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区别及有效衔接

合集下载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幼小衔接概念和意义 幼小衔接概念和意义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幼小衔接概念和意义 幼小衔接概念和意义

1.教育教学任务 1.教育教学方式、儿童的主导活动及学习方式不同
2.生活管理方式 2.作息制度与生活管理方式不同
3.师生关系
3.师生关系不同
4.生活环境的不同 4.环境设备的选择与布置方式不同
5.社会需求的提高 5.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不同
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一些儿童出现会严重的入学适应性问题,甚至厌学和逃 学。帮助儿童尽快的适应新生活成为幼小衔接工作的 主要任务之一。
你学会了吗?

幼儿园和小学教师
1.认真研究儿童发展的特点,既要照顾到儿童身心发展的 阶段性,又要考虑到连续性;
2.正确认识两种学习阶段的不同点,对儿童采用适当的教 育方法。
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幼儿园和小学教师
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明确幼儿园教育在人的 终身教育中的地位,把幼小衔接工作放在一个人 接受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中去考虑,把儿童上小学 看成是实现人的终身发展的一个阶段。
幼小衔接的概念和意义
什么是幼小衔接呢? 幼小衔接工作的概念:是指幼儿园和小学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 性和连续性规律及儿童终身发展的需要,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 育两个阶段的衔接工作。
幼小衔接的概念和意义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 1.教育教学方式、儿童的主导活动及学习方式不同 2.作息制度与生活管理方式不同 3.师生关系不同 4.环境设备的选择与布置方式不同 5.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不同
幼小衔接的概念和意义
知识点一 幼小衔接的概念和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 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我国学校教育和 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强调“幼儿园应与家庭、社 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又要求 “幼儿园教 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防止小学 化倾向。

10.第十章-幼儿教育学之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10.第十章-幼儿教育学之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我认为幼儿园与小学的区别:
3、孩子玩耍的时间少了,埋头写作业的时间多了。(作业总是重复) 4 、批评孩子的次数多了,因为总要提醒他写作业,纠正坐姿等。 (孩子玩心太重,无法主动、自觉完成作业)
13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特点的比较
幼儿园 主导活动 生活节奏 生活管理 师生关系 游戏 宽松 不带强制性 个别接触多,关系密切 小学 上课 非常严格 带有强制性 个别接触少,关系非密切
案例:
孩子的变化:
家庭作业没有家长提醒,她从来不主 动做,只有家长在旁边监督,才勉强 做一些,只要家长一离开,她马上就 会玩这个弄那个,就算眼前没什么可 玩的,也是玩笔呀、橡皮呀或者干脆 发呆。 为了这个事家长不知跟她讲了多少遍 道理,奖也奖过,骂也骂过,打也打 过,就是不见效果。 有天早上,她突然说:“我不去上
三、幼小衔接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幼小衔接工作并不只是幼儿园单方面的工作,要幼儿 园、家庭、小学形成合力
幼小衔接工作应贯穿于整个幼儿期
全面培养幼儿素质,防止“小学化”倾向
全面培养幼儿的素质
Thanks!
第十章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教学目标: 1、理解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意义和任务 2、掌握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3、具有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幼小衔接工作中问题的初步能力 教学重点: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幼小衔接工作中问题的初步能力 教学课时:3课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节 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不同
孩子眼中的区别
孩子读小学一年级一个学期了,在开学伊始我就问他: 幼儿园和小学有哪些不同,我为他记录下来,一直没时间整 理,趁今天终于改完期末试卷,为他代言一下。 幼儿园与小学的区别: 1 、幼儿园不能带水壶,老师会为小朋友倒水,小学 要自带水壶喝水。(安全问题) 2 、幼儿园的教室贴一些可爱的图画,小学的教室贴 国旗和一些字,有两块大黑板,墙上会贴同学的优秀作业。 (开始有竞争) 3 、幼儿园上、下课没有铃声,下课时老师会摇铃鼓, 比较慢;小学上、下课有铃声,比较快。(开始有课程意识)

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不同

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不同

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不同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不同中央教科所的一位资深教授谈到素质教育要从幼儿抓起时指出:从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的衔接来看,现在最薄弱的一环是幼小衔接。

明确指出幼小衔接对儿童的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在幼儿园的工作和对小学的调查问访中,搜集了一些相应的资料,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不同教育特点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我国幼小衔接的坡度太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小衔接的必要性。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设立的、具有不同教育任务的教育结构。

