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教学设计
(2)、学生分组活动。
(3)、各组汇报本组的研究结果。(4)、师生总结:圆柱形的纸 Nhomakorabea承受力最大。
3.演示:蛋壳或纸筒做的支柱能承受很大的力。
(1)、用胶带粘在蛋壳的中部,沿着胶带边缘剪齐蛋壳,做成4个带平底的半个蛋壳,在上面放书,一本一本地往上摞,直到蛋壳破裂,数数一共放了多少本书。
4.教师总结: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增大承受力。
三、拓展:
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指出哪些地方应用了前面所学的科学知识
1.书中22页,指出这些物体的哪些地方应用了前面所学的科学知识。
2.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根据“改变物体形状,增大承受力”原理做成的?
3.学生讨论、汇报。
4.教师总结。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3.学生讨论、汇报。
4.出示一张图画纸。
5.边演示、边讲解:一张普通的纸非常容易弯曲,可是把它折折、叠叠、弯弯,就大不一样了。你能想出多少种办法,使一张图画纸的承受力增大?
二、探究新知:
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1.研究纸的承受力与它们的形状有关。
(1)、利用什么办法,能够比较一张图画纸承受力的大小?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
教学内容
折形状
课时安排
1-1
总课时
1
教学目标
1.能够提出周围环境中与形状有关的问题,并设法解释。
2.初步学会改变纸的形状和纸筒形状,增大其承受力的方法。
3.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
4.了解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6.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时能起到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 折形状|苏教版8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 折形状|苏教版8

《折形状》教案设计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2、了解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过程与方法1、能够提出周围环境中与形状有关的问题,并设法解释;2、使用恰当语言描述研究的方法;3、能预测不同形状的结构哪种承受力大些;4、初步学会改变纸的形状和纸筒形状,增大其承受力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时能起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难点: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三、教学方法:教法:演示法、讲述法等。

学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等。

四、教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蛋壳、百科书、A4纸;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图画纸、透明胶带、双面胶(固体胶)剪刀、练习本、书等重物。

3.同学们把纸折成了各种形状,形状不同其承受力的大小又是怎样的呢 活动探究二实验材料:圆柱形,三角形,五边形。

为了实验数据的科学性每个图形都是用A4纸做成的,高度相同,接缝处都为1一厘米。

实验步骤:1按照三角形,五边形,圆柱形的顺序分别进行实验。

2对准纸筒中心一本一本的的往上放,直到纸筒倾倒。

3记录员在实验表格中分别填上每个纸筒所承受的书本个数。

4小组成员分析数据,对纸筒的承受力进行排序。

注意事项:A 测试时,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轻拿轻放.B 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C 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我来动手——折形状实 验 记 录探究纸筒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得出结论:物体形状不同承受力也是————。

________ 的纸筒承受力最大。

㈤、拓展应用:蛋壳的启示1、(出示鸡蛋)这是什么请你仔细观察,看看它是什么形状生:椭圆形的2、讲述:椭圆形有的时候也叫拱形。

3、教师演示:用鸡蛋壳托起百科书。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1.《折形状》教课方案教课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 1 课《折形状》。

教材剖析:《折形状》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 1 课。

本课以把纸折成不一样形状为例,研究它们的蒙受力,指引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蒙受力大小相关,进而发现薄材的曲折变形能够增大其蒙受力。

知道人类正是在和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遇到了启迪,将其原理宽泛地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之中。

经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训练学生能对常有事物的实质属性进行抽象、归纳,形成科学观点的能力。

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认识常有的四种形状,能辨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2.能够经过实验研究物体形状与蒙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蒙受力的大小会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经过实验研究物体形状与蒙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赏识自然界生物巧妙的形状和构造,领会它们带给人们的启迪。

2.经过实验研究让学生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激发研究兴趣。

3.知道改变形状增大蒙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拥有宽泛的应用。

教课重难点:重点:研究物体形状与蒙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难点: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蒙受力的大小会发生改变。

