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 必修一 集合的概念 教案

高中数学 必修一 集合的概念   教案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引导学生回忆。

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3)所有的正方形;(4)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5)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6)方程2560-+=的所有实数根;x xx->的所有解;(7)不等式30(8)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8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8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set)(简称为集)。

a b c d…表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示。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

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1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1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了解集合的运算及其性质。

一、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1. 集合的基本概念
- 了解集合的概念和元素的概念
-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2. 集合的符号表示
- 学习如何用符号表示集合:A={1,2,3,4,5}
二、集合的运算及其性质
1. 集合的运算
- 了解集合的交集、并集、差集等运算
- 学习集合的运算规则和性质: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2. 集合的运算应用
-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集合运算
三、集合的性质和定理
1. 集合的性质
- 了解集合的基本性质:互斥、重复、子集等
- 学习如何判断两个集合是否相等
2. 集合的定理
- 掌握集合的代数定理和逻辑定理
教学步骤:
1. 引入新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引出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介绍集合的运算及其性质,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规则
3. 练习集合的运算和性质,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引导学生应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重点,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教学反馈: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布置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教科书、课件、练习题等
教学评价方法:通过课堂练习、小测验、作业等不同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实施个性化教学。

高一必修一数学集合教案

高一必修一数学集合教案

高一必修一数学集合教案高一必修一数学集合教案篇1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2) 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3) 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二、新课教学(一)集合的有关概念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 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 大于3小于11的偶数;(2) 我国的小河流;(3) 非负奇数;(4) 方程的解;(5) 某校2021级新生;(6) 血压很高的人;(7) 的数学家;(8)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9) 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_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例如,我们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4A,等等。

