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8课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教案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课题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教材分析]《登鹳雀楼》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高处向远处望去看到的情景。
诗人站在高处向西望去,看到太阳快要落山了,向东望,看到滚滚的黄河流到大海里。
如果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登高些。
1.认识“楼、依”等7个生字,会写“楼、依”2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八课《古诗二首》的第一首古诗,一起来读课题《登鹳雀楼》,题目中的斜线处告诉我们要停顿,听老师读,登鹳雀楼,请你再读一遍吧。
2、学习生字“楼”;题目里藏着一个一类字,“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
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请你观看范写视频后,按下暂停健,在练习本上描红一个临写两个吧,注意坐姿哦。
3.读完课题,你一定想了解下鹳雀楼,出示图片:瞧,鹤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鹤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鹤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而王之涣的这首《登鹤雀楼》最为有名。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现在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
(课件出示3)要求: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倾听,感受古诗诵读的节奏和停顿。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学生再读古诗。
师强调:“尽”是前鼻音,“层、黄、穷”是后鼻音,“依、欲”是整体认读音节。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登鹳雀楼》,理解诗歌大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环节,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初步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古诗《登鹳雀楼》的朗读与背诵。
2. 理解诗歌大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登鹳雀楼》,理解诗歌大意。
2.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古诗《登鹳雀楼》插图。
2. 学具:古诗《登鹳雀楼》文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诗《登鹳雀楼》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诗歌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确保学生正确朗读古诗。
3. 理解诗意: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画面。
4. 感受韵律: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韵律美,通过朗读、拍手、敲击等方式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5. 背诵古诗:组织学生分组背诵,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背诵成果,如表演、绘画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朗读、理解和背诵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登鹳雀楼2. 板书内容:古诗《登鹳雀楼》全文、插图、关键词汇、诗句大意等。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 根据诗句大意,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画面。
3. 收集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与同学分享并交流感受。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2.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3. 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4.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登鹳雀楼》,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部编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一、说教材《登鹳雀楼》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21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
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
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知识和技能: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一)情境教学法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
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21(二)扶放结合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
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人教部编版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部编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8课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教材分析:《登鹳雀楼》这首诗歌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所感发,写下的一首名师。
诗的钱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其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着“站得高,望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设计理念:1、反复吟读,是古诗教学的重要方法。
通过形式多样的吟读,让学生理解诗意,领悟诗情,体会诗境。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心中再现。
课前预习搜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首诗,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目标:1、随着诵读古诗学会本课生字、楼、雀、欲、依等字。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并拓展古诗词。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学习生字,走进诗人师:同学们,王老师想做一个现场采访,你们的梦想是什么,谁能说说?生自由说。
师:王老师从小也有一个梦想,你们猜猜是什么?(学生自由猜,如果猜对就肯定,如果没猜对老师可以自己说出来)师:同学们,虽然已经进入不惑之年的王老师,依旧站在三尺讲台上教语文,但我心中的梦想不曾改变,在我心灵的一角总会有这个梦想的一席之地。
那就是做一个成功的建筑设计师,设计并建造出我心中的楼房。
师:孩子们,你能说出带有“楼”字的词吗?学生自由组词。
(楼房、高楼、楼阁、阁楼、楼梯)师:真会组词。
有一名同学说了楼梯这个词,好词,楼梯就是一级一级的。
同学们,你们现在见到的楼房都是很高很高的,因为它们是用钢筋水泥建的。
你们知道吗?在遥远的古代,楼是用什么做的呢?(生回答)真聪明。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登鹳雀楼》一诗。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之手,描绘了登上鹳雀楼所见景色的宏伟壮观。
我们将详细学习诗中的字词、句式和意象,通过理解诗句来感受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中的基本意思,掌握生字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古诗学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句的朗读与背诵,生字词的学习。
难点:诗句中意象的理解,诗人情感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有关鹳雀楼的故事,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朗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登鹳雀楼》。
3. 讲解诗句:逐句讲解诗中的字词、句式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4. 例题讲解:挑选一句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如“白日依山尽”,分析其意境和表达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释诗中的其他句子。
6. 课堂互动:分组让学生进行诗句接龙,提高他们对诗句的熟练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句,标注生字词。
2. 在诗句下方列出重点词语,如“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3. 在黑板一侧列出诗人的情感表达,如豪情壮志、壮志凌云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请用你自己的话解释《登鹳雀楼》的诗意。
答案:学生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表示太阳落山,山峦轮廓逐渐消失。
2. 作业题目:请尝试仿写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古诗。
