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例5(教学设计)
2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解决问题(例5)》
表内乘法二例5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思考交流的思维过程,初步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教学重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性难点:培养学生如何分析、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方法。
二、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情境激趣法,优化探索法,灵活操练法,多媒体协助法课件,学习单,彩色笔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创设情景、收集信息1口算(并说出口诀)47=34=96=56=48=59=28=37=76=54=86=49=2,看图列式计算:(课件演示)①一支钢笔9元元9×5=45元②一共有多少朵花?3×54=19(朵)或4×43=19朵)3同学们,你们喜欢参观科技馆吗?那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乘车去科技馆看一看。
可是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一下好不好(二)、整理信息、提出问题1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5的主题图谈话:这是一道解决问题的习题,思考一下,解决问题的流程是什么?知道了什么?怎样解决?解答正确吗?板书。
知道了什么?仔细观察,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观察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
指名回答学生可能找到如下信息:1,从文字信息中知道两名学生和30名学生2,从图片信息中了解到这辆车纵向看两列,每列8个座位,最后一排多1个座位。
3,横着看每排4个一共7排,最后一排5个座。
根据学生的汇报信息板书相关信息参观人数:2名老师30名学生客车情况:纵向观察------4列,每列8座,最后一排多一座横向观察------每排4座,共7排,最后一排5座2根据信息寻找问题:坐得下吗?(板书)同学们的信息寻找的很准确那么解决“坐得下吗”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有多少人坐车”和“客车能坐多少人”这两条信息中哪个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有多少个座位呢?(三)怎样解决呢?自主合作、探究问题1、深入分析,老师现在遇到的问题就是我们租这辆车去科技馆能坐的下吗,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一下。
解决问题(例5)-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解决问题(例5)-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学习目标
•能够运用小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够根据问题特征选择合适的算法
•能够通过手算和计算器等工具验证结果
学习内容
问题背景
小明有10个球,小红有8个球,两人合并后球的总数是多少?
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一步:明确问题,找出问题中的关键信息,建立数学模型。
根据问题,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信息:
•小明有10个球
•小红有8个球
•两人合并后球的总数是多少
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数学模型:
10+8=x
其中,x为小明和小红合并后的球的总数。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算法。
根据数学模型,我们可以使用简单的加法算法进行计算。
第三步:进行计算。
将10和8相加,得到的结果即为小明和小红合并后的球的总数:
10+8=18
所以,小明和小红合并后的球的总数是18。
第四步:验证结果。
我们可以通过手算和计算器等工具验证结果,保证计算的准确性。
小结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了解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我们需要根据问题特征选择合适的算法,并进行计算和验证。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分数的除法 解决问题 例5》教学设计
《分数的除法 解决问题 例5》教学设计教材说明:教材根据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P38页例5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2.会分析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线段图表示。
、 3、感受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掌握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突破方法:分析关键句,画出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突破方法:教师讲解并示范画线段图,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看图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画图工具(铅笔、直尺等)。
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示范画线段图,引导学生掌握画图方法。
学法指导:学生通过比较观察发现解题方法、自主探索解题规律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分析句中的数量,并把相对应的数量连线。
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3男生人数 男生人数的83女生人数是 看作单位“1” 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 男生人数的(1+83 )全班人数 男生人数的(1-83 )2、看图列式熊二体重:熊大体重:2、集体交流,思考的步骤。
小结:这是我们之前学习过的有关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3、揭示课题: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步骤,为后面正确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作铺垫。
)(二)探索交流1.出示例题。
小明的体重是35kg,他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815,小明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2.阅读与理解。
阅读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条件和问题。
条件:小明的体重是35千克,小明的体重比爸爸轻815。
问题:爸爸的体重是多少? 3.分析与解答。
(1)教师引导,理解题意师:怎样理解“小明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815”?(小明体重和爸爸体重在比较;爸爸的体重是“1”;把爸爸体重平均分成15份,小明的体重就是(15-8)份;小明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1-815)。
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例5)》公开课教学设计人教版
相遇问题【教材简析】相遇问题是和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个物体运动中有关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主要是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及工程问题的基础。
教材内容的安排不只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是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学起来更容易。
可以说,相遇问题是解决问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索理解有关相遇问题的术语,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模拟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过程,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致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互动:你一分钟大约能走多少米呢?大家估算一下,老师只给你10秒钟的时间。
预设:一分钟大约走60米老师百度检索了一下:大部分人在正常行走的情况下,一分钟大约可以走60~90米。
行走的路程也和年龄等其他因素有关。
教师询问一分钟走60米在数学当中叫什么?(速度)“我提问了一个速度,谁能根据我一分钟走60米继续提问”请学生根据这一速度继续提问。
