服液同时宣告研制成功。

当年三株公司的销售额即达到1.25亿元,其后公司发展如日中天,在辉煌时期,三株公司总裁吴炳新发誓:“十年进入世界500强。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1997年三株公司因常德市一场索赔300万元的小官司而使三株集团收到毁灭性的打击,年产值达百亿元的生物制药厂被迫停产,号称全国最大的营销网络也大幅缩编,100余万名员工下岗。

从表面上看,作为保健品行业龙头老大的三株集团好像是一个“塑料大棚”,被一场官司捅破了一个大洞,新闻界的一阵鼓噪如同一股寒流使“大棚”内的各种产业被冻得奄奄一息。

但往深处追究,三株集团的快速成长速度超过了极限,而决策者固守其成功的经验,没有去建立自己的风险控制体系,使得企业实际上非常脆弱,突发的一件事,就使得企业面临巨大的灾难。

三株成功后,其决策也大多依靠过去的成功经验,认为庞大的自己对什么都可以无所畏惧,因而忽视了提高企业的风险承受力。

结果一起很小的事件就导致了这个庞大帝国的轰然倒塌。

其实决策问题只是三株公司众多的问题之一,三株公司内部自身的管理问题早已是积重难返。

在内部管理上,重叠结构所带来的弊端尤为突出,已经成为大企业的三株,同时染上了国有大企业那种可怕的“恐龙症”——机构臃肿,部门林立,等级森严,程序复杂,官僚主义,对市场信号反应严重迟钝。

到1997年,三株公司在地区一级的子公司就多达300多家,县级办事处2210个,乡镇一级的工作站则膨胀到了13500个,形成了中国企业界最大的销售网。

看上去,三株公司的营销队伍浩浩荡荡,实际上却是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互相扯皮,在下属机构甚至出现一部电话三人管的怪现象。

集团内各个部门之间画地为牢,原来不足200人的集团公司机关一下子增至2 000人,子公司如法炮制。

对此,吴炳新说:“1997年底,各个办事处也成了小机关,办事处主任养得白白胖胖,没人干工作,整个三株公司的销售工作是由1临时工来干,执行经理以上的人员基本上不搞直接销售。

三株口服液

三株口服液

面对如此的品牌危机,三株却一直束手无策,任由事态发展下去,直到上下游合作商反目,使企业经营全面陷入危机,直到从营销大舞台上消逝。
据营销界人士分析,其实当年三株的公关危机并不是致致命的,开始,此案子并没有扩大,其影响力琐没有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只是在一年后,法院把老汉未及服用的口服液拿去化验,称该检品为不合格产品,这时的危机才全面爆发。试想一下,一年的时间,三株足足有一年的时间来解决好这个问题。如果当时企业能够对公关危机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能够启动一套科学系统的解决方案,那么也不会引起全国新闻媒介的爆炒,三株也不至于遭受群起而攻之的厄运!如果三株当年能临危不乱,迅速出手,及时处理,尽量缩小事态的范围,把这件事引到传媒的视野之外;如果不推卸责任,不把打官司的事进行到底,而是主动承担,树立起诚信的形象,那是不是会有另外一种结果呢?
三株不服,上诉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可是就在这时,不知谁把第一审的红头文件写成报道,寄到全国各地的媒体进行炒作。
此消息一出,轰动全国,经销商和消费者纷纷退货索赔。1998年春节以前,三株每个月总有几亿回款,但从1998年4月下旬开始,三株市场销售急剧下滑,直至月销售额不足1000万,两个生产工厂全面停产,6000多名工人放假回家。当年,三株公司在湖南市场上首次出现零销售,三株口服液及三株系列产品在全国的销售也陷入困境,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0亿。
说到中国的企业危机,就不能不说到“刮骨疗毒”的三株,不能不说到:一篇《八瓶口服液,要了老汉一条命》的新闻报道,竟要了这个号称“中国第一保健品牌”的营销巨人的老命!
1996年6月3日,湖南常德市77岁的退休职工陈伯顺,因患老年性尿频,买了十瓶三株口服液回家,服用治病。但服到第四瓶时,陈伯顺身上起了红斑;等服到第五、六瓶时,已全身红肿;服到第八瓶,老人家居然全身溃烂。湖南汉寿县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三株药物高蛋白过敏症”。

三株口服液案例

三株口服液案例
这个事件给三株公司带来巨大影响被三株公司称为成都事件1997年初以后三株公司逐渐走了下坡路1998年3月31日湖南省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常德市民陈然之诉三株公司一案做出终审判决判定陈然之之父陈伯顺之死系服用三株口服液所致并判定三株公司赔偿其损失21万元并没收三株公司非法所得1000万元
三株口服液——案例分析
2.“拔苗促长”的用人机制
三株一开始就十分注重敢于自我 实现勇气和大 胆创新的精神,并在进行内部组织设计与制度建设 时,把发挥人的潜能与激发 人的创造性放在首要地 位。三株公司在迅速膨胀过程中,需要大量人才, 出现了 人才瓶颈现象,这种情况是由于现实的条件 决定的,因为刚具雏形的市场经济不可能给三株 公 司准备好所需的人才。 三株公司解决人才瓶颈问题的办法是 给新手以 更高的职务,放手让他到新的市场上创造性的开展 工作,但因压力过大培训工作跟不上给企业埋下人 才不能胜任公司迅速扩张的形势。
1997年3月31日晚,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 对成都三株公司做虚假广告宣传一事进行了报道。 这个事件给三株公司带来巨大影响,被三株公司称 为“成都事件” 1997年初以后,三株公司逐渐走了“下坡路” 1998年3月31日,湖南省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对 常德市民陈然之诉三株公司一案做出终审判决,判 定陈然之之父陈伯顺之死系服用三株口服液所致, 并判定三株公司赔偿其损失21万元,并没收三株公 司非法所得1000万元。这个事件被三株公司称之为 “常德事件”。 该事件之后,三株以“雪崩”的速度开始淡出பைடு நூலகம்史的 舞台。
6、营销进入怪圈
三株采用雷同的宣传方式,对消费者进行连番 轰炸,没有宣传方式和宣传艺术的提高,更谈不上 什么品牌提升,已经影响了其品牌形象,人们对那 种压迫式的灌输产生反感 公司经理们为了提高产量,一味加大投入,投 入产出比己越趋不合理。由于过度注重近期目标使 三株口服液提前进入了衰退期,而三株庞大的营销 队伍巨大的开支使这支大船拥有难以扼止的惯性, 只能一步步向危险驶去。