答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古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诗句、互动练习等方式,学生对《登鹳雀楼》的理解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2. 拓展延伸:布置学生课后查找其他描绘自然景观的古诗,下节课与同学分享,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部编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会写楼、依、尽、黄、层这5个生字,会认欲、穷这两个生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并默写诗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4、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2、简单理解诗意。
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难点提示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3、著名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看到了这样的景色,留下了传送千古的名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生读题,学习题目中的三个汉字,只要求认。
4、板书课题:登鹳雀楼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
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
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雀,上面是个小字头,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佳”部,佳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佳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佳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
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预习与交流1、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2、写作背景诗人王之涣35岁的时候写下了家喻户晓的诗句《登鹳雀楼》,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王之涣博大的胸襟。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中,学习两首古诗《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王之涣在鹳雀楼上远眺的壮丽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哲理。
我们将详细解读诗中的文字,领略其深刻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登鹳雀楼》。
2. 让学生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境和哲理,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朗读与背诵古诗,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建筑的魅力,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过程一:让学生观察鹳雀楼的图片,描述其外观特点。
过程二:讲述鹳雀楼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古诗: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过程一: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过程二:学生自主朗读,老师指导并纠正发音。
3. 理解诗意:通过解读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过程一: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过程二:讲解诗句的含义,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以一首古诗为例,分析其结构,讲解写作技巧。
过程一: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过程二:讲解古诗的写作技巧,如对偶、夸张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古诗创作。
过程一:学生自主创作,老师巡回指导。
过程二:展示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原文,标注韵律和节奏。
2. 列出诗中的关键词语,解释其含义。
3. 用思维导图形式呈现诗中的意境和哲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古诗写作技巧,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五言绝句。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语文二年级上册(部编版)_1
《登鹳雀楼》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依、尽、黄、欲、穷、层”6个生字,正确书写,“依、尽、黄、层”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且会背诵,体会诗中的景色。
4、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古诗,学习新笔画“竖折”。
3、学习生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
4、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音韵美。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磁性田字格,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图片揭示课题。
1、孩子们在中国的古代,有一座很有名气的楼叫鹳雀楼(教师板书:“鹳雀楼”,播放鹳雀楼的图片,学生欣赏。
2、提示课题:有一天,唐代诗人王之涣和他的朋友登上了这座楼,看到非常壮丽的景色,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地,就是今天我们学生的这首诗《登鹳雀楼》,(教师把课题补充完整)。
3、全班齐读课题,指导停顿:登/鹳雀楼,“登”是登上的意思,就是登上鹳雀楼。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读古诗,其余的同学听,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读完了就请学生说说想象的画面和感受。
2、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些什么?(指导学生看插图,远处的太阳靠近山头,在慢慢的落下去,说明这是傍晚的太阳,傍晚的太阳又叫夕阳。
近处:楼下,黄河水滔滔不绝,奔向大海)。
3、齐读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①把诗中写到的景物圈出来。
②指名学生说:a、我圈出了白日,白日就是太阳。
b、我圈出了山、黄河、海。
③孩子们真是火眼金睛哪,在十个字里就圈出了四种景物。
四种景物中“太阳和山有什么联系,黄河和大海又有什么联系呢?④指名学生说:我从“白日依山尽”这句诗中就知道太阳快要落山了,从“黄河入海流”中知道黄河水是流向大海的。
⑤是啊,作者登上鹳雀楼,举目远眺,看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听着脚下的黄河水滚滚流入大海。
此时,作者他在想什么?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要“更上一层楼“。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人教部编版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楼、依等6个生字,会写楼、依等5个生字。
初步理解诗文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蕴涵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难点: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蕴涵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准备:PPT ,《登鹳雀楼》古诗视频,学生搜集诗人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语导入,解题1.背诵学过的诗词《静夜思》、《梅花》、《池上》。
引出本诗。
2.介绍黄鹤楼,板书课题。
认识“楼”字。
看到这个诗题,你会想到什么?学生汇报。
3.简介王之涣。
二、初步感知、理解诗意(一)初步感知1.出示自读要求。
(1)第一遍不出声,认真地拼读每一个字。
包括题目、年代、作者。
(2)第二遍、第三遍张开嘴巴,大声读出来。
学生按要求自读。
检查自读情况。
2. 学习要求认的字。
学生圈出要求认的生字,说一说识字方法。
3.读出韵味。
老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
4.学生展示朗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二)理解诗意1.看插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2.播放《登鹳雀楼》视频短片,学生通过短片理解诗意并交流汇报。
三、感悟哲理、想象画面(一)感悟哲理1.通过刚才的理解,说一说你的感想。
2.学生交流汇报。
练习生活实际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二)想象画面根据配乐朗读,学生想象画面并汇报。
四、熟读成诵、总结学法(一)练习背诵1.按照老师的提示进行背诵。
2.指名背诵。
(二)总结写法师生共同总结本首诗的学习方法:1.了解诗人、2.读通读准、3.读出韵味、4.读出画面、5.熟读成诵。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语文二年级上册(部编版)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二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明白古诗中的“依、尽、入、欲、穷、千里目、更”的意思。
2.理解古诗意思,感受诗歌描绘的辽阔景象和雄浑气势。
3.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感受诗的意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体会诗句蕴含的哲理。
五、学习古诗三四句。
1、引入古诗三四句。(要想看到更远的天际,更远的黄河水,诗人应该怎么做?)
