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练习:第1课_发达的古代农业_word版含解析
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1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Word版含解析
![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1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38de9f6ce2f0066f53322bb.png)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习目标: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重点:理解和认识影响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和小农经济的特点。
2.难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教材整理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原始农业(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
(2)相当发达:距今七八千年时。
(3)主要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2.商周农业(1)概况耕作工具出现青铜农具,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耕作技术人们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和治虫灭害农作物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①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②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教材整理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1)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
(3)东汉:耦犁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
(4)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
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已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4.耕作制度(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5.灌溉技术(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3)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深度点拨]正确理解“耕作方式”的内涵“耕”指的是农田的开垦技术及方式和农业工具的发明与使用方式,而“作”应包括农业的经营技术模式。
此外,“耕作”还应包括农业的“组织经营方式”。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60e1d6a1be23482fb5da4c31.png)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期间,我国农业发达地域的最主要耕种方式是()A.刀耕火种B.耜耕C.铁犁牛耕D.集体耕种分析: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种方式,故 A 项错误;耜耕是商周期间的耕种方式,故B 项错误;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期间出现的先进耕种方式,故 C 项正确;集体耕种不是一种耕作方式,故 D 项错误。
答案: C2.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应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升分析:图一是汉代二牛抬杠的耕种图,使用的是直犁;图二反应的是唐朝江南地域出现的曲辕犁。
曲辕犁相对于直犁拥有深耕、易碎土等长处,故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应了耕犁技术的成熟。
铁犁牛耕技术出此刻春秋战国期间, A 项错误; C 项在资猜中未表现; D 项与题意没关。
答案: B3.以下图展现的耕种方法,最早出此刻哪一期间()A.商周B.西汉C.隋唐D.明清分析:此题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判断能力。
图中所示的代田法是西汉时赵过推行的。
答案: B4.“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这受益于水利工程()A.都江堰B.郑国渠C.漕渠D.灵渠分析:都江堰是战国期间蜀郡李冰所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当今四川省成都市,依据- 1 -题目中“天府”,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故 A 项正确;郑国渠是战国期间由韩国水工郑国修筑的水利工程,位于关中,当今陕西一带,故 B 项错误;漕渠是汉武帝时开凿的沿秦岭北麓的人工运河,使潼关到长安的水道运输时间大大缩短,故 C 项错误;灵渠是战国期间修建,位于广西境内,与题意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 A5.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对于农业的表达,如《农书·粪田之宜》中的“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任地》中的“时至而作,渴时而止”。
以上资料均反应了() A.中国古代农业依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色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敬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着重就地取材分析:此题考察的是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色的理解。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https://img.taocdn.com/s3/m/5ddef4fcbcd126fff6050b2a.png)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单项选择题1.从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你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A.原始畜牧业出现B.原始农业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C.农业生产在春秋时期已经成熟D.我国主要农作物在春秋时期品种基本具备2.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大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
”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A.夏商时期B.战国、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3.黍和稷为同一类农作物,粘性的叫黍,不粘的称稷。
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
由此,研究者可能作出的判断是()A.《诗经》中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B.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C.黍和稷是商周重要的粮食作物D.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4.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5.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包括()A.铁犁牛耕技术未能实现革命性进步B.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耕地有限,人多地少矛盾突出D.社会分工越来越细6.《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诸侯耕于东郊”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始蚕于北郊”的记载。
这主要表明()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7.《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这话()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8.(2011年山东青岛二模)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佛教的广泛传播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9.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分课练习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分课练习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659b7cbc8d376eeaeaa31a7.png)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分课练习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分层训练·进阶冲关〔难度系数:····〕A组基础练1.〔〕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C )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C.铁犁牛耕D.机械化耕种2.〔〕如图所示的古代农业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C )A.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曹魏时期D.隋唐时期3.〔〕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如图所示人物主持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历苍黄风雨,惠泽中华民族两千余载,堪称世界水利工程的典范。
