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城市格局

合集下载

重庆“多中心、组团式” 山水城市空间格局的规划实践

重庆“多中心、组团式”  山水城市空间格局的规划实践

重庆“多中心、组团式” 山水城市空间格局的规划实践摘要:本文以《重庆市主城区组团隔离带规划》为例,揭示该规划所提出的保护重庆“多中心、组团式” 山水城市空间格局的规划策略和对非建设用地的保护思路。

关键词:组团隔离带城市空间格局保护1 规划背景重庆主城区具有典型的山水城市空间格局特征,城市发展多年来一直沿袭“多中心、组团式”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使主城区既能够保持特大城市的集聚效益,又有利于形成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近年来重庆城市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组团间隔离绿地不断被蚕食,城市连片增长趋势明显,“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形态格局正日益弱化,有呈“摊大饼”状发展的态势;另一方面主城区山水资源不断受到破坏,缙云山、歌乐山、南山、铁山坪等几大城市肺叶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环境污染未得到有效遏制,城市安全日益受威胁。

这些困扰重庆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问题,使我们急需编制一套科学的、富有前瞻性的、系统的、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来指导管理和建设实践。

通过开展《重庆市主城区组团隔离带规划》的编制工作,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状况,将关注的目光从城市建成区转向农村地区,认真思考在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问题、城市规划管理问题,如农村地区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与建设、耕地的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森林资源、水资源的保护等等,改变以往城市规划“重城市、轻乡村”、“重建设、轻保护”等状况,探索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思路,真正体现城市规划的控制与引导作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2 组团隔离带的内涵广义上讲,凡是总规确定的主城区内各组团之间的用地,都具有阻止组团蔓延发展的功能,这些用地都是组团隔离带。

从这个意义上讲,2007版总规确定的主城区范围内除城市建设用地以外的其它所有类型用地,都是组团隔离带。

它具有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维护城市生态安全、防灾减灾、休闲旅游、农村聚居、基础设施承载等六大功能。

然而,从进行立法保护的角度看,广义上的组团隔离带面积多达1470km2,涉及面异常广泛,情况非常复杂,不利于对其进行有效的空间管制和立法保护,因此,本次规划结合重庆及相关城市的规划建设实践,按照市人大提出的“切实有利于立法保护,要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将重点放在了急需在本次规划中予以明确范围,且需要进行严格立法保护的组团隔离带上。

杭州 城市风貌导则

杭州 城市风貌导则

杭州城市风貌导则
杭州城市风貌导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划和管控:
1. 山水格局:杭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资源,城市风貌导则注重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形成“山水相融、城景相依”的城市风貌特色。

2. 建筑风貌:针对不同区域和功能,制定相应的建筑风貌要求,包括建筑风格、色彩、材质等方面,以塑造和谐统一、富有特色的城市建筑风貌。

3. 公共空间:强调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品质提升,注重空间的功能性、舒适性和美观性,打造富有活力、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

4. 景观视廊:通过对城市景观视廊的分析和规划,确定重要的景观节点和视线走廊,提出相应的景观优化和管控措施,提升城市整体景观品质。

5. 城市天际线:通过对城市天际线的规划和管控,形成层次分明、轮廓优美的城市天际线,彰显杭州独特的城市形象。

6. 历史文化保护: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城市更新和建设中保留历史文化的痕迹,让城市风貌更加具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7. 绿色生态:强调绿色生态理念在城市风貌建设中的应用,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提升,营造宜居、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杭州城市风貌导则的实施旨在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彰显杭州独特的自然和文化魅力,为市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如需更多关于杭州城市风貌导则的信息,可以查阅杭州市政府官网或者咨询相关工作人员。

山水城市案例总结

山水城市案例总结

⼭⽔城市案例总结“⼭⽔城市”理念最早是由钱学森先⽣在1990年7⽉31⽇给北京清华⼤学吴良镛教授的信中提出的。

钱学森教授提出,⼭⽔城市概念是把中国传统⽂化中的⼭⽔诗词、⼭⽔画和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与现代城市建设结合起来。

苏州的⽹师园,位于长长的、窄窄的⼩巷内,犹如抒情诗中的⼀串含蕴丰富的省略号,其意义表⽰:不事王侯,⾼尚其事,富者我不攀,贵者我不顾,故“轩车不容巷”宋代⼤诗⼈苏轼对⽵⼦情有独钟,“⽆⽵使⼈俗”,王献之的“不可⼀⽇⽆此君”,因为⽵⼦代表⽓节⾼尚;莲花,“出污泥⽽不染”;这些植物都寄托了园主⼈的⼈⽣态度,即与世⽆争,⾃我清⾼,⾃在逍遥。

⼭⽔城市的含义有两层,⼀是从⼤的环境看,指那种依⼭傍⽔,有着得天独厚的⾃然条件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建设主要是指对⾃然环境的保护和利⽤,如依⼭造林,为城市创造⼀个良好的⽣态环境;修渠引⽔,为城市提供⽣活⽤⽔⼜可以提供景观⽤⽔和⼀些⽔景的建设;⽽对于中国国⼟上的⼤部分城市来说,⼤多位于平原地区,没有依⼭傍⽔的⾃然环境,在这些城市中建造⼭⽔城市只能从第⼆层含义出发。

