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MRI诊断25例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与MRI诊断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与MRI诊断【摘要】目的:探讨CT和MR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和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颅脑损伤CT、MRI表现。
结果:CT显示4个病灶,MRI显示41个病灶,23例全部经MRI确诊,CT的敏感性仅有MRI的10%。
结论:MRI检查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比CT检查有显著的优越性,MRI可作为DAI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关键词】脑弥漫性轴索损伤;MRI;CT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颅脑损伤的特殊表现形式之一,笔者收集了2001~2005年我院临床资料完整且同时进行CT和MRI检查的23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病例,现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8例,女5例,年龄5~67岁,平均33岁。
除3例高处坠落伤外,其余均为车祸伤。
所有病例CT及MRI检查时为伤后1~24小时。
患者均有昏迷病史,入院GCS评分3~12。
1.2 影像检查方法:23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首先行CT检查,采用Philps NX8000机,层厚10 mm,层间距10~13 mm,病灶局部行5 mm薄层或加层扫描。
随后24小时行颅脑MRI平扫,采用Marconi 0.23T机,头线圈,常规行横断位T1WI、T2WI、加矢状T2WI。
参数:T1WI SE序列TR260-480/TE15-22ms;T2WI.SE序列TR4000-5500/TE100~120 ms;层厚6.9~7.0 mm,并在横断位或矢状位或冠状位附加水抑制序列(FLAIR),参数:TR5936-6075/TE88~100 ms,ETLIST2。
病灶局部行3 mm薄层或加层扫描。
2 结果2.1 CT表现:1例右颞叶内侧小片状较低密度灶,1例是右顶深部高低混杂密度灶,2例显示胼胝体后段小出血灶呈高密度,4例伴有硬膜下血肿及额顶叶皮层和皮层下挫裂伤,CT共显示4个轴索损伤病灶,大小约为0.3~2.5 mm,见图1。
CT和MRI技术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作用分析
CT和MRI技术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作用分析王伟【摘要】目的探讨分析CT和MRI技术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CT诊断方式,观察组接受MRI诊断方式,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检出率,检出病灶数目及患者满意度等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I诊断方式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过程中相较于CT诊断方式检出率更高,安全性更高,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8(016)009【总页数】2页(P126-127)【关键词】MRI;CT;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作者】王伟【作者单位】辽宁省铁岭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线科,辽宁铁岭1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在临床上又称脑白质剪切伤,是一种严重的闭合性损伤,由于大脑灰白质因外力旋转影响,造成脑灰白质交界处发生撕裂性损伤,导致患者脑部深层区域神经轴索出现肿胀及断裂损伤,继而引发患者丧失意识,其致死率及致残率极高,预后性差[1]。
临床表现以撕裂及轴索并行小血管破裂、脑内轴索水肿、脑肿胀等,因此采用有效的诊断方式在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尽早投入治疗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选择CT诊断及MRI诊断方式进行对比观察,并分析临床诊断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接受CT诊断方式,其中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2.5±4.0)岁,GCS评分3~12分,平均评分(4.35±3.16)分;观察组接受MRI诊断方式,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43.5±4.5)岁,GCS评分3~12分,平均评分(4.35±3.16)分;两组患者均经已通过相关检测,符合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标准,其中包括车祸伤、高处坠落伤、砸伤及钝器伤,排除其他传染性疾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其性别、年龄、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的CT与MRI诊断效果比较
影像研究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月 第3卷第1期整体曲线较光滑,血流信号的颜色较为纯正,且呈现连续性。
恶性组:该组患者肿瘤的斑块内部可见较为清晰的血流信号,且较为丰富。
收缩峰有高尖,其上升曲线较陡直,下降的曲线略有减弱迹象,曲线比较平滑。
在舒张期的充盈曲线较高,其收缩期同舒张期之间的峰距差异较小。
良性组:该组患者肿瘤的斑块内部并无清晰的血流信号,或仅有少量血流信号。
2.2三组患者肾动脉的血流参数对比恶性组患者的Vamx、Vmin均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其中良性组三相指标均居中,对照组最低,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I指数为恶性组最低,良性组次之,对照组最高(P<0.05),具体比较结果见表1。
表1三组患者肾动脉的血流参数对比(x-±s)组别例数Vmax Vmin RI恶性组5674.11±9.2637.64±4.520.48±0.03良性组1765.89±10.1929.11±4.170.54±0.02对照组5059.91±5.4224.62±3.090.58±0.06 t- 3.166 4.078 2.834P-0.0000.0000.0013讨论彩色多普勒能够显示出患者肿块内部的血流信号,当肿瘤内部形成丰富新生血管后,将进一步滋养肿瘤的细胞群,因而肾脏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网也将随之形成,进而肾动脉血流量也会出现显著的增加[2]。
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特别是恶性肿瘤患者其肿瘤斑块内部存在着比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时应注意对血流信号丰富程度的判别。
当肿瘤的新生血管大量形成时,新生的血管壁由于没有形成管壁平滑肌,将出现大量的动脉和静脉短路,因此良性肿瘤患者的斑块血流信号不甚丰富[3]。
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良性肾肿瘤患者的血流信号与恶性肾肿瘤患者相比,丰富程度较差,这对于临床中判别患者的良恶性情况将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 磁共振成像检查
