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答李端叔书》阅读答案及译文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及赏析(精选5篇)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及赏析(精选5篇)浣溪沙宋苏轼全文及赏析(精选5篇)在大家的日常学习中,语文是大家必须要学习的主要科目之一,那么想必大家一定了解过很多文言文,甚至有些比较经典的文言文不能了解其中的意思,那么下面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苏轼浣溪沙解析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浣溪沙宋苏轼全文赏析篇1[宋]苏轼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1】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2】刘倩叔:名士彦,泗州人,生平不详。
【3】南山:在泗州东南,景色清旷,宋米芾称为淮北第一山。
【4】细雨斜风:唐韦庄《题貂黄岭官军》:“斜风细雨江亭上,尽日凭栏忆楚乡。
”【5】媚:美好。
此处是使动用法。
【6】滩:十里滩,在南山附近。
【7】洛:即洛涧,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
【8】漫漫:水势浩大。
【9】“雪沫”句:谓午间喝茶。
【10】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
宋人以讲茶泡制成白色为贵,所谓“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四记司马光语)。
午盏,指午茶。
【11】蓼(liǎo)茸:蓼菜嫩芽。
一作“蓼芽”。
【12】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注释:原题: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①泗州:安徽泗县。
②南山:在泗州附近,淮河南岸。
③洛:安徽洛河。
④蓼茸:蓼菜嫩芽。
⑤试春盘:旧俗立春日馈赠亲友,以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谓“春盘”。
因时近立春,故此云“试”。
评解这是一首记游小词。
上片写山行俯瞰所见,其人在山中,自不待言。
下片言午餐,雪沫乳花,蓼茸蒿笋,山野风味盎然。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全文赏析:这首纪游词,是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赴汝州(今河南汝县)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
苏轼嘉祐六年制科考试考的科目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苏轼嘉祐六年制科考试考的科⽬是“贤良⽅正能直⾔极谏”科 参加制科考试,⾸先得有⼆位⼤⾂举荐。
苏轼的举荐⼈⼀为翰林学⼠欧阳修,⼀为龙图阁直学⼠杨畋。
欧阳修在嘉祐五年《举苏轼应制科状》中说:“⾂伏见新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苏轼,学问通博,资识明敏,⽂采烂然,论议蜂出。
其⾏业修饬,名声甚远。
⾂今保举,堪应材识兼茂明于体⽤科。
” 从奏状中看,欧阳修保举苏轼参加的科⽬是“材识兼茂明于体⽤”科,但苏辙在《亡兄⼦瞻端明墓志铭》中的记载却与此不⼀致:“⽂忠以直⾔荐之秘阁。
”“直⾔”也是制科科名,全称为“贤良⽅正能直⾔极谏”科。
那么苏轼到底应的是哪⼀科呢?苏轼《谢量移汝州表》云:“伏念⾂向者名过其实,⾷浮于⼈。
兄弟并窃于贤科,⾐冠或以为盛事。
旋从册府,出领郡符。
”表中的“贤科”,即“贤良⽅正能直⾔极谏”科的省称。
何薳《春渚纪闻》卷六“裕陵眷贤⼠”条可证:“公⾃黄移汝,谢表既上,裕陵览之,顾谓侍⾂⽈:‘苏轼真奇才。
’时有憾公者,复前奏⽈:‘观轼表中犹有怨望之语。
’裕陵愕然⽈:‘何谓也?’对⽈:‘其⾔“兄弟并列于贤科”与“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之语,盖⾔轼、辙皆前应直⾔极谏之诏,今乃以诗词被谴,诚⾮其罪也。
’裕陵徐谓之⽈:‘朕已灼知苏轼衷⼼,实⽆他肠也。
’于是语塞云。
”另,苏轼在《答李端叔书》中解释得更清楚。
他说:“轼少年时,读书作⽂,专为应举⽽已。
既及进⼠第,贪得不已,⼜举制策,其实何所有。
⽽其科号为直⾔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以应其名⽿。
⼈苦不⾃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
故譊譊⾄今,坐此得罪⼏死。
”意思是,我年轻时候读书写⽂章,都是专门为了应举考试⽽已。
中了进⼠以后,我仍贪图功名不已,⼜参加了制科考试,究其实,这⼜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因为考试的科⽬名称叫“直⾔极谏”,所以每每乱七⼋糟地说古道今,评是论⾮,都是想以此来应付这个名⽬罢了。
⼈⼤多有个⽑病就是缺乏⾃知之明,既然得到了“能直⾔极谏”的科名,就以此认为⾃⼰真有这⽅⾯的能⼒。
诗词赏析: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意思
