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闻《国际贸易》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海闻版_课后标准答案

《国际贸易》海闻版_课后标准答案

《国际贸易》海闻版_课后答案————————————————————————————————作者:————————————————————————————————日期:2第七章 进口保护政策:关税1 设中国是汽车进口的小国,对汽车的需求和供给分别为:Dc = 2000 - 0.02 P Sc = 1200 + 0.03 P 并设国际市场上汽车的价格为10000美元,请用数字和图形说明下列问题:1】自由贸易下,中国汽车的产量及进出口量, 自由贸易对国内消费及厂商的福利影响。

产量为12000.0310*******+⨯=,消费量为20000.021********-⨯=,所以净进口为300。

相对于封闭经济,自由贸易的价格更低,所以消费者剩余增加而厂商利润降低。

2】中国对汽车征收每辆3000美元的进口税,国内汽车的产量及贸易量;与自由贸易相比,消费者和厂商的福利变化。

征收关税后国内汽车的价格为13000,产量为1590,国内消费1740,净进口150。

与自由贸易相比消费者福利下降,但是产福利增加。

2 两国贸易模型:中国和美国;设中国对汽车的需求和供给分别为:Dc = 2000-0.02 P ,Sc = 1200 +0.03 P 美国对汽车的需求和供给分别为:Dus = 1800 - 0.02 P ,Sus = 1400 + 0.03 P ;请计算:1】贸易前,双方汽车的均衡价格和产量。

2】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市场汽车的均衡价格、各国的产量及贸易量(不考虑运输成本)。

自由贸易给两国的福利带来的影响。

3】中国对汽车进口征收3000美元的单位税,这时各国汽车市场的价格、产量及贸易量。

4】关税对中国汽车制造商、消费者和中国政府的福利带来的影响?关税的福利净损失(与自由贸易相比)中国汽车的均衡价格为16000,产量为1680;美国汽车的均衡价格为8000,产量为1640自由贸易下国际市场的均衡价格为12000,中国汽车产量为1560,进口量为200;美国汽车产量为1760,出口200。

海闻《国际贸易》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 导 论)【圣才出品】

海闻《国际贸易》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 导 论)【圣才出品】

第1章导论1.1 复习笔记一、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1.国际贸易的产生(1)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含义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又称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技术和劳务交换活动的总称。

有些国家如英国、日本将其称之为海外贸易。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又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商品、技术和劳务的交换,它由各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的观察角度不同。

其中,对外贸易从国家(或地区)角度出发;国际贸易从国际或世界角度出发。

(2)国际贸易的产生①国际贸易产生的前提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a.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b.出现了政治实体。

国际贸易属于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

2.奴隶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1)特点奴隶社会时期,国际贸易的特点主要有:①范围狭窄,多为近海贸易。

②商品种类少,比重小,贸易品多为奴隶、奢侈品。

③民间自发,政府较少参与。

(2)作用奴隶社会时期,国际贸易的作用主要有:①奴隶买卖,提供了奴隶社会的支撑作用。

②支持了手工业的发展。

③货币作用范围扩大,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3.封建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1)贸易范围扩大封建社会时期,国际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集中体现为:在欧洲:地中海沿岸→阿拉伯→意大利→北欧,由南向北扩大到整个欧洲。

在亚洲,以中国为中心,与周围国家贸易扩大。

(2)商品结构封建社会时期,国际贸易交换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手工业比重上升。

4.地理大发现与国际贸易(1)地理大发现的诱因①欧洲城市的兴起和农业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分工,也进一步促进了商品市场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又需要更大规模的贸易。

②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和其对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及埃及的占领,从欧洲通往波斯、印度和中国的商路几乎中断,欧洲国家不得不努力寻找新的贸易通道。

《国际贸易》海闻版课后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海闻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导论1.为什么说从地理大发现开始才形成了真正意义的“世界贸易”?思路:真正意义的“世界贸易“不仅发生在洲内,而且要求各州之间更加广泛的贸易往来。

在15世纪之前,由于技术和知识的局限,贸易主要局限于各州内以及亚欧间。

15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是欧洲人开辟的一系列新土地、新航道,它联系亚欧非大陆,为洲际贸易创造了便利的地理条件,从此引发了真正意义的“世界贸易”,出现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业机构。

2.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的主要影响是什么?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与以前有什么主要的区别?思路: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的主要影响表现为(1)加大贸易需求。

工业革命提高生产率,促进生产,从而使贸易成为配置剩余产品的必要手段。

(2)为贸易提供物质便利。

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加强了世界的联系。

(3)改变贸易模式。

世界从单一的农业社会转向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现代经济,从而使贸易建立在各国分工的基础上。

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与以前有主要的区别表现为(1)贸易量迅猛增长。

(2)贸易依存度加大。

(3)改变贸易的产品结构。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除了本章中列举的因素以外,你还有哪些补充?思路:二战后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1)战后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是贸易发展的保障。

(2)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信息产业革命促进生产和分工,使贸易成为必然。

(3)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增长促进了对贸易的需求。

(4)战后较为健全的国际经济秩序减少贸易摩擦,推动贸易发展。

补充:可能政府的出口鼓励、人口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全球投资自由化等因素大大推进世界贸易。

4.简述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思路:新趋势包括(1)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加大。

(2)服务贸易越来越普遍。

(3)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成为主流。

(4)行业内贸易发展迅速。

(5)区域性自由贸易得到加强。

5.中国的对外贸易早于西欧国家,但为什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不及西欧?思路:长期以来中国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加上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对西方所求不多,贸易动机长期都是互通有无。

《国际贸易学》课程笔记

《国际贸易学》课程笔记

《国际贸易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导论1.1 国际贸易的含义和基本范畴-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

- 国际贸易的基本范畴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要素流动。

1.2 国际贸易的作用-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全球生产效率。

-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

-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传播,推动全球技术进步。

-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友好关系。

1.3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出口: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出售商品和服务。

- 进口: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购买商品和服务。

- 贸易顺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

- 贸易逆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额大于出口额。

- 贸易平衡: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额等于进口额。

- 自由贸易:指国家间对进出口商品和服务不设限制或关税。

- 保护贸易:指国家采取措施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

- 关税:指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

- 非关税壁垒:指除关税以外的限制进口的措施,如配额、许可证等。

2.1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历史演进-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和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四个阶段。

-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2.2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即生产效率高于其他国家。

- 通过专业化和自由贸易,各国可以最大化全球生产效率和福利。

2.3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即相对生产效率高于其他国家。

- 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另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劣势,两国之间仍然可以通过比较优势进行贸易,实现互利共赢。

-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机会成本的概念,即生产一种商品所放弃的其他商品的生产能力。

国际贸易第五章讲义案例及答案(全面版)

国际贸易第五章讲义案例及答案(全面版)