这是幼小衔接存在的原因。

1、教育的性质、内容不同。

幼儿园是一个保教并重非义务教育机构。

幼儿以游戏为主,教师的指导方法灵活多样,没有考试制度。

而小学教育属义务教育阶段,主导活动是根据国家统一计划、大纲规定的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氛围严肃。

有一定的家庭作业和必要的考试制度。

2、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不同幼儿园的生活节奏是宽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的时间较多,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

而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作息制度非常严格,每天上课时间较长,纪律及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

3、环境设置不同幼儿园环境的设置生动活泼,色彩亮丽,有许多的活动区域,在其中有丰富的活动玩具和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摆弄。

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及同伴进行交往。

小学的教室的环境布置相对严肃,成套的课桌椅排列固定。

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

4、师生关系不同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的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

师幼关系融洽和谐。

幼儿的安全感和被爱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小学师生接触局限在课堂之内,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小。

5、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不同成人对小学生的要求相对严格具体,期望值高,这给儿童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

6、教学知识结构不同幼儿园学习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如“奇妙的影子”、“各种各样的车”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概括等能力,看图说话锻炼幼儿观察、想象、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的能力等。

幼小衔接策略

幼小衔接策略

一年级新生“幼小衔接”策略长春小学吴海伦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简称“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

这个过程,正好处于人类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中所要经历的三次环境转换的第二次转换期,所以不难看出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这个过程的转换是孩子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中承上启下的环节,正因为如此,针对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这个过程合理、正确的培育无疑就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决定因素之一。

这个过程,也是人生的一大转折。

我个人认为幼小衔接工作有必要做,并且要一定做好。

小学一年级,是孩子整个学生生涯的起始年级。

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的学习任务、学习形式,生活方式、生活规律,都将有很大的变化,也是孩子身心发展的一次重大的转折。

这么说吧,从幼儿园小班到中班再到大班,孩子是在一级一级地登楼梯,一步一步地走路,而从大班进入小学一年级,孩子要跨越的就不是一级台阶,而是一层楼,一道河,一座山了!孩子是否能很快地适应这个转折,能否顺利地登上这一层楼,跨过这一道河,登上这一座山,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的入学准备,包括知识准备、习惯准备、心理准备,尤其是心理准备。

这些都需要我们家长为孩子们搭梯子、架桥,帮孩子们鼓足勇气和信心,并与孩子携手共进。

案例:日本对于儿童的启蒙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启蒙教育的老师学历是最高的,可想而知,孩子好习惯的培养就是小学阶段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事.我们常常把一年级的孩子比作小蜗牛,而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就是陪着蜗牛散步的人,他们爬得很慢,需要我们耐下心了,耐心等待,放慢脚步.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教孩子走路,学步带、学步车一应俱全,孩子摔跤了不但不责怪,还要鼓励.孩子的学习过程也是这样的,一步一步蹒跚,跌跌撞撞过来的,所以少些责备,多些鼓励.本人从操作层面和举例子的方法跟家长们具体谈一谈关于幼小衔接的话题: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二、接着我们看幼儿园和小学设置的课程有什么区别?在3-6岁阶段幼儿的学习靠操作掌握80%,靠看掌握50%,靠听掌握15%。

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区别及有效衔接

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区别及有效衔接

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区别及有效衔接幼儿园和小学是相互衔接的两个教育阶段.幼儿园与小学在教育性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有所不同.1。

幼儿园属于非义务教育,而小学属于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等特点,即让每个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

因此,家长必须将适龄孩子送到学校接受小学教育。

2.幼儿园“教养并重”,小学则“以教为主”。

幼儿园除了对儿童进行全面、和谐发展的启蒙教育外,还要给儿童以生活照料和养育等.小学则要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对孩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德、智、体等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每门课程都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

还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3。

幼儿园课程是综合性的,将各领域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以主题方式呈现.小学课程则以分科为主,如语文、英语、数学、自然、体育与健身、唱游、美术等,还有各类兴趣活动和探究活动等。

