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练习(附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讲义:第三板块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Word版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讲义:第三板块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学前启动真题体验——试考题·明考向1.(2018·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论语·泰伯》)[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

②使:假使。

(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答:解析: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盛年之时曾梦见他,欲行其道。

且孔子自称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周文化的重任,却因自身衰老而“不复梦见周公”。

“梦见周公”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参考答案:“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答:解析:这则材料在于说明德更重要还是才更重要,也就是德与才之间的关系。

孔子认为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华,但如果“骄且吝”,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说明孔子在德与才之间更看重德。

参考答案: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参考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论语·述而》) 孔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假使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论语·泰伯》) 2.(2017·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子贡属于。

2019届【高考宝典】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2019届【高考宝典】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考点22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5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

气,即所谓体之充者。

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

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一句的注释。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抓住关键解释的句子“浩然,盛大流行之貌”不难答出“浩然之气”。

答案:浩然之气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解答本题,关键是对画线句子的理解,“盖惟”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夫”也是助词,无意义,“则”是那么的意思,“于”是对于的意思。

答案: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

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

- 1 -。

专题12: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解析版)-五年(2016-2020)高考语文真题分项详解(浙江)

专题12: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解析版)-五年(2016-2020)高考语文真题分项详解(浙江)

专题12传统文化经典阅读【2020年】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6分)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①敬而行②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③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论语·雍也》)【注】①居:居心。

②行:做事。

③大:同“太”。

1.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________为本。

“敬事”的意思是________。

(2分)2. 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试作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民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2. ①“居敬而行简”,“居敬”也就是“敬事”。

凡政事居心于敬,思虑周密;而行事简约,把握重点,不敢烦扰百姓。

这样百姓就能享受和平安宁之福。

②“居敬而行简”,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心竭力;而行事也只图简单,敷衍塞责。

这样百姓就会受其苟且草率之弊。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解读,难度较大。

考生首先要读懂论语选文的意思,还要结合孔子的思想等来对选文加以分析。

考查的方式也有多中,浙江卷主要偏向于对句子本身内容的解读。

依据“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以及孔子对仲弓“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的肯定,可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民”为本。

“敬事而信”的意思是:恭敬谨慎地对待政务,并且讲究信用。

所以“敬事”的意思是“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思想观点的能力。

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读懂文句,再结合对人物的生平、思想的积累进行分析总结。

“居敬而行简”的意思是:态度严肃认真,而办事简约不烦。

其中“居敬”也就是“敬事”。

“居简而行简”的意思是:敷衍塞责,态度马虎,办事简单。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考点: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5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

气,即所谓体之充者。

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

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一句的注释。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抓住关键解释的句子“浩然,盛大流行之貌”不难答出“浩然之气”。

答案:浩然之气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解答本题,关键是对画线句子的理解,“盖惟”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夫”也是助词,无意义,“则”是那么的意思,“于”是对于的意思。

答案: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

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

【高考宝典】2015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22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高考宝典】2015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22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考点22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5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

气,即所谓体之充者。

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

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一句的注释。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抓住关键解释的句子“浩然,盛大流行之貌”不难答出“浩然之气”。

答案:浩然之气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解答本题,关键是对画线句子的理解,“盖惟”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夫”也是助词,无意义,“则”是那么的意思,“于”是对于的意思。

答案: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

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

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考点22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含解析

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考点22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含解析

考点22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5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

气,即所谓体之充者。

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

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一句的注释。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抓住关键解释的句子“浩然,盛大流行之貌”不难答出“浩然之气”。

答案:浩然之气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解答本题,关键是对画线句子的理解,“盖惟”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夫”也是助词,无意义,“则”是那么的意思,“于”是对于的意思。

答案: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

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

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考点22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含解析

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考点22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含解析

考点22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5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

气,即所谓体之充者。

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

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一句的注释。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抓住关键解释的句子“浩然,盛大流行之貌”不难答出“浩然之气”。

答案:浩然之气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解答本题,关键是对画线句子的理解,“盖惟”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夫”也是助词,无意义,“则”是那么的意思,“于”是对于的意思。