高一数学必修1教案:第1章集合本章复习 含解析 精品

高一数学必修1教案:第1章集合本章复习 含解析 精品

本章复习整体设计教材分析这是本章的复习课,在我们学习了集合的表示、集合间的关系、集合的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利用集合的语言描述数学对象或生活实例,使得学生能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本课既是对前面三课内容的一个复习、巩固,同时又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把各种形式的集合语言、运算做一个检阅.教学中要求主要以读懂集合所表示的语言为主,不必过分加深.三维目标1.加深对集合关系运算的认识.2.学会借助数轴和韦恩图来分析问题.3.对含字母的集合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4.掌握集合语言与自然语言、图形语言的互译.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集合语言的理解.教学难点:带字母的集合问题的研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设计思路一(复习导入)设计思路二(情境导入)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集合的表示、集合间的关系和集合的运算,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符号化,比如“∈”、“⊆”,大家回忆一下,前面学过哪些符号?写得越多越好.一般写出的是:∈,∉,{,…,},{x|p(x),x∈A},∅,N,N*/N+,Z,Q,R,,,⊆,⊇,∪,∩,[,],(,),[,),(,].还要引导学生注意的有:(-∞,+∞),(a,+∞),(-∞,a).推进新课知识回顾1.∈,∉,{,…,},{x|p(x),x∈A},∅,N,N*/N+,Z,Q,R, A2.交集、并集的定义与符号:A∩B={x∣x∈A,且x∈B} A∪B={x|x∈A,或x∈B}记忆技巧:使用联系、类比的方法记忆.应用示例思路1例1 考虑下面每组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1)所有的好人;(2)不超过10的非负数;(3)我班的16岁以下的学生;(4)充分接近大的有理数.分析:使用集合的定义和集合的性质进行判断.解:(1)所有的好人,无明确的标准,对于其中的一个人来说是否是好人无法客观判断,因此(1)不能构成集合.(2)任何一个给定数x ,可以明确地判断是不是“不超过10”的非负数,即“0≤x≤10”与“x >10或x <0”,两者必具其一,且仅具其一,故(2)能构成集合.类似(3)能构成集合,(4)不能构成集合.变式训练1.已知集合A ={1,2,a},则a 应满足什么条件?解:a≠1且a≠22.下列各种说法中,各自所表述的对象是否确定,能否构成集合?(1)我们班的全体学生;(2)我们班的高个子学生;(3)地球上的四大洋;(4)方程x 2-1=0的解;(5)不等式2x -3>0的解;(6)直角三角形.解:(1)、(3)、(4)、(5)、(6)对象是能确定的,能构成集合.(2)是不能确定的,不能构成集合.点评:与集合相关的问题的解决,一般情况下依赖的是集合的三个性质,所以在本章中注意对这三个性质的把握.例2 设A={(x ,y)|y=-4x+6},B={(x ,y)|y=5x-3},求A∩B.解:A∩B ={(x ,y)|y=-4x+6}∩{(x ,y)|y=5x-3}={(x,y)}|⎭⎬⎫⎩⎨⎧-=+-=3564x y x y ={(1,2)}.点评:本题中,(x ,y)可以看作直线上的点的坐标,也可以看作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例3 开运动会时,高一(8)共有28名同学参加比赛,有15人参加游泳,有8人参加田径,有14人参加球类,同时参加游泳和田径的有3人,同时参加游泳和球类的有3人,没有人同时参加三项比赛.问同时参加田径和球类比赛的有多少人?只参加游泳一项的有多少人?分析:用图示法来表示.解:设参加田径和球类比赛的有x 人,则9+3+8-3-x +3+x +14-3-x=28,解得:x=3. 答:参加田径和球类比赛的有3人,只参加游泳一项的有9人.点评:Venn 图在解决多种关系问题的时候就显示了其简洁性,便于处理各种繁杂的关系,所以要引起注意.例4 已知A={x|2x 2=sx-r},B={x|6x 2+(s+2)x+r=0},且A∩B={21},求A ∪B. 解:因为21∈A 且21∈B ,所以⎪⎪⎩⎪⎪⎨⎧=+++-=,0)2(2123,2121r s r s 即⎩⎨⎧-=+-=-,52,12s r s r 解之得⎪⎩⎪⎨⎧-=-=,23,2r s 所以A={21,23-},B={21,21-},所以A ∪B={21,21-,23-}. 点评:参数问题的解决是本节的难点,也是学生思维的难点,所以充分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例5 已知A={x|x 2≤4},B={x|x >a},若A∩B=∅,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解:A={x|x 2≤4}={x|-2≤x≤2},B={x|x >a},然后从数轴上分析得到a≥2.点评:通过数轴寻找解题途径是解决含参数不等式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也是数与形结合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思路2例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x|x=|x|,x ∈Z ,x <5};(2){(x,y)|x+y=6,x ∈N +,y ∈N +}.分析:使用列举法的时候,要注意元素的特征,这两道题一个是数,一个是有序的实数对.解:(1)由x=|x|得x≥0,因为x ∈Z 且x <5,所以x=0,1,2,3,4.用列举法表示为{0,1,2,3,4}.(2)由两个变量的取值得符合条件的元素为⎩⎨⎧==⎩⎨⎧==⎩⎨⎧==⎩⎨⎧-=⎩⎨⎧==,1,5,2,4,3,3,4,2,5,1y x y x y x y x y x 用列举法表示为{(1,5),(2,4),(3,3),(4,2),(5,1)}.变式训练1.用列举法表示集合C={x|x=b b a a ||||+,a 、b ∈R }. 解:C={2,-2,0}.2.用列举法表示集合D={x|x-36∈Z ,x ∈N +}. 解:3-x 是6的倍数,所以3-x=±1,±2,±3,±6,所以x=0,-1,1,2,4,5,6,9,因为x ∈N +,所以D={1,2,4,5,6,9}.例2 (1)0与{0};(2)0与∅;(3) ∅与{0};(4){0,1}与{(0,1)};(5){(a,b)}与{(b,a)}各是什么关系?用适当的符号表示出来.分析:首先要分清是“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还是“集合与元素”的关系.解:(1)0与{0}是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应为0∈{0};(2)空集不含任何元素,所以0∉∅;(3)∅与{0}都是集合,两者的关系是“包含与否”的关系,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0};(4){0,1}是含两个元素0与1的集合,而{(0,1)}是以“有序数组”(0,1)为元素的单元素的集合,所以{0,1}与{(0,1)}不相等,即{0,1}≠{(0,1)};(5)当a=b时,{(a,b)}={(b,a)};当a≠b时,{(a,b)}≠{(b,a)}.点评:空集∅是许多特殊性质的重要集合,值得重视.(5)中的a=b是可能的特殊关系,不可不考虑到.例3已知A={x|x<3},B={x|x<a}.(1)若B⊆A,求a的取值范围;(2)若A⊆B,求a的取值范围;(3)若A B,求a的取值范围.分析:紧扣子集、全集、补集的定义,利用数轴,数形结合解出a的范围.解:(1)因为B⊆A,B是A的子集,如图,a≤3.(2)因为A⊆B,A是B的子集,如图,a≥3.(3)因为A={x|x≥3},B={x|x≥a},A B,所以A是B的真子集,如上图a<3.点评:(1)这类问题,注意数形结合,以形定数,才能相得益彰.(2)要注意验证端点值,做到准确无误,要不然会功亏一篑.例4某车间有120人,其中乘电车上班的有84人,乘汽车上班的有32人,两车都乘的有18人,求:(1)只乘电车的人数;(2)不乘电车的人数;(3)乘车的人数;(4)不乘车的人数;(5)只乘一种车的人数.分析:本题是已知全集中元素的个数,求各部分元素的个数,可用图解法.用整个圆表示车间的120人.解:设只乘电车的人数为x,不乘电车的人数为y,乘车的人数为z,不乘车的人数为u,只乘一种车的人数为v.如上图所示,(1)x=66人;(2)y=36人,(3)z=98人;(4)u=22人;(5)v=80人.点评:(1)此种求集合中元素个数的问题,一般用画图解较为方便.(2)此题是一道利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其解题的一般思路是设出各个集合,再分析各集合之间的交集、并集、补集的关系及其含义,以求解问题.知能训练课本第17页复习题3—10题.课堂小结本节课是对集合一章的总结,本章的特点是符号比较多,它比整个初中三年总的符号还多得多,而且又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教学完毕,所以肯定存在对符号的理解的问题,这个又是学生解决集合问题的最大的障碍.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有意识地去不停地渗透.本节课在内容上介绍了集合的基本知识,在教学时不要过分地挖掘,避免造成对数学失去信心,所以多从生活中的实际的例子中去探索用集合语言来描述数学对象的方法.应用集合语言,可以更为清晰地表达我们的思想.集合是整个数学的基础,它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作业课本第17页复习题11、12.设计感想通过本章的教学,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在教学方式上和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有所转变,高度概括地说就是自主、合作、创新.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予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过去的课堂是老师控制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过度控制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美好体验.习题详解课本第17页复习题1.{0,1,2,3,4}.2.(1)是有限集,(2)、(3)是无限集.3.A={x|x是三边不全相等的三角形}.4.A∩B={1,2},A∪B={0,1,2,3,4}.5.A∩B={x|1<x<2},A∪B=R.6.由数轴可以知道a的取值范围为[4,+∞).7.(1)A=(-∞,-1)∪[2,+∞);(2)A=(-∞,-1)∪[2,3];(3)A=[-2,-1)∪{2};(4)A= .8.满足条件的A有:{5},{1,5},{3,5},{1,3,5}共有4个.9.符合题意的情况有以下几种:(1)A={1,2,3},B={1,2,3,4,5};(2)B={1,2,3},A={1,2,3,4,5};(3)A={1,2,3,4},B={1,2,3,5};(4)B={1,2,3,4},A={1,2,3,5}.10.两门都优秀的百分率至少为45%.由题意可以知道,数学不优秀的为30%,语文不优秀的为25%,为使上述两门学科都优秀的百分率最少,则两门学科不优秀的学生要尽量不重复,故两门学科都优秀的百分率至少为1-(30%+25%)=45%.11.图略,(A∩B)=A∪ B.12.(1)能成立,(2)能成立,(3)不能成立.13.(1)C×D={(a,1),(a,2),(a,3)};(2)A={1,2},B={2};(3)A×B有12个元素.14.略。