4。

幼儿园以游戏为主,注重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

小学则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除采用讲授的形式教学外,还非常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探究、讨论、表达等方式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教育内容的变化在幼儿园里孩子们的主要活动是游戏,小学教育是对儿童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的开始,学习成为孩子们主要的任务,孩子需要付出相当紧张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活动形式的变化幼儿园活动生动有趣,孩子们不会感到枯燥,而小学是通过课堂授课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师的教学任务大多是通过讲课、作业、检查、考试来完成,这对儿童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压力,需要孩子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自控要求的变化幼儿园虽然也很重视幼儿行为规范的要求,但纪律的约束度没有小学那么高。

孩子一旦上了小学,他们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还要学习他虽不感兴趣但又必须掌握的知识。

因此儿童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必须有较强的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而幼儿园是从尊重孩子角度出发,以孩子兴趣点为重.所以,我们更侧重对幼儿三大能力:自控能力,自理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为幼儿跨入小学更能适应小学生活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幼儿园教师论文:幼小衔接是教育中重要的衔接

幼儿园教师论文:幼小衔接是教育中重要的衔接

幼儿园教师论文:幼小衔接是教育中重要的衔接幼小衔接是教育中重要的衔接幼小衔接是整个教育阶段中第一个重要的衔接环节,衔接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未来的长远发展,因此,这一问题历来都得到了较大的关注与重视所谓“幼小衔接”,泛指幼儿进入小学前家长、学校、幼儿所参与的活动,可视为是为帮助幼儿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前后研究环境所需付出的准备。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一个系统整体,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连续性要求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衔接,前者为后者做准备,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个重要转折,是儿童主体对变化的外界环境重新适应的时期,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它是儿童交往、研究、生活的基础和保证,幼小衔接进行得不顺利,孩子身上往往会出现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现象;心理方面也会表现为精神负担重、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等;甚至会导致社会性方面的人际交往不良、怕学、厌学,以及研究成绩不理想。

当今社会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而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由于受到大人们的宠爱和溺爱,使他们形成了“唯我独尊”、“唯我独享”,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往往产生“人人为我”的心理要求,这种心理倾向和要求与社会交往所需要的“平等合作”等原则形成突破,长此以往,他们会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自私等影响社会过程的表现。

当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1、单向性。

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像小学靠拢,而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很少,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

事实证明,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2、单方面性。

幼小衔接工作往往出现单方面性,重知识准备,轻本领造就,只关注儿童熟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部关心孩子的研究兴趣、研究惯及研究本领,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本领、交往本领、面对挫折的承受本领等。

如何搞好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有效衔接

如何搞好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有效衔接

如何搞好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有效衔接一、教育内容的过渡幼儿园阶段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孩子们在愉悦的身心的同时,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而小学阶段则是以知识学习为主,孩子们需要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等。

因此,在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衔接过程中,教育内容的过渡是非常重要的。

在幼儿园的大班阶段,可以逐步增加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例如认字、认数等,让孩子们逐渐适应知识学习的氛围。

同时,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例如组织一些科学实验、阅读等。

这样可以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为小学阶段的知识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幼儿园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孩子们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习知识。

而小学阶段的教学方法则相对严肃,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

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衔接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在幼儿园的大班阶段,可以逐步增加一些课堂讲授的内容,让孩子们适应知识学习的氛围。

同时,在讲授过程中,可以结合游戏和活动,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2. 在小学阶段,也需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课堂游戏和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

例如在数学课上,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游戏,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3. 在教学方法的衔接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例如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孩子们通过自主探究和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自主性的培养在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衔接过程中,自主性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自主性包括自我决策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合作能力等。

在自主性的培养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在幼儿园阶段,可以让孩子们参与一些简单的决策过程,例如让孩子们自主选择玩具、图书等。

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自我决策能力。

2. 在小学阶段,可以让孩子们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

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3. 在自主性的培养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的有效策略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的有效策略

试析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的有效策略1 前言可以说,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是幼儿园、小学以及家长三方共同关注的问题,孩子们走出幼儿园,迈入小学校门,可以说是实现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变。

对于孩子们来说,既要从心理上适应自己从幼儿到小学生地角色转变,又要从生理上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还要努力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新的老师和同学,学习任务与幼儿时段相比也繁重了许多。

因此,对于家长、小学以及幼儿园来说,如何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工作,帮助孩子们顺利度过这一过渡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既要衔接有度、衔接有据、衔接有序,本文也正是从这三个方面就如何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展开探讨,以期对有效解决二者之间的衔接问题,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2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的有效策略2.1衔接有度:既要为小学教育做好准备工作,也要关注幼儿当下的幸福与快乐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纵观目前众多幼儿园的衔接工作,问题多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时间上的突击衔接。