①被保险的货物在运输途中由于恶劣气候、雷电、海啸、地震、洪水等 自然灾害造成整批货物的全部损失或推定全损。 ②由于运输工具遭到搁浅、触礁、沉没、互撞,与流冰或其他物体碰撞 以及失火、爆炸等意外事故所造成的货物全部或部分损失。 ③在运输工具已经发生搁浅、触礁、沉没、焚毁等意外事故的情况下, 货物在此前后又在海上遭受恶劣气候、雷电、海啸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 部分损失。 ④在装卸或转船时由于一件或数件甚至整批货物落海所造成的全部或部 分损失。 ⑤被保险人对遭受承保责任内的危险货物采取抢救、防止或减少货损的 措施所支付的合理费用,但以不超过该批被毁货物的保险金额为限。 ⑥运输工具遭遇海难后,在避难港由于卸货引起的损失,以及在中途港 或避难港由于卸货、存仓和运送货物所产生的特殊费用。 ⑦共同海损的牺牲、分摊和救助费用。 ⑧运输契约中如订有“船舶互撞责任”条款,则根据该条款规定应由货 方偿还船方的损失。
的收汇风险。
特定合同保险:承保出口企业在特定合同项下的应收账款收汇风险。 农产品出口特别保险:承保农产品因买方国家颁布禁止进口令、提高
检验检疫标准、增加检验检疫项目或突然变更许可文件等,致使我国农 产品无法通关所遭受的损失。
(2)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是指出口合同的信用期限超过1年以上的 保险。
出口买方信贷保险:在买方信贷融资方式下,出口信用机构向贷款银
第五章
国际货物运输保险
第一节
海运货物保险
海运货物保险的承保范围包括:海上风险、损失和费用。 一、保障的风险 (一)海上风险 1. 自然灾害:指恶劣气候、雷电、海啸、地震、洪水 和火山爆发等人力不可抗拒的事件。 2. 意外事故:指船舶搁浅、触礁、沉没、互撞、与流 冰或其他物体碰撞以及船舶失踪、失火、爆炸等。 (二)外来风险 1. 一般外来风险:指偷窃、提货不着、短量、混杂、 沾污、渗漏、碰损、破碎、串味、受潮受热、包装破裂、淡 水雨淋、钩损、锈损等。 2. 特殊外来风险:指战争风险、罢工风险、进口国有 关当局拒绝进口或没收货物的风险等。

《国际贸易》第五章习题及答案

《国际贸易》第五章习题及答案

《国际贸易》第五章习题及答案第五章关税与非关税壁垒1.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对外国商品的进口除一律征收一般关税外,再加征10%的进口关税,这种加征的额外关税称()。

A.特惠税B.进口附加税C.普通税D.最惠国税2.一个国家的进口附加税是一种()。

A.普通采用的措施B.特定的临时性措施C.经常性的措施D.一次性措施3.在普遍优惠制下,受惠商品减税幅度的大小取决于()。

A.普通税率和普惠制税率的差距B.最惠国税率的和普惠税率之间的差额C.普通税率和最惠率的差额D.普惠制税率与特惠税税率之间的差额4.某国对于手表的进口征收从价税15%,加征每只15美元的从量税,这是()。

A.从量税B.从价税C.混合税D.选择税5.二战后,征收出口税国家主要是()。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B.发展中国家C.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征收D.社会主义国家6.欧共体向参加洛美协定的非洲、加勒比、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单方面提供()。

A.普惠税B.最惠国税C.特惠税D.差价税7.进口国在总配额内按国别和地区分配一定的配额,超过该配额便不准进口,它是()。

A.国别配额B.全球配额C.关税配额D.总配额8.假定某国规定1995年从中国进口鞋不超过2000万双,它是()。

AA.国别配额B全球配额C.关税配额D.总配额9.全球配额是按下列哪种方法分配配额的()。

A.按全球范围内的不同类型国家分配B.按申请先后,不分国别地区分配C.按国别地区,不分申请先后分配D.按经营的企业分配10.进口许可证是一种限制进口的手段,其作用是()。

A.既可限制进口商品的数量,又能限制价格B.只能限制商品的数量C.只能限制商品的质量规格D.只能限制商品价格二、多选题1.一个国家对进口商品,除了征收正常进口关税外,还往往根据目的加征额外关税,叫做进口附加税,其中包括()。

A.差价税 B.反倾销税 C.特惠税 D.反补贴税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征收进口附加税的目的主要是()。

《国际贸易》海闻版_课后标准答案

《国际贸易》海闻版_课后标准答案

《国际贸易》海闻版_课后答案————————————————————————————————作者:————————————————————————————————日期:2第七章 进口保护政策:关税1 设中国是汽车进口的小国,对汽车的需求和供给分别为:Dc = 2000 - 0.02 P Sc = 1200 + 0.03 P 并设国际市场上汽车的价格为10000美元,请用数字和图形说明下列问题:1】自由贸易下,中国汽车的产量及进出口量, 自由贸易对国内消费及厂商的福利影响。

产量为12000.0310*******+⨯=,消费量为20000.021********-⨯=,所以净进口为300。

相对于封闭经济,自由贸易的价格更低,所以消费者剩余增加而厂商利润降低。

2】中国对汽车征收每辆3000美元的进口税,国内汽车的产量及贸易量;与自由贸易相比,消费者和厂商的福利变化。

征收关税后国内汽车的价格为13000,产量为1590,国内消费1740,净进口150。

与自由贸易相比消费者福利下降,但是产福利增加。

2 两国贸易模型:中国和美国;设中国对汽车的需求和供给分别为:Dc = 2000-0.02 P ,Sc = 1200 +0.03 P 美国对汽车的需求和供给分别为:Dus = 1800 - 0.02 P ,Sus = 1400 + 0.03 P ;请计算:1】贸易前,双方汽车的均衡价格和产量。

2】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市场汽车的均衡价格、各国的产量及贸易量(不考虑运输成本)。

自由贸易给两国的福利带来的影响。

3】中国对汽车进口征收3000美元的单位税,这时各国汽车市场的价格、产量及贸易量。

4】关税对中国汽车制造商、消费者和中国政府的福利带来的影响?关税的福利净损失(与自由贸易相比)中国汽车的均衡价格为16000,产量为1680;美国汽车的均衡价格为8000,产量为1640自由贸易下国际市场的均衡价格为12000,中国汽车产量为1560,进口量为200;美国汽车产量为1760,出口200。

海闻《国际贸易》课后习题详解

海闻《国际贸易》课后习题详解

海闻《国际贸易》课后习题详解目录第1章导论第2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第3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第4章新古典贸易模型:扩展与应用第5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第6章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第7章进口保护政策:关税第8章进口保护政策:非关税壁垒第9章出口鼓励与其他政策第10章贸易保护的理论第11章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第12章区域性自由贸易与经济合作第13章中国对外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本书是海闻《国际贸易》教材的学习辅导书,对海闻《国际贸易》教材每章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

课后习题答案久经修改,质量上乘,特别适合应试作答和临考冲刺。

另外,部分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部分复试真题就来自于该书课后习题,因此建议考生多加重视。

资料下载地址:/Ebook/8972.html来源:【弘博学习网】或关注公众号【hbky96】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一、概念题1闭关自守答:闭关自守是指关闭关口,不和其他国家来往。

闭关自守具体是指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做出限制,实行“禁海”。

直至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到清朝灭亡,中国才被迫打开大门。

2对外开放答:对外开放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3互通有无答:互通有无是指相互间拿自己多余的东西去交换自己所缺少的东西。