高一数学必修(1)“集合”教学设计

高一数学必修(1)“集合”教学设计

高一数学必修(1)“集合”教学设计第一节集合第一课时一、设计思路:本节教学设计遵循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兼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基础为基础预备先导,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本着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为宗旨,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模块提供基础知识储备。

着重突出集合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过程和学习探究过程中的趣味性。

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学要求:1.通过本章的引言,使学生初步了解本章所研究的问题是集合的有关知识,并认识到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离不开集合的知识。

2.在小学与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并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3.从集合及其元素的概念出发,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教材分析: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

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

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知识。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例如,下一节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的知识。

2.1.1.1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3.这节课主要学习集合的基本概念。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节乃至本章的意义。

4.在初中几何中,点、直线、平面等概念都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类似地,集合则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

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

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也简称集。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1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1全套教案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 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三. 学法与教学用具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 教学用具:投影仪.四. 教学思路(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 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二)研探新知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4)所有的正方形;(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7)方程2560x x -+=的所有实数根;(8)不等式30x ->的所有解;(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 ,B ,C ,D ,…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 b c d …表示.(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2)我国的小河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3.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如果用A 表示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 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b 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 b 与集合A 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 ,记作a A ∈.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a A ∉.(2)如果用A 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与集合A 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第1题.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 组第1题.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2024年高一数学教案高一数学教案必修一

2024年高一数学教案高一数学教案必修一

2024年高一数学教案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第一课时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一、教学目标1.理解集合的含义,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能够运用集合的语言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2.难点:集合语言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集合吗?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集合无处不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二)新课讲解1.集合的含义(1)集合的定义:集合是一些明确且不同的对象的全体。

(2)集合的元素:构成集合的对象叫做集合的元素。

(3)集合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集合的表示方法(1)列举法: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用大括号表示。

(2)描述法:用文字或符号描述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3)图示法:用Venn图或树状图表示集合。

(三)案例分析1.例题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集合?A.{1,2,3,4,5}B.{x|x是小于10的正整数}C.{a,b,c,a}D.{x|x是方程x²3x+2=0的解}解析:A、B是集合,C不是集合(元素不互异),D不是集合(方程解不明确)。

2.例题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A.所有小于5的正整数B.所有大于0且小于10的偶数解析:A.{1,2,3,4}B.{2,4,6,8}(四)课堂练习1.判断下列各式是否为集合,并说明理由。

A.{1,2,3,4,5}B.{x|x是大于5的正整数}C.{a,b,c,a}D.{x|x是方程x²4x+3=0的解}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A.所有大于3且小于10的奇数B.所有小于0的整数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掌握了集合的性质。

2.能够运用集合语言描述生活中的现象,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作业布置1.抄写并背诵集合的定义、性质及表示方法。

2.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章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函数的概念一、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全章教案

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全章教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集合的有关概念:1. 定义: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或集),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或成员)。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3. 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4.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⑴若a是集合A中的元素,则称a属于集合A,记作a_A ;⑵若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 ' A o5. 常用的数集及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 ; N内排除0的集.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6.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⑴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那么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就确定了。

女口:“地球上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可以构成集合,其元素具有确定性;而“比较大的数”,“平面点P周围的点”一般不构成集合,因为组成它的元素是不确定的•⑵互异性: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

如:方程(x-2)(x-1) 2=0的解集表示为:1,-2 ?,而不是「1,1,-2 ?⑶无序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可以任意排列、调换。

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⑶ 大于3小于11的偶数;⑵我国的小河流;⑶非负奇数;⑷某校2011级新生;⑸ 血压很高的人;7.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⑴若a是集合A中的元素,则称a属于集合A,记作a A ;⑵若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 A°例如,我们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 4老A,等等。

数学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1 高一数学集合教学案(4课时)

数学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1 高一数学集合教学案(4课时)

