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共60页
传统文化国学经典PPT课件

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时人 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 称之为“三玄”,
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
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 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 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唐诗宋词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墨家十大哲学思想
明天非非节节尚尚非兼 鬼志命乐葬用同贤攻爱
贰
历代主流思想
“两汉经学”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学说,并阐明其含义的学问。 孔子晚年编订和整理了一些传统的文献, 形成了《诗》、《书》、《礼》、 《易》、《乐》、《春秋》六经, 这六经被人们公认为宝典。
汉武帝即位后,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使得经学日益兴盛和发展起来。
源
远 流 长
博 大 精
深
海
包 容 万
纳 百 川
物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 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 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 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 及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现代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绪 论
壹
贰
叁
元 曲
专题07 传统文化(解析版)-2021年中考语文中考总复习新高度之夯实基础篇 (九年级下)

第七部分传统文化知识1.泉台: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1.短衣帮:旧指短打衣着的劳动者。
2.荐头:旧时以介绍佣工为业的人,也泛指介绍职业的人。
3.君子固穷:语出《论语·卫灵公》。
意思是君子能够不因穷困而改变操守。
固,安守。
4.锱铢: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锱和铢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形容很微小。
5.蒲柳人家:文中代指普通贫苦农家。
6.一丈青:《水浒传》中扈三娘的绰号。
7.四六体:一种文体名,常指骈体文的四字句和六字句的连用。
文中形容骂人时词语丰富,语气连贯。
8.文庙:孔庙的别称。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孔子为文宣王,所以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代以后称“文庙”。
9.魏碑:南北朝时期北魏、东魏与西魏石刻书迹的统称,字体结构严密,笔力强劲。
10.捎马子:方言。
俗称“马褡子”,一种可搭于肩头或驴马背上的口袋,中央开口,下垂的两头可以装东西。
1.箪: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2.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3.羹: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食物。
4.万钟:优厚的俸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5.嗟来之食:《礼记·檀弓下》记载,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到这个地步的。
6.《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7.秦王:指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8.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
安陵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9.士:文中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10.休祲:吉凶的征兆。
休,吉祥。
祲,不祥。
11.缟素:白色丧服。
文中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缟、素,都是白色的绢。
12.序:文体名,一般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习题汇编(附答案)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习题汇编(附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1.儒家所谓的“礼”是建立在_____的基础之上的,礼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2分)2.根据以上文段,概括并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4题。
(6分)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3.17)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3.对于子夏在莒父理政,孔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____________(请用四字成语概括)。
(2分)4.综合上面两章内容谈谈儒家的为政主张。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5—6题。
(6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文化知识课件(66张)

解析 “太子由皇帝最年长的儿子充当”错误,太子是嫡长子。 答案 D
有关“官职沿革”的文化常识 1.官职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 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 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 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 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 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 大权。
②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好内远礼曰炀 ③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在国遭忧曰愍 (2)庙号 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 起,每个朝代一般第一个皇帝的谥号较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后的皇帝都 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 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 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 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 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3.年龄称谓 (1)襁褓 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 指二、三岁的儿童。 (3)齿龀、龆龀 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 (4)总角、垂髫 指幼年儿童。 (5)豆蔻年华 指女子十三四岁。
答:(×)“‘太子舍人’指太子的属官,与‘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意 思相同”错误,“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门客”。
语文专题复习+九年级全册+专题1-7课件+新人教版_图

