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改革探究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结合,通过一系列培养措施和模式,使中职毕业生能够顺利升入高职阶段继续深造。
该模式旨在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水平,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衔接”,即中职毕业生顺利转入高职教育的过程。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中职教育需要与高职教育密切合作,建立起良好的衔接机制。
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之间应加强对接,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共享资源,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确保中职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与高职教育的需求相适应。
中职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传统的中职教育注重技能训练,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使中职生能够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中职教育应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教育需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高职学校应根据中职生的实际情况,提供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
可以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为中职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高职学校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高中职生的实践能力。
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奖学金和助学金等方式,鼓励中职生继续升学,扶持高职学校提供适合中职生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加强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可以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学校、企业和政府共同合作,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促进学生能够顺利衔接、全面发展。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目标方法和关键点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目标方法和关键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改变,中高职教育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探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目标、方法和关键点。
一、优化目标1.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出符合社会及企业需求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2.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为核心,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建立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学生就业率。
二、优化方法1.调整课程设置:根据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调整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和前瞻性,使学生掌握更为实用的技能和知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2.加强实践教学: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入企业项目,组织校企合作实训,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学习和实践,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训中高职教师的教学和管理能力,提高他们处理实际工作中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4.建立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促进中高职教育与企业深度合作,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是一个全面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企业和政府等多方共同合作,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优化方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和促进经济发展。
希望通过今后更加系统的研究和实践,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贡献力量,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发展。
“五年一贯制”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五年一贯制”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周云忠【摘要】“五年一贯制”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衔接不合理、课程内容重复等问题.制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考核方式等的有效衔接,运用“课证融合”培养模式,建立弹性学分制和弹性选课制,形成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便于教师施教,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期刊名称】《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29)005【总页数】3页(P15-17)【关键词】“五年一贯制”;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作者】周云忠【作者单位】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重庆永川 4021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为了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造学生成长、成才的“立交桥”,2015年3月重庆市发布《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推动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1],要试点中职与高职衔接培养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高职专科教育,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与高职衔接、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重庆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由于校情存在差别,在“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在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在目标、能力、层次上应有区别。
中职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高职主要体现技术应用的高水平和综合性,在实践的基础上,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
但有些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这种差异性不明显。
(二)人才培养目标差异化不明显中高职人才培养所对应的岗位或岗位群基本相同,工作内容、繁难程度、技术要求等没有太大差别。
以某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五年一贯制”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为例,在该培养方案中,中职的培养目标所对应的岗位(群)是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等。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改革实践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改革实践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社会对高质量会计人才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会计工作的变革,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需与时俱进。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实践。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基础传统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培养学生的记账、报表编制等技能为主要目标。