答案: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

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

浙江省08年到17年高考真题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浙江省08年到17年高考真题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十年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一、【解答】(1)成语一般都是约定俗成的,以四字较多,对应原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一句有可能,再根据平时积累,正好对应成语“举一反三”;(2)注意分析所给语言材料,透过表层抓本质,才能形成论点,再加以评析.当子贡指出孔子不言时,孔子以“天何言哉”来回答,天无言而四时流转、万物生长,其实是强调教师无须多言要注重身教,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答案:(1)举一反三(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参考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孔子说:“我想不再说话了.”子贡说:“老师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学生要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啊?四季照样在运行,万物照样在生长,天说了什么啊?二、【解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三、【解答】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其实,可以从后面一句明显看出.儒家讲求的就是仁政与德政,以及礼的树立.答案:(1)孔子:为政以德(1分),韩非子:以法治国(1分).(2)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2分)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2分)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四、【解答】解析:(1)第一种标点后,句子翻译过来是:“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也就是说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第二种标点后的译文为:“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回答说‘没有’,然后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表明孔子不仅重人,而且重马.(2)本题考生要结合孔子的思想主张来回答.按照前一种标点,孔子关心人的伤亡,而不在意财物;按照后一种标点,孔子既关心人的伤亡,也关心马的伤亡,只不过先人后马,先重后轻,这样理解的话,孔子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博爱君子.事实上,儒家学说是“人学”,并非兼爱,所以后一种观点不符合孔子的主张.答案:(1)①贵人贱马②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2)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五、参考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恨,是困难的;富裕了而不骄傲,是容易的.”颜回粗茶淡饭,不改变他的快乐心情;子路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他们都是所说的不以穿旧衣吃粗食为耻的人.【解答】(1)本题要求阅读文化经典《论语》选段,依据后人的评价补出《论语》的人物名字和言行.平时复习时只要熟读《<论语>选读》,应该能够正确回答.(2)本题与上题是相互关联的,主要是读懂《论语》选段,重点是孔子的对话部分.后人的评价对解析孔子的观点有一定辅助作用.第一句的意思是无论出于贫穷还是富贵,都要有气节;第二句是说要对贫穷和富贵要有正确的心态.最后一句从颜回和子路两人谈对于贫富的态度.答案:(1)颜子恶衣恶食(2)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六、【解答】(1)解答此类题目,先总体理解文句.通过理解文句,来理解内容.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由此可见,本则论语是谈择友观的.(2)解答这类题考生要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论述的特点.我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们论述自己的观点不是重在说理,而是重在叙事.他们将哲理蕴含在叙事之中.比如孔子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没有一句说理的话,全都是叙事,但在叙事中隐含了他的思想.他赞同曾皙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所描绘的和谐美好的景象就是“仁”带来的.本题第一问:有人向微生高借醋,微生高没有,而到邻居那里转借.这在孔子看来是不“直”.虽然微生高尽力满足别人的愿望,在某种意义上符合助人为乐的美德,但微生高隐瞒了自己家里没有醋的真实情况,这种隐瞒本身就是不“直”的表现.第二问:由此可见,孔子认为要助人,但更要为人正直,这是一个道德准则.所以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答案:(1)择友(2)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参考译文: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七、【解答】(1)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要在理解文本内容和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本文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是朱熹对《孟子集注卷三公孙丑章句上》中孟子说的“浩然之气”的注解,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一种极端好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可以使之充满天地之间而无所不在.不过,这种气必需与义和道相配,不这样做,那么浩然之气就会像人的不到食物一样衰竭.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不是通过偶尔的正义行为来获取的,自己所作所为又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则浩然之气就会衰竭;做此题要能读懂此段文言文,结合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词“浩然”“气”和文本的论述,确定“浩然之气”是文本的关键词,“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结合这些句子和题目中“善养”,故填“浩然之气”;(2)解答本题需要理解划线句子的意思,然后进行概括总结,画线句子的意思是,只有知言,才能够明晓道义,而且对于天下的事再没有畏惧的.理解了句子的意思,作答时,可以从文本中划出关键词组组合出答案,关键词“明夫道义”“配夫道义”“无所惧”;所以概括为: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参考答案:(1)浩然之气(2)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参考译文: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的人,竭尽自己的心了解事物的原理,对于天下所有的言论,没有不探究挖掘它根本的原理,来知道它是非对错得失的原因由来的.浩然,是很强势的水流行进的情状.气,就是使身体充盈的,本来气是很强大的像强势水流行进的样子,不养它就会衰竭.只有孟子善于养气,使它像开始那样充盈.只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才能够明晓道义,而且对于天下的事再没有疑惑;养气那么就能辅助道义,而且对于天下事再没有畏惧的.这是他担当重任能不使他的心意惊动的原因.八、【解答】(1)考查词语的理解,能力层级B.(2)考查分析概括文段内容,能力层级C.解答两道题目,要理解文段大意,概括文段主要内容.本文段可分为两个层次:“圣人为政一国”为一层,“圣王为政”为一层.第一层重点阐述“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的方法是“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第二层主要阐述“圣王为政”的做法是“无不加用而为”,其中的“加用”已有注释.本段文字,既阐明了“节用”的含义,也表明了墨子的“为政”思想.故参考答案为:(1)(1分)去无用之费(2)(4分)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②合理地节约用度.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②③可以合为一点)翻译: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而省去无用之费,因而足以加倍.圣王施政,他发布命令、举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就多了.九、【解答】(1)作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的含义:①德行:指能实行忠恕仁爱孝悌的道德;②言语:指长于应对辞令、办理外交;③政事:指管理国家,从事政务;④文学:指博学文章.理解了这四个词语的意思,再结合两个人的特点就可以知道答案:德行、言语.(2)作答本题关键在于理解这样断句后句子的意思.“吾与女弗如也”的意思是“我和你一样不如他”.从“我和你一样”可见孔子把自己和弟子同列,由此可见孔子能够平等待人;“惟我与尔有是夫”又是对弟子的肯定与勉励.答案:(1)德行言语(2)①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②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参考译文: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集训(附答案)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集训(附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不能御民者,弃其德法,专用刑辟。譬犹御马,弃其衔 勒,而专用捶策,其不制也,可必矣。夫无衔勒而用捶 策,马必伤,车必败。无德法而用刑,民必流,国必亡。 (《孔子家语卷六·执窖第二十五 》) 1. 此段材料强调治国理政要____________。(2分) 2.简要分析材料中“衔勒”和“捶策”的内涵及关系。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己会很多方面的技能是因为年少家贫,不是因为天生就会的。 太宰认为圣人会很多技能,而孔子认为君子掌握的才干不必太多, 关键是个体的道德修养程度。 【译文】 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 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书读得很多,又有什 么用呢?”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 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 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 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 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豢煎灸 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 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 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 “为乐,非也!”(《墨子·非乐》)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三百五 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 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孔子世家》)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秦伯》) 1.从《墨子·非乐》所选文字看,墨子反对音乐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从《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看,孔子 弘扬音乐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2分) 2.联系上面选文,请评析墨家与儒家为何对音乐持不同态度。 (4分)