三株口服液危机事件

三株口服液危机事件

三株口服液危机事件三株口服液危机事件2011-1-31 10:43:00 来源:潜伏商务网作者:余则成Face(承担责任)原则是否遵循危机管理中的Face原则,实质上是考验陷于危机中的企业对于组织利益选择的不同态度。

危机发生后,公众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益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感情问题。

无疑,利益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危机事件往往会造成组织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冲突激化,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来看,无论谁是谁非,组织应该主动承担责任。

目光短浅的企业,为了保护自身、获取短期利益,在危机管理中往往将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束之高阁,最终却为之付出巨大代价。

而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企业,宁愿以牺牲自身短暂利益换来良好的社会声誉,树立和不断提升组织和品牌形象,从而实现企业发展的基业常青。

相似的产品危机形势,不同的责任表现和结局。

三株口服液风波和强生泰诺事件,两个经典的危机管理故事,对此作了最好的诠释。

典型案例:三株口服液危机事件在中国企业群雄榜上,三株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

1994年8月当吴炳新、吴思伟父子在山东济南创立三株公司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料到自己会创造出中国保健品行业最辉煌的历史。

今天,三株的辉煌传奇和其瞬间衰落瓦解的故事一样,仍然为人们津津乐道。

三株的辉煌时刻从1994至1996年的短短三年间,三株销售额从1个多亿跃至80亿元;从1993年底30万元的注册资金到1997年底48亿元的公司净资产。

三株在全国所有大城市、省会城市和绝大部分地级市注册了600个子公司,在县、乡、镇有2000个办事处,吸纳了15万销售人员。

迅速崛起的三株不仅达到了自身发展的顶峰时刻,更创造了中国保健品行业史上的记录,其年销售额80亿的业绩至今在业内仍然无人可及。

三株帝国的没落正如其迅速崛起一样,三株的失败,来得是那样突然。

时至今日,人们仍然为之唏嘘不已。

正如之前我们提到,危机伴随着任何一个组织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从企业成立之日起它便形影不离。

三株口服液失败的经验教训

三株口服液失败的经验教训

三株口服液失败的经验教训(2011-02-22 20:53:02)转载▼分类:其他百科标签:案例保健品海南经商口服液三株三亚旅游蒲正勋商业杂谈1994年8月,吴炳新和其儿子共同创立三株实业有限公司,三株口服液同时研制成功,第一年的额就达到亿元,1995年以自己创立的四级体系挺进农村市场,取得巨大成功,一年后销售额达到了80亿元,在其鼎盛时期,把三株开到了全国各地,注册了600多个子公司,销售人员达到15万多人,紧接着公司开始向医疗、精细华工、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等行业,兼并20多家厂。

1998年3月,湖南常德一老汉因服用三株口服液死亡,和三株公司打起了官司,全国媒体以《八瓶三株口服液喝死一条老汉》为标题进行密集报道,至此三株全面爆发,销售额急剧下降,帐目出现亏损,工厂停产,社会传言三株已向有关方面申请破产;到1999年,常德官司尽管胜诉,但赢了官司,输了市场,三株在全国所有的办事处和工作站全部关闭,疲态尽显,2000年的市场上三株产品几乎绝迹了。

点评:三株宣传战术的误区:狂轰乱炸,望而生畏的品牌形象塑造。

在中国早期的市场环境中,广告是产品推广的一柄利器,可在短期内使销售额迅速增长,三株过多地运用这种战术,每到一处,广告泛滥成灾,长此以往,这种行为对品牌美誉度的破坏是一种灾难,凭借王婆卖瓜式的广告开路,忽略品牌美誉度的培养,结果可想而知。

另外,三株跟当地的媒体关系是靠投放高额的广告费来维护的,一旦企业周转资金不灵、厚此薄彼、广告款出现拖欠,媒体“翻脸”是常有的事。

不正当的市场策略。

三株产品甫一上市,终端推广与政府机构建立暧昧关系,拉拢腐蚀职能部门;无情对待对手,树敌太多。

三株公司内部曾经出了一份关于《三株公司信息工作规范》的文件,其实就是对于竞争对手的“杀手锏”,文件这样要求:“根据信息,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出对策(例如,对其违法行为进行举报,对其义诊活动进行破坏等)。

市场人员的特殊使命是:1)与各地经理配合,通过我们的公共关系,通过种种手段拉拢、瓦解竞争对手的公共关系,使其为我们服务;2)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在对手的内部建立‘线人’。

三株集团的营销危机

三株集团的营销危机

成功的解读
• • • • • • 市场定位-农村 广告策略-紧抓住了农村消费者的心理 营销网络-健全庞大 营销组织框架-完善 营销手段-无孔不入、立体轰炸的宣传 营销模式-独特的事件营销、促销
三株辉煌的业绩
100 80 60 40 20 0 23.5 1.25 0.1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三株集团的营销危机
目录
•三株辉煌发展史
•创始人吴炳新
•SWOT分析 •成功的解读 •没落之始 •危机的伏笔 •对症良方 •现在的三株
三株发展史——“生物制药帝国”
• 1992年12月28日 吴炳新在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注册成立了济南大陆拓销有限公司,三株公司创业。 • 1993年12月29日 “三株口服液”通过山东省科委组织的科技鉴定为“国内首创,国际领先”。 • 1994年8月8日 三株公司正式成立。 • 1995年11月8日 三株赋新康通过山东省科委组织的 科学技术成果鉴定。 • 1996年 三株公司销售收入达到80.6亿元, 上缴国家税金8.2亿元。 • 1997年 三株集团正式成立。 • 1998年3月 常德事件发生,三株口服液销售受到重大影响。
SWOT分析-外部机会(O)
一般环境分析
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只是单纯的满足于温饱。
人们对健康问题的重视
随着工作压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处于 亚健康状态,消费群体就会不断扩大。 特定环境分析
竞争对手的缺陷
保健品市场的主要竞争对 手,多数是集中在城市、城镇发 展,而农村这一潜力市场少有人涉及。
一审后的重创
一审给了三株以毁灭性打击,全国各经销商、消费者纷 纷要求退货索赔。 判决后的4月下旬开始,销售急剧下滑,直至销售额不足 1000万元。,1998年4-7月的四个月间全部亏损,生产三株口 服液的两个现代化工厂全面停产,6000多名工人放假回家。