然而,随着会计工作的复杂性增加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单纯的技能培养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会计人才的需求。
针对这一问题,现代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应用和体验,因此,应将实践环节纳入到会计专业课程中,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会计工作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跨学科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增加他们的竞争力。
3.注重创新与创业教育。
现代会计工作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记账报表,会计人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因此,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案例1.引入实习课程。
将实习课程纳入到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熟悉会计工作的流程和实际操作,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2.开展团队项目学习。
组织学生进行团队项目学习,让他们在团队中分工合作,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加强实验教学。
在会计专业的相关课程中,增设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进行会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案例,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中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就业市场,对接社会发展需求。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旨在构建从中等职业学校到高等职业学校再到社会职场的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完整、连续的职业教育体验。
在实践中,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和解决。
从实践中发现的问题1. 职业规划不够清晰:在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转接阶段,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并不清晰。
他们往往缺乏对职业市场、职业发展前景的了解,导致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目标不明确,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实践。
2. 学科转换不顺畅:对于一些希望通过转接继续学业的学生来说,学科转换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由于中职和高职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不完全相同,学生在转接时可能会遇到学科认知上的障碍,导致学习困难。
3. 实习教育匹配不够精准:实习教育是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但在实践中发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实习匹配并不够精准。
很多学生在实习阶段并不能得到与自己专业对口、与职业发展方向契合的实习机会,导致实习的效果并不理想。
4. 学习氛围和能力培养不足: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学习氛围和能力培养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导致一些学生在转接后适应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应对能力欠缺。
解决问题的思考1.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和指导: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指导,引导学生了解职业市场、职业发展前景,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目标。
2. 加强课程衔接和转换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应当加强课程设置和转换教育,建立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提供学科转换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学业转接。
3.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合作:学校应当与企业加强合作,探索更加精准的实习匹配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加符合其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的实习机会,提高实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对策研究.doc
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对策研究-摘要:在实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伟大构想中,中高职贯通作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核心和关键成为关乎我国职业教育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本文以如何更有效地实现中高职贯通为研究基本思路,分析了中高职贯通中存在的问题,力求着眼整体对当前发展与改革中的中高职贯通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对策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科学有效地衔接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今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取得了相当多的成绩与经验,但还没有形成让人满意的目标模式,对于中职与高职的衔接问题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尤其是在中高职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如:文化基础课相互脱节;专业课和实训课重复设置;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后无法适应高职学校的教学要求等。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现就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建立中高职相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以实现人才系统化培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层次、规格、知识和能力的新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以课程衔接为重点,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加快构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贯通培养提供基础保障。
二、基本原则1.产学合作原则。
深化“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中高职院校要携手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中高职贯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的几点思考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的几点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这里,我将从几个方面对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一些思考。
1. 职业教育与对口高校专业的贯通中职和高中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但是他们的关系却是共生共存的。
在现代社会,高中毕业生通常会继续接受大学本科教育,而中职毕业生则更倾向于职业学校继续深造。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应该充分考虑职业教育与对口高校专业的贯通。
通过对职业教育与高校专业的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衔接,使中职毕业生更好地适应高校学习的需求,为中职生进入高校学习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2. 综合素质教育的优先考虑在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学科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从综合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在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中,应该采用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