专题复习一┃ 名句默写
┃备考方略┃
针对默写名篇名句的题型特点,结合中考的发展变化趋势,在复习这一考点时应注意: 1.辨明名句(篇)的特征,抓住复习重点。 2.重视平时积累与考前强化结合,文句记忆与字形辨析并重。 平时积累,主要是:(1)要化整为零,减轻积累记忆的压力;(2)要寻找规律,提高识记的效率;(3)要 口手并用,读抄结合,适应识记题的默写式考查方式。
专题复习三┃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6.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 如: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 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2)范围不清 如: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专家,不宜并列,应 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专题复习三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专题复习三┃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备考方略┃
病句主要包括6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其中前四类是语法结构方面的问题,后两类是句意方面的问题。
1.语序不当 如: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佛山一中的语文教师。 正确顺序:佛山一中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语文(名词) 教师。 2.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如: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不能自给的是“棉花”而不是“生产”)
专题复习三┃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2)他的眼神即使到美国治好后也还是不大好,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 这个句子应该做点修改,表达的意思才能清楚。请写出你修改后的句子。 [答案] “即使”改为“虽然”,“治好后”改为“治疗过”,“也”改为“但”。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素材:传统文化专题及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素材:传统文化专题阅读①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春节前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力求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春节之际,催动无数人返乡脚步的,也正是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文化基因”。
近年来,从教育部提出“书法进课堂”,到编纂“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从语文教材中加大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比例,到各种以传统文化建设乡村的实践……越来越多人饮水思源,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追寻文化水脉、瞩望文化复兴。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想象共同体”的地基和屋顶,都因文化而来。
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滋养“不虚、不私、不妄”的真情;以古代典籍中的典故、名句,讲述治国理政的道理;要求“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念兹在兹,正是因为其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因而视之为“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喻之为“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
毋庸讳言,我们有过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困惑与犹疑。
中国历史上,有“三晚”之说——晚周、晚明、晚清,都是社会文化断裂期。
1842年,英军陈兵南京城下,中国被抛入“全球时间”。
在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经抗争、变法,经革命、战争,经建设、改革,不到200年时间里,中国文化经历着剧烈的变革。
及至今日,面对传统,人们往往有“雾里看花”之惑;面对世界,又难免有“乡愁何寄”之困。
在不少人那里,“中国风”不过是丝绸、水墨、大屋檐的符号堆砌,节日的行礼如仪敌不过电商促销的广告,人际的传统美德被消费社会的物质战车甩在身后。
在现代化的轨道上疾驰,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游弋,我们急需重新定义自身。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包括文化的复兴。
今天,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借助现代技术,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创新设计】2012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七 图文转换课件 语文版

从下表中筛选有关信息,在后面的空格内填写三个结构相近的短语。 从下表中筛选有关信息,在后面的空格内填写三个结构相近的短语。 某市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 某市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调查表
调 查 项 目 百 分 比
家庭作业情 况 2小 时以 上 84% 2小 时以 下 16%
睡眠状况
吃早餐情况
体育锻 炼情况 1小 时以 上 21% 1小 时以 下 79%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题符合画面内容,画面解说符合情景即可,有创意更好。 解析 标题符合画面内容,画面解说符合情景即可, 有创意更好。 答案 (示例 标题:问题解决了 示例)标题 示例 标题:
解说:①路上有一钉耙。②不慎踩上,尾翘起击中头部。③挥锤将钉耙把儿钉死。 解说: 路上有一钉耙。 不慎踩上,尾翘起击中头部。 挥锤将钉耙把儿钉死。 ④问题解决了…… 问题解决了……
__________ __________
食物少煎烤 清蒸油烟少
住房环保型 节能灯照明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以图文转换为基础题型的综合题,除图文转换外,还在仿句、 解析 这是一道以图文转换为基础题型的综合题,除图文转换外,还在仿句、选用句 式两方面作了要求。解题步骤: 明确画面内容 明确画面内容。 明确仿写对象语言表达形式 明确仿写对象语言表达形式。 式两方面作了要求。解题步骤:(1)明确画面内容。(2)明确仿写对象语言表达形式。(3) 按题干要求组织语言,落实得分点。 按题干要求组织语言,落实得分点。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在表达应用方面的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解答时要整体把握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在表达应用方面的综合能力, 材料内容,紧扣主旨要求 ,对照题干限制,要处理好一些细节要求,防止犯低级错误。 材料内容 ,紧扣主旨要求,对照题干限制 ,要处理好一些细节要求,防止犯低级错误。 答案 (示例 画面一:衣衫自己洗 示例)画面一 示例 画面一: 画面四: 小件不劳你 画面四:急事你出马 平日你休假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练习题《论语》文化经典专练练前提示在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中,《论语》无疑是重中之重。
对于这部经典,考前的复习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2)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宪问》)(3)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4)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 1.材料(3)中“暴虎冯河”是针对弟子____________而言的,“临事而惧”中的“惧”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答案子路(或季路、仲由)警惕,谨慎2.结合材料,具体谈谈你对孔子“勇”的思想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孔子主张的勇,不只是勇气、勇武,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
②孔子主张仁勇兼备,真正的勇者,因内心有仁德而无所畏惧。
③勇与智结合,要讲谋略,有所畏惧,反对匹夫之勇。
④勇与义统一,认为勇要受到义的约束,否则,勇可能就会成为乱的根源。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2)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泰伯》)3.第(1)则材料中“乐亦在其中”的含义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处身在吃粗饭,喝凉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的清贫环境里,也不改求道的快乐。
演示文稿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课件

