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内涵之比较共40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

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

中西方传统文化1、中西方文化概念的异同“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最早见于《易.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当时的“文化”已含有“文明教化”的含义。

孔颖达在《周易古义》中的解释已明确含有“以文教化”的意义。

刘向在《说苑.指武》中所指的“文化”是与“武务”相对应的两种教化方式。

南齐王融《三月三日去水诗序》、晋代束皙《补亡诗.由仪》中的文化强调的是用诗书礼乐、伦理道德,以致典章制度教化世人,即“文治教化”。

《辞海》定义: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西方“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基本含义是耕作。

16世纪《牛津词典》智力、美德、道德的培养,加入人文性。

20世纪60年代雷蒙·威廉斯《文化分析》理想式:人类完美的过程、状态。

文献式:知识和想象的作品的整体,记录人的经验。

社会式: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的描述,既包括艺术、学问中的意义和价值,也包括制度、行为中的意义和价值。

1973年《苏联大百科全书》:“文化概念最初是指人对自然的有目的的影响,以及人本身的培养和训练。

培养不仅包括培养人们遵守现有准则和习惯的能力,而且包括鼓励他们遵守这些准则和习惯的愿望,使他们相信文化能够满足人的全部要求和需求。

任何社会的文化都包含这两层意思。

”马克思:人的本质的现实实现过程。

在起初使用的时候,都有了人文和精神的指向。

2、文化的结构与分类文化的分类:两分说,指文化包括物质生产文化与精神观念文。

三分说,即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类。

四分说,把文化分成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观念四类。

六分说,将文化划分为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符号、风俗习惯等六类。

文化的结构:尽管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及划分这一概念的外延标准是有区别的,但对“文化”本质的认识一致。

文化的基本结构包括实体性文化与精神性文化。

中西方文化对比

中西方文化对比

中西方文化对比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③民主观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虽然整个封建社会二千多年的历史,基本都是封建集中制的不断加强,是民主政治的彻底丧失,但从一开始,儒家、道家的思想家们就把民主政治放到一个很高的思想高度去认识和看待, 要求统治者爱民、亲民,重视民生疾苦,孔子的“仁”治思想,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老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等等,都包含着“民主”思想,但又推崇君权神授,维护等级制度,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权利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权力,所以,西方人对不能为民服务的政府,通过选票的方式可以给予否决或者改选。

当然这中间可能也有许多问题,但无论认识水平上还是制度设计上,无疑都比我们要先进的多。

④人际交往中国人看重人情方面的情谊,思考问题不会单纯从一个方面去考虑,而是喜欢整体、长远去考虑,往往使一件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而西方人可能相对想的比较简单些,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码归一码,处理问题爽快而有效率,也有利于形成正直的社会风气。

⑤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相对于个人权益,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认为没有国那有家,没有家那有个人,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但也容易忽视个体利益,不懂得保护自己的权益,经常委曲求全,牺牲自我,甚至付出惨重代价。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关于中西教育的差异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教育离不开文化,同时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综合思维
东方文化则更注重将各个部分综合起来看整体,强调整体和谐与平衡,善于从宏观角度把握问题。
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
逻辑思维
西方文化强调逻辑推理和论证,注重事 实和证据的支撑,善于通过逻辑分析来 解决问题。
VS
直觉思维
东方文化则更注重直觉和感悟,强调经验 和直觉在决策中的作用,善于从整体上把 握事物的本质。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目录
• 价值观念差异 • 社交礼仪差异 • 思维方式差异 • 教育理念差异 • 宗教信仰差异 • 审美观念差异
01 价值观念差异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自由和 独立,鼓励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 和目标,重视个人的成就和成功 。
集体主义
中国文化注重集体利益、和谐和 稳定,强调个人对家庭、社会和 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倡导团结合 作和互相支持。
身”的思想。
05 宗教信仰差异
基督教文化与佛教文化
要点一
基督教文化
基督教起源于西方,强调个人信仰、救赎与罪恶观念。基 督教教义对西方社会价值观、道德观产生深远影响,如平 等、博爱、宽恕等。
要点二
佛教文化
佛教起源于东方,注重个人修行、因果报应与轮回观念。 佛教教义对东方社会心态、哲学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如慈 悲、智慧、禅定等。
中国艺术创作则更注重传统和民族精 神,强调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现代观念
西方文化更加注重现代观念,倡导自由、平等和民主,强调个人权利、性别平 等和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同时,西方文化也更加注重创新和变革,追求时尚和 潮流。
02 社交礼仪差异
见面礼节与称谓习惯