跨学科融合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中,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在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中,应该充分考虑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环境。
4. 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改革,努力为我国的人才培养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基于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下计应专业中高职衔接研究
基于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下计应专业中高职衔接研究楚书来,李学威(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周口466000)摘要:五年一贯制专科是普通专科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补充模式,它具有五年一贯的特质,同时兼具中高职一体化的特质。
本文探讨在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下,计应专业的中高职衔接,结合作者多年来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工作经验,提出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就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应用;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1)01-0123-0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职教20条”,在其第一部分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中明确提出了“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体现了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国家意志、思想理念,也包含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具体措施,这些都为职业教育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这也是新时代发展推进中高职衔接在政策制度上的顶层设计,可以说,中高职衔接发展是国家构建和实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战略。
1五年一贯制计应专业实施现状五年一贯制专科是普通专科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是中高职一体化最直接的探索,在我国部分省份已经实施多年,特别是近几年来,发展非常迅猛。
在招生模式上主要以应届初中生为主,按中招考试成绩来分专业录取,计应专业按照专科招生代码及专业标准名称计算机应用技术来进行录取的,这与中职录取专业计算机应用是有区别的。
在学籍管理模式上前三年是中专学籍,纳入全国中职学籍管理系统,第三年通过对口升学的信息采集,不需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向省一级招生管理部门备案,在办理录取手续后转段进入专科阶段。
在教学模式上前两年学习中职课程内容,主要以公共基础课为主,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社会等课程,同时结合学生专业需要,分专业开设生物、地理、历史、物理、化学课程,并开设3-4门专业基础课程,计应专业一般开设课程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Photoshop平面设计、静态网页设计等课程,从第三年开始学习专科课程,学习专科课程两年,一般五年一贯制学生单独编班,单独执行五年一贯制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第五年一般以顶岗实习为主。
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成果、困惑及其推进
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成果、困惑及其推进作者:郑在柏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3年第03期摘要: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构建了“中高融通、集群链路、五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了“一个品牌、两个链路、三个标识、四个模块、五段递进”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了课程“五化”建设。
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也存在着“吻合度”的偏差、“把握度”不准的课改困境和难题。
树立课程改革的全局观,建立分层次的课改团队;把握规律,加强研究,加快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特色建设;强力推动课程资源建设,提高课改成果引领、共享水平;创新和实践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等是进一步推动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1-0027-052007年以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财务会计专业协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专业协作委员会)以制定学院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方案为载体,以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校本化、专业化、具体化为重点,在分析学院所属各校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办学情况和特色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动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课程建设和课改实践,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有载体、有物化、可应用、能共享的课改成果;构建了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中高融通、集群链路、五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制定了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25门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并公开出版了15门项目化课程教材和7门专业课程“职业能力训练”;举办了3期课程改革实践专题活动。
课改实践成果已初步显现出江苏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办学特色和创新效果。
但是,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在逐步推进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困惑,需要冷静思索,更新理念,才能进一步有益、有效、有绩地推进。
一、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阶段性成果(一)构建了“中高融通、集群链路、五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专业协作委员会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到江苏省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中,就如何使之地区化、专业化、具体化、可操作化、特色化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建议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建议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是指通过教育培训体系,将初级职业教育与高级职业教育有机衔接,培养出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知识,并可适应企业工作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教学体系不完善,缺乏与企业实际需求相适应的课程设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更注重技能和实践能力。
但目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中,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仍存在很大问题,不足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因此,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协作,引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二、师资力量不足。
教学确认师资力量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需要一批素质较高、有教授经验的教师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但现实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学校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外来技能,很难满足培养人才的需求。