预设:30分钟大约要走多少米?引出路程以及路程的计算公式“1800米,你是怎么算的,它在数学中叫什么?”通过刚才这一互动,走出了一个重要的数量关系式。
“一起把它读出来: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
”这是我们以前学的旧知识,在数学当中,我们把有关路程、时间、速度这样的问题称为行程问题,你会解答简单的行程问题吗?试试吧!课件出示习题:(要求只列式不计算)1.小强每分钟走100米,从家到学校有1200米,小强要走几分钟?2.甲乙两地相距600千米,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用了5小时,火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3.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 小时行多少千米?【设计意图:通过回忆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联系实际生活,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5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5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分数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1. 问题提出: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 问题解决: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解决问题。
3. 问题总结: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1. 问题提出: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 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解决问题。
3. 问题总结: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 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2. 成果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成果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分数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过程是否有效: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教学评价是否合理:评价是否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等。
教学建议1. 注重情境创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学生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3. 注重合作交流: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教科书20页,解决问题例5教学目标:1、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解决含有多与条件的实际问题。
2、经历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进一步熟悉画图的策略。
3、感受画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解决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选择相关的信息。
教学过程(一)回顾经验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教师: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
看下图,你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教师:怎么计算还有几只小鸡?你会解答吗?教师:你解答得正确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全面收集信息,选择有效信息,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1明确条件和问题,理解题意(1)收集信息。
教师出示情境图教师:请你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教师:发线了哪些数学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问题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2)利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选择有效信息。
想一想——让学生先想一想:题目中呈现的信息中,哪两个信息由联系?要求“还有几人没来”需要哪两个条件?摆一摆——将条件和问题制成的纸条。
让学生把有联系的条件和问题摆放在一起,不用的条件放在一旁。
读一读——让学生将有联系的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读一读。
教师小结:“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在解决问题时没有用,是多余条件。
2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1)培养学生画图的意识,明确问题结构,帮助学生进行解答。
教师:你能把用文字表示的条件和问题,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而且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吗?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呈现学生不同的画图策略,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例5)》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人教版
新媒体时代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实践研究《实际问题与方程(5)》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P79例5及练习十七第5、11、13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例,学生自主尝试多种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
过程与方法: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寻找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式。
教学难点: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等量关系。
教学方法:数学阅读咬文嚼字法、融会贯通法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出示阅读材料:1.行程的问题,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2.两个物体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必然会在途中相遇,这类题型就把它称为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是研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互动新授1.出示教材第79页例5。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题中. 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主回答:已知:小林和小云家相距4.5千米,小林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250m,小云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200m。
问题:两人何时相遇?2.教师质疑:(1)单位不同怎么办?(2)求相遇的时间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明白:这里的路程已经不是一个人行驶了,而是两个人行驶的路之和。
相遇的时间就是两个人共同行使全程用的时间。
3.活动:让学生上台走一走演示相遇,并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画出线段图,学生说教师画。
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全程,小林与小云分别从相对的方向出发,经过一段时间后相遇,也就是行完了全程。
追问:从线段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汇报: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4.质疑:现在能不能求出小林骑的路程和小云的路程呢?引导学生汇报:都不能求出,因为他们行驶的时间不知道。
再思考:他们两个行驶的时间一样吗?为什么?学生交流后会发现:他们是同时出发,所以相遇时行驶的时间应该是一样的,可以把他们行驶的时间都设为x 。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13 解决问题例5 》教案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13 解决问题例5 》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能够熟练应用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问题。