三株口服液案例分析

三株口服液案例分析

核制度,财务监督机制,还通过设立检查大队这
一特殊的机构使各级负责人在使用委让权力的同
时受到严密的监控,从而杜绝了民营企业通常会
有的内部混乱局面。
兵败滑铁卢

先是“广东事件”。1995年5月,广东省卫生厅专门发出
了《关于吊销三株口服液药品广告批准文号的通知》。该通知
称,“济南三株保健品厂在《珠江经济信息报》上刊登的药品
广告,超越了《药品广告审批表》审批的内容。”应该说,这
是一份在某种程度上等于宣判了三株口服液在广东省“死刑”
的通知。尽管事后经过各方活动,三株口服液得以在广东继续
销售,此事也未被媒体曝光放大。可是,即将来到的危机,此 时迹象已显。尤其是,到了1997年,单上半年,三株公司就因 “虚假广告”等原因而遭到起诉达10余起。
转折:
• 在1998年,因为那次著名的“常德事件”,三株的月销额从最高时的 7亿元急速下滑至1000余万元,16万人的营销队伍当年就裁掉了15万 人,从此进入了休眠期。
三株口服液成功的原因
产品策略 广告、宣传策略 农村包围城市
三株企业文化 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
产品策略
三株神话的造就与正确的市场定位不无关系, 其成功之处在于抓住消费者的心智区间。
诺,花428元买回了10瓶三株口服液。据陈家人介绍,患老年性
尿频症的陈老汉服用了两瓶口服液后夜尿减少,饭量增多,但一
停用又旧病复发;当服用到三至四瓶时,老汉出现了遍体红肿、
全身瘙痒的症状,第八瓶服完,陈全身溃烂,流脓流水。6月23
日,被送到汉寿县医院就诊,医院确诊为“三株药物高蛋白过敏
症”。其后,陈病情不断反复,于9月3日后死亡。陈老汉死后,
1 三株口服液
2

三株口服液典型的案例讨论总结归纳

三株口服液典型的案例讨论总结归纳

针对特定消费群体
三株口服液将目标消费者定位为 中老年人,针对他们关注健康、 提高免疫力的需求,精准投放市 场。
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市场上众多保健品中,三株口 服液凭借其独特的配方和功效, 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差异化竞争 优势。
创新的营销策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多元化的销售渠道
三株口服液不仅在药店销售,还进驻 商场、超市等零售渠道,扩大了销售 覆盖面。
加强品牌建设
总结词
品牌建设是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的重要手段。
详细描述
三株口服液曾因其良好的品牌形象而 备受消费者信赖。现代企业应注重品 牌建设,通过提升品牌形象、加强品 牌传播等方式,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 认知度和忠诚度。
优化营销策略
总结词
营销策略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市场表现和销售业绩。
详细描述
“南京事件”
1999年,南京消费者因服 用三株口服液出现不良反 应,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广 泛关注。
“济南事件”
2000年,济南消费者因服 用三株口服液死亡,再次 引发社会舆论对三株公司 的质疑。
失败原因分析
产品质量问题
危机公关失误
三株口服液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质量控 制不严格、生产工艺不规范等问题, 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
市场份额
三株口服液在中国保健品市场中 占据了一定的份额,特别是在中 老年保健品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知
名度。
该产品的销售渠道包括药店、超 市、电商平台等。
三株集团在推出三株口服液后, 通过广泛的宣传和营销手段,迅 速占领了市场,成为当时中国保
健品市场的一匹黑马。
02 三株口服液的成功因素
精准的市场定位
三株公司在面对危机事件时反应迟钝、 处理不当,导致事态不断扩大和恶化。

三株:成也营销 败也营销

三株:成也营销 败也营销

三株:成也营销败也营销三株公司在短短三四年里就把三株口服液的销售额做到80多亿元,但是1997年底三株公司销售状况却已颓势,而且三株公司1997年大规模多样化经营决策的失误更加速了其繁荣的衰落。

1998年结束,曾令人拍案叫绝的“三株现象”已成昨日黄花。

三株公司旋风式的成功,曾让很多人内心充满着崇敬和迷惑之情,自由落体式的垂落又使人冷静地作面壁式的思考。

三株公司,成也营销三株公司从一诞生,就注定了它只有在营销上另辟蹊径,才能在狼烟滚滚的保健品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事实上,三株公司最终成功,也就成在营销。

1.不遗余力地建设庞大的营销网络三株公司在鼎盛时有近几百个产品销售公司,按层次分有总公司、产品营销中心、战区指挥部、子公司、分公司、工作站等六级组织;有十几万销售人员;产品销售子公司一级费用就占同层次销售收入的30%以上,整个三株公司结构是以销售为主体的典型的哑铃型结构。

从结构系统论的观点看,三株公司营销网络由组织网络、典型经验、营销人员构成,它们相当于整个营销网络的骨骼、肌肉和神经。

从三株公司早期开发市场成功的过程看,三株公司营销的成功就在于它创造性地设想,并几乎是不计后果的强行实施、搭造这三方面的框架以及培养、提升这个框架的功能。

尽管这种不计后果做法的负面影响也是三株公司后期暴露出的主要问题,但在三株公司发展的早期却是其营销上的成功之作。

正是这一点,三株公司营销模式才成为很多公司效仿的榜样。

三株公司的组织网络是基于地理区划和人口密度建立的,这张网络密集地分布在整个中国(西藏、台湾除外),有了这张密布的网,三株公司对市场的开发结果可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2.“拔苗促长”的用人机制三株公司的用人思想可以用吴炳新(三株公司创始人和现任总裁)的一句话作为概括:“是个猴子,给棵枣树抱抱;是只老虎,给座山守守;是条蛟龙,给条江河翻腾翻腾”,应该说三株公司将这种用人思想贯彻得很彻底。

现代市场营销成功最重要的保证是知识力和创造力,而这些是用人体现的。

三株口服液轰然倒下的背后

三株口服液轰然倒下的背后

三株口服液轰然倒下的背后随着近几年在保健品市场的不断壮大,“口服液”这种新型的保健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无论是对于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人,还是想要通过口服液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这个市场都提供了一个特别的选择。

但是,在这个市场备受追捧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现实。

三株口服液轰然倒下已经有两家口服液品牌在2019年倒下。

但是2020年6月8日,国内知名的三株口服液公司宣布倒闭的消息,更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三株口服液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国内口服液市场的老牌企业之一,长期以来在这个市场享有不错的声誉。