教育部门应该采取切实措施,引进并培养专业人才,提升师资水平。
三、实践环节不足。
中高职衔接人才,需要具有较为实践的工作经验和能力。
但目前实践环节的设置过于单一,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
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中需要注重课程与实践体系的结合,积极拓展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一些措施:一、加强与企业的协作。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选择上,应当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增强实践性。
二、加强教师培训与引进。
应在教师培训上下功夫,使教师能够掌握更多的实践经验,并且具有一定的国际化教学经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可以采取引进资深的职业技能专家,作为特聘教授,为学生提供专业服务。
三、拓宽实践平台。
衔接企业的实际需求,加大实践环节的设置,推出企业实习基地,开拓实际性教学体系,加大实习基地规模,并和相关企业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中高职衔接人才的培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全面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浅探
1 . 素质要求较全面 。 会计 部门是单位的重要管理部 门, 因此 从事会 计岗位 要求从业人 员要有较强的政治敏感度、 做 事细心 谨慎, 责任心强, 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和 良好的会计职业道 德。
与技能并重的课程, 也是学生取得 “ 会计从业资格证 书” 的一门 必考课程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 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教 学 的 片 面性 。 即在 教 学过 程 中 花 大 时 间在 讲 解 会 计 理 论 知 识 ,
没有把 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很好地 结合起来 。 二是 教学内容没有划分细致 。 教学内容没有按本科、 大专、 中专等不 同的教育层次进行划分, 高职 五年制的教育特征没有 凸显 出来。 三是教学方法运用不丰富 。教学形式单一 , 普遍没有运用现代
四是 考 核 评 价 方 式 比 较传 统 。 针 对 以上 这 些 问题 , 2 . 综合能力较完 善。 会计在做好核算工作 的同时, 还要经常 的教 学 方 式 。 与税务、 审计和银行等部门打交道, 为此学生除了必须具备扎实 对 《 基础会 计》 课程教学内容应进行优化改革。 的专 业 知 识 外 , 还 必 须 有 良好 的 与 人沟 通 的 能力 、 处理 好 人 际 关 1 . 将教学 目标 分为知识 、 能力和 思想教学 目标三个层次 系 的 能力 。 3 . 就业面较广 。 在从事会计 岗位的基础上, 也可 以在会计事 ( 1 ) 知 识 教 学 目标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建议
4. 实践技能培训:组织专业的实践技能培训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
通过加强实践环节,可以有效提高中高职衔接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他们顺利就业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建议,探讨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实践环节,建设师资队伍,为中高职教育的转型升级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和讨论,能够为促进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支持。
1.2 研究意义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研究意义不言而喻。中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的衔接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发展,也直接影响到国家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涉及到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的问题,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研究还可以促进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有利于推动教育国际化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加强实践环节,拓宽学生的实习渠道,促进学生在校内外进行更多的实践活动,弥补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建议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共同推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希望通过各方的努力,能够不断完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探析
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探析摘要:中高职衔接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但中高职的衔接存在人才培养定位模糊、课程设置重复、专业内涵脱节等问题。
针对此,文章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为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数控技术专业问题对策职业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产业的转型升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广东省作为改革的排头兵,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职业教育扮演了重要角色。
因此必须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但目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对接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为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含糊、专业课程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招生制度受限制等[1]。
为此,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层次结构分明的从中职到高职纵向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本文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广科院)数控技术专业为例进行了阐述。
一、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中高职衔接目前主要以在办学实体之间建立衔接关系为主,分为一贯制和分段制,一贯制如五年制专科,分段制如3+2和3+3模式。
广科院目前实行的是3+2模式。
但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一定问题,没有完全领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2]。
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中高职系统内部体制割裂等问题将制约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作用的发挥。
其问题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一)模糊交叉的人才培养定位。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作为同一类型的教育,都走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之路,在办学模式上尽力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教学模式上探索“教、学、做”一体化,因此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优秀范文5篇)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摘要:随着高考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范围由之前的高中生向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学生进行倾斜,中等职业院校的部分专业就需要根据高职院校的专业分类表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做好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融通工作。
