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学简案

合集下载

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第一篇: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先秦诸子选读——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作为语录体文章,《老子》中的篇目大多言简意赅,但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着实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就是从辩证法的角度,精选了《老子》中七个章节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进行思考。

学情分析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老子的思想,学生在历史课或课外还是有所了解,特别是老子说的一些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学生很感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2、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过程与方法:诵读、鉴赏、拓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老子思想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培养学生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重点: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难点:感知、体悟《老子》思想学说中一以贯之的辩证法思想。

教学设计一、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

1、文字文意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

2、教学时间有限,教学时,重点讲授12两则,3-7则已学生讨论质疑解惑形式完成。

3、在教学中要,联系社会现实和师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启发学生智慧地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方面。

方法指导:诵读法:《老子》行文含蓄隐晦,必须熟读成诵,方能解读思想。

概括法:本节文选涉及到许多相反、相对概念,应加以概括。

拓展法:通过联系现实,举出实例,体会《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一、导入:道家经典《老子》又名《道德经》,我们探求字的本源,在金文中,“道德”两字是这样写的(板书)“道”指那种很远之处可以看清楚人的面目的宽广大路;“德”表示目不斜视,双脚不偏离道路,直达目标。

后期在下面加个心字,表示不但如此做,还要如此想。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其作品2、掌握本课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学习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课时安排】 2——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平时人们在求神问卦的时候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

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二、走近作者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据东晋葛洪的《神仙传》汇集群书所见之老子传记,其母怀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发,故称老子。

亦有称其母于李树下生,生而能言,指树而姓“李”。

北魏前称”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尊神之一,(道教称“天尊”之神者不多,其中以“三清”为最高天神。

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在道教宫观“三清殿”中,其塑像居右位,手执扇子。

约自北魏起,又称太上老君。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道理、法则、规律。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世间一切皆由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

老子还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

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又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老子否定人的实践经验,他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老子宣扬“涤除玄览”,祛除内心的杂念,让心灵虚空,心如止水,擦拭心灵的尘埃,才能洗心内照,不被外界的纷繁所搅扰,正真的平静,如信步林间,如垂钓水旁。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教案(范本)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教案(范本)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教案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教案‎《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教案目标定向‎:1、老子简‎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教案。

2‎、读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一章。

‎3、讲解老子在本章‎中的辩证思想和无为自‎然的人生态度。

‎4、联系现实,谈谈‎自己对本章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一个太极图,让学‎生谈谈对太极图的看法‎,由此引入中国古人对‎事物的辩证认识,引出‎伟大的思想家老子。

‎二、老子简介‎:李耳(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

相‎传老子在此点化了函谷‎关总兵伊喜。

后一路西‎行至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观此处‎依山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

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

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 AAA级旅游景区,‎内存历代文人骚客墨迹‎碑石三百余座。

史称道‎教发源地。

老子羽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墓。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反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有无相生》-教师版

老子《有无相生》-教师版

老子《有无相生》-教师版《有无相生》教案知能准备【学习目标】1.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各类文言现象。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思指导】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文章,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

【板书设计】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自以为是,有道者不处(1、3、4)有无相生伟大来自于平凡做事要有预见,善始善终(5、6)课前预习一、基础梳理1. 作者: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2.作品:传世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成于老子后学之手,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6.1《老子》四章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

6.1《老子》四章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准确把握《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并直接论说道理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道法自然”,这是古代先贤用智慧凝练成的人生真谛。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繁杂琐事扰乱了我们的身心,最好的办法就是从经典中汲取生命的营养。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老子>四章》,一起来感受心灵的洗涤。

二、知人论世1.走进作者—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一字伯阳,春秋末期人,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道”就是自然,道理,法则,规律。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

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

2.作品简介—《老子》《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之后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一共81章。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以“道德”为纲领,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于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之学,文意深奥,句涵广博。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7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7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选文第1、2、3、4则;2、掌握相关实词、虚词等文言现象;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4、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积累掌握掌握各类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方法指导】诵读法:《老子》行文含蓄隐晦,必须熟读成诵,方能解读思想。

概括法:本节文选涉及到许多相反、相对概念,应加以概括。

拓展法:通过联系现实,举出实例,体会《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点;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做人如水,你动,我便随行,决不撇下你的孤单;做人如水,你静,我便长守,决不打扰你的安宁。

这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一位古圣贤人的语句:“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位圣贤是谁呢?我们先来一起了解一下。

二、老子及《老子》老子的有关情况在教材第3页和第73页均有介绍,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并勾画出主要的信息点。