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比较

3、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
东方文化等级观念强烈,强调“上下有义,贵贱 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 。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 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 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
4、核心家庭与四代同堂
在西方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较 为平等。 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父母与子女是依赖 与被依赖的关系,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
传统的中国自然观崇尚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 然,认为在人与自然相处中世界万物都是在不停 地循环往复,繁衍生息。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反对对自然的干预,追求对 自然本性的顺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归于道”,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儒家文化亦讲求“天人之际,合二为一”,中国 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讲求“天人合一”,达到人 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神秘感,很 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 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 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 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 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 方人大为不满。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 在:自己对自己负责;不过问他人的事情;主动 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 的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 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在中 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 种美德。
(四)时间观念:多元制与一元制
时间作为一种文化产物,与人类活动 形成了互动关系。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领域中,人们推崇 一种环形的时间观念。 西方文化视时间如直线延伸,一去不 复返。因此,他们的时间观念非常强 烈,做任何事都有严格的日程安排, 时刻保持“紧张”的时间观念。 中国人是时间的主人, 而美国人则是时 间的奴隶。

中国和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

中国和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

中国和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世界瞩目的对象。

然而,在与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中,中国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是人们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对中国和西方文化的比较进行探讨,从宗教、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宗教在宗教方面,中国儒家思想一直占据了主导地位,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个体道德关系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而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思想则强调了个体与上帝的关系,礼仪礼节等方面也与中国的传统礼教有所不同。

同时,基督教还强调了人类的原罪和救赎,这种信仰不仅影响到个体的道德行为,也深刻影响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

二、社会在社会方面,中国社会历来以家庭为核心,家族伦理和家族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西方文化则更侧重于个体的独立与自由,崇尚个人主义。

西方文化中的民主理念、法制观念等也与中国的传统社会形态截然不同。

虽然近年来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革,但在文化上,个体与家庭、个人主义与家族观念之间的差异依然存在。

三、艺术在艺术方面,中国和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审美理念和艺术风格。

中国的传统艺术注重“画龙点睛”的写意,强调文字和图像的相得益彰,同时注重意境和气韵。

而西方的艺术则更加关注具体的形式表达,注重形式美和情感表达。

同时,现代艺术在西方发展得更为迅速,对于观念的突出和反叛也更为明显,这种艺术内涵和形式也在向中国文化转化。

四、传统节日在传统节日方面,中国文化中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都是和传统文化深刻联系的,往往带有强烈的家庭意味和家族外延。

而西方的节日则更多地与宗教和历史相关,比如圣诞节、复活节等,属于全民假期,并且更好地满足了消费主义需求。

综上所述,中国和西方文化之间有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也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交流和融合。

文化的比较研究既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互鉴,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发展自身文化。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内涵比较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内涵比较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内涵比较作者:梁雪飞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21期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交流已经有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如同手足,千姿百态,各有千秋。

研究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并对中国文化内涵与西方文化内涵进行比较,具有至关重要的历史意义。

进行文化比较能促进我们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1-0041-03中国具有五千年优秀的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论是传统的道家文化、儒家文化,还是戏曲、武术、传统节日、饮食习惯等,都对西方文化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为西方文化增添精彩。

同时,西方文化自产生起,也为我国传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西学东渐”到“改革开放”,我国的传统文化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可谓深入我国人民的生活之中。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之日起,中国传统文化就不断向四周辐射,其中,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引起强烈的冲击和震动,对西方文化造成深刻影响。

同时,西方文化也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

我们应该主动学习先进的西方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坚持文化上的开放,坚持与各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不断为我国传统文化增添新光彩,为人类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一般情况下,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内涵是最基本的涵义,即过去一切精神文化的综合;第二层次的内涵为过去产生,但是对现在的社会生活造成某种影响的诸多精神文化形式总和;第三个层次的内涵为产生于过去,但是对现在的社会生活及未来的社会生活都产生影响的诸多精神文化形式总和。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为产生于过去,对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的精神文化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内涵比较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内涵比较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内涵比较作者:王琳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2期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内涵,然后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内涵的区别,最后提出了两种文化对比对今后文化发展的启示。

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两种内涵截然不同的文化类型,我们应做好求同存异、彰显特色和保护传承工作,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内涵比较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吸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内涵丰富,既包括儒释道学说,也包括风俗习惯和日常饮食。

工业革命之后,西方文化快速崛起、发展和繁荣,并借助国际商贸积极向外传递和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一体化的进程中不断碰撞和融合,并深刻影响各国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对这两种文化内涵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明晰两种文化的本质,也有利于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

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历史精神文化的综合;第二个层次为对现在社会生活产生影响的精神文化形式之和;第三个层次为二者的综合体,即历史和现在产生的精神文化的综合体。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既包含儒、释、道、法、墨等各家学派,也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文学等品类,还包括本土文化、外来文化等,是多元文化的综合体。