第⼆层含义是从⼩的环境看,指的是在城市中的⽣活区、⼯业区、商业区等⽐较⼩的范围内进⾏的环境景观的建设,主要是学习古典园林的设计⼿法,以⼈⼯建设为主,模拟⾃⾃然中的⼭⽔,为⼈们营造⼀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古典园林的建造对于绿化是⾮常重视的,园林各要素的分配是:“⼀分屋,⼆分⽵,三分⽔。

”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萨伏伊别墅:“占⽤了⼤⾃然⼀⽚绿地,就要在屋顶上还给⼤⾃然⼀⽚绿⾊”2006年6⽉5⽇,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中国城市环境保护》报告指出:我国城市环境出现三⼤新问题:⼀是城市环境污染边缘化⽇益显现;⼆是城市机动车污染更为严峻;三是城市⽣态失衡不断严重。

“⼭得⽔⽽活”“⽔得⼭⽽壮”“城得⽔⽽灵”“知者乐⽔,仁者乐⼭;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的世界观和⽣活态度。

永康市溪⼼⽚区城市设计浙江省永康市是县级市,⾪属于浙江省地级市⾦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的低⼭丘陵地区。

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

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

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是指在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借鉴中国古代的山水画理念,以自然的山水景观为核心,将城市与自然融合,营造出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

这一理念注重保护自然环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旨在打造出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城市。

首先,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注重在城市规划中融入自然元素。

通过将自然景观融入城市空间中,城市不再是冷冰冰的混凝土森林,而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可以利用水体、绿地、山丘等自然元素来打造城市景观,例如,在城市中心设置一个大型公园,用绿地、花坛、湖泊等自然元素来构建城市的“绿心”,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其次,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和对自然的尊重,争取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

可以通过开辟自行车专用道、建设生态廊道等措施,鼓励和促进人们与自然互动。

同时,在建筑设计中,也要注重提升建筑环境的绿色性,采用可再生材料、节约能源的技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此外,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强调文化传承和创新。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遗产。

可以通过修复和保护传统建筑,打造古朴和文化底蕴浓厚的街区;同时,也要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传统文化,鼓励民众参与到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保留和传承当地的文化特色。

最后,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注重提升城市的可持续性。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考虑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采用环保、节能的技术和材料,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可以通过建设太阳能发电设施、雨水收集系统等来减少对能源和水资源的依赖,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并提高城市的整体品质。

总之,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是一种注重自然、人文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

通过融入自然元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以及提升城市的可持续性,可以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宜居的城市环境。

这一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基于山水格局的城市特色研究——以绵阳市为例

基于山水格局的城市特色研究——以绵阳市为例

s h o u l dt a k ea d v a n t a g eo f i t s t h r e e r i v e st r oc on s t r u t wa c t e 币D n t or c i f d o sa r n dl a n d s ap c es y s t e ms . s t r e s s
2 . 2 以物质形象表现历史文化 内容
具体来说,以物质形象表现历史文化
t h e” o n e d i s t r i t. c i f v e z o n e s ” g e n e r a l l a y o u t , a n d f o r mu l a t e” s e r i e s ” c i y t f o F o r b y r e a s o n a b l e e x p l o i t a t i o n
[ 关键词]绵阳;科技城;山水格 局;城市特色 Ur b an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Re s e ar c h Ba s e d o n L a n d s c ap e St r u c t ur e —— Tak . i n g Mi an y a n g Ci t y a s an E x a mp l e / Zh a n g Ho n g y u , Zh o u Bo, Wa保护 好西山、富乐山、南山等风景区的大环境,
加强它们的绿化建设,并与沿江河道的整
a r t i n c l u d i n g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h i s t o r i c a l r e l i c s . Mi a n y a n g i s t h e o n l y s c i e n t i i f c c i y t t h a t w a s a p p r o v e d b y

山水斗城:千年格局未变

山水斗城:千年格局未变

文/赖平平山水斗城:千年格局未变道,今犹在也”。

有学者据此认为东瓯国都城应该在瓯江北岸,但明清方志明确记载,东瓯国都城在今温州市区瓯浦垟。

五百多年后,晋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温崎岭以南之地,置永嘉郡,属扬州,建郡治于瓯江南岸,即今鹿城区所在地。

是为温州置郡之始。

温州古城,素有“山水斗城”之称,至今已1700年。

古城独特的“山”“水”“城”融合的建城理念和风貌特色,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合一的大环境观,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颇有文化价值。

温州,古称瓯,或称东瓯。

《山海经》有“瓯居海中”的记载。

春秋时期,东瓯为越国属地。

秦统一中国,设三十六郡,东瓯属闽中郡。

西汉惠帝三年(前192),瓯人首领骆摇因佐汉有功,被封为东海王,建都东瓯,俗称“东瓯王”。

是为温州建制之始,并有都城。

据南朝郑缉之撰、孙诒让整理本《永嘉郡记》记载:瓯水“水出永宁山,行三十余里,去郡城五里入江。

昔有东瓯王都城,有亭,积石为温州城地图,1877年(选自《江心屿》)山之形斗永嘉郡城相传由著名学者郭璞规划。

建郡筑城那一年,据说郭璞登上西郭山(今郭公山)观看地形,望周围诸山错立,似北斗星座。

松台山、西郭山、华盖山、海坛山、积谷山、巽吉山、仁王山、黄土山、灵官山等九座山,连成北斗之形,其中城内的五山即松台、西郭、海坛、华盖、积谷,似斗魁,以华盖锁斗口;城外的四山即巽吉、黄土、仁王、灵官,则凑接积谷,连为斗柄,而以灵官为辅星。

