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金案之云南的歌会创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3)学会欣赏云南歌会中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的艺术形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云南歌会的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云南歌会中的各种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增强学生对Multi-media教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
(2)云南歌会特点的把握。
(3)欣赏云南歌会中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的艺术形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云南方言的理解。
(2)对云南歌会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云南歌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云南歌会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生僻词语和云南方言。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问题,如云南歌会的历史、特点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课堂展示:(1)学生展示对云南歌会的理解,如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的艺术形式。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验。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云南歌会的重要性和文化内涵。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云南歌会及相关民族文化的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讨论、展示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课后作业的正确性、完整性等。
3. 课程目标达成度: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云南歌会特点的把握以及欣赏能力的提高。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云南的歌会》课文。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 网络资源:相关云南歌会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识记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和价值。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风格和表演技巧。
学生能够了解云南歌会中不同的民俗文化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对云南歌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歌会活动,提高合作、表达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意识。
学生能够通过参与歌会,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云南歌会的背景介绍:介绍云南歌会的起源、历史和发展。
讲解云南歌会在当地民族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2. 云南歌会的音乐特点:分析云南歌会的音乐风格、旋律特点和节奏形式。
引导学生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美和艺术魅力。
3. 云南歌会的民俗文化表达:讲解云南歌会中不同的民俗文化元素,如服饰、舞蹈、仪式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云南歌会中的民俗文化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引发学生对云南歌会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分享自己对云南歌会的了解和期待。
2. 教学活动一:云南歌会的背景介绍教师讲解云南歌会的起源、历史和发展。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或观看视频,加深对云南歌会的理解。
3. 教学活动二:云南歌会的音乐特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片段,感受其音乐风格和节奏特点。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云南歌会的旋律特点和音乐形式。
4. 教学活动三:云南歌会的民俗文化表达教师讲解云南歌会中不同的民俗文化元素,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云南歌会中的民俗文化表达方式。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学生理解与欣赏能力:评估学生对云南歌会的背景、音乐特点和民俗文化表达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其艺术魅力的欣赏水平。
3. 学生创作与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创作和表达能力,如分析报告、讨论发言等。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的民间音乐、传统文化的特点和背景;2、通过亲身体验学习乐器、学唱云南的民间歌曲,提升音乐素养和美感鉴赏能力;3、了解和学习云南的传统舞蹈,提升体能素质和舞蹈技巧;4、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个人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等。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本次教学设计基于一个主题——《云南的歌会》,带领学生通过实地体验和学习来了解云南的民间音乐、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舞蹈技巧和音乐能力。
1、学习云南的民间音乐:(1)通过老师介绍掌故以及图册、文献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云南的民间音乐的基本特点、流派、演奏乐器、歌词和故事背景等;(2)选择一些简单易学,较具代表性的云南民间歌曲,带领学生上课亲手学习演奏弦乐器、口弦、竹笛、唢呐等乐器,体验并学会演奏云南民间歌曲;2、了解和学习云南传统舞蹈:(1)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云南传统舞蹈的基本特点、舞蹈类型、流派和舞蹈造型等;(2)选定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带领学生一起学起跳舞动作和编排整场舞蹈;(3)模仿和表演云南传统舞蹈,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和舞蹈技巧。
3、举办一场“云南的歌会”:(1)通过学习云南的民间音乐和舞蹈切入,通过举办一场以“云南的歌会”为主题的表演活动,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学习到的云南民间音乐、舞蹈,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和肯定,激励学生努力表现出自己的风采;(2)学生自行设计舞台布景、化妆造型,选择演出的音乐、舞蹈作品进行演出,进行团队合作和分工合作,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评价:通过老师和同学的互动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充分肯定和认可;同时,针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及时纠正和帮助。
可以采用的教学评价方法如下:(1)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个人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采用360度评价法,让学生在班级同学、老师、亲友等多方面得到评价和肯定;(2)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和答辩的方式,帮助学生总结个人的学习目标,对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讨论,反思并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云南的歌会教案《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13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13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作者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13篇云南的歌会教案的相关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一【教材分析】《云南的歌会》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课。