一些幼儿园的衔接工作并不是合理有序进行的,只是在大班或者是学前班末期时开展突击衔接,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以及孩子们的作息安排向小学教育要求过渡,效果十分不理想;第二是教学内容上的片面衔接。

有些幼儿园并不注重衔接阶段幼儿的全面发展,只是将认字、拼音、计算等作为衔接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

第三则是实践中的过渡衔接。

还有的幼儿园过于急于向小学教育阶段过渡,提前将小学教育的做法搬到幼儿园教育阶段,剥夺了孩子们当下享受幸福快乐的权利,实施超前教育,一来使孩子们产生了厌学、怕学的心理,而来为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有效衔接埋下了隐患。

因此,对于幼儿园来说,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必须做到衔接有度。

如何适度衔接,首先,从思想层面而言。

幼儿园应正确认识到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并不意味着一味的使幼儿教育向小学教育靠拢,而是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准备,是儿童发展的教育对接,这一过程的实现应该是合理有序的。

幼儿园幼小衔接:学前教育与小学课程衔接

幼儿园幼小衔接:学前教育与小学课程衔接

幼儿园幼小衔接:学前教育与小学课程衔接一、引言幼儿园幼小衔接是指学前教育和小学课程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它直接关系到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

在现代社会中,幼儿园和小学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两个重要阶段,它们之间的衔接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探讨幼儿园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与小学课程的顺畅衔接。

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联系与区别1. 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在幼儿园,学生主要通过游戏和活动来学习,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动手能力。

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更注重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建立起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小学教育的特点小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课程更加系统和规范。

3. 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幼儿园和小学都是孩子成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们的教育方式和目标是不同的。

幼儿园主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社交能力,而小学更加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三、幼儿园幼小衔接的重要性1. 学习态度的顺滑过渡幼儿园阶段的学习与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不同的,如果幼儿园幼小衔接不好,孩子们可能会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的问题,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 学科知识的过渡与积累小学课程相对幼儿园更加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如果在幼儿园阶段没有建立好学前教育的基础,可能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效果。

3. 社交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幼儿园阶段是孩子们社会化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良好的幼儿园幼小衔接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四、幼儿园幼小衔接的实现策略1. 教师培训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应该进行教学理念、教育方法和学科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以便更好地促进学前教育和小学课程的衔接。

2. 课程内容的衔接和延续幼儿园和小学的课程内容应该有一定的延续性和衔接性,避免出现知识的重复或跳跃,让孩子们在学前教育和小学课程之间过渡自然。

3. 家校合作的加强家长、幼儿园和小学应该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共同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小学与幼儿园三方面区别

小学与幼儿园三方面区别

小学与幼儿园的区别一、师资配备有何不同在幼儿园,每个班级都会配备3名教师,其中2名是带班教师,1名是保育员。

从教师的具体分工来看,一般2名教师每天各负责半天,上午班、下午班进行轮换。

在开展一些运动、学习等分组性活动时,两位教师会同时进班。

保育员主要负责清洁本班活动室的环境、设备与材料及管理幼儿的生活等工作。

因此,在幼儿园中,孩子经常接触到的工作人员为3人,即“2教1保”,人员基本固定。

在小学,师资配备与幼儿园有很大不同。

每班会有1名班主任,有的还配有副班主任,负责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另外,小学一年级一般开设 8门课程,每门学科会有1位教师任教。

因此孩子已进入小学,一下子就要与10多位新教师接触。

这些变化可能也会给孩子带来适应上的困惑。

家长要关注、重视这一情况。

二、作息时间不同小学和幼儿园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教育机构,因此,在作息时间安排方面有较大的差别。

1、小学的作息时间是以课为单位来安排的,幼儿园的作息时间是以7/50活动为单位来安排的。

小学生每天早上8点左右入校,下午4点左右离校。

在这段时间里,学校要为学生安排6-7节课,一般每节课35分钟,每节课后有10-15分钟的休息时间。

一年级的每周总课时数一般为32节。

幼儿园孩子的入园时间一般为早晨 7点15分到8点30分之间,离园时间在下午4点左右,家长如有需要可提前或延后。

幼儿园大班集体学习活动的次数,平均每周约5次,每次约30分钟。

2、小学的作息时间安排以学科学习为主,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安排则兼顾4类活动,即生活活动、运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包括个别学习)。