于是北据瓯江,东西依山,南面临河(唐时称会昌湖),兴建郡城。

又开凿28井,对应28星宿,挖伏龟、浣纱、雁池、潦波、冰壶五潭,并开凿小河串通连贯,以象征五行之水。

相传筑城时有白鹿衔花而过,故又名“鹿城”或“白鹿城”。

后来的竹枝词这样写道:“阊阖天然布斗城,景纯当日善经营。

九山抱郭城如接,白鹿衔花瑞早呈。

”时至今日,当年的气象与格局基本未变,古城东、南、西三面环山,北临瓯江,“连九斗之山,通五行之水”,形成“依江、负山、通水”的城市格局,营造“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城依水边、水穿城过”的山水城市环境。

山水格局

山水格局
同安老城
(青龙) 大帽 山 香 山 (出洋龙 )
蔡尖尾 山 (出洋龙 )
天马 地理轴线 (出洋龙 山 ) 御屏 山
云顶 麒麟 (朝山) 岩 山
冬季东北风 (藏风纳 气)
北太 武山
埔尾 山
夏季东南风 (藏风纳气 )
3
南太武山
【 传 统 空 间 解 释 】
山水格局
尖山 1034
云顶山 1175 大帽山 564
特色农业基地
【 基 本 农 田 】
3
山水格局
市政绿廊 城市公园
城市绿道
【 人 工 绿 地 】
3
山水格局
滨海岸线复育段(尚未修复) 设施作业护岸段
滨海岸线保育段(完成修复)
退潮时
【 自 然 海 岸 线 】
3
涨潮时
山水格局
厦门观音山海岸 线复育案例
同安郭山以北片区
翔安九溪上游片区
集美绿楔后溪流域片 区 海沧东孚过芸溪上游 片区
3
山水格局
云顶山脉视觉走廊 大帽山脉视觉走廊
天马山脉视觉走廊
厦门日落视觉走廊
金门太武山视觉走 廊
【 视 线 走 廊 】
3
山水格局
尖山
云顶山 北辰山
大帽山
郭山 大西山 香山
天柱山
天马山
琼头
小东山
太平山 龟 山 蔡尖 尾山
仙岳山 狐尾山 御屏山 云顶岩
3
山顶一级节点
山水格局
山顶二级节点视线范围Fra bibliotek【 山 顶 节 点 定 位 】
过芸溪 海沧湖 筼筜湖
【 望 得 见 水 】
3
山水格局
同安湾 杏林湾 湿地
下潭尾红树林 东坑湾湿地 九溪河口红树 林 南部港汊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作者:刘旭东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中旬》2019年第06期摘要:从山水城市的内涵中汲取城市设计的思想,将山水城市的理念和低碳发展的目标相结合,在桂林万达文旅城的规划设计中以“山水城市“为切入点体现地域特色,在城市设计的空间布局,慢行交通、水环境以及建筑风貌等方面展开分析进行“山水城市”的探索。

关键词:山水城市;地域特色;文旅城;低碳一、山水城市理念的意义(一)山水城市的理念钱学森教授在给吴良镛教授的信中说:“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了山水城市的概念。

山水城市的理念其目都是人類创造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是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对人居环境的探索。

(二)山水城市与城市风貌中国进入快速的城市化阶段,原有城市的山水格局被破坏历史遗存被忽略。

“城市文脉”遗失,许多城镇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魅力,形成千城一面的现状。

山水城市”是在现代规划理论和建设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以民族文化为内涵,尊重特定的城市地理环境条件,创造与环境和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空间。

(三)山水城市与低碳城市城市无序扩张,由自然环境“低碳”演进为人工环境的“高碳”。

而带来的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矛盾日益突显。

因此“山水城市”思想,就是为了解决现代城市发展中日益严重的人地危机,将“低碳”与“山水”并重融合,就是把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与中国特的山水城市的精髓有机结合。

二、项目概况(一)山水桂林桂林城市兴起于秦始皇统一岭南开辟的湘漓水路漓水西岸的岩溶盆地中。

为岩溶地貌,多石灰岩峰林和孤峰,漓江及其支流穿流其间,使桂林拥有甲天下的山水风貌,在2000多年城建史中桂林的城市格局始终以其生态本底为依托,城市生长顺应自然山水环境特征进行城市空间形态的布局,以延续山水环绕、自然融合的城市风貌。