本文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3、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4、通过网络查寻有关资料,扩大知识面,体现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特色。
【教学重难点】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教学工具】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环境】学生微机室【教学设想】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趣,活跃课堂氛围,整个课堂充满歌声。
【教学流程】一、对歌欣赏,激趣引入播放《蝴蝶泉边》对歌片段。
二、通过网页来了解一下云南的民歌三、点击网页上的沈从文简介,在网上了解作家沈从文四、学习课文1、整体感知:请同学们以自己较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时注意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2、课文赏析:同学们以跳读的形式浏览课文,然后就近的几个同学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由交流:假如�② 人物片段赏析。
③ 欣赏一段云南精彩的民歌对唱。
④ 学生对歌比赛。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范文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激发学生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云南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
教师简要介绍云南的歌会传统。
1.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对云南的印象。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云南的歌会文化。
第二章:文本解析2.1 教学目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分析文章中描述的歌会场景和人物。
2.2 教学内容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中的细节,如歌会场景的描绘、人物的塑造等。
第三章:文化探索3.1 教学目标了解云南歌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云南歌会的艺术价值。
3.2 教学内容教师介绍云南歌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学生通过听歌、观看表演等方式感受云南歌会的艺术魅力。
3.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云南歌会的文化特点。
每组学生选择一首歌会曲目进行欣赏和分析,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第四章:创意表达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对云南歌会的理解和感受。
4.2 教学内容学生选择一种艺术形式(如绘画、舞蹈、音乐等),表达对云南歌会的理解和感受。
4.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可以是绘画、舞蹈、音乐等形式的表达。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背后的思考和感受。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总结自己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能够反思自己对云南歌会的理解和感受。
5.2 教学内容学生总结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学生反思自己对云南歌会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对自己的启示。
5.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总结和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云南歌会的文化传承下去,并激发学生对云南文化的进一步兴趣。
第六章:民族音乐特色6.1 教学目标了解云南民族音乐的独特性。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教学目标:篇一知识与能力:引导同学对字词的积累,和对文章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
过程与方法:整体掌握文章的内容。
体会、学习作者有所偏重的描写方法。
情感与态度:感受作家笔下的美好生活。
了解祖国各地的风俗。
让同学更爱我们的祖国文化。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教学重点)2、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教学难点)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内容及过程课时1一、导入新课。
播放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师生欣赏。
教师讲解导入: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感受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忌讳:忌怕而隐避。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了解我国多元文化的魅力。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云南歌会中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的美。
(3)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云南歌会中蕴含的浓郁民族风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各民族文化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的掌握。
3.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
2. 云南歌会中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的美的欣赏。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3. 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五、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教案。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学习任务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云南歌会的音频,让学生感受云南歌会的氛围。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提问:“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色?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成果。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背景知识和民族风情。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主旨。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的美。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反馈。
六、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的掌握。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激发学生对云南歌会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云南歌会的起源和发展。
简述云南歌会的主要特点和魅力。
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云南歌会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
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提问并展开讨论,了解学生对云南歌会的了解程度。
1.4 教学活动:播放云南歌会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其氛围。
邀请专家或学生分享对云南歌会的了解和体验。
第二章:云南歌会的音乐特色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云南歌会的音乐特色。
培养学生对云南音乐的欣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云南歌会的音乐风格和旋律特点。
介绍云南歌会中常用的乐器和演唱技巧。
2.3 教学方法:音乐欣赏:播放云南歌会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其音乐特色。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云南歌会的音乐特点。
2.4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其音乐特色。
邀请音乐专家或艺术家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云南歌会的音乐特点。
第三章:云南歌会的民俗文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云南歌会中的民俗文化。