物的形象特点。”
3.概括文章主题,如2013年第15题“简要概括本文主旨 ,并谈谈你的感悟。 ”
(可从属于探究题)
第7页,共70页。
11.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 点。(2分)
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 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 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
•
以小见大:角度小,内蕴深
•
• 多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描写, 包括通感手法
的运用
• 三结合: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虚实结合),点 面结合
•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22 第22页,共70页。
【江苏】《麦天》:“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
,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
第11页,共70页。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身午份晚两餐,都在这里穿。着这条街上人脸都色
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
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年好龄像是浅黄的 。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牙几齿?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 不全。你吃点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吃三食个烧
(1)自大(答自夸、自狂、轻狂或狭隘等均可)
(2)卑怯(答自卑也可)
第15页,共70页。
★二赏析题
常见命题形式:
1.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有什么艺术效果(好处/作用)? 3.文章写到金鱼、宠物狗和苍蝇时,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015年高考样卷《鱼眼》) 4.文中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做简要赏析。 5.赏析第⑨段的语言特色,并举例说明。(2013年湖州期末《井
2022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之传统文化阅读

浙江卷文化经典阅读共由两小题组成。第一道题侧重考查对所给语段思想内涵的理解和把握,题型有填空和简答两种,无论哪种题型,都要求答案要可注意以下几点:
(1)精思细想,深入挖掘。
所给语段大都是字约意丰,言简意赅,为此要深入文意内部,细致地思考、挖掘思想的要点及表达的层次。
【解题目】A组真题精练
【2021年】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论语·阳货》)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8.孔子和荀子认为“三年之丧”不能改变的理由有什么不同?(4分)
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题目。(6分)
材料一子夏为莒父①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材料二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战!”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粗译所给语段,尽量读懂其“字面意”。
积极调动以往积累的文言知识,大胆而灵活地迁移到文意的疏通上。语段后如有注释,一定要借助它们来读懂文意。
2.找出体现思想的核心词语。
读的是语意,抓的是思想。几乎任何语段,都有能体现其思想的核心词语(如“义”“孝”“德”“信”等),阅读时把这些词语拎出来,就能“纲举目张”。有的核心词语题干已给出,如“请简要概括孔子对‘自省’的看法”。题干中的“自省”就是语段中的核心词,以“自省”为中心去读语段,就容易多了。
C组巩固狂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高考语文15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6.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 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 巧。(4 分)
【答案】 ①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 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 ②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 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 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语段的原有意思,“与”在 这里一般理解为动词,即“赞同、同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同 意你的看法,你是不如他”。而将“与”理解为连词之后,句意变 为“我和你,都不如他”,即两个人都不如颜回。这样,孔子把自 己和学生子贡相并举,显示了他的谦逊,体现了他平等待人的教育 家风度。孔子对子贡说的一番话,明显是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继 续努力,再加深造。第二则材料中,孔子说自己与颜回都具有“用 舍行藏”的修养,是在勉励他更加精进。这两则材料充分体现了孔 子善于勉励学生的教育品质。
因此,2021 年对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基本上还是保持以 往的出题态势。
高考现场“怎么考”
真题启示——真题速递 感知体验 一、(2019·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6 分)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 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4.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 分)
【答案】 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 劣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 称道。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语段的原有意思。这句话是 说,即使一个人(君主)拥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如果骄傲又吝啬, 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看了。很显然,孔子把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作为评判一个人的首要标准,一个人如果缺少了道德品质和人格魅 力,那么其他就无从谈起。由此,即可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来。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文本阅读【“传统文化”】主题练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文本阅读【“传统文化”】主题练【主题解说】中华传统文化也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以儒家文化为核心。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某些传统文化几近消失。
如何看待这种传统与现代既融合又矛盾的现象,如何保持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弘扬这种文化,是现代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文学作品需要表现和阐释的重大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豆腐阿城孙福九十多岁去世,去世时略有不满,不过这不满在孙福的曾孙辈看来是老糊涂了,他老人家要吃豆腐渣。
做豆腐是先将黄豆,大豆,或黑豆磨成浆。
你如果说,老孙,这黄豆和大豆不是一种豆子吗?孙福就先生一下气,然后不生气,嘟囔着说:懂个什么。
豆子磨成浆后,盛在锅里掺水煮,之后用布过滤,漏下的汁放在瓦器里等着点卤,布里剩下的就是豆腐渣。
豆渣是白的,放久发黄,而且发酸变臭,刚滤好时,则有一股子熟豆子的腥香味儿。
豆渣没有人吃,偶有人尝,说,磨老了,或者磨嫩了。
磨老了,就是磨过头了,细豆渣漏过布缝儿,混在豆浆里,这样子做出的豆腐里纤维多,不好吃。
磨嫩了,就是豆子磨得粗,该成浆的没成浆,留在豆渣里,点浆成豆腐,豆腐当然就少。
磨嫩了就需要查查磨。
掀开上磨扇,看看是不是磨沟儿磨浅了,或有残。
磨沟儿磨浅了,就要剔沟儿。
残了不好办,要把磨扇削下去一层,再剔出沟儿来。
做豆腐最难的是点卤。
人常说,画龙难点睛。
孙福说,那又什么难?画坏了,重画就是了,豆腐点坏了,重来不了,糟蹋一锅。
点卤前,豆浆可以喝,做豆腐的师傅常常喝豆浆,却不一定吃豆腐,道理在豆浆养人。
浆点好卤,凝起来,颤颤的,就是豆腐脑儿。
凝起来的豆腐脑儿也在布里,系好,放重物压,水慢慢被挤出布外,布里就是豆腐了。
压久了,布里的是豆腐干儿。
打开布豆腐还是热的,用刀划成一块一块。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题概述PPT课件

