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上山》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17 小猴子下山 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17 小猴子下山 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17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积累并运用“又--又--”,AABB式词语。

3、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4、知道小猴子下山交给的道理:做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体会小猴子最终一无所获的原因,知道小猴子下山交给的道理:做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教学方法教法:引导法(创设情境、点拨思维、激发参与、图文结合)学法:朗读领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复习感知1、PPT出示谜语,让学生猜一猜导入课题。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呀出个谜语让你们猜猜看看谁最聪明,请看屏幕“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爱吃香蕉爱吃桃,家里没有山里有。

”(2)引出课题,板书课题:猴子下山2、复习生字,ppt出示,摘苹果读生字词。

3、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二、围绕“所见”,积累词语1.自由读课文,找出“又~又~”式词语。

(1)教师引学: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

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PPT 出示)(2)你也能用“又~又~”式的词语来说一说吗?(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

)(3)进行说话训练。

太阳____________、苹果____________。

(提供主语)独立用“又~又~”式词语说话。

2、拓展: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板画:眼睛),就那么吸引小猴子了!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式词语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

(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上山》第二课时

(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上山》第二课时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12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快、非、常、往、瓜、进、空”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3、理解并运用本课描写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1、借助插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信息,理清故事情节发展,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2、通过动作示范,帮助学生体会词语表达的准确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会做事情要专心,不能半途而费、见异思迁的道理。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借助插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信息,理清故事情节发展,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2、理解并运用本课描写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3、初步体会做事情要专心,不能半途而费、见异思迁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总体感知。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2、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师过渡:小猴子下山遇到那么多好吃的,最后怎么会空手回家呢?让我们一起跟着小猴子下山吧!二、精读课文,收获启发。

1、全班齐读课文。

思考:小猴子下山走到了哪些地方?交流汇报。

(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看图就直接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2)出示插图,指名回答。

玉米地、桃树下、瓜地、树林(师相机板书:玉米地桃树下瓜地树林)(3)加上数量词说说“一()玉米地、一()桃树、一()瓜地、一()树林”(4)刚才我们知道小猴子下山先后经过的地方,那就是他下山的路线,我们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吗?它走到了(),走到了(),走到(),跑到(),最后回到山上去了。

2、小猴子在这几个地方看到了什么?(1)指名回答。

玉米、桃子、西瓜、兔子(板书)(2)这些可真是好东西,瞧瞧,这些东西都长得怎么样呢?找出词语。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汇报:玉米结得又大又多,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

小猴子下山 (第二课时 谭琳)

小猴子下山 (第二课时  谭琳)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复习生字词1、上节课咱们学习了《小猴子下山》中的生字,今天咱们继续学习这个故事。

这些词语,还记得吗?(课件出示本课词语)生齐读。

2、相信你们带上动作也能读得这么好。

3、你能选其中一个或几个说一句话吗?二、一起读书吧(自读课文)1、孩子们,还记得小猴子在下山途中去了哪些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本94页,自己再读读这个故事。

2、学生自读后,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课文主要内容。

3、课件展示出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图,再次整理文章脉络。

三、一起下山吧(入情入境)(一)玉米地1、有一天,猴子下山来(贴猴图),走到了一块玉米地,看到了玉米(贴玉米)?示意生补充继续说下去。

2、生:玉米(又大又多)玉米扛回家可以做什么?(汤、炒饭、馒头、玉米汁等)小猴听到原来玉米可以做成这么多的美食,可高兴了,哪个小朋友能读出小猴高兴的心情?出示句子(他看见玉米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指名读、范读、齐读、带动作读。

(二)桃林1、小猴子高兴地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出示句子,生齐读: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来玉米,去摘桃子。

)2、(贴桃图)看到这又大又红的桃子,你心里怎么想的?能读出小猴高兴的心情吗?3、分组挑战读。

(左半球,右半球,一个地球转起来。

)(三)西瓜地1、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贴西瓜图)。

(出示句子,男生读: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四)追兔子1、小猴子抱着一个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出示句子,女生读: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贴兔子图)2、小猴子去追小兔子,结果(生齐读句子:小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板书不见了)这时的小猴子心情怎么样呢?指导读出沮丧、难过的心情。