2、我们所想正如诗人所想,不同的是诗人是用诗句来表达,他用的诗句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是什么呢?咱们咬文嚼字来说说吧。
4、动作演绎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动作演绎诗句吧。站凳子上——-站桌子上)挖掘诗句表达的内涵。----站得高,看得远;积极向上,不断攀登……
二、读诗找景
出示景物,找含有这些景物的诗句。
这首诗描写(白日、山、黄河、海)这些景物。这些景物藏在哪两句诗里?请同学们赶紧去找找。
三、摆图明意
根据诗句摆图景。
对,同学们眼睛真够亮的,它们就藏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诗里。(出示圈景物的诗句)
接下来我们根据诗句来尝试摆图景。孩子们拿出自制的景物图片试着摆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吧。到底怎么摆才对呢?注意诗句中联接景物的词语。借助课文插图和字典上的字义,明白它们在诗中的意思才行。
四、赏景读诗
现在请同学们把目光投向这里,来欣赏诗人王之焕登上鹳雀楼见到的壮阔雄浑景象。天边落日依傍群山一寸一寸下沉,夕阳余晖绚烂无比,近处黄河奔涌而去,流入远方的大海。诗人用短短的10个字就把这壮阔辽远的画面描绘出来。这10个字就是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请孩子们像老师这样读,争取读出画面的辽远,黄河的雄浑气势(范读)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登鹳雀楼》一课。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绘了登上鹳雀楼所见景色的壮阔画面。
我们将详细学习诗的每一句,理解其意义,感受诗人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登鹳雀楼》的内容,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意义的理解和体会。
2. 教学重点:诗句的朗读和背诵,以及诗中描绘景象的想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讲述其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逐句讲解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4. 想象画面:让学生根据诗句,发挥想象,描绘出鹳雀楼所见的景象。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6. 朗读体会:再次朗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怀。
7. 背诵课文: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加强记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登鹳雀楼》2. 板书诗句: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板书关键词:壮阔、远望、高楼。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登鹳雀楼》的诗意,发挥想象,写一段描绘鹳雀楼景象的话。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逐句讲解、课堂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登鹳雀楼》的诗意。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自然风光的古诗,如《望庐山瀑布》、《钱塘湖春行》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可以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实地感受大自然的壮阔美丽。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两首《登鹳雀楼》。
2. 理解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感受古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赞美。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4. 通过对比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两首诗的朗读、背诵及情感体验。
难点: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两首诗的对比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鹳雀楼相关的图片和资料。
3. 黑板、粉笔。
4.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分享对这座历史名楼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5分钟)学生分享,教师点评,引入课题。
2. 朗读感悟:(10分钟)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5分钟)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的意境。
3. 精讲细读:(15分钟)对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逐句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景色描写和哲理。
(15分钟)对比学习王安石的《登鹳雀楼》,分析两位诗人不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六、板书设计1. 王之涣《登鹳雀楼》:黄河、孤鹜、落霞、绿水、青山。
2. 王安石《登鹳雀楼》:飞阁、流丹、壁立、千寻、星辰。
3. 对比点:景物描写、哲理抒发、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两首《登鹳雀楼》的诗意,写一篇小作文,描述你心中的鹳雀楼。
答案示例:以学生视角描述登鹳雀楼的感受,以及对古人智慧的赞叹。
2. 拓展作业:查找资料,了解王之涣和王安石的生平事迹,并对比他们的诗歌风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接受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读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设计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和详细说明的。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认识“楼、依”等6个生字,会写“楼、依”等5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明白“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1、认识“楼、依”等6个生字,会写“楼、依”等5个字。
2、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预习要求:1、借助拼音读一读本课的生字,再读一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出节奏。
2、借助工具书初步了解本首诗的大概意思。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图上的建筑物是什么吗?(鹳雀楼)2、教师介绍鹳雀楼: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而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
3、板书课题: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4、学习题目中的“登、鹳、雀”三个汉字,只要求会读就行。
“楼”既要求会读,也要求会写。
5、指导学生读题,注意停顿。
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 / 鹳雀楼。
二、初读古诗,学习汉字。
1、诗人王之涣笔下的黄鹤楼是什么样子的呢?先听老师读一读,一边听一边注意诗的停顿。
2、教师引导:你能在拼音的帮助下,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吗?自己试一试吧!3、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出示这首古诗的6个生字,指生读一读,相机正音。
“尽”是前鼻音,读第四声。
“层”是后鼻音,而且是平舌音。
5、这首古诗的生字不多,大家都会读了,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好诗的节奏。