古代世界贸易就开始于各地区之间的互通有无,它也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动机。

4殖民贸易答:殖民贸易是指自地理大发现以来,各个殖民国家对殖民地区的大肆掠夺,他们将亚非拉美等殖民地的产品运往欧洲,牟取暴利。

当时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就是殖民贸易。

5奴隶贸易答:奴隶贸易是指15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叶,西方殖民主义国家为了向美洲殖民地种植园和矿山提供劳动力,而从其他殖民地掠走大批奴隶,将其远程贩运进行买卖的一种贸易。

海闻《国际贸易》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圣才出品】

海闻《国际贸易》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圣才出品】

专注考研考证第11章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11.1 复习笔记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与表现(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消费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和经济体制的一体化。

①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消费的全球化消费全球化意味着商品和服务市场上国界的逐渐消失。

随着贸易壁垒的逐渐消除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的居民不仅在本国市场上可以购买到越来越多的外国消费品,同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国际市场上直接进行消费。

②经济全球化的第二层含义是生产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意味着生产要素的国家属性的逐渐消亡。

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便宜的资源和建立生产网络。

生产全球化是消费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必然结果。

③经济一体化也是经济体制的趋同或一体化的过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竞争规则,竞争的全球化必然导致竞争规则标准化和竞争主体的规范化。

(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经济全球化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快速增长;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③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④各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2.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原因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有:(1)二战后世界经济的迅猛增长,促进了国际分工深化与发展;(2)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环境稳定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3)信息产业革命大大降低国际贸易和金融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的可靠性,便捷性。

总而言之,经济全球化既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寻求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专业化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和贸易自由化的努力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产生与发展(1)国际贸易组织(ITO)国际贸易组织(International Trade Organization,ITO)是关贸总协定签订之前各国计划建立的一个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列的、从属于联合国的贸易组织。

海闻《国际贸易》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圣才出品】

海闻《国际贸易》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圣才出品】

专注考研考证第3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3.1 复习笔记一、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边际收益递减在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变时,随着某一要素投入量的不断增长,由此新增的产出(即“边际产出”或“边际收益”)会逐渐减少。

这就是“边际收益递减”原理。

2.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瓦尔拉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与古典贸易理论相比,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的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

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的模型中,不同的商品生产使用要素比例不同,生产同种同量的产品,也可以有不同的要素组合,要素的生产率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取决于产品生产中对要素比例的选择和要素供给的约束。

产品生产中要素的使用比例(要素需求)和一国的资源储备比例(要素供给)决定要素价格从而影响产品成本,成为决定比较优势和生产贸易模式的重要因素。

(2)运用总体均衡的方法分析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

国际贸易不仅影响贸易双方的产品市场价格,而且造成各国要素市场价格的变动。

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变动也不仅仅影响一国的生产和消费,还会引起各要素之间收入的再分配。

而要素在国内各部门之间的流动或要素储备比例的变动也会反过来影响生产和贸易模式。

二、赫克歇尔一俄林贸易模型1.基本假设(1)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产品,即2×2×2模型,这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前提有很大的区别,H-O模型认为商品至少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要素才能生产出来,而李嘉图认为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唯一要素,H-O模型的这一假设前提实质上是以要素论代替了劳动价值论,而且也为国际贸易中资本一劳动比的存在、分析不同国家中不同的资本一劳动比对于比较成本的作用确定了前提。

(2)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技术方法相同,技术水平一样,具有同样的生产函数,产量只是要素投入量的因变量,相同的要素具有同样的生产率,这一假设意味着在两国具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时,贸易仍然可能发生。

最新海闻版国际经济学习题及答案资料

最新海闻版国际经济学习题及答案资料

第一章导论1.为什么说从地理大发现开始才形成了真正意义的“世界贸易”?思路:真正意义的“世界贸易“不仅发生在洲内,而且要求各州之间更加广泛的贸易往来。

在15世纪之前,由于技术和知识的局限,贸易主要局限于各州内以及亚欧间。

15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是欧洲人开辟的一系列新土地、新航道,它联系亚欧非大陆,为洲际贸易创造了便利的地理条件,从此引发了真正意义的“世界贸易”,出现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业机构。

2.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的主要影响是什么?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与以前有什么主要的区别?思路: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的主要影响表现为(1)加大贸易需求。

工业革命提高生产率,促进生产,从而使贸易成为配置剩余产品的必要手段。

(2)为贸易提供物质便利。

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加强了世界的联系。

(3)改变贸易模式。

世界从单一的农业社会转向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现代经济,从而使贸易建立在各国分工的基础上。

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与以前有主要的区别表现为(1)贸易量迅猛增长。

(2)贸易依存度加大。

(3)改变贸易的产品结构。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除了本章中列举的因素以外,你还有哪些补充?思路:二战后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1)战后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是贸易发展的保障。

(2)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信息产业革命促进生产和分工,使贸易成为必然。

(3)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增长促进了对贸易的需求。

(4)战后较为健全的国际经济秩序减少贸易摩擦,推动贸易发展。

补充:可能政府的出口鼓励、人口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全球投资自由化等因素大大推进世界贸易。

4.简述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思路:新趋势包括(1)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加大。

(2)服务贸易越来越普遍。

(3)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成为主流。

(4)行业内贸易发展迅速。

(5)区域性自由贸易得到加强。

5.中国的对外贸易早于西欧国家,但为什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不及西欧?思路:长期以来中国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加上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对西方所求不多,贸易动机长期都是互通有无。

海闻《国际贸易》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导论)【圣才出品】

海闻《国际贸易》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导论)【圣才出品】

专注考研考证第1章导论1.1 复习笔记一、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1.国际贸易的产生(1)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含义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又称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技术和劳务交换活动的总称。

有些国家如英国、日本将其称之为海外贸易。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又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商品、技术和劳务的交换,它由各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的观察角度不同。

其中,对外贸易从国家(或地区)角度出发;国际贸易从国际或世界角度出发。

(2)国际贸易的产生①国际贸易产生的前提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a.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b.出现了政治实体。

国际贸易属于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

2.奴隶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1)特点奴隶社会时期,国际贸易的特点主要有:①范围狭窄,多为近海贸易。

②商品种类少,比重小,贸易品多为奴隶、奢侈品。

③民间自发,政府较少参与。

(2)作用奴隶社会时期,国际贸易的作用主要有:①奴隶买卖,提供了奴隶社会的支撑作用。

②支持了手工业的发展。

③货币作用范围扩大,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3.封建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1)贸易范围扩大封建社会时期,国际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集中体现为:在欧洲:地中海沿岸→阿拉伯→意大利→北欧,由南向北扩大到整个欧洲。

在亚洲,以中国为中心,与周围国家贸易扩大。

(2)商品结构封建社会时期,国际贸易交换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手工业比重上升。

4.地理大发现与国际贸易(1)地理大发现的诱因①欧洲城市的兴起和农业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分工,也进一步促进了商品市场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又需要更大规模的贸易。

专注考研考证②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和其对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及埃及的占领,从欧洲通往波斯、印度和中国的商路几乎中断,欧洲国家不得不努力寻找新的贸易通道。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海闻林德特王新奎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海闻林德特王新奎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海闻林德特王新奎题目一1.什么是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作用是什么?答: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商品、服务和资本的交换和流通的活动。

其作用主要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可以扩大市场,增加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优化资源配置:国际贸易可以通过专业化和分工,使不同国家或地区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进行生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国际贸易可以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

