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政策的本质及内涵.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时间为3小时,总分为150分),共包括农村社会学(50分)、农业政策学(50分)和农业经济学(50分)三部分,这三部分的考试大纲分述如下:一、农村社会学(部分)(一)考试大纲的性质《农村社会学》是北京农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科目之一,占《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内容的三分之一。
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大纲的编制依据和适用范围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李守经主编的《农村社会学》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农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三)考试内容1、乡村建设运动。
2、农民的社会化及其特征。
3、农村家庭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4、农村邻里关系及其特点。
5、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类型及其功能。
6、农村社区的类型与特点。
7、中国农村的社会分层结构及其分化。
8、农村社会流动。
9、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及现状。
10、农村社会控制的原则与机制。
(四)考试要求要求考生应全面掌握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分析和说明生活中的社会现象。
(五)试卷结构(农村社会学考试内容占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基础课试卷内容的三分之一,按照试卷总分150分计,农村社会学按50分设计试题结构)名词解释 10分简答题 25分论述题 15分(六)考试方式及时间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七)主要参考书[1]《农村社会学》,李守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二、农业政策学(部分)(一)考试大纲的性质《农业政策学》是报考北京农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农业知识综合课考试内容的三分之一。
为便于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了解考试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大纲的编制依据和适用范围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何忠伟主编的《中国农业政策与法规》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农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农业政策解读与农业发展
农业政策解读与农业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解读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旨在对农业政策进行解读,并探讨这些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农业政策解读1. 农业政策的背景与意义农业政策是指国家为了促进农业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它的制定背景是为了解决农业领域的问题,提升农业的持续发展能力,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福利。
2. 农业政策的内容与方向农业政策的内容包括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农产品流通等方面。
它的方向是通过制定利于农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的农业保护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民的利益。
3. 农业政策的具体措施农业政策的具体措施包括提供土地承包制度、农业补贴政策、农村金融政策、农产品价格支持等。
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并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二、农业发展情况1. 农业发展的现状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稳步增长,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 农业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尽管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例如,农业生产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村地区投入不足和基础设施薄弱问题等。
这些问题亟需得到解决,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1. 农业政策的积极影响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产品供应。
此外,政策的出台还可以促使农民加强农业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
2. 农业政策的挑战与改进尽管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改进的空间。
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避免出现过度干预或不合理的政策措施。
同时,政策的执行需加强监管和评估,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落地生效。
农业政策学教学大纲
《农业政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440104008学时:32学时(含课外学时)学分:2分适用对象:本门课程教学对象是农林经济管理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考核要求:闭卷考试。
成绩评定:总成绩=平时成绩*20%+期中考试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60%。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推荐教材:《农业政策学》孔祥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主要参考书:1. 钟甫宁主编:《农业政策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2. 李兰英主编:《政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3.《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主办。
4.《中国农村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5.《中国农村观察》,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6.《农业技术经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主办。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农业政策学》课程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骨干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农业政策的基本原理、理论和基本方法,具体了解和掌握我国关于农业方面的基本、重要的农业政策,学会用政策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今后毕业论文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农业政策的本质及内涵,农业政策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2.理解并掌握农业政策的制定过程、执行过程,了解农业政策的评估方法和调整手段;3.掌握农业结构政策、农业土地政策、农村人力资源政策、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农产品流通政策、农业政策与金融政策、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农村社会发展政策等具体政策的内容。