但是如今,这样一个长期饱受好评的公司却选择了倒闭。

这究竟缘于什么呢?产业链的问题对于三株口服液倒闭的原因,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由于整个产业链存在问题所导致的。

据了解,三株口服液公司的湖北生产基地从去年底开始进入停工状态。

然而,在这整个时间里,公司却没有及时予以反应。

直到今年三月份,这个问题才被披露出来。

而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公司引进的投资者也没有向公司融资。

市场转型的压力除了直接经济利益核心的问题之外,更多三株口服液公司倒闭的背后,是一个更大规模的市场问题。

随着整个口服液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快速发展,竞争也日益激烈。

更多的保健品品牌开始尝试在市场转型方面,进一步扩大市场。

口服液品牌一些传统的产品线不再受到市场的青睐,而消费者也开始更加关注口服液产品的品质和口感。

这样的市场发展和竞争之间,三株公司显然陷入了一个困境,不存在足够的市场空间和优势,无法跟上市场的步伐和竞争力。

打造更加健康的市场作为消费者和保健品厂商,我们希望看到口服液市场发展,是健康、可持续的。

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更为完善的监管体系,让所有的口服液厂商遵守规范和标准,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消费者也应该不断提高对于保健品的认知和素质,了解什么是口服液,以及这些保健品的药性和副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关注整个口服液市场的持续发展和健康性。

这个市场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和挑战,但同时也有更多的新机遇出现。

三株口服液案例分析报告

三株口服液案例分析报告
三株口服液案例分析
我不在江湖,江湖上有我的传说
1 三株口服液
2
三株口服液成长简介
3
三株口服液成功的原因
4 三株口服液兵败滑铁卢
5
三株神话破灭的原因
6 三株神话破灭带给我们的启示
• 三株口服液是济南三株药业有限公司起家的保健品,能有效抑制 和杀灭胃肠道各种有害菌及病原菌、调理恢复人体消化吸收功能, 激活机体吞噬活性、提高机体免疫力,清除体内多余自由基和有 害物质,促进机体内组织细胞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 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及治疗作用。
三株企业文化
• 三株公司非常注重思想工作。 • 三株的文化既有传统的中国式人情味,又
有着强烈的西方以及日本式的企业文化色 彩。 • 三株是国内较早提出职业经理概念的企业。 • 三株向员工灌输终身聘用观念。 • 三株还准备给员工购买养老保险。 文化总结:前面挂着一块饼,抽着鞭子让你 走,还不忘了给你抚摸伤口。
从数亿元,一下子跌到不足1000万元,从4月到7月全面亏损,
生产三株口服液的两个工厂全面停产,6000名员工放假回家,口
服液的库存积压达2400万瓶,相当市场价值7亿元。

1999年,三株的200多个子公司已经停业,几乎所有的工作
站和办事处全部关闭。2000年,三株企业网站消失,全国销售近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权利集中,责任明确,层级分明,有利于人
员的委派与调任,三株储备着一批经理人员,随
时可以派往各基层单位,同时,三株正处在飞速
膨胀期,在三株公司内部晋升之路较为畅通,也
比较明确,进入三株公司后业绩突出者二、三年
就能进人中级领导层。

更主要方面,三株公司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

三株口服液危机事件

三株口服液危机事件

三株口服液危机事件三株口服液危机事件2011-1-31 10:43:00 来源:潜伏商务网作者:余则成Face(承担责任)原则是否遵循危机管理中的Face原则,实质上是考验陷于危机中的企业对于组织利益选择的不同态度。

危机发生后,公众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益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感情问题。

无疑,利益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危机事件往往会造成组织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冲突激化,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来看,无论谁是谁非,组织应该主动承担责任。

目光短浅的企业,为了保护自身、获取短期利益,在危机管理中往往将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束之高阁,最终却为之付出巨大代价。

而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企业,宁愿以牺牲自身短暂利益换来良好的社会声誉,树立和不断提升组织和品牌形象,从而实现企业发展的基业常青。

相似的产品危机形势,不同的责任表现和结局。

三株口服液风波和强生泰诺事件,两个经典的危机管理故事,对此作了最好的诠释。

典型案例:三株口服液危机事件在中国企业群雄榜上,三株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

1994年8月当吴炳新、吴思伟父子在山东济南创立三株公司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料到自己会创造出中国保健品行业最辉煌的历史。

今天,三株的辉煌传奇和其瞬间衰落瓦解的故事一样,仍然为人们津津乐道。

三株的辉煌时刻从1994至1996年的短短三年间,三株销售额从1个多亿跃至80亿元;从1993年底30万元的注册资金到1997年底48亿元的公司净资产。

三株在全国所有大城市、省会城市和绝大部分地级市注册了600个子公司,在县、乡、镇有2000个办事处,吸纳了15万销售人员。

迅速崛起的三株不仅达到了自身发展的顶峰时刻,更创造了中国保健品行业史上的记录,其年销售额80亿的业绩至今在业内仍然无人可及。

三株帝国的没落正如其迅速崛起一样,三株的失败,来得是那样突然。

时至今日,人们仍然为之唏嘘不已。

正如之前我们提到,危机伴随着任何一个组织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从企业成立之日起它便形影不离。