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云南歌会中的民俗活动和传统习俗。
分析云南歌会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故事分享:讲述云南歌会中的民俗故事和传统习俗。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云南歌会在当地生活中的作用。
3.4 教学活动:邀请当地居民或文化工作者分享云南歌会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云南歌会在当地生活中的观察和理解。
第四章:云南歌会的表演技巧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云南歌会的表演技巧。
培养学生对表演艺术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4.2 教学内容:介绍云南歌会中的表演技巧和表现形式。
分析云南歌会中演唱者和乐器的表演特点。
4.3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观察云南歌会表演视频,分析其表演技巧。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最新15篇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最新15篇《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1、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其创作风格;揣摩课文所写歌会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体会作者的情感。
2、德育目标:了解云南的歌会,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领略民族风情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是一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的。
教学流程示意(按课时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应能清晰准确的表述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环节的核心活动内容。
因此既要避免只有简单的环节,而没有环节实施的具体内容;还要避免把环节细化,一般来说,一节课的主要环节较好控制在4~6个之间,这样比较有利于教学环节的实施。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整体感知: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在哪三个场合唱歌的情景?↓研读探究: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课堂练笔↓提问总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环节的实施过程很清楚地再现。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蝴蝶泉边》的视频材料后导入:学生静静地欣赏聆听初步了解云南的民歌及相关传统二、作者简介简介沈从文作品及风格认真听读了解名家作品,积累文学知识三、检查预习[多媒体展示]考查生字词的读音及词语解释学生积极参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四、整体感知媒体展示问题: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在哪三个场合唱歌的情景?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并踊跃回答问题用简单的问题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五、研读赏析用多个问题及媒体图片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仔细认真地探究文本认真阅读、思考、回答及发问1.要学生由浅到深地真正了解歌会的相关知识,符合认知规律;2.有感情地阅读及赏析文句,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3.趣味性的图片,可以引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4.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了综合能力。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掌握一些云南民族文化的基本知识。
(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课文中的文化内涵。
(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云南歌会与其他地区歌会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比较分析能力。
(3)学会从多元的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云南歌会的魅力,增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激发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
(2)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专业术语和民族风情的理解。
(2)如何从多元的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云南歌会的音频资料,让学生初步感受云南歌会的魅力。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学习课文。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文化内涵。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民族风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结构,提炼课文主题。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2)引导学生从多元的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 完成练习题,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深入研究云南歌会,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云南的歌会的独特魅力。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云南的歌会的独特魅力。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云南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激发学生对云南的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云南的印象,引导进入课文主题。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简要说明原因。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感悟。
2.讨论云南的歌会的特点,如:歌会的形式、歌曲的内容、演唱的方式等。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了解云南的歌会,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语言特色。
二、课文分析1.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生动的描绘、形象的比喻、诗意的表达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语言特色,并进行欣赏。
三、写作技巧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如:观察、描绘、抒情等。
2.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写作实践,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云南的歌会与民族文化的联系。
二、民族文化探究1.分析课文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如:民族歌曲、民族风情、民族习俗等。
2.学生分享自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三、课堂实践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实践,如:学唱云南歌曲、表演民族舞蹈等。
2.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云南歌会的独特魅力。
2.学习作者通过描绘歌会场景、描绘人物形象来表现地域文化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云南歌会的独特风情。
2.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描绘人物形象、表现地域文化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云南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3.课堂讨论(1)课文描绘了哪些歌会场景?这些场景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特点?你是如何理解这些人物形象的?(3)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表现地域文化?这些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析讲解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段落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描绘歌会场景的语句,如:“歌声在阳光下飘荡,像一串串珍珠撒在绿野上。