(二)项目现状桂林万达(融创)文化旅游城位于桂林市东南方向,与园博园相邻。

山水城市城市设计分析

山水城市城市设计分析

San Francisco
旧金山城市设计——框架
01
城市的格局
强调塑造旧金山独特的 风格和面貌 • • • • 构成要素 目标 外部感知(城市天际 线) 内部感知(城市道路)
03
02
城市的保护
对于城市自然环境、历史 • • • •
04
新建筑开发
要求新开发项目必须与 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构成要素 目标 建筑高度控制 建筑体量控制
San Francisco
旧金山城市设计——01城市格局
3.内部感知——城市道路 • 通过街道各种元素的运用,增加不同街道的可识别性 • 通过道路绿化和照明规划来区分过境道路与地方性街道 • 适当增加公园绿地与观赏俯瞰视点 • 完善街道设施及照明体系
San Francisco
旧金山城市设计——02城市保护
HELSINKI
城市概况
Helsinki自行车专用 道基本覆盖城市主要 道路,步行道呈现密 集网络状,这也是城 市公园组团化和系统 化的前提。
HELSINKI
生态格局 生态系统
important forest area
nature reserve
important flora area
important polypore area
Land art and urban design in the parks of New Vuosaari
Apple blossom and exercise in the parks of Lauttasaari
HELSINKI
微观视角——HELSINKI中央公园
The Central Park
山水城市总体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HELSINKI

中国资源衰退型矿业城市的“山水-_城-_棕”空间格局研究

中国资源衰退型矿业城市的“山水-_城-_棕”空间格局研究

摘要:针对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家对“双碳”目标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资源衰退型矿业城市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曾经作为城市动力引擎的工矿业用地变为面临严峻挑战的棕地,其再生对城市空间品质提升与受损生境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资源型城市以“山水”本底为基础,“城”依资源而建,“棕”因资源枯竭而生。

“山水”是形成“城-棕”空间格局的决定性因素,“城-棕”的产生与演变又反过来对“山水” 产生了深刻影响。

“山水-城-棕”的空间关系可概括为依托关系、约束关系和反制关系 3 类,同时存在,相互影响。

研究进而归纳出4类“山-城”空间格局、5类“水-城”空间格局和3类“城-棕”空间格局。

深刻理解“山水-城-棕”的空间关系,旨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依据。

在中国,“山水与城市是浑然一体的”[26],这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及城市的科学选址分不开。

对资源型城市而言,作为其命脉的资源与城市本底的山水格局关系密切,矿脉分布与自然山体的空间分布高度耦合;城市缘矿而生,因矿而立,早期的工业开采、加工与运输过程往往高度依赖自然河道与水体。

而当资源濒于枯竭时,曾经轰鸣的工矿业用地成为分布在山上、水畔与城市中的棕地疮疤,它们的修复更新将再一次决定性地影响转型后城市的生态环境与生活品Abstract: 2021 is the first year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and the country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under the “carbon peak and neutrality” target.Resource-exhausted mining cities in China are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Industrial and mining land, once the urban power engine, has become brownfield land,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Its regener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 spatial quality and restoration of damaged habitats. Resource-based cities are based on “Shanshui” background, “city” is built according to resources, and “brown” is born due to resource exhaustion. “Shanshui” is a decisive factor in the formation of “city-brown” spatial pattern, and the emergence and evolution of “city-brown” in turn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Shanshui”.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of “Shanshui-city-brown” can be summarized as dependent, relationship and response, which exist simultaneously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Four types of “mountain-city” spatial patterns, five types of “water-city” spatial patterns and three types of “city-brown” spatialpatterns were concluded in this study.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of “Shanshui-city-brown” is aimed at providing a basis for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y.Study on Spatial Pattern of “Shanshui-City-Brown” in Chinese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中国资源衰退型矿业城市的“山水-城-棕”空间格局研究关键词:风景园林;山水-城-棕;资源衰退型城市;空间格局;棕地再生Keywords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hanshui-city-brown”;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spatial pattern;brownfields regeneration质。

山水城市的特色挖掘与空间营造——以泰安为例

山水城市的特色挖掘与空间营造——以泰安为例
东 湖 、 湖 为 两个 人 工 湖 泊 ( 1 。 南 图 ) 2山水 城 市 的 文化 脉 络
引言
泰 山, 以五岳独 尊名扬天下 , 历史积淀丰富 , 文化 内涵深 厚, 因其独特 的地 理区位特征使之成 为人们心 目中的圣山 , 被 古人视为 “ 通帝座 ” 直 的天堂 , 逐渐形成厚重的封禅 文化 , 成为 百姓崇拜 , 帝王告祭 的神 山。伴随封禅活动的发生 , 逐渐形成
sr fon o in h ou nayzng t t a nvr m e ta tuc i fTaa ,tr gh a l i he naurle ion n nd
从西到东依次为泮河 、 河、 奈 梳洗河 、 双龙河 、 明堂河等。奈河
源于泰 山西溪 。 梳洗河源于泰 山中溪 , 泮河源于泰 山西麓桃花
了泰 安独 特 的城 市 空 间格 局 。泰 山代 表 天 , 封 天 的场 所 , 是 代 表 “ 堂 仙 境 ” 泰 山 脚 下 的 小 山— — 蒿 里 山代 表 地 , “ 土 天 。 以 厚 大 德 ” 现 禅 地 的 角 色 , 泰 城 位 居 天地 之 间 , 表 “ 间 闹 体 古 代 人
山水城 市 的特 色挖 掘 与 空 间营造
— —
以泰 安 为例
M a n f i he Fe t r sa d Bu l i g S c fCi e : k n ia sa a p e g i ng t au e n i n pa e o t s Ta i g Ta n a n Ex m l y d i
息息相关。泰山是中国东部第一高峰 , 东西绵延 2 0余公里 , 0 极顶玉皇顶海拔 1 4 m。 山总体 地势差异显著 , 55 泰 呈现北高南 低、 西高东低 的地形特征 , 南坡形成 了南天门 、 中天 门和一天