教课准备:学生准备: A4 复印纸、重物(书籍)、鸡蛋壳、双面胶、剪刀。

教师准备:纸折图形、课件、鸡蛋壳、一块方形木板、透明板塑胶板、3 箱矿泉水、3 叠 A4复印纸。

课时:1 课时教课过程:一、激趣导入1.科学世界奇特巧妙,这节课老师打算和同学们一同去研究一些科学原理,大家有兴趣吗图片展现:赏识大自然中各样形状的生物,谈谈大概是什么形状(课件画出每个物体形状)小:自然界中的大部分物体是由柱体、体、台体、球体等 4 种基本形状组成的。

(件出示)2.大自然的各样生物成的形状有什么好小:因自然界中生物所拥有的形状,有抵抗雨,增添自己蒙受力打得的,因此人就依据它的形状建筑了房子、金字塔,制作了篷、台灯等。

我一同来研究形状与蒙受力的关系。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折形状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折形状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提出周围环境中与形状有关的问题,并设法说明;●使用恰当语言描述研究方法;●能推测不同形状的结构哪种承担力大些;●初步学会改变纸的形状和纸筒形状,增大其承担力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明白物体的形状不同,承担力的大小也不同;●了解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赏自然界生物奇异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发;●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时能起重要作用。

重点:明白物体的形状不同,承担力的大小也不同难点:了解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预备:教师预备:蜂巢、乌龟、房屋等图片,蚌壳、螺壳、蛋壳、罐头盒、汤勺、台灯罩、瓦楞纸等实物。

学生预备:橡皮泥、小刀、图画纸、胶带、剪刀、练习本、厚书、鸡蛋等重物。

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

1、谈话: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哪些形状构成的吗?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等几种形状构成的,请大伙儿试一试,由这些形状你还能变出哪些形状?3、活动:学生探究用小刀切割橡皮泥。

4、交流:汇报自己切割出的形状,并尝试说一说这些形状像什么物体?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担力。

1、谈话:纸是我们周围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方法给纸改变一下形状吗?比比谁的方法多。

2、活动:学生折纸,交流各自折的形状。

3、谈话:刚才我们把纸改变成了这么多形状,谁能来给这些形状分分类呀?4、活动:学生分类。

5、那么我们刚才折的这些形状的纸谁的承担力最大呢?你能推测一下吗?6、学生讨论。

8、谈话:刚才仅仅是我们的推测,那是不是如此的呢?我能够通过证据来证明我们的方法。

9、学生讲述方法:只要在上面放重物就行了,比一比,哪种形状上放的重物多确实是谁的承担力大。

10、讲述:为了使实验的标准相同,放在上面的重物也应该是相同的。

11、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13、交流各种形状的承担力。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折形状 苏教版 1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折形状 苏教版 1

课题:《折形状》(第二单元第一课)一、教材分析:《折形状》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以把纸折成不同形状为例,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从而发现薄材的弯曲变形可以增大其承受力。

知道人类正是在和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受到了启发,将其原理广泛地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之中。

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训练学生能对常见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都能积极探索发现薄材的折叠、弯曲变形可以增大其承受力。

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两级分化比较严重,实践探究环节的时间很难掌握,整体教学过程要按时完成必须在备课时下功夫,对学生的能力要有正确的估计。

三、教学目标: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4、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改变。

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难点:测试蛋壳的承受力大小。

五、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每组A4纸4~6张,双面胶,科学书12本,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张A4纸,做好的纸筒4个,4个蛋壳,科学书,立体图形模型。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实录)一.激趣导入(一)师:老师这里有一张A4纸,我想把它横着立放在桌面上,上面放一本书,立住了吗?(没立住)老师这张A4纸没有立住,你们能做到吗?生:能!师:大家都信心十足,谁能说说你想怎么做呢?(指名到前面来边说边做)生1:我把纸卷成一个纸筒,然后打开,它就能立住了。

生2:我是把纸对折再对折,打开以后就立在桌面上了。

……师:这些同学都是用什么方法使A4纸立在桌面上了呢?生1:我觉得他们都把纸折了,折完以后都立住了。

生2:老师,我的意见和他不太一样,刚才能把纸立住的同学也有没折的,他们是把纸弄弯了。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1 折形状|苏教版9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1  折形状|苏教版9