三株跌落那些事

三株跌落那些事

20世纪90年代,三株口服液横空出世,在国内保健品市场掀起一阵飓风,仅仅3 年,就创造了年销售额80.6亿元的神话。

然而,成功登顶后,三株却出人意料地迅速跌落谷底,令人唏嘘。

/见习记者 陈振江三株跌落那些事缘落缘起吴炳新是公认的营销天才,但一直没有发挥的机会。

这位1938年出生的山东人,小时候的生活只有一个字:苦。

吴炳新人生的第一次转机出现在1954年,当时全国农村普遍成立初级社,16岁的吴炳新自告奋勇,当上村初级社会计。

凭借聪明和勤奋,吴炳新后来成为11个高级社的总会计。

1958年,为支援包钢建设,吴炳新前往包头矿务局,成为正式职工,不久出任主管会计,后提升为销售科长。

1978年,博闻好学的吴炳新决赚,不违法,就愿意干。

已经51岁的吴炳新,与保健品的缘分似乎到了。

大陆拓销创立时,正赶上生物制品“天安851”问世。

爱琢磨的吴炳新在生病期间曾研究过中西医和不少保健养生品,他判断天安851会大有市场。

但吴炳新错了,市场并不认可这个产品。

出师不利的吴炳新很快调转枪定投入到改革开放大潮中去,换一种活法儿。

但严重的肝病,却阻挡了吴炳新的脚步。

1986 年,吴炳新干脆离职,一边治疗,一边下海创业。

吴炳新四处寻找能上手的生意,第一个找到的是卖豆芽,这一年,吴炳新48岁。

之后,他还承包过一家小糕点厂和两家商场。

生意做得不错,但并未表现出特殊的商业才华。

1989年,全国兴起开发区热,吴炳新与时俱进地来到安徽新建的淮南开发区,与儿子吴思伟一起注册了“淮南大陆拓销有限公司”。

至于拓销什么,吴炳新也不太清楚,只要有钱Lessons 教训共鉴Experience 借鉴那些年,三株采用大规模宣传战略,农村可以粉刷的墙面上都印上了三株口服液的宣传语86 | 创新世界周刊 | 2019.7遍布中国21个沿海发达城市,而且网络的建设完全有别于原来三株集团的销售网络,其雇员全部是专业医生。

当年的吴炳新深谙顾客心理,站在顾客的角度去思考,消费者需要什么样产品、怎样的宣传方式会更容易让消费者接受而不是抗拒等问题,吴炳新都考虑到了。

三株口服液案例讨论

三株口服液案例讨论

▪ 三株的历史犹如昙花一现,壮观美丽又让 人扼腕叹息。这其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有 经验,也有教训。现在企业需要做的是:用 行业内现在缺乏的创新精神去认真分析、研 究,创造出真正适合企业自身和市场状况的 营销模式。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占领市场, 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建立专家形象:通过与医院、医生联合举办的义诊,实际上
医生已经成了三株的形象代言人,保健品却披上了医药的外 衣,成了医疗科技的象征。不止如此,三株还通过与权威机 构的合作,使其站出来为三株做证言,再加上数量众多的消 费者案例,试想,消费者怎么会不相信三株的功效?特别是 农村消费者,对广告的相信度普遍较低,任你宣传你的发动 机是不锈钢还是钛合金,都抵不上当地一个维修工的一句话, 更何况是专家给他们的建议?
▪ 建立与消费者的共同体:三株的一系列活动策划,如赠药、 放映电影、宣传队等,真正赢得了民心。三株的亲民活动让 民众感觉到三株对他们的回馈和仁爱,从而逐渐消除了人们 的防线,建立起了利益共同体,试想,如果没有了三株,就 意味着人们失去了电影、免费医疗、活动节目等利益,若不 是后来发生的突然事件,人们是不会轻易放弃三株的。这里 面透露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同时也是三株营销的精华 所在。
三株公司还有很多新颖的促销方式,如
电影放映队,锣鼓宣传队,患者俱乐部等, 其中对后来的保健品以及OTC药品影响最大 的、并被广泛采纳的就是专家义诊活动,无 论是在什么场合,有机会就聘请知名医学专 家或知名医师开展义诊等活动,利用广大消 费者对医生的尊敬和信赖,达到推销三株产 品和树立三株良好社会形象的目的。
▪ 这没有一个相当完善的营销体系是无法完成的! 而且它所撬开的竟是广阔的农村市场,并不是具 有相当购买力的城市市场。
▪ 在三株帝国倒下至今,以及三株时期以前, 比较大的保健品企业,都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城市 市场推广上。三株并不是这样,1995年,三株决 定挺进农村市场。也就是这个决定,成就了三株 的辉煌,也是农村市场的告捷,让三株成为真正 的中国保健品大王。可以说,三株是迄今为止, 在中国农村市场取得过最辉煌业绩的企业之 一。 现在,我们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三株的农 村市场策略。

三株口服液覆灭史:年销售80亿的“巨无霸”,却被湖南老汉扳倒?

三株口服液覆灭史:年销售80亿的“巨无霸”,却被湖南老汉扳倒?

三株口服液覆灭史:年销售80亿的“巨无霸”,却被湖南老汉扳倒?“三株口服液,造福全人类。

”上世纪90年代,几乎全国每个农村的路边、墙上、电线杆上都刷着这样一句话。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可口可乐,但一定知道三株口服液。

“三株口服液”,这个来自大山东的品牌,短短三年时间,就占据了全国保健品的半壁江山。

鼎盛时期,三株公司年收入达到了80亿元,拥有600多个子公司,15万销售大军。

但让所有人没有料到的是,这个保健品帝国,却在一夜之间坍塌,最终申请破产。

而扳倒它的,居然是一个湖南老汉。

提到三株口服液,就绕不开他的创始人吴炳新。

吴炳新出身农民家庭,是一个典型的“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人。

这一类型的人,因为吃过苦,受过罪,所以往往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也具有更强大的抗挫折能力。

在创建“三株口服液”之前,吴炳新是包头矿务局的销售科科长。

1982年,很多人跳出国有企业下海经商。

头脑灵活的吴炳新也从包头矿务局出来自主创业,他卖过豆芽,做过糕点,辗转六七年,也没能赚到多少钱。

后来,吴炳新搜索到一款刚刚问世的保健品“昂立1号”,经过调查分析,吴炳新决定做“昂立1号”的代理商。

他马上注册了公司——“淮南大陆拓销公司”,然后,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成为“昂立1号”的全国总代理,负责宣传推广和促销。