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习题(含解析)不分版本

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习题(含解析)不分版本

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三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习题(含解析)不分版本专题标准练十三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默写1.补写出以下名篇名句的空缺局部。

(只选3小题)(1)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

,于我如浮云。

(《论语》) (2)且矫诏纷出,,,不敢复有株治。

(张溥《五人墓碑记》) (3)女也不爽,。

,二三其德。

(《诗经·氓》) (4)青泥何盘盘,。

,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5)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

(辛弃疾《鹧鸪天》) 2.补写出以下名篇名句的空缺局部。

(只选3小题)(1)子曰;“,朋友信之,。

〞(《论语》)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杜牧《阿房宫赋》) (3)曲终收拨留神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白居易《琵琶行》) (4)斜阳草树,,。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杜甫《旅夜书怀》) 3.补写出以下名篇名句的空缺局部。

(只选3小题)(1)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李密《陈情表》) (3),。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王实甫《长亭送别》) (4)士不可以不弘毅,。

,不亦重乎?(《论语》) (5)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4.补写出以下名篇名句的空缺局部。

(只选3小题)(1)子曰:弟子,入那么孝,出那么弟,,。

(《论语》) (2)吾闻之,,。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楚辞·渔父》) (3),,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4)青山隔送行,,。

(王实甫《长亭送别》)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李白《将进酒》) 5.补写出以下名篇名句的空缺局部。

(只选3小题)(1)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荀子·劝学》)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五年真题]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22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五年真题]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22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考点22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5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

气,即所谓体之充者。

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

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一句的注释。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抓住关键解释的句子“浩然,盛大流行之貌”不难答出“浩然之气”。