这一水利工程是( B )A.灵渠B.都江堰C.郑国渠D.白渠4.〔〕(2018·北京学业水平测试)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指的是( C )5.〔〕(2018·山东学业水平测试)唐朝王维有诗云:“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该诗体现出当时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C )A.刀耕火种B.集体耕作C.男耕女织D.精耕细作B组提升练6.〔〕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
这表明先秦时期( C )A.农业走向衰退B.外来作物引进C.作物历经选择D.经济重心南移7.〔〕(2018·乐山高一检测)唐代后期,江东地区的劳动人民发明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
短曲辕犁的出现 ( B )A.标志着牛耕技术普及B.加速了江南经济开发C.促进了海外贸易繁荣D.标志着经济重心南移8.〔〕据《耒耜经》记载,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形成一整套农业生产技术。
这说明唐代( C )A.开始出现铁犁牛耕B.采取重农抑商政策C.精耕细作技术提高D.开始产生小农经济C组培优练9.〔〕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课时作业:训练1 发达的古代农业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课时作业:训练1 发达的古代农业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362310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6b.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训练1 发达的古代农业1、下面两幅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盛”的奇怪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2、中国是农业古国,每年立春日,都格外重视“鞭牛迎春”这一传统活动,唱词为“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
这一现象与我国古代哪一耕作方式有关( )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C、铁犁牛耕D、千耦其耘3、下图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这种经济形式( )①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交纳赋税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4、下面是某人观看汉画像砖《牛耕图》后的感悟,正确的是( )5、下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A、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C、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D、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他们总是实行鼓舞垦荒的政策,乐观培植自耕农。
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材料二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忍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欧阳文忠公全集》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尔。
——《救荒活民书》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封建国家对小农经济的政策及其目的。
(2)以上材料中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一个什么特点?结合材料及所学学问说明形成这一特点的缘由。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训练1参考答案1、B2、C3、A4、A5、B6、(1)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徭役;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农业的进展。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含答案解析)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197ac74afe04a1b071de84.png)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富者田联田联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能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 土地兼并B. 井田制瓦解C. 重农抑商D. 闭关锁国2.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部门,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
“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 个人耕作B. 自给自足C. 男耕女织D. 精耕细作3.“农夫早出暮人,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此其分事也。
”这是对古代小农经济特征的描述。
引文中省略的内容应该是以下的A. “春耕夏耘,秋荻冬藏,伐薪樵”B. “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线)积纴(丝缕)”C. “凡农之道,厚(气候)之为宝”D.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4.据《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而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A. 原始农业是由原始采集经济发展而来B. 神农氏为农耕经济的发明者C. 人口增长是农耕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D. 真实的反映了远古生活状况5.唐朝中后期诗歌描绘的妇女形象中,有“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的农妇,有“更遭丧乱嫁不出,一生抱恨长咨嗟”的民女。
由这些文学形象可以窥见A. 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灾难B. 君主专制强化的消极影响C. 传统农耕经济的衰落趋势D. 社会动荡导致的百姓困苦6.据《汉书·食货志》统计,西汉农民耕获粮食折算为货币年入约8500钱,“妇功”所获年约2447钱,日常开支如衣、食、祭祀等年约7950钱,承担赋役年约2989钱。
据此可推断出西汉A. 政府重视休养生息B. 封建赋役导致百姓入不敷出C.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D. 耕织结合的生产模式较稳定7.据《国语》记载,西周厉王实行“专利”,将山林川泽全部收归国有,导致“国人谤王”,厉王派人“监谤者”,“以告,则杀之”,终于引发了国人暴动。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含答案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0777757e21af45b307a858.png)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网络纲要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的出现1.原始农业A.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B.格局:南稻北粟C.方式:刀耕火种D.局限:不得不经常迁徙2.商周时期A.生产工具:耒耜、石器为主,①使用青铜农具B.生产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C.作物种类:粟、稻、黍、稷、麦、桑、麻。
D.生活方式:由迁徙走向定居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概念: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3.耕作技术2.生产工具A.春秋战国:②逐渐推广。
B.西汉:耦犁(二牛三人→二牛一人);犁壁(朝同一个方向翻土);耧车(播种工具)C.东汉:耦犁推广到③D.隋唐:④,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2.条件:A.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B.⑧的确立3.特点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A.春秋战国:垄作法B.西汉:代田法C.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D.宋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⑤江浙地区,江南形成一年两熟制4.农业灌溉A.工程:战国时期的⑥(今四川)、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B.工具:曹魏的翻车;唐朝的筒车;北宋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4.影响因素5.评价:1.耕作方式的演变:⑦(井田制)→个体农耕A.有利因素: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提高了生产力b.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提高了生产积极性c.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d.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B.不利因素:a.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b.所受封建剥削沉重;c.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弱。