传统文化经典题概述
--
1
往年考情纵览
试年 卷份
2009
选文出处
《论语》
题分
考查能力
型
值
识记 理解
概括 分析
赏析 评价
4√
√
√
浙 2010 欧阳修《朋党论》
4
江 卷
2011
《论语》《韩非子》
填空题 简答题
5
√√ √ √
2012
《论语》
陆德明《经典释文》
5
√
--
√ √ √
2
2017年高考真题
“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
,子贡属于
。(2分)
• 2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 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
--
3
• 21.(2分) 德行 言语
• 22.(4分) • ①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
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 • ②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
--
6
2013年高考真题
•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 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
•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
•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敞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
耻:皆所谓不耻
•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 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治 长》)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课件

【 ➢ 2019年(III卷)
近 13
殷纣: 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 酷刑,是有名的暴君。与夏末国君桀并称为“桀纣”。
年
文 武王: 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
学
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 文 化
三晋: 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 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常
识
考
察
】
【 ➢ 2020年(I卷)
近 13
主司: 1.主管某项工作的官员或部门。2.科举的主试官。
年 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
文
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
学 、
,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 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
化
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后又为古代
常
官的通称,常指地方长官,如京兆尹、河南尹、
识
州尹、县尹等。
考 察
御名: 皇帝的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 字,如御玺、御驾亲征等。
】
【 ➢ 2019年(I卷)
近 13
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 以儒、墨、法三家影响最深远。
文
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称为“丁忧”。
化
常 私禄(文义判断): “私”强调个人拥有,与“公”相对;
识
“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后
考 察
也常用以借指仕途。 私禄在此强调是私人财产。
】
【 ➢ 2017年(II卷)
近 13
2021年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课件考点七 文言文阅读(70张PPT)(27234749)

考情分析 考点解读 分析预测 考题回顾 文体知识梳理 阅读方法与策略指导
5.请你补全“亭亭皆有情·探寻亭文化”活动收获卡。(探究成果) 活动收获卡
亭不仅是实用之物,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亭,虽由人作,宛自天工。亭的选址,依山傍水;亭的环境,美不胜 收。观赏者眼中有景,情由心生,寓情于名。欧阳修自问自答,道出亭 名,体现了他(1)________的心态;祁彪佳名亭为“妙赏”,感叹“安得不动高 人之欣赏乎”,流露出他(2)________的心情。 不知不觉中,亭成了古人怡情寄趣的载体。
考情分析 考点解读 分析预测 考题回顾 文体知识梳理 阅读方法与策略指导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亭之景·有情味)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亭不暱于山,故能尽有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与答案示例】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 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 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 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山,沿着山路,名词作状 语;水声潺潺,潺潺的水声;而,表承接;泻出,飞淌下来。(2)暱,靠 近;故,所以;尽,全。【示例】(1)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 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2)这个亭不 靠近山,所以(在亭上)能尽览山色。
驱除鞑虏,恢复 中华的决心,与 欲报国而不得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浙江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七传统 文化经典阅读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