答案:浩然之气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解答本题,关键是对画线句子的理解,“盖惟”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夫”也是助词,无意义,“则”是那么的意思,“于”是对于的意思。

答案: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

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

(浙江选考)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十七 传统文化经典(a)不分版本

(浙江选考)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十七 传统文化经典(a)不分版本

(浙江选考)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十七传统文化经典(A)不分版本专题能力训练十七传统文化经典(A)一、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1~2题。

甲材料一子曰:“有教无类。

〞材料二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1.材料二表达了孔子怎样的教学思想?孔子既然认为“有教无类〞,为什么还要将学生分成几类?乙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

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司马迁《史记》)2.司马迁这段话中的画线句子与孔子德政思想有相通之处,请引用《论语》中与之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意思。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齐①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②,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③;唯酒无量,不及乱。

〞(《论语·乡党》)注①齐:通“斋〞,祭祀时的斋戒。

②饐而餲:指食物腐败变味。

③食气:气同“饩〞,食气指主食。

1.小如饮食者也常蕴含着大道理,如老子的“治大国,假设烹小鲜〞。

孔子认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简析其中蕴含的孔子的思想。

2.上述材料中,孔子一方面明确批判“耻恶衣恶食者〞,大加赞赏颜回“箪食瓢饮〞;另一方面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饮食极为讲究。

你认为这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完成第1~2题。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实战演练(含解析)不分版本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实战演练(含解析)不分版本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实战演练(含解析)不分版本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题。

材料一: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 材料二: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1.孔子认为在什么情况下能与学生谈论《诗经》?答:答案:孔子认为如果学生能够将《诗经》与礼联系起来,就可以与其谈论《诗经》了。

2.结合材料分析孔子对《诗经》的态度及其持这种态度的原因。

答:答案:孔子十分重视《诗经》在教育弟子过程中的作用。

因为《诗经》内容丰富,情感正直,具有礼乐教化功能,有助于孔子推行礼乐治国思想。

材料一:子夏问孔子说:“‘微笑的面容美好动人啊,美丽的眼睛黑白清楚啊,洁白的底子上绘有文采啊。

’这几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素色的底子,然后画画。

〞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产生的?〞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材料二: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学《诗经》可以抒发感情,可以观察社会,了解世情民俗、政治得失,可以使人懂得与人交往的道理,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挖苦评论不平的事情。

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

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①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②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3.分别指出孔子和老子对待“争〞的态度。

孔子:老子:答案:孔子:“矜而不争〞,强调不争强好胜。

老子:“不争〞,是“无为〞的一种表现,讲求以退为进。

2020届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专题规范练: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含解析

2020届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专题规范练: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含解析

专题规范练十四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

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

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波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

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之下,无所不入焉。

(《管子·禁藏》)1.从材料的“夫凡人之性,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中可以概括出的一个成语是。

2.概括并评析材料中传递的主要思想。

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第1~2题。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修身》)1.上述材料中,孔子和墨子对“丧礼”有什么不同的看法?2.你更认同谁的看法?简述理由。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白圭曰“丹之治水①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

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②。

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水逆行谓之洚水。

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

吾子过矣。

”(《孟子·告子下》),名丹,字圭,战国时水利专家,其治水主要在于筑堤塞穴。

②壑本义为沟壑,这里扩大指受水处。

1.白圭治水与大禹治水两者有何不同?2.简要分析材料中所体现出的孟子的有关思想。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也。

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

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墨子·耕柱》)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墨子的义利观。

2.在当今经济社会背景下,你怎么评价孔子、墨子的义利观?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浙江高考语文考点集训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含答案