4.掌握《农业法》、《土地承包法》主要内容。
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2 农业政策分析框架 13 农业政策制定 14 农业政策执行 15 农业政策评估 26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27 农业法律体系 18 农业土地政策 19 农业金融政策 210 农业劳动力转移政策 211 农业价格政策 412 农业税收与补贴政策 213 农产品流通政策 114 农业对外开放政策 115 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政策 116 农民合作社政策 117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政策 118 农业科技政策 119 农业基础设施政策 220 粮食政策 121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 122 农业资源与环境政策 123 农村扶贫开发政策 132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农业政策学是农经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在大四的最后一个阶段开设,故无后续课程,其主要目标是对大学四年所学相关农林经济管理的专业知识的整合,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2017年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课程教学大纲
贵州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任课教师姓名:曹国璠课程名称: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课内学时数: 36 学分数: 2.0使用院系部和专业:农学院各专业开课学期:第一学期开课时间:教学第 10 周—教学第 14 周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是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之一,其任务是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学习农业政策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体了解和掌握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政策,学会用政策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研究和解决农业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在内容上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当代农业科技展望。
第二部分是政策学总论,主要介绍政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涉农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调整。
第三部分为三农政策各论,主要介绍我国涉农的一些基本的、重要的、具体的政策。
二、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当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趋势。
2、理解政策的本质及内涵,农业政策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3、理解并掌握政策的制定过程和执行过程,了解政策的评估方法和调整手段;4、掌握农业结构政策、农业土地政策、农村人力资源政策、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农产品流通政策、农业财政与金融政策、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农村社会发展政策等具体政策的有关内容。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第1章当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4学时)一、优种化趋势二、生物制剂趋势三、可持续化趋势四、信息化趋势五、产业化趋势第2章政策学概述(4学时)一、政策的本质二、政策的涵义三、农业政策的类型四、政策学的产生与发展第3章政策的制定(4学时)一、政策问题的确定二、政策目标三、政策手段的选择与方案设计四、政策方案的论证与决策第4章政策的执行(4学时)一、政策执行的内涵与意义二、政策执行的条件三、政策的具体执行方法与程序第5章农业政策的评估及调整(4学时)一、政策评估的原则和标准二、政策评估的程序和方法三、政策的调整第6章农业结构政策(4学时)一、农业结构政策的目标二、农业区域结构政策三、农业部门结构政策四、农业经营规模政策第7章农业土地政策(4学时)一、我国农业土地政策目标二、农业土地产权政策三、农业土地流转政策四、农业土地保护政策第8章农村人力资源政策(4学时)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政策目标二、农村人力资源基本状况三、农村就业政策及其目标四、农村人力资源流动政策五、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第9章农业科学技术政策(4学时)一、农业科学技术政策的目标二、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政策的内容、特点和作用三、农业技术推广政策内容、目标、措施四、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论文五、主要教学参考资料、网站1、钟甫宁主编,《农村政策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重点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重点基本概念:农业政策——是政策制定机构在其权限范围内为了有效地增进和公平地分配有价值的社会资源与利益而制定的行动指南与准则规范。
农业政策目标——是指农业政策所要实现的一种期望状态或理想结果。
包括:发展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产品安全供给、稳定农产品价格、增加或稳定农民收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改善农村环境等等。
中国的农业政策目标: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土地和各种资源,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稳定农产品价格;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型农村,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我国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①建立社会主义农业市场经济体制;②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③提高农民收入水平;④促进农村社会发展。
农业政策手段——①经济手段,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②行政管制手段,如生产管制、价格管制和信用管制手段等等;③法制手段,即国家依靠法权的强制力量来保障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
农业政策对象——三农农业政策制定——1.整体性原则;2.协调性原则;3.有效性原则;4.效率原则。
农业政策执行——是农业政策立案被采纳后,把农业政策方案所规定的内容变成现实的过程。
它是政策执行者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通过建立组织机构,采取宣传、解释、实施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农业政策评估——见下农业结构政策——就是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用以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内部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构成及其比例的手段及措施。