基于“山水城市”理念下的温州大西洋银泰城景观空间概念设计

基于“山水城市”理念下的温州大西洋银泰城景观空间概念设计

基于“山水城市”理念下的温州大西洋银泰城景观空间概念设计摘要: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的环境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在当今城市,人们总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此来赢得经济的发展,但随着生态意识的普及,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山水城市”这一概念进入了大众视野。

山水城市拥有丰富的功能,它不仅能成为城市居民生活、活动的良好空间,同时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节点,使城市与景观相辅相成,和谐融合。

温州具有丰富的自然山水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文以“山水城市”作为理念结合实际对目标商业空间进行改造设计,并为城市的生态化建设提供合理的思路。

关键字:山水城市;温州;景观设计1.山水城市内涵(一)山水城市的概念“山水城市”这一概念由钱学森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是对中国未来城市概念具有创造性的设想。

他希望借鉴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手法,将此用于现代高楼大厦中,“让高楼也有合院,中间布置些高层露天树木花卉”“楼群也应参差有致,其中有楼上绿地园林”[1]。

山水城市是将城市与山水、绿地、自然系统融为一体,营造出宜人的景观。

其中,水文化具有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其自然属性使其具有一定的可视性,其人文元素使其具有赏心悦目的功能。

山水城市建设以山水体为分界线,以山水相连为走廊,以人工城市为基本,以这者为连接整体,注重河流、滨水景观、水体互动等水体的空间。

发挥自然景观和水群的作用,创造城市的生态美,是水生态的功能。

(二)山水城市的现状构建“山水城市”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这一理念顺应了时代特征,对未来的城市建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山水城市理论推动了一些城市的规划建设,继海南省通什市的建设后,重庆、烟台、广州、苏州、昆明、武汉等其他许多城市也将“山水城市”这一概念融入城市及建设之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城市设计、城市景观规划、城市绿地规划等与景观城市相关的理论研究,深化了山水城市的基本概念,为山水城市的具体建设开辟了新的思路。

中国山水城市

中国山水城市

中国山水城市中国山水城市中国山川壮丽,景色秀美,大多数城市都有山有水。

现将我心目中的中国十大山水城市推介给大家,若有遗漏,请多多包涵哟:NO1. 济南泉城济南自古就有“四面荷花三面柳。

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

虽然现在的大明湖已不到半个城了,但仍然是济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加上闻名遐迩的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等七十二名泉,水为这个以山东大汉闻名的城市增添了一丝轻柔。

至于千佛山等山一来不算高,二来知名度则相对弱一些,山水结合不算完全和谐。

NO2. 武汉长江浩浩汤汤穿城而过让人想起“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壮美诗句,东湖等大小湖泊遍布城里城外,说武汉是国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型城市一点也不过分。

按理说武汉排名还应该再靠前些,但和济南一样也是山拖了后腿。

无论是龟山,蛇山还是珞珈山,严格意义只能算是丘陵,甚至可以说是小土包,和千佛山比都矮10倍,不过看在伟人“风樯动,龟蛇静”的名句上NO3. 昆明六百里滇池波光粼粼,西山如睡姬般静卧西南,尤其是登上西山龙门远眺,顿有“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感觉。

滇池方圆五百里,湖光山色壮丽,烟波浩渺,既有湖泊的秀逸和韵味,又有大海的气势和情调。

西山连绵40多公里,海拔2506米,从昆明市区远眺西山宛如“睡美人”。

湖山结合比较完美,但由于地处偏隅,文化方面薄弱些NO4. 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这水就是养育了一代伟人的湘江,这山就是南岳七十二峰中最北的岳麓山。

这一山一水是长沙的象征,两者结合得十分完美,山脚下千年历史的岳麓书院,天下名亭爱晚亭等名胜更为这美丽的山水增添了文化内涵。

名山,名水,名城。

NO5. 广州“云山珠水”是广州的名片,也是广州人的骄傲。

白云山,越秀山作为南岭余脉绵延千里如巨龙吸水直至珠江边,山上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

南边珠江八龙入海奔腾而过,气势磅礴。

江、山、城、海完美结合,再加上温暖湿润的气候令人陶醉,就连奔放不羁的东坡居士都不由得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名句。