诗词赏析: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意思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意思不如就驾一叶扁舟,从此远离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余生吧。
《临江仙》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豰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赏析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这里的“东坡”是地名而非自指。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名义上是地方军事官员,实际上是以带罪之身被看管。
廪禄断绝,生活陷入困境。
友人马梦得在城东门外为他申请了一块荒地,名曰“东坡”。
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即源于此。
他的著作也多用“东坡”为名,如《东坡集》、《东坡志林》等。
词的开头两句是说,一天夜里,作者在东坡饮酒,也不知饮了多少,反正是醉而复醒,醒了又饮;也不知饮到什么时候,回到家中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
“醒复醉”一词,很耐人寻味。
有人以酒助兴,有人借酒浇愁。
此时的苏轼显然属于后者。
一场政治迫害,使他几乎丧命。
贬谪黄州以后,“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答李端叔书》)尽管他素以旷达作自我排解,但精神的折磨仍然让他心力交瘁。
正因为如此,夜饮的结果才不是“醉复醒”,而是“醒复醉”,仿佛是饮酒者有意为之。
由此可以想见那种非沉溺于酒中不可解脱的苦闷和抑郁。
接下来,“仿佛”二字形象地表现出作者醉意朦胧、恍惚迷离的情态。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回到家时,家童已鼾声如雷。
这样的描叙,带有慈祥长者对晚辈善意调侃的味道。
虽然叫门不应,作者却坦然处之,漫步走向寓所附近的江边。
“倚杖听江声”,这五个极富表现力的字,勾勒出一个轮廓鲜明的人物剪影——苍茫的夜空下,荒凉的大江边,作者手拄拐杖,静静伫立,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人与大自然仿佛已融为一体。
这一画面意境深沉,有厚重的沧桑之感,同时又有超旷散淡之情。
这三句以静夜为背景,从听觉的感受来表现,写了深夜里的三种声音:鼻息声、敲门声和江声。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答李端书)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答李端书)摘要:一、苏轼旷达精神的来源1.苏轼的人生经历2.北宋文化背景的影响二、苏轼旷达精神的表现1.对人生挫折的乐观态度2.在文学创作中的旷达情怀3.与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三、苏轼旷达精神的价值1.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2.对于文学发展的贡献3.对于后世的启示和影响正文: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旷达的风格闻名于世。
对于苏轼的旷达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首先,苏轼的人生经历是形成旷达精神的重要来源。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曾多次被贬谪和流放,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将人生的挫折当作修炼自身的契机。
在流放期间,苏轼游历四方,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民性,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其次,北宋时期的文化背景对苏轼旷达精神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北宋时期,儒家、道家、佛家三种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苏轼深受这一文化氛围的熏陶,他的作品既有儒家仁爱、忠诚、正义的精神,又有道家的逍遥、随和、自然的品格,以及佛家的慈悲、宽容、超脱的境界。
在苏轼的文学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旷达精神的具体表现。
他的诗歌、散文、书法等作品都充满了豪放、奔放的气息。
他以超然物外的心态看待人生,将个人的荣辱得失置之度外,用诗意的笔触描绘出生活的美好和世界的广阔。
在与朋友交往中,苏轼也表现出真挚的友谊和无私的帮助,他写信鼓励朋友,用诗句互相赠答,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话。
苏轼的旷达精神具有极高的价值。
对于个人而言,旷达精神有助于提升自身的修养,培养良好的心态,抵御生活中的种种困境。
对于文学发展而言,苏轼的旷达精神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苏轼的旷达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启示我们要笑对人生,拥抱世界。