浙江高考语文考点集训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含答案

浙江高考语文考点集训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含答案Love and liking, January 6, 2019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时间:120分钟满分:127分67分1.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___________”一句的注释..2分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注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孟子·滕文公上注易:修治;耕种..1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述..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说“为天下得人难”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理解..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5·北京卷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6分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另一种标点如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2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观..1分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 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 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5·杭州市二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1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孟子·离娄上2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韩非子·心度1对于治国;孟子主张________;韩非子主张________..2分2针对孟子和韩非子的观点;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5·浙东北三校高三四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①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②不服..’此之谓也..”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注①赡:足..②思:语助词;无实义..1孟子认为“王道”与“霸道”有何不同 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材料中所体现的孟子的思想的看法..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5·宁波市高三模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1出自本段的成语是________..1分2概括本段的主旨;并谈谈你对“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这句话的看法..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015·金华十校高三模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厘;无他道焉;已乎行之矣..荀子·儒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中庸1概括材料二“有弗学……行之弗笃弗措也”句的主要观点..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则材料的“知行观”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15·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材料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材料二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庄子·让王1从以上材料中;分别概括孟子和庄子的观点..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材料;简要评析孟子和庄子的观点..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015·温州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1源自这段文字的成语除了“箪食壶浆”外;还有“________”..1分2简要概括孟子的战争观;并结合孟子的思想谈谈对其战争观的看法..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015·绍兴市3月诊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墨子1上述材料反映了墨子的________思想..1分2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墨子的观点的看法..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015·丽水市高三下学期期末统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选自大学·第六章1通读文段后可知;成语________即源于此..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0分14.2015·金华市名校高三下二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注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荀子·荣辱君法明;论有常;表仪既设民知方;进退有律;莫得贵贱孰私王荀子·成相注铄shuò:从外部给予..1孟子和荀子在政治上各自主张仁政与法治;它们的理论依据各是什么 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于孟子和荀子在政治上的观点;你赞同谁的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015·浙江省一级重点校5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墨子·尚贤1请依据上述文段内容;解释“尚贤”的含义..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赞同墨子“尚贤”的观点吗为什么 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015·浙江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5分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王安石认为;一个人实现他的目标要具备三个条件;即“志”、__________和__________..2分2根据王安石的这段话;结合你的求学和生活经历;在上述三者中选择你认为对实现理想具有最重要意义的一点;谈谈你的看法..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2015·杭州市联谊学校高三下二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①彼桑土②;绸缪③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注①彻:取..②桑土:桑杜;桑根之皮..③绸缪:缠结..1孟子认为;统治者如果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能使国家避免内忧外患..2分2孟子引用太甲里的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是为了阐述什么道理 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2015·浙江省高考命题专家原创卷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①;退息必有居学②..不学操缦③;不能安弦④;不学博依⑤;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⑥;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⑦;息焉游⑧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务时敏⑨;厥修乃来⑩..”其此之谓乎..礼记·学记注①正业:古指大学中规定的课业..②居学:在家休息时的学习..③操缦màn:操弄琴弦..④安弦:懂得音乐..⑤博依:各种比喻..⑥艺:指各种技艺..⑦藏:收藏;存储;引申为积累..修:练习..⑧游:闲暇..⑨孙:同“逊”;谦虚..务;必须..时敏:时刻敏于学..⑩厥修:他的修行..来:到达..1古人重视“艺”的学习;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段揭示了君子的学业成功之道;试根据文意概括出三点..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2015·浙江省高考命题专家原创卷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注;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以其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选自墨子·法仪注法仪:法度礼仪..1简要概括墨子对“法仪”的观点..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联系文段内容;简要评述墨子的观点..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15·浙江省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题..5分晏元献公文章擅天下;尤善为诗;而多称引后进;一时名士往往出其门..圣俞平生所作诗多矣;然公独爱其两联;云:“寒鱼犹着底;白鹭已飞前..”余尝于圣俞家见公自书手简;再三称赏此二联..余疑而问之;圣俞曰:“此非我之极致;岂公偶自得意于其间乎”乃知自古文士;不独知己难得;而知人亦难也..节选自欧阳修六一诗话1文段中晏公独称赞梅圣俞诗歌中的某两联的事例;体现了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作答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晏公门下的名士众多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015·浙江省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节选自欧阳修苏氏文集序;有删改1文中提到的“五代之余习”具体指什么 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短文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文学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2015·浙江省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题..5分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1请根据这段文字写出一个成语..