小学生的身体机能发育逐渐接近成熟,因此,小学没有设置专门的午睡时间。

而幼儿园大班则设有午睡时间,一般为 1.5-2 个小时。

另外,幼儿园每天有1小时的游戏活动时间,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其中 1小时为体育活动时间。

三、面对幼小衔接,家长应持怎样的态度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每件事情都可能是他成长的契机。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与融合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与融合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与融合岁月如梭,转眼间,宝宝们从幼儿园毕业,踏上了小学的征程。

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不禁要思考: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究竟有什么不同?如何在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上,既能保持幼儿园时期的快乐,又能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一、幼儿园教育的特点1.以游戏为主导:幼儿园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游戏、唱儿歌、动手操作等形式,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这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重视情感教育:在幼儿园阶段,孩子们逐渐学会与人相处,懂得关爱他人。

教育者会关注孩子们的感情需求,让他们在温馨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3.个性化教育:由于每个孩子的成长背景和性格特点不同,幼儿园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发掘孩子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二、小学教育的特点1.学科知识的学习:小学教育开始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的学习,孩子们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体系。

2.注重纪律性:小学生活节奏较快,孩子们需要遵守课堂纪律、作息时间等。

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3.集体主义教育:小学阶段,孩子们需要学会融入集体,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助人为乐的品质。

三、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1.教育内容的不同:幼儿园教育更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基本生活习惯、情感态度和社会能力;而小学教育则开始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

2.教学方式的区别: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导,小学则以课堂讲解、作业练习为主。

3.师生关系的转变:幼儿园的师生关系更为亲密,像家人一般;而小学则更注重师生之间的权威关系。

四、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融合1.过渡期的重视:为了让孩子们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幼儿园和家庭应关注孩子们的心理需求,给予关爱和支持。

2.教育内容的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可以适当调整教育内容,让幼儿园的孩子提前了解一些小学知识,为入学做好准备。

3.教学方式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园和小学可以相互借鉴,将游戏与学科知识相结合,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幼儿园课程与小学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幼儿园课程与小学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幼儿园课程与小学课程的区别与联系生长于80年代中青年的我们,在脑海里还深深的留存着传统教育的模式和思维方式对现今教育的开放和多元化时常是非常的羡慕,真想让自己再次回到童年享受这般教育。

作为中国现代幼儿园的一名教师,在不断的自我学习和工作的实践中,深刻的感受到我们的教育正在不断的创新与改革,发生这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国家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提出了明确的幼儿园教育方针的同时,每个幼儿园为求自身的发展找到自己的特色与定位,开辟新的课程模式及内容。

所谓课程指的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交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幼儿园一日活动皆课程”,说明幼儿园中的一切活动对幼儿来说都是课程,都具有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在小学的课程中更加具象的针对是每个学科领域的教育总和进度和内容。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幼儿园和小学教育都是基础教育,是人的一生中非常关键的教育阶段之一,即是将一名自然人培养成一名社会所需要的人作为终极目标。

本人试想通过对幼儿园及小学课程更进一步了解和分析,更清晰的了解基础教育间根本区别和内在联系,提升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基础水平,更好的服务于教育实践工作之中,争做一名优秀的中国幼儿教育工作者。

让我们来逐一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幼儿园及小学课程。

一、幼儿园课程是什么样的学前课程是专为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开发和设计的。

幼儿幼小衔接的难点与突破

幼儿幼小衔接的难点与突破

幼儿幼小衔接的难点与突破幼儿幼小衔接,即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极其关键的环节。

对于孩子、父母、学校、社会来说,它都是一个深深的挑战。

因为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方法、习惯、意识、管理、教学等问题都不同,这就让幼儿幼小衔接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难点。

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它的一些突破口。

一、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差异幼儿园和小学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它们的任务、要求和方法都有所不同。

在学前教育时期,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好奇心,调动积极性,提升能力和认知水平。

而小学又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教育阶段,它要求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课程安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会自我管理等。

