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诺思悖论_及其破解
诺思悖论与软政权浅议
生存 环境 。而这 种无 形 的东 西通 过 什 么来体 现 呢 ? 那就是 政府 。以 中国为代 表 的世 界上 大多数 国家施 行 的都是 共 和制 政体 , 即使 在施 行君 主 制政 体 的 国 家里 , 行 国家 意志 的绝 大 多数 行 政官 员也 是 由选 执 举 或 选拔产 生 , 由此组 成政 府 。这样 看来 , 并 政府部 门是 否能完 全代 表 国家 的意 志呢 ?政 府与 国家具有
理论前沿
诺思悖论与软 政权浅议
吕珊 珊
( 东北 财经大 学 , 大连 16 2 ) 10 5 内容提 要 : 思将 国家与政府 的概念 混为一谈 , 出了著 名 的诺 思悖 论 。 诺 提 该理 论 实质
上揭 示 了政 府作 为 国家的代 理理机 构 所具有 的双重 目标 , 及其 对社 会发 展 的影 响 。本 文
理论前沿
#舔 # 嘶 甘| 《懈 榭 , r 毒 ≈m} 磕 A 蝶蜘 静 簿 # | _ ; ≈
门的私心 难 以遏 制 ?原 因也 许很 多 , 政 权 的普 遍 软 存在便 是其 中之一 。
( ) 谓软政 权 一 何
政权 的稳 固。
( ) 二 软政 权 与寻租
个 人权 益 ; 一 方 面 , 种 强 权 下 的 产权 分 配 又 不 另 这
目标 实 际上 反 映 了政 府 作 为 国 家权 力 的 代 理机 构 所具 有 的双 重 目标 。 当然 , 由于 委 托人 和代 理 人 的 效 用 函数并 不相 同 ,政 府所 追求 的租 金最 大化 , 必 然 妨碍 最优 产权 的配置 ,从 而 降低 社 会总 产 出 , 这 与 委 托 人所 希 冀 的绝 对 的公 平 正 义和 最 大 化 社 会
“诺思悖论”的存在条
“诺思悖论”的存在条件内容提要:“诺思悖论”存在的前提条件是:(1)国家税收好象是统治者的私有财产;(2)国家似乎没有什么制度措施或其他措施来制约统治者对租金的贪娈追求。
总之,这个国家似乎是统治者的私有物,以至于统治者可以在租金最大化和税收最大化之间进行选择,并且常常选择了租金最大化。
满足上述条件的国家只能是****国家。
自由主义民主国家(以下简称民主国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诺思悖论”。
关键词:“诺思悖论”,民主国家,****国家人们谈论“诺思悖论”时,较少讨论导致该悖论的条件,往往并不指出它是否在任何国家都存在。
[1]这容易给人一种误导:似乎不论是在民主国家还是在****国家,这一悖论都同样地存在着,没有什么差别。
本文的目的是要阐明:“诺思悖论”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国家一定存在这一悖论;民主国家的情况很复杂,但是,一般来说,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诺思悖论”。
1、“诺思悖论”的含义“诺思悖论”是说,国家的目的是双重的:第一个目的是通过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即在要素和产品市场上界定所有权结构—而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第二目的是在第一个目的的框架中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产出最大,从而使国家税收增加;这两个目的并不完全一致,第二个目的包含一套能使社会产出最大化而完全有效率的产权,而第一个目的是企图确立一套基本规则以保证统治者自己收入的最大化,或者,如果我们愿意放宽单一统治者的假设,那么就是使统治者所代表的集团或阶级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使统治者(和他的集团)的租金最大化的所有权结构与降低交易费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率体制之间,存在着持久的冲突。
一方面,没有国家就没有产权。
另一方面,国家权力介入产权安排和产权交易,又是对个人财产权利的限制和侵害,会造成所有权的残缺,导致无效的产权安排和经济的衰落。
没有国家办不成事,有了国家又有很多麻烦。
这就是有名的“诺思悖论”。
不过,诺贝尔经济学奖1993年获得者道格拉斯·C·诺思自己并没有把国家的两个目的之间的冲突说成是“悖论”,更不用说是“诺思悖论”了。
芝诺悖论的逻辑分析
毕 节
学
院 学 报
J O URNAL OF BUI E UNI VE RS nY
NO. 6, 2 01 3 Vo 1 . 3 1 G en e r  ̄ No . 1 5 5
芝诺 悖论 的逻 辑分析
喊 我 们作 “ 师兄 ” 哩 。特别 让 人开 怀 的 是 , 离 开教 学 岗位 之 后 , 进 入 耄耋 之 年 的他 , 居 然买 了全套 的金 庸 武侠 小 说 , 有 滋 有 味地 读 了起来 , 俨 然一 个 武侠 迷 。没有 人 不会 感 觉 到 , 他有 一 种发 自内心 的乐 观
中图分类号 : B 8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7 O 5 9 ( 2 O 1 3 ) 0 6 — 0 0 4 1 - 0 9
我 曾有幸受教于苏天辅老师 。当时 , 我在西南师大逻辑学点读研 , 苏老师虽 已退休 , 但仍被返聘 回来给我们这一年级的四个学生上西方逻辑史和名著选读课程 。我们专业 , 老师都很随和 , 很关心 学生 。那 时 , 除了教学之外 , 老师们还 多次请我们一起聚餐、 出游 , 师生们打成一片 , 真是其乐融融 的 三年啊。虽然 已过去了十多年 , 但是与苏 老师相处的那些 日子还历历在 目、 记忆犹新 , 他给我们的谆
和苏老师 的关系 , 就“ 随机地 ” 验证 了这一点 。呵呵 , 那可不是 “ 亦师亦友” 、 “ 忘年交 ” 之类就能概括 的, 有时简直随意到了“ 没大没小” 的地步。课余他和我们在一起的时候 , 就是个 “ 老顽童” , 又是讲笑 话, 又是教太极拳 , 还多次请我们到他家里吃邱老师做的饭 ; 有时请 我们帮个举手之劳的忙 , 他还要
诺斯悖论
诺斯悖论诺斯在1981年提出,国家具有双重目标,一方面通过向不同的势力集团提供不同的产权,获取租金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国家还试图降低交易费用以推动社会产出的最大化,从而获取国家税收的增加。
国家的这两个目标经常是冲突的。
“诺斯悖论”描述了国家与社会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矛盾的关系,即“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经济衰退的根源”。
另外,由于存在着投票的悖论、理性的无知,加之政治市场的竞争更不充分和交易的对象更难以考核等因素,政治市场的交易费用高昂。
结果,政府作用的结果往往是经济增长的停滞。
诺斯第二悖论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1.诺斯反复强调,政府界定的产权规定了经济体系中基本的激励结构,产权的变化使得组织和组织内部的企业家从事各种活动的成本收益发生变化,组织和个人因此调整自身的行为,推动制度的变迁。
由于非正式制度的存在,调整多在边际意义上进行。
调整的方向是节约交易成本。
换言之,从每一个时点上来观察,交易费用在不断下降,经济效率在不断提高。
正因为此,诺斯(1988)认为,交易费用的下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源泉。
2.诺斯和Wallis(1986)所做的工作显示,从1870年到1970年,在美国经济中,交易费用已从187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上升到1970年的45%。