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周公认为平定天下的人应该怎样对待商朝的士人和百姓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2015·浙江省高考命题专家原创卷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题..5分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1上述材料反映了孟子的________________观..1分2请根据上述材料;简析孟子的观点..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2015·浙江省高考命题专家原创卷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题..5分甘戊①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②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节选自刘向说苑·杂言注①甘戊:战国时秦国下蔡人;秦武王时为左相;秦昭王时逃奔齐国..②间:通“涧”.. 1甘戊在反驳船人时所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2分2上述文段阐述了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2015·浙江省名校高考联盟一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题..5分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应之曰:“是不可程①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②而授官;循名③;操杀生之柄;课④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着于官府;赏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节选自韩非子·定法注①程:比较..②任:才能..③循名:依据职位..④课:考察..1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联系文段内容;简要评价作者的观点..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集训十六传统文化经典阅读1.详细分析1本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材料选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内容都是对孟子的注释..题目又明确问“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一句的注释”;其实即便没有这样的语境;考生对“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也是十分熟悉的..难度不大..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归纳和概括要建立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概括准确、全面;需要结合上下文;还需要结合孟子的话来理解..答案1浩然之气2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2.详细分析在弄懂文段意思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分析、概括..答案1要点“忧”的内容不同:①农夫为耕种丰歉而忧;②尧、舜则为治理天下的人才难得而忧..意思对即可2要点①“得人”中的“人”;是治国理政的人才;②他们既要能施惠百姓使其安生;又要能教化百姓使其向善;③这种人才十分稀有;很难找到..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尧把得不到舜当作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当作自己的忧虑..把耕种不好百亩田地当作自己忧虑的;是农夫..把财物分给人叫惠;教人行善叫忠;为天下物色贤才叫仁..因此;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物色到贤才是困难的..3.详细分析1注意审题;这里只有孔子和曾皙在对话;一问一答;区分发问者和回答者即可..2本题利用不同的断句来考查考生对文本效果的认识;是一道很新颖的题目..做题时要把握出题人的意图..注意选定立场;态度要明确;不要模棱两可..题设比较偏向于第二种解读;建议选择第二种解读进行分析..首先应分析两者的不同;阐述一人自问自答和两人对话的差别;然后从语句表达和人物性格两方面入手分析..答案1曾皙孔子曾皙孔子2不同之处要点一: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要点二: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该也对求和赤“晒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 看法及理由示例一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示例二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解读文气更顺..参考译文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所以笑他..难道冉有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何以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4.详细分析1第一则材料表明了孔子的择友观..哪三种朋友可交;哪三种朋友不可交;对朋友类别的取舍原则就是择友观..2孔子认为;别人来借小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必向别人去借来表明自己的善良;所以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至于对孔子评价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文从字顺即可..答案1择友2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5.详细分析1“箪食瓢饮”的典故出自颜回;即颜子;由“衣敝缊袍”“而不耻”可得知“不耻恶衣恶食”..前一空难度小;后一空难度大..2本题可分为两个层次作答;首先是对贫富两种人生状态的认知;然后是孔子对在贫富两种境遇中的人格操守的肯定与赞美..注意在子贡和孔子的问答中;孔子的观点有明显的倾向性;这应是答题要点..答案1颜子恶衣恶食2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 6.详细分析1本题较为简单;分析材料不难看出孟子的言论集中体现在“仁”上面;韩非子的言论则主要体现在“法”上面..他们的治国主张分别是仁政和法治..2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但要注意围绕“仁”和“法”展开..作答时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围绕观点加以阐述..可以以仁政为主;也可以以法治为主;也可以二者结合..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仁政法治2仁政与法治结合是治理国家最好的方法..因为一味施行仁政就会纵容恶者;违法者得不到惩罚自然会变本加厉;如果一味施行法治;就会使人心惶惶;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要求结合现实;有观点有分析;言之成理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7.1“霸道”依靠武力服人;人们不是真心归顺;“王道”依靠德行服人;人们真心归顺.. 2孟子认为;统治者只有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施行仁政;才能让人们真心归顺..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服人;为政以德;他的这一思想在现代仍具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单纯依靠强制和威吓是无法保证有序的社会秩序的;只有以“仁”为基础;施行仁政;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得到百姓的拥戴..参考译文孟子说:“倚仗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的叫作‘霸’;要称霸;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家;依靠德治;推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作‘王’;要称王;不一定有强大的国家..商汤凭借的是七十里国土;周文王凭借的是百里国土..倚仗武力使人们服从;并不能使人们心服;只不过是因为武力不能相敌罢了;依靠道德使人们服从;人们心中喜悦而诚心归服;就像七十多个弟子服从孔子一样..诗经说:‘从西面到东面;从南面到北面;无不心悦诚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8.详细分析1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语段的中心意思;然后从文段中找到熟悉的词语或信息点..由“自暴”“自弃”可知;出自本段的成语是“自暴自弃”..2概括文段的主旨时;可以先分层理解概括;然后合并内容..孟子所说的话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第一句;写不能和自暴自弃的人交谈、一起做事;第二层为第二、三句;解释什么是自暴自弃;即言非礼义;不能居仁由义;第三层为第四、五句;写不居仁由义的人的可悲..由此可以看出;语段的主要意思是:做人不能自暴自弃;要居仁由义..答看法时;要注重分析“居仁由义”在人生、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对人的修养方面、成就功业方面的作用等..答案1自暴自弃2主旨:做人不能自暴自弃;而要居仁由义..看法:①仁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所在;义是人生应当遵循的正道..思想、言行符合仁义的原则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只要我们遵循仁义的要求而行即可..②加强自身修养;“居仁由义”;是成就事业的前提..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译文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交谈;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一起做事..言谈破坏礼义;叫作自己残害自己..自以为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叫作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适的住宅不去居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去行走;可悲啊”9.详细分析1这段文字主要讲的是如何求学;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写要广泛学习、详细询问、慎重思考、清晰分辨、专注实行等;第二层;讲要如何做到前面所说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求学就要精进、要坚持..2“知行”的意思是“认识和实行”;第一则材料中;“行”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圣人正是通过“行”达到完美的境界的..第二则材料中;“行”与学、问、思、辨并列;这些是获得“知”的方法..由此;考生即可得出答案..答案1求学精进不已、坚持不懈..2同:两则材料都认为学习须“知行合一”;所学知识必须付诸实践..异:荀子将实践视为学习的终极目标;强调实践对于学习来说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庸将“行”实践视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与“学”“问”“思”“辨”并列;但并未明确突出“行”在学习中的根本。