”(2)描绘人物形象的语句,如:“她穿着一件红色的小袄,头上戴着一朵鲜艳的山茶花,笑起来眼睛弯成一道月牙。
”(3)表现地域文化的语句,如:“这里的歌会,既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信仰。
”5.实践活动设计一个小型歌会,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
(1)分组讨论,确定各自扮演的角色。
(2)根据角色特点,准备相应的道具、服装。
(3)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给予评价。
(1)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体会。
(2)布置课后作业:以“我家乡的歌会”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云南歌会的场景画。
2.写一篇作文,题目为《我家乡的歌会》,要求描绘歌会场景、人物形象,表现地域文化。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分析讲解、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云南歌会的独特魅力。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热情。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云南的歌会》最新教学设计优秀8篇

《云南的歌会》最新教学设计优秀8篇教具准备:篇一录音机、课件《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字词。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3、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精妙。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放入引导和借助多媒体在读思品悟议中培养学生个性解读文本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重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体现互动的教学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揣摩课文写作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上的差异。
品味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点拨引导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型讲读教学过程一、播放歌曲,激趣引入刚才我们领略了云南民歌的美,看到了云南人民能歌善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云南,走进《云南的歌会》。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感知文意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并捕捉课文中的信息。
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云南歌会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说。
三、探究文本领悟主旨探究三种形式的侧重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品味语言欣赏美点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赏析,发现美点。
师点拨总结。
五、延伸拓展说说山西有哪些民风民俗六、课堂小结七、作业自助餐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三教学目标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课前准备1.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如《阿诗玛》《五朵金花》以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的云南民歌片段等等)、流行歌曲演唱会及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的音像资料。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云南的歌会》;(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及其文化价值;(3)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和欣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云南的歌会》;(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云南歌会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云南的歌会》;(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及其文化价值;(3)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和欣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的解读;(2)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和意境;(3)将诗歌中的文化内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4. 比较教学法:将《云南的歌会》与其他相关诗歌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云南的歌会》的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及其文化价值;2. 学生准备:预习《云南的歌会》,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和表达方式;3. 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相关图片、音乐、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云南歌会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歌会的氛围;(2)简要介绍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及其文化价值;(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云南的歌会》,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xx年《云南的歌会》教案范文

《云南的歌会》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云南的歌会文化,提高学生对我国多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 通过学习《云南的歌会》,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对云南歌会的热情赞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分析《云南的歌会》这篇课文,了解作者是如何描绘云南歌会的。
2. 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云南歌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学会从作者的描绘中体会云南歌会的魅力。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资料。
2. 学生预习课文《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教案范文(二)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云南歌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体会云南歌会的魅力。
3.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
七、课堂练习1. 学生总结课文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云南歌会的看法和感受。
八、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云南歌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九、作业布置1. 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加强对云南歌会的认识。
2. 完成相关练习题,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十、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云南的歌会》教案范文(六)六、教学步骤1. 分析课文第二部分,探讨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歌会现场的氛围和人物情感。
2. 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体会作者的描绘技巧,感受歌会的热烈和生动。