A.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⑨,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2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练习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2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829001360cba1aa911dacd.png)
4、古代农业基本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国古代的农业政策:____________。其开始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农具最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
)
8、中国古代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不包括(
)
A.改进农业生产工具 B.更新耕作技术 C.封建统治者的重视 D.重视农业灌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__________。
3、原始农业耕作方式:____________;传统农业耕作方式: ____________;传统农业基
本模式: ____________。
溉
9、推动中国古代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
A.科技发展 B.经验积累
C.小农经济
D.政府重视
参考答案:
1、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2、中国
3、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男耕女织
4、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5、赋役、徭役沉重;脆弱性;自给自足;封闭落后
6、重农抑商
战国商鞅变法
7、C
8、C
9、C
第0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必修2) Word版含解析.pptx
![第0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必修2) Word版含解析.pptx](https://img.taocdn.com/s3/m/54815a8b90c69ec3d5bb75ce.png)
学无止 境
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 时 期 ()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没有体现铁犁牛耕的信息,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上田弃亩(垄),下田弃 圳(沟)”“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等信息说明农业种植注重 精耕细作,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水利灌溉的信息,故 C 项错误;私有制在材料中无 从反映,故 D 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精耕细作 二、非选择题 10.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 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学无止 境
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灌溉工具 7.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 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B.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 C.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 D.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南宋时,江苏苏州、浙江湖州地区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到了明清时期,湖广地 区取代了江浙一带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随着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松江在元朝时成为 当时的棉纺织业中心,到了明代中后期,浙江嘉善魏塘的纺织业也随之发展,可见当地的农 业开始转型,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故答案为 A 项;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不属于实质问 题,故 B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故 C 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江浙地 区不再是经济重心,故 D 错误。gkstk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经济重心 8.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 城市里待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②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 ③“安土重迁”的思想 ④ 重视农业的观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2021-2022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同步练习: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Word版含解析
![2021-2022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同步练习: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e6dc015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5e.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
下列有关中国原始农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原始农业时期我国培植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B.原始农业时期已经开头使用铁制生产工具C.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D.原始农业时期人们在生活中要经常迁徙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才使用铁制生产工具。
答案:B2.右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
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A.人寿年丰B.祈盼丰收C.庄稼收获D.祭祀谷神解析:禾指的是农作物,“年”字的上部为“禾”,说明“禾”在“年”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年”自然应与农业生产有关。
因此,C项符合题意。
答案:C3.下列对秦汉时期农业生产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A.留意精耕细作B.开头集体劳作C.尚未推广牛耕D.创制了筒车解析:春秋时期,铁犁牛耕开头使用并得到推广,奴隶社会的集体耕作被农夫的个体生产劳动所取代,排解B、C两项;唐朝时创制了筒车,排解D项。
A项是正确答案。
答案:A4.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铁犁牛耕的消灭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头D.单位亩产量提高解析:图1是汉代的二牛抬杠的耕作图,使用的是直犁;图2反映的是唐代江南地区消灭的曲辕犁。
曲辕犁相对于直犁具有深耕、易碎土等优点,故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了耕犁技术的成熟。
铁犁牛耕技术消灭在春秋战国时期,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D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B5.下列选项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留意精耕细作的是()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次岁则沟垄互易,是为代田”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解析:精耕细作是指在肯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接受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耕作方式。
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下能力提升:(1)发达的古代农业Word版含解析
![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下能力提升:(1)发达的古代农业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184c6c083c4bb4cf6ecd118.png)