在另一篇文章中,诺思也曾估计到,在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中,交易费用大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
张五常先生也讲到,在香港这样的现代市场经济大都市中,交易费用可能要占其GDP的80%以上[ii]。
由此观之,从长期来看,交易费用是在不断上升,经济效率是在不断下降,以至于社会可能因此陷入停顿。
这又为诺斯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停滞提供了理由。
悖论就出在这里。
一方面,从边际意义上的短期来看,交易费用总是在下降;另一方面,每一个时期的下降最后带来的是长期交易费用的增长!前者的推论是经济不断增长,后者的推论是经济陷入停顿。
反正无论经济出现什么情况,都可以用同样的原因加以解释[iii]。
悖论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悖论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悖论是指在一种推理中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常常是逻辑上或者是语义上的矛盾。
悖论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逻辑与语义的复杂性,人类思维的局限性以及人类语言的限制等。
而解决悖论的方案则需要综合运用逻辑学、语义学以及认知科学等多个学科的方法。
首先,悖论产生的原因之一是逻辑与语义的复杂性。
逻辑与语义是理解和推理的基础,但是它们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变得异常复杂,超出了人类思维能力的限制。
例如,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指出,在一个足够强大的形式系统中,总会存在无法通过推理证明的命题。
这种复杂性导致了一些悖论的出现,如“这句话是假的”这个著名的说谎悖论。
解决这类悖论的方案之一是采用更为复杂的逻辑体系,如模态逻辑或非典型逻辑。
这些逻辑体系能够处理更为复杂的逻辑与语义情境,从而有效地解决悖论问题。
其次,悖论产生的原因还包括人类思维的局限性。
人类的认知能力存在一定的限度,我们有时候会在复杂的思维过程中犯错或忽略一些重要的信息。
例如,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提出的罗素悖论,即“一个集合不能包含自身”这一悖论,可以追溯到人类思维对集合这一概念的理解出现了错误。
为了解决这类由于人类思维局限性而产生的悖论,我们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等工具,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计算和存储能力,来模拟和分析复杂的推理过程,从而避免人类思维的误判。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增加人类的认识水平和扩展思维边界来提高解决悖论的能力,例如通过学习哲学和逻辑学等相关学科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此外,人类语言的限制也是悖论产生的原因之一、语言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但是语言在表达复杂概念和思维过程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著名的“巴伯悖论”是指一个说话者声称自己在说谎,这就导致了语句的自相矛盾。
解决这类悖论的方案之一是采用更为精确和明确的语言,例如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等。
这些语言体系可以提供更加准确和规范的表达方式,从而避免悖论的产生。
综上所述,悖论产生的原因包括逻辑与语义的复杂性、人类思维的局限性以及人类语言的限制等。
8个芝诺悖论
8个芝诺悖论芝诺悖论指的是一系列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的几个关于无限、分割和运动的悖论。
这些悖论挑战了人们对逻辑和数学的普遍理解,并引发了无数思考和讨论。
下面将简要介绍八个著名的芝诺悖论。
1.阿喀琉斯与乌龟:这个悖论描述了一个赛跑场景,乌龟得先行10米,阿喀琉斯从起点开始追赶它。
尽管乌龟的速度较慢,但阿喀琉斯每次追及乌龟所用的时间也会越来越短。
然而,按照数学推理,阿喀琉斯似乎永远无法赶上乌龟,因为每次追及乌龟前都要走过一半的距离,而这一过程可以无限分割。
2.亚刚与乌龟:这个悖论与阿喀琉斯与乌龟类似,描述了一个亚刚与乌龟辩论数学问题的场景。
乌龟先声称亚刚错误,亚刚回应称他可以从第一个指称错的地方开始讲起。
然后乌龟指向亚刚的最开始的陈述,并声称亚刚又犯了一个错误。
这样的对话可以无限延伸下去,让人无法得到一个确定的结论。
3.拐角堆:这个悖论挑战了人们对数量的理解。
芝诺提出,如果你从一个角落不断堆积一个小石子,最终你会得到一个庞大的堆。
然而,当你只加入一颗石子时,它是否能改变一个区域的本质性质?这个问题引发了对于数量和界限的思考。
4.海峡:这个悖论描述了一艘船从一个海港到另一个海港的航行。
假设在航行过程中需要经过一个狭窄的海峡。
当船只通过海峡时,我们可以根据时间的不断分割来描述更精确的位置。
然而,在船通过海峡的瞬间,船只似乎既在海峡内又在海峡外,这引发了无限的矛盾。
5.两个相等的线段:这个悖论说明了无限分割的问题。
假设有两个长度相等的线段,你可以分割它们无数次。
然而,每次分割后,你得到的两个新线段不可能完全相等,即使它们的长度差距非常小。
这个问题引发了对于连续和离散的思考。
6.飞矢:这个悖论关注了运动的本质。
当我们观察一把飞出的箭矢时,我们可以对其位置进行快照,然后在下一时刻再次观察。
然而,根据芝诺的推理,瞬间拍下的照片只能代表这个瞬间箭矢的位置,而不是箭矢在运动中的姿态。
因此,箭矢似乎永远在不动,这与我们的感觉相矛盾。
同等学力经济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社经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收入分配关系上的一个体现。
是公有制经济中通行的分配原则,其实质是以劳动为尺度进行收入或生产资料的分配。
劳动者取得的收入与其提供的劳动量成比例。
2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与在此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
它反映每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产值比率,大致能客观反映一个部门当年劳动力生产率的高低。
一般来说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非农业大于1。
比较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本部门的产值与劳动力比值越大。
3财政政策手段是指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
包括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政策或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和紧缩型两种。
4参与约束也称个人理性约束,是对代理人行为提出的一种理性假设,指出代理人接受合同比拒绝合同在经济上更划算,这就保证了代理人参与机制设计的利益动机。
5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它不是一种权利而是一组权利,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