仅仅靠着代理“昂立1号”,吴炳新就赚到了1个亿的利润。

他很快嗅到了保健品市场的巨大商机。

吴炳新决心自己做保健品,从生产到销售,一步到位。

1994年,吴炳新已经56岁了。

这个年龄段的男人都已经乐天安命了,吴炳新的梦想却刚刚起飞。

他在山东济南成立了三株实业有限公司,同时推出唯一的保健产品“三株口服液”。

三株口服液是怎么研发出来的?至今都是一个无人揭开的商业机密。

三株口服液的说明书上显示,其主要成分是“双歧杆菌”,效果是“进入肠道并繁殖,达到改善肠道环境、保健的功效。

”从三株口服液问世之日起,吴炳新就自称是三株口服液的研发人、首席科学家。

推荐 三株失败的分析

推荐 三株失败的分析

在 三 株 的 高 速 发 展 阶 段 , 产 品 宣 传
高 速 发 展 阶 段 的 产 品 虚 假 宣 传
1995 5
1997
Page 9
忽视公众利益最终导致三株帝国瓦解
一是“成都事件”,成都市场 部人员在编写宣传材料时,未 经患者同意,就把其作为典型 病例进行大范围宣传,结果导 致纠纷,并经新闻界曝光,敏 感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 也飞进了报道,事件由成都波 及到全国,产生了极大负面影 响。 二是“常德事件”,湖南常德 有一病重老人服用了儿子买来 的三株口服液后,不久死亡, 家属认为三株口服液致死的罪 魁祸首。于是诉诸法庭,判决 结果几经反复,官司打得旷日 持久,传遍神州
Page 5
分析三株失败的原因
1、盲目扩张和多元化战 略 2、机构的爆炸式膨胀和 管理失控 3、高速发展阶段的产品 虚假宣传 4、忽视公众利益最终导 致三株帝国瓦解
5、产品成功后,缺少战 略定位 6、营销进入怪圈
Page 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盲目扩张和多元化战略
1995年10月17日,吴炳新在新华社的一次年会上宣 读了《争做中国第一纳税人》的报告。设想到20世 纪末,完成900亿元到1000亿元销售额,成为中国 第一纳税人,其勃勃雄心溢于言表。为了实现这一 理想,三株公司开始实施全面多元化发展战略,向 医疗电子、精细化工、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物理 电子及化妆品等6个行业渗透。与此同时,三株在 全国范围内收购、并购几十家亏损医药企业,令企 业担负期严重的债务压力。这种过分乐观的态度和 盲目扩张的战略,无疑助长了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 的骄傲自满情绪,也成为三株危机意识淡薄和忽略 公众利益的诱因。
Page 7
机构的爆炸式膨胀和管理失控 投 造同面哪但及部为业复划病体株和公到机四 放 成时要来具时设了对杂地”制所 司 构年 到的工,报那体掌计统市,为的造崇 , 的间 位广作机,么到握了一场官牢症成尚 年管, 告 多 率 效构下多一各十协信僚,状了的 理三 三 不投率臃面变个个多调号主形,种高家多株层株 足放低肿就化基环种全反义成各种度乡家共扩集 ,下和造需层节报国应盛壁个类集镇 大团 基,管假要办的表市严行垒部似权工县有了及 。层浪理。填事动,场重,,门“的作级 期 宣费失与,处态以,迟令程之国管站办多 下 传了控此上,。便总钝企序间企理。事家倍属 处 , 品 三 子 。 1/3 1997 2000 13000 100 300

当年十分红火的三株口服液为何会销声匿迹

当年十分红火的三株口服液为何会销声匿迹

当年十分红火的三株口服液为何会销声匿迹【原创】当年十分红火的三株口服液为何会销声匿迹●(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虽然谈起三株口服液就会暴露年龄,但是,想到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三株口服液,估计没有几个人还会在乎年龄大小,而是都会谈一谈、说一说。

三株口服液创建于1994年,由吴炳新、吴思伟父子在济南用30万资金注册成立,成立当年销售额就达到了1.25亿,最高时达到了80亿,这种惊人的发展速度,别说是二十年前,就算放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可能也是一个奇迹。

但是,这样的奇迹就在二十年前发生了。

创造三株口服液奇迹的吴炳新,是从内蒙古包头起步做保健品的,最终落户山东做起了三株口服液。

他对三株口服液的功能定位是——三株活菌,乳酸菌+双歧杆菌+XXX菌,对肠道菌群紊乱有显著效。

至于是否真的有效,用过的人都有发言权。

笔者也曾买过两盒,只是,没有再坚持喝下去的决心和信心,也没有能够激发我再喝下去的理由。

正是因为没有让人信服的理由,所以,三株口服液于1998年在市场销声匿迹了。

三株口服液的消失,一点也不稀奇。

在一个阶段十分红火的产品,突然消失的,也不只有三株口服液,还有很多这样的产品。

如曾经当过中央电视台标王的秦池酒,脑黄金、中华憋精等,都只是轰动一时。

吴晓波先生在他的《大败局》中,就剖析了多家这样的企业。

这些企业,除了在电视和广播中大肆宣传外,对这些产品还印发了大量的传单,并雇人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发放。

三株口服液从红火到消失,是必然的。

原因就在于,三株口服液的风光原本就是建立在对保健品盲目崇拜和铺天盖地的刷墙广告时代。

一方面,三株口服液是红火在保健品刚刚启动的年代。

那时候,人们对保健品的出现,很在乎、很稀奇的,三株口服液也正是抓住了消费者的保健心理,大肆地做广告,且把广告做到了农村的各个角落,包括猪舍旁。

另一方面,高额的回扣,或者代销费,让无数人加入到三株口服液的销售大军。

所以,三株口服液的销售上升很快。

但是,由于三株口服液本身并没有宣传的那么有保健功能,甚至传出了有负面作用的消息。

三株的危机公关

三株的危机公关

三株的危机公关一、三株集团介绍山东三栋集团有限公司于1994年8月8日成立,拥有数十亿元总资产,正式员工近万人,产品涉及医药、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化妆品、饮品五大领域。

集团现下辖生态美集团公司、三株营销总公司、医药产业集团,拥有现代化的生产工厂十余家,其中,济阳工厂是按照国际GMP标准设计建造的中国最大的现代化生态制药厂。

几年来,三株出资上亿元,在济南、大连、北京、佳木斯、天津等地建立了八个研究所,从事医药、化妆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的研制开发。

一批微生态学界、医学界的知名专家是这些研究所的骨干力量。

根据三株集团董事长、总裁、党委书记吴炳新同志提出“嫁接理论”,研制了一系列的高新技术产品,如三株口服液,三株赋新康、保腾康、赐慧宝等三株系列;生态美自然霜、自然露、洁发素、彩妆、儿童用品等生态美系列化妆品;吴氏治疗仪,威得口服液,阿尼西坦片等。

这引起产品投入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株集团已在全国(除台湾、西藏以外)地级以上城市建立了300多家营销子公司。