总之,苏轼的旷达精神是他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的作品和人生故事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崇高的典范。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原文、赏析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出自宋代苏轼的《浣溪沙·渔父》原文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
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途中,沿长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渔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联想,作该词描写渔父的生活。
译文西塞山江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
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
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注释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散花州: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
一在浠水县江滨,今成一村。
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
该词中所写散花洲系与西塞山相对的浠水县管辖的散花洲。
鳜(guì)鱼:又名“桂鱼”,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产。
庇:遮盖。
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赏析上片写黄州、黄石一带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味。
渔父四首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渔父四首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词渔父四首【原文】渔父饮,谁家去。
鱼蟹一时分付。
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渔父醉,蓑衣舞。
醉时却寻归路。
轻舟短棹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
渔父醒,春江午。
梦断落花飞絮。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渔父笑,轻鸥举。
漠漠一江风雨。
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渔父四首【翻译文】【其一】渔父想饮酒,到哪一家去好呢?鱼和螃蟹同时交给了酒家换酒喝。
饮酒不计多少量,一醉方休。
渔父的鱼蟹与酒家的酒彼此之间何必谈论钱数。
【其二】渔父酒醉了,披着蓑衣走路跌跌跄跄像跳舞。
醉酒的渔父想寻找回去的归途。
短桨小船无人执掌,任它随意漂流。
酒醒后,渔父不知身在何处。
【其三】渔父酒醒后,春江上时光已是正午。
醒来只见阵阵落花飞絮。
醒后还会再喝醉,醉后又会再醒。
将古往今来人间的功名利禄付之一笑。
【其四】渔父仰天大笑、吟唱,轻飘飘的江鸥在飞翔,宽阔的长江上吹洒满江风雨。
江边骑马奔波的当差的小官,现在竟然借我的小船往南渡过长江。
渔父四首【评析】元豐七年(西元一〇八四年),苏东坡从黄州调任汝州团练副使,第二年到河南商丘,收到诰命,宋神宗准许其在常州宜兴居住。
想东坡半生凋零,屡遭贬谪,心内悽苦。
而作於此间的四首《渔夫》组词(一说为组诗),颇得人生感慨。
第一首写渔父以鱼蟹与酒家换酒喝,彼此不计较价钱;第二首写渔父饮归,醉卧渔舟,任其东西,醒来不知身在何处;第三首写渔父在落花飞絮中醒来已是中午时分,醒复饮,饮复醉,醉复醒;第四首写渔父在风雨中与江鸥相伴,逍遥自在,奔波的官人借孤舟渡河。
四篇作品既独立成篇,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运用了描写、记叙和议论结合以及景、事、理融合的方法,生动地展示了渔父超然物外、悠闲自得的情景,充满了生活情趣。
东坡以最具特徵的饮、醉、醒、笑之行为来描写渔父的形象,并且借鉴了船子和尚的渔父,把渔父描写为已悟道的佛家渔父。
全首渔父词在表面上描绘了渔父饮酒之乐,实际上赞美了以不同方法来施行教化和启导人生的渔父之慈悲心,并以此自比。
苏轼答李端叔书译文
苏轼答李端叔书译文
《答李端叔书》是苏轼的一篇散文,表达了他对朋友李端叔的感激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以下是《答李端叔书》的译文:我去年春天蒙您写信问候我,非常感激您的深情厚谊。
今年春天又收到您的来信,信中言语诚恳,情义深厚,读完之后,我感到非常欣慰。
我自从获罪以来,闭门不出,整天与书作伴,虽然生活困苦,但也足以让我自给自足。
然而,每当我看到别人为了功名利禄而奔波劳碌,心中不免感到悲伤。
我常常想,人的一生究竟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追逐功名利禄吗?