3.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熟练掌握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2. 能够准确理解并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1. 如何将文字问题转化为数学计算。
2. 如何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结合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准备1.教师:课件、板书工具、解决问题例子PPT。
2.学生:课前布置相关练习作业。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通过一个小游戏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加法和减法运算的乐趣。
第二步:解决问题例5问题描述:班上今天有26名同学参加了晨练,如果第一组有9名,第二组比第一组多5名,请问第二组有几名同学参加?解决步骤: 1. 让学生阅读问题描述。
2. 将问题中的人数信息提取出来,用数学符号表示。
3. 进行加法计算,计算第二组的人数。
4. 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第三步:操练让学生在小组内练习类似的解决问题例子,巩固加法和减法的运算。
第四步: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加法和减法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教学有关数学的解决问题能力的能力培养,是数学教学中一个关键的环节。
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算式计算方法,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数学知识,提升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小学数学二年级《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解决问题例5》优秀教学设计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例5 连续两问的数学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32页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连续两个问题的数学问题的结构,学会分析这类题型中的数量关系,解决这类问题。
2、试着运用画图的方式帮助分析解决这类数学问题,并试着列出综合算式。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能力。
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连续两问的数学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
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找准中间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抢答:1、你们有13元钱,李老师的钱比你们多5元,李老师有多少钱?2、你们有18元钱,李老师的钱比你们的少5元,李老师有多少钱?3、李老师有13元钱,你们有5元钱,我们一共有多少钱?指名回答,要求把算式和答案一起说出来。
【设计意图】利用抢答的形式进行复习导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信心,又可以为下一步解决连续两问的数学问题做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
二、探究新课1、教学例5(1)从题目中找到数学信息。
(多媒体出示主题图)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学生读题,说说你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有两个数学信息:女生有14人,男生比女生少5人?)(2)利用已知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二问题。
你们发现这道题缺少什么了没有?(问题)美术兴趣小组的小朋友想考大家的就是,你能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提的问题吧。
指名说说提出的数学问题?(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3)明确题目中有两个数学问题,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李老师把这两个问题写到黑板上,你们来说,我来写。
我们已经提出了两个数学问题,现在老师把这两个问题放到我们刚才已经知道的这两个数学信息的后面,让他变成一道完整的题目。
(课件出示完整的题目),请大家把这道题完整地读一遍。
大家看,这道题有几个数学问题了?(两个)美术兴趣小组的小朋友说呀,像这样有两个问题的题目我们该怎样去解答呢?他们想请我们来帮帮忙,可以吗?(可以)请小组长组织好本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长在老师发的纸上做好记录。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例5--教学设计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例5)板场乡龙丰教学点:王宜庆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里最大能填几?7×()<50 5×()<47 ()×3 < 24 ()×6 < 38 (2)口算32÷8= 45÷5=34÷8= 47÷5=二、出示例题,合作交流例5: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问题:1. 你都知道了什么?(2)预设:知道了划船的人数,还知道了每条船最多坐4人,要求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追问:“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坐满了是4人,坐5人不行)“至少”是什么意思?(就是最少的意思,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22个学生都上船)。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三、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一)独立尝试问题: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呢?提示:可以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然后再列算式。
(二)交流想法,体会“进一法”。
找两个学生板书算式并说说理由,为什么要用22÷4(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有几个4,用除法解答)。
(1)讨论辨析。
问题: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预设:1. 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5条船,还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6条船,你觉得呢?2. 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应该怎样安排他们?检验: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教师和学生用活动贴纸摆一摆。
)梳理:在研究问题时大家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例5》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用加、减法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连贯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应用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用加、减法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能够连贯地思考问题。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练习本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铺垫,巩固旧知1.列竖式计算。
28+35=44-19=65+26=82-59=67-35+16=47+37-56=2.解决问题。
(1)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去郊外写生,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男生有多少人?(2)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去郊外写生,有14名女生,9名男生,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操作指导:在复习导入阶段将例题分解为两道学生熟悉的题,为学习新知作铺垫,自然过渡。