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性的文化,综合性的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创造并完善,并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综合体。

中国传统文化在产生之日起,就随着中国版图的扩张,人口的迁移和贸易的兴起向周边国家辐射,并在辐射中对其他文化进入吸收和融合。

在中国传统文化向外传播的同时,中国也接受西方文化带来的影响,在丝绸之路建立初期,西方商人将货物带到中国的同时,也将西方的文化向中国传输。

这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明显差异性的西方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整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稳定,外延丰富,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和多元。

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

武士、侠士、骑士侠士 ,武士,骑士都是的对所谓的 " 国民性 " 起着深刻影响的历史上的武士阶级. " 国民性 " 一词源自日文 , 意为 : 一国或一民族的全体所共同具有的性质 ,感情 .那么 . " 国民性 " 也可以理解为 " 民族性 " , 或 " 民族性格 " . 黑格尔曾意味深长的规定 ,此一方只有反映另一方 ,才能反映自己 . 因此 ,按照辩证观点 , " 国民性 " 的内涵并非是自明性的 , 它必须通过相互的比较才能较全面地呈现出来 .中国侠士 ,日本武士 , 西洋骑士都是和各国 " 国民性" 有着极其密切关系的具有某种 " 超越意识" 的武士阶级 .它们作为东 , 西方民族带有尚武色彩的文化精神的象征 ,显然有其可比性 .因此 ,为了更好地阐明侠义精神对我们民族 " 国民性 "的深刻影响 ,从文化精神的角度对侠士 ,武士和骑士进行比较研究 , 不失为一个必要而有意义的课题 . 在对侠士 ,武士和骑士进行文化比较时 ,应该注重其社会性质和文化精神上的差异性 . 侠士 ,武士 ,骑士是不同文化体系的产物 .侠士和武士同属于东方文化体系 ,他们 " 共同拥有一种非常强大的文化根系 " 这种根系共同来自中国古代文明 . 有人把这一文化体系称之为 " 耻感文化 " , 因为这种文化注重于带有极其强烈感情色彩的社会道德与舆论的约束力 ,强调个人在群体中的名誉 . 而骑士属于西方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体系被称之为 " 罪感文化 " , 它以超越性的宗教信仰和理性精神来产生自我的道德约束 ,强调纯粹个人性的荣誉感 .因此 ,从总体上看 ,侠士与武士所体现的文化精神 ,要比骑士更为接近 . 骑士精神是西方上流社会的文化精神 ,其制度产生于中世纪欧洲的上层社会 ,骑士本身就是一些中 ,小 ,封建主 . 骑士身份的获得 ,是一名武士进入上层社会的标志 ,但这一般是世袭的 .作为一种贵族封号 ,它必须经过长期的服役 ,并通过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 .如果出生于贵族家庭的子弟想成为骑士 ,他必须 7,8 ,岁后即按照自己出生的等级依次到高一级的封建主及其夫人身边当侍童 ,14岁后为随从 ,即见习骑士 ,接受专门武士骑士训练 ,21岁时通过严格的考试和隆重的《授甲》仪式,宣誓及其他宗教礼仪后 ,才正式取得骑士封号 . 从这样一种制度产生的文化 ,显然是一种封闭的 ,贵族文化 ,其文化精神也是一种贵族文化精神. 骑士制度中有骑士不得与平民交手的规则 ,可见其气质 .它看重身份 ,注意修养 ,恪守诺言 ,尊重法规 ,是一种是社会有序化的文化精神 . 与西方骑士对比 ,日本武士虽也属统治阶层 ,但两者社会地位有异 . 在骑士团体内 ,所以人都一律平等 . 而在日本社会的幕藩体制下 , 武士阶层内部有着严格的等级.下级武士见高级武士必须改变自己平时的语言和态度,彼此间有着关于等级身份的礼法 . 同时 ,武士的地位是无保障的 ,他们常常因为自己主君的失势而沦落为贫困潦倒 ,四处漂泊的 " 浪人 " . 中国文化中的侠义传统与西方的骑士文化 , 日本的武士文化性质不同 .西方骑士是一种上层的贵族文化 , 日本的武士是处于社会中介的文化 , 而中国的武侠活跃在小巷间 ,藏身于草野间 .是一种大众文化的产物 . 它有血性 ,轻名利,逞义气 ,是一种使社会活跃化 ,但却含有自发倾向的文化精神 . 同样是武人 , 中国武侠的价值观念表现出其淳朴性 .