现以《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为例,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性,所以在人才培养的制定时需要突出该专业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征。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调整与改革尤为必要。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课程体系;中高职衔接随着我国制造业智能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业中不可替代的设备,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应用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智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因此,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到传统制造业中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率与产品质量,为现代化建设发挥巨大的作用,也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
但是现阶段工业机器人应用方面的优秀人才紧缺,大部分就业者是层次较低的劳动者和新一代的青年农民工。
缺乏相关技能与准入资格,制约着企业的快速发展。
本文主要从如何培养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人才,以及修改和完善职业院校的工业机器人中高职教育中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重构,做好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工作。
一、中高职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目前我国现行的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部分专业的衔接存在“脱轨”的不良现象。
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实施、实习就业等方面都不完善。
例如:高职院校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专业,由于实训教学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很多学校就将实训课程课时进行压缩。
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不足。
同样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基础薄弱,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也不扎实。
很多需要应用到的数学或物理等课程内容被删减。
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不断壮大,会计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
中职会计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一定会计基本理论和技能的人才,能够胜任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初级会计工作的人员。
本文将对中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首先,中职会计专业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人才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同时也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理论课程的设置要与实际工作密切结合,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例如,可以开设会计实务操作课程,组织学生参与会计模拟实训,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会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在中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应加强实习实训环节。
由于中职阶段学生的学习时长较短,加强实践环节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可以与当地的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在实习期间对学生进行监督指导。
通过实习实训,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会计工作流程,提前适应职业环境,增加就业竞争力。
再次,中职会计专业应加强综合能力培养。
会计工作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因此,中职会计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可以开设专业外语、企业管理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文化素质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中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还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工作具有较强的责任性和保密性,所以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中职会计专业应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增强学生的职业操守和责任心。
综上所述,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强化综合能力培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会计人才。
中高职衔接中专业课程衔接的实践探索
中高职衔接中专业课程衔接的实践探索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高职衔接逐渐成为很多学子进入高职阶段的必经之路。
在这一过程中,中专业课程衔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适应接下来的高职学习和在未来的就业中具有竞争力。
本文将围绕中高职衔接中专业课程衔接的实践探索进行讨论。
一、中专业课程衔接背景中职和高职的课程设置有很多不同点,其中最核心的一个不同就是课程难度和深度。
大多数中职学生在走向高职课堂之前,往往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期,这个适应期不仅仅是文化课程的转变,还有很多专业课程的差别。
因此,如何顺利地连接和衔接中专业课程和高职课程,让学生逐渐适应课程的难度和深度,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
二、中专业课程衔接的实践探索1.针对性强的教学计划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之前需要一个适应期,在这个适应期中,需要教师设计一套针对性强的教学计划。
在这套计划中,可以将高职课程的难度和深度进行分解,设计成一个个的教学阶段,辅以相应的教学资源和评估方法,帮助中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高职课程。
2.强化实践教学中专业课程和高职课程的突出差异在于实践环节的要求。
高职实践环节的要求更高,需要学生具备更强的实践技能和能力,而这样的能力是从中职阶段开始培养的。
因此,在中高职衔接的过程中,实践教学要得到强化,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高职实际工作内容相近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并掌握专业理论和技能,确保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高职要求接轨。
3.灵活运用互联网教学资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到丰富的教学资源。
利用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通过网上互动和交流促进学生对高职生活和学习的适应和了解。
教师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和作业布置,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和学习,并结合课堂教学,开展多维度、多维度、多样化的学习和交流。
4.以培养学生为中心中高职衔接是一项重要的学术工作,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尤其是在专业课程衔接方面。
会计专业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
湖北省“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试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负责人:袁咏平校外专业带头人:毕根源学院院长:袁畅教务处长:夏学文主管校长:熊发涯商学院二O一五年一月湖北省“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试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及代码会计(620203)二、招生对象及学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学制五年三、培养目标及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会计行业,培养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与会计专业技术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掌握本专业通用的会计技术与会计工作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1.知识要求(1)具有较强的文化基础知识、人文社科知识、英语、计算机应用、体育与健康等基础知识;(2)具有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和财经法规知识;(3)掌握会计专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掌握企事业单位日常发生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能独立承担企事业单位一线财务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独立完成财务会计基础岗位各类常见工作任务;(4)具有一定的专业拓展知识,掌握企业财务活动管理基础知识、审计工作流程操作的基本方法和基础知识。