通过这种调整策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占用的耕地,是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必须确保的耕地的最低需求量,老百姓称之为“吃饭田”、“保命田”的范围。
农综-农业政策与法规
农业政策与法规一、农业政策的本质与内涵;农业政策实施的概念与特点(一)农业政策的本质与内涵P1农业政策是根据党的路线和方针,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制定的激励或约束其经济活动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农业政策从属于一般的经济政策,是部门经济政策。
在狭义上指农业部门政策,其主要目标是保持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增长。
农业政策是党和国家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推动农业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手段和措施。
涵义:农业政策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是党长期领导社会主义农业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党的集体和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二)农业政策实施的概念与特点P41、概念农业政策方案被批准并正式颁布之后,把农业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
2、特点具体性、灵活性、综合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目标的统一性和途径的多样性、决策的多层次性。
二、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农业政策与经济理论密切相关。
有什么样的经济理论,就有什么样的经济政策。
经济理论是对现实经济活动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是经济政策科学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指导经济实践活动和完善人们经济行为的基本原则。
因此,农业政策科学必须重视将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通过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贯彻到经济实践中。
(一)农业政策与经济理论P161、制定农业政策的基本经济理论(1)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把经济问题的分析置于政治研究领域,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政策决策问题。
它所关注的问题有政治个体的行为特征,以及由此引出的利益团体的行为特征对政策决策的影响等。
该理论有助于加深理解各种利益团体对农业政策制定和执行所产生的影响。
(2)经济政策动态学说该理论把政府制定经济政策作为一个内生变量,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经济政策自身内在的演变轨迹。
它揭示了经济政策演变过程中出现的日益复杂化趋势以及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扭曲变形原因,有助于认识政策扭曲的本质。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管理学、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
《农业知识综合四(管理学、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标《农业知识综合四》是农业硕士(农业管理和农村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科目,主要测试考生对于管理学、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等农业综合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大纲根据农业管理和农村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而制定。
二、考试内容及范围(一)管理学1.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2.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发展;3.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4.决策与计划;5.组织设计、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6.沟通与激励;7.控制过程与控制方法;8.管理的创新职能与企业组织创新;(二)农村社会学1.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2.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基本概念;3.中国农村人地关系问题及其对策;4.中国农村经济及其制度变革;5.农村政治及其权力结构变迁;6.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7.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8.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9.农村贫困与农村扶贫;10.乡村振兴与城乡统筹发展;(三)农业政策学1.农业政策的本质与内涵;2.农业政策的制定及执行过程;3.农业政策的评估及调整;4.农业结构政策与农业结构调整;5.农业土地政策与农地流转制度创新;6.农村人力资源政策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7.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技术推广政策;8.农产品流通与农业财政金融政策;9.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与农业的综合支持政策;10.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农业政策。
三、考试要求在答题纸指定位置答题,字迹工整。
四、试卷结构试卷总分150分,试题类型主要包括: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
五、考试方式及时间考试方式:笔试,闭卷;考试时间:180分钟参考书目:1.《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周三多,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2.《农村社会学》(第三版),刘豪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3.《农业政策学》,孔祥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出版。
农业政策学
《农业政策学》钟甫宁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第一章导论(2学时)了解政策、政策科学、农业政策的概念,掌握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的关系。
1.政策与政策科学:政策;政策科学。
2.农业政策的本质与内涵:农业的概念、地位及作用;农业政策及其重要性。
3.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政府政策干预的目标及缺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政策。
第二章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4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农业政策与经济福利的关系,掌握农业政策分析的模型与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
1. 农业政策分析中的经济福利:制定农业政策相关的经济理论简介;农业政策与经济福利的关系;经济福利的概念及其内涵;帕累托最优及其实现条件;福利变化的测度。