山水城市

山水城市

• 7. 运用风水构筑物,作为山水城市景观环 境的点缀与修补,进而成为绝妙的城市地 标(landmark)与城市形胜。
• (1)“龙首当镇”。 • (2)“兴文运”的文笔峰。 • (3)水口构筑物。 • (4)增益或修补构筑物。
• 8. 重视城市大区域绿化和环境保护。 • (1)绿化“童山”。 • (2)水口绿化。
• ⑤“向要吉”,即朝向要好,方有生旺。
山水美学原理:
• 1. 山水相依,刚柔相济 • 风水术认为理想的宅居环境是有山有水、
背山面水或山环水抱;如果山、水要素缺 一,即使山形或水形再好,亦徙具吉形却 无真意。
• 2. 均衡对称,和谐统一
• 风水术之所以崇尚前有朝案,后有靠山, 左有龙砂,右有虎砂,原因之一就是要在 大自然中闭合与界定出一个均衡有限、亲 近可感的外部空间来。
• (3)并非所有城市选址均能山水交会,此时 则可退而求其次,尽量选择滨水地段筑城, 以水代山。
• 2. 城市规模与山水聚结相吻合,具有科学 合理的环境容量。
• (1)风水认为,“山水大聚之所必结为都会 ,山水中聚之所必结为市镇,山水小聚之所 必结为村落墓地”。
• (2)这种聚结观念,从区域环境容量出发, 较好地界定了我国古代山水城市建设规模与 人口容量,既满足了山水城市的生存与发展 需要,又避免了城市的盲目蔓延及其对于山 水环境的破坏。
• “山水”一词更是成为“自然”、“风景” 的代名词,并派生出“山水术”(风水术) 、“山水画”(山水园)、“山水宫苑”,甚 至“山水诗”、“山水小品”(山水散文)、 “山水论”(山水游记)等山水艺术门类,形 成了我国独特的山水美学和山水文化体系。
“山水术”与“山水美学特 征”
• “山水术”主要研究对象的自然性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桂林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桂林

桂林一、城市概况桂林以甲天下的山水闻名世界,是我国1982年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市内遍布文物古迹、历史遗存,与独特的自然山水风光相得益彰,形成了桂林山水历史完美融合的城市特色风貌。

1.独特的山水古城格局桂林城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历经了唐、宋和明三次较大的改扩建。

桂林历史城区最早可考证的城址是唐代的桂州城,其后经过宋代的扩建,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分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镇守广西,在桂林城中心修筑了长550多米、宽330多米的靖江王府。

同时,又扩建了桂林城,将城南城墙由环湖北岸推至象鼻山北,并引阳江水绕城南入漓江,初步形成了环城水系,并形成以靖江王府为轴的城市中心线,古城骨架基本定型,形成“东西一座桥,南北一条街,外城山环水抱,内城楼高院深”的山水城市格局,600多年来保存至今。

经过长期的控制和保护,仍然较好地维持着古代的城市格局和山水城池的空间形态,是我国古城新市持续发展的经典实例。

桂林得天独厚的山水自然景观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融为一体,形成了历史文化积淀丰厚、自然山水韵味独特的“山-水-古城”格局。

2.灿烂的历史文化据考古发现,早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远古先民在桂林繁衍生息。

在新石器时代,以甑皮岩人为代表,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史前文化。

通过甑皮岩遗址博物馆的收藏陈列,我们可以穿越万年时光,论证文明的进程。

到了秦始皇时期,设立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并开凿建设了灵渠等水利工程,其精绝的构思和工程技术,至今令人赞叹。

从古至今,人杰地灵的桂林都是名人的孕育和荟萃之所。

众多的名人志士都在桂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在桂林城中的青山绿水之间,古人留下了2000多块摩崖石刻。

其中,城北鹦鹉山南侧的《静江府城池图》,隐藏着古代桂林城市的秘密。

这块刻于700多年前的摩崖城图详细描绘了“硬楼”、“瓮城”、“万人敌”、“虎蹲门”等等依山临水的军事工程设施,反映出桂林“山-水-城”融为一体的恢宏气势。

文人士大夫对山水城市格局的影响——以范仲淹在延安的营建活动为例

文人士大夫对山水城市格局的影响——以范仲淹在延安的营建活动为例

与 城 市 建 设 活 动 的 梳 理 , 以北 宋 名 臣范 仲 淹 在 延 安 期 间 的 营 建 活 动 作 为 实 例 , “ 是 传 统 山 水 城 市 格 局 并 对 谁
的 创 造 主 体 ” 行 研 究 , 为 文 人 士 大 夫 对传 统 山 水 城 市 格 局 的形 成 有 着 重 要 影 响 , 此 基 础 上 对 当 代 规 划 进 认 在
【 筑 文化 】 建
T● y
西

文 人 士 大 夫 对 山水 城 市 格 局 的影 响
以范仲 淹 在 延 安 的营建 活 动为 例 来嘉 隆 , 王树 声
( 安 建 筑科 技 大 学 , 西 西 安 7 0 5 ) 西 陕 1 0 5
安 肌

建பைடு நூலகம்
_ 一 V

要 : 国传 统 城 市 以其 独 特 的营 建 传 统 , 中 在世 界 城 市 建设 史 中 占有 十 分 重 要 的 地 位 。通 过 对 古 代 文人 参
d tona a ds a e . I s b le d t tt r d to llt r t v l n i p r a m pa ton t or ii ll n c p ” ti e ive ha het a ii na ie a iha e hed a m o t nti c hef — m a i ft r d to a ba a t r fs n s ii s Co p rn he ri l e c ih t to o ton o het a ii n lur n p t e n o ha — hui te . c m a i g t i nfu n ew t ha fc n—
t m p r r b n e i ne t p pe c n l e t a t o e e o a y ur a d sg r, he a r o c ud s h t he c nt mpo a y r r ur a sg r h l e b n de i ne s ou d be — q p d wih t u lte heno em o a e tme ,t x e i ekno e eoft a ii a ulu e ui pe t he q a iisoft bl r ls n i nt hee t nsv wldg r d ton lc t r a d t r ou a i e a f c i i ho e a i n ie a i n he p of nd n tv fe ton l ke t s nce t lt r t.