我认为,人的一生应该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快乐,而不是被功名利禄所束缚。
我们应该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享受生命的美好,不要被功名利禄所迷惑,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我希望您也能够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享受生命的美好。
如果您有时间,可以来看看我,我们一起谈论文学和人生,共同探讨生命的意义。
再次感谢您的关心和问候,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苏轼敬上
1。
答李端叔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答李端叔书阅读练习及答案《答李端叔书》选自《苏东坡全集》,作者感于李端书对自己的殷殷关切而作此文。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答李端叔书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答李端叔书》阅读材料奉别忽十余年,愚瞽顿仆,不复自比于朋友,不谓故人尚尔记录,远枉手教,存问甚厚,且审比来起居佳胜,感慰不可言。
罗山素号善地,不应有瘴疠,岂岁时适尔。
既无所失亡,而有得于齐宠辱、忘得丧者,是天相子也。
仆以任意直前,不用长者所教以触罪罟。
然祸福要不可推避,初不论巧拙也。
黄州滨江带山,既适耳目之好,而生事百须,亦不难致,早寝晚起,又不知所谓祸福果安在哉?偶读《战国策》,见处士颜蠋之语“晚食以当肉”,欣然而笑。
若蠋者,可谓巧于居贫者也。
菜羹菽黍,差饥而食,其味与八珍等;而既饱之余,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
美恶在我,何与于物。
所云读佛书及合药救人二事,以为闲居之赐甚厚。
佛书旧亦尝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若农夫之去草,旋去旋生,虽若无益,然终愈于不去也。
若世之君子,所谓超然玄悟者,仆不识也。
往时陈述古好论禅,自以为至矣,而鄙仆所言。
仆尝语述古,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
不知君所得于佛书者果何耶?为出生死、超三乘,遂作佛乎?抑尚与仆辈俯仰也?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
静似懒,达似放。
学者或未至所期,而先得所似,不为无害。
仆常以此自疑,故亦以为献。
来书云处世得安稳无病,粗衣饱饭,不造冤业,乃为至足。
三复斯言,感叹无穷。
无缘面论,以当一笑而已。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答李端叔书》阅读题题目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且审比来起居佳胜比:最近B.是天相子也相:祐助C.刍豢满前豢:饲养D.则有间矣间:差别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欣然而笑②本期于静而达B.①晚食以当肉②仆常以此自疑C.①若农夫之去草②譬之饮食龙肉也D.①其味与八珍等②抑尚与仆辈俯仰也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一次月考模拟卷(A卷)(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解析版)
(2)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读下列短新闻的发现。(2分)
逃票、欠税、欠费、闯红灯……这些都将被记入你的“个人信用库”。昨天,扬子晚报记者从南京市发改委了解到,南京即将出台社会诚信体系实施方案,今后凭身份证号就能查到个人税收欠缴、乘车欠缴费、交通违章等"失信记录”。同时,企业欠薪、专利侵权、拖欠贷款等不良信用也将被记录到“企业信用库”中,可凭组织机构代码自查。这两个库的信息将在市政府各部门共享,并接入省里的“诚信库”,这意味着有失信记录的企业和个人今后在南京将“无处藏身”。(选自《扬子晚报》)
(1)阅读下面几则诚信小故事,从中归纳出“诚信”的含义。(2分)
①春秋时,吴国的季子出使北方,顺道拜访了徐君。徐君很喜欢他的剑,季子虽然心中默许赠送,但因外交礼仪的需要,当时没有答应。等他返回时,徐君已死,季子就把剑挂在其坟前的树上而去。
②古代有个叫尾生的人,与一位姑娘相约桥下,姑娘因事未到,正逢潮水上涨,尾生抱住桥下一石柱不肯离去。等姑娘赶到,尾生已被淹死了。
散而神聚”的重要特点。
C. 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
【答案】C
【解析】A.《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的作品,不是陶渊明;B.“以爱国之情为明线,以‘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以及我对他的感激怀念之情为暗线”有误,应为:以“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以及我对他的感激怀念之情为明线,以爱国之情为暗线;D.“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有误,应为: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结构;故选C。
古文赏读 苏轼 答李端叔书 原文 译文及赏析
古文赏读苏轼答李端叔书原文译文及赏析摘要:一、苏轼简介及地位二、原文及翻译三、文章赏析正文:一、苏轼简介及地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二、原文及翻译【原文】轼顿首再拜。
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髣髴其为人矣。
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独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亦不能以一字奉慰。
舍弟子由至,先蒙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一至于此。
而足下终不弃绝,递中再辱手书,待遇益隆,览之面热汗下也。
【译文】苏轼敬谨地行礼致意。
早就听闻您的盛名,又在相识的人那里,时常看到您创作的诗文,虽然不多,但也足以勾勒出您的为人。
平时没有互通书信,疏于问候,这是我怠慢之罪,只好尽量弥补。
然而在您遭遇丧事之时,我却无法献上一字以表慰问。
直到子由(苏轼的弟弟)前来,我才收到您的来信,却又因懒散而没有立即回复,真是顽钝至极。
然而您始终没有弃我而去,接连不断地寄来书信,待遇越发隆重,使我深感愧疚,汗颜不已。
三、文章赏析这篇文章是苏轼写给李端叔的一封回信,表达了苏轼对李端叔的感激之情以及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在信中,苏轼首先对李端叔的盛情款待表示感激,并对自己的怠慢表示歉意。
他提到自己因名声在外,受到人们的过分推崇,实则并无实才,却因应举得名,以至于陷入罪责。
苏轼在信中阐述了自己被贬谪后的生活状况,与渔樵为伍,常常被醉汉推骂,却自得其乐,因为这样可以避免被人识破真面目。
他感慨地说:“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含答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二)轼①顿首再拜。
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
木有瘿②,石有晕③,犀④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
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
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
(苏轼《答李端叔书》)【注】①轼:苏轼。
①瘿(yǐng):树木上生长的瘤状物。
①晕(yùn):环形花纹或波纹。
①犀:犀角。
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夕日欲颓.(坠落)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C.闻.足下名久矣(听说)D.谪.居无事(被贬官)2.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①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
3.下列对语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语段(一)“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B.语段(一)“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使人烦闷。
C.语段(二)“轼顿首再拜”中的“顿首”是本是指磕头,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也可用于书信的末尾或开头,用在这里表示作者对关心自己的同辈李端叔的敬重。