折形状
一、教材分析
《折形状》为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单元第一课。

本课通过用A4纸折不同的柱形来研究它们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把薄的材料折成各种柱形、球形都可以增大材料的承受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个性活泼、好动、好表现,对生活中的现象充满好奇心。

在以往的学习中,接触过简单的力学知识,并掌握了初步的实验预测和探究能力,能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因此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科学探究的特点,充分让学生通过预测、实验操作、分析比较等手段去感知和发现,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常见的四种基本形状并识别复杂形状的构成。

2、通过测试纸筒承受力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

2、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对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难点:如何规范折出各种柱形和如何准确测试各种柱形纸筒的承受力。

五、教学准备
A4纸、钩码、光盘、塑料水槽、蛋壳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折形状
A 4纸
折 形 状
锥体 球体 台体
柱体
承受力 (增加)。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 折形状|苏教版3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 折形状|苏教版3

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折形状》教学设计阿力腾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认识4种基本形状,知道物体是由这些基本形状构成的。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科学知识1.认识到大多数物体是由5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2.了解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们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2.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

重点: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承受力大小。

难点:精细的操作,验证圆形结构承受力最大。

时间安排:共1课时课前准备A4纸每组4张过程设计第1课时1、纸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们知道纸有哪些作用吗?2、观察:纸本身还有怎样的特点?(比较薄,容易弯曲和折叠)利用这样的特点,我们还可以做什么?3、老师把一张纸折成了什么样的形状?是怎样折的?(强调筒状)还可以折成怎样的纸筒?有困难吗?(每人完成一个)小结:利用纸比较薄,容易弯折的特点,我们折了许多不同形状的纸筒。

看来物体的作用于它的特点是密切联系的。

4、把纸筒竖直放置。

如果在纸筒上放一本科学书,猜猜会怎样?放两本呢?说明:把书放在纸筒上,纸筒就承受了来自书的压力,这个压力的大小我们称它承受力。

怎样测定这只纸筒的承受力?(强调相同的书)设想:如果放了3本书,纸筒塌下去了,你说这个纸筒的承受力是多少?为什么?5、大家想不想知道自己做的纸筒承受力到底是多少吗?收集小组纸筒,准备试验。

预测:你认为每种纸筒的承受力会一样吗?P77活动记录。

请两个学生说说预测的根据。

怎样使实验数据更准确?四人一起完成实验。

问:通过实验,你发现什么?6、小结:一张纸的承受力是有限的。

通过折的方法改变形状,可以增大其承受力。

其中垂直放置的圆柱形纸筒承受力最大。

7、前面我们都是把纸折成筒状,并且垂直放置。

大家还能在不增加任何辅助物体,也不把纸撕坏的情况下,让一张纸的承受力增大吗?(1)小组讨论,提出设想。

有必要把想法画在纸上进行研究。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1 折形状|苏教版8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1  折形状|苏教版8

折形状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1课。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折叠和弯曲,以改变形状来增强材料的承受力,知道蛋壳的形状能够承受很大的力。

从而向学生渗透浅显的材料科学知识,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训练学生能对常见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并形成科学概念的能力。

本课以及本单元的后续各课教学中要结合生活相机向学生介绍些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材料科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把课堂的学习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自小就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意识。

本课学生的探究重点是把纸折成不同形状,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如果把物体的形状改变成三角形、圆柱形、拱形等,都可以增加其承受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因此教学中老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

具体到本课的教学我们可以从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研究各种形状的特点和作用入手,先从动植物中得到启示。

可以选取仙人掌、海螺、牡蛎、海胆等让学生体会到这些结构能够抵抗外来的压力;其实人类正是在和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受到了启发,并且在搞清楚了其中的科学道理后,才能有意识地广泛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之中的。

在学生产生探究内需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设计出不同形状(如:三角形、方形、圆柱形、六边形)的纸筒,先预测在竖立的纸筒上可以放多少本书,再实测,从而发现折成不同形状的纸筒,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从而体会物体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

注意做这个实验时,纸的大小、厚薄要一样,建议可以用比较结实的包装纸。

教学中还利用看似普通的蛋壳、纸筒支架试验,让学生发现它们的承受力非常大,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进一步体会物体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形状》教学设计1;《折形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折形状》。