高一数学《集合》教学案一、教材分析(一)学习目标Ⅰ、知识与技能: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3.集合的基本运算(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Ⅱ、过程与方法:通过讲练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突破重点和难点,并对易错、易混点重新认定,达到熟练应用的地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重新审视的基础上重新定位对知识的把握,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地基础上提高自己在学习中的信心和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难点: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二、教学计划:四课时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1.1《集合的概念》一、课题引入阅读教材中的章头引言二、概念形成与深化1、集合的概念(1)对象:阅读课本P 3(2)集合:把一些能够 的 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3)元素:集合中每个 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元素通常用 表示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属于:记作:A a ___;(2)不属于:记作:A a ___;(1) 参加2008北京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的所有成员构成的集合; 其中元素为(2) 三角形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其中元素为(3) 方程方程21x =的解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其中元素为(4) 不等式122x x +>+的解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其中元素为 你能指出各个集合的元素吗?各个集合的元素与集合之间是什么关系?3、集合中元素的性质”年轻人”、“较小的有理数”能否分别构成一个集合,为什么? 集合中元素的性质(1) ;(2) ;(3)_____________.(1) 节头图是中国体育代表团步入亚特兰大奥林匹克体育场的照片,代表团有309名成员;(2) 平面上与一个定点O 的距离等于定长r 的点的全体;(3) 方程12x x +=+的解的全体.4、空集: 集合,记作 .5、集合分类(1)含有 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2)含有 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6、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1)自然数集: 的集合.记作 ;(2)正整数集: 的集合.记作 ;(3)整数集: 的集合.记作 ;(4)有理数集: 的集合.记作 ;(5)实数集: 的集合.记作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教案

1.1.1集合的含义通过本节学习应到达如下目标:(1)初步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初步了解“∈〞关系的意义.。

.(2)通过实例,初步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从观察分析集合的元素入手,正确地理解集合.(3)观察关于集合的几组实例,并通过自己动手举出各种集合的例子,初步感受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对象中的意义.(4)学会借助实例分析、探究数学问题(如集合中元素确实定性、互异性).(5)在学习运用集合语言的过程中,增强认识事物的能力,初步培养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习重点:集合概念的形成。

学习难点:理解集合的元素确实定性和互异性.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完成以下问题:1、例〔3〕到例〔8〕和例〔1〕〔2〕是否具有相同的特点,它们能否构成集合,如果能,他们的元素是什么?结合现实生活,请你举出一些有关集合的例子。

2、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称为.,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

3、集合的元素必须是不能确定的对象不能构成集合。

4、集合的元素一定是的,相同的几个对象归于同一个集合时只能算作一个元素。

5、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

6、如果a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属于A ,记作,读作〞〞。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 ,记作,读作〞〞。

7、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

〔二〕合作探讨1、以下元素全体是否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世界上最高的山〔2〕世界上的高山。

(3) 2的近似值(4)爱好唱歌的人〔5〕本届奥运会我国取得优秀成绩的运发动。

〔6〕本届奥运会我国参加的所有运动工程。

2、结合具体例子,请你说明你对集合中元素具有的互异性和确定性的理解。

3、如果用A表示高一〔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b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 b与集合A有什么关系?由此可见元素与集合间有什么关系?4、请你指出以下集合中的元素。

高一数学苏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1章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高一数学苏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1章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江苏省泰兴中学高一数学教学案(6)必修1_01 集合(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班级姓名目的要求:(1)使学生掌握集合的概念;(2)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属于关系;(3)熟悉常用的数集及其符号表示.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集合的含义;难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请仿照课本叙述,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你的家庭、原来读书的的学校、现在的班级等情况.2.请分析:像“家庭”、“学校”、“班级”、“男生”、“女生”等概念有什么共同特征?二、建构数学:1.集合的概念:一般地,一定范围内某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set).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element),简称元.2.数学研究对象与集合的关系: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记作_______;读作“___________”;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记作__ _或__ _读作“______”. 3.集合的基本特征:(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a是某一研究对象,则a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2)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3)无序性.集合与其中元素的排列次序无关.4. 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一般地,自然数集记作_______,正整数集记作________或________ 整数集记作_____ ,有理数记作_______,实数集记作________5.集合的表示方法:(1)列举法:将集合的元素______出来,并______________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列举法.元素之间要用__________分隔,但列举时与_________________无关.(2)描述法:将集合的所有元素都具有的性质(满足的条件)表示出来,写成_________的形式,称之为描述法.注:{()}x p x 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p x 指元素x 具有的性质.(3)图示法(Venn 图):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示意集合.6. 集合的分类:有限集与无限集及空集空集:7.集合相等:如果两个集合,A B 所含的元素_______, 则称这两个集合相等,记为:____三、数学运用:例1、求不等式235x ->的解集.例2、用符号∈或∉填空:(1) 1 {}1,(2)a {}1,1,-+a a a , (3)0____N ,(4,(5)π____Q , (61 1|2x x ⎧⎫>⎨⎬⎩⎭. 例3、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小于12的质数} (2)方程0136422=++-+y x y x 的解集(3)正偶数集 (4)坐标平面内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集 例4、试分析下列集合的含义:(1){}{}2211|10,|10A x x x B y y =++==+<;(2){}2223|1,|4A y y x x B y y ⎧⎫==++=≥⎨⎬⎩⎭; (3){}23(,)|1A x y y x x ==++,{}23(,)|1,11B x y y x x x ==++-≤≤(4){}24|10A a x ax =++=方程无实数根例5、若{}220152015,,1,,0,ab a a a b b a ⎧⎫=++⎨⎬⎩⎭求的值.四、课堂练习1、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a | 0≤a<5,a ∈N};(2){(x,y )|0≤x ≤2, 0≤y <2,x,y ∈Z};(3)“mathematics ”中字母构成的集合.2、已知集合{}22,2512A a a a =-++,且3A -∈,则a =五、课堂小结六、教学反思 江苏省泰兴中学高一数学作业(6)班级 姓名 得分1、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15x x 为的正约数为 .2、 若{}2|0A x x x =-=,则1- A (用“∈”或“∉”填空).3、已知集合A ={a -3,2a -1, 21a -},若-3是集合A 的一个元素,则a 的取值是________.4、若A {}23<<-∈=x N x ,在A 中所有元素之和是________.5、已知{}x x x A +=2,,2,若A ∈6,则实数x =________.6、化简集合{}y x y x y x 232,1),(-==+且=________7、已知集合{}R a x ax x A ∈=++=,022,若A 中元素至多只有1个,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8、按要求表示下列集合:(1)用列举法表示{ (y x ,) |052=-+y x ,x ∈N,y ∈N};(2)用描述法表示{ 1 ,3,5,7,9}.9、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2x -1)(x +2)(2x +1)=0的解集;(2)不等式-3x +2<-4的解集;(3)第二、四象限内点的集合.10、已知两个元素的集合M={-2,24x x +-},若x ∈M,求由满足条件的实数x 组成的集合.11、已知集合A ={}{}y x B y x xy x ,,0,,,=-且A =B ,求x 与y 的值.。