D.语段(二)“闻足下名久矣”中的“足下”是谦辞,这里是对晚辈李端叔的爱称。
4.语段(一)(二)题材相同,其中也都有“值得与言”之人。
但两个语段语言风格有很大差别,试比较两个语段句式和用词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答谢中书书》全文南朝齐梁·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四个切入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解析版)
11.短文两篇——群文阅读四个切入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两篇文言短文,都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记承天寺夜游》,通过描写庭院清幽澄澈的月下美景,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仍乐观、旷达的复杂感情。
【考点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通过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等方式表达出来的自己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情感倾向。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文言文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中考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
常见的考查题型:01.××段或××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0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技法点拨】01.抓住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答谢中书书》一文,主要内容是描写山川美景,通过写景可体会出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02.把握感情基调:有些文章往往在开头就定下感情基调,因此通过分析开头,可帮助我们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答谢中书书》开头一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就奠定了作者歌咏山川之美的感情基调03.关注议论、抒情句:文中的一些议论,抒情句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态度或情感,阅读时要细细体会其中的深刻意蕴,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答谢中书书》中“实是欲界之仙都”一句,从“仙都”一词的评价,可体会到作者对所描绘的山川美景的热爱之情04.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和自身的处境,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因此,只有知人论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景况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记承天寺夜游》,可通过了解作者被贬黄州的写作背景进而体会作者赏月的复杂心情【真题演练】(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以下各题。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秦太虚书》原文及译文赏析
《答秦太虚书》原文及译文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答秦太虚书》原文及译文赏析《答秦太虚书》原文及译文赏析《答秦太虚书》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给秦观的一封书信。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时练习:第5课
第 5 课苏轼词两首(二)现代文阅读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
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
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
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
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
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
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
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
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
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
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
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
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
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
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
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答李端叔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答李端叔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答李端叔书(宋)苏轼轼顿首再拜。
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
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犹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①,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一至于此,而足下终不弃绝,递②中再辱手书,待遇益隆,览之面热汗下也。
足下才高识明,不应轻许与人,得非用黄鲁直、秦太虚辈语,真以为然耶?不肖为人所憎,而二子独喜见誉,如人嗜昌歜③、羊枣,未易诘其所以然者。
以二子为妄则不可,遂欲以移之众口,又大不可也。
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
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
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
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至今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
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
妄论利害,谗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
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已,何足为损益。
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
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
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
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
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
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
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
必喻此意。
岁行尽,寒苦。
惟万万节哀强食。
不次。
【注】①斩然在疚:卧病在床。
②递:驿站传递。
③昌歜:菖蒲根的腌制品。