这种权利的有效性取决于牵制性实现的可能性以及为之付出的代价,可依赖于法律、契约和政府强制,也可依赖于伦理道德规范。
6产权规则是指一个人拥有资源配置权力的大小与其拥有的资产数量正相关,即拥有的资产越多,所拥有的资源配置权力就越大。
7产权制度是指由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8产业是指生产相似或相同产品的一系列企业。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一般分工形成的产业,广义则指在一般分工基础上由特殊分工形成的产业。
9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在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依据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形式,将国民经济划分为顺次发展的三次产业,即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或制造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按产业中投入资源的密集程度,可化为劳动、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
10充分就业是指每一个愿意工作的劳动者按其能够接受的工资,全部找到职业的一种经济状态。
破解诺思悖论
2011年第6期(总第2350期)么对于中国有利的新循环就不可能演化出来。
因此,中国经济学代表了对中国有利的经济理论和政策范式,它是重构有利于中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条件。
这种有利,并不是像旧有理论范式思维所想象的那样是对中国单边的有利,而是一种谋求多赢的多边的有利。
因此,构建中国经济学的新思维与旧有理论思维的论战并非是一种基于意识形态或国家民族主义的争论。
这场不可避免的争论将是一场视角的论战,帮助人们找到新的多赢视角为目的,进而构建新的有利于全人类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这可以看做是全球范围内的解放思想。
(田风摘自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1期中国经济模式与中国经济学)破解诺思悖论,克服软政权的制度经济学路径吕姗姗诺思悖论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存在的一种痼疾,要解决政府双重目标的矛盾,关键是要通过合理有效的途径来硬化软政权,由此强化对政府这个代理人的约束和监督。
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从政府的角度: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
这个角度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规范政府行为。
正是由于现有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形成了许多真空地带,部分行政行为缺少必要的法律和制度依据,才给行政官员留下了过大的自由决策空间。
因此要加快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让行政行为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大行政监督力度,完善人大和司法部门对政府的监督,尽快出台反腐败的相关法律,不仅要消除软政权还要力争使政权硬化,制度化,法律化。
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摆脱行政官员惯有的优越性,引入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转变思想,将群众需求和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价值取向,将群众视为顾客,以顾客的满意度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
2从市场的角度:健全市场结构,加大产权保护力度,规范政府在市场中的行为。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完善对产权的界定和保护,降低交易成本。
产权是竞争的结果,但是在市场机制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大量产权界定不清,必然导致严重的负外部性,降低经济效率,因此需要政府在产权界定和保护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垄断性国有企业改革诺思悖论
. 垄断 性 国有 企业 经 济效 率低 下 � 外 部 环境 对
企业 没有 竞争 压力 ,在 垄断企 业内 部, 各层 次的 成员 就 会显 露 出惰 性 ,久 而久 之 ,惰 性 便 成为 惯 性 ,在 企 业内 产生
- 低 效率 � 领 导常 常任 人唯亲 ,大 搞裙 带
关 系� 在企 业 外部 , 为取 得 各种 政 策 优惠 , 企业 常 巴 结政 府当 局� 由于 不存 在外部 竞争 压力 ,企 业没 有动 力 降低 成 本, 所以 , 资源 浪 费严 重 ,致 使 企 业成 本 费 用膨 胀, 缺乏 技术 创新 和组织 创新 �如 林毅 夫所 描述 的 "企 业没 有 竞争 压 力, 与 其进 行 技 术创 新 ,应 对 市 场需 求的 变化 ,与 对手 竞争 ,不如 致力 于保 持自 己的 垄断 地位 以及 与管 制当 局讨 价还 价"�
个 竞争 者中 ,只 有一� 个能 存活下 来, 从而 产生 自然 垄 权来 设租 ,诱使 企业 向他 们进 行贿 赂 断 自 然垄 断并 不排 斥竞 争,一 旦技 术, 市场 和先 占 � 者 经营 状况 发生 了不 利于 "一个 供应 商独 占市 场" 的 加, 但却 损害了 消费 者的 利益
9 8 2 -� �女 �研究生 � 从事企业制度与资本市场管理研究 �
� 民 航 ,铁 路 ,银 行, 石油 , 石化 ,供 水 等 垄断 产 业 中 的 施垄断力 量 相关生 产者与消费 者将由于政 府的干预 自 然垄 断是 � 竞争 的结 果 由于 某些 产业 需要 一 高,因此 ,导致全社会 福利的损失 � 次 性巨 额的 固定 投入 , 并 且只 有通 过销 售足 够多 的 3. 腐败 产 品才 能分 摊全 部固 定投 资 这种 经济 特性 使得 多 与寻 租相 对应 的 是政 府 借助 制 度供 给 这个 过程 中, 的权 力来 阻碍 生产 要素 自由 流动 ,自由 竞争 ,利 用特 政府 会使 既得 利益 集团 ( 国 有企 业) 的垄断 租 金增 另 外, 国有企 业 内部
因明 芝诺悖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因明芝诺悖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芝诺悖论是一个由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的哲学难题,它通过一系列逻辑推理的方式展示了一些看似荒谬的结论。
这个悖论的出现使人们开始思考该如何理解和解决这种看似无解的问题。
芝诺悖论因其极具挑战性和深远影响而成为了哲学、数学和逻辑学等学科领域中的经典案例。
芝诺悖论的核心思想是运用逻辑和推理的方式,试图揭示出与常识和直觉相悖的结论。
它通过一系列巧妙构造的论证过程,使人们遭遇到逻辑的困境,找不到一个合理的答案。
这种思维的反直觉和矛盾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引发人们的深思。
芝诺悖论的出现激发了人们对逻辑和推理的思考。