2. 农业政策分析模型:理性决策模型;渐进决策模型;系统模型;过程模型;精英模型。
3.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内容;农业政策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农业政策分析的具体方法。
第三章农业政策的制定(4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农业政策问题的确定,农业政策方案的论证与决策。
掌握农业政策目标及农业政策手段的相关内容。
重点掌握农业政策目标的含义与中国具体的农业政策目标。
1. 农业政策问题的确定:农业政策问题的内涵;农业政策问题的基本特征;农业政策问题的认定与论证;构建农业政策问题的方法。
2. 农业政策目标: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含义;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原则;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思路与要求;不同经济制度下的农业政策目标。
3. 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与方案设计: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农业政策方案的设计。
4. 农业政策方案的论证与决策:农业政策方案的比较论证;农业政策方案的决策;农业政策方案的修正与完善;农业政策方案的采纳与合法化。
第四章农业政策的执行过程(4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农业政策执行的内涵、特点与作用。
掌握农业政策具体执行的原则与要求、农业政策执行模型、农业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重点掌握农业政策执行模型、农业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甘肃农业大学342 农业知识综合四(“农村政策学”部分)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共3页
第3页
试题类型 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参考书目
[1]《农业政策学》(第二版),钟甫宁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年 [2]《农业政策学》,孔祥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年 [3]《政策学》,李兰英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年
一、政策及农业政策 1.政策与政策科学
2.农业政策的本质与内涵
3.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 4.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农业政策分析
考查
1.农业政策分析因素 2. 农业政策分析模型
3.农业政策分析方法(基本内容)
内容
三、农业政策制定 1.农业政策问题的确定:农业政策问题内涵、特征;农业政策问题论证及方法
范围
2.农业政策目标:农业政策目标确定原则、思路与要求 3.农业政策方案规划:农业政策手段;农业政策方案论证 4.农业政策方案合法化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 342 科目名称:《 农业知识综合四》“农村政策学”部分
考查目标
通过该门课程的考试,真实反映考生对农业政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掌 握程度,反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农业政策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并以此作为我 校选拔硕士研究生的重要依据。
共3页
第2页
1.农产品流通政策目标及手段 2.农产品价格政策目标与手段 3.农产品外贸政策目标与手段 4.农产品质量安全内涵、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 5.农产品流通政策沿革与改革趋势 十二、农业财政与金融政策 1.农业税收与补贴政策的内涵、目标与工具 2.农业金融政策内涵、目标与工具 3.农业财政、金融政策历史沿革与改革趋势 十三、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 1.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目标及措施 2.粮食安全与粮食政策工具 3.农业环境保护现状、特点与政策手段 4.农业资源现状、特点与政策手段 十四、农村社会发展政策 1.我国农村人口政策的目标及内容 2.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政策目标及政策措施 3.农村贫困含义、测量与扶贫政策工具 4.农村社会保障内涵、现状与政策工具
钟甫宁 农业政策学 第一章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政策
政府通常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对农业实行 干预,干预的内容包括:(*) ①为农民提供直接补贴;(粮食补贴) ②提供农业信贷服务;(邮政储蓄) ③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最低收购) ④提供农业教育的科技服务;(农技站) ⑤对土地资源和环境进行保护;(退耕还林) ⑥建立农产品储备制度;(中储粮) ⑦实行食物分配计划。(粮票)
学习文档第二节农业政策的本质及其内涵一农业政策的概念地位及作用二农业政策及其重要性学习文档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说文解词农业广义种植业狭义的农业林业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渔业副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学习文档学习文档学习文档学习文档学习文档学习文档学习文档学习文档芒草学习文档高粱学习文档学习文档学习文档学习文档
一、农业政策的概念、地位及作用
一、农业的概念 最大特点: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交织
在一起。 其他特点:土地的不可替代性;自然环境因 素对农业有较强的影响力;农业的生产周期长; 农业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农产品体积 大、价值低、易腐烂、难储运;农业生产单位往 往是一家一户等等。
三、农业的作用
动,干预哪些经济活动,怎样干预经济活动。
中国正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要市场经济,政 策科学还刚刚起步,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政策科学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要破除“政府无所不能,政府永远正确的看法” 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全盘否定政府政策的极端倾向,只有不断发展我 国的政策科学,才能使我国的各项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价不断科学化。
依据政府行为影响的范围分类,一般可以 把政策分为不同类型和层次,如社会政策、 技术政策、农业政策、农业市场政策等等。
早期的资本主义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出来维持社会秩序以外,发对政府在社会、 经济、文化采取任何形式的干预行动。 (古典经济学派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 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大到国家,小 到社会,家庭) 各有极端的案例: 大萧条之前的美国 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
第三至五章农业政策的制定
(三)主要的农业政策手段 1、价格和收入政策手段 (1)市场干预类手段。
限制农产品供应的政策手段包括: A. 征收特别关税。B. 进口许可证。C. 非关税壁 垒措施。D. 农场生产定额、耕地休闲、职业培 训等优惠政策。 刺激农产品需求增加的政策手段包括:A. 出口补 贴;B. 消费补贴;C. 政府代理商以保护价收购。
法。目的是为精确有效地认定导致问题情景的原 因而提供一套有效的思维方法。
第三至五章农业政策的制定
层次分析可以帮助人们分析以下三种 原因:
可能原因:是事件或行为,不论它和政策认定的
关系如何,只要是可能促成政策问题情景发生的, 便都是可能原因。
合理的原因:是在科学研究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
对问题形势的出现可能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
对类似问题的确认,寻求政策问题的成因、性质 及类别的方法。
类比分析主要是调查问题的相似性,以便
帮助政策分析人员根据类比的结果,对政策问题 的内涵进行分析。
第三至五章农业政策的制定
特点:
1、类比分析基本假设是:分析人员如果能够觉 察问题所存在的相同或相似的关系,将有助于 提高分析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农业发展政策与结构政策手段 促进农业技术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研
究与推广 改善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政策和措施—
—土地整合和土地利用项目方面的政 策、退出农场经营补贴
第三至五章农业政策的制定
发达国家常用的农业政策工具
第三至五章农业政策的制定
二、农业政策方案设计 农业政策方案的设计,就是在农业
政策目标既定的条件下,寻求与组合 可达到目标的农业政策措施和手段。
第三至五章农业政策的制定
第四节 农业政策方案的论证与决策 一、农业政策方案的比较论证 (一)农业政策方案比较论证遵循的原则
农业政策整理
第一章什么是政策?政策是指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
政策的特点⑴政策具有阶级性特点。
⑵政策具有全球性特点。
⑶政策具有原则性特点⑷政策具有稳定性特点⑸政策具有阶段性特点法律(Law)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政策背景它是政策作用的对象及其周围环境的现状。
是政策形成的起点。
政策目标它是政策作用于对象以后希望其改变的理想状况。
是政策运行的终点。
政策手段它是政府所采取的如何把其认为不合理的现状改变成理想状况的一系列措施。
农业的含义在我国现阶段,狭义的农业是指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则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
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还把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的农业生产产前部门和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农业生产产后部门也包括在内。
现在我们常将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等也包括在农业的范围内。
《农业法》所称农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现代农业的基本内容是:它是以现代产业的理念为指导、以产业关联关系为基础、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现代产业组织为纽带的可持续发展的包括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的有机系统。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可以看出,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原有的第一产业扩大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现代农业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
农业政策的涵义农业政策是国民经济政策中的一个主要分支,是指党和政府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内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而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准则的总称。
现代农业政策的含义它是指党和政府为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而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准则的总称。
农业政策
中国农业政策的基本内容
中国 农业 政策 基本 内容 ㈠
基本 耕地 粮食 经营 保土地保护计划护 安全 制度 制度 政策
结构 调整 政策
农产品 质量 安全 政策
农业 农业 税收 补贴 政目前农业补贴政策内 政策
中国农业政策的基本内容
中国 农业 政策 基本 内容 ㈡
价格 支持 政策
市场 流通 政策
产品 贸易 政策
㈤、加强四川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思路与
对策
思路:
以源头管理推动全过程管理 以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 以土地流转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以例行监测推动制度建设 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社区内部监督机制 以社会参与实现城乡互动
㈤、加强四川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思路与
对策
㈢、四川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面临的基本制约
农产品总量丰富但商品率低 生产规模普遍较小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仍然有待加强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农业标准化程度低 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Hale Waihona Puke ㈣、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作中存在
的问题
监管体制不顺、责任不明 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和农业投入品问题严重 检验检测体系有待完善 组织化程度低的小农户生产模式造成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低 农产品流通领域经营主体规模较小 消费者消费观念不科学 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还未建立
农业政策的内涵和特性
农业政策的内涵:农业政策是政府在一定时期为促进农业发展而提出的 具体措施和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者说是政府用以确立农业生产、交换、 分配和消费的基础的一些基本规则 ,。其基本功能是引导各种社会力 量和资源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农业政策是一个牵涉多种因素的错 综复杂的过程,对它的深刻理解和研究,只有在人们以关于它的内部 关系和运行机制及演进规律的知识武装起来的时候,才有可能。 农业政策的特性:一般农业政策的特性:A.内容上的纲领性 B.应用上 的灵活性 C.政策效力的有限性 D.形式上的多样性 E.工作范围的 广泛性 。中国农业政策的特性:⑴、主导性⑵、渐进性⑶、差异性⑷、 市场化 ⑸、法制化 制定农业政策应把握的原则: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上尊重 农民的民主权益。
农业政策学-导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对社会生活 的政策干预更趋全面,加强对科技、社会 发展、资源开发利用、环保等领域的干预, 一些政策的制定、执行、检查、修正放在 全球背景上。
现代社会靠什么来进行治理? 现代社会的发展目标靠什么方式来实现? 是依靠军队?监狱?干部?道德?法律? 还是……? 现代社会的国家和政党,普遍地将各类政 策作为实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 面发展目标的工具手段和行为准则。
1951年,美国学者H.Lesswell&D.Lerner 《政策科学:近年在范畴与方法上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形成学科。
政策科学的研究内容