•促进技术创新:国际贸易可以促使企业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

•促进文化交流:国际贸易可以通过商品、服务和资本的交流,促进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了解。

题目二2.国际贸易中的贸易壁垒有哪些?请简要说明每种贸易壁垒的作用。

答:国际贸易中常见的贸易壁垒包括:•关税:关税是指进口或出口商品时需要缴纳的一种税款。

关税的作用是限制进口商品的价格,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国外竞争的冲击,同时也是一种保护国内市场的手段。

•非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包括配额限制、进口许可证、出口管制等措施。

这些壁垒的作用是限制进口商品的数量和流通渠道,使国内产业能有更多机会和竞争力。

•技术壁垒:技术壁垒是指在进口商品时要求符合特定的技术标准、认证或者通过技术检测。

技术壁垒的作用是限制进口商品的品质、安全性和符合当地的规定要求。

•行政壁垒:行政壁垒是指进口或出口商品时需要履行各种手续和文件。

行政壁垒的作用是增加进出口商品的手续和时间成本,提高交易的难度和限制。

•贸易救济措施:贸易救济措施是指国家对于进口商品进行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

贸易救济措施的作用是保护国内产业免受不公平贸易竞争的损害。

题目三3.请简要说明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的含义和特点。

答:自由贸易是指国家之间实行开放和自由的贸易政策,减少或取消关税、非关税壁垒,鼓励和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

其特点包括:•无贸易壁垒:自由贸易政策要求进口和出口商品可以自由流通,没有关税、配额限制和其他贸易壁垒。

考研专业课笔记国际贸易海闻版知识点归纳

考研专业课笔记国际贸易海闻版知识点归纳

国际贸易学习笔记笔记为国际贸易海闻版知识点归纳,考研同学可以拿来参考一下。

知识点是参考老师笔记和教材自己总结的。

国际贸易知识点归纳(章节顺序以海闻版为主)第一章导论考点:1、简述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思路:新趋势包括(1)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加大。

(商品结构)(2)服务贸易越来越普遍。

(3)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成为主流。

(4)行业内贸易发展迅速。

(5)区域性自由贸易得到加强。

2、各国间为什么会发生贸易?国际贸易理论又是从那些方面加以解释的?思路:供给方面:A.斯密和李嘉图的技术差异理论;B.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差异理论;C.保罗.克鲁格曼的生产规模差异理论(规模经济贸易模型);D.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需求方面:A.偏好差异的需求模型;B.收入差异的林德模型3、从供给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贸易理论对生产技术的假设有何差异?思路:有关生产技术的假设的差异(1)古典学派假设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且劳动者生产率在一国内是固定的,所以规模报酬不变。

(2)新古典学派假设有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各种要素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而且规模报酬也是递减的。

(3)当代贸易理论假设规模报酬递增或者生产技术会随时间变动。

4、总体均衡与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用总体均衡的方法来分析国际贸易?思路:区别:局部均衡分析(供求曲线)主要分析一种商品或要素市场的供求、价格和福利变动情况。

总体均衡分析(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不仅要分析那种商品或要素市场,还要分析与之相关的商品或要素市场,所以有助于把握任何一种行为和政策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我们分析国际贸易对经济的影响时主要用总体均衡的分析方法。

5、生产可能性曲线(PPC):表明一个国家在充分和有效地使用其所有资源时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数量的组合。

形状取决于各种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即斜率)。

6、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一国平均消费效用的或反映大多数人消费偏好的无差异曲线。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考点:1、简述重商主义的理论思想。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海闻_p[].林德特_王新奎)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海闻_p[].林德特_王新奎)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1.根据重商主义的观点,一国必须保持贸易顺差。

在两国模型中是否可能?为什么?在两国模型中一国的贸易顺差等于另一国的贸易逆差,不可能出现两国都顺差的情况,重商主义贸易顺差的目标必有一国无法实现。

2.在分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利弊时,有人说“为了能够打开出口市场,我们不得不降低关税,进口一些外国产品。

这是我们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请分析评论这种说法。

这种说法实际是“重商主义”,认为出口有利,进口受损,实际上降低关税多进口本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把资源用在更加有效率的产品生产中去再出口,能大大提高一国的福利水平,对一国来说反而是好事。

3.在古典贸易模型中,假设A国有120名劳动力,B国有50名劳动力,如果生产棉花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2吨,B国也是2吨;要是生产大米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10吨,B国则是16吨。

画出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分析两国中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B国由于每人能生产16吨大米,而A国每人仅生产10吨大米,所以B国具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

从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看出A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为0.2,而B国为0.125,所以B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或相对成本低于A国,B国生产大米具有比较优势。

4.“贸易中的‘双赢理论’本是强权理论。

对于弱国来说,自由贸易的结果只能变得更穷”,请评论上述观点。

贸易中的“双赢理论”说的是自由贸易对贸易双方都有利,这本是个可证实的经济理论,决不是个强权理论,只要按照比较优势进行贸易,专业化生产,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穷国也可以得到好处,这不仅可以从Sachs 和Warner对78个发展中国家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中的得到证实,单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就可以得到说明。