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逻辑规则和推理方式是否能够解决这类看似荒谬的问题。
芝诺悖论的引入使人们认识到,传统的逻辑体系可能并不完备,需要对其进行重新构思和拓展。
因此,这个悖论在推动逻辑学和数学领域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芝诺悖论的起源和背景,对其进行描述和解释,并探讨其对哲学和数学的启示。
我们还将思考如何对芝诺悖论进行思考和总结,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和学科发展中的应用和发展。
通过对这一经典悖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方式和逻辑能力,并对世界的本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读者理解整篇文章的逻辑结构和思路,使文章更具条理性和连贯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来组织内容: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芝诺悖论的起源和背景2.2 芝诺悖论的描述和解释2.3 芝诺悖论的影响和意义3. 结论3.1 对芝诺悖论的思考和总结3.2 芝诺悖论对哲学和数学的启示3.3 芝诺悖论的应用和发展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给出关于因明和芝诺悖论的简要概述,引出接下来正文的主题。
我们还会提供文章的结构,以帮助读者理解整个论文的内容框架。
最后,我们将说明本篇文章的目的,即对芝诺悖论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
关于诺斯悖论的理解
关于诺斯悖论的理解诺斯认为,国家是以经济人的行为方式采取行动的,国家有两个基本目的:一是规定竞争和合作的基本规则,以便为统治者的所得最大化提供一个产权结构;二是在第一个目标框架内,减少交易费用,使社会产出最大化。
然而,国家的上述两个目标并不完全一致。
第二个目标包含一套能够使社会产出最大化的有效率的产权,而第一个目标是要确立一套规则以保证统治者自己收入的最大化。
在统治者自己收入最大化的产权结构与降低交易费用、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率体制之间存在着持久的冲突。
一方面,没有国家就没有产权。
国家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效应,没有国家权力及其代理人的介入,产权就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和实施,其主导作用是其它组织无法替代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家是维护有效产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没有国家就没有有效产权。
另一方面,国家权力的介入常常侵犯私人的财产权利,危及有效产权制度,同时,由于国家及其代理人的经济人性质,还常常私利维护一些无效产权,从而制度残缺,导致制度失衡。
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又常常成为有效制度和经济发展的障碍。
“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认为经济衰退的根源”。
这就是有名的“诺斯悖论”。
“诺斯悖论”实质上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没有国家办不成的事,有了国家又有很多麻烦。
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国家是一种“制度”结构,它的职能是生产与出售一种确定的社会“产品”,即安全和公正。
但是,它如何去确保安全和公正?人们把权力的垄断权交给了国家,以便它能够完成人们要求它完成的任务。
但是,国家要收入才能运转。
国家的活动不是免费提供的,它必须付钱给公务人员。
税收的作用就在于国家获得稳定的财源,它实际上是公民支付给国家提供和保护公共财产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公正和安全的一种费用。
其实,在制度变迁领域也存在“诺斯悖论”。
如前所述,国家是制度变迁的显著主体,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进行制度供给。
然而,国家供给的制度可能实现了政府利益和民众利益的一致,但事实上,国家进行的制度安排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存在政府利益和民众利益的不相一致,导致制度缺陷,影响制度效率。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三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新)
第三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新)一、名词解释“华盛顿共识”:由以华盛顿为基地的机构设计给拉丁美洲国家的各种政策建议的最低公分母,其核心内容是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
“北京共识”:“北京共识”包含三个重要的原理:创新的价值;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自主发展理论。
等级规则:指首先构建一个层层隶属的金字塔形的等级构架,再界定每一个行为人在这个等级构架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再进一步界定与这个等级位置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权力。
产权规则:指一个人拥有资源配置权力的大小与其所拥有的资产数量正相关。
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其含义是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与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的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与力量对比。
宪法秩序:指用以界定国家的产权和控制的基本结构,它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为集体选择确立了原则,它是制定规则的规则。
“诺思悖论”:是指一个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有效率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与保护,但受双重目标的驱动,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
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是指一种有别于供给主导型与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是指个人或一群人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预期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和权利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制度创新的制度变迁方式。