轴 索断裂 在 I ’ 2 WI 为高信 号 的水 肿 区 , 典 型 的出血部位 如胼 胝体、 皮髓交界 处 、 中脑背 侧和基 底节 区在快速 小角度激 发 ( F L A I R) 梯 度 回波序 列可 以显示 出血 灶表 现为 多发 无信 号
区。MR I 针对不 同时期 的 D A I 昏迷 的患 者进 行检查 , 也可明
不失为一种敏感而有效的检查 方法 。 参 考 文 献
【 1 】 卢仁华 , 刘崎 ,喻德洪. 排粪造影 的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 J J . 普 外临床 , 1 9 8 8 , 2 3 ( 3 ) : 2 9 2 . 【 2 】 卢仁华 ,万 向荣 . 直肠 前突 2 3 9 例 分析 【 J J .中华 外 科 杂 志 ,
检查 因扫描速 度快适宜不太合作 的患者 , 可 以作为脑外伤 患 者 的首选影像学检查 , 通过检查可 以发现有无脑挫裂伤 』 齑 深 部 出血及有无 脑 内血肿及硬膜 外或硬膜下 出血 、 蛛 网膜下 出
血 以及 脑 D A I 。
1 . 1 临床资料 : 1 8 例 患者均来源 于我院 2 0 1 2 -2 0 1 3年交通
3 . 1 临床表 现及病理 变化 : D A I 患者 常见于 高速行 驶 的汽
车、 摩托车发生车祸时 , 既可 以与严 重 的脑挫裂 伤 、 脑深部 出 血、 脑干血管损伤 同时发生 , 也可 单独发生 , 车祸时患 者发生 昏迷 , 需 要进行 急诊 影像 学检查 和长期住 院治疗 , 伤情均 较
C T 扫描 机 , 扫描 常规 轴位 , 层厚 7 ~ 1 0 m m, 1 2 0 k V。MR I 为 美国 G E B r i v o 2 3 5低场 MR机 , 常规 轴位 、 矢状位 、 冠状 位 、 T 。 wI 、 T 2 wI 层厚 5 ~ 8 m m, 矩阵 2 5 6 x 2 5 6 , S E序例扫描 。
CT、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CT、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以供临床参考。
方法选取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
在住院治疗期间采用CT、MRI两种方法为患者做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情诊断,对比所有患者使用两种诊断技术的临床诊断效果。
结果30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CT检查发现74个病灶,而同期接受MRI检查时发现病灶数多达210个,尤其在脑深部与非出血病灶数检查时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使用MRI对患者检查敏感性更高,检查数据更可靠,值得在日后的临床中广泛运用。
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效果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主要指的是人体头部受到外部力量的严重打击后形成的一种原发性脑实质的损伤[1],对人体的伤害极大,其病死率也较高。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脑肿胀、轴索水肿和并行小血管破裂,患者大脑意识逐渐丧失、出现昏迷现象[2],且持续时间较长,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恢复时间较长。
所以对该病应做到及时发现、尽快治疗,因此能否准确地对患者进行诊断对于患者的及时治愈及预后情况都具有重要意义。
CT与MRI两种技术手段都可用于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故本院特开展此课题探讨CT、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以作临床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标准,且排除其他脑损伤患者。
其中包括因车祸致伤的患者15例,被砸伤的患者5例,因高空坠落致伤的患者4例,被钝器所伤的患者6例。
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昏迷现象。
患者年龄16~73岁,平均年龄(42.56±7.36)岁,其中16例,女14例,所有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均同时使用CT、MRI进行病情诊断。
CT、MRI 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CT、MRI 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发表时间:2016-02-15T16:38:17.493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10月第10期供稿作者:王莉[导读] 武警湖北总队医院大脑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闭合性损伤称之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
王莉武警湖北总队医院湖北武汉 430064【摘要】目的:分析CT、MRI 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收集经临床证实资料完整的46 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采用CT 与MRI 进行检查诊断。
对比两种方法得到的阳性结果和病灶检出数量。
结果:应用CT 检查的阳性率明显低于经MRI 检查阳性率,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MRI 检出脑深部区域和大脑皮层下区域的病灶数量多于CT 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应用MRI 检查的灵敏度明显高于CT 检查,具有更高的应用优势,值得推广。
【关键词】CT;MRI;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诊断【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10-277-01大脑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闭合性损伤称之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主要临床表现为脑深部区域神经轴索肿胀、断裂,大多数患者还合并存在其他颅脑损伤,丧失意识、处于长时间昏迷状态,具有很高的病死率,且预后不良【1】。
本文对46 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进行诊断,回顾性分析患者资料,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的46 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中,男性患者28 例、女性患者18 例;年龄在17-78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7 岁;致伤原因有:25 例交通事故伤、11 例高出坠落伤、6 例砸伤、5 例其他类型伤害。
所有患者的受伤期间头部处于活动状态,受到外力影响形成闭合性损伤;受伤之后昏迷、躁动症状;无明确定位的神经异常特征。
CT和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死 的 缺 m 区恢 复 供 f n L 的 可 能 性 较 大 。本 组 病 例 动 念 C T 复 查 小 脑 梗 死 的 低 密 度 改 变逐 渐 消 退 也 证 实 小 脑 梗 死 有 一 定
的 可 逆性 。 因 此通 过 给 予 低 分 子 行 旋 糖 仟或 代 I l I L 浆 制 品 提
神经疾病杂志 , 2 0 0 7 . 1 0 ( 2 ) : 8 3 — 8 4 .