2.能力要求(1)具有从事本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应用文写作、人际沟通等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2)具有一定的办公软件应用能力,能熟练地进行电子表格处理、能较快速度地进行文字输入与排版、制表等;(3)有较强的财务软件应用能力,能进行常用财务软件的操作与处理;(4)具有熟练的会计业务核算能力。
即能熟练地核算企业经济业务、正确编制企业会计报表;(5)掌握基本的审计方法与流程,具备一般经济业务的审计能力;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具备一定的资金筹集、运用及分析等基本能力。
3.素质要求(1)具有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职业操守;(2)具有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职业品质;(3)具有严谨规范、坚持准则的职业态度;(4)具有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5)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健康的身心素质。
产业学院背景下人才供给质量提升的探究——以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群为例
态化运营和价值增长,推进产业布局与专业建设的契合,提升毕 就产教融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从而为高素质技能型人
业生的就业质量。
才培养提供高质量的师资保障。
(二)校企共建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企业要主动入教,将企业的需求融入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环 结语
节,利用共建的产业学院,推进实体化运作。会计类高职学校可
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与岗位的工作内容对接,提供多层次高水平
的全真实践教学和实训机会,以及顶岗实习、技能训练与等级证
书鉴定、学生创新创业孵化、行业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多层
次、多方位的服务,满足财会专业群中不同专业、不同教学阶段
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需求,以及行业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员职业
能力提升的需要,建成校企共享和示范性强的、集产、学、研于
二、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路径
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第一阵地的高职学校,在重视理论知 识传承的同时,更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必然需要大量的实践教 学的资源平台,为此需要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够将所学理论去应用 和验证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循序渐进地训练和实践,切实有效 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为实现这一目标,校企双方可以合 作共建产业学院作为双方共享的实践平台。具体要求如下。
165
教学探讨 TEACHING DISCUSSION
利,促使产业学院运营的有规可寻,防范和减少高职学校的公益 科研成果,可有效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通过
性与企业的逐利性之间可能发生的利益冲突,以提升多元参与主 培训可以帮助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取得和提升会计系列职,帮助
体的目标契合度,促进多元主体的利益实现。保障产业学院的常 企业导师提升财务管理理念。校企双导师频繁地切磋经验,能造
高效的集实践教学、科技研发、生产实习、培训服务等多位一体 持,行业要发挥信息的引导作用。高地,共同构建课程要素嵌入生产要素的、层层递进 研优势联合企业进行生产和科研的创新,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问题探析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问题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问题探析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主要力量,承担着巨大的责任。
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不足、实习实践经验不足等。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分析当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探讨产教融合模式的实施情况和效果,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1.2 研究目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该问题的根本目的。
通过研究分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校企合作模式以及产教融合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所在,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实践案例的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于校企合作的理解,并探讨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全面探索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的优势和问题,为完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
1.3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问题探析1.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是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
通过对该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更为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2. 产教融合模式的推广和应用,不仅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可以促进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3. 研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还可以促进高校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完善。
五年一贯制高职专业“分段式”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五年一贯制高职专业“分段式”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一、研究内容及问题原因剖析五年制教学部成立五年多来,2+3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明显。
一、单独校区办学,方便学生集中管理。
五年制学生的都是中考应届生,年龄在14-16岁之间,心理不够成熟,自制能力较差,以免与高职学生相互影响。
二、分段教学模式,实现了中职和高职的衔接。
两年的中职教育注重素质教育和基础学科的结合。
为后三年的专业课学习打牢了基础。
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将问题及原因剖析如下:(1)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实践过程中反馈的结果是基础学科的教学质量不高。
学生们在课程的学习中普遍存在厌学现象,具体表现是: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提不起精神和情绪消极,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息;上课睡觉,作业应付了事。
学生的这种状态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破坏了教学和学习的和谐,更严重的是直接导致基础课程的学习,影响下一步进入高职阶段学习效果,甚至严重影响学生将来到社会上的适应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
(2)问题出现的原因剖析一是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差强人意。
由于五年制高职教育招生范围是应届初中毕业生,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学制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刚入学的五年制学生年龄不大,心理不够成熟,自制能力也不够。
另外,由于现在初中后生源的录取机制。