老师介绍以下情况。

1、简介老子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传世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2、简介《老子》思想(1)思想的核心是“道”,即“道”就是自然,路,法则,规律。

(2)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3)哲学精髓是朴素辩证法,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教案4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教案4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结合注释,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探究课文,理解老子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老子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老子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借老子个人简介导入。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二、生齐读第1.2.3.4小节,读准字音,师纠正读音。

三、生自由读1-4小节,要求:采用圈点批注法,读懂含义,读出自己的见解。

四、学习第一小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理解难点词语。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斯:就恶:就知道丑形:对照,比较盈:充满和:应和2、如何理解“由易生难,由难生易”?师点拨:结合“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理解。

天底下困难的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

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难了——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

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

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容易解决;相反,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慎重不够用心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

有无相生 教案

有无相生 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并牢记文中词类活用现象(事、味、难兆败等)、特殊句式(为之于未有、报怨以德等)、一词多义(知、当、为等)等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1)对照注释,及参考译文,疏通文句,弄清楚文言实词的用法。

(2)诵读全文,整体感知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智慧的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老子处理人生问题的辩证法思想,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二)走近老子教师补充:《道德经》充满智慧之爱,闪烁智慧之美。

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

”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美国纽约时报》将《道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

(三)阅读文本,结合注释疏通文本,思考问题:1.本节文选涉及到哪些相反或相对的概念?试加以概括。

2.本节文选谈到了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四)分析文本,深入挖掘1.第一则:认识世界《老子》将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认为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思考:1.第一则涉及到哪些相反相对的概念?2.怎样理解“难易相成”?小结: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

2.第二则:认识世界思考:如何理解本则选文中的有和无的关系?明确:老子常常从世人不太看重的那些方面,发掘出理论或实践上的巨大价值。

老子认为,正是相反的“无”、“易”以及“小事”,成全了“有”和“难”的价值,成就了大事。

所以它们都不应该被漠视。

3.第三则:认识自己思考:怎样理解“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你同意老子的观点吗?明确: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有无相生》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有无相生》
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相辅相成。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
⑶请大家举出生活中相互依存关系的事例。
(学生举例,教师总结)“恶”与“美”相对,“美”与“善”并提,美与丑,善与恶本来都是相对而生的,一如“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语出《庄子.秋水》。所以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也就都知道什么是恶了,天下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都知道什么是不善了。其中的道理正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其中,“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迎,声音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应该怎么理解呢?大家可以看看第五则选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子的立身处世的智慧。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3.研读第一则选文。
⑴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一则选文,并且认真翻译。看看选文中列举了哪些对立项。
《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没与丑,善于恶,有于无难与易大于小,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
⑵在这些对立项中,你有什么样的启发?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保护生态环境,还有当下的疫情,人类为满足贪婪的口舌之欲,最终会惹来祸患,在杀害生命的同时,我们自身深陷困境。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5.借鉴一、五则的学习方法,学生两人一组研读其它选文,理解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明确)第六则的启示
这一则所言,意思不止一层:
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是说我们要做事有预见,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引导学生从选文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尽量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人生问题,启发学生智慧的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方面。学生因为涉世未深,接触的事件单一,情绪容易激动,所以在处理类似相反相成事件中,总是容易钻牛角尖。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老子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及《老子》一书,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

2、重点学习选文第1、3、4、5、6则。

3、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各类文言语法知识。

教学难点: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语引入平时人们求神问卦时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

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老子。

相传老子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他是彭祖(课本84页彭祖,传说中尧时候的人物,历经夏、商、周,活了八百多岁)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橙橙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

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

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九九八十一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

这男孩一生下来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

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叫“老子”。

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所以,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世界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道教尊为教祖。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西去,在函谷关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青牛后来就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骑了,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词,老子又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就是自然,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即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规律来为人处世,不强作妄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子的《有无相生》。

二、整体感知诵读选文第1、3、4、5、6则,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反馈机制
学生提交作业 后,教师及时 批改并给出具
体反馈
根据学生的作 业情况,教师 进行集体讲解
和个别辅导
学生在课堂上 展示自己的学 习成果,其他 同学给予反馈
教师定期组织 课堂讨论,鼓 励学生互相交
流、评价
改进措施
针对学生理解不足之处,加强讲解和引导 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针对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加强课后作业和辅导,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先秦诸子选读》 第四单元《老子》 选读《有无相生》 讲学稿
汇报人:
添加目录标题
课程背景与目 标
教学内容与安 排
教学重点与难 点
教学评价与反 馈
教学资源与工 具
教学反思与总 结
添加章节标题
课程背景与目标
课程介绍
课程背景:先秦诸子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源头,对后世产 生了深远影响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老子》选读,了解先秦诸子的思 想体系,掌握其核心观点,提高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理解《有无相生》的基本思想,掌握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 理解《有无相生》中的辩证思维,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 理解《有无相生》中的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掌握《有无相生》中的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与安排
教学内容
《有无相生》的原文解读 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有无相生》在《老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的反思:是否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需求 教学方法的反思: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 教学进度的反思: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调整 教学效果的反思: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需要改进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 教学重点] 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 教学难点] 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 课时安排]2 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越是浅显的道理,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听听二午多年前的哲人老子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老子及《道德经》1、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史记》)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老子西升化胡经. 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2、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其作品2、掌握本课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学习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课时安排】 2——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平时人们在求神问卦的时候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