个 微 端 。 小 脑梗 死 治疗 及 时 多 预 后 良好 . 部 分 大 而 积 小 脑 梗
4 参 考 文 献
[ 1 ] 温杰 . 房建北, 赵 青华 .} f 露 雕 和 速 尿 治疗 大 面 积 小 脑 梗 死 1 4 例临床分析[ J ] . 巾同临床研究, 2 O 1 O , 2 3 ( 4 ) : 2 8 5 — 2 8 6 . [ 2 3 Ni c o l GI . Mi l l n s J P . C e r e b e l l a r i n f a r c t i o n a s a c a u s e o f p o s t p a r —
脑 梗 死 主 要 是 南于 Ⅱ n 管硬化 . m栓 形 成 使 小 脑 血 供 障 碍 造 成
的. 但d , N 有 对 供 m L 动脉 , 侧 支循 环 容 易建 立 . 这 使 小 脑 梗
图 1 a发 病 后 2 d左 侧 小脑 及 蚓 部 梗 死 . b发 病 后 1 5 d 梗 死 灶 基 本 消 失
死 易引起颅高压 、 脑 或 直 接 爪 迫 脑 十 生 命 中 枢 而 导 敢 死
.
这 时 应 及 时 开颅 减 压 或 脑 拳 穿 刺 脑 脊 液 引 流 . 病 人仍彳 丁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与MRI的表现对比分析
3讨 论
F V 4 m 20 m)TWI E I和 矢 状 位 T WIIE (R O 20 mx2m 。I / P G Z 厂’ T / S T 4 0 m /5 s层 厚 5 m ,O 2 0 x 5mm) E 50 s m , 9 m F V 5 mm 2 0 。 1 . 3统计学处 理
表 1 7例弥漫轴索损伤患者 C 、 4 T MRI 检查对照I( 】 n %)
性轴索损伤 的患者 共 4 7例 , 中男 3 其 1例 , 1 例 , 女 6 年龄 1  ̄ 9 7 岁, 1 平均年龄 4 . 3 4岁。其 中车祸伤 3 , 6例 坠落伤 9例 , 钝性 击伤 2例 , 伤后均 出现不 同程度 昏迷 。 人院时 G S评分如下 : C 3 分 3 例 , 分 8 , 5例 ,~ 1 4 例 5分 6 7分 3例 。所有 患者伤后 2 h 4 内均行 头颅 C T扫描 、 I MR 检查 。 1 . 2方法 C T检查采用 S mese st n i nSnai l e o 6排螺旋 C T机 , 自颅底至 颅 顶 横 断 位 8 m 层 厚 无 间 隔 连 续 扫 描 。 M I检 查 采 用 m R Se e s.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 ,常规横断位 TwI E T 厂E im n1 5 1 / (Rr S 4 0 /m , 0 ms s层厚 8 8 mm, O 2 0 mx 3 m , F V 1m 2 0 m)冠状位 或横 断位
布 : 于两侧大脑 半球皮层 下脑 白质 的病 灶有 4 个 , 于脑 位 6 位 干背侧 病灶有 1 个 , 深部 结构 ( 3 脑 包括 基底 节 、 胝体 压体 胼 部、 丘脑 、 干 ) 3 脑 共 0个。病灶信号: 大部分病灶 T WI 列显 1 序 示稍低或 者相等信 号 ,还有一 部分 病灶 T WI 示高信 号 ; I 显 T WI 2 图像均显示高信号 , L I F AR序列信 号更高 ,范 围也更清 楚 。所有病灶 D 图像 均显示 高信 号 ,其 中 4 例 表现为 阳 WI 3
常规MRI、CT检查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比较
常规MRI、CT检查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比较目的探讨常规MRI、CT检查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
方法搜集经临床证实36例DAI病例的常规MRI、CT检查资料,结合病理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CT诊断20例,MRI诊断31例。
CT、MRI对DAI诊断的阳性率分别为55%(20/36)、86%(31/36),二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CT检查共发现病灶36个,MR检查(T1WI、T2WI、FLAIR序列)发现病灶分别为97个、115个、147个,CT与MR各序列发现病灶数有统计学差异(P<0.01)。
结论常规MRI、CT检查是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基本检查方式。
常规MRI检查对DAI的诊断价值优于CT检查。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conventional MRI and CT in diffuse axonal injury(DAI). Methods 36 patients with DAI were included,conventional MRI and CT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used clinical data or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s reference standard. Results 20 and 31 patients were diagnosis correctly by CT and MRI respectively,the diagnosis accuracy of MRI was higher than CT(55% vs 86%,P<0.05). 36,97,115 and 147 lesions were confirmed in CT,T1WI,T2WI and FLAIR of MR respectively,MRI were better than CT (P <0.01). Conclusion The conventional MRI and CT examination is the basic way of DAI.The conventional MRI is superior to CT in the diagnosis of DAI.[Key words] Diffuse axonal injury;The conventional;MRI、CT;Diagnostic value;Comparison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指脑组织受剪力作用后神经轴索发生弥漫性肿胀、断裂而形成的闭合性脑损伤。
25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分析
痫 、 体 运 动 障 碍 、 力 落 后 等 。见 表 1 2 肢 智别
发 头 呕吐 惊厥 意识障碍 颈 热 晕 抵抗 锥体束征 CF异常 S
脑 炎 恢 复 病 例 的 亦 有 报 道 l 。 鉴 于支 原 体 脑 炎 有 一 定 的 自 5 ] 组 别 治 愈 好 转 死 亡
[ ] C a etL iC,Ouc e , ol s e 1 mme i er— 3 h mb r or — ah eM C ln i K, t .I a da e t
le fM y o a ma p e ifo c pls n umo ie e c p a ii s m p o fe n n a n e h lt y s t ms a t ri —
p emo i ne hl ii hlh o [] Mi o ilg mmu nu na e cp ais nc i o d J . c boo yI e t d r —
n l g n e to 2 0 3 1 3 1 8 o o y I f c i n, 0 2, 5: 7 — 7 .