四、一起讲故事1、读完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猴子(手指板书)掰了玉米去摘桃,看到西瓜扔了桃去摘西瓜,看到兔子扔了西瓜去兔子,最后兔子不见了,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让我们在配乐中一起读读这个故事。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公开课精品教案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公开课精品教案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公开课精品教案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张图片,让学生来猜测这是什么动物。

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上一节课学的内容,询问他们是否还记得小猴子在上一节课中做了什么事情。

接着,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一节课的主题——《小猴子下山》。

二、朗读课文,理解词语含义。

老师可以让学生跟着课文一起朗读,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接着,老师可以让学生理解一些动作词的含义,例如“掰、扛、扔、摘、捧、抱”等,可以通过动作演示等方式进行教学。

三、图文结合,理解故事情节。

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然后让他们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来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四、推断故事结局,明确目标。

在学生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并让他们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的重要性。

五、课堂练,巩固研究成果。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堂练,例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故事情节,或者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类似的故事情节等,来巩固他们的研究成果。

六、课堂总结,梳理知识点。

在课堂结束时,老师可以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

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目标的明确性,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

1.今天我们班迎来了一位可爱的小客人,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只要你们能准确地读出这些词语,它就会出来跟大家见面。

2.出示以下词语:掰下、扛着、扔了、摘下、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1)全班一起读出这些词语。

2)分组认读这些词语。

3.在课件上展示一张猴子的图片并问:“你们看,它是谁?”(小猴子)然后揭示课题《小猴子下山》。

4.质疑导入:小猴子下山去了哪些地方?它看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复,巩固已学知识,并为研究新课做好铺垫。

再通过课件展示猴子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

17《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7《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7《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讲述了小猴子在下山过程中,因贪心而不断捡起物品,最终一无所获的故事。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主要包括对故事情节的回顾、主题思想的探讨以及寓言故事的特点分析。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讲述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寓意,掌握寓言故事的基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贪心的危害,培养他们珍惜现有、知足常乐的价值观。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的寓意,特别是贪心的后果。

2.掌握寓言故事的特点,如寓意、讽刺等。

教具学具准备1.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故事动画。

2.故事卡片,用于帮助学生回顾故事情节。

3.小组讨论表格,用于记录学生的讨论成果。

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故事动画,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故事,找出故事中的寓意。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寓意的理解,教师巡回指导。

4.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探讨贪心的危害。

5.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深入体验故事情节。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寓言故事的特点,如寓意、讽刺等。

7.作业布置:学生根据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寓言故事的感悟。

板书设计1.《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2.重点:故事情节、寓意、寓言故事特点3.难点:理解寓意、掌握寓言故事特点4.教学过程:导入、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角色扮演、总结提升、作业布置作业设计1.撰写一篇关于寓言故事的感悟,要求不少于300字。

2.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提前了解寓言故事的其他特点。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动画、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猴子下山》的寓意,培养了他们珍惜现有、知足常乐的价值观。

同时,通过总结寓言故事的特点,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小班游戏教案《小猴子爬山坡》

小班游戏教案《小猴子爬山坡》

小班游戏教案《小猴子爬山坡》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掌握简单的指令。

2.提高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与想象力。

4.增强幼儿的参与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准备1.游戏道具:山坡、小猴子玩偶、吊环、绳索。

2.课件:《小猴子爬山坡》故事PPT。

三、教学过程1. 游戏介绍与热身1.引入:老师给幼儿们出一道小练习,询问幼儿们是否喜欢爬山、猴子等相关的事物,激发幼儿们的好奇心和兴趣。

2.观看PPT:老师播放PPT,让幼儿们看小猴子爬山的故事,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

3.游戏介绍:老师向幼儿们介绍游戏规则和道具。

2. 游戏操作1.操作流程:–一些幼儿在山坡顶上,其他幼儿在山坡下等待指令。

–操作幼儿站在吊环上,抓住绳索,准备往上爬。

–等待指令,听到“小猴子上山头”时开始往上爬,在爬行中体验迈步、握杆、手脚勾住等。

–爬行到山坡顶后,幼儿们通过口形表达完成任务,模仿小猴子的声音喊“呜呜我爬成功了!”或者“悄悄地,小猴子爬山坡”等,以加深游戏体验。

–在下山过程中,老师会提出紧急指令,让幼儿们在玩耍中掌握安全知识。

例如:“小心!”等等。

2.运用道具:让幼儿们体验吊环和绳索,并通过游戏感受到一定的危险性,提醒他们在活动中要注意安全。

3. 在游戏中引导孩子思考1.善于引导孩子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原因,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陶冶幼儿的思辩能力。