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二、走近作者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据东晋葛洪的《神仙传》汇集群书所见之老子传记,其母怀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发,故称老子。

亦有称其母于李树下生,生而能言,指树而姓“李”。

北魏前称”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尊神之一,(道教称“天尊”之神者不多,其中以“三清”为最高天神。

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在道教宫观“三清殿”中,其塑像居右位,手执扇子。

约自北魏起,又称太上老君。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道理、法则、规律。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世间一切皆由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

老子还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

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又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老子否定人的实践经验,他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老子宣扬“涤除玄览”,祛除内心的杂念,让心灵虚空,心如止水,擦拭心灵的尘埃,才能洗心内照,不被外界的纷繁所搅扰,正真的平静,如信步林间,如垂钓水旁。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课题:《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第一课时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教学目标】1、重点学习选文第1、3、4、5、6则;2 、掌握相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3、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积累掌握掌握各类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课时】: 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1、校正字音(1)斯恶已(2)音声相和(3)共一毂(4)埏埴以为器(5)凿户牖以为室(6)自见者不明,自矜者不长(7)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8)其脆易泮(9)起于累土二、归纳文言现象:1、通假字自见者不明死而不亡者寿其脆易泮起于累土2、词类活用(找出并解释)自是者不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其未兆易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3、古今异义(写出古义)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埏埴以为器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4、文言句式自知者明/自胜者强报德以怨,图难于其易千里之行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三、研读文本:(1)诵读。

(2)梳理,在课本上标出加点字的意思。

(3)翻译。

(4)分析。

1、研读第1节:【原文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译文1】: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有和无是互相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的,长和短是互相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是互相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的,前和后是互相的,这道理是的。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老子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情感目标: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学习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习过程:一、导语设计老子道家学术,孕育三千年的中国心灵鸡汤,助您洗涤心灵。

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经》是一个知识宝库,内藏的哲理使不少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二、老子及《道德经》1、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史记》)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老子出生老子既是神灵,他的降生也不同于一般的凡人。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序》:老子“当周时李氏女妊之八十一,部左腋而生”。

(敦煌本《玄言新纪明老部》引)葛玄《老子序诀》说:“周时复托神李母,部左腋而生,生即皓然,号曰老子”。

《列仙传》说:“老子母扶李树而生老子。

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姓”。

(《事类赋》卷26引)葛洪《神仙传•老子》说:“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孕,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

老子的形貌及其世系。

老子是2500多年前的人,历史上只说他是个寿者,具体的面貌形像,后代人也是无从知道的。

但在葛洪《神仙传•老子传》里说: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

先秦诸子选读《有无相生》翻译教案

先秦诸子选读《有无相生》翻译教案

第二则译文 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只有车毂中间是空 的,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和陶土来做陶器,只有 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 来建造房屋,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具备 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 便,无之以为用。 译文:有是一种便利,无才发挥作用。 房屋,水瓶,中间的虚空才发挥作用。
有无相生 老子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子及《道德经》的地位意义。 2.体会老子的智慧,立足现实,学以致 用。
老子及《道德经》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 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 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 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 请著《道德经》。
老子及《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 言》。是我国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被 誉为“天下第一经” 道--自然规律 德--社会规律
第六则学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张开两臂才能抱过来的大树,是由极 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高台,是从一筐 土建起的。千里之外的远方,是一步步走出 来的。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 无败事。 译文:人们做事,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 败。谨慎的从开始到结束,则没有什么是失 败的。 谨慎的学习,谨慎的做事,不要自满自夸, 才能永远处于进步的状态(自强不息)
第七则译文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他死后身体是 僵硬的。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柔软易断的,它 死后是干枯的。因此坚强跟死亡是同类的, 柔弱跟生命是同类的。因此军队逞强就会被 消灭,树木刚强就容易被折断。逞强逞大的 人落入下风,持守柔弱的人占据上风。
第七则学习 柔弱为生。 万物最美好的阶段就是中和柔和之时。 风 雨 阳光 人