新教材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集合的定义

新教材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集合的定义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2)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理解集合相等的含义(3)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的意义,并能恰当地应用列举法或描述法表示集合.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初步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从观察分析集合的元素入手,正确地理解集合.(2)观察关于集合的几组实例,并通过自己动手举出各种集合的例子,初步感受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对象中的意义.(3)学会借助实例分析、探究数学问题(如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4)通过实例体会有限集与无限集,理解列举法和描述法的含义,学会用恰当的形式表示给定集合掌握集合表示的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在学习运用集合语言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集合的概念及集合的表示.难点是集合的特征性质和概念以及运用特征性质描述法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集合.(三)教学方法尝试指导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通过提出问题、观察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分析、讨论、探究集合中元素表达的基本要求,并能依照要求举出符合条件的例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性质的掌握.通过命题表示集合,培养运用数学符合的意识概念形成第一组实例(幻灯片一):(1)“小于10”的自然数0,1 ,2, 3,……, 9.(2)满足3x - >x+3的全体实数.(3)所有直角二角形.(4 )到两定点距离的和等于两定点间的距离的点.(5 )咼一(1)班全体同学.(6)参与中国加入WTO谈判的中方成员.1.集合: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冋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或集).2 .集合的兀素(或成员):即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或成员),教师提问:①以上各例(构成集合)有什么特点?请大家讨论.学生讨论交流,得出集合概念的要点,然后教师肯定或补充.②我们能否给出集合一个大体描述?……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教师总结.③上述六个例子中集合的元素各是什么?④请同学们自己举一些集合的例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经历并体会集合(描述性)概念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集合及集合元素的概念,会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概念深化第二组实例(幻灯片二):(1 )参加亚特兰大奥运会的所有中国代表团的成员构成的集合.(2)方程x2 = 1的解的全体构成的集合.(3)平行四边形的全体构成的集合.(4)平面上与一定点0的距离等于r 的点的全体构成的集合.3.兀素与集合的关系:教师要求学生看第二组实例,并提问:①你能指出各个集合的元素吗?②各个集合的兀素与集合之间是什么关系?③例(2)中数0,- 是这个集合的元素吗?学生讨论交流,弄清兀素与集合之间是从属关系,即“属于”或“不属于”关系.引入集合语言描述集合.(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2)方程x2 = 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3 )由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描述法:定义: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具体方法是: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例2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x2乞=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由于元素完全相同的两个集合相等,而与列举的顺序无关,因此集合A可以有不同的列举法•例如:A = {9 , 8, 7, 6, 5, 4, 3, 2, 1 , 0}.(2)设方程x2 = 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为B,那么B = {0,1}.(3)设由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为C,那么C = {2 , 3, 5, 7, 11, 13, 17, 19}.例2解答:(1)设方程x2 -2 = 0的实数根为x,并且满足条件x -2 =0,因此,用描述法表示为2A = {x€ R| x - = 0}.方程x2- = 0有两个实数根 2 , -2,因此,用列举法表示为A = { 2,—. 2}.(2)设大于10小于20的整数为x,它满足条件x€ Z,且10v x v 20. 因此,用描述法表示为B = {x€ Z | 10v x v 20}.大于10小于20的整数有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因此,用列举法表示为B = {11 , 12, 13, 14, 15, 16, 17,备选例题例1 (1 )禾9用列举法表法下列集合:①{15的正约数}:②不大于10的非负偶数集(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①正偶数集;②{1,-3, 5,-7,…,439, 41}.【分析】考查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的概念及其应用【解析】(1)①{1 , 3, 5, 15}②{0 , 2, 4, 6, 8, 10}(2)①{x | x = 2n, n € N*}②{x | x = ( -) n-• (2n -1), n€ N*且n< 21}.【评析】(1)题需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多用于集合中的元素有有限个的情况.(2)题是将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多用于集合中的元素有无限多个的无限集或元素个数较多的有限集例2用列举法把下列集合表示出来:9(1)A = {x € N € N };9 _x(2) B = {9€ N | x € N };9 -x(3) C :={ y = y = - + 6 , x € N , y € N }; (4) D : 2 ={(x , y) | y =+6 , x € N }; (5) E = p ={x 1= x , p + q = 5 , p € N , q € N *}qA 的元素是自然数 x ,它必须满足条件 -L 也9—x是自然数;集合 B 中的元素是自然数匕,它必须满足条件 x 也是自然数;集合 C 中的元素9—x是自然数y ,它实际上是二次函数 y = — + 6 (x € N )的函数值;集合 D 中的元素是点,这些点 必须在二次函数y = -2+ 6 (x € N )的图象上;集合E 中的元素是x,它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x =卫,q 其中 p +q = 5,且 p € N , q € N *.【解析】(1)当x = 0, 6, 8这三个自然数时, —=1, 3, 9也是自然数.9—x(5 )依题意知 p + q = 5 , p € N , q € N * ,则 p =0, P =1, p =2, p =3, p =4, q =5,q =4, q =3,q =2, q =1.Px 要满足条件x =-,q• E = {0,丄,2, 3 , 4}.4 3 2【评析】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要特别注意这个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它应该符合什么条件,从而准确理解集合的意义.例3已知-€ A = {a -3 , 2a -1, a 2 + 1},求a 的值及对应的集合 A.-3€ A ,可知是集合的一个元素,则可能 a 43 =3 或2a -1 =-,求出a ,再代入A , 求出集合A.【解析】由占€ A ,可知,a H3 = 或2a - =£,当a£ =,即a = 0时,A = {,-,1}【分析】先看五个集合各自的特点:集合•-A = {0 , 6, 9}(2 )由(1)知,B = {1 , 3, 9}.(3 )由 y = — + 6 , x € N , y € N 知 y < 6.••• x = 0 , 1 , 2 时,y = 6 , 5 , •-C = {2 , 5 , 6}.(4)点{x , y}满足条件 x =0, x =1, x =2, y =6, y =5,y =2.• D = {(0 , 6) (1, 5) (2 ,2符合题意. 2承 + 6 , x € N , y € N ,则有:2) }当2a -1 = H3,即a =-时,A = { -4 , £ , 2}.以此展开讨【评析】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是确定的,43 € A,则必有一个式子的值为论,便可求得a.。