及 氟 喹 诺 酮 药 物 治疗 , 是 其 通 过 血 脑 屏 障 欠 佳 。在 一 些 儿 但
3 讨 论
科 脑 炎 的研 究 中 , 炎支 原 体 是 最 为 常 见 的 可 被 检 测 出 的病 肺
支 原 体 是 目前 所 发 现 能 在 无 生 命 培 养 基 中 生 长 繁 殖 的
制 、 量浓 度小 等特 点。必要时 , 质 可联 合应用 丙种免 疫球蛋
白 。有 学 者 认 为 丙 种 球 蛋 白具 有 :1 封 闭肺 炎 支 原 体 抗 体 , () 但 不 会 干 扰 及 抑 制 机 体 产 生 主 动 抗 体 ;2 通 过 增 加 免 疫 杀 () 伤细胞的功能 , 改善 及 减 轻 肺 炎 支 原 体 对 机 体 侵 袭 作 用 ;3 () 减轻免疫反应 , 轻神经 元和神 经胶 质细胞损 伤等作 用 , 减 促 进脑组织恢复等作用0 。 ]
CT、MRI技术应用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价值对比研究
CT、MRI技术应用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价值对比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在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的诊断过程中,对比评价MRI与CT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评价MRI与CT的诊断价值。
结果经影像学检查后,在52例患者中,采用MRI的检查共确诊47例,确诊率高达90.38%,明显优于CT 检查(53.85%,2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I检查出的病灶数较CT检查结果显著增多。
CT检查的深部区域(14/138)病灶显著低于MRI的检查结果(78/4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是对于CT检查的皮层下区域(120/138)与MRI检查结果(350/4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MRI较CT临床诊断价值高。
关键词CT;MRI;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价值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一种脑外伤疾病,又称脑白质剪切伤,病情较重[1]。
在外力的旋转作用下,大脑的灰白质发生旋转,撕裂了其交界处及中线结构,引发了此病变。
其以大面积的脑肿胀、脑内轴索的撕裂或是水肿,同时并行的小血管发生劈裂为主要的临床表现[2]。
由于本病的病情较重,多数患者无清醒的意识,且处于长时间的昏迷状态,具有较高的病死率,预后不良[3]。
由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给患者的生活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早期的确诊为患者的预后带来了重大意义。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成熟,临床上CT和MRI为诊断DAI最主要技术。
为此,本院对收治的DAI患者给予CT与MRI两种影像学检查,对比其临床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此次研究和治疗的对象均为本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随机抽取52例。
其中男38例,女14例;年龄17~75岁,平均年龄(44.32±10.32)岁;发病原因:22例车祸,18例高处坠落伤,8例砸伤,4例钝器伤;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3~12分,平均评分(6.25±3.63)分。
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25例皮肤护理
重度 弥漫性轴索损 伤( A ) D I 临床常伴有 高热 、 肌张力高 、
容易 出汗 , 治疗上会采取亚低 温疗 法等易患 因素 , 肤容易 且 皮
静脉导管 、 气切导管等 , 重度 D I A 患者 均会不 同程度 地出现体 温控制 中枢调节失 调 , 伴有 中枢性 高热 。温 度与 压疮 的关 并 系, 体温 每升高 1℃代谢的氧需要量增加 1% , 0 持续 压力引起
组织与世界各地专 家合作统 计 , 当今世 界对人 类健 康造 成威
胁 的重大疾病 中, 心血管疾病病死率 最高 , 在我 国心血 管疾病
发病率及病死率成为全球上升较快 的国家 J 。其 中老年心血
管患者 占心血管患 者 的大多数 , 针对 老年心 血管患 者心 理特
点 的专项护理成为心血管专科 的核心 工作之一 。倡 导人文关
患者 , 经精心护理 , 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1 临床 资料
32 肌张力异常 .