5.下表列出了加拿大和中国生产1单位计算机和1单位小麦所需的劳动时间。

假定生产计算机和小麦都只用劳动,加拿大的总劳动为600小时,中国总劳动为800小时。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国际贸易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国际也叫世界贸易,是指国际间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它包含着有形产品实物产品的交换,也包含有无形产品劳务、技术、咨询等的交换;传统的国际贸易,仅指国际间各类货物的交换,不包含服务;现代的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国家贸易是一门研究国际间商品和劳务的产生、发展和贸易效果,揭示其特点、运动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和内容大体包括两个方面: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2.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有何关系答: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是指国际间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它包含着有形产品实物产品的交换,也包含有无形产品劳务、技术、咨询等的交换;传统的国际贸易,仅指国际间各类货物的交换,不包含服务;现代的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货物与服务的交换活动;有一些海岛国家,如英国、日本等,将对外贸易称为“海外贸易”;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同属一类活动,只是从全世界范围看时,称其为国际贸易,而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看时,则称其为对外贸易;3.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答:贸易差额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时,称为贸易顺差、贸易盈余或出超;当出口总值小于进口总值时,称为贸易逆差、贸易赤字或入超;当一国出现贸易顺差时,反映这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当一国出现贸易逆差时,反映这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不利地位;不过长期顺差不一定是好事,逆差也并非绝对是坏事,从长期趋势来看,一国的进出口贸易应该基本保持平衡;4.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的区别是什么答:直接贸易是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而直接买卖商品的贸易活动;直接贸易的双方直接谈判,直接签约,直接结算,货物直接运输;间接贸易是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商品买卖行为;此类贸易因为各种原因,出口国与进口国之间不能直接进行洽谈、签约和结算,必须借助于第三国的参加;转口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商品买卖,对第三国来说是转口贸易,转口贸易亦包括下述情况,即商品直接从生产国运往消费国,但两国并没有发生直接贸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分别与两国发生贸易关系;过境贸易是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之间进行的商品买卖活动,其货物运输过程必须要通过第三国的过境;第三国则对此批货物收取一定的费用,这对第三国来说就构成了该国的过境贸易;转口贸易与间接贸易的区别在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生产国和消费国而言是间接贸易,对第三国地区而言,则是转口贸易;转口贸易与过境贸易的区别在于:在转口贸易中,商品的所有权先从生产国出口者那里转到第三国或地区商人手中,再转到最终消费该商品的进口国商人手中;而在过境贸易中,商品所有权无需向第三国商人转移;转口贸易以盈利为目的,通常有一个正常的商业加价,而过境贸易只收取少量的手续费;5.对外贸易值和对外贸易量是如何计算的答:对外贸易值又称对外贸易额,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的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和;对外贸易量,是指用进出口商品的实物计量单位表示的、反映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指标;对外贸易量是按一定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贸易值,即用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当期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去除当期的进口额或出口额的方法,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得到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二者之和即为对外贸易量;6.贸易条件是如何计算的答:贸易条件是指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换回多少单位的外国商品;换回的外国商品越多,称为贸易条件好转;换回的外国商品越少,称为贸易条件恶化;在以货币为媒介、以价格表示交换价值的条件下,贸易条件一般以一定时期内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指数之比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其中,TOT为贸易条件指数,PX 为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M为进口商品价格指数;7.近些年,我国“国货复进口”规模逐步扩大,在当年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也逐步上升,到2007年国货复进口额已达到亿美元,占当年进口总额比重为%;当前我国“国货复进口”的主要特点:一是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部分沿海省份如山东、广西国货复进口倍增;二是自香港复进口占逾9成,自东盟复进口增幅明显趋缓;三是复进口主要产品为电器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和仪器仪表,占当年国货复进口总值的%;四是加工贸易仍是复进口主要方式,占当年国货复进口总值的%,一般贸易复进口增长42%,增幅较快;五是外商投资企业国货复进口占近8成,私营企业复进口大幅增长;请问:1什么是复进口它有什么危害2我国“国货复进口”的原因和解决对策分别是什么答:1复进口是指本国商品输往国外后,未经加工又输入国内,也称在进口;复进口多因偶然原因如出口退货、未销售掉的寄售商品的退回等所造成,但也可能是由于价格或其他非偶然原因造成;从经济效益角度讲,复进口是不利的,应尽量避免;复进口既浪费税收资源,徒增企业物流成本,也扭曲外贸数据,使政府无法对进出口形势做出准确判断;2我国出现的复进口,因为出口产品的出口补贴或低价策略,使国外市场上的中国产品,比国内同类产品价格还低,导致复进口;主要原因包括:一是贸易因素;我们知道我国已逐渐成为世界的制造基地,大量产品在我国生产,但是产品的销售权、货物所有权来料加工方式却并不都在我国,有的是在跨国公司总部或是地区总部,有的是在专业的贸易供应商手上;所以国内加工贸易企业需要根据销售总部或是贸易商的指令将货物出口,尽管其最终用户可能还是在国内;然而因为其中有贸易增值的缘故所以产品需要出口后再进口;二是物流因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理念,全球采购、全球配送、全球分销的物流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生产商负责将产品交给指定的境外物流企业,物流企业再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配送,这种物流模式下就可能带来国货复进口的问题;三是深加工结转税收政策因素;目前国税部门对于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实施的是“不征不退”的政策,“不征”是指不征收企业本环节加工增值部分的增值税,“不退”是指不退还企业用于生产该产品而采购国内料件的那部分进项税;所以企业一直在“不征”与“不退”之间权衡得失,选择徘徊;如果该企业国内采购料件价值在成品价值构成中所占比例高,而企业本环节增值部分在成品价值构成中所占比例小的话,采用深加工结转方式享受“不征不退”政策是划不来的,因为这会使所占比例高的国内采购料件的进项税沉淀在成品中,即使产品结转给下游企业最终由其出口后,也无法获得退税,这笔进项税就进入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因此企业最优的选择是放弃深加工结转模式,而改由上游企业将货物出口,下游企业再进口,尽管因此而徒增了许多运费和时间;四是税率倒挂因素;这是因为税率设置的问题引起的企业合理避税行为;由于税率倒挂的情况毕竟所涉及的商品不多,不应该成为国货复进口的主要原因,况且企业选择出口方式的话,还会增加一些报关、物流等额外费用,增加物流时间,所以这之间还会有个冲抵平衡的力量;此外,国货复进口还存在着一些其他因素,如出口加工区货物无法内销,品名归类不一致在国内无法结转,来、进料贸易性质转换,余料在不同企业间调拨,出口产品的海外退货等;由于许多人对国货复进口的真正原因缺乏认识,夸大了其对国家税收的危害性,一味归咎于对国货复进口实行的加工贸易政策,因此出现了以“堵”为主的论调;建议“取消国货复进口的加工贸易进口保税政策,并对国内能够生产供应的料件限制以加工贸易方式保税进口”,提出“对于区外加工贸易项目在国内销售的加工贸易产品,应按规定征税,货物最终出口后再按规定退税”等等;如果按照上述“堵”的思路,企业搞加工贸易就只有两条路,一是只能搞加工贸易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并且在这个环节进口的原材料还不能是国内企业生产的;二是逼着企业只能花更高的价钱去购买国外企业生产的产品,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直接影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是人为在割裂加工贸易产业链,造成产业链一段在国内,下一段必须在国外,等再下一段才能再回到国内;这与加工贸易要延伸产业链,优化供应链,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背道而驰,与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精神背道而驰;此外,实施“先征后退”还将带来其他一些其他负面影响;一是这笔先征收的资金进入政府系统,但政府又不能真正支配使用这笔资金,使其再进入经济运行系统发挥作用,这势必不利于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二是国税部门实施先征后退,进一步增加了其工作量;三是对于企业国内结转贸易,海关是按加工贸易在保税监管,国税是按国内贸易在征税处理,两个部门监管不在一个政策层面上,如果最终下游企业的产品内销了,海关将对其实施补税处理,这就造成已被国税部门征收过的增值税再征收了一遍增值税,显然是不合理的;由此可见,光靠“堵”可能会带来许多操作层面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引起外向型经济的较大振荡,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我们认为,要解决国货复进口问题,在某些方面的限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应当顺应企业全球化经营的需要和规律,针对其形成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总的来说,要以疏导为主;为此我们提出如下5点建议:一是大力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业,吸引更多的国际物流企业将区域性的物流配送中心、分拨中心设立到国内来;这就尤其需要加快我国保税港、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等新型物流载体的建设,加快国税、外管等部门的政策配套,为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更合理、宽松的环境;二是大力改善我国服务业环境,吸引更多的跨国企业将区域销售总部设立到国内;例如可进一步考虑赋予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等物流载体以贸易功能,从而建立更多的可体现进出口贸易性质的载体,允许在区内、中心内设立纯贸易公司,吸引企业在区内、中心内完成国际贸易的结算,逐步推动建立起一些带有行业特色的区域性国际商品交易市场;这既可解决因多方贸易因素引起的国货复进口问题,更重要的是可将贸易所带来的增值部分及其税收留在国内;三是调整现行深加工结转“不征不退”政策,将结转业务视作实际出口给与退税政策,由海关监管结转货物最终实际出口,一旦内销由海关按进口货物补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这可有效解决大量国货复进口问题;四是进一步合理设置进口关税率、出口退税率;抑制因进口关税率倒挂而引起的国货以一般贸易方式复进口的现象;使出口退税率更合理地体现抑制资源性初级产品出口,鼓励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导向性作用,使国货复进口企业虽然提早获得退税,但也损失了退税率差;五是调整部分政策抑制国货复进口中存在的一些不正常情况;如国产设备出口后复进口享受减免税政策,这有违减免税政策是为了吸引国外先进技术的初衷,建议明确限制国产设备不得享受减免税政策或限定国产比例;第二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1.