高一数学北师大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一章3-1交集与全集(4)

高一数学北师大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一章3-1交集与全集(4)

3.1 交集、并集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通过实例,使学生掌握集合之间的两种运算——交和并。

集合作为一种数学语言,在后续的学习中是一种重要的工具。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恰当使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集合语言来描述相应的数学内容。

有了集合的语言,可以更清晰的表达我们的思想。

所以,集合是整个数学的基础,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2)理解“或”、“且”的含义,掌握交集、并集运算.2.过程与方法:①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交集、并集;②掌握交集和并集的表示法,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③逐步学会数形结合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集合符号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符号表达能力,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交集和并集的概念.教学难点:交集和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学情分析:学习对象为高一新生,高一学生虽然在智力等各方面都有较之初中的发展,但毕竟刚刚由初中阶段上升而来,对于新的知识朦胧性较大,虽然集合的思想在小学以及初中就有了渗透,但是由于学生之间知识的差异层次较大,再者,一个概念的引入,如想较理性的认识还得靠深入的学习和多一些的训练。

学习习惯:高中级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已经有了自己初级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我们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且适当帮助他们调整学习方法中的不妥之处。

四、教法学法与教具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1)类比发现法。

通过让学生类比实数加法运算引入集合间的运算。

(2)图示法。

利用Venn图和数轴让学生理解集合的交与并。

教具: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1、观察集合A,B,C元素间的关系:A={4,5,6,8},B={3,5,7,8},C={5,8}2、观察集合A,B,C元素间的关系: A={4,5,6,8},B={3,5,7,8},C={3,4,5,6,7,8}师:请观察1中A、B、C三个集合的元素,你能发现什么?生:集合C的元素是集合A、B的公共元素.师:请观察2中A、B、D三个集合的元素,你能发现什么?生:集合A与集合B中的元素都是集合D中的元素.师: 我们把集合C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把集合D叫做集合A与B的并集这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两个重要概念.二、讲解新课:名称交集并集文字语言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并集.记法A B(读作“A交B”)A B(读作“A并B”)符号语言A B={x|x∈A,且x∈B}A B ={x|x∈A,或x∈B}图形语言(一般情形)引导学生自主对交集和并集进行概念的类比、内涵类比、外延类比,重点讲清“且”与“或”的区别与联系,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中能迅速、准确地决定取“交”还是取“并”扫清障碍。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全章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全章教案

课题:§1.1 集合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

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二、新课教学(一)集合的有关概念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思考1: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或a A)(举例)∈6.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记作N*或N+;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二)集合的表示方法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高中数学一教案

高中数学一教案

高中数学一教案
教学内容: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教学目标:
1. 理解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2. 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差集等
3. 能够解决集合运算的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集合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学难点:
1. 理解集合运算的概念
2. 解决复杂的集合运算问题
教学准备:
1. 课件
2. 板书工具
3. 教辅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集合的概念,如班级里有哪些学生参加了篮球比赛。

二、讲解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15分钟)
1. 理解集合的定义: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对象所组成的整体
2. 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文字描述、列举元素、集合符号表示等
三、介绍集合的基本运算(20分钟)
1. 并集、交集、差集的定义与性质
2. 通过实际例子演示集合的基本运算步骤
3. 给出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理解
四、练习与讲解(15分钟)
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练习
2. 解答练习题,讲解难点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集合的概念与基本运算方法。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集合概念与运算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理解了集合的概念与基本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运用集合运算解决相关问题。

但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高一数学必修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高一数学必修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高一数学必修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集合的含义。

2. 熟悉常见集合符号的表示及其含义。

3. 能够运用集合的相关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 能够分别用文字描述和图形表示集合。

【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与基本符号的熟练掌握。

2. 集合运算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1. 集合的基本概念,包括空集、全集、子集等。

2. 集合运算的细节及其运用。

【教学方法】1. 演讲法:介绍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性质。

2. 互动式教学: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思考集合的处理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提问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总结。