DI A 通常累及脑 干 , 而脑干 中的中脑受损 ,
临床上就会出现去皮质强直 , 表现为 伸肌张力增 高 , 上肢过 两 伸并 内旋 , 下肢亦过度伸直 , 头部 后仰呈 角 弓反 张状 。损伤较
怀护理后患者对 医护人 员 的信 任程 度 , 满意度 提高 。 自身病 情认 知及健康知识知晓程度增加 , 良生活 习惯逐步改 变 , 不 生
增强其 自身价值感 、 求生欲及治疗信 心 , 取得 其配合 。疾病 治
疗效果会 愈发 明显 。根据 患者 文化 程度 及 接受 能 力选 择 简
活信 心增加 , 自身价值 得 以肯 定 , 医嘱遵 从度 提高 , 院时 间 住 缩短 。研究结果显示 , 护理文化 中体现 人文 关怀是 实 现社会
CT和MRI技术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作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年 第17卷 第48期113投稿邮箱:zuixinyixue@·医学影像·CT 和MRI 技术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作用郭金宙(山西省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 核磁共振室,山西 临汾 041000)0 引言DAI 主要是指脑运动过程中形成的性质比较严重的一种闭合性损伤,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是脑部深层区域的神经轴索出现肿胀现象或断裂。
大多数患者发生DAI 后,意识会处于完全丧失的状态,长时间陷入昏迷中,具有较高的病死率,预后不佳。
对DAI 患者而言,尽早发现和诊治对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作用[1]。
就目前而言,临床方面主要选择CT 和MRI 技术为此类患者进行诊断。
本文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DAI 患者56例作为观察对象,现分析与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DAI 患者56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患者31例,女患者25例,患者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46.2±6.4)岁。
受伤原因:坠落伤8例,击伤3例,车祸损伤45例。
所有患者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抽搐、呕吐、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且均在伤后4-24h 内接受MRI 和CT 诊断。
1.2 方法。
首先给予患者头颅CT 检查,1h 后实施MRI 检查,CT 检查方法:应用GE 大宝石螺旋CT 为患者进行检查,设置层间距、层厚均为10mm,自颅底开始,直至颅顶,予以连续不间断扫描,病灶部位予以5mm 薄层扫描即可。
应用飞利浦3.0T MR 为患者进行MRI 检查,设置头部线圈、间距、层厚均为5mm,通过T1W1自旋回波序列、T2W2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弥散加权序列完成相关检查。
若患者出现躁动不安现象,可在开始扫描检查前予以5-10mg 安定行静脉推注。
1.3 观察指标。
对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和病灶检出数据进行观察记录,并进行组间统计比较。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表现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表现
韩策
【期刊名称】《中外医疗》
【年(卷),期】2009(28)36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CT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直接的影像学依据.方法对21例弥漫性轴索损伤CT表现的回顾学习.所有病例均在伤后1~24h内行CT扫描,常规条件扫描,感兴趣区加做5mm薄层扫描.结果共检出26个病灶,表现为皮层下及脑深部小出血灶,均伴有弥漫性脑肿胀,2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合并硬膜下小血肿.病灶越趋近于中线结构附近, 病情越重.结论 CT能为DAI的临床诊断提供直接的影像学依据.
【总页数】1页(P162-162)
【作者】韩策
【作者单位】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人民医院CT室,吉林白山,1347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
【相关文献】
1.急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与MRI表现的对比研究 [J], 夏黎明;向旭;李海军;胡银珍
2.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表现及CT诊断价值 [J], 韦吉风;黄宽;付祥双;邓灼强
3.13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CT、MRI表现与临床分析 [J], 杨枫;吕敦昭;杨志宏;是德海;高翔
4.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颅脑CT和MRI表现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J], 张军强;杜红艳;刘连锋;赵明增
5.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早期CT表现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J], 程遥;周湘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讨使用CT和MRI技术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作用
14论 著中外医疗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又称为脑白质剪切伤,是大脑灰白质在外力旋转作用下,引起脑灰白质交界处及位于中线结构的撕裂,主要临床表现为广泛的脑肿胀,脑内轴索水肿、撕裂和轴索并行的小血管破裂[1],是一种重症脑外伤形式,多数患者伤后意识丧失,昏迷时间长,病死率高,预后极差[2]。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使用CT 及MRI 技术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2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外力作用下形成的颅内闭合性损伤,伤后出现昏迷及躁动不安等情况,没有定位明确的神经异常特征[3]。