2.有些孩子对游戏规则可能存在疑问或不理解,可以在游戏中积极与孩子互动并解答他们的问题。

例如:“如果我像小猴子一样,手脚勾在绳索上,可以上山吗?”等等。

4. 游戏评估1.游戏结束后,老师对孩子进行总结,让幼儿们回忆整个游戏过程,互相分享体验,加深对游戏的理解。

四、教学后记《小猴子爬山坡》是一款对幼儿智力、身体、情感及语言发展方面均有益处的游戏,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交往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孩子们理解爬山的概念与危险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幼儿们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进行总结和评估,以活泼可爱的方式培养孩子们的多项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
(2)接下来,请大家自读课文,然后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记清楚老师的问题哦,按下暂停键开始吧。说的很好,小猴子经过了这些地方,“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出示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随文学习“满”。
学习又~又~形式的词语。
会认“扔”和“摘”。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第一段和第二段都是一样的结构: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 心情怎么样?又是怎么做的呢?接下来老师把时间交给你们,请你们用学习一,二段的方法来自主学习三、四段。
随文学习会写字“瓜”。
随文学习会认字“抱”、“蹦”、“追”。
3、学习课文第234自然段
过渡语:上节课我们跟着小猴子一起下山,到了玉米地里,调皮的它还会去到哪些地方呢?让我们跟着它一起继续下山吧!
(1)学习第二自然段。
现在请把你的课本打开到94页,按下暂停键,大声的读一读第二段吧!
做标记:小猴子这次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心情怎么样?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小猴子下山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语文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
2.会写三个会写字,能认识会认字。
3.会用开心的心情读课文。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会认扔、摘等会认字。

小班优秀游戏教案《小猴子爬山坡》 (2)

小班优秀游戏教案《小猴子爬山坡》 (2)

小班优秀游戏教案《小猴子爬山坡》
教案名称:小班优秀游戏教案《小猴子爬山坡》
教学对象:小班幼儿
教学目标:
1.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
3. 培养幼儿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准备:
1. 准备一块儿童安全的爬坡道具;
2. 准备一副小猴子形象的标志。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带领幼儿回忆小猴子平时的生活和行为特点,引发幼儿的兴趣。

2. 介绍游戏规则:教师将爬坡道具放在教室中央,告诉幼儿这是小猴子的家,小猴子为了寻找好玩的事情,要爬到山坡上,幼儿需要帮助小猴子一起爬山。

3. 分组:将幼儿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位小猴子形象的标志。

4. 游戏开始: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让每个小组的小猴子一个接一个地爬山,其他小组的幼儿可以观察、跟随和鼓励。

每个小组的小猴子到达山坡时可以获得一块小奖品。

5. 结束:当每个小组的小猴子都爬完山坡后,教师可以给予幼儿表扬,同时可以和幼儿一起回顾游戏中的团队合作和努力的精神。

6. 游戏延伸: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设计其他类似的游戏,让幼儿继续发挥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评价:
1. 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包括是否主动参与、是否积极配合、是否能够坚持和完成任务等。

2. 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鼓励和肯定,提供积极的反馈。

教学反思:
1. 游戏设置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和能力;
2. 游戏引导是否足够,是否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
3. 游戏过程中是否能够有效地引导和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猴子上山式教学

猴子上山式教学

《猴子上山式教学》《猴子上山》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过吧!小猴子因为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最终空手而归。

在减负增效的当下,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摆脱低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文课,笔者认为需要老师静下心来细读文本,挖掘文本的核心目标,设计精当的学习活动,舍弃越俎代庖的教学方法,舍弃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舍弃不必要的教学手段。

从《猴子上山》的故事中吸取经验。

一、切忌条分缕析,忽略感悟熏陶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教材的教学价值,更要关注课文的文学价值。

如果我们忽略了教材内容的人文性,在课堂上只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理性的剖析,这样就违背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去理解、去体会,有的老师一节课连提十几个问题,诸如:“你明白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面对这样的环节,教者非常头痛。