教材分析:《折形状》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1课。

本课以把纸折成不同形状为例,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从而发现薄材的弯曲变形可以增大其承受力。

知道人类正是在和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受到了启发,将其原理广泛地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之中。

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训练学生能对常见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能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体会它们带给人们的启示。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激发研究兴趣。

3;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难点: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发生改变。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A4复印纸、重物(书本)、鸡蛋壳、双面胶、剪刀。

教师准备:纸折图形、课件、鸡蛋壳、一块方形木板、透明板塑胶板、3箱矿泉水、3叠A4复印纸。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科学世界神奇奥妙,这节课老师打算和同学们一起去探究一些科学原理,大家有兴趣吗?图片展示:欣赏大自然中各种形状的生物,说说大致是什么形状?(课件画出每个物体形状)小结: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物体是由柱体、锥体、台体、球体等4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课件出示)2;说说大自然的各种生物长成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小结:因为自然界中生物所具有的形状,有抵御风雨,增加自身承受力打得的优势,所以人们就根据它们的形状建造了房屋、金字塔,制作了帐篷、台灯等。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 折形状|苏教版7794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 折形状|苏教版7794

《折形状》教学设计五年级科学领庄完小沈如聪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识别复杂的形状是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的2、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

(2)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大小也不同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相同质量的书本(每组20本)、双面胶。

教师准备:课件、A4复印纸、鸡蛋壳。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老师这有一张纸,想用它托起一本书,可总是失败,你们谁有好办法能帮助老师吗生:说一说并演示。

2、你表现得真棒,为什么这张纸经过你的改造就变得这么神奇呢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认识物体的四种基本形状1、说到形状,你们知道有哪些吗生:随意说形状。

2.其实我们大自然中有许多生物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一起来看大屏幕,说说这些物体分别类似什么形状呢生:边看边说3、小结:其实大自然中的物体是由锥体,柱体,台体,球体等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这些形状又可以被切成一半或更小些,用来组成其它形状。

4、这些形状有什么好处呢生:看图结合实际说他们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形状,有抵御风雨,增加自身承受力的优势,所以人们就根据它们的形状建造了帐篷,金字塔,房屋,天文观测台。

这些美丽的形状承受力一样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三、研究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1、刚上课的时候我们那位同学将纸折成了某某形,你们还会折成什么形状的纸筒呢生:说出纸筒的形状。

2、同学们真聪明,说出了这么多种形状的纸筒,那它们的承受力会一样吗下面我们选四种形状的纸筒,用书来做重物,先猜测一下哪个纸筒的承受力最大。

3 、以组为单位,交流与讨论,填实验记录表,汇报猜测结果。

4、如果要比较哪种形状的纸筒承受力大,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呢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5、出示实验要求,实验开始生:汇报结果。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 折形状|苏教版5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 折形状|苏教版5

《折形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

3.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二、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三、难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老师准备A4纸、双面胶、砖、鸡蛋一、激趣导入1、提问:你能在鸡蛋上行走吗2、观看视频:成人在鸡蛋上行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鸡蛋上行走的奥秘下面,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欣赏这些漂亮的建筑。

构成这些建筑的形状,大多数都是由4种基本形状组成的。

认识4种基本形状。

3、今天,老师要让大家猜一猜:我能用我手中这一张薄薄的A4纸托起这一本科学课本,你认为是真的吗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要让这一张薄薄的A4纸托起这一本科学课本,我们就要改变这张纸的形状,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折形状》通过折形状的学习,我们可以验证这一张薄薄的A4纸能否托起这一本科学课本。

二、师生探究1、我们先来研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实验一:研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的系(1)、把纸分别折成不同形状的纸筒: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圆柱……(2)、轻轻将书本放到纸筒上,一名同学负责观察是否放在中间,加好后如果纸筒不倒就可以再加一本直到纸筒支持不住。