其中男19例,女7例,年龄17~75岁,平均(42.48±5.52)岁;GCS 评分:3~12分,平均(6.25±3.63)分;致伤原因:车祸伤11例,高处坠落伤9例,砸伤4例,钝器伤2例。
所有患者均于伤后4~72 h 内进行CT 及MRI 扫描成像检查。
1.2 检查方法2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均使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 机行CT 检查,设置层厚l0 mm,层间距10~13 mm,从颅顶到颅底无间隔地连续扫描成像,在病灶局部行5 mm 薄层扫描;后24 h 内使用西门子1.5TMR 机行颅脑MRl 平扫,头部线圈厚6 mm,扫描层距为1.0 mm,常规行横断位T1W1、T2W1、加矢状位T2W1,扫描参数矩阵256×170,T1W1-SE 参数设[作者简介] 吴继雄(1981-),男,广东海丰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神经系统疾病。
探讨使用CT和MRI技术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作用吴继雄1 石安斌1 杨秋云1 方文亮1 翟建春1 张学军21.广东省惠州市中信惠州医院医学影像中心,广东惠州 516006;2.广东省惠州市中信惠州医院神经外科 ,广东惠州 516006 [摘要] 目的 探讨使用CT 及MRI 技术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作用。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与MRI诊断的探讨
脑 外伤 在 临床工 作 中很常 见 , 白质 剪切 伤漫性轴索损伤的 与 MR 诊 断的探讨 I
2 95
发 生机 制是 大脑 在旋转 型 外力 的直 接作用 下 , 以颈 部 为 中心作 多角 度加 速度 运动 , 引起 一侧 大脑 半球 向另一 侧运 动 , 不 同部 分脑组 织 发生牵 引 、 吸 , 使 允 脑 白质 联合 纤维 发生剪 切 力损 伤 , 组织学 检查 轴 索 呈 弥漫 性损 伤 _ 2。 2 _ 脑剪 切 伤常 发 生 于胼 胝 体 、 内囊 、 叶 深 部 和 顶 颞 叶 白质脑 干背 侧 , 可 发生 于丘脑 、 底节 区 、 也 基 小 脑 上脚 、 以胼 胝 体 区多见 _ 3。 3 _
2 i 呈 片状或 卵 圆形 。 0hm, 根据 患者 严重 的脑外 伤史 和病 情危 重 程度 C T 和 MR 有 上述表 现 , I 同时 又无 颅 内血肿 , 或不 能 用
本组 1 8例患者 均 行 C T检 查 ,2例 行 MR 检 1 I 查 ,T扫描 用 Sm n T机 层 厚 8mm, 阵 12 c iesC 矩 04 *12 间 隔 连 续 扫 描 。MR 应 用 Sm n .T 04无 I ies10 I A T超 导 MR 系 统 , 规 行 横 轴 位 T wI和 MP C 常 1 m /5ms 2 :ubS s1 ,T WIT roE序 列 30 00—50/ 0— 30 9 18m , 2 s回波链 长度 ( T )5或 2 , 厚 5m 一6 EL 1 3层 m m 矩 阵 14—12*26 并 在 横轴 位 或 矢 状 位 或 m, 8 9 5,
性 发现 只有 2 % ~5 %。 0 0
关键 词 弥漫 性轴 索损 伤 ; T MR ; 胝 体 C ; I胼
CT以及MRI检查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检测阳性率及病灶检出数量的对比研究
CT以及MRI检查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检测阳性率及病灶检出数量的对比研究【摘要】目的:CT以及MRI检查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检测阳性率及病灶检出数量的对比研究。
方法:将我院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治疗的57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列为研究对象。
将所有患者按照双色球法分为CT组和MRI组。
其中CT组28例患者,采用西门子公司的16排螺旋CT进行检查;MRI组29例患者,采用西门子公司的Avanto1.5T进行检查;将两组患者的阳性率和病灶数量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MRI组的阳性例数为27例,阳性率为93.1%;CT组的阳性例数为15例,阳性率为53.57%;两组之间的阳性率差异较大,具统计学意义(p<0.05)。
CT组扫描出了30个病灶,MRI组扫描出了86个病灶。
结论:针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而言,CT和MRI两种检查方式均有较好的诊断效果,但相比之下MRI检查的灵敏度更胜一筹。
【关键词】CT;MRI检查;脑弥漫性轴索损伤;阳性率;病灶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主要是在头部受伤之后发生,病变位置常见于脑白质,属于一种原发性脑实质损伤,且正常情况下均为轴索损伤[1]。
目前临床上常见检查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方式有CT和MRI影像学,但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损伤原因通常以非出血性病灶和针尖样出血点为主,故CT检查在进行识别时会出现一定的难度,且时常出现漏诊和误诊的情况[2]。
有大量的文献报告提到,通过MRI检查方式来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效果优于CT检查,针对早期的轻度水肿现象有较高的敏感性[3]。
我院为研究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对救治的57例患者进行了回顾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治疗的57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列为研究对象。
将所有患者按照双色球法分为CT组和MRI组。
所有患者中由于坠落摔伤的有21例,由于撞击致伤的有15例,由于车祸致伤的有21例。
弥漫性轴索损伤CT、MR动态观察
弥漫性轴索损伤CT、MR动态观察目的:应用CT、MR成像动态观察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脑内病变的演变,阐述DAI不同时期CT、MR表现,为临床提供治疗时间判断、治疗手段选择以及复查时间选择等方面的参考。
方法:对29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MR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9例DAI初诊cT表现:27例脑内见出血灶及非出血灶,2例CT正常;3 d内CT或MR复查23例:脑内病灶增多或增大19例,12例出现脑肿胀或继发脑缺血改变,无明显变化4例;3~21 d复查16例:出血灶由高密度变成等密度及等密度变成低密度的平均时间分别7,16 d。
21~60 d复查14例:病变区呈现较大范围软化的8例,呈腔隙灶的6例,CT不能发现病灶的6例,合并脑萎缩11例。