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有什么影响答:1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2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市场结构;3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4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5国际分工影响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世界贸易依存度;2.简述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答:1世界市场的规模大大增加;2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3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4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给世界市场以巨大影响;5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联系在加强;3.价值规律在国际贸易中有哪些作用答:1调节国际分工和各国出口商品生产;价值规律调节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同时也调节了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管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加深了世界各国间的不平衡发展;4加深了世界各国间的不平衡发展;4.在计算不等价交换时,应包括哪些内容答:在计算不等价交换时,应包括如下内容:1由价值的相对变化而造成的不等价交换,主要是依据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产生的价值变化;2由价格的相对变化而造成的不等价交换,主要是计算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工业制成品和发展中国家大宗出口商品初级产品之间的交换比价变化;3发达国家垄断组织在发展中国内以垄断低价收购出口物资和高价出售进口物资而进行的中间剥削;4由航运和保险费而造成的不等价交换;5.影响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相关因素有哪些答:1生产费用;2供求因素;3垄断因素;4通货膨胀因素;5汇率因素;第三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包括批评了重商主义财富观、借贸易顺差聚敛财富观点、“零和游戏”规则和重商主义贸易政策;2分工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3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4国际分工是家庭分工和行业分工的更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会给各国都带来利益;5国际分工建立在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优势或获得性优势的基础之上;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分工的原则是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指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2比较优势的核心内容是“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3.试比较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点;答:联系: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都认定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的产品销售市场得以迅速扩张,因而十分强调对外贸易对促进一国增加生产扩大出口供给的重要作用;或者反过来说,斯密和李嘉图站在当时新兴的产业资本家阶级的立场上,为了给产业资本所掌握的超强的工业生产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大量剩余产品寻找出路,从供给的角度,论证了开拓国际市场推进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以及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以将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思想归于贸易理论研究上的“供给派”;区别:但就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各自涵盖的研究对象而言,对此两者进行比较,人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一国是否拥有绝对低成本的优势商品,只要存在相互间的比较优势,国际间的自由贸易就可以使贸易双方获得贸易利益;这就是说,实际上,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考察,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研究的经济现象涵盖了绝对优势理论分析研究的经济现象,而不是相反;这说明,斯密所论及的绝对优势贸易模型不过是李嘉图讨论的比较优势贸易模型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个特例;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4.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穆勒认为国际贸易可以带来巨大的贸易利益,包括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对外通商在经济上和道德上的间接利益要比直接利益更大;穆勒认为,一个国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两大利益:第一,国际贸易可以使一个国家获得它自己完全不能生产的那些商品,因而提高该国的总体消费水平和社会福利;第二,国际贸易可以使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生产力都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约翰·穆勒提出了一个明显不同于前人的结论,他认为,“对外贸易唯一的直接利益寓于进口之中,通过进口,一个国家得到了要么它自己不能生产的商品,要么它必须耗费更多资本和劳动才能获得,而它本来可以用耗费较少成本生产出来的东西与之交换而来的商品”;“对外贸易唯一的直接利益寓于进口之中”,这是穆勒区别于斯密和李嘉图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也是穆勒论述相互需求原理的基础;穆勒对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他提出来决定国际贸易商品的价值法则,即相互需求理论;穆勒认为,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受国际间需求均衡规律支配的,而国内贸易的商品价值则取决于该商品的生产费用,两者是不相同的;“外国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国际交换的条件”,也即进口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为了换取该项进口所需出口的商品的数量;而这种“国际交换的条件”,即贸易条件,又取决于贸易双方对对方商品的需求强度和需求弹性;5.本国生产1单位小麦的劳动投入1/4,生产1单位布的单位劳动投入为1;外国生产1单位小麦的劳动投入为1,生产1单位布的劳动投入为1/2;问:1本国在哪一样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外国在哪一样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为什么2假如外国用1单位布换取本国3单位小麦,本国与外国的贸易得益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3假如外国用1单位布换取本国1单位小麦,本国与外国的贸易得益分别是多少为什么答:1本国在小麦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外国在布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因为本国生产小麦的劳动投入量是1/4,优于外国;外国生产布的劳动投入量是1/2,优于本国;2本国得益为1单位小麦;外国得益为2单位小麦和1单位布;3本国得益为3单位小麦;外国得益为1单位布;6.比尔·盖茨先生无论在编写软件还是打字速度上都强于他的秘书;比尔·盖茨先生编写软件的速度是秘书的N倍,打字的速度是秘书的2倍;由于盖茨在编程和打字上都强于其秘书,他是否应该自己来完成全部的工作,以节省下每天付给秘书的20美元薪水据说盖茨如果掉了100美元,他是不会弯腰去捡的,因为弯腰的5秒钟会使他丧失1万美元;试用贸易理论来解释盖茨先生是否要自己做编写软件和打字的全部工作;答:虽然比尔·盖茨先生在编写软件还是在打字速度上都强于他的秘书,他还是应该只编写软件,而将打字的工作交给秘书完成;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比尔·盖茨先生在两项工作上都有优势,但显然在编写软件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如果他把自己的时间和经历全部用在编写软件上,即使在支付给秘书每天20美元后,他仍将获得比又编写软件又打字更大的收益;7.案例分析2000国市年美场推出了一种可发声的仪器,在美国商场的零售价为88美元,由美国的一家公司设计经销;这家美国公司将订单下给了一家香港公司,每件40美元;香港公司将订单交给了相熟的一家广东外贸公司,每件20美元;外贸公司再以每件15美元交给江苏的工厂,工厂的原料和生产成本为12美元;美国公司以每件72美元的价格卖给商场;粗算下来,工厂的毛利为每件3美元,外贸公司毛利为每件5美元,香港公司的毛利为每件20美元,美国公司的毛利为每件32美元,美国商场的毛利为每件16美元;国内部分的利润微乎其微,而就在这国内工厂截留的3美元中,又有多少利润能流进一线生产工人的口袋呢试结合所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对这一事例加以评析;答:提示:可以从比较优势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第四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1.简述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并说明这些假设的必要性;答:基本假设条件:1世界经济中只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使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 和劳动L生产两种产品X和Y,即这是一个典型的两国两要素两商品模型2×2×2模型;2生产过程中的规模收益不变;3两国生产相同产品的生产技术相同,生产函数相同;4没有要素密集度逆转,即各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随要素相对价格变化而变化;X总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总是资本密集型产品;5两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相同;6两国均为不完全的专业化分工;即假定两国在自由贸易下均生产两种产品,两国都不是“小”国;7两国的商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8每个国家的生产要素都是给定的;在一国内,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9没有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也没有任何限制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10两国的生产资源都被充分利用;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的必要性:只有在这些苛刻的假设条件下,才便于分析、研究问题,得出某些结论;2.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如何解释谜的产生答:里昂惕夫对要素禀赋理论两度验证的结果都表明,美国对外贸易的结构和商品流向同历来被学术界奉为经典的要素禀赋理论明显相互矛盾,这样的验证结果无法用传统的贸易理论加以解释与说明,因此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很多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里昂惕夫之谜,比如人力资本说、劳动技能说、研究与。