(3)、先预测实验结果再做实验。

(4)、将实验结果填于表中。

2、想一想,为了保证实验的精确度,实验中我们要注意什么(1)、要用一样的纸,纸的大小、厚薄要一样,纸筒的接头要一样多。

(2)、纸筒的每条边应该相等,纸筒要一样高,上下都一样粗。

(3)、书要轻拿轻放,以减少对纸筒的撞击力。

(4)、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

书要轻拿轻放,以减少对纸筒的撞击力。

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看出()承受能力最大。

2、学生讨论并尝试并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并介绍:你知道吗圆形纸筒承受力最大!因为它没有角,任何加在上面的重量都会均匀地分散开来。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1 折形状|苏教版0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1  折形状|苏教版0

《折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预测不同形状的结构哪种承受力大些;2、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3、了解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把纸折成不同形状,研究它们的承受力难点: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教师准备:蛋壳、纸、胶带、鸡蛋等。

三:教学过程:导入:1、同学们:说到形状,我们都比较熟悉了,生活中你见到过的物体都是由那些形状组成的呢学生说:、、、、、我们说物体的形状有很多、但大多数物体都是由4种基本形状组成的。

2、提问:谁来告诉老师他们都是什么形状生:(锥体、圆柱体、长方体、球体)。

过渡:这些形状还可以被拆分用来组成其他的形状下面这些物体都是由哪些形状构成的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生:乌龟是由圆形组成的、这样可以提高乌龟自身的承受力,同样仙人掌和台灯做成这样的形状、既省材料又可以提高物体本身的承受力。

二、探究不同形状纸筒的承受力大小。

1、过渡:物体的形状和他的承受力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去研究一下:谈话:现在、老师想用这张纸托起一本科学书,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2、学生讨论并尝试用纸托起书本。

(预测学生用手拿纸两边托起来)如何使这张纸独立的站住(预测学生把纸卷起来,然后把书担在上面)3、提问:为什么现在这张纸可以承受书的重量了生:形状发生了改变过渡;把纸折成了圆柱型纸筒,可以独立的支撑起了科学书,除此之外,你还能把纸折成什么形状过渡、学生讨论交流:(说出各种各样的形状)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下面我们就把纸折成图中这些图形:3、讨论:折纸时咱们注意些什么生说:(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要提示学生,为了增加形状的稳固性,我们要用胶带纸把纸的接缝粘起来,要留边)过渡:教师展示折成的厚度和高度不同的形状、这样比较这张纸的承受力,合理吗生说;过渡:折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学生讨论后汇报:要考虑纸的大小厚度相同,高度相同、纸的层数相同、粘贴时纸的边界不允许重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1 折形状|苏教版2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1  折形状|苏教版2

折形状教案【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

2、知道圆柱形的承受力最大。

科学探究:1、能预测不同形状的结构哪种承受力大些。

2、能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3、使用恰当的语言描述研究的方法。

科学态度:1、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时能起到重要作用。

3、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了解它们带给人们的启示。

4、了解薄壳形状在建筑学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难点:控制好不同形状的纸筒的承受力对比实验的变量。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A4纸、双面胶、重物(书本)、蛋壳【教学方法】探究——研讨法一、激趣导入1.师: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谁有办法让这张薄薄的A4纸立在桌子上,并能托起这支笔呢生:可以把纸折成拱形、波浪形、三角形、四边形、圆形……师:谁愿来上台试试(一学生把纸折成圆筒,把笔牢牢地支起,大家给予了掌声。

)师:他改变了什么,使这张薄薄的A4纸立在桌子上,并能托起这支笔呢生:纸的形状。

2、教师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折形状一课((PPT2)并板书课题).二、探究纸的不同形状的承受力师:刚才我们只是简单的改变了纸的形状,就增加了它的承受力,那么要想增加纸的承受力,我们就得想办法改变纸的形状。

那么你想把纸折成什么形状呢生: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圆形……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现在来重点研究一下正三边形纸筒、正四边形纸筒、正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板书),这四种形状的纸筒,看哪种承受力最大既然要研究它们,在制作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生:纸筒要样高,不能有的横折,有的竖折。

生:纸筒的接头要一样多生:纸要一样厚,否则就不公平。

师:大家讲得很好。

也就是说我们折的纸筒要一样高,纸筒的接头要一样宽,纸要一样厚.师:我们把纸折成这几种形状,目的是为了增加它们的承受力。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1 折形状| 苏教版1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1 折形状| 苏教版1