七、课堂练习1. 学生总结课文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2.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歌会现场,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云南的歌会教案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教学设计云南的歌会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通过语句的品读,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感受作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
教学重点:了解云南歌会的特色,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感受作家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第四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话题询问学生:读书累不累啊?学生回答:累。
那么就让我们放松紧张的心情,听一听来自乡野的歌。
多媒体播放《采茶歌》。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云南民歌的特点,由此引出课题。
云南真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歌声动听,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云南,聆听美妙的云南的歌会。
(板书课题)。
知道诺贝尔文学奖这回事吗?谁知道中国有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实中国还是有一个人很有机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ppt马悦然一段话:(屏幕显示)作为瑞典学院的院士,我必定对时间尚未超过50年之久的有关事项守口如瓶。
但是我对沈从文的钦佩和对他的回忆的深切促使我打破了严守秘密的规矩。
沈从文曾被多个地区的专家学者提名为这个奖的候选人。
他的名字被选入了1987年的候选人终审名单,1988年他再度进入当年的终审名单。
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这项奖。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马悦然那么这个差点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沈从文,他的这篇云南的歌会到底有何文学魅力呢?【设计意图】通过此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激励学生主动深入文本,去发现作品的美。
二、快速阅读,感知歌会1、ppt:请在你认为写得美的地方作批注,并作一定的赏析,ppt举例。
具体略。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实践证明批注式阅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式,它能让学生与文本真正对话,如果能成为学生的一种阅读习惯,必能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质量。
2、主要问题:有谁在唱?唱歌者的身份?在哪儿唱?唱什么?用什么方式唱?除人外,还有谁在唱?交流明确,如:唱歌者:年轻女人,赶马女孩子,老吹鼓手是男女老幼,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是全民参与。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云南的歌会》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现状和历史的渊源。
2、学生能够通过视频等形式体验云南的歌会的特色。
3、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创新设想自己的歌会。
二、教学内容:1、了解云南的歌会的历史渊源。
2、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独特性以及地域特色。
3、通过视频等形式体验云南的歌会。
4、创新设想自己的歌会。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老师通过云南的美食或者其他方面先引出云南这个话题,让学生了解云南的多元和多彩的文化。
2、核心环节(25分钟)(1)了解云南的歌会的历史渊源。
老师通过PPT展示云南的歌会的历史渊源和演变历程,让学生了解云南的歌会的产生和发展。
(2)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独特性以及地域特色。
老师从云南的人文、地理等多个角度,让学生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独特性和地域特色。
(3)通过视频等形式体验云南的歌会。
老师通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体验云南的歌会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对云南的歌会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4)创新设想自己的歌会。
老师让学生自己发挥创意和想象,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设想自己的歌会,并设计相应的方案。
3、结合环节(10分钟)老师根据学生的设想和方案,针对每个方案,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改进,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的设想和方案。
4、课堂小结(5分钟)老师再次强调云南的歌会的文化特点和地域特色,让学生对云南的歌会有更加清晰、深入的认知。
四、教学评价:1、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同学互评、自评。
2、评价标准:(1)参与度。
(2)设计能力和创新性。
(3)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4)作品质量和创意度。
3、评价结果: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评价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
同时,通过评价结果,不断调整和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本节课针对云南的歌会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例如课件讲解、视频体验、自己设计的歌会方案等,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云南的歌会的文化特点和地域特色。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了解不同民族的歌舞文化。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云南歌会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多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
3.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云南歌会文化的理解。
2. 生字词的认读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云南的歌会》全文。
2. 与云南歌会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云南歌会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云南歌会的氛围。
(2)学生分享对云南歌会的第一印象,教师总结。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意。
3. 合作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云南歌会的背景和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强调重点难点。
(2)教师讲解云南歌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学生模仿云南歌会的歌舞动作,体验云南歌会的魅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云南歌会的重要性和文化价值。
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云南歌会,分享学习收获。
(2)学生选择一篇关于云南歌会的文章,进行阅读拓展。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等,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云南歌会的氛围。
3. 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云南的歌会教案打印:全方位教学指导,加强艺术教育

云南的歌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云南的歌会文化,感受云南民族音乐的魅力。
2. 通过学习云南歌会,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云南歌会的起源和发展。
2. 云南歌会的主要演唱形式和特点。
【教学难点】1. 云南方言在歌会中的运用。
2. 云南歌会中的民族乐器演奏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图片、音频、视频等。
2. 学生提前了解云南的民俗文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云南歌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云南歌会文化。
2. 学生分享提前了解的云南民俗文化知识。
二、歌曲学唱(10分钟)1. 教师播放云南歌会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云南民族音乐的魅力。