板块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情境引入,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32页例5情境图)师提问:这是美术兴趣小组去郊外写生的画面,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图意,结合我们刚刚做过的两道题,编一道连续两问的应用题呢?(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生: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去郊外写生,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独立尝试解答。
师提问:这道两问的题你们会做吗?大胆尝试一下。
(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2)汇报解题过程。
生:要求男生有多少人,就是求比14少5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即14-5=9(人);要求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计算,即9+14=23(人)。
师追问:题里没有给出男生人数,你是怎么知道男生人数的?生:虽然题里没有给出男生人数,但是第一个问题求的就是男生人数,所以男生有9人。
师小结:这道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的结果是第二个问题的已知条件,我们把求出的第一个问题的结果叫做中间量。
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例5解决问题案例
从儿童生活出发与童心和谐共振——《解决问题》案例(一)设计说明教材分析:本课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中的例5,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通过本单元例1~例4的学习,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掌握计算的方法。
例5是用有余数除法来解决生活的中问题,并要采用“进一法”得出问题的答案。
学情分析:在思维水平上,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在知识和能力上,学生已经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以及计算方法,会用表内除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奠定了基础。
为了更好的把握本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在课前我对个别学生做了小调查,发现学生对类似例5中同时出现的“最多”“至少”这样一对反义词的理解有困难,特别是它们在题目中彼此制约的关系是不易理解的。
设计意图:基于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教学流程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通过复习引出新知识,为后面例5的学习做好巧妙铺垫;第二个环节:我想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自主的解决问题。
在情境体验中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最多”、“至少”这两个关键词的含义。
让学生自主的尝试用不同的表征方式以及直观的课件演示,理解“进一”的道理。
再将租船问题和复习中的买糖果问题进行对比反思,体会用有余数解决问题中商是否加1,应结合具体情境去合理的判断,这样就建构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第三个环节:在实际运用、拓展延伸,借助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并用进一法得到问题的答案,并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灵活判断商是否加一。
(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例5、做一做,练习十五的第2题,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和“进一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会灵活判断商是否加1。
2、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用有余数的除法和进一法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5简易方程解决问题(例5)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5简易方程解决问题(例5)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学会用方程来解决相遇问题;
2.让学生感受用画线段图等方法可以更直观、清晰地分析数量关系;
3.让学生在用方程解决行程问题、工程问题、面积问题、购物问题等一系列实际问题中,掌握用ax+bx=c的等量关系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模型思想。
2学情分析
例5是以两个物体相向运动为背景的实际问题,所得方程与例3基本相同,是两积之和形式的方程在新情境中的应用。
求相遇时间的问题算术方法学生已经学过,可以通过回忆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尝试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相遇问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ax+bx=c的等量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用方程解决行程问题、工程问题、面积问题、购物问题等一系列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模型思想。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活经验、寻找关系、引出例题
1.回顾旧知: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
如果想要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你觉得最重要的是先要找什么?
2.找等量关系。
(1)快速找等量关系
找出等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列出方程:8a=600。
①找出等量关系:已行的路程加上未行的路程等于总路程
③找出不同的等量关系:600-3a=b、600-b=3a。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例5教学设计 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例5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例5。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事物,如:小熊、气球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图片中的哪些数学信息?(3)引导学生发现图片中的事物数量关系,如:有3只小熊,每只小熊手里有2个气球。
2. 探究新知(1)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图片中的事物,用乘法算式表示数量关系。
(2)小组汇报: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如:3只小熊,每只小熊手里有2个气球,可以表示为3×2。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强调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3. 实践应用(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如:小明有4个苹果,他想分给2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4. 总结提升(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2)教师点评: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板书设计乘法的意义: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乘法算式的读写方法:如:3×2,读作“三乘二”,表示3个2相加。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使学生理解了乘法的意义,掌握了乘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表内乘法(二):解决问题(例5)》
二年级上册数学《表内乘法(二):解决问题(例5)》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运用表内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审题、分析、推理和计算的过程,培养问题解决策略。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运用表内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需要学生灵活运用乘法知识进行分析和计算。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例题、练习题、图片等)。