《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思考选文中涉及的老子的宇宙认识观及人生智慧,包括后者对自己人生的指导意义。

3、对别有会心处,能做一点阐发、议论。

教学简易流程:一、关于老子其人。

下面是《史记老子荀卿列传》(采用三家校本。

注解保留原貌,略有删改)中老子部分,供老师选择使用。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周守藏室之史也。

□正义p韬玉札及神仙传云:“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

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

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

”又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又云:“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

”又上元经云:“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

”○索隐按: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

”又云“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

○索隐按:许慎云“,耳曼也”。

故名耳,字○索隐按: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

又张苍传“老子为柱下史”,盖即藏室之柱下,因以为官名。

孔子m周,将问礼於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索隐刘氏云:“蓬累犹扶持也。

累音六水反。

说者云头戴物,两手扶之而行,谓之蓬累也。

”按:蓬者,盖也;累者,随也。

以言若得明君则驾车服冕,不遭时则自覆盖相携随而去耳。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索隐良贾谓善货卖之人。

贾音古。

深藏谓隐其宝货,不令人见,故云“若虚”。

而君子之人,身有盛德,其容貌谦退有若愚鲁之人然。

嵇康高士传亦载此语,文则小异,云“良贾深藏,外形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不足”也。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正义恣态之容色与淫欲之志皆无益於夫子,须去除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教学简案一、课前预习1. 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语句,积累常见的文言知识。

2.认真阅读“引入话题”和“相关链接”,初步解答“思考与练习”二、三提出的问题,初步领会《老子》的思想。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切入文题)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苦”与“乐”的体验出发,让学生结合个人实际谈谈“苦”与“乐”的感受,让学生辩证地看待学习生活中的“苦”与“乐”,由此过渡到选文的内容。

(学习生活中的“苦与甜”也可以)三、研讨选文内容(一)研习第一则1.需要重点提示的字词:斯恶(è)矣长短相形高下相盈2.问题(1)这一则中出现了哪些相反或相对的概念?(2)选文对这些相反或相对概念间关系的表述,你难以理解的是哪些?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举例:释义:“有无相生”,“有”和“无”是相互生成的,没有“有”,就没有“无”,同样,没有“无”,也就没有“有”。

分析:第2则《老子》从生活中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无”对“有”的生成。

用无肯定了有的价值。

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车子是由辐条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

所以“无”生成了“有”。

其他两个例子同理。

(3)这则选文告诉我们什么?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相反相成的对立面会不断发生转化。

(二)研习第三则1.需要重点提示的字词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伐者无功:通假字:自见者不明(现)词类活用:自是者不彰(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正确)2.问题(1)这一则主要讲了什么道理?人不能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自尊自大,因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反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所以是探讨目的与态度的关系,。

“明”“彰”“功”“长”体现的是一系列被追求的目的。

要达到这些目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一种态度,“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另一种态度。

一般人认为前一种态度距离目的更近,可是《老子》却认为应该选择后一种。

因为自见而不明,自是而不彰,自伐而无功,自矜而不长,因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二十二章)。

《老子》的这种选择显示了它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洞见,也显示了它的人生智慧。

在很多时候,人们“若欲如之何,必先居于此如之何之反面”(2)这则主要是使用比喻的手法来说理的,请找出本体和喻体,加深理解。

第一个比喻: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比喻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不明、自矜者不彰。

(喻体)(本体 )第二个比喻:用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比喻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令人生厌的行为(喻体) ( 本体 )(三)研习第四则1.怎样才能做到长久?不失其所。

2.从这则选文中,你得到哪些启示或感悟?(四)研习第五则1. 需要重点提示的字词词类活用: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形作名)夫轻诺必寡信(使动,使……减少)多易必多难(意动,把……看得容易;使动,使……增多)是以圣人犹难之(意动,认为……难)2问题:(1)圣人怎样图难、为大?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2)老子》是从哪些相反相成的关系中找到这种方法的?《老子》是从大与小、多与少的关系着眼,来思考“图难”“为大”门径的。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难”与“易”相反,“大”与“细”也相反(“细”即细小、细微)。

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

惟其如此,解决了一件件容易的事,最终也就解决了难事(因此可以“图难于其易”);完成了一件件细小的事,最终也就完成了大事(因此可以“为大于其细”)。

在《老子》看来,这就是“圣人”做事和处世的方法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3)找出你最难懂的句子,合作研讨。