2. 教师带领学生学唱云南歌会的代表性曲目,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和节奏。
三、歌会形式与特点(10分钟)1. 教师讲解云南歌会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歌会的背景。
2. 教师介绍云南歌会的主要演唱形式,如对唱、合唱、独唱等。
3. 学生通过观察音频和视频,分析云南歌会的特点,如曲调、歌词、表演等。
四、民族乐器介绍(10分钟)1. 教师介绍云南歌会中常用的民族乐器,如笛子、二胡、琵琶等。
2. 教师演示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让学生初步了解乐器的使用。
3. 学生尝试演奏简单的民族乐器曲目。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云南歌会的重要性和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云南歌会的知识,传承民族文化。
2. 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云南歌会曲目,进行学唱和演奏。
云南的歌会教案(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云南的歌会文化,感受云南民族音乐的魅力。
2. 通过学习云南歌会,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云南歌会的起源和发展。
2. 云南歌会的主要演唱形式和特点。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2篇(云南的歌会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2篇(云南的歌会板书设计)下面是分享的《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2篇(云南的歌会板书设计),供大家赏析。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2、掌握本文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合作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感悟生活的美好。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课。
由《56个民族》歌曲引入。
问:大家知道哪个省的民族最多吗?明确:云南;52个。
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云南,走进云南的歌会。
(展题)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jù)踞忌讳(huì)酬和(hè)箍(gū)桶熹(xī)微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写了几种形式的歌会?明确:三种。
即对歌,漫歌,传歌。
2、请用“场地﹢形式”的句式概括文中描写的几个歌会场景。
明确: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3、是依此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4、云南歌会的特点是什么?明确:山野湖畔,男女老少,即兴演唱。
四、再读课文,把握文本内涵。
1、画出文中写人的语句。
2、品读你画出的语句,你体会到了什么?3、感情朗读。
这种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得是。
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的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子发盘在头上。
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日金案之云南的歌会创新教学设计
今日金案之云南的歌会创新教学设计
.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
教学中以“美”贯穿,在学生听读、自由读、研读、美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
重点通过对文中重要词语和句段的揣摩,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那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美”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积累词语。
明确下列词语的音意:蹲踞酬和熹微淳朴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云南歌会淳朴自然的特点,并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展示了云南浓浓的民族风情。
三、深入研读,文中探寻“美”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探究: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想一想,这三种场合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三种场合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人。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着力描写的是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重在写唱歌的场面。
2.请三个学生朗读文中三个场合的描写片断,其他学生凝思想象,思考:云南歌会有何特点和魅力?作者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明确: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融自然、人生、社会于一体,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泥土的芬芳,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作者借写云南歌会,传达了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和鉴赏。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而出。
四、美读细节,赏析品味“美”
1.找出你感觉最美的文字,用一小段文字解说自己所感受到的美。
例:“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浓墨重彩,工笔描绘,表现出年轻妇女的才情美。
“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在这里,作者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山花烂漫,山鸟齐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声音虽极其温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原来熟人真不少。
”写唱法,写唱的场面,写唱的人,在作者娓娓而谈的笔墨中,尽显山寨之风俗,表现出山寨的民风美、人情美。
……
2.屏幕显示下面两段文字,比较一下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①这种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衣布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空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②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边城》沈从文)明确: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
这段文字如同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
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五、延伸拓展,课外发现美
课文中写道“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
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解答。
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
”这段文字为我们介绍了云南民歌几种不同的对歌方式。
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民歌民谣,看看它们各属哪个类别。
教师亦可向学生介绍一些。
例:《蓝花花》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类,《猜调》属于问答类。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采用活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与文本、文中人物、作者进行交流,三次对话,从内容到意境再到艺术手法,在层层深入的赏玩品味中,悟得文章之内涵,习得写作之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云南风土人情片,酝酿气氛。
二、与文本对话,领略内容之美。
对话内容可以是:课文重要记叙了哪些歌会形式呢?文中三个片段在描写时是否各有侧重呢?……
三、与人物对话,感受人情之美。
对话内容可以是:年轻妇女,你是怎样击败对手的,击败后的感觉如何?赶马女孩子,在山路上唱歌的感受怎么样?村民们,你们为什么要举行“金满斗会”呢?老前辈,怎么这么大年纪了,还有唱歌的热情?……
四、与作者对话,鉴赏艺术之美。
对话内容可以是:作者是如何把文章写得这样富有情趣的?作者最喜欢哪段文字,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到底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