•乘法口诀卡片。
•实物模型或教学道具(如小棒、积木等)。
•黑板或白板及书写工具。
教学结构设计1.复习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复习表内乘法口诀和相关知识。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自然引入例5。
2.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阅读例题,识记与问题相关的生字和术语。
•强调问题中的关键信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3.整体感知理清层次•分析问题的结构,理清层次和关系。
•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明确解题方向。
4.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提出各自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展示交流: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解题思路,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明确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加深对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理解。
5.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学习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类似的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表内乘法(二):解决问题(例5)》一、复习引入乘法口诀回顾二、问题呈现例5:题目内容(根据实际例题书写)三、解题步骤1. 审题理解2. 分析关系3. 建立模型4. 乘法计算四、练习巩固练习题1、2、3...(根据实际练习题书写)五、总结拓展解题方法总结类似问题拓展课后反思•反思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分析他们是否能够准确理解题意并灵活运用乘法知识。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学习内容:解决问题(教材P100例5)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通过将不规则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来求图形的面积”。
2、用数格子方法和近似图形求积法估测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学习重点:将规则的简单图形和形似的不规则图形建立联系。
学习难点:掌握估算的习惯和方法的选择。
学习准备:多媒体、树叶、透明方格纸。
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知识,现在回顾一下吧!二:导学活动一:复习活动任务:说一说:”你还记得这些图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吗?”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出示课件(各种平面图形)。
2、自主学习:仔细观察各种平面图形,想一想各种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小组讨论:组长带领组员记录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4、展示分享:选派代表进行进行展示,并组织分享(补充、质疑、追问)5、梳理提升:代表交流,教师板书。
活动要求:1、组长要组织组员积极思考,进行补充式交流。
2、展示分享的同学要引发其他同学质疑,其他同学要认真思考,积极质疑。
3、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适时对学生指导。
过渡语:秋天一到,到处都是飘落的树叶,老师想把这美丽的树叶带入数学课里来研究,我们可以研究它的什么呢?出示一片树叶,先让学生指一指树叶的面积是哪一部分?指几名学生上台指一指。
引导学生思考:它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那么面积如何计算呢?板书:树叶的面积。
活动二:不规则的图形面积活动任务:思考:“这片叶子的形状不规则,怎么计算面积呢?”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出示教材第100页情境图中的树叶。
2、自主学习:思考这片叶子的形状不规则,怎么计算面积呢?3、小组讨论:由组长带领,先在小组内充分交流自己的发现,并讨论形成小组的意见。
4、展示分享:选派代表进行进行展示,并组织分享(补充、质疑、追问)5、梳理提升: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梳理出不规则形状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活动要求:1、组长要组织组员积极思考,进行补充式交流。
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通用16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通用16篇)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单价”的意义。
2、结合实际问题归纳、总结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并能根据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灵活地解决相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合作、讨论、探究,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并能灵活运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运用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篮球、彩笔、书包、衣服、钢笔。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旧知复习商店每支钢笔5元,小明买3支,一共要付多少钱?1、先画出已知数量和问题。
2、解决计算。
3、自学课本52页,小组讨论研究例题中所给的量各叫什么?二、新授课教学1、小组展示交流每支钢笔的价钱叫做(单价),几支叫做(数量),一共付的钱叫做(总价)2、让学生把刚才的算式换成文字,从而得出单价×数量=总价3、强调,单价就是一个的数量4、学生熟记数量关系式。
三、购物游戏,巩固新知。
1、每4个人为一组,2人卖东西,2人出去买东西,买好东西,要根据数量关系算出价钱,付给对方钱。
2、请部分学生介绍所买物品的单价、数量和总价3、老师买135个篮球,却不知应付多少钱?麻烦同学们帮我算算。
四、拓展练习,巩固运用。
1、商店每个足球58元,王老师买4个,200元钱够吗?2、李奶奶家卖一个馒头5角钱,小华买15个,一共要付多少元?五、能力提升,课外延伸。
3、学校添置40套课桌椅,桌子每张125元,椅子每把40元,学校买这些课桌椅共需要多少钱?4、旺旺水果店3千克橘子的售价是15元,3千克苹果的售价是24元,赵老师要买8千克橘子和6千克苹果,一共需要多少钱?六、课堂小结。
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我们要学会合理的运用钱,更应该学会运用数量关系算出所买物品的价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问题例5》教学设计
执教:房清超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教材与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例5》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最后一个例题知识,这部分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本教材编排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方法,进行解决新问题的尝试.让学生经历解决连减相同数的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同时搭建由减法到除法过渡的桥梁,便于学生今后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意义。
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基础上解决本课时有关问题,一年级学生有较好的观察力,动手能力,他们的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理解题意和探究减相同数的解题思路。
2.在圈一圈,减一减,分一分等的学习活动中,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用较清楚、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解题思路,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减相同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探究、理解减相同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卡片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激趣。
看,谁来了(光头强),他最喜欢聪明的孩子了,你们有自信当聪明的孩子吗?让我们一起接受他的挑战吧!