二、简述题1、比较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差异(1)激进式改革激进式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一是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化,所谓民主化就是多党制;二是在经济上全盘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三是在经济政策上采用休克疗法。
(2)渐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的特点是:一是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化的改革;二是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三是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的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诺斯第二悖论及其破解——制度变迁中交易费用范式的反思(一)
诺斯第二悖论及其破解——制度变迁中交易费用范式的反思(一)一、诺斯第二悖论的提出诺斯在1981年提出,国家(state)具有双重目标,一方面通过向不同的势力集团提供不同的产权,获取租金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国家还试图降低交易费用以推动社会产出的最大化,从而获取国家税收的增加。
国家的这两个目标经常是冲突的。
另外,由于存在着投票的悖论(theparadoxofvoting)、理性的无知(rationalignorance),加之政治市场的竞争更不充分和交易的对象更难以考核等因素,政治市场的交易费用高昂。
结果,政府作用的结果往往是经济增长的停滞。
这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诺斯悖论”。
本文对此存而不论,我们要讨论的是诺斯体系中另外一个悖论,这里称之曰“诺斯第二悖论”。
我们对这一悖论的解读,试图在一定程度上还诺斯以本来面目,辨析诺斯整个研究思路的转型及其对于制度经济学研究的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试图辩明交易费用的社会功用、交易费用作为制度效率标准的含义等。
诺斯第二悖论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1.诺斯反复强调,政府界定的产权规定了经济体系中基本的激励结构,产权的变化使得组织和组织内部的企业家从事各种活动的成本收益发生变化i],组织和个人因此调整自身的行为,推动制度的变迁。
由于非正式制度的存在,调整多在边际意义上进行。
调整的方向是节约交易成本。
换言之,从每一个时点上来观察,交易费用在不断下降,经济效率在不断提高。
正因为此,诺斯(1988)认为,交易费用的下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源泉。
2.诺斯和Wallis(1986)所做的工作显示,从1870年到1970年,在美国经济中,交易费用已从187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上升到1970年的45%。
在另一篇文章中,诺思也曾估计到,在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中,交易费用大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
张五常先生也讲到,在香港这样的现代市场经济大都市中,交易费用可能要占其GDP的80%以上ii]。
诺斯悖论名词解释
诺斯悖论名词解释诺斯悖论是指当一个理论被发现时,总有其他的理论会推翻它。
因为一个理论在提出来之后,就必然有与之相对立的理论产生,这些理论通常都只是与原来的理论说的不完全一样而已。
而这种“不完全”所造成的影响有可能是很大的。
诺斯悖论的解释是:一个理论一旦被发现,就有其他的理论随即跟着被发现。
由于真理越辩越明,新的理论不断被发现,已经被证明了的理论又不断被修正、补充和发展,结果是旧的理论无法解释新的事物,因此得不到自圆其说的圆满解释。
5。
前景理论与背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and backdrop theory)背景理论,又称背景信息,是针对那些具有高度分散性和非线性关系的因素的理论或模型,主要研究该因素对其他因素影响的一般条件。
背景理论与基本变量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个基本变量的确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导出相应的背景理论的存在,但是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二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所谓的“前景理论”和“背景理论”之间并不是同义词,更不是互斥关系。
6。
概率与参数统计方法与概率思想方法(P-statistics and probability and concept ofP-statistical methods)通过对概率统计方法的定义和对概率统计方法的认识,进一步探讨P-Statistics和P-Phthetic Concept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走出这一误区。
通过定义和理解概率统计方法的含义,掌握概率的几种类型及其特点。
5。
简化和假设检验(Simulation and hypothesis testing)7。
假设检验与检验(Indication and the test)判断和检验(Interpretation and the test)二者均是判定或预言的过程。
不同的是,假设检验用以检验人们对某些特定情况的看法是否合理;而检验则是检验事物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
假设检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实际中哪些关系是有意义的,哪些关系是没有意义的,或者是有意义但还没有被人们所发现的。
8个芝诺悖论
8个芝诺悖论芝诺悖论是指一系列逻辑悖论,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所提出的哲学思想。
这些悖论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我们的直觉和理解,同时也拓展了我们对于真理和相对论的理解。
这里将为您介绍8个芝诺悖论,希望您能够在这些悖论中找到答案。
1.塞菲尔德悖论这个悖论来源于芝诺的一个学生菲尔德。
他认为,所有的数字都是相等的,这是真理。
然而,如果这个数字为3,那么这个学生就会认为有两个数字不相等,一个是3,一个是其他数字。
此时,这个学生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2.奥古斯都悖论这个悖论来源于芝诺的学生奥古斯都。
他认为,存在比真实更大的真实。
换句话说,存在一个与现实世界相辅相成的真实世界。
这个悖论表明了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可能存在局限。
3.巴门尼德悖论这个悖论来源于芝诺的学生巴门尼德。
他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来了解宇宙的运作。
然而,这个观点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相悖,因为宇宙的运作似乎超出了人类思维的范畴。