1、基本概念研究 政策定义问题、政策本质问题、政策的特 点研究、政策学基本概念研究。 2、基本理论研究 政策系统概念研究、政策系统结构和功能 研究、政策进化机制研究、政策运动的一 般规律研究。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之间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政策的落实离不开具体的人,人是会犯错误的 政策的手不能伸的太长,也要尊重市场机制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政策
农业自身特点和地位,决定了政府必须进行干预;但政府 的干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力的 问题,政府要积极主动采取政策措施。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农业政策干预手段主要有: 面向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 农业信贷服务政策 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政策 农业教育和科技服务政策 土地资源和环境政策 农产品储备制度和政策 食物分配计划 这些干预措施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 加和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
第三节 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
一、市场机制不完美是农业政策 形成的逻辑起点
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是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两 种主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市场机制是有效 且成本较低的手段,但是:
三农政策解析报告
三农政策解析报告三农政策是指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
2004年,在宏观调控中注重加强农业,实行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
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这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推动三农政策的有效实施,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这些政策的内容和目标。
以下是对三农政策进行解析的报告:一、农业政策农业政策是三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农业政策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稳定粮食生产: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生计。
2.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状况,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 保护和支持农民:通过提高农业补贴、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加强农业技术支持和培训等方式,保护和支持农民的利益。
二、农村政策农村政策是三农政策的重要环节,其核心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并推进农村现代化。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农村政策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修建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和电力通信设施等,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建设,提高农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3.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等措施,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农民政策农民政策是三农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其核心是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收入并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农民政策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农民土地权益:通过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规范土地流转等措施,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保障。
农综-农业政策与法规
农业政策与法规一、农业政策的本质与内涵;农业政策实施的概念与特点(一)农业政策的本质与内涵P1农业政策是根据党的路线和方针,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制定的激励或约束其经济活动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农业政策从属于一般的经济政策,是部门经济政策。
在狭义上指农业部门政策,其主要目标是保持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增长。
农业政策是党和国家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推动农业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手段和措施。
涵义:农业政策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是党长期领导社会主义农业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党的集体和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二)农业政策实施的概念与特点P41、概念农业政策方案被批准并正式颁布之后,把农业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
2、特点具体性、灵活性、综合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目标的统一性和途径的多样性、决策的多层次性。
二、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农业政策与经济理论密切相关。
有什么样的经济理论,就有什么样的经济政策。
经济理论是对现实经济活动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是经济政策科学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指导经济实践活动和完善人们经济行为的基本原则。
因此,农业政策科学必须重视将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通过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贯彻到经济实践中。
(一)农业政策与经济理论P161、制定农业政策的基本经济理论(1)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把经济问题的分析置于政治研究领域,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政策决策问题。
它所关注的问题有政治个体的行为特征,以及由此引出的利益团体的行为特征对政策决策的影响等。
该理论有助于加深理解各种利益团体对农业政策制定和执行所产生的影响。
(2)经济政策动态学说该理论把政府制定经济政策作为一个内生变量,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经济政策自身内在的演变轨迹。
它揭示了经济政策演变过程中出现的日益复杂化趋势以及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扭曲变形原因,有助于认识政策扭曲的本质。
甘肃农业大学342农业知识综合四(农村政策学)2020年考研专业初试大纲
《农业知识综合四》“农村政策学” 科目大纲
学院名称(盖章):
财经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 制 时 间: 2018 年 9 月 13 日
1
科目类型 考查目标 考试要求 相关书目
《农村政策学》
科目三
√
科目四