国际贸易各章节习题答案(最全面)

国际贸易各章节习题答案(最全面)

第一章国际贸易术语一、判断正误题及参考答案1.按DES术语成交,卖方是否投保,由其自便,按CIF术语成交,卖方则必须投保。

(对)2.买卖双方按CIF Liner Terms成交,卖方发运的货物必须采用班轮装运。

(错)3.买方采用FOB条件进口散装小麦,货物用程租船运输,如买方不愿承担装船费用,可采用FOBTrimmed 条件成交。

(对)4.在CIF条件下由卖方负责办理货物运输保险,在CFR条件下是由买方投保,因此,运输途中货物灭失和损失的风险,前者由卖方负责,后者由买方负责。

(错)5.按CIFEx Ship's Hold Louis port条件成交后,卖方应负担从装运港到目的港为止的费用和风险。

(错)6.根据《INCOTERMS 1990》的解释,采用D组术语成交,卖方没有办理货运保险的义务,所以卖方可不必提交保险单。

(对)7.按CFR Landed Singapore成交,货物在新加坡港的卸货费及进口报关费应由卖方负担。

(错)8.按FCA术语成交,应由买方订立运输合同或指定承运人。

按惯例,当卖方被要求协助订立运输合同时,只要买方承担费用和风险,卖方也可以办理。

(对)9.业务中常将CIF价格称作“到岸价”,也就是说,按CIF术语成交时,卖方要承担货物运达目的港之前的一切风险、责任和费用。

(错)二、单项选择题及参考答案1.《INCOTEMS 2000》C组贸易术语与其它各组贸易术语的重要区别之一是(C)。

A.交货地点不同B.风险划分地点不同C.风险和费用划分的地点相分离2.按CIF术语成交的合同,货物在运输途中因火灾被焚,应由(C)。

A.卖方负担货物损失B.卖方负责请求保险公司赔偿C.买方负责请求保险公司赔偿3.CIF和CFR两种贸易术语相比,就卖方承担的风险而言(C)A.CIF比CFR大B.CFR比CIF大C.CIF与CFR相同4.按FOB术语签订的合同,采用程租船运输的大宗货物,应在合同中具体订明(A)。

《国际贸易》海闻版_课后答案

《国际贸易》海闻版_课后答案

第七章 进口保护政策:关税设中国是汽车进口的小国,对汽车的需求和供给分别为:并设国际市场上汽车的价格为美元,请用数字和图形说明下列问题:】自由贸易下,中国汽车的产量及进出口量, 自由贸易对国内消费及厂商的福利影响。

产量为12000.0310*******+⨯=,消费量为20000.021********-⨯=,所以净进口为。

相对于封闭经济,自由贸易的价格更低,所以消费者剩余增加而厂商利润降低。

】中国对汽车征收每辆美元的进口税,国内汽车的产量及贸易量;与自由贸易相比,消费者和厂商的福利变化。

征收关税后国内汽车的价格为,产量为,国内消费,净进口。

与自由贸易相比消费者福利下降,但是产福利增加。

两国贸易模型:中国和美国;设中国对汽车的需求和供给分别为: ,美国对汽车的需求和供给分别为: , ;请计算:】贸易前,双方汽车的均衡价格和产量。

】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市场汽车的均衡价格、各国的产量及贸易量(不考虑运输成本)。

自由贸易给两国的福利带来的影响。

】中国对汽车进口征收美元的单位税,这时各国汽车市场的价格、产量及贸易量。

】关税对中国汽车制造商、消费者和中国政府的福利带来的影响?关税的福利净损失(与自由贸易相比)中国汽车的均衡价格为,产量为;美国汽车的均衡价格为,产量为自由贸易下国际市场的均衡价格为,中国汽车产量为,进口量为;美国汽车产量为,出口。

自由贸易给两国的福利都带来净收益。

中国国内价格为,产量为,进口。

美国国内汽车价格,产量,出口。

关税降低了国内消费者的福利,增加了汽车制造商的福利,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关税使消费者和厂商共计损失,政府关税收入,社会总体福利增加。

设中国对小汽车的关税税率为,国内一典型的汽车制造商的成本结构和部件关税如下:成本项目 钢板 发动机 轮胎占汽车价格比重关税税率】请计算对中国小汽车行业的有效保护率。

】如果钢板、发动机、轮胎的关税分别降为、、,计算小汽车的有效保护率。

】从上面的计算中,可以推出哪些关于有效保护率的一般结论? 由有效保护率公式1j ij i j j ij t a t e a -=-∑∑,可以计算得 %5.322%40%3%36%12%180%601%30%10%120%30%60%20%180=---=-⨯-⨯-⨯-=汽车e降低对产品零部件的关税有助于提高有效保护率。

高兴成《国际贸易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理论篇 第五章【圣才出品】

高兴成《国际贸易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理论篇 第五章【圣才出品】

第5章国际价值与价格5.1复习笔记一、国际价值及价值规律的重大变化1.国际价值的概念国际价值是国别价值的对称,是指在国别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性一般社会劳动的凝结,反映了世界市场中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国际价值的确定关于国际价值的确定,目前比较成型的解释有:(1)国际价值是国际贸易中商品的国民价值的加权平均数;(2)国际价值是各国实际国民劳动投入量与平均国民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乘积,亦即用反映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别的一种指数调整后的某种商品的国民价值;(3)国际价值是由主要供货国的生产条件所确定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国际价格的确定国际价格是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围绕着国际价值上下波动。

决定、影响国际价格形成的因素很多,但要使商品的价格大体上等价于商品的价值,有三个基本要素:(1)商品交换的经常性;(2)商品供给与需求大致相等;(3)没有人为或自然的垄断。

二、相互需求方程式虽然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解决了两国可以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贸易,但是不能说明双方都能接受的交换比例的变动范围、交换比例的确定及确定因素。

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方程式回答了这些问题。

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是李嘉图的学生,是19世纪中期英国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其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原理》。

他用相互需求理论对比较优势理论作了重要补充。

1.国际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穆勒在比较利益理论的基础上,用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阐述了贸易双方获利范围的问题。

举例如下:假设投入等量的劳动和资本,韩国和日本分别生产棉布和化纤布的数量如表5-1所示。

表5-1韩国和日本生产棉布和化纤布数量棉布(米)化纤布(米)韩国1 1.5日本12分析表5-1,根据比较利益理论,韩国应该分工生产棉布,日本应该分工生产化纤布。

容易得出结论:贸易双方棉布交换化纤布,不能等于或低于韩国国内的交换比例1∶1.5,也不能等于或高于日本国内的交换比例1∶2,只能在(1∶1.5)~(1∶2)之间(开区间而非闭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5.1 复习笔记
一、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发达的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以及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1.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1)行业间贸易
行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 ),是指各国之间进行的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