又称昌菹。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至于此B. 而二子独喜见誉C. 坐此得罪几死D. 必喻此意一:全见:“我”坐:因喻:明白、理解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 而足下终不弃绝B. 不应轻许与人C. 辄自喜渐不为人识D. 以取妍于人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则与斗卮酒阉竖恐终为其患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10.把第 I 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苏轼《答秦太虚书》《二红饭》《答李端叔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
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
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
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以此胸中都无一事。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
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柑橘裨柿极多。
大芋长尺余,不减蜀中。
外县米斗二十,有水路可致。
羊肉如北方,猪牛獐鹿如土,鱼蟹不论钱。
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
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
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苏轼《答秦太虚书》)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故课奴婢舂以为饭。
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
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
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
老妻大笑曰:“此新样二红饭也。
”(苏轼《二红饭》)得罪以来,深自闭塞。
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苏轼《答李端叔书》)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廪入,“谷藏曰仓,米藏曰廪”,仓廪即国家用来存放、储藏粮食的仓库。
廪入就是从国库获得的收入,即官府给官员提供的俸禄。
B.朔,中国古人依据月球的月相周期变化来安排历法,每月初一被称为朔,十五是望,月末一天是晦。
C.太虚,指的是位居“苏门四学士”之列的秦观。
秦观,字少游,又字太虚,文中苏轼对他以字相称,也是表达了对秦观的尊重。
D.东坡,在文中就是指苏轼本人。
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生活窘困,在东门外开垦了一块坡地帮补生计,后来苏轼即以“东坡居士”为号。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B.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C.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D.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10.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苏轼《答黄鲁直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苏轼《答黄鲁直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轼始见足下诗文于孙莘老①之坐上,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
莘老言:“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
”轼笑曰:“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然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
”其后过李公择②于济南,则见足下之诗文愈多,而得其为人益详。
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者,亦莫得而友也。
今者辱书词累幅,执礼恭甚,如见所畏者,何哉?轼方以此求交于足下,而惧其不可得,岂意得此于足下乎?喜愧之怀,殆不可胜!然自然自入夏以来,家人辈更卧病,忽忽至今,裁答甚缓,想未深讶也。
《古风》二首,托物引类,真得古诗人之风,而轼非其人也。
聊复次韵,以为一笑。
未由会见,万万以时自重。
(节选自苏轼《答黄鲁直书.》) 材料二:辙之不肖,何足以求交于鲁直?然家兄子赡与鲁直往还甚久,辙与鲁直舅氏公择相知不疏。
读君之文,诵其诗,愿一见者久矣。
性拙且懒,终不能奉咫尺之书,致殷勤于左右,乃使鲁直以书先之,其为愧恨,可量也!自废弃以来,颓然自放,顽鄙愈甚。
见者往往嗤笑,而鲁直犹有以取之。
观鲁直之书所以见爱者,与辙之爱鲁直无异也。
然则书之先后,不君则我,未足以为恨也。
比闻鲁直吏事之余,独居而蔬食,陶然自得。
盖古之君子不用于世,必寄于物以自遣。
阮籍以酒,嵇康以琴。
阮无洒,嵇无琴,则其食草木而友糜鹿...有不安者矣!独颜氏子饮水啜菽,居于陋巷,无假.于外而不改其乐,此孔子所以叹其不可及也。
今鲁直目不求色,口不求味,此其中所有过人远矣,而犹以问人,何也?渐寒,比日起居甚安。
惟以时自重!(节选自苏辙《答黄庭坚书》) 【注】①孙莘老:孙觉,字莘老,苏轼之友,黄庭坚的岳父。
②李公择:李常,字公择,苏轼友人,黄庭坚的舅父。
③鲁直:黄庭坚,字鲁直。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意思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意思篇一:拣尽寒枝不肯栖1080年,苏轼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刚到黄州之时,他寄居在定惠院,有一天深夜在院里看着一弯孤月挂在疏落的梧桐树间,一时情感涌动,写了一首《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中出现了两个意象:幽人和鸿雁。
其实我认为“幽人”和“鸿雁”是二而一的,都是苏轼自称,彼时苏轼正幽居黄州的定惠院,因此自称“幽人”,而“飞鸿”则是他用来自比的意象。
这个“幽人”,在残月挂枝、夜漏滴尽的夜晚,悄悄一人从寓所出来,显然是不想白天到处招摇;而且他又是孤傲的,并不因为自己的处境而自贬自卑,是“拣尽寒枝不肯栖”的。
任何人遭遇了几乎丧命的磨难之后,劫后余生都很难一下子走出那种紧张的阴影,苏轼亦当如此。
“乌台诗案”对他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初到黄州住在定惠院以及后来全家团聚之后住在临皋亭,他都是比较低调的,通信来往的人可谓寥寥无几。
在《答李端叔书》中苏轼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不为人识”也就不会成为焦点,也少惹麻烦;亲友不与往来,也是怕惹麻烦。
在信的末尾,苏轼交代:“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
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累幅,亦不须示人,必喻此意。
”从此处可以看出苏轼对于自己的言行还是谨慎的。
这个“幽人”是不与外界多往来的,是低调的,是孤傲的。
当然,苏轼在写这首词的时候,那个幽居的人在眼前浮现,但他已经超越了那个“幽人”,成为一个观赏者。
朱光潜在《谈美》中说:“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
??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造的,而是经过反省的。
”他又说:“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承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答秦太虚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答秦太虚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轼启: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问甚厚。
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轼寓居粗遣。
但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
悼念未衰,又得乡信.,堂兄九月中逝去。
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