中国武侠并不似西方骑士那样认为自己对社会某个抽象的精神 ,真理信条和行为规范负有什么义务和使命 ;他们行为冲动 ,也不是来自于对某个与自己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驾临于他们之上的主君或束博他们身心的群体必须履行的责任 .他们的价值观是朴素的 , 随机性的感情因素 . 他们重视友情 , 愿意为朋友赴汤蹈火 ,他们对社会上的弱者抱有深切的同情心 , 尤其是在他们亲历了与他们自身利益无关的不平和不义之事 . 往往仗义相助 .这是一种为情谊感所左右的价值观念 . 骑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 ,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 ,但它也积淀这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 . 如别淋司基指出的 " 对个人的人格的爱护和尊重 ; 为被压迫者和被迫者牺牲全部力量乃至生命的慷慨勇敢精神 ; 把女子作为爱和美在尘世上的代表及作为和谐 ,和平与安慰的光辉之神而加以理想化的崇拜等等 . 西方学者指出 : 从选择品德的倾向来说 ,传统在欧洲占上风 .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 ,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对现代欧洲的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 它构成了西欧民族中所谓的 " 绅士精神 " Gentlemanship , 形成了现代欧洲人对于个人身份和荣誉的注重 , 对于风度 ,礼节和外表举止的讲究 ; 对于崇尚精神理想和尊崇妇女的浪漫气质的向往 ; 以及恪守公开竞赛 ,公平竞争的费而赖精神品质 .总之 ,它使现代欧洲人民族性格中既含有优雅的贵族气质成分 ,又兼具信守诺言 ,乐于助人 ,为理想和荣誉牺牲的豪爽武人品格 , 但往往自高自大 ,易走极端和过于拘泥于形式. 日本武士的人格特质集中体现在所谓的 " 武士道 " 中 / " 武士道 " 最初称为 " 武者之习 " , " 兵之道 "或 " 弓矢之道 " , 是日本武士整个人格精神的总称 . " 武士道 "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那种 " 拼命精神 " . 日本武士处人处事往往采取一种 " 不胜即负 , 非上即下 " 的行为方式 , " 我胜 , 你听我的 ;我输 , 我听你的 ; 但必须跟你分个高下 > 这是一种等级观念和武士的强悍品质交相融合的表现 ,正因为如此 ,这种行为方式有时就显得过于残忍 .日本书上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位于甲斐的武田信玄家的武士 ,发生了口角 ,便把对手打倒在地 ,直打得落花流水 ,还用脚踩人 . 旁人赶来将其拉开了 ........ 信玄把人召来 ,说道 ,胜败本非大事 ,但武士之本的武士道忘记岂能容忍 ? 两人都处彝刑 .劝架的人都应逐出. ” 日本武士理想的生活是血泪生活 . 一方面是血的战斗精神 ,战死认为是光荣的 , 另一方面对内部的弱小者有所谓的 " 泪 " 的同情心 ,时刻自我反醒 ,行事是否有失武士身份 .他们之所以生活俭朴 ,训练刻苦 ,拼死作战 ,都是为了维护作为武士的名誉 . 中国武侠人格精神中行侠仗义的血性气质 , 以义相合的 " 偏于同性方面 " 的感情定向 ,率性而为的极端的自由意志 ,都渗透于我们民族所谓的 " 国民性 " 中 . 形成〈勇武 > 〈忠义 > 〈轻利 > 〈诚厚守节 > 与〈放任和松散 > 的多样民族性格 .中国人有血性 ,对不平之事往往看不惯 ,有的还因激于正义而挺身而出 .他们服软不服硬 ,对于暗中射冷箭的人格外鄙视 ,认为缺乏男子气 .中国人重义气 ,为朋友两肋插刀 ,群体中那些讲义气的人格外受人尊重 .他们同情弱小者和失败者 ,常有一些热心肠的人为之伸出热情之手 .然而中国人尚缺乏公共观念 ,常凭义气行事 ,对于社会规范和社会组织的约束还感到不习惯 ,这一些所谓 (国民性 )的表现 ,与历史上的侠义传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 从总体看 ,西方骑士精神中的尚武传统已经完全风雅化了 ,变质为上层社会贵族气质的一部分 ,完全丧失了其本初风貌.日本武士道中的尚武传统虽在相当程度上保留其强悍的气质,但受封建观念和儒家思想长期侵蚀 ,已遂变为与儒家人格同构的二重性文化精神 .而中国文化中的侠义传统一直较纯净地存留在社会底层的民间文化精神里 ,积淀着较为完整的强悍的尚武精神 ,这是使整个民族增添活力的潜在因素 ,但它具有盲动和自发倾向 , 并缺乏现代性 ,迫切需要来一番改造文化上的差异:第一、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