(2)行业内贸易
①行业内贸易
行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是指各国之间进行的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的贸易模式。

②行业内贸易指数
经济学家通常使用行业内贸易指数(index of intra-industrial trade ,简称IIT )来测度一个产业的行业内贸易程度。

这一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1X M
IIT X M -=-+
其中X 和M 分别代表一个行业(或同类产品)的出口价值和进口价值。

IIT 的值介于0和1之间。

a .0IIT =,意味着该国只出口或只进口该产品,即不存在行业内贸易;
b .0IIT >,意味着该国同时出口和进口这一行业的产品,有行业内贸易。

IIT 的值越大,表示行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

当出口与进口的价值相等时,0X M -=,1IIT =。

IIT 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定义一个行业或产品,行业或产品定义得越宽泛,IIT 的值就会越大,否则就比较小。

2.发达的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1)在20世纪50年代,大部分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南北贸易”)。

(2)60年代以后,这种格局逐渐改变,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贸易(“北北贸易”)不断增加。

(3)20世纪末,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已经接近全球贸易的50%(1999年,发达国家之间的进口占全球总进口的48.4%,出口占全球总出口的46.9%),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部分。

3.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当代贸易发展中的第三个重要现象是世界市场上主要出口国的领先或主导位置在不断变化。

(1)战前,有许多产品曾经由少数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的领先地位,其他国家不得不从这些国家进口。

(2)战后这种产业领先地位在不断发生变化。

一些原来进口的国家开始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而最初出口的发达国家反而需要进口。

例如纺织业、机电业,甚至汽车制造业,都出现这种情况。

二、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理论
1.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1)国际贸易中的不完全竞争
无论是古典还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在分析国际贸易时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有两个重要特征:一个是商品的同质性,二是单个厂商在市场中的微弱地位。

纵观战后的经济发展状况不难发现,国际贸易的现实离完全竞争的假设已经越来越远了。

①同类不同质产品
初级产业中的产品基本是同质的。

从制造品来看,大多数产品是同类不同质,经济学家称之为差异产品。

差异产品是指产品具有基本相同的功能,但在性能、品牌、选型等方面有差异。

因而消费者把它们认作是不同的产品。

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就是行业内贸易。

②垄断竞争
各国制造品生产者的规模较大,对市场有一定影响力。

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占重要地位的汽车、家电、钢铁等行业。

在美国,几乎所有的汽车都是由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这三大公司生产的。

在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有近60%的汽车是由一两家大公司生产和销售的。

(2)不完全竞争、价格歧视与国际贸易
①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是指厂商虽然出售的是同样的产品,但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在国际贸易中,这种价格歧视行为就是通常所谓的“倾销”。

②价格歧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a.必须是不完全竞争行业,也就是说企业有能力决定其销售价格;
b.市场必须是分割的,即低价格市场的消费者不能把产品倒卖到高价格的市场上去;c.在不同的市场上,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的弹性不同。

在国际贸易中,厂商价格歧视即倾销的三个条件都可以得到满足。

③用不完全竞争下的倾销行为解释行业内贸易
只要一个产品的国内外市场满足价格歧视的条件,即使外国市场价格低于本国市场价格,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仍有出口的动力。

因为出口倾销的结果比将这些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要好。

外国的同类企业如果也在其他产品上采取类似的行为,就会出现相互倾销,从而形成行业内贸易。

2.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1)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
①规模经济的定义
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是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

②规模经济的界定
初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称为规模经济;当生产规模扩大到平均成本最小时,生产规模的继续扩大不会带来经济效益的改变,这称为规模报酬不变;而当生产扩张到一定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会导致经济效益下降,这称为规模不经济。

图5-1 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与规模经济
③规模经济的分类
规模经济可分为“内部的”与“外部的”两种。

a.内部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是指收益增加主要是由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b.规模外部经济。

规模外部经济使指整个行业(生产部门)规模变化而使个别经济实体的收益增加。

如:行业规模扩大后,可降低整个行业内各公司、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之获得相应收益。

(2)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①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竞争行业与国际贸易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释:
a.行业规模扩大,产生国际贸易
首先假定在没有贸易时,一国的某产品价格在国际上没有竞争优势,但该行业具有外部规模经济性质。

随着该行业规模的扩大,产品平均成本下降使得该国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竞争力,企业就有动力出口该产品,从而产生国际贸易。

b.开放贸易之后,行业规模扩大,产品生产成本下降,形成新的均衡
假设贸易前的市场均衡价格为P,由于开放贸易,需求增加,相应地,更多企业进入该行业,使供给增加。

企业数增加后产生了外部规模效应,使每个企业的成本下降,供给曲线进一步下移,新的行业和企业的均衡价格下降。

从贸易所得来看,各个企业在短期内可能会由于成本下降先于价格下降而出现利润,但长期又回到经济利润等于零的状况。

对企业来说,短期可能有所得,长期则无所失。

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长期价格下降,消费量上升,消费者剩余增长。

因此,整个社会由于贸易而获得净收益。

②坎姆模型:规模经济和同类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
坎姆模型是由经济学家默瑞·坎姆在1964年提出的用来说明外部规模经济导致国际贸易从而解释“北北贸易”的一个模型。

坎姆模型可以用来说明两个技术相同、资源禀赋相同,甚至需求相同的国家为什么会进行贸易。

在这里,两国贸易的基础是由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差异。

假定:a.有两个国家,美国和日本;b.生产两种产品,电脑和照相机;c.生产这两种产品的行业都具有外部规模经济。

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和生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下降;d.美国的电脑生产发展相对迅速,日本的照相机生产相对迅速;e.美日两国的生产技术、资源禀赋和需求偏好都相同。

由于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生产量和消费量都一样,在比较优势的理论中,两国不会发生贸易。

但美国电脑生产发展迅速,将有更多的人从事生产,由于规模经济,电脑的相对成本下降而照相机生产的相对成本上升。

同样的道理,日本照相机的相对成本下降而电脑的相对成本上升。

这样两国之间将进行贸易,美国将出口电脑进口照相机,日本刚好相反。

贸易的结果将是两国的福利水平都将提高。

(3)内部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
①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垄断竞争企业
拥有内部规模经济的,更多的是处于垄断竞争或寡头竞争地位的企业。

垄断竞争企业生产有一定替代性的差异产品。

一方面,生产的产品不一样,各个企业都对自己的产品有一定的垄断力量。

企业面临的是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另一方面,由于产品之间的可替代性,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相当的竞争性。

垄断竞争企业的长期竞争会造成该行业企业的平均经济利润为零。

参与国际贸易前,假定企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

②参与国际竞争的垄断竞争企业
a.垄断竞争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短期影响
对于垄断竞争企业来说,开放贸易的短期结果是企业产量增加,平均成本下降,出现短期利润。

产品价格可能下降,从而使得本国消费者也受益,消费者剩余增加。

但短期内价格也有可能上升,造成国内消费量下降,消费者受损。

b.垄断竞争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长期影响
开放贸易的长期影响是:企业产量增加(比没有贸易时增加但不一定比短期内的产量多),平均成本和产品价格都下降且两者相等,企业经济利润回到零。

本国消费者消费量增加,消费者剩余增加。

从社会福利角度考虑,无论短期还是长期,整个社会福利水平都比没有贸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