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
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
谪居无事,颇窥其一二。
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自非废放,安得就此。
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当及今为之。
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满此期,根本立矣。
此后纵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
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
太虚未免求禄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
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贼等数篇,但以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时事也。
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
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
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
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
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
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
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
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膳,喜作会。
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
岁晚苦寒,惟万万自重。
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
不宣。
轼再拜。
(节选自苏轼《答秦太虚书》,有删改)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1处得1分,涂黑超过3处不给分。
(3分)平旦用画叉A挑取B一块C即藏去叉D仍以大竹筒别E贮F用G不尽者H 以待宾客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信,消息。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答谢民事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答谢民事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搢绅..。
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
”又曰:“辞,达而已矣。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
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
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
可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
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
”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节选自苏轼《答谢民事书》) 材料二:辱惠书,语高而旨深,三四读尚不能通晓,茫然增愧报。
又不以其浅无过人知识,且喻以所守,幸甚!愈敢.不吐情实,然自识其不足补吾子所须也。
齐王好竽,有求仕于齐者,操瑟而往。
立王之门,三年不得入。
曰:“吾瑟鼓之,能使鬼神上下,吾鼓瑟合轩辕氏之律吕。
”客骂之曰:“王好竽而子鼓瑟虽工如王不好何是所谓工于瑟而不工于求齐也。
今举进士于此世,求禄利行道于此世,而为文必使一世人不好,得无与操瑟立齐门者比欤!文虽工不利于求,求不得则怒且怨。
不知君子必尔为不也。
故区区..之心,每有来访者,皆有意于不肖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答李端叔书》阅读答案及译文
答李端叔书
(宋)苏轼
轼顿首再拜。
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
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犹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①,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一至于此,而足下终不弃绝,递②中再辱手书,待遇益隆,览之面热汗下也。
足下才高识明,不应轻许与人,得非用黄鲁直、秦太虚辈语,真以为然耶?
不肖为人所憎,而二子独喜见誉,如人嗜昌歜③、羊枣,未易诘其所以然者。
以二子为妄则不可,遂欲以移之众口,又大不可也。
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
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
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
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至今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
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
妄论利害,谗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
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已,何足为损益。
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
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
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
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
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
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
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
必喻此意。
岁行尽,寒苦。
惟万万节哀强食。
不次。
【注】①斩然在疚:卧病在床。
②递:驿站传递。
③昌歜:菖蒲根的腌制品。
又称昌菹。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仿佛:好像。
B.无一字见及见:动词前,表示自己。
C.复创相推与与:称赞。
D.必喻此意喻:明白、理解。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足下终不弃绝终苟免而不怀仁
B.遂欲以移之众口曼辞以自饰
C.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念谁为之戕贼
D.以取妍于人其制稍异于前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感于李端书对自己的殷殷关切而作此文,又谆谆告诫他,各人自有喜好,不必受别人的影响而对自己赞誉有加。
B.作者认为自己以往那些品评古今人物、纵论为政是非的策论文章,其实都不过是书生的泛泛空论,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恰恰是应试科举养成的毛病,
实在不足称道。
C.谪居期间,作者唯恐为声名所累,混迹于普通百姓中间,别人不识则喜,李端书赞誉则忧,足见因写文章获罪一事对他心灵的打击很大。
D.本文感情真挚,主要采用直抒胸臆方法,表达了自己已厌倦官场游戏,淡泊利禄声名,醉心田园山野的乐趣。
三处比喻手法的运用也通俗、贴切,形象生动地传达苏轼丰富的内心情感。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至今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 不肖为人所憎,而二子独喜见誉,如人嗜昌歜、羊枣,未易诘其所以然者。
(3分)
(2) 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4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