也许,有的家长会认为幼儿园的教育目标相对比较轻松,而小学的教育目标相对较高。

然而,在这种观念下,有些宝贝会因为突然走上新的教育阶段,不懂得适应新的学习方法,出现思想偏差,严重影响了其个人和集体的发展。

挑战在于怎样帮助孩子顺利适应小学教育,而最好的方法,即是在这个阶段加强与家长和学校的沟通,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情况。

扩大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的联系,强化宝贝习惯养成和学习习惯,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帮助他们在新的阶段顺利过渡。

二、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比较一个孩子走向成长的过程,离不开父母、亲戚、邻居和社会的支持。

家庭教育中的自主性,社会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学校教育中的功利性,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孩子的成长过程。

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比较中可以发现。

社会教育,更强调孩子的自我发展。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成长,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和目标。

而学校教育则强调孩子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更多关注孩子的团体活动,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和社交技能。

在幼儿幼小衔接时期,家长需要调整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更多地尝试和孩子沟通,推动其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校方也需关注区别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努力树立积极的课堂文化和学习氛围,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逐步适应学校教育体系。

幼儿园和小学的评价体系衔接

幼儿园和小学的评价体系衔接

幼儿园和小学的评价体系衔接评价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幼儿园和小学而言,评价体系的衔接是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过渡的关键。

幼儿园和小学分别代表着孩子们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因此评价体系的衔接需要综合考虑两个阶段的特点和需求。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和小学评价体系的衔接,旨在为教育实践中的相关人员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

一、幼儿园评价体系的特点幼儿园评价体系主要关注幼儿的发展和学习情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综合评价:幼儿园评价体系注重综合评价,包括对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2. 观察评估:幼儿园评价主要依靠观察、记录和收集教师的观察评估表现,如观察幼儿在不同活动中的表现、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的互动等。

3. 个别化评价:幼儿园评价体系注重对每个幼儿的个别化评价,关注他们的发展特点和需求。

二、小学评价体系的特点小学评价体系与幼儿园有着一些区别,主要特点如下:1. 学科评价:小学评价体系重点关注学科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掌握情况,通过考试、作业和课堂表现等方式进行评估。

2. 标准化评价:小学评价体系倾向于标准化评价,比如通过考试成绩进行排名等。

3. 多元评价:除了学科评价外,小学评价体系也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

三、幼儿园和小学评价体系的衔接为了确保幼儿园和小学评价体系的衔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对接教育目标:幼儿园和小学评价体系应该基于共同的教育目标,确保幼儿园阶段培养的能力和品质能无缝衔接到小学阶段。

2. 考虑转变过程:幼儿园和小学评价体系应该考虑到孩子们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过程,采用适合他们发展特点和学习方式的评价方法。

3. 综合评价与学科评价的结合:幼儿园和小学评价体系可以结合综合评价和学科评价,综合反映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

4. 让评价为学习服务: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衡量,更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发现和改进自己的不足。

幼小衔接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幼小衔接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通过分析成功案例,可以提炼有效的衔接策略,供其他地区参考。
未来研究方向
对幼小衔接的进一步研究领域
科技对衔接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衔接策略;长期跟踪衔接效果
进一步的研究有助于优化现有的衔接策略,并探索新的解决方案。
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特点,有助于设计有效的衔接策略。
适应问题
学生在幼小衔接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学习方法的变化;社交环境的变化;学业压力的增加
了解这些挑战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支持措施,帮助学生顺利过渡。
教师角色
教师在衔接中的作用
促进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了解学生的背景和需求;设计适应性课程和活动
教师的积极参与可以提高衔接工作的效果,减少学生的适应困难。
幼小衔接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领域
内容
具体描述
研究意义
研究背景
幼小衔接的定义和现状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过渡期;研究表明,衔接不良会导致儿童在小学阶段面临适应困难。
理解衔接的概念和现状有助于识别问题,并为改进衔接提供依据。
教育阶段差异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不同
教育目标:幼儿园注重全面发展,小学注重学科知识;教学方法: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小学以课堂教学为主。
家长参与
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作用
支持孩子的过渡过程;与学校保持沟通;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
家长的支持和参与有助于学生的适应,增强教育效果。
政策支持
政府和教育机构对衔接的政策和支持
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培训和资源;进行研究和评估
政策支持能够为衔接工作的实施提供系统化的指导和资源。
实践案例
成功的幼小衔接实践案例
某些学校的衔接课程;特定地区的衔接计划;成功的教师合作项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区别及有效衔接
幼儿园和小学是相互衔接的两个教育阶段。