【教学资源】1. 高一数学必修1教材。

2. PPT。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 引入集合概念。

通过图片或文字向学生展示几个集合,引导学生了解集合的概念。

2. 创建集合。

让学生自己尝试创建几个集合,并用文字或图形表示出来。

二、集合的概念(30分钟)1. 什么是集合?集合是由一些互不相同的元素所组成的整体。

例如,由0、1、2、3、4这5个元素组成的集合可以用花括号表示:{0,1,2,3,4}。

2. 集合的符号表示。

集合用大写字母表示,元素用小写字母表示。

例如,集合A={a1,a2,…,an}。

3. 集合的基本概念。

有限集合、无限集合、空集、全集、真子集、超集。

4. 练习。

通过几个例题,让学生巩固集合的基本概念。

三、集合的运算(45分钟)1. 集合的运算符号。

并集、交集、差集、补集、对称差集等。

2. 集合的运算法则。

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消去律、德摩根定律等。

3. 练习。

通过较易的例题,让学生理解集合运算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四、作业布置(10分钟)1. 课后练习。

布置一定量的集合练习题,让学生掌握集合概念和运算法则,并合理运用集合来解决实际问题。

2. 知识巩固。

要求学生按照课上所学知识,撰写一篇500字的集合概念详解。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集合》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集合》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集合》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道集合的基本概念,掌握集合的特征和表示方法。

2.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会用运算符号表示集合的交、并、补、差等。

3.理解集合的包含关系和相关定理,掌握证明方法。

4.能够运用集合的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包含关系和相关定理。

教学难点:集合的证明方法、集合的运算和运算符号。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集合的概念和特征:元素、空集、全集、子集等概念。

2.集合的表示方法:文氏图、列举法、描述法等。

3.集合的运算:交、并、补、差等运算及其记号。

4.集合的包含关系和相关定理:包含关系、真子集、幂集等定理。

5.集合的证明方法:包含证明、反证法等。

2.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练习-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讲解集合的概念和基本特征,通过一些实例说明集合的元素和特征的含义。

之后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和运算,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集合运算的认识。

讲解集合的包含关系和相关定理,重点讲解真子集和幂集的概念和性质,并给出证明示例作为练习。

最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综合演练习题,温故知新。

针对难点,采用举例讲解和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带领学生进行试验,一步一步掌握证明方法。

四、教学过程1. 预习在上课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本节课目的和基本内容,预习必修一中的集合部分,对基本概念进行认识。

2. 讲授1、引入通过类比生活中的集合来引导学生对概念和特征的整体认识。

2、概念讲授介绍集合、元素、空集、全集、子集等概念,并通过实例分别掌握其含义。

3、表示方法介绍文氏图、列举法、描述法等表示方法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4、集合运算介绍集合的交、并、补、差等运算及其运算符号,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5、包含关系和相关定理介绍集合的包含关系、真子集、幂集等概念和性质,并给出证明示例进行练习。

带领学生理解集合的学习目的和实际应用。

6、归纳总结通过练习和讨论,引导学生从总结入手,形成正确的集合概念,打下学习的基础。

新课标 人教版数学 必修一 第一章 1.1集合

新课标 人教版数学 必修一 第一章 1.1集合

第一章集合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一)一、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集合的含义,了解集合元素的性质。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3.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4.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重点:集合概念的形成。

难点:理解集合的元素的性质。

二、知识梳理1、元素与集合的概念: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_____,也简称____。

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_______。

.2、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如A、B、C、P、Q……(2)元素通常用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如a、b、c、p、q……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___ A,记作a___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____ A,记作a____ A。

4、空集一般地,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__________,记作________。

φ与{0}、0的区别与联系。

注意:5、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6、集合的分类集合可以根据它含有的元素的个数分为两类:有限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限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常用数集及表示符号自然数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作_______。

正整数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作_______。

整数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作_______。

有理数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作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1.1.1(一)集合的有关概念⒈定义: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或集),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或成员)。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⑴若a是集合A中的元素,则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⑵若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5.常用的数集及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记作N*或N+;N内排除0的集.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6.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⑴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那么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就确定了。

如:“地球上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可以构成集合,其元素具有确定性;而“比较大的数”,“平面点P周围的点”一般不构成集合,因为组成它的元素是不确定的.⑵互异性: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

.如:方程(x-2)(x-1)2=0的解集表示为{1,-2},而不是{1,1,-2}⑶无序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可以任意排列、调换。

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⑴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⑵我国的小河流;⑶非负奇数; ⑷某校2011级新生;⑸ 血压很高的人;7.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⑴若a 是集合A 中的元素,则称a 属于集合A ,记作a ∈A ;⑵若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则称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a ∉A 。

例如,我们A 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4∉A ,等等。

练:A={2,4,8,16},则4∈A ,8∈A ,32∉A.8. 空集:定义9. 集合的分类观察下列三个集合的元素个数1. {4.8, 7.3, 3.1, -9};2. {x ∈R ∣0<x<3};3. {x ∈R ∣x 2+1=0}由此可以得到集合的分类:::()empty set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空集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 (二)例题讲解:例1.用“∈”或“∉”符号填空:⑴8 N ; ⑵0 N ; ⑶-3 Z ;;练:5页1题例2.已知集合P 的元素为21,,3m m m --, 若2∈P 且-1∉P ,求实数m 的值。

练:⑴给出下面四个关系:3∈R,0.7∉Q,0∈{0},0∈N,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 .4个B .3个C .2个D .1个(2)求集合{2a ,a 2+a }中元素应满足的条件?(3)若t1t 1+-∈{t},求t 的值. 1.1.2一、集合的表示方法⒈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列举法。