学生也有畏难的情绪。

如何走出这样的误区,笔者做了如下尝试:[案例一]《理想的风筝》教学片断:出示:他有一条强壮的后腿,而左腿。

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

师:(引读)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显得那么和蔼,而他的左腿_____。

生: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

师:他,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眼睛,显得那么慈祥,而他的左腿____。

生: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

师:他,有一头花白的头发,显得那么忠厚,面他的左腿_____。

生: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

师:看着这样的刘老师,听他笑着为我们讲故事,你心里怎么想?生:我觉得心里不是滋味。

生:我觉得命运对刘老师太不公平了!生:看着这样的刘老师,我心里感到很酸楚。

生:虽然我的心里很不好受,可是更要为坚强、乐观的刘老师鼓掌!如以上案例所呈现的一样,在我的语文课上,我总是不失时机地运用引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关注作者的表达,抛弃过度的分析,用师生共读的方式替代教师生硬的讲解,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小猴子山第二课时教学课件

小学语文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小猴子山第二课时教学课件
小猴子一路经过了玉米地、桃树下、西 瓜地等地方。
它看见哪些好东西?它是怎么做的呢? (串珠问题2、3)
“掰”和“扛” 是描写小猴子动作 的词,“扛”表现了玉米的个头大。
朗读指导:“又大又多” 重读,突出桃子的特点。 “非常”重读,突出小
猴子高兴的心情。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
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
读一读,再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摘:我在地里摘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抱回了家。 扔:弟弟把垃圾扔在地上。 抱:妈妈抱着弟弟回家。
结果如何?(串珠问题4)
“只好” 写出了写出了小猴 子的无奈,没有办法。
朗读指导:“只好” 稍微读慢点,读出 小猴子的伤心。
小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从“又大又多”你能体会到什么? “又大又多”写了玉米的两个特点 “大”和“多”。
仿 写: 照样子,写词语。 又大又多 又大又红
又大又甜 又多又好
又大又圆 又高又胖
他闭眼道:“小白……” 她却摇头笑了笑,打断他的话:“那时候在青丘等着你,我有时侯会想,你同我说过那么多话,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但后来我 才知道,想那些又有什么意思,毕竟,连我脑中的那些记忆,都是被修改过的。” 她抬头望向他:“帝君,我们就这样罢。这两百年我们各自也过得很好,你说是不是?” 他看着她,声音沙哑:“我过得并不好。” 她的手颤了颤,无意识道:“你……”又想起什么,“是我爷爷找你麻烦吗?我听说过他曾让你赠我一纸休书,爷爷气急了爱说糊涂 话,即便我们分开,也不该是你给我休书,为了彼此的名声,最好还是到女娲娘娘跟前和离……” 他面色平静,眼中却一片冰凉:“我不会同你和离,小白,到我死,你都是我的妻子。” 她讷讷:“你今日……” 他揉着额角,接着她的话道:“今日我有些可怕是不是?你不要怕。” 铺在三十六天的日光已有些退去,他怔了片刻道:“碧海苍灵中,你想要的亭子已搭好了,菜园 子也垦好了。仙山中的灵鸟,我让它们每个月末都到观景台前献舞,你想什么时候回去看都可以。” 她愣了愣道:“我暂时……” 他打断她道:“我在观景台旁给你弄了个温泉池子。灵泉旁的妙景山埋了许多玄铁,是锻造神兵的好材质。渺景山下给你开了个藏剑 室,里边有两百年间我收来的剑,应该都是你喜欢的。” 看着她不明所以的模样,声音终软了下来道:“以后少喝凉水,半夜不要踹被子。”

《小猴子爬山》教案

《小猴子爬山》教案

《小猴子爬山》教案小猴子爬山教案引言:《小猴子爬山》是一篇经典的童话故事,通过小猴子的努力和勇敢,向孩子们传递着追求梦想的积极力量。

本教案旨在通过细致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并启发他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一、教学目标1. 熟练阅读理解并背诵童话故事《小猴子爬山》。

2. 理解故事中蕴含的励志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童话故事《小猴子爬山》的课文和图片资料。

2. 学生准备笔和纸。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首先展示一幅图片,图片中有一只猴子正在爬山,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考,例如:“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认为猴子为什么要爬山呢?”2. 阅读故事教师将《小猴子爬山》的故事分段给学生阅读,学生可以先自己默读一遍,然后进行整体理解。

教师可以适时停顿,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3. 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究以下问题:- 故事中猴子的努力和勇敢给你带来了什么启发?- 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困难或挑战?你是如何解决的?- 在生活中,你有什么梦想?你准备怎样去实现它们?4. 分享讨论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内的讨论结果。