4.奥义达米亚斯悖论这个悖论来源于芝诺的学生奥义达米亚斯。
他认为,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等腰的。
这个观点似乎符合我们的直觉,因为我们常常觉得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是相等的。
然而,这个悖论会让我们思考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是否存在一种非等腰三角形?5.尼采悖论这个悖论来源于芝诺的学生尼采。
他认为,我们的直觉和理解并非绝对的真理,而是受到个人经验和文化背景的限制。
这个观点提醒我们要谨慎对待自己的认知,同时也表明了我们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6.伽利略悖论这个悖论来源于芝诺的学生伽利略。
他认为,教会和政府可以干涉科学,以保护它们的尊严。
这个观点似乎表明了科学和权力之间的冲突,也暗示了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平衡科学和权力的关系。
7.康德悖论这个悖论来源于芝诺的学生康德。
他认为,我们可以通过道德法则来评判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这个观点似乎表明了道德判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我们如何评判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8.海德格尔悖论这个悖论来源于芝诺的学生海德格尔。
8个芝诺悖论
8个芝诺悖论芝诺悖论是哲学上的一类问题,由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创立。
它们主要探讨一些看似合理的陈述却导致自相矛盾或不可理解的结果,挑战了我们对逻辑和数学的直觉。
本文将介绍8个著名的芝诺悖论,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
1.阿喀琉斯与乌龟赛跑悖论(Achilles and the Tortoise Paradox)这个悖论中,阿喀琉斯与乌龟赛跑,阿喀琉斯需要先走到乌龟的起点位置,乌龟则会相对较慢地往前爬。
但是,在乌龟爬行的过程中,阿喀琉斯还要等待乌龟前进一段距离,而这段距离可以被无限地分割,所以阿喀琉斯永远也无法赶超乌龟。
这个悖论挑战了无穷性和运动中连续性的概念。
2.箭与飞行悖论(Arrow Paradox)这个悖论思考了箭射出的瞬间,箭头在空中的位置。
在任何瞬间,箭头都是静止的,因为它只能在一个点上存在。
然而,在连续的瞬间中,箭头又从一个点瞬间移动到了下一个点。
因此,在运动中的瞬间,箭头既是静止的又在运动,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3.亚刻西斯悖论(The Paradox of Achilles and theTortoise's Brother)这个悖论是阿喀琉斯与乌龟悖论的变体,乌龟的弟弟亚刻西斯也参加了赛跑。
与乌龟类似,亚刻西斯在比赛中也会相对较慢地前进。
在这个悖论中,亚刻西斯之所以可以在同样的情况下超过原本领先的阿喀琉斯,并不是因为他更快。
4.车轮悖论(The Wheel Paradox)这个悖论探讨了车轮上不同点的运动速度。
设想车轮在某一瞬间是静止的,那么车轮上的每个点都是静止的。
但实际上,车轮是在不断旋转的。
因此,车轮上的每个点在不断运动,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
5.诅咒悖论(The Liar Paradox)这个悖论涉及到自指问题。
一个人说:“我正在说谎。
”如果他说的是真话,那么他正在说谎。
但如果他说的是谎话,那么他也在说谎。
无论是真话还是谎话,他都在说谎,这就产生了一个自相矛盾的陈述。
6.麦克马洪悖论(McMahon Paradox)这个悖论是关于两个非常相似的命题之间的矛盾。
“诺思第二悖论”及其新破解
The Second North Paradox and Its New Solution 作者: 袁庆明
作者机构: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出版物刊名: 当代财经
页码: 5-15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9期
主题词: 诺思第二悖论 每笔交易的交易费用 测量到的总量交易费用 理论上的总量交易 费用
摘要: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
制度的一个重要作用是降低作为经济运行的“摩擦力”的交易费用。
理论上,交易费用会随着一国制度的进步和完善而降低。
但是,据瓦利斯和诺思测算,美国自1870年到1970年的100年间总量交易费用占GNP的比例不仅没有降低,反而越来越高了。
这种理论(随着制度的进步交易费用应该越来越低)与实际(测量到总量交易费用越来越高)的矛盾被称之为“诺思第二悖论”。
瓦利斯和诺思测量到的总量交易费用并非交易费用的全部,表面上测量到的总量交易费用上升了,但“理论上”的总量交易费用是下降的,即是说,随着制度的进步,不仅每笔交易的交易费用下降了,理论上的总量交易费用也是下降的,所谓“诺思第二悖论”是不存在的。
诺斯悖论名词解释
诺斯悖论名词解释诺斯悖论是20世纪初美国数学家约翰·霍奇( JohnHovey)提出的一个著名的悖论,以表示在许多难题中并不存在所谓的“真命题”,也就是说,要求它成立的命题有很多,但若成立,则它就必定为假。
这些命题大部分都与量子力学相关。
其中最著名的是爱因斯坦对狭义相对论的预测:任何足够长的时间内,宇宙应当膨胀。
诺斯悖论一: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就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按照“一切皆有可能”的基本定律来看待所有事物,那么当前已经被否定了的“能抓到老鼠的猫”似乎又显得荒谬而不可能。
按照这个标准,到底什么样的逻辑才是正确的?只能是一种逻辑,而这种逻辑应该使人信服。
即:如果没有能抓到老鼠的猫,那么连一条狗也算不上;而一条不合格的狗,则根本就称不上一条好狗。
那么什么是好狗呢?如果狗的定义仅限于那些能够吃到老鼠的狗,这似乎又把狗限制住了。
实际上,能够吃到老鼠的狗是肯定的,但并不是唯一的,也不一定比其他的狗好。
同理,有一些狗虽然抓不到老鼠,却仍然是一条好狗。
因此,用一个“不管黑猫白猫”的绝对定义去界定“好狗”的话,显然这不是一个完全逻辑的规定。
我们知道,科学是一种充满探索性和争论的事业,需要打破旧的观念,建立新的体系。
那么,一种新的逻辑体系或新的理论就有可能被发现和确立。
诺斯悖论二: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的就是好猫。
耗子包括猫、老鼠、蛇、黄鼠狼、蝙蝠等,所以耗子包含猫。
有了这个基本的定义,那么,什么叫做“耗子”呢?也就是猫吃老鼠以后剩下的东西——对猫而言的“老鼠”的残骸。
可是,事实上,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的就是好猫。
换句话说,抓住老鼠的不一定是好猫,甚至连好猫都谈不上。
因为猫还有别的生存方式。
由此,我们又不得不引入另外一种概念,这就是“黑猫”和“白猫”,即,可以指“抓住耗子的”和“抓不到耗子的”,但不能指“抓住猫的”和“抓不到猫的”。
按照这种说法,抓住猫的也不一定就是好猫,抓不住猫的也不一定就是坏猫。
诺斯悖论的名词解释
诺斯悖论的名词解释诺斯悖论(Nocebo paradox)是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它指的是人们相信会对身体或心理健康产生恶劣影响的无效治疗或医疗建议所造成的负面结果。
与安慰剂效应的正面影响相反,诺斯悖论强调了信念和期望对我们身体和心理的力量。