1.口算
2.光头强从城里带来34个橘子到森林住处,被熊大熊二拿走6个,光头强剩下多少个橘子?
【设计意图:引用学生熟悉的动画片角色情境,接受口算挑战,体现新课程标准情境教学的理念,意在创设一个与新知关联、学生兴趣的情境,促使他们较快融入其中,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计算光头强剩下的橘子数,很自然地引出新知问题。
】
二、探求新知,解决问题。
1.分析题意,讨论探究
为了防止两只熊再拿走橘子,光头强决定把橘子装在袋子里,(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装橘子”的表示方法并交流。
(画图圈一圈、用实物分一分、减法计算等)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能正确分析图中信息以及要解决的问题,“装橘子”的表示方法众多,因此设计了小组进行讨论探究该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发展学生思维,交流自己的思想,培养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也许学生方法不够完美或是表达的语言不够完整,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积极的鼓励。
】
2.比较优化,检验算法
①说一说:让学生说说最喜欢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②比一比:比较优化出用箭头方法更明了实用。
③验一验:结果正确吗?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可以怎么检验。
【设计意图:在众多解题方法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说出最喜欢的方法,并说明理由,从而比较优化出最佳解题策略,在检验环节,学生如果表达不出检验方法,教师可适时的引导,用加法来检验减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初步学生基本的检验方法。
】3.观察发现,揭示课题。
看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发现,揭示课题,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主题图中的分橘子问题来源于生活,学生易于掌握,在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先让他们理解题意,明白“装满”的含义之后讨论觖题方法再交流,放手让他们动手圈一圈、减一减,分一分的操作,学生有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所以作为
个体的每一个孩子都进行了充分的观察、思考、操作,并且敢于提出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满足了思维活跃的学生想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渴求,最后通过检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强化检验的意识,教给学生基本的检验方法。
】
三、回归生活,学以致用。
1.智慧大闯关:(帮助熊大熊二突出重围)
2.庆祝闯关成功:(我们班的同学,8个人为一小组,最多可以分成几个小组?)
【设计意图: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是用数学,这样一个开放性的设计环节,把枯燥的巩固练习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智慧大闯关中,帮助熊大熊二突出重围,体验成功的乐趣。
为庆祝顺利闯关,将本班同学进行8人组分,列队分享成功的喜悦。
使学生积极、热情参与学习,在活动中练习,在闯关中交流,在交流中开阔思维,培养能力。
】
四、回顾梳理,全课总结。
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思路
《新课程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历程。
”因此,在第一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设计时,我首先通过利用熟悉的动画人物“光头强”入手,让学生接受他的挑战,激发兴趣的同时为新知作铺垫,促使他们较快融入其中,很自然的引出新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呢?因此在探究新知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先让他们理解题意,明白“装满“的含义之后讨论解题方法进而交流思想,放手让他们圈一圈、减一减,分一分的操作,学生有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作为个体的每一个孩子都进行了充分的观察、思考、操作,并且敢于提出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满足了思维活跃的学生想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渴求,这一环节,我重在强化训练孩子用较清楚、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解题思路。
在众多方法的比较优化中,让学生优化出最佳方法,为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
最后通过检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强化检验的意识,教给学生基本的检验方法。
接着,我在“学以致用“这一环节设计“智力大闯关“的教学情境,把枯燥的用数学练习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智慧大闯关帮助熊大熊二突出重围,保护家园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学数学,用数学,体现“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符合新课标和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