教师可以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确保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

5.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写一篇小短文,阐述自己对小猴子的故事和励志精神的理解,并结合自身经历和梦想,谈谈自己如何积极面对困难和追求梦想。

6. 朗读和分享请学生将自己的短文朗读出来,并邀请几名同学分享自己的作文。

可以通过表扬和鼓励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7.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对今天的学习进行总结,回顾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学到的知识。

可以提问学生对小猴子爬山故事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自己今后如何运用小猴子的精神。

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短文整理好,可以进行修饰和润色,并准备在下一堂课时继续分享。

(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上山 (2)

(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上山 (2)
(3)找一找:小猴子是怎么做的,请把相关句子找出来,画“~~~”,并找到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圈出来。(板书:掰、扛)
动作理解“掰”和“扛”,讲“掰”的意思。
(4)演一演:小组带上动作表演读。
2、结合板书说一说:小猴子来到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4、学习课文第二段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自己读读看,你又看见了什么?
1、小组学习三、四段。
2、按照步骤学习选定段落。
3、学生汇报完成板书。
4、小组朗读。
5、出示课后表示动作的图片,巩固对词语的理解,积累和手有关的动词,并用上动词做说话训练。
6、共同学习第五段
1、齐读第五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讨论:小猴子下山看到那么多东西,为什么最后只好空着手回家呢?
学生自由发言
课题
18、小猴子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2、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到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3、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小猴子去玉米地干什么了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1、齐读第一段
(1)问一问:小猴子看到了什么?用“---”画出来。(以表格的形式板书问题)
小猴子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你会说“又--又--”形式的词语吗?
学生自由回答
(2)想一想: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心情怎样?它会怎么想呢?

2024年第2课《猴子上树》教案设计

2024年第2课《猴子上树》教案设计

2024年第2课《猴子上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和想象,理解并掌握《猴子上树》的故事情节和角色特点。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激发学生对动物和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复述。

2.角色特点的把握和模仿。

3.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故事中角色关系的理解。

2.学生创新能力的引导和发挥。

四、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

2.纸牌或图片,用于角色扮演。

3.彩色笔和纸张,用于学生创作。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教师以谜语导入:“树上有个猴,地上有只虎,哪个先上树?”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兴趣。

第二环节:故事讲解1.教师讲述故事《猴子上树》,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故事里有哪些角色?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第三环节:角色扮演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

2.学生通过讨论,确定角色特点和表现方式。

3.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小组观看并评价。

第四环节:故事复述1.教师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猴子上树》的故事?2.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五环节:创新能力培养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故事中的猴子,你会怎么应对老虎的追赶?2.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

3.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一个新的故事情节。

1.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感悟?3.教师布置作业:回家后,把《猴子上树》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尝试创作一个新的故事情节。

六、课后作业1.讲述《猴子上树》的故事给家人听。

2.尝试创作一个新的故事情节,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讲解、角色扮演、故事复述和创新能力培养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猴子上树》的故事情节和角色特点。

在角色扮演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很高的兴趣。

在创新能力培养环节,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新的故事情节,展示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第二次教案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第二次教案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扔、摘、捧、抱、蹦”这些词语,利用其中词语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会写“瓜、空”。

2.借助插图,读懂故事内容。

仿照“小猴子走到……,看见……,就……”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3.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有目标,有始有终。

教学重难点:1.根据简要提示,说出故事情节。

2.明白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一、课前三分钟展示关于道理的名言警句。

二、复习导入1、词语认读2、生字认读三、新课讲解1.回顾课程内容师: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小猴子都去了哪些地方。

师:小猴子都来到了哪儿呢?你们知道吗?(学生说地点,老师在黑板张贴小猴子、玉米地、桃树下、瓜地)师:那它都看见了什么?做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玉米地里看看吧。

2.学习1段(1)读第一自然段(2)动作“掰、扛”演示动作,并用这两个词语说一句好。

(3)出示图片用“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看见了______,就___________。

”说本段。

(4)体会心情,读段落(5)第一段学法总结3.学习2自然段请同学度第二自然段,然后能用“小猴子来到了______,看见了______,就___________。

”说本段。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桃树上的桃子是什么样的?(又大又红),刚刚去的玉米地里的玉米什么样?(又大又多)师:(板书又……又……)请你们着重读一读,读出桃子的特点。