折形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2、了解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过程与方法1、能够提出周围环境中与形状有关的问题,并设法解释;2、使用恰当语言描述研究的方法;3、能预测不同形状的结构哪种承受力大些;4、初步学会改变纸的形状和纸筒形状,增大其承受力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时能起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热情高,求知欲强,喜欢动手实践,愿意与人合作。

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内容奠定了基础,再加上本课所学的锥形、柱形、台形、球形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形状,由此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学生要从不同形状中探究形状材料与承受力的关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研究。

重点难点重难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折形状(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这是一张普通的白纸,;老师想让它站立在桌面上,你们有什么办法吗(生回答:折一下,并尝试)教师板书:折。

师:下面难度升级,老师想用这张纸托住我们的科学。

你们有好的办法么(学生纷纷回答各种办法)师:好,我们先不要急着回答,按你们想到的方法动手来试一下吧!成功的小组请抱臂坐正,示意老师。

(大部分小组成功了以后,拍手让学生停止)师:这个小组是最先完成的,你们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学生展示)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是用什么办法将书托住的。

(学生介绍:我们是卷成圆形将书托住的)其他小组有不一样的方法么(生回答)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刚才同学们是通过折改变了纸的形状(边说边板书课题)将书本托起来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折形状的奥秘。

活动2【讲授】折形状(二)认识常见物体的形状师: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老师这边有四种物体,你们仔细观察他们是什么形状,并从下面的四种物体中找到跟它们形状类似的小伙伴。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1 折形状10-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1 折形状10-苏教版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折形状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二)科学知识: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

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承受力。

4.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二、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三、难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等模型的课件、纸筒(1)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高度一样,底部周长一样,纸张一样,A4纸)(2)带几张纸。

五、教学过程:(一)认识四种基本图形1.(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那些形状构成的吗?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台体、球体五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3. 观察你身边的物体,说说它们都是由哪些形状组成的。

(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4.我们生活中这些动物、植物、建筑物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呢?这些特点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知道生物们都有着各自生存的本领,这些形状是不是它们生存的本领之一呢?(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我们来个挑战,纸是我们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用纸托起一本书吗?2.学生分组讨论。

3.看来改变纸的形状可以改变纸的承受力。

4.学生讲述方法。

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5.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优秀教案

1.折形状【教学目标】1.知道改变形状,可以改变物体承受力;知道圆柱的承受力最大。

2.探究物体承受力的大小,总结出:柱状体承受力大小与棱的数量有关。

3.愿意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承受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制作纸筒时,细致、认真的态度。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纸、书、双面胶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活动导入1.今天我这里有一个小问题,你们愿意帮我解决吗?2.这是一张普普通通的纸,我不知道该怎样才能让它竖起来?(折形状)3.生说师随机演示,并说明是几棱柱。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不同形状柱体的承受能力。

二、做不同形状的柱形想一下,要能比较出这些不同形状纸筒的承受力,这些纸筒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呢?(1.纸的质地、大小、高度相同;2.折的形状都是正的,如正三棱柱等。

)(注意点:1.不要把纸筒弄皱;2.废纸放纸盒子中。

)三、学生实验1.学生做纸筒。

(1—5号组员分别作这五种纸筒,其余组员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请小组预测一下:哪一种纸筒的承受力最大?为什么?并由组长将你们的预测结果填在记录表预测这一栏。

你认为哪个承受力最强,就填1,第二的就填2,清楚吗?3.刚才各组的结论只是大家的预测罢了,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证明自己的预测是正确的呢?(在上面放重物就行了,比一比,哪种形状上放的书多就是谁的承受力大。

)4.请同学们想一想,做这个实验时有什么注意点吗?(板演:书不能放斜)(1)应放相同的重物(书),要一本一本地放.(2)纸筒要平放,并要放在书的中间。

(3)要使重物在纸筒上保持平衡后再松手。

(4)放到纸筒倒了为止,如果在某一个纸筒上放了5本书,塌下去了,那这个纸筒的承受力应是4本书,就在记录表的相应位置写4。

(5)动作要小心但又要讲究速度,放薄的书。

5.学生实验。

(3-7号组员分别进行实验,1号组长负责纪录,2号组员协助其他组员。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1 折形状| 苏教版4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1 折形状| 苏教版4