依靠这一网络,可以迅速把产品推向消费者,直接为消费者服务。

三株集团还根据产品的特点和中国市场特点,创造了一系列促进市场发展的营销观念和营销方式。

同时,三株还不断向海外拓展。

1997年,三株口服液、三株赋新康、生态美洗面奶三个产品获得美国FDA的注册认定,取得了进军美国市场的“绿卡”。

目前,产品已在日本、香港、韩国市场上进行了销售。

三株集团视“消费者为上帝”,积极开展服务营销。

由于卓越的服务,三株集团1997年被美国优质服务科学协会授予优质服务顶级荣誉——“五星钻石奖”;吴炳新总裁被美国环球优秀文化与优秀服务协会授予了个人终身成就奖——“环球钻石奖”。

二、中国保健品行业情况1、中国保健品的发展过程由于人参的抗疲劳功能,20世纪80年代人参类补品应运而生。

人们开始在商店、在药店,第一次接触到“保健品”。

当时的保健品只有补药的概念,而且凡是保健品厂生产的具有辅助治疗作用的产品都被笼统的称为保健品,没有保健药品和保健食品之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株口服液轰然倒下的背后主题:三株:日不落帝国的崩塌迄今为止,在中国食品饮料或保健品行业,可能还没有一家本土企业,能望当年三株之项背。

1994 年8 月,吴炳新、吴思伟父子在济南用30 万元的注册资金、不到3 年的时间,就撬起了一个80 亿元的大市场,而其使用的杠杆,不过是盛着几十毫升“药水儿”的小瓶瓶。

就凭着“三株口服液” 单一产品,山东三株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当年,销售额即达1.25 亿元;次年猛跳至23 亿元,第三年就达到了惊人的80 亿元,三年累计上缴利税18 亿元。

在全国所有大城市、省会城市、绝大多数地级市,三株近乎疯狂地注册了600 个子公司,并在县、乡镇建立了2000 多个办事处,其营销队伍更是达到史无前例的15 万人。

在一些城市,人们因买三株排起了长龙,二三十元一瓶的价格曾被哄抬至七八十元;在一些农村,农民们把买化肥、种子的钱都争先恐后地拿来买了“三株口服液” ;“三株卖疯了”并不完全是其广告上的不实之辞。

实际上,吴氏父子祭起“三株口服液”大旗的时节,中国保健品市场正处在群体性萎缩、低迷期。

新华社记者吴晓波曾引证说,在此前的七八年间,太阳神、娃哈哈、中华鳖精以及各种花粉、蜂蜜口服液掀起了第一轮保健品销售浪潮。

然后,乐百氏的生命核能、巨人的脑黄金以及东北的沈阳飞龙等业已体味到了从鼎盛到衰落的跌宕。

可三株恰恰在这样的背景下,俨然不费吹灰之力就建立起了一个“日不落帝国” ——吴炳新喊出如此口号时,豪情壮志无法掩饰,得意更是溢于言表。

遗憾的是,日出日落,花开花谢,是自然规律。

吴可能压根也没想到,他苦心建立的貌似强大的“三株帝国”竟脆弱得不堪一击。

军事化市场营销知情人士说,吴炳新其人几乎从不掩饰自己对毛泽东的崇拜。

由于他56 岁始创三株,属典型的“大器晚成” ,为此,他甚至以遵义会议后的毛泽东自比。

他大手一挥,将中国市场分为东北、华北、西北、华南四大“战区” ,四区分别设立“战区经理”,到了后期,他还建立了市场前线委员会(称之为“相当于国家军委” ),在各省建立了市场指挥部(称之为“相当于前敌委员会” ),完全实行军事化管理,并进行战略转移,改打农村市场,然后“农村包围城市” 。

在《吴炳新文集》中,他总结说,“我们将毛泽东军事思想运用于市场营销,我们还创造了一系列的战术,如迅速抢占市场的闪电战术;先打周边,锻炼队伍,取得经验后再打中心城市的战术;启动市场,广告宣传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人员使用上的'扩大民兵预备役’战术等……”布局既已完毕,“战争”全面打响,三株投下巨额的广告费用作为“重磅炸弹”对四大“战区”进行轰炸,似乎从不吝惜弹药。

但其战术显得尤为巧妙,它不像秦池那样只在中央电视台黄金广告时段投放,而是“组合投放”,即在央视及一些中心城市电视台购买大量的非黄金时间的广告段位,用以播发拉得虽嫌粗糙但却充满了语言诱惑的「株系列形象片。

其屮,最突出的一个主题便是,“三株争当中国第一纳税人”和振兴民族工业。

一定程度I •说,吴炳新的确具仃战略家风范,且善出奇招。

他利用中国低廉的人力成本优势,开展人海战略,聘川了数以十万il的大学生充实到县级、乡镇级的办事处和直传站,以最低的成本、呈快的速度搭建起了•个无与伦比的庞人网络。

吴曾放誇:“除了邮政网以外,在国内,我还不知道谁的网络比我大。

”与此同时,他还创出了一种“无成木广告模式”,即发给每个宣传站和村级宣传员一桶颜料和数张三株口服液的广告模板,要求他们把“三株口服液”刷在乡村每-个可以刷宁的土墙、电线杆、道路护栏、牲口栏圈和茅厕h0以至J:当时每一个到乡村的人都非常吃惊地发现,在中国大地每•个有人烟的角落,几乎都町以看到"三株口服液”的墙体广告,就像当年的陕北,处处郁能见到“三项纪律八项注意” 一样。

此外,三株还极为大胆口具A首创总义地走出了一条“让专家说话,请患者见证”的道路。

三株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使川了“专家义诊”这种行销模式。

在大中城市,每到周末,三株聘用的“门人褂们”就会走上街头义诊,其主旨当然还是推销三株口服液。

再到后期,三株更把这股“专家义诊风”刮到了乡镇、农村。

拯不完全统计,在鼎盛时期,三株一年在全国各地起码要举办上万场这样的义诊咨询活动。

就在如此这般的“战略、战术”配合下,三株口服液,成了“包治百病”的'‘神水”。

吴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这既是三株之大幸,又足三株之大不幸。

神话随一条生命一起终结很快,这些造就了三株神话的“奇功异技”,其内含的种种毒素开始日渐集中地散发了出來。

先是“广东事件”。

1995年5月,广东省卫生厅专门发出了《关于吊销三株口服液药品广吿批准文号的通知》。

该通知称,“济南二株保健品厂在《珠江经济信息报》上刊登的药品广告,超越了©药品广告审批衣》审批的内容。

”应该说,这是•份在某种程度上等于宜判了三株II服液在广东省“死刑”的通知。

尽管事后经过各方活动,三株II 服液得以在广东继续销售,此书也未被媒体曝光放人。

可是,即将來到的危机,此时迹象己显。

尤其是,到了 1997年,单卜•半年,三株公司就因“虚假广告”等原因而遭到起诉达10余起。

再是“成都事件”。

三株成都M场部人员在编写宣传材料时,爭先未征得患者同意,就把其作为典型病例进行大范圉宣传,结果导致纠纷,并经新闻媒体曝光,敏感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也进行了报道,影响由成都一下子波及到了全国。