比比看,谁读出了桃子的美味,读出满树的桃子挂在枝头,红彤彤的大大的。

(学生开火车读出又大又红的语气)师:这下,读出了又大又红的桃子拿在手里的高兴。

师:请全班同学再来读一读第二段。

4.同桌合作学习3-4自然段。

师:小猴子是怎么拿桃子的呢?(捧)什么时候用捧呢?师:两手放在胸前,做一做这个动作。

爱护一个东西,小东西用捧,害怕桃子掉了,小心翼翼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12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快、非、常、往、瓜、进、空”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3、理解并运用本课描写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插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信息,理清故事情节发展,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2、通过动作示范,帮助学生体会词语表达的准确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会做事情要专心,不能半途而费、见异思迁的道理。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借助插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信息,理清故事情节发展,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2、理解并运用本课描写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3、初步体会做事情要专心,不能半途而费、见异思迁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总体感知。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2、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师过渡:小猴子下山遇到那么多好吃的,最后怎么会空手回家呢?让我们一起跟着小猴子下山吧!
二、精读课文,收获启发。

1、全班齐读课文。

思考:小猴子下山走到了哪些地方?
交流汇报。

(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看图就直接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2)出示插图,指名回答。

玉米地、桃树下、瓜地、树林(师相机板书:玉米地桃树下瓜地树林)
(3)加上数量词说说“一()玉米地、一()桃树、一()瓜地、一()树林”
(4)刚才我们知道小猴子下山先后经过的地方,那就是他下山的路线,我们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吗?它走到了(),走到了(),走到(),跑到(),最后回到山上去了。

2、小猴子在这几个地方看到了什么?
(1)指名回答。

玉米、桃子、西瓜、兔子(板书)
(2)这些可真是好东西,瞧瞧,这些东西都长得怎么样呢?找出词语。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汇报:玉米结得又大又多,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

(板书:又打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可爱)师小结:果真是好东西!
(4)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板画:眼睛),就那么吸引小猴子了!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
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式词语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

(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式词语来连接的。

)
3、看到这么多好东西,小猴子心情如何?他又是如何做的?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交流汇报。

a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猴子的心情,想象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

b他是怎么做的?找出它的动作。

指名交流:掰玉米,扛玉米。

(相机板书:掰扛)出示图片,结合动作理解:掰、扛。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a 教师导学: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看到满树的桃子,又是怎么做的呢?
b交流汇报:扔了玉米,去摘桃子,捧着桃子。

(板书:扔摘捧)
c师:你们能理解它的行为吗?看到最爱的桃子就毫不犹豫地扔掉了玉米。

d有感情齐读第二自然段。

(3)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a小猴子看到西瓜、小兔子又是怎么做的?
b交流汇报:扔了桃子,去摘西瓜,抱着西瓜看到小兔子,又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板书:扔摘抱扔追)理解:捧、抱、追。

d这些动词能交换使用吗?不能,一定要搭配使用。

读一读词组。

(4)齐读第五自然段了解故事结局:小猴子没有追到小兔子,之前的东西也都被扔了,他只好空着手回家。

3、回顾全文,交流收获。

(1)小猴子最终为什么会空手回家?
(2)指名交流感受。

引导学生从小猴子一次一次扔东西中感受它做事没有目标,不够专心,半途而废从而一事无成。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

(4)指导朗读。

“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示范:表现出很得意的样子)
“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你们有没有想到他会把玉米扔了?(指导:觉得猴子可笑的口气。

)
“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读出觉得猴子更可笑的口气,语气加重。

) 谁来试试,指名读。

“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觉得小猴子真不像话,用批评小猴子的语气读。

)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要读出小猴子灰溜溜的、失望的神情。

) 指名读、齐读、练习有表情地朗读。

三、想象创造,续编故事
1、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妈妈的一段对话。

提示:①猴妈妈会怎么问?
②小猴子可能怎么回答?③听完了小猴子的话,猴妈妈又可能怎样教育小猴子?④小猴子又会怎么回答?
2、小猴子又下山了,这一次他会不会吸取教训?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故事中的小猴子由于做事没有目标不专心,半途而废,最后两手空空,我们可不能学他。

我们要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五、板书设计
18.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玉米又大又多掰扛扔
桃树下桃子又大又红摘捧扔
西瓜地西瓜又大又圆摘抱扔
往回走兔子蹦蹦跳跳追空着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