折形状教学目标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2、能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4、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教学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教学难点测试蛋壳的承受力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教具准备纸、砖块、书、蛋壳、课件、几何形体、篮球、魔方等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特殊的礼物。

二、认识4种基本的形状1、请看第一份礼物,出示篮球,问:你看到了什么形状(圆形)引导:像篮球这样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形,这样的物体在科学上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球体。

并板书,读2遍。

2、再看第二份礼物,出示魔方,问:这是什么你从魔方上看到了什么形状像魔方这样有6个面,而且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这样的立体形状叫正方体,板书。

(出示长方体,圆柱体它的好朋友也来了,他们三个有个共同的名字叫柱体。

板书并读。

3、再以同样的方式出示椎体,台体。

4、归纳总结:物体都各有形状,但大多数都是由这四种简单的基本形状构成的,有的还可以切成一半或更小的部分来组合其它的形状。

同时出示PPT。

自然界中有很多物体,它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面物体是由那些形状构成并猜测一下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四、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并板书1、你能不能从这四种基本形状中受到启发把手中的纸改变一下形状,托起更多的书呢。

下面一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你们想把纸折成什么形状并预测一下哪种纸筒承受的力最大并把结果填在表格中。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3、做这个实验时,应注意些什么4、出示实验要求:(指生读)我们做实验时书要一本一本的放,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对纸筒的撞击力。

放时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

另外,要提醒大家,一个纸筒只能做一个实验,不能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5、学生实验、记录、汇报6、PPT出示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薄薄的纸如果改变形状,的确可以托起较重的物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折形状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4、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测试蛋壳的承受力,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教具准备:纸、砖块、书、蛋壳、课件
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师:昨天,有一个问题困扰着老师,你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如何用一张纸托起我们的科学书?(师示范纸托课本)
学生回答
2、师:现在每个人用手上的纸来尝试一下,看看你能不能成功?
学生操作
3、问:为什么现在这张纸可以承受这本书的重量呢?(生答)
4、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揭题形状)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师:刚才我们只是简单地改变了纸的形状,就增加了它的承受力,那怎样才可以托起一块砖头呢?
学生讨论回答
2、探究:折出不同形状的纸筒
分组活动,记录
小组交流、汇报
3、思考:为什么圆筒形的承受力最大?(生讨论)
课件出示:圆柱没有角,任何加在上面的重量都会均匀的分布,所以每一点承受力不大,整体承受力却比较大;正方形有四个角,不能把加在上面的承受力均匀的分散开,每一点承受力都比较大,整体承受力就比较小。

三、了解蛋壳的承受力
1、师:蛋壳有什么特点?
那蛋壳的承受力十多大呢?(猜测)
2、验证:在蛋壳上放砖头、书本,和圆筒形比较
3、问:你发现什么?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课件出示录像
4、师:对于圆形和卵形壳体来说,在外力作用下,内力是沿着整个表面扩散和分布的。

它能够把所受的外力变成压应力,均匀的扩散到壳体各处,所以整体可以承受较大的力。

5、拓展:能不能在蛋壳上站立一个人呢?蛋壳承受得了吗?
操作
四、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1、像这些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事情在生活中很多,你能举例吗?
看书18页
2、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带着问题进课堂,围绕问题展开课程的探究活动,只有带着问题的学生才会充满兴趣和好奇心,才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课教师先创设情景,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如何利用一张纸成功的把一本书托起,学生的兴趣很浓,并且很快想出了很多的方案,于是老师就带领学生进行实践;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折、放,想出了利用不同的形状,增加纸
的承受力,并付诸于实际,实验证明,学生已经知道了,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理论的总结;最后进行拓展,了解蛋壳的承受力及其中的原理,并测试蛋壳的承受力。

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展开,学生亲历了这个过程,才能真正的了解所学的知识。

科学课的教学,是过程性教学,学生必须要经历探究的过程,结果并不是很重要,但是过程很重要,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动手能力、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