三面环山一面城构景手法

三面环山一面城构景手法

知识创造未来
三面环山一面城构景手法
在中国,有许多城市古称“三面环山一面水”的美称,它们以其
得天独厚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文化传承,成为了旅游景点中的顶尖之选。

先看“三面环山”:这种地形是指城市周边三面被山脉环绕。


为山峰起伏,纵横交错,形成了城市内外高低错落、阴晴不定的地理
环境。

这种环境给城市增添了自然美景。

如成都、重庆、三亚等城市,临山而居,山水相映,于是成为了人们休闲度假的首要选择。

再看“一面城构”:城市的另一侧则是城市本身所建,包括历史
文化建筑、商业街区、市政设施等形形色色的建筑群。

在这些城市建
筑物中,不仅有具有古代特色的古城墙、古庙宇,也有现代化的高楼
大厦和大型商业中心。

它们以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城市文化特色展现了
城市的多元化和发展的速度。

“三面环山一面城构”的景观手法充分把自然山川和人文建筑有
机地结合在一起,彰显出城市与自然融合和谐的美态。

同时,山与城
的融合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可能。

如今,许多城市正在探
索“三面环山一面城构”的旅游开发之路,期待将城市美景发挥到极致。

1 /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城市格局
-现代城市山水格局及城市的现实意义
1.现代城市格局
中国是个多山多水的国家,许多城市与自然山水紧密结合,构成了城市山水格局的布局风貌。

从一个城市的地图上来看,就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城市很少离开山、离开水[1]。

山水作为城市的特色又积淀了传统的人文历史特质。

“山水格局”“绿地系统”都是与城市建设关系密切的相关词汇,对城市个性的形成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城市山水格局既包括自然山体,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湿地本身,而且包括自然山水的相互位置关系,山脉水系走向以及大小等级、山水秩序、山水城的关系等等,也包括人类对自然山水所做的有益补充。

城市山水格局的研究是个系统的研究,它不仅包括城市内部及外围的自然山水整个系统的大小位置,也还包括自然山水与城市建设地块的形态关系,还包括对城市山水文化内涵方面的研究。

2.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风水理论以传统哲学的阴阳五行为基础,揉合了地理学、气象学、景观学、生态学、城市建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将崇尚自然的山水文化同城市环境和经营融于一体,指导了千百个中国传统山水城市的创造和建设[2]。

近些年来,由钱学森正式提出了“山水城市”的概念,他在1990年7月给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的信中首次提出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在中国山水条件优越的城市,可以把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山水画溶合在一起,把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相结合,创造“山水城市”,使人离开自然又返回自然,这是21世纪中国城市构建的模型[3]。

钱学森关于山水城市的构想与建议,对我国城市的科学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3山水格局对城市绿地系统构建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山水城市建设热潮方兴未艾。

山水城市构建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使人、城市与自然和谐,绿地系统是强调城市与自然的交融。

一个城市只有充分尊重山水格局,使绿化构成系统,才能维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和生态问题。

因此,构建结合山水格局的绿地系统是解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面对的生态环境恶化、缺乏特色、传统文化丢失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设山水城市的关键所在。

尊重城市的自然山水格局,重视保存优质宝贵的山水自然资源,加以合理的开发利用,或建成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森林公园,或构筑绿色廊道、城市绿脉,使其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骨架和血脉,越来越成为绿地系统规划的一个重要理论趋势,这一理论也在许多城
市被赋予了实践,并取得的很好的效果。

山水格局对城市绿地系统构建的意义概括起来体现在以下五个面。

3.1有利于城市绿地系统特色的塑造,增强城市归属感中国高速的城市化发展。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林立,但是,这些纯粹的钢精混凝土构筑物并未能让市民有更多的归属感。

相反,由于城市面貌持续快速更新,打破了人们对城市意向的认知,从而丧失对该城市的归宿感与认知感。

自然山水以其相对的稳定性、丰富的形态特征、悠久的历史传承、深厚的文化积淀,相比几年就建立成形的人工构筑物,更能让人认知,从而产生一种归属感。

世界上找不到两块完全一样的地形,不同的地形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自然环境空间,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空间形态。

山水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其独特性的特征赋予了城市绿地系统的地域特色。

中国传统城市自然山水格局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情趣,经过连续的历史传承,早已经在城市居民心中留下了深深地烙印。

近些年来,人们开始反思中国城市特色丢失、城市发展失衡的问题,回归对传统文化、民族特色、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追寻与思考。