(学生可先自己谈感受,教师点拨。

)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见前面的分析)②夫轻诺必寡信(见前面的分析)(五)研习第六则1.需要重点提示的字词词类活用: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使……失败)慎终如始(形作动,慎重对待)2.问题:你是如何理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句话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意思是说,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

这是非常智慧的提醒。

因为“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

所以要在问题出现之前把握住那些导致问题产生的要素,在陷入混乱之前把握住那些导致混乱产生的要素,进而采取措施。

这表现出《老子》在看待问题、因应问题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前瞻性。

而这种前瞻性就是由于《老子》在看到事物一面的时候,常常能够关照到跟它相反相成的另一面。

所以在这则中,《老子》又用三个比喻——“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

很遥远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

)——让人们从中领悟到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由这些有点儿抽象的概括所贯穿的种种社会人生经验,从而进一步去领悟在现实人生中那些自己需要好好把握和努力的东西。

(六)研习第七则你怎样看待对“强大处上,柔弱处下”说法?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自己谈感受。

(引导学生把握老子“贵柔”“守弱”的处世思想)《老子》辩证法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对立项的列举中,特别重视“柔”“弱”“贱”的一方。

这就是著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

这除了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之外,主要是要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柔”“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

也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暴露了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赛或争夺那种强大。

要“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会被转化掉。

这是一种维护生存的生活辩证法。

四、从一系列对立项的逻辑关系中来考量事物、思考问题,使《老子》充满了一种特有的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也要面对两个相反的方面,如得与失、胜与败、勇与怯、利与弊等等,请选取日常生活中你有所感触的一组相对或相反的概念,写一段文字,表达你个人的感悟。

(学习借鉴老子的逆向思维)五、作业:从选文中你感悟到哪些为人处事的道理?(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以下道理仅供参考:第二章我们要看到事物相反相成的两面,并意识到相反相成的对立面会不断地转化。

所以要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同时努力把握那些人生中自己需要好好把握和努力的东西。

第十一章“无”,就是没有,一般人们是否定它的,但老子认为恰恰是“无”成就了“有”,用“无”肯定了“有”的价值。

所以我们也要善于逆向思维,不要忽视那些不被人看重的人或事。

第二十四章为人处世不要自逞己志,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

第三十三章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

人贵有自知之明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战胜自己,才能自己成就自己。

战胜别人可能容易,但战胜自己很困难,因为战胜自己面对的往往是是人性中的一些弱点,如自私、自卑、懦弱、贪婪、恐惧、惰性、恶习等等。

所以战胜自己需要有很强的意志力。

因而“自胜者强”。

认清自己,才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位置,才能量力而为,走得更远。

看高自己,等于负重,必然难行;看低自己,畏首畏尾,难以成事。

知足也是一种财富。

第六十三章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

做大事,必须先从小事入手。

面临细易的事情,也不能掉以轻心。

轻易向别人许诺的人,往往是不看重诺言的人,因而也往往不会践诺。

第六十四章凡事都应该有敏锐的预见。

居安思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成就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

要注重积累。

做任何事快要成功时都应该像开始一样谨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慎终如始)七十六章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人生在世,不要处处显露突出,不要时时争强好胜,而应柔顺谦虚。

“示弱”是一种生存的智慧:适时示弱是一种生存智慧,也是一种获取成功的手段。

强者示弱,不但不会降低自己的身份,反而够赢得别人的尊重,留下谦虚、和蔼、平易近人、心胸宽广”等美名。

懂得示弱的人,往往能更有力地存活下来。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项羽强悍英武,飞扬跋扈,结果兵败垓下,英雄末路,自刎乌江,而汉高祖刘邦善于示弱,结果一统江山,坐拥天下,成为一代帝王;韩信居功自傲,功高盖主,结果招来杀身之祸,而与他同朝的另一个大臣萧何,却懂得处处避其锋芒,赢得了朝野一致的好评,也确保了他一生的地位和平安。

示弱有时也是一种解决纷争与矛盾的手段。

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似四两拨千斤,化强敌于无形。

遭遇强大的对手,应避敌之锐,不以硬对硬,而应以巧胜拙。

【附】各章节解读:第二章这一章节选揭示的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一个方面,即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两极。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都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事物是在对立中来确定自己的性质的,所以《老子》第二章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意思是,正因为有丑,才知道美是美,如果没有丑,就不知道美是美,美丑是相对的。

善恶也是这样,所有的事物都是在相比较中才能确定自己的性质。

失去其中的一方,另一方也就随之失去。

一些相互对立的事物: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等,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第十一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

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

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

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

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

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

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

“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因此它虽然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视‘有’,它实在也很重视‘有’,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

老子第二章说‘有无相生’,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