接着就是“常徳事件”。

1996年6月3「I,湖南常徳汉寿县的退休老船匸陈伯顺听信了三株“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广告承诺,花428元买MT 10瓶三株口服液。

据陈家人介绍,患老年性尿频症的陈老汉服用了两瓶I」服液后夜尿减少,饭戢增多,但一停用又IH病复发;当服用到三至四瓶时,老汉出现了遍体红肿、全身瘙痒的症状,第八瓶服完,陈全身溃烂,流脓流水。

6月23 日,被送到汉寿县灰院就诊,I欠院确诊为“三株药物高蛋门过傲症”。

其后,陈病情不断反复,于9月3 口后死亡。

陈老汉死后,英麦子、儿女一纸诉状把二株告到了常徳市中级人民法院。

1998年3月31 II,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三株公司败诉的•审判决,要求三株向死者家属赔偿29.8 )}元。

到此时,常徳一案(2引起了国内媒体的普遍关注。

一宙判决后,当即有20多家媒体进行了密集报道,英标题均为“八瓶三株II服液喝死一条老汉”。

这条爆炸性新闻,对于木己风雨飘摇的三株,无异于毁灭性•击。

三株神话最终也随希这个陈老汉的生命一起终结。

从当年4月卜旬开始,三株的全国销售急剧卜滑,月销俗额从数亿元,一卜子跌到不足1000 万元,从4月到7月全而亏损,生产三株口服液的两个11厂全而停产,6000名员匸放假回家,口服液的应存枳压达2400万瓶,相半市场价值7亿元。

5月,就开始右传言说,三株已向右关方面申请破产,但因欠卜巨额贷款,其申请最终未被批准。

亿者注总到,有网络媒体提及,2006年3月,三株方面曾积极向国家工商总局小领直销牌照,总图借助直销模式“重建昔日辉煌”,但之胆再没见下文:再后来就少右媒体继续关注三株。

想来,作为个品牌的三株,已然淡出历史舞台,曾经妙想着把三株做成“冇年老店”的吴氏父子,业己彻底游离出人们的视线之外。

i己者注:本组文章借鉴了《南方周末》、《商界》、《大败局》等媒体和书籍的内容,在此一并致谢。

为何“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万杰、秦池、三株曾经的风流己彼雨打风吹去,或许,在今天再去反思它们的失误已没有多大意义,甚至还右些“事后诸葛”抑或足“马后炮”的意味。

佢它们终究圖卜•了深刻的教训,所谓“前事不忘、后事Z师”,通过对这些经典失敗案例的反思与教训汲取,对于日后诸多企业避免重蹈类似的覆辙,应不无裨益。

资本运营宜选准领域有些企业究竟为什么“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呢?青岛市委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程国有教授为记者分析说,企业的成功,无非有这么几种悄况:•是围绕若自己的上业或核心优势搞资本运营,并藉此不断获取新的优势,比如背岛啤洒,其只在啤酒生产打销答领域扩张,尽管由J:扩张速度过快过猛,住一段时间里曾造成消化不良,但随着其无形资产的扩张,总体的发展还是继续向上;二是进入到有市场前呆、市场正处在扩张期、可以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行业进行资本运营,也能取得成功:再就是进入暴利行业,比如早期进入房地产行业的那些企业都収得r成功。

也就是说,能否选准领域和方向进行资木运营,是企业能否走向成功的一个关键。

“其实,从力杰、秦池、三株这儿个案例中并不难看出这一点。

”程国冇说,“比如力杰灰院,某种总义卜•说,就是因为瞅准了高端医疗领域的市场前景,且这个市场止处r扩张期、能实现超常规发展,而H实际上还是个暴利行业,所以就获得了巨大成功;而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 年代•!■期,保健品行业仍是暴利行业,三株等企业即因此而风光无限;秦池白酒则通过大胆运作,在辉煌的几年中,通过白酒销售最的提升而使企业形象右了质的变化,也获得了成功。

”穆国有认为,剖析这三个经典失败案例,有必要对"山•场的变化” 一一这-重要问题重新认识。

这是因为,市场环境、市场背景的变化,往往是企业进行资本运营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他进一步解释说,以秦池、三株为例,它们走向没落,英实都在1998年到2000年间,而其时恰是中国经济由通胀转向通缩的时期,ri•姓的购买力持续卜降。

换言z,市场坏境、市场背景在当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再加上这些企业的产品同化,不能及时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产品创新,甚至还出现了严重的质伞问题,这也就直接引发r消费者的不信任一一市场上普遍的购买力减弱与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信任危机等多車因素相结合,址终就导致了其市场走向崩溃,进而失去了企业赖以生存的土壤,全而崩淄白然就在所屛免。

而力杰面发生变化,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万杰居然对此熟视无睹,甚至抱有侥幸心理,以为凭自己一己之力,可以与市场大势相抗衡,这就多少有点不自量力,其结果可想而知。

风险意识不可或缺程国有教授的同事、同为青岛市委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的刘文俭教授则认为,这三个案例其实就提示出,企业必须时刻绷紧“风险弦” ,他重点从企业周遭所潜藏的几大风险、如何规避这一角度谈了自己的观点。

刘文俭指出,概括说来,主要有七大风险。

第一个风险就是资金链风险,有些企业在急剧扩张的过程中,往往投资项目过多,而一旦政策面发生变化,碰上银行撤资,很可能一下子就会玩不转,资金链一旦断裂,很可能就带来灭顶之灾;第二就是货币政策风险,这往往直接就影响到企业的资金运作;第三是项目或产业风险,比如企业已经对某个产业进行了前期投资,可该产业本身就是高风险产业,企业如果对风险程度与自己的抗风险能力事先估计不足的话,风险甚至可能被放大;第四个风险是经营管理风险,有些企业已经患上了“大企业病”却不自知,对市场不能做到正确的把握、分析、预测,对市场变化也就表现出反应迟缓,很多大企业就因此倒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