课下能力提升(一)兴旺的古代农业(总分值: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32分)1.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以下有关中|国原始农业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原始农业时期我国培植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B.原始农业时期已经开始使用铁制生产工具C.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D.原始农业时期人们在生活中要经常迁徙2.观察以以下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主要信息是()骨耜石犁铁锄A.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B.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C.中|国传统农业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D.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的高度兴旺3.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4.山东出土的东汉耕耱画像石上绘有许多古代农耕画面,有的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有的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粉碎、平整已耕翻的土地) .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耕犁构造定型B.耕作技术日趋完善C.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D.铁犁牛耕推广到南方5.?汉书?记载: "过(赵过)能代田.其法为:田亩分为三沟、三垄,沟垄相间,播种于沟中.苗生三叶以上稍壮,那么耨垄草,睫垄土以附根苗,比盛暑,能耐风旱.次岁那么沟垄互易,是为代田.而一岁之收常过无沟垄之漫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上述记载说明代田法的先进之处为()A.增加了种植面积B.休养地力,保苗抗旱C.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D.革新了耕作工具6.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A.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B.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良C.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D.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7.?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开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8.元代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 "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待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我独眠,谁是神仙,我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选项是()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根本特点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野老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给,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1)材料一反映的古代农业生产模式是什么?这一生产模式有什么主要特点?(8分)(2)依据材料一,概括?野老歌?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4分)(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自耕农在我国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6分)课下能力提升(一)1.选B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才使用铁制生产工具.2.选A从骨、石制农具到铁制农具的进步,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而铁制农具锋利、稳固、灵活、耐用,大大提高了农耕的效率,使得农业由粗放到精耕细作开展,故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题干中没有表达,故C项错误;铁器广泛使用的信息从 "铁锄〞的图片中不能得出,故D项错误.3.选B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由 "高可三尺……盛种粒……一人执耧……种乃自下〞可知,该农具为播种的工具,即耧车,应选B项.A项表达的是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C项是灌溉工具- -翻车,D项是曲辕犁,均不具备播种的功能,故排除.4.选B此题的时间信息为 "东汉〞,画像石主体信息为 "耕耱〞,即耕作技术,反映了耕作技术的进步,故B项符合题意;传统耕犁定型是在唐代,排除A项;图片的主体内容为耕作技术,不涉及土地制度,故C项错误;山东出土,不涉及南方,故D项不符合题意.5.选B分析材料可知,代田法的最|||大特点是 "沟垄相间〞,沟中地势较低,将农作物种植在沟中,一方面容易吸收和保存水分,另一方面也可减轻风沙的侵袭.第二年原种植地域成为垄,也可有效防止土地重复耕种肥力下降状况的发生.可知B项正确.6.选D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与我国古代农业的开展特点不符,不是我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应选D项.7.选C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分析问题.农业收益的增加,会进一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A、B、D三项说法与材料不符,均排除.8.选B题干材料艺术化地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状况,但是,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是在极低的生活标准下的自给自足,农民达不到富足的程度,应选B项 .9.解析:第(1)问,材料一表达的是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其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答复.第(2)问,从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可以看出政府赋税沉重;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说明生活窘困;从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可看出商人生活奢靡,也显示了贫富分化严重的现象.第(3)问,从国|家开展和社会生产开展的角度分析.答案:(1)生产模式:个体小农经济.主要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根本单位(分散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精耕细作.(2)政府赋税沉重,贫苦农民陷入绝|||境,贫富分化严重,社会风气奢靡.(3)自耕农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根底,是赋税和徭役的承当者,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较高,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开展.。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3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3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06440cfaaea998fcd220ea0.png)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分析比较、直观演示、归纳总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农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就是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精工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难点: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
三、教学设计单元引言分析本单元导语主要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1.古代中国农业具有世界领先、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特点。
其中,世界领先体现为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古代中国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两部分构成,手工业发展的基础在于农业。
3.古代中国商业是不断发展,发展主要体现在商业交易空间、时间的逐步扩大。
4.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这种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则逐渐阻碍经济的发展。
导入:播放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视频片断,提问导入。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推进新课: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问题探究1:阅读教材第4页本课的引言由学生讲述神农氏的传说,然后说明神话传说往往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实际生活,问:1)、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我国远古人类的什么情况?2)、能不能以此就得出结论?3)、用什么方法可以加以证实?(想一想:今天的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去了解过去的历史?)这样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了: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
高中历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提升卷(含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提升卷(含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59c5d89276eeaeaad1f3307c.png)
课时提升卷一发达的古代农业(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2013·执信中学模拟)《三字经》里有“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几句。
中国人最早养殖这“六谷”“六畜”的时代是( )A.原始社会末期B.西周时期C.战国时期D.明朝时期2.四川有举办“牛王会”的风俗。