通过该门课程的考试,真实反映考生对农业政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 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反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农业政策问题的能力 与水平,并以此作为我校选拨硕士研究生的重要依据。
2
4.农业政策执行的主要原则方法和基本程序。 (五)农业政策的评估及调整 1.农业政策评估的原则和标准;2.农业政策评估的方法、内容和程序;3.农业政 策调整的原则、内容及形式。 (六)农业结构政策 1.农业结构政策的具体目标;2. 比较优势理论与农业区域结构;农业区域结构政 策目标;农业区域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3.农业部门结构的概念及政 策。4.农业经营规模的内涵;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政策建议。 (七) 农业土地政策 1.确定土地政策目标的原则;土地政策目标的演变;2.农业土地所有政策、使用 政策;3.国内外农业土地流转政策;4.基本农田保护政策。 (八)农村人力资源政策 1.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农村人力资源政策的内容与目标;2.21 世纪我 国农村就业形势与特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扩大就业政策;3.农村人力资源流动 的理论与政策模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流动政策的形成与缺陷;农村人力资源政 策措施。 4.21 世纪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原则及途径。 (九)农业科学技术政策 1.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政策的主要内容;2.农业技术推广原则、基本思路及目标; 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措施;农业技术推广发展趋势探索。 (十)农产品流通政策 1.农产品流通政策目标及手段;2.国内农产品流通和价格体制与政策演变;3.农 产品出口鼓励政策;进口限制政策;出口限制与进口鼓励政策;4.农产品市场结 构的主要类型及特点及市场管制措施; (十一)农业财政与金融政策 1..农业投资的投入机制及政策;2.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及评价;3.我国农村金融组 织体系;农业金融政策的内容及改革 (十二) 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 1.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目标及措施;2.我国面临的环境危机及农业环境政策;3. 我国面临的资源危机及资源保护政策; (十三) 农村社会发展政策 1.我国农村人口政策的目标及内容;2.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政策目标及政 策措施;3.贫困的含义及测量;我国扶贫进展以及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我国扶 贫政策及扶贫方式的选择;4.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问题及保障体制建 设目标与政策选择。
农业政策学 - 财政金融与农村社会发展篇
第一节 农业政策问题的确定
一、农业政策问题的内涵
指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来加以解决 的一些特定问题。具体: 1.农业政策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2.农业政策问题能够被多数人觉察、认同并受其 影响。 3.农业政策问题必须依赖政府加以解决。
二、农业政策问题的基本特征
1.农业政策问题具有相互依赖性 2.农业政策问题具有客观性 3.农业政策问题具有人为性性 4.农业政策问题具有动态性 5.农业政策问题具有历史性
3.否决政策手段利小弊大的方案 三、农业政策方案的修正与完善
即根据农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及时 纠正政策执行中出现的偏差,补充、调整、完善农 业政策方案。
四、农业政策方案的采纳与合法化
农业政策的采纳 决策机关或执政党和国家领导人决定采取某项农 业政策的行动。 影响因素:(1)政策采纳者的地位、素质以及对 政策的态度;(2)政策方案本身的质量;(3)政 策实施的环境条件
假设分析法的基本特征:
①从解决方案出发,而非从问题出发 ②分析过程中始终使用相同的资料 ③系统地提出主要问题,创造性地处理各种假设与方法 之间的冲突
假设分析法的步骤:
①确定相关人群 ②假设的呈现(理清基本假设) ③假设的论证(比较评估假设) ④汇集优选假设 ⑤假设的合成(综合研究,提出方案)
第二节 农业政策目标的确定
农业的作用: 为社会存续和发展提供基本物质保障; 为经济发展提供要素贡献; 为其他经济部门提供市场; 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紧缺的外汇; 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农业政策的涵义及其重要性 什么政策属于农业政策? 狭义 广义 狭义的农业政策就是指农业部门政策,其主要目 标是保持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增长。 广义的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 济和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方面 的重要方面和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 行动的总称。 广义的农业政策涉及农业、农民、农 村的其他领域,如农村环境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之二
农业政策的本质及内涵
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一.政策的本质属性:
为了实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目标,政府凭借权力,通过政策来规范个人、家庭、企业、社会团体的行为和政府部门的行为。
因此,为了实现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措施和行动也包括在政策范畴之中。
1.政策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政策是统治集团实现本阶级利益的一种工具。
任何一个阶级社会的政策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2.政策是社会各利益体共同作用,以政府活动为主体的协调行为的规范准则。
3.政策的导向性
政策主要是在一定信念、价值观和目标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工作。
二.政策的逻辑体系与分类
1.逻辑体系:
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手段。
政策背景:是政策的起点,是作用的对象及其周围环境的现状;
政策目标是终点,是作用对象后希望(预期)的理想状况;
政策手段:是起点到终点的桥梁,是改变现状到理想状态的措施。
2.政策背景与政策目标的同向性
全世界各国政府对社会生活的政策干预趋向全面化。
随着经济化的全球化,人类面的资源、环境问题随全球化加深;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都日益具有全球性质。
因此,政府和个人、家庭、企业、社会团体之间的交换活
动也逐渐超越国界,一些政策的制定、执行和检查修正必须放在全球的背景之上,
在地区和世界范围内相互协调。
由此,政策目标的确定是依据背景而定。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必须考虑全球范围、地区发展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与全社会的协调发展四个方面。
三.政策科学
政策科学是人们对政策运动规律的总结。
拉斯韦尔(H.Lsswell)<U.S.A>最早提出“政策科学”的概念。
1951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与勒恩(D.Lerner)合著《政策科学:近来在范畴和方法上的发展》一书为政策科学诞生的标志。
政策科学主要研究政府制定政策、运用政策管理国家和社会等腰三角形的一系
列行为。
四.农业的概念、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农业政策作用的对象。