结论:CT、MR动态观察DAI病灶演变,为DAI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标签: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动态观察;断层摄影,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中图分類号:R814.42;R445.2;R6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16)04—0103—04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由外伤直接引起广泛性轴索损伤的一种严重原发性脑损伤,病情重,预后差,病死率较高。
笔者对29例DAI行CT、MR动态观察,阐述DAI不同时期CT、MR表现,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影像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DAI 29例,男24例,女5例;年龄4~49岁,平均26岁。
受伤原因:车祸21例,坠落伤6例,士兵训练伤2例。
临床表现符合以下条件:①闭合性颅脑损伤,受伤时头部处于活动状态,因加速运动致头部损伤。
②伤后原发性昏迷伴躁动不安。
③无明确神经定位体征。
1.2检查方法CT检查:颅脑容积扫描,采用设备:东芝Activi-on16螺旋CT;扫描范围:颅底扫描至颅顶水平;参数设置:管电压120 kv,准直1.5 mm,管电流100 mAs,重建层厚0.5~1.0mm,标准重建算法,并获取患者标准脑窗及骨窗观察。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诊断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诊断
徐利权
【期刊名称】《中华医学写作杂志》
【年(卷),期】2004(011)018
【摘要】目的:分析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及MRI特征。
方法:本文收集经临床确诊的共25例,均作了常规MRI检查。
结果:25例中共发现52个病灶,其中包括大脑白质30灶,小脑2灶,基底节区2灶,胼胝体18灶,大脑脚9灶,脑桥2灶,延髓1灶。
MRI征象为T1WI小片状或条状低信号;T2WI、FLAIR为高信号。
结论:MRI对评价DAI很有价值,T2WI、FLAIR尤为重要。
【总页数】2页(P1535-1536)
【作者】徐利权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214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
【相关文献】
1.CT与MRI技术用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价值对比评价 [J], 黄金高
2.CT和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比较 [J], 王斌
3.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CT和MRI的应用效果研究 [J], 涂瑞芳
4.CT和MRI技术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作用分析 [J], 王伟
5.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诊断价值 [J], 薛晶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 组 l 患者 检 出非 出血 病灶 7 9例 3个 : 序 列 显 T WI 示 大脑 白质 、 胼胝 体 、 脑 和脑 干 背侧 圆形 、 圆形 小 椭
或 线条 状高 信号 影 , 序列 呈 等 或 低 信号 ,: TWI T WI
3 讨 论
D I 由于大 脑在 外力 作用 下头 部 突然 加 减 速 A是 运动 , 尤其是 成 角性或 旋转 性加 速运 动 , 产生 瞬问 剪 应 力 , 不 同密度 脑组 织 间发生 相对 位移 , 使 使神 经 轴 索、 神经 元 和伴 行血 管 的断 裂 。广 泛 的轴 索 肿胀 及 轴 突 回缩球 形成 是 D I 征 性 的病理 征 象 。 因此 , A特
2 结果
2I D I C . A 的 T检 查结果 2 患者 中, 中 5例 5例 其 C T表 现 为正常 , 其余 2 常规 C 0例 T表 现为 弥漫性脑 肿胀 , 白质 界 限不清 , 室 、 池及脑 沟受 压变窄 ; 灰 脑 脑 C T平 扫共检 出病 灶 3 7个 , 主要 分布在 脑 深部 结构 , 位于脑 灰 白质交 界 区 2 5个 、 胼胝 体 6个 、 底 节及 基 丘脑 4个 、 干和 大脑脚 各 1 ; 出血 性病灶 显示 脑 个 非
这 与 D I 应 的 病理 变 化 轴 索 断 裂 、 肿 , T 与 A相 水 致 T 驰豫 时 间不 同程度延 长有 关 。F A R序列 对 于 检 : LI 测损 伤组织 局 部水 肿 方 面 有较 大 优 势 , 以清楚 显 可 示 病灶 数 目 、 小 以及部 位 。近年来 , 着 MR新 技 大 随 术 的出现 , 别 是 D 序 列 的应 用 , D I 检 出 特 WI 使 A 的 率 大大 提高 。D 是 目前成 像速 度最怏 且惟 一 能反 WI
损 伤患者 2 , 5例 分析其 C 、 I T MR 表现。结果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表现 、T及 常规 MR 检查均无特征性 , C / 本组
2例 c 5 T共检出病灶 3 处, 例 M ] 7 1 9 R 共检出病灶 9 处, D I 7 且 W 序列全部显示清楚。结论 常规 C T及 MR 对 I
优于 TWIF A R序列呈稍高或高信号 , ,L I 因脑脊液 背 景高 信 号被 抑 制 , 病灶 较 T WI 序列 显 示更 清 楚 ;
出血性 病灶 2 4个 : I 出血性 病变信 号变 化相 对 MR 对 较 复杂 , 本组 全 部 患者 均 在 7 h内行 MR 检 查 , 2 I 均 处 于急性 出血期 ,: 序列 显示 大脑 白质 、 胝 体 、 T WI 胼
脑水 肿 、 肿胀 、 白质 损 伤及 小 血 管 的撕 裂 , 组 脑 脑 本
用 于 急性 脑 缺 血 的早 期 诊 断 。D 能 较 常 规 MR WI I 更 早 、 准 确 地 显 示 D I 灶 的 信 号 变化 , 能与 更 A 病 可
2 5例 患者 于 2 4h内急 诊 C T表 现 为 弥 漫 性 脑肿 胀 ,
WI液体 衰减 反转恢 复 ( udat u t vr o e 、 l e e n i f i t n a di es nr
cvr , L I 序 列 、 散 加 权 ( iui e he oe F A R) y 弥 df s n w i td o g
的严重 闭合性颅 脑 损 伤 , 多见 于 车祸 伤 , 情严 重 , 病
第2 7卷 第 4期 ( 5 第 6页 )
201 焦 0
湖 北 民族 学 院 学报 ・ 医学 版
J u na fHu e o r lo b iUniest o to aiis ・Me c lEdto v r i fr Nai n l e y t dia iin
V0 . . 56 127 No 4 P.