崇州农户要给牛喂汤圆,简阳农户要给牛披红戴花,雅安农户要给牛王菩萨祝寿……这反映了( )A.四川地区农民生活富庶、安定B.迷信思想借民间习俗广泛传播C.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D.川西地区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3.唐朝学者陆龟蒙曾说:江东用的曲辕犁最为科学。
事实上汉代二牛抬杠式的耕作方式普遍使用于唐宋明清,直到近现代。
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A.曲辕犁推广受地域限制B.小农经济阻碍技术革新C.牛耕是农业文明的标志D.传统农业动力未能突破4.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5.(2013·大连模拟)“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C.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D.农业技术的变革创新6.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
”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 )A.夏商时期B.战国、秦汉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7.春秋战国时期,促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统治阶级的提倡B.宗法制的解体C.社会人口的增加D.铁器牛耕开始使用8.(2013·哈尔滨高一检测)唐代诗人李绅作《悯农》二首,其中一首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必练题:(1)发达的古代农业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必练题:(1)发达的古代农业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a8c5adbed5b9f3f80f1c5a.png)
(1)发达的古代农业1、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黏性的叫黍,不年的称稷。
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 多次, 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 次和10次。
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A.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B.甲骨文是研究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资料C.《诗经》记载次数减少反映了井田制衰败D.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2、中国古代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发明创造。
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A.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部过程D.农业生产播种方式的变革3、《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下列关于井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井田有公田、私田之分 B.井田制瓦解与封建生产关系产生密切相关C.商鞅变法时秦国废除了井田 D.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度4、我国有如下谚语:“及时刈艾(除去杂草)仓必满溢”“施粪如用药,适度为佳”“麻黄种麦,麦黄种麻”“深耕三尺三,来年必丰年”。
这些谚语最能说明我国古代( )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五谷丰登,生活舒适D.传统文化底蕴深厚5、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统治者“无为面治”C.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D.商品经济的靠物发展6、许多经济现象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下列经济现象出现在图7所示时期的是( )A.铁犁牛耕在农业领域中逐步推广B.“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贸易C.已经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成为经济特点7、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农业现实生活。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Word版含答案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f07ddc4693daef5ef73d8c.png)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原始农业(1)起源: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2)特点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____________的国家。
②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③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____________。
2.商周农业(1)工具:出现____________,但使用少,木制耒耜和石锄、石犁是重要工具。
(2)技术: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3)品种:有粟、稻、黍、稷、________、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4)地位:独立发展,____________,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知识点拨]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中国的原始农业并非起源于个别地区,而是由多个中心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1)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__________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出现________。
(3)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______________。
(4)隋唐:江东地区出现____________,安装了犁评,可调节犁耕的深浅。
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______________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已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____________。
(2)西汉:赵过推行____________。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____________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________技术。
4.耕作制度(1)两汉:____________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____________制。
5.灌溉技术(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____________、汉朝的__________、白渠和龙首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论语·泰伯》说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下列相关的推断最有可能正确的是()A.夏朝贵族直接从事农业生产B.夏朝已有了农业灌溉系统C.夏朝已建立了完备的井田制D.夏朝统治者大力推行分封制卑宫室”即轻视宫室的生活,“尽力乎沟洫”即大力兴修水利。
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诗经》载,西周时期“其镈斯赵,以薅荼蓼。
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由此可见当时()A.铁制农具已得到普及B.作物的品种已十分丰富C.人们已懂得变草为肥D.水利灌溉系统十分发达,并使这些杂草腐烂在地里,这样就有利于五谷杂粮的生长。
把杂草变成肥料,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这说明西周时期人们已懂得变草为肥,故选C项。
3.导学号34224000下面演进示意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A.商业运输方式的变化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C.经济结构的变化D.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这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农耕方式的变化,故选D项。
4.《无锡道中赋水车》中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见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了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生产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龙骨水车(翻车)的工作情形。
灌溉工具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农田的抗旱能力。
5.(2018福建莆田九中月考)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
这些农谚()A.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B.没有科学可信性C.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D.源于农民的无知“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农谚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并不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故A项错误;农谚有一定的科学可信性,故B项错误;农谚源于农民的生产生活经验,故D项错误。