幼儿园与小学在教育性质、课
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有所不同。

1.幼儿园属于非义务教育,而小学属于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等特点,即让每个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
会的义务。

因此,家长必须将适龄孩子送到学校接受小学教育。

2.幼儿园“教养并重”,小学则“以教为主”。

幼儿园除了对儿童进行全面、和谐发展的启蒙教育外,还要给儿童以生活
照料和养育等。

小学则要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对孩子进行有目的、
有计划的德、智、体等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每门课程都有明确、具体的
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

还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形成
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幼儿园课程是综合性的,将各领域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以主题方式呈现。

小学课程则以分科为主,如语文、英语、数学、自然、体育与健身、唱游、美
术等,还有各类兴趣活动和探究活动等。

4.幼儿园以游戏为主,注重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

小学则
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师除采用讲授的形式教学外,还非常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探究、讨论、表达等方式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

教育内容的变化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的主要活动是游戏,小学教育是对儿童进行系统的文化
知识教育的开始,学习成为孩子们主要的任务,孩子需要付出相当紧张的体力
劳动和脑力劳动。

活动形式的变化
幼儿园活动生动有趣,孩子们不会感到枯燥,而小学是通过课堂授课的形
式进行学习,教师的教学任务大多是通过讲课、作业、检查、考试来完成,这对儿童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压力,需要孩子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自控要求的变化
幼儿园虽然也很重视幼儿行为规范的要求,但纪律的约束度没有小学那么
高。

孩子一旦上了小学,他们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还要学习他虽不感兴趣但又必须掌握的知识。

因此儿童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必须有较强的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

而幼儿园是从尊重孩子角度出发,以孩子兴趣点为重.
所以,我们更侧重对幼儿三大能力:自控能力,自理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为幼儿跨入小学更能适应小学生活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家长不要认为幼儿园只是一个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的地方,其他什么都不学。

其实不然,你的孩子在游戏、生活、运动、学习中学会了交往、懂得了礼貌、有了爱护环境的意识,能关心他人,尊敬长辈等等,这些难道不比认识一个字,学会一道计算题来的更有意义、更为重要吗?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科学启蒙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和指导要点等作了具体、明确的阐述。

学习《纲要》有关内容,结合自身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研究的实践,我们发现,在我们的教材中,也是以主体活动的形式整合的,以《纲要〉〉中的五大领域为主体教育,在主体中的各个活动都注重了综合性、尝试性、趣味性。

在这五大领域活动中最能体现尝试性的是科学活动。

尝试是创造的前提,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尝试开始,没有尝试何来创造。

可以说尝试是成功的阶梯。

在活动中我是怎样突出尝试教学的呢?几点如下:
一、尝试教学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的“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思想和陶行知先生的“解放手、解放脚”的观点,都倡导幼儿自己参与活动学习。

由此可见,让幼儿参与活动,通过游戏、操作、增强幼儿的尝试意识,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尝试氛围,激发幼儿尝试的愿望。

愿望是一切活动顺利开展的前奏曲,当幼儿愿意尝试时,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争着去试。

根据幼儿这一特点,我就特别的注意抓住这一时机,激发与新概念紧密相关的积极情感。

如在:教材“试试看,真有趣”这一主体活动中的《吹泡泡〉〉,我和幼儿共同利用塑料杯子、塑料管子、洗洁净和洗衣粉水到室外吹泡泡,使幼儿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掌握了泡泡在阳光下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用什么方法让泡泡飞高、飞低?此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尝试愿望。

(二)丰富尝试内容,把握尝试时机。

科学教育内容多,涉及面广,但都是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自然规律。

我在设计尝试活动时,准确的把握材料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尝试问题让幼儿进行尝试。

如在:“玩泥巴”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特点和本节课的重点,设置了尝试内容:以出示泥塑物品激发幼儿的兴趣,再让幼儿用手触摸泥土,说说摸起来有什么感觉?你们能不能用你手中的泥土捏出一个你喜欢的物品或小动物等。

总之,尝试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形式不多,以便于有幼儿尝试的过程,并能从中感受到乐趣。