所谓的诺斯悖论源于希腊神话故事中的悲剧人物诺斯(Nocebo),他的名字意味着“伤害”。
诺斯悖论经常出现在医学研究或临床试验中,当医生或研究者向患者提供一种无效或虚假的疗法时,他们的信念和期望可能导致他们经历了真实的负面副作用。
在医学和心理学研究中,诺斯悖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因素。
当患者相信接受的治疗或药物会引起负面反应时,他们经验到的症状就会相应增加。
这一点可以通过心理实验进行验证,在这些实验中,患者被告知他们正在接受一种可能会引起头痛或其他不适的药物。
结果显示,一些患者确实报告出现了症状,尽管他们实际上只是服用了安慰剂或普通的糖丸。
诺斯悖论凸显了人们对心理建议的高度敏感,尤其是对可能对他们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建议。
一种解释是,我们的大脑对潜在的威胁非常敏感,它会根据我们的信念和期望来识别和增强这些威胁。
这种进化上的机制使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潜在的危险,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导致我们经历一些不必要的负面效应。
此外,诺斯悖论还可以与心理生理学和社会因素相关联。
研究表明,社会认同和文化背景对诺斯悖论存在一定的影响。
例如,对某些文化和信仰系统来说,某种草药或治疗方式可能被认为具有负面影响,从而导致更高的不良反应率。
另一方面,当人们抱有强烈的信念和期望时,他们可能更容易受到诺斯悖论的影响。
这表明,建立正面的信念和期望对促进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诺斯悖论的实际影响也受到一些限制。
首先,不是所有人都对负面建议敏感。
有些人可能对治疗或药物产生轻微或根本没有不良反应。
其次,诺斯悖论通常在负面建议和真实身体状况之间建立了一种心理联系,而这种联系并不总是持久的。
当患者发现他们的症状没有改善或改善时,他们可能会重新评估他们的信念和期望,并更加开放地接受其他治疗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思悖论”及其破解□盖志毅【内容提要】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思提出了著名的“诺思悖论”。
其含义是“没有国家办不成事,有了国家又有许多麻烦。
如果给国家权力,让它强制执行合同或其他规章,它就会用自己的权力强制性施加影响,造成经济效率不高的现象。
”“诺思悖论”主要发生在尚无践行西方权力制约的国家。
“诺思悖论”在我国客观存在,转型时期的我国破解“诺思悖论”是非常重要的。
破解“诺思悖论”需要制度自然演变的过程中各个利益主体的成熟壮大、不断参与以及利益博弈。
【关键词】“诺思悖论”权力制约利益集团有效组织一、“诺思悖论”的含义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思提出了著名的“诺思悖论”。
其含义正如1995年3月9日下午他在北京京城大厦学术报告厅答听众问时指出的“没有国家办不成事,有了国家又有许多麻烦。
也就是说,如果给国家权力,让它强制执行合同或其他规章,它就会用自己的权力强制性施加影响,造成经济效率不高的现象。
……美国总统麦迪逊18世纪末在美国联邦储备档案文集中写道:政治体制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利益集团往往要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中活动,来改变市场经济的有效性。
”[1]国家是强制性制度的安排者,一方面,国家权力是保护个人权力的最有效的工具,另一方面,国家又是个人(包括法人)权利的最大和最危险的侵害者,因为国家权力不仅具有扩张的性质,而且其扩张总是依靠侵蚀个人权力实现的,在国家的侵权面前,个人往往是无能为力的。
国家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同时,又有可能是经济社会停滞、衰退甚至崩溃的根源。
孟德斯鸠等思想家对权力特质的著名判断也印证了“诺思悖论”的正确性,他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有关学者指出“在组织一个人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必须首先使政府能管理被统治者,然后再使政府管理自身”。
“控制统治者和他们的权力的问题,主要是防止即使是坏的统治者也不能造成太大的伤害的问题。
”二、“诺思悖论”主要发生在尚无践行西方权力制约的国家由于西方在丰富和深刻的权力制约思想指导下,建立了完善的权力制约制度。
比如思想家洛克提出:“为了能稳定地、安全地保护每个人都享有自然法为人类规定的最基本的权利,必须限制和约束国家和政府的权力。
”托马斯・潘恩:“政府不是一群人为了谋私就有权利去开设或经营的店铺,而完全是一种信托。
”“一国的宪法不是其政府的决议,而是建立其政府的人民的决议。
”而美国的杰斐逊则不仅提出了分权制衡的思想,而且是分权制衡思想的实践者;不仅主张实行横向分权,还主张实行中央和地方的纵向分权,以便真正形成一个上下、左右相互钳制、相互平衡的政治制度。
因此西方国家利益集团在侵蚀其他利益主体,通过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中活动,来改变市场经济的有效性方面受到遏制。
实际上,根据我国已故著名思想家顾准的研究,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度,就已是“主权在民”的直接民主制度,早在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时代,就确定了一切官员必须通过人民选举方式产生的原则,雅典建立了西方政治史上第一个依法治国的制度,不仅建立了宪法,还有雏形的民法和行政法,雅典国家建立了防止官员终身制和滥用权力的独特罢免制度———陶片放逐制。
这一制度规定,每年举行的公民大会如果认为有当权官员滥用权力的情况,则实行大会投票表决。
每一公民都有权将他认为滥用权力的官员姓名,秘密写在一块特制陶片上,投入票箱中。
如果弹劾一位官员的票数超过6000人,则该官员就必须放逐出雅典,并在10年内不许回雅典。
而这一切却“是中国从来不知道的事务”[2]。
所以,“诺思悖论”主要发生在尚无践行西方权力制约的国家。
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揭示的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大量的“软政权”现象证明,这种“软政权”就是“诺思悖论”的体现。
在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国家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起着稳定社会、保护个人权利和规模效益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缺乏立法和具体法律的遵守与实施,各级公务人员普遍不遵从交给他们的规章与指令,并且常常和那些他们本应管束其行为的有权势的人们与集团组建成利益联合体。
在“软政权”中,制度、法律、规范、指令、条例等都是一种软约束,都可以讨价还价,即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有好处时可以执行,没有好处时可以不执行;有“关系”时可以执行,没有“关系”时可以不执行。
在这里通行的是“权钱交易”的原则。
这必然产生一种设租———寻租关系。
经济主体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市场竞争上,而是放在与官员的打交道上。
缪尔达尔认为,尽管程度各不相同,所有的不发达国家都属“软政权”。