1.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人类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生长发育机能以获取劳动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1)农业与其他部门相比具有其显著的特点。
而最根本的特点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在一起。
2)其他特点:
(1)土地不可替代;(2)自然环境对农业的较强影响力;(3)农业生产周期长;
(4)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5)农产品体积大、价值低、难储运、
易腐烂;(6)农业生产单位以农户为多数,规模小。
2.农业的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同时也是最古老、最基础的部门。
[农业的发展,其他部门才得以发展。
如果没有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剩余的增加,其他国民经济部门生产和发展是不可能的。
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的最终实现,有耐于农业问题的彻底解决。
这是全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
1)国民经济现代化早期(一期):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主要部门,其他国民经济部门的发展有赖于农业发展。
这一阶段,农业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积累资金,提供原始积
累。
例如:1949—1979年的30年中,建国以来国有资产积累(79)为7900亿元,全部来自于农业积累(产品之剪刀差)。
2)保护农业发展(二期)阶段:
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发展速度变慢,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比重)不断下降,国家开始实行保护农业发展,经策、财政、社会财富再
分配实行支持农业、发展农业的方针。
3)我国的进程:
公元2000年以前,我国完全处在第一阶段。
2001年后,以费改税、退耕还林、退耕还湖为标志,开始全国范围内从第一期向第二阶段过渡。
3.农业的作用
一个国家的社会生存安全全靠农业。
繁荣和经济发达程度依靠二、三产业。
1)为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1)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
(2)农产品的充足、稳定供给是人们生活稳定的保证,也是国家安全的
保证。
2)为经济发展做出要素贡献。
在贫穷向富裕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的重要贡献突出表现在:为其他经济部门提供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
3)为农业以外的经济部门提供市场。
4)为经济发展提供紧缺的外汇。
5)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农业是国家的绿色资源,是自然景观、乐生环境的供给者。
五.农业政策的本质与涵义。
1.农业政策:
是政府为了实现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农业政策的主体部分从属于一般经济政策,属于部门经济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农业政策的目标:
保持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增长(可持续发展)。
通常在农业的生产结构,组织形式,资源配置以及生产要素和产品流通等领域制定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政策,引
导市场中各行为主体做出符合总体利益的决策,并且保障最终目标的实现。
3.涵义:
因为农业、农民、农村三个方面的问题的密切关系,广义的农业政策涉及“三农”和农村的其他领域。
例如:农业环境和农村社会发展政策就超出农业生产和经济范畴。
4.特点:
1)农业的特点决定政策特点:
(1)农业是弱质产业,动植物自然生产的制约性,规模小,难以竞争,缺乏竞争力;
(2)农产品关系人们生存,供给量与价格不能出现大波动;农产品供给与价格变化可引起社会安定局面变化;政府确保农业市场地位和竞争力是确保社会
与经济稳定的一个必要工作。
2)农业生产关系决定政策特点:
(1)农业生产者精心投入脑、体力和时间、资金、自然资源等;
(2)农业生产的生物生产难以标准化;
(3)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多样化;
(4)生产资料的不同占有形式。
3)农民随经济发展,其收入递减趋势是政府必须解决的职责;
4)农村人口非农化(城镇化)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是政府调控中的一大艰巨
任务。
(1)人口转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问题;
(2)人口非农化依赖农业的积累盈余,同时减少农村财富的衰减农业效应。
(3)非农化对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呈现负面影响。
5)农业经济比重下降与农村人口非农化带来的边缘化效应。
5.重要性:
1)农业政策是调控国民经济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
2)农业政策是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
3)农业政策是确保农业、农民、农村繁荣发展的有力保证。
六.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
1.政府政策的作用与局限
从农业政策的重要性,我们可基本了解政府的重要作用范围。
但政府介入市场、干预市场机制为基础,协调局部与整体利益的矛盾,遏制或限制市场自发运行产生的经济波动和农业这一脆弱的经济部门的损害,确保以农产品为主的公共产品的持续稳定供应。
但是,政策干预也有显见缺陷。
1)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一种政治和行政行为,目标不能与市场经济的理想目标
完全一致;其措施不能完全与市场机制相容;
2)政策是由人制定与实施的,因此政策制定与实施者的思想理论素养、方法有可能造成政策的局限或失败
3)政策的制定过程、执行与修正过程与市场和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和局部地区具体情况不一定完全相符合;超前、滞后及片面性均影响实际执行效果,导致制定政策目标不能实现。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政策
1)市场经济体制下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
生产力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因此,市场机制与运行中不足的方面(负面)影响,需要政府政策调控,补救市场失灵或局限性。
3.市场的缺陷
1)市场机制本身不能解决社会目标问题
(1)市场经济中,各决策主体追求自身效率,追求自身资源的最优配置和
利益最大化;
(2)市场调节可能造成对社会公正的严重损害,或激化社会矛盾。
2)市场经济无法承担公共职能
(1)公共产品的外部性特征,决定私人产品,生产部门不愿生产、提供或
不能生产、提供。
(2)公共产品需要政府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提供。
3)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具有一定盲目性
市场机制是自发运行的,难以避免盲目性,甚至出现无政府状态,带来社会的不稳定。
4.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通常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对农业实行(“三农”)干预,主要有:1)为农民直接提供补贴:
2)提供农业信贷服务;
3)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
4)提供农业教育的科技服务;
5)对土地资源和环境资源进行保护;
6)对水利建设的投资、维护和保护;
7)减实、抗实和救济扶贫等;
8)建立农产品储备制度;
9)实行食物分配计划。
5.干预应达到的目标
1)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2)增加和稳定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