五年制学生都是普通高中没录取上,或者不够高中录取资格的学生,录取分数不高。
很多学生本身在初中就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
二是五年制学生的竞争意识淡漠。
五年一贯制的特点就是初中起点,中间没有转段,不和普通高职生一样除了中考还有再经历一次高考洗礼。
五年的学习中没有升学压力,学生的竞争意识逐渐淡漠,学习目标逐渐丧失,缺乏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学习主动性必定大打折扣。
三是五年制课程中基础学科教育缺乏吸引力。
本校2+3培养模式的前两年的教学目标是是完成的必须的基础学科,从而衔接后三年的高职专业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制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改革探究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随着高职院校扩招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已成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以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在中高职人才培养改革为例进行分析,明确如何解决在中高职衔接中遇到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衔接、教学内容等问题,以促使五年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健全。
标签:五年制会计;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1.现状研究
(1)衔接模式。
调研对象“四川省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采用的“3+2”模式。
即要求考生必须在四川省内参加当年中考,升学考试成绩达到该校五年制录取分数线的初中毕业生,经省招办录取,完成中专段学业,各项考核合格后不再进行升学考试,根据专业直接升入对应联办的高职学校进行后两年学习,成绩合格,由对应的联办高校颁发普通类大专文凭,国家承认学历。
一般的院校都采用这种模式。
这种模式,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是有合作办学协议,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上是有具体规定的。
调研对象四川省国际标榜职业学院采用的是“2+3”模式。
即前二年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后三年纳入高等教育管理范畴,对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中等职业学校联合进行分段培养的,后三年高职教育阶段必须在高等学校举办。
(2)主要问题及分析。
①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不当。
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的制定,实训课程的安排上与大专无法形成一体化。
在大专开设的课程中,统一班级会存在部分课程,学生学习进度不一致的问题,增加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复杂程度和衔接难度。
所学校在考核的标准较宽松,部分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学习吃力,不能跟上高职院校的教学进度和要求;而另一部分学生又希望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延伸,高职院校在安排教学内容是也感觉难以统一协调。
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存在课程设置重复现象。
职业院校的课程基本上可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含理实一体化课程)、专业技能课三大类。
由于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五年制高职在课程设置或教学内容安排上必然与中职教育有一定重复。
重复主要体现在以专业基础为主的专业理论课程。
特别是“会计基础”,内容重复率接近70%,甚至出现了会计中职、高职采用同一版本教材的现象。
教学内容没有递进和延伸,考核标准不统一。
③中职和高职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各自为政,各自划定课程范围,在教学中,
经常出现中高职课程标准雷同,出现中高职“断档”的现象。
五年制高职模式因为前三年在中职学校完成教学,部分课程内容与高职课程内容重复,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因部分专业课、技能课在中职就有一定基础,听课觉得索然无味,学习热情有所影响。
高职教师则反映招收的高职生以前学得似是而非,似懂非懂,比招收的普高生还要难教。
④在实训安排和技能训练方面衔接不当。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本质上都是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应该是中职的递进与延伸,高职学生要比中职学生有更多更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更高、更强的操作实践技能。
在实训安排和技能训练方面,中职会计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由于经过了长期的积累,有一套成熟的经验,中职学生基本可以完成财经类专业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如点钞验钞、打传票,小键盘数字计算与录入等。
但在实训方面安排较少,导致高职教育难度加大。
⑤在技能证书考取方面,部分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期间能够考取财经类专业的从业资格证书,五年制高职学生约占10%。
但这样的结果给高职院校的教学安排带来了困难,一方面要让未考取从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尽快考取证书,另一方面又要照顾到已经考取证书学生的学习进度。
2.改革措施
2.1人才培养目标衔接
对于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本着“立足成都、面向四川、辐射西部”的发展思路,主要面向中小企业、会计中介机构、行政事业等单位,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会计基础理论和知识,熟练掌握会计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全的体魄、良好的人际沟通以及创新创业能力,能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出纳、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工作,具有后续发展能力的“诚信重责、精算善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具体如表1所示。
2.2建立“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并且职业能力按照要求的由低到高又依次划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
因此,在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上,可以将课程分为“基础学习”模块、“专业学习”模块,而“专业学习领域”模块又分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实践、实训课程”模块。
其中,“文化基础”模块、部分“专科学习”课程模块可以在中职阶段完成,“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实践、实训课程”模块可以在高职阶段完成,这样,能够在课程设置上中高职不重复,对于高职阶段学习,强调对专业知识横向与纵向的拓展。
其比例如图1-图3所示。
2.3在教学内容方面,加强实践实训内容
职业教育,强调能力本位,工学结合。
中职阶段虽然注重会计技能的培养,但在专业课程的实训方面安排较少,一是学生专业学习进程较短,实训的课程课
时安排较少,二是实训场地和实训软件配置不够完善,三是实训师资也较缺乏。
因此,在中职阶段所涉及的每一门专业课程都应该加入实训环节,实训的内容就是工作的内容,高职阶段针对专业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加入综合实训和专业岗位实训、专业行业实训内容。
这样,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就是会计职业人,避免了在教学过程中知识和能力脱节,工作的环境即为学习的环境,工作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即为学习的目标,工作的内容即为学习内容,工作的过程即为学习的过程,最终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
2.4明确教学所考证书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就业,在考取证书方面,中高职学校应当明确各自教学所考取的证书,中职学校完成初级技能证书的考取,高职院校负责中高级证书的考取。
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考取证书的相同而导致教学安排的矛盾。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保持持久性。
对于“3+2”中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建议考取证书安排如表3。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是庞大的工程,中高职衔接是打破目前各种层次、各种类型教育间的屏障,在它们之间架设一座相互贯通、上下层次衔接的“立交桥”,需要解决好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的衔接问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