规 M I R 检查 对 D I A 病灶 的检测 有一定 的局 限性 , 不 能满足早期 临床诊 断 的要 求 , 是 随着 D 序 列 的 但 WI 应 用 , D I的检 出率 大 大 提 高 。本 文通 过 对 2 使 A 5 例 D I 临床 资 料 及 C 、 R 表 现 进 行 回顾 性 分 A的 TM I
脑室 、 脑池 及脑 沟受 压 、 窄 , 至 消失 。其 中 1 变 甚 3例
可见 大脑半 球皮 层 下 、 胝 体 、 三 脑 室 周 围 、 至 胼 第 甚 脑 干见 单发 或多 发小 点状 高 密 度 出血 灶 , 围 水肿 周
2 l 0O
脑 弥 漫性 轴 索损 伤 的 C 、 I 断 2 T MR 诊 5例
田仁 富 , 胡兴 荣
恩施 自治 州 中心 医 院 ( 北 恩施 4 5 0 ) 湖 4 00
【 摘要】 目的 探 讨 C 、 I T MR 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 经临床 证实资料完整 的脑弥漫性 轴索
脑 弥漫性 轴索 损伤 ( iueaoa i u ,D I dfs xnln r A ) f jy
又称脑 白质剪 切伤 , 一种在特 定外力 机制 作用下 , 是 在 脑 内发 生 的以脑 深部 神 经轴 索 肿胀 、 断裂 为 特 征
TwI快 速 自旋 回 波 (atsi eh ,S 序 列 T 1 、 f pn co FE) s 2
检 测 活体 内水 分子 扩 散 运 动受 限 的 序列 , 目前 主要
神 经系统 后遗 症 。研 究 发 现
, A 越 重 , 伤 部 D I 受
位 越接 近于脑 深部 或 中线结 构 。D I 临床 诊 断一 A 的 直 以来 都 是 以 影 像 学 检 查 为 主 要 依 据 , 然 常 规 虽
伤 , 内血肿形 成 , 脑 5例合 并蛛 网膜下 腔 出血 , 3例合 并硬膜 外/ 血肿 , 下 3例合 并颅 骨骨折 ( 2 。 图 )
年 龄 5~ 7岁 , 均 年 龄 3 . 6 平 4 2岁 。其 中车 祸 伤 1 9
例, 高处 坠落伤 4例 , 其他 头部外 伤 2例 。伤后 均立 即出现 昏迷 , 中 间清醒 期 , 无 生命 体 征 紊 乱 , 双侧 瞳
低 或稍低 信号 , TWI F AR序 列 呈 稍 高或 高 在 和 LI
信号, 出血性 病 灶 在 T wIT WI F A R及 D 序 . 、2 、L I WI 列 均呈低 或等信 号 。较 大范 围脑 挫裂伤病 灶周 围可
H e1 5 d . T MR仪 , 部 线 圈 , 厚 6m 问距 为 4 头 层 m、 mm, 描 序 列 包 括 自旋 回 波 (pn eh , E) 列 扫 si co S 序
距为 5m 扫 描 范 围颅 底 至颅 顶 。其 中 1 m, 9例 患 者 于伤后 7 2h内进 行 MR 检查 , 用 美 国 G i a I 使 E Sg n
22 A 的 M I . D I R 检查结果 2 例 中 1 5 9例患者于 伤后 7 h内进 行 MR 检查 , 中包 括 C 2 I 其 T表 现正 常 的 5例病人 。共 检查病 灶 9 7处 , 灶主要 分布 在两 病 侧大脑半 球 皮 层 下 脑 灰 白质 交 界 区 6 5个 , 胝 体 胼 1 , 4个 基底节 及 丘 脑 1 1个 , 干 和大 脑 脚 各 3个 , 脑 小脑 1个 ( 3 4 , D 序 列 显 示 最 清楚 , 示 图 , ) 以 WI 显 病灶数 目最多 ( 5 ; 出血 性病灶 在 T WI 列呈 图 )非 序
图 3 T WI 列 1 序 双侧 额 叶似 见 点
图 4 T WI 2 序列 图 5 D 序 列示双 侧 WI 双侧 额 叶似见 点 额 叶, 左侧基 底 节 区, 侧
状 稍低 信 号
状 稍高信 号
脑 室旁及 胼胝 体压 部 、 膝部 多发高 信 号 区
症 , 别 是 对 非 出血 性 病 灶 , C 特 较 T具 有 明显 优 势 。
治疗难 , 预后差 , 死亡率 及致残 率高 。神经影像 学检 查 在 D I的临床诊 断 和伤情 判 断 中具 有 重要作 用 , A
iaigD ) 列 。对 躁 动患 者 , m g , WI序 n 检查 前 静 脉 注射
5~i mg 0 安定 予 以镇静 。
但 由于 D I 理 改 变 的 特殊 性 和微 小 性 , T及 常 A 病 C
析, 旨在提 高对本 病 的早期 诊断 , 探讨 C T及 MR 对 I DI A 的诊 断价值 。
1 资料 与方 法
1 1 一 般资 料 . 本组 2 5例 中 , 1 男 5例 , 1 女 0例 ,
为稍低 或等 密度影 , 出血 性 病灶 显 示 为小 灶 性 高密 度影 ( 1 , 图 ) 边界 不清 楚 。2 5例 中 4例 合并 脑 挫裂
D I A 病灶 的检测 有一定 的局 限性 , D 序列是 评价 弥漫性轴 索损 伤最敏 感 的 MR 序列 。 但 WI I
【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影像诊断 ; 临床表现 【 中图分类号】 6 11 R 5 .5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08 86 (0 0 0 — 06 0 10 — 14 2 1 )4 05 — 2
孔不 等大 , 光反 射迟钝或 消失 ; 手术 治疗 1 对 行 4例 , 5例放弃 治疗 出 院 , 6例在 2 4h内死 亡 。术 后 患 者 植物 生存 2例 , 有 患者 伤 后 2 所 4h内均行 头颅 C T 扫描 , 中 1 其 9例行 MR 检 查 。 I 12 影 像 学 检 查 . 2 5例 使 用 美 国 G i t ed E Lg s e hp V TX C — T型 6 4排螺 旋 C 矩 阵 5 2 5 2 层 厚 、 间 T, 1x 1 , 层
见水 肿带 , T WI 列 呈 低 信 号 , T WIF A R 在 序 在 2 、 L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