如:{1,2,3,4,5},{x 2,3x+2,5y 3-x ,x 2+y 2},…;说明:⑴书写时,元素与元素之间用逗号分开;⑵一般不必考虑元素之间的顺序;⑶在表示数列之类的特殊集合时,通常仍按惯用的次序; ⑷集合中的元素可以为数,点,代数式等;⑸列举法可表示有限集,也可以表示无限集。

当元素个数比较少时用列举法比较简单;若集合中的元素较多或无限,但出现一定的规律性,在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列举法表示。

⑹对于含有较多元素的集合,用列举法表示时,必须把元素间的规律显示清楚后方能用省略号,象自然数集N用列举法表示为{}1,2,3,4,5,......例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 小于5的正奇数组成的集合;(2) 能被3整除而且大于4小于15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3) 从51到100的所有整数的集合;(4) 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5) 方程2x x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⒉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

方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一般格式:{}()x A p x ∈如:{x|x-3>2},{(x,y)|y=x 2+1},{x|直角三角形},…;说明: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如{(x,y)|y= x 2+3x+2}与 {y|y= x 2+3x+2}是不同的两个集合,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

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用符号描述法表示集合时应注意:1、弄清元素所具有的形式(即代表元素是什么)是数还是点、还是集合、还是其他形式? 2、元素具有怎么的属性?当题目中用了其他字母来描述元素所具有的属性时,要去伪存真,而不能被表面的字母形式所迷惑。

例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 由适合x 2-x-2>0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2) 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3) 方程220x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4) 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 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课本P7 例1例21.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大于0的所有奇数2.集合A ={x|43x -∈Z ,x ∈N},则它的元素是 。

3.判断下列两组集合是否相等?(1)A={x|y=x+1}与B={y|y=x+1}; (2)A={自然数}与B={正整数}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用Venn 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1.2.1⒈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说这 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subset )。

记作:()A B B A ⊆⊇或 读作:A 包含于B ,或B 包含A当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 时,记作A ⊈B(或B ⊉A)用Venn 图表示两个集合间的“包含”关系:2.真子集定义:若集合A B ⊆,但存在元素,x B x A ∈∉且,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

记作:A B (或B A ) 读作:A 真包含于B (或B 真包含A )3.集合相等 定义:如果A 是集合B 的子集,且集合B 是集合A 的子集,则集合A 与集合B 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即若A B B A ⊆⊆且,则A B =。

如:A={x|x=2m+1,m ∈Z},B={x|x=2n-1,n ∈Z},此时有A=B 。

4.空集定义: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

记作:φ用适当的符号填空:φ {}0; 0 φ ; φ {φ}; {}0 {φ}5.几个重要的结论:⑴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对于任意一个集合A 都有φ⊆A 。

⑵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⑶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⑷对于集合A ,B ,C ,如果A B ⊆,且B C ⊆,那么A C ⊆。

练习 ⑴2 N ; {2} N ; φ A;B A 表示:A B ⊆⑵已知集合A ={x|x 2-3x +2=0},B ={1,2},C ={x|x<8,x ∈N},则 A B ; A C ; {2} C ; 2 C 说明: ⑴注意集合与元素是“属于”“不属于”的关系,集合与集合是“包含于”“不包含于”的关系; ⑵在分析有关集合问题时,要注意空集的地位。

⑶结论:一般地,一个集合元素若为n 个,则其子集数为2n 个,其真子集数为2n -1个,特别地,空集的子集个数为1,真子集个数为0。

1.2.2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考察下列集合,说出集合C 与集合A ,B 之间的关系:(1){1,3,5}A =,{}{2,4,6},1,2,3,4,5,6B C ==; (2){}A x x =是有理数,{}{},B x x C x x ==是无理数是实数;1.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集合B 的并集,即A 与B 的所有部分,记作A ∪B , A ∪B={x|x ∈A 或x ∈B}。

Venn 图表示:2.交集定义: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集合A 、B 的交集(intersection set ),记作:A ∩B 读作:A 交B 即:A ∩B ={x|x ∈A ,且x ∈B}Venn 图表示:常见的五种交集的情况: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而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3. 全集、补集概念及性质:全集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记作U ,是相对于所研究问题而言的一个相对概念。

补集的定义:对于一个集合A ,由全集U 中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集 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记作:U C A ,读作:A 在U 中的补集,即{},U C A x x U x A =∈∉且Venn 图表示:(阴影部分即为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 AUC U AA B A(B) A B B A B A (阴影部分即为A 与B 的交集)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高一数学必修1集合单元综合练习1、U ={1,2,3,4,5},若A ∩B ={2},(C U A )∩B ={4},(C U A )∩(C U B )={1,5},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①、3A 且3B ;②、3A 且3B ; ③、3A 且3B ;④、3A 且3B 。

2、设集合M ={x |-1≤x <2},N ={x |x -k ≤0},若M ∩N ≠,则k 的取值范围是 3、已知全集U Z =,2{1,0,1,2},{|}A B x x x =-==,则U A C B 为4、设a b ∈R ,,集合{}10b a b a b a ⎧⎫+=⎨⎬⎩⎭,,,,,则b a -= 5、已知集合{}|1A x x a =-≤,{}2540B x x x =-+≥.若A B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6、设集合∈<≤=x x x A 且30{N }的真子集...的个数是 7、以下六个关系式:{}00∈,{}0⊇∅,Q ∉3.0, N ∈0, {}{},,a b b a ⊂ ,{}2|20,x xx Z -=∈ 是空集中,错误的个数是 8、若}4,3,2,2{-=A ,},|{2A t t x x B ∈==,用列举法表示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