6.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火,过我山陵。
女儿耕织,男儿做兵。
有功无赏,有田无耕。
有荒无救,有年无成。
悠悠上天,忘我苍生。
”这首民谣反映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A.依赖性B.封闭性C.脆弱性D.优越性,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和兵役,且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这说明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故选C项。
7.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说:“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
”他赞扬的是古代中国的 ( ) A.商品经济 B.工场手工业 C.对外贸易D.小农经济“土地”“耕作”“勤勉”等信息,可以判断出亚当·斯密是在赞扬中国的小农经济。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概述上表所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
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县城数量增加。
原因:①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
②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
③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
能力素养拓展一、选择题1.《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乃始教民播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材料说明()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C.“播五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乃始教民播五谷”,故A项正确;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但无法推测最早发现百谷,故B项错误;垄作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农业不可能使用垄作法,故C项错误;“百草”泛指农作物,故D项错误。
2.导学号34224001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省嘉峪关地区魏晋墓葬中的两幅壁画。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农业生产动力有了重大突破B.犁耕技术已在西北地区出现C.北魏均田制推动了农民垦荒D.魏晋时期曲辕犁还没有出现,体现不出农业生产动力的重大突破,故A项错误;这两幅壁画是在嘉峪关地区发现的,这说明在该地区出现了犁耕技术,故B项正确;犁耕技术与均田制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虽然曲辕犁确实在这个时期没有出现,但依据材料得不出这个结论,故D项错误。
3.若给下列图片配一个主题,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是()A.灌溉技术的演进史B.铁制农具的大发展C.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D.中国古代的水利技术,故A项错误;高转筒车与铁制农具无关,故B项错误;曲辕犁、高转筒车和耧车都是农业工具,故C项正确;曲辕犁和耧车与水利技术无关,故D 项错误。
4.(2018福建莆田九中月考) 汉代《盐铁论·水旱》中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材料说明汉代()A.农民有少劳作也必须多收获的意识B.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C.灌钢技术加速了铁农具的推广普及D.铁农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这句话的意思是工具使用得便利,农民就可以节省劳力而得到较多的收获,故A项说法错误;灌钢技术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铁农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B项。
5.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载,汉初“何(萧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
曰:‘后世贤,师吾俭。
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A.官员对百姓生活的关心B.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C.对土地田宅的高度重视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萧何注意在较为落后的地区买田置地,以防止这些财富在后世因为子孙“不贤”而被“势家”所侵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田宅等财富的高度重视。
6.唐初,“在册人户200万,贞观年间全国在册人户不满300万”。
754年,“在册人户达906万、口5 280万”。
在册人户的迅速增加从一个方面印证了唐代()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B.农业经济的发达与繁荣C.民户赋税徭役负担轻D.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均衡,农业是最主要的经济部门,人口的增长建立在农业经济能够承载的基础之上,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7.东汉崔寔在《政论》中描述耧车曰:“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
”这反映出当时()A.铁犁牛耕技术日臻成熟B.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改进C.农业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D.农业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耧车的使用情况,这是当时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与牛耕、中国农业的重要性及地位无关。
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8.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该观点意在强调小农经济()A.具有落后性B.具有再生性C.具有脆弱性D.具有稳定性,进而在此基础上强调此种生产方式容易重建即具有再生性,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具有落后性、脆弱性,但材料未强调小农经济的这些特征,故排除A、C两项;小农生活及生产活动是稳定的,但小农经济抗风险能力低,是脆弱的,故D项错误。
9.《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上文所述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井渠D.灵渠“蜀守”“冰”“百姓飨其利”,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此项水利工程是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故选A项。
10.“淳化元年(990)九月诏:江浙等路……民多流亡弃其地,遂为旷土。
宜令诸州籍其陇亩之数,均其租,每岁十分减其三,以为定制,仍给复五年,召游民劝其耕种。
”这表明宋统治者()A.“不抑兼并”以发展农业生产B.鼓励垦荒以促进经济恢复C.减轻人民负担以缓和社会矛盾D.奉行养兵政策以稳定社会,宋政府下诏召集流民耕种江浙等路的荒地,并且用减轻田租的方式来鼓励,这种措施有利于土地的开垦和经济的恢复。
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11.明代,吴人谭晓、谭照兄弟,以低价买入被人遗弃的土地,“进行土地改良,过洼的田地,凿以鱼池养鱼,稍高的田地,围堰造田”。
这种经营方式()A.提高了土地收益B.标志着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C.增加了复种指数D.表明明代生态农业已经普及,谭氏兄弟的做法实质上实现了土地的立体化经营,这是精耕细作方式的发展,能够有效地提高土地收益。
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B项错在“成熟”上,C项错在“复种”上,D项错在“普及”上。
12.导学号34224002顺治帝设河道总督,驻山东济宁,称总河,督办黄河、运河的堤防、疏浚工程。
清代皇帝如此重视运河堤防的防护主要是因为()A.运河是南北贸易的主要通道B.运河对控制南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运河是重要的水利灌溉工程D.运河对京师地区的物资供应关系重大,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地区。
从元代开始,北京逐渐成为我国的政治中心。
因此,元、明、清的统治者为了保障北京的粮食供应,满足京城的需要,都非常注重对运河的管理与维护。
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此其分事也。
——墨子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它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从材料一、材料二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3)通过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是如何认识小农经济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是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或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小农经济下,农民经营规模很小。
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压迫与剥削下,农民负担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入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