并且他还把“软政权”作为不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
从根本上讲,软政权的主要原因是权力集中在上等阶层手中。
缪尔达尔把软政权的形成归结为发展中国家特有的政治机制。
软政权实质上是一个由少数人设计的用以最大化政治控制和寻租活动的政体。
软政权造成了市场机制的错误配置。
如缪尔达尔所说,在不发达国家,一方面想把理性的利润动机和市场行为引入在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那部分生活(即工商业领域),这已证明是困难的;另一方面,要想把个人利益的动机从发达国家被大量抑制下去的那部分生活(即公共责任和权力领域)中消除,这也证明是同样困难的。
所谓破解“诺思悖论”,就是将国家职能的正面作用尽可能的发挥,同时,将其负面作用缩小到最低。
三、“诺思悖论”在我国客观存在,转型时期的我国破解“诺思悖论”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政府对创造中国的经济“中国奇迹”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无庸讳言政府的利益集团存在着官商勾结、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私人化、私人利益商品化等问题。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有学者提出今后5年到10年可能是中国改革历史上至为关键的一个高风险社会时期,表现在利益格局大调整,社会群体分化加快,利益主体趋于多元化,这一时期,主要应注意防范利益集团占有过大份额的利益,著名经济学家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的姊妹篇《国家兴衰探源》中,运用集体行动理论得出了令人深思的观点,对于国家总体实力之衰落,利益集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利益集团的过度逐利行为必然会损害公众福利,增加社会成本,导致制度僵化,从而既损害了社会效率也伤害了社会公正。
四、破解“诺思悖论”有相当的难度破解“诺思悖论”在实质上是一个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
能否实现要看破解者的力量与利益主体的力量对比中是否处于优势地位。
如果破解者的力量优势明显,则可能被新的制度安排和权利界定所替代,从而导致制度变迁。
但已经占据优势的利益集团力量是巨大的,他们拥有较多的资源,并且在我国出现了官商学三大精英集团联手的苗头。
因此如果操之过急的对“诺思悖论”破解,会造成巨大社会成本。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指出破解“诺思悖论”,实现制度变革需要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的费用;清除旧制度的费用;消除制度变革阻力的费用;制度变革及其变迁造成的损失;实施成本;随机成本。
同时,破解“诺思悖论”的风险也很大,不能进行重复式实验。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不同意著名经济学家奥尔森的观点,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不经历战争一类突发性的制度变化,那么就不可能打破国家的利益集团,即必须经历“奥尔森震荡”。
实践说明,对于我国来说,这只能给人民带来更大的灾难。
精英式人物设计的破解“诺思悖论”方案,在巨大既得利益集团面前,很容易产生改革的变形,或者这种人为设计的所谓制度创新很容易形成新的、有利于设计者的方案。
在人为设计制度的过程中,谁的呼声高,谁就有可能左右制度的设计。
假借为社会公正之名,达到牟取一己之私的目的。
这在我国的历史上有着太多的案例,如袁世凯的窃国就是一例。
而且人为设计的制度一般把大多数当事人排除在制度设计之外,尽管也通过一定的途径征求了其他利益主体的意见,但由于费用或成本方面的考虑,这种意见的征求是很有限的。
因此,人为设计的制度很难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虽然破解“诺思悖论”是非常困难的,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严重的“诺思悖论”存在,造成这种制度的极度不均衡性,而制度的不均衡性会导致对制度变迁的强烈需求。
所谓制度均衡,就是人们对既定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一种满足状态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制度。
从供求关系来看,制度均衡是指在影响人们的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的因素一定时,制度的供给适应制度需求。
诺思制度变迁模型的基本假定是: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在于主体期望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
所谓“潜在利润”就是“外部利润”,是一种在已有的制度安排结构中主体无法获取的利润。
主体现在在A制度中是无法获取这种利润的,除非把A制度变为B制度,因为这种利润存在于B制度之中。
所谓帕累托改进,实质上是指现有资源的配置还有改进的余地或潜力。
由于外部利润不能在既有的制度结构中获取,因此,要实现帕累托改进、要获取外部利润,就必须进行制度的再安排,使A制度变为B制度。
五、破解“诺思悖论”的战略思考思想家哈耶克指出,制度的自然演化的过程是各个主体不断参与的过程,这个参与的过程也是当事人的利益博弈过程。
通过不断反复的博弈及讨价还价,最终形成的制度一般都会达到制度均衡。
涓涓细流成大海,各种破解“诺思悖论”的力量集聚,一直实现从量变到质变。
那么,有什么破解“诺思悖论”的力量呢?第一支力量,政府利益集团中立志变革现有制度的精英。
他们是对“诺思悖论”破解的发动者。
社会的其他主体应积极支持他们。
不能只看到政府利益集团联盟的一面。
与其他利益主体相比,他们有着更多的政治资源和政治智慧。
中国共产党许多领导人,特别是高级领导人正从历史经验和外国的先进政治经验中积极寻找破解“诺思悖论”的途径,不管人们怎样评价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但取得了长足进步是没人否定的,相当多的推进战略是自上而下的。
如何解释这一想象呢?这不是在进行自我革命吗?我们从制度经济学层面上解释,那就是因为人并不都是“经济人”。
制度经济学家科斯指出,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这样对人的行为的假定才更接近现实。
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家就把人类行为界定为追求财富最大化,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经济人。
在一定情况下,这种假定有利于经济学家们对经济问题作深入的分析,即假定或前提越简单,就越有利于绕过复杂情况对经济问题分析的干扰。
但在许多情况下,人类行为远比传统经济理论中的财富最大化的行为假定更为复杂,非财富最大化动机也常常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诺思把诸如利他主义、意识形态和自愿负担约束等其他非财富最大化行为引入个人预期效用函数,从而建立了更加复杂的、更接近于现实的人类行为模型。
这样,理想意识形态等非财富价值在个人选择中就占有重要地位。
在制度经济学家看来,虔诚是若干快乐中的一种,虔诚也是进入个人偏好函数的商品之一。
生产虔诚这种商品的能力,尤其依赖于个人的意识形态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