(三)提供丰富尝试的材料。

丰富的材料是幼儿尝试的物质基础,在每次活动前,我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如:在“试试看,真有趣”这一主题《细细的沙》的活动里,我首先选择好玩沙的场地,准备各种玩沙容器和玩具,小桶、小铲、小勺、小壶、带孔的塑料盒子等。

我出示这些物品让孩子们观察,并让他们自由操作。

由于材料充足,孩子们玩起来随心所欲,有利于从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扩宽思路。

二、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科学教育活动不论什么时候都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的教学中,幼儿往往只是教师命令的执行者,而不是活动的主体,孩子们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而运用尝试教学较好地改变了“你教我学”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使幼儿通过自身的看、摸、练和自身的探索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幼儿的尝试精神。

(一)抓住时机,因势利导。

在自由活动中,在与同伴的交谈中,孩子们往往能够获得丰富的经验,因此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及时给与指导,让其成为激发幼儿尝试精神的有效手段。

如: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幼儿对被风吹起的塑料袋产生了兴趣,在追逐之后,出现了疑问:“为什么它会上天呢?它又为什么能飞得那么高?一会儿又飞得那么低呢?”孩子们在饶有兴趣的讨论着,这是我也参与其中,引导幼儿得出是风大、风小的原因,虽然幼儿已经感觉到了风的存在,但这只是直觉体验,还没真正弄懂真正的原因。

让他们带着问题生成了“风从哪里来”的实验活动,掌握了“空气流动”形成风的道理。

活动后我们师生共同制作了小风车等玩具,让幼儿带着玩具到室外活动从中感受到风的存在,并扩大了幼儿的知识领域,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

(二)引导幼儿自由尝试,自我发展,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萌发幼儿的好奇心。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要重视幼儿的活动过程,要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如:
在智力游戏中的“浮上来,沉下去”的活动中,幼儿第一次尝试完,我就组织幼儿讲出你发现那些东西沉在水底?那些东西浮在水面?幼儿答案各不相同,焦点聚集到了一个瓶子上。

“为什么有的瓶子会浮在水面上?有的会沉入水底?”并没有肯定哪种说法是对的,而是让幼儿再去试一试。

幼儿通过再次尝试,结果发现空的瓶子会浮在水面,而当瓶子里装满水就会沉下去等。

这一活动,增加了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

(三)设置尝试困难,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科学尝试活动中,我精心设计了一些活动,有意识地让幼儿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如:还是在“浮起来,沉下去”的活动中,我给每组人手一份橡皮泥,让幼儿观察到整个橡皮泥放入水中会沉下去,我问小朋友:那你们能不能想办法不让它沉下去呢?接着孩子们又进行了尝试,有失败,有成功,有的幼儿将橡皮泥捏成了“小船”就浮在了水面上,有的幼儿把橡皮泥放在了塑料玩具上也浮在了水面上。

通过活动,幼儿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

三、运用尝试教学促进了幼儿能力的发展
(一)提高了幼儿的尝试精神,增强了幼儿的尝试意识。

幼儿对任何事情都非常的好奇,都要亲自试一试,对不懂的问题都想问个“为什么”。

如:在“小蝌蚪找妈***活动中,小朋友争着问:“为什么小蝌蚪与自己的妈妈长得一点都不像?”“为什么青蛙的孩子不叫青蛙而叫小蝌蚪呢?”有时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我都难以回答。

(二)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重在教师的指导。

幼儿的尝试和教师的指导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

如:“芽芽笑了”这一活动中,在幼儿进行尝试活动时,我发现有的幼儿没有挑选种子就开始倒水,我立刻去指导,教给幼儿挑选种子的方法。

种子发芽需要时间,可有的幼儿却等不及,经常拿开纱布,把种子放在手中观察,我便马上过去轻声的告诉他:“种子发芽,喜欢一个安静的地方,需要我们耐心的等待,。

”因此,培养了幼儿观察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能力,尝试到了种植的乐趣,从而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三)发展了幼儿的智力,培养了幼儿的能力。

通过尝试活动,幼儿感到周围世界是自己发现的,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因而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建立和发展,并产生了继续探索的愿望,观察力、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也都有了提高。

(四)运用尝试教学促进了科学教育活动的发展
科学教育活动再也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和尝试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渗透尝试精神,从而带动了科学教育活动更好的发展。

总之,在幼儿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尊重幼儿的兴趣,及时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纳入生成活动内容。

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去学习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达到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