众多的专家学者提出:传承中国传统的山水审美观,追求人文思想、人工建筑、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山水生态城市形态的一种有效途径。

因此,我们可以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充分尊重自然山水的布局与走向,通过对山水要素的运用和塑造,达到传承历史,融入地域特色的目的,并以此来强化地域特色,增强公众心理上对城市的认知感与归属感。

3.2有利于构筑绿地系统框架,承载城市生态安全
山脉、水廊有利于形成城市的通风廊道,从而促进城市的空气流通,并有效地把城市外围的新鲜空气带入到城市中,调节城市气温,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外围的山水与城市内部的山水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城市山水格局起到把城外自然生态要素引入城市内部的作用,有利于城市内部水源补充、水体净化、水土保持,从而使城市生态更为稳定。

自然山水是生物繁衍、生息的优质栖息地,而且山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可以形成相互联系的生物链,形成生态通廊,保障生物迁徙,丰富城市物种多样性。

城市山水格局的完整性、连续性也是城市安全的基础,要是这种山水连续的形态遭到破坏,就可能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水泛滥等自然灾害,因此,充分尊重城市山水格局的自然肌理也是城市防灾避险的基础。

山水格局的生态性、完整性、区域性、连续性、人文性、独特性等特点与城市绿地系统构建的目的相吻合,为城市绿地系统构建提供了大的系统框架,有利于形成一个生态安全,内外渗透,从宏观到微观,从市域到市区再到建成区紧密联系的完整绿地生态网络。

3.3赋予绿地系统美学意境,体现自然之美和人事之工山水格局使城市的空间更加丰富,更富有自然的美感。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城市绿色场地的设置强调“虽有人做,宛自天开”的美学意境。

因此,城市山水格局赋予绿地系统美学意境,体现自然之美和人事之工。

首先,城市内外的山体轮廓线蜿蜒曲折,既是城市天然的背景,也是城市内外空间联系呼应的天然纽带,保持城市内外山体轮廓线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保证山与山视觉走廊的开敞性,会使城市更加具有源于中国哲学的美学意境。

其次,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位置往往随着山水空间的外轮廓或道路的走向进行设置,山水格局的自然空间灵活多变,因此,山水城市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也打破了单调的块状与网格状的形式,山环水绕的绿地系统布局方式更加符合中国人的美学认知。

再者,山水自然空间更具休闲、健身的开发潜力,是市民开展休闲和健身活动的宝贵资源,只要稍加改造,便能成为一处“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城市绿色斑块,这些绿色斑块往往雕琢了源自中国传统的亭、台、楼、阁等园林建筑,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使整个城市充满诗情画意。

3.4提升城市品质,创造丰富多样、方便宜人的城市绿色空间场所
城市的山水格局形成,从起源到发展形成经历了漫长历史过程,山水是许多城市起源的摇篮,因此,最能体现现代城市绿地景观的基底和特色,对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竞争力,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城市山水空间因其优美宜人的自然环境、灵活多变空间形式成为一个城市优质宝贵的休闲、休憩空间,其连续性与完整性便与使其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联系纽带,形成符合中国人审美情趣并融合了自然特征的场地空间,具有潜在的休闲游憩的价值。

城市中的山水自然空间,相对城市其他用地形式建筑密度低的多,空气质量好,可以使忙碌的都市人得到身心放松,找到绿色的宁静与闲暇。

在山水城市中,山环绕着城,城拥着山,山水城相依,山水与城市近在咫尺,通过城市便捷的交通系统,人们可以十分方便就进入山水空间,通过山水环境中的步行休憩体系,漫步于山水之间,达到闹中取静的休闲体验,真正获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生态效应。

城市中的山地公园一般体量较大,比纯粹的平地公园三维空间感丰富,山体树木结构丰富,郁闭度高,有利于形成围合的景观空间。

并且山体的制高点的景观视线都比较开阔,有利于成为鸟瞰城市的较佳眺望场所。

水空间或平静开阔,或曲折深奥,或波澜壮阔,或一望无涯,是自然的最好模型,以水为主题的景观绿地空间则因水的或动或静、水体的色彩、水的声音、水的宽阔与狭窄等特点往往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与体验。

3.5增添绿地系统文化色彩,赋予城市人文内涵
山水城市不应该简单的理解为有山有水的城市,它是具有山水物质环境和精神内涵的理想城市,应该有中国文化风格[4]。

中国古代山水文化培育了城市中特有的文化内涵。

钱学森认为“中国的山水城市应该有深邃的文化内涵,要有诗情、画意、建筑情、园林意。

这是东方特色所在,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城市的美学不仅体现在小桥流水,飞檐翘角之上,也寄寓在那些历经传诵的古籍、诗篇之中。

华夏5000年的历史轨迹,山水文化的发展让中国山水城市绿地系统更饱含文化色彩,赋予了城市从传统到现代的文化传承。

因此,山水城市中,不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绿地系统的构建,不能只研究规划工程技术,而不研究文化。

近些年来,中国城市建设盲目追寻西方的工程技术和建设模式,导致大到城市,小到居住区、建筑、公共广场、城市公园都失去了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质。

传承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和发扬中国山水文化,是
树立中国城市个性,探索建立中国城市特色绿地系统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