出示古诗《登鹳雀楼》,标出诗的节奏。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描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登鹳雀楼》,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所见的壮阔景象。
2. 诗歌内容:诗句内容丰富,描绘了夕阳、河流、山川等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2.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进行诗句描述,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鹳雀楼,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登鹳雀楼》,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节奏、韵律等。
3. 讲解: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背诵:学生分组背诵诗句,提高记忆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5. 讨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分享自己的感受。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自然景观的欣赏。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登鹳雀楼》2. 诗句:夕阳、河流、山川等自然景观的描绘。
3. 诗人:王之涣4. 情感: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七、作业设计1. 背诵《登鹳雀楼》。
2. 用自己的话进行诗句描述,写一篇小作文。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自我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学生反馈: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参与度,对诗句的理解和背诵情况,对作业的完成情况等。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人教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人教部编版《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会写“依”、“穷”、“目”。
“鹳”和“欲”只识不写。
2.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自然之美。
3.了解诗古的意思,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古诗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想象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小朋友们,今天有位大诗人要来我们教室了,想和他交朋友吗?(想)他特别喜欢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谁来把你最拿手的一首古诗背给他听听(指名1 –2人背诵)(评价:如果背的时候能加上诗的名字和作者就更完整了)2、师:还有这么多人想背,那就把你积累的古诗背给同桌听听。
背完了就坐端正。
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瞧,他来了。
(出示诗人画像)3、简介作者: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朋友,大诗人王之涣。
(出示介绍: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很多都被当时乐工制成乐曲,广为传唱,深受人们喜爱。
)4、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课题)(你瞧,会学习的小朋友就知道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了),(板书登)注意后鼻音,这个字是个二类生字(手指着鹳),谁会读?你通过预习就把它读准了,你真了不起。
跟他读读(领读两遍)雀和楼都是书上的一类生字,不仅要求我们会读,还要求我们会写,你是怎么记“雀”的呢上面是个少,下面是住多一横,鹳雀是一种鸟儿。
楼也是生字,你又是怎么记这个字的?一起把课题读一读(注意,楼的名字不要分开)5、看,这就是鹳雀楼,它位于陕西省永剂县,依山傍水,楼高三层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雀鸟停留在上面休息、嬉戏,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有一天,大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想到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课件出示古诗)二、初读古诗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这首诗。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
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最新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依、尽”等11个生字,会写“依、尽”等9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拼音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登鹳雀楼》课时目标1.认识“依、尽”等5个生字,会写“依、尽”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图片激趣,揭示诗题1.谈话: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山西的永济市玩一玩。
(课件出示鹳雀楼图片)看,这里有座楼,好高啊,数一数,它有几层?这里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喜欢在上面休息,所以它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鹳雀楼”。
(板书:鹳雀楼)2.导入课题:唐代有一位叫王之涣的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留下了千古名篇《登鹳雀楼》。
(板书:登)3.齐读诗题,读好节奏:“登/鹳雀楼”,指导读好停顿。
【设计意图】学生欣赏鹳雀楼图片,拉近与鹳雀楼的距离,交流图中之景,为后面想象诗歌画面作铺垫。
通过画节奏斜线,读好题目,初步感受古诗的节奏感。
二、初读诗歌,感受节奏1.引导自读: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见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打开课本,一起读读这首诗吧!出示学习提示。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感受节奏。
4.学生自主练读,教师指名读。
5.师生合作读。
教师:(低声)白日——依山——尽,学生:(高声)黄河——入海——流。
教师:(低声)欲穷——千里——目,学生:(高声)更上——一层——楼。
6.全班齐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
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
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
板书“颧雀楼”。
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
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
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
(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
四、学习古诗。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4、(出示诗的后两句)诗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生齐读后两句)“欲”是什么意思?“千里目”呢?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五、出示谷建芬老师的古诗新唱《登颧雀楼》。
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