2020浙江高考语文二轮培优新方案精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练(一) Word版含解析

2020浙江高考语文二轮培优新方案精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练(一) Word版含解析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练(一)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墨子·非乐上》)(1)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继承了其“仁”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发展为思想,他被后人称为“”。

(2分)参考答案:仁政亚圣(每空1分)(2)结合材料,谈谈儒家和墨家义利观的区别。

(4分)答:参考答案:儒家重义轻利,认为义和利是对立的;墨家贵义尚利,认为应兼顾两者。

(每点2分)参考译文: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晓得的是利。

王!何必讲利?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

仁人做事,必须讲求对天下有利,为天下除害。

将以此为天下的准则:对人有利的,就做;对人无利的,就停止。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材料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材料二: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1)在孔子看来,修身的最终目的是。

(1分)解析:根据第二则材料中孔子最后的回答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使百姓安定(1分)(2)综合两则材料,可以得出孔子什么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5分)答:解析:两则材料都涉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都是由自己到他人,此外,第二则材料还涉及“为百姓服务”的观点,由此可以得出孔子推己及人的观点,结合两则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要能推己及人。

(2分)在孔子看来,推己及人是践行“仁”的方法,要能从自己做起,到为他人服务,再到为百姓服务,逐层推进,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3分) 参考译文:材料一: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

高中语文(高考分类题库)专题22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高考分类题库)专题22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专题22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1. [2016·浙江卷·T(三)](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

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

②德:通“得”。

23.(2016·浙江卷·T23)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

(不超过6个字)(1分)【解析】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

这道题其实是考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因此,答题时应该首先读懂文段大意,然后再根据文段大意和题目要求进行归纳。

题目要求是指出“节用”的含义,文本中体现这个意思的词句主要是“去其无用之费”。

答案(示例):去无用之费24.(2016·浙江卷·T24)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概括。

题目要求分析概括墨子关于“为政”的思想,所选语段中关于这个思想的句子是“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根据这个句子进行分析概括,然后归纳综合即可。

答案(示例):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

②合理地节约用度。

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

附【译文】《墨子·节用》中说:“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成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成倍增长。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习题汇编(附答案)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习题汇编(附答案)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习题汇编(附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1.儒家所谓的“礼”是建立在_____的基础之上的,礼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2分)2.根据以上文段,概括并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4题。

(6分)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3.17)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3.对于子夏在莒父理政,孔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____________(请用四字成语概括)。

(2分)4.综合上面两章内容谈谈儒家的为政主张。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5—6题。

(6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练习(附答案)
一、孟子及《孟子》
模拟试题1:王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根据文意,请分别解释“仁”、“义”的含义。

(2分)
1.“仁”:是一种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

“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

2.孟子认为“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所以,“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韩非子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

(见《韩非子六反》)。

请你对此二人的观点作分析和评论。

(4分)
2.孟子主张重义,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另外,孟子的主张会调和君与臣、人与人的关系,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好转,而这也正是孟子所要追求的“大同社会”的基础。

韩非子完全是功利主义的。

他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但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破坏人际关系,败坏社会风气。

【参考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孟老,您不远千里到这里来,将对我国有什么利益?”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谈利呢?只要强调仁义就够了。

大王说,‘怎样才对我国有利?’大夫说,‘怎样才对我的封地有利?’那么,一般士子以至老百姓也都会说,‘怎样才对我本人有利?’这样,上上下下互相牟取私利,那国家可就危险了。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君篡权的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君篡权的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兵车千乘的国家中,大夫拥有百辆兵车,这些大夫的产业不是不多。

但是,假若轻道义,重私利,那么,大夫若不把国君的产业完全夺去。

是不会满足的。

从来没有讲仁义的人会遗弃自己的父母,也从来没有讲仁义的人会怠慢他的君主。

所似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要讲利呢?
模拟题2: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完成17-18题。

(5分)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国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选自《孟子〃离娄上》)[注]①节文:礼节,礼仪,在这里用作动词。

17.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孟子认为智的实质在于明白仁和义的道理且在行动上不背离。

B.孟子认为能恭敬地遵循礼仪侍奉父母,是礼的实质之一。

C.孟子认为,乐的实质是乐于依礼侍奉父母、顺从兄长。

D.孟子认为人之所以手舞足蹈,是因为由礼、智产生了快乐并消除了厌恶的情绪。

17.D(文中说乐于做“仁”和“义”两方面的事,就产生的快乐,抑制不住这种快乐,就
手舞足蹈起来了)
18.孔子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结合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孟对于“礼”的看法有什么相同点。

(3分)
18.两人都认为“礼”与“仁”密不可分(或:“仁”是“礼”的思想核心:或:“礼”的实质是“仁”)。

孟子讲要依托节对待自己的父母和兄长,孔子也讲到“礼”是不离开“仁”而单独存在的。

【参考译文】
孟子说:仁的实质是侍奉父母:义的实质是顺从兄长;智的实质是明白这两方面的道理而不背离;礼的实质是在这两方面不失礼节、态度恭敬;乐的实质是乐于做这两方面的事,快乐就产生了;一产生就抑制不住,抑制不住,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


模拟训练3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完成19-20题。

(2分)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日:‘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我能为君约与国,战盛克。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注】与国:盟国。

(选自《孟子·告子下》)19.当时的“良臣”常以具备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____、____、____三方面的才能自诩。

(每空填2字)(3分) 19.军事、外交、财政(财经、经济)
20.选段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3分)
20.主要反映了孟子的仁政和王道思想。

需子认为,如果君王不以正道和仁德为追求,臣子只一心帮助君王搜刮民脂、开疆辟土,这无异于残害百姓。

这样的君巨,即使把天下都给他们也是坐不长的。

【参考译文】
孟子说:“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

’如今所说的好巨子,正是古代后说的残害百姓的人。

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去让夏桀富有。

(又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一定胜利。

’一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

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仁行,却去想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去帮助夏桀。

从当今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不改变当今的风俗习气,即便把整个天下给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稳的。


二、荀子及《荀子》
模拟训练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5分)
王者之法:等赋,政事,财万物,所以养万民也。

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征,山林泽粱以时禁发而不税。

相地而袭政,理道之远近而致贡。

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

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无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

夹是之谓人师,是王者之法也。

节选自《荀子〃王制》
1.请写出《寡人之于国也》中和选文中画线句意思相近的两句话。

(2分)
1.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子河内。

2.荀子又认为秦国“威动海内,强殆中国。

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勰勰(xI,担心害怕貌)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

(《荀子·强国》)。

结合选文有关内容,请简要评析苟子的国家“统一观”。

(3分)
2.荀子认为,秦国即使能够即使赢得全国统一,也很难持久,因为国家的统一不应单纯建立在武力征服下,而应建立在诸侯国的共同利益和共识上,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稳固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