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贵教案高品质版
《民为贵》教案(同名7616)
《民为贵》学习目标:1、熟读成诵。
2、讲解本文。
3、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语: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
贪污腐败,吃喝玩乐者有之;搞关系,找门子,升官发财者有之;违法违纪,公款赌博,大肆敛财者有之;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授受贿赂者有之;贪图享乐,生活糜烂者有之……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
也正是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度令一些正直和善良的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
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
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熟读成诵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三、解释本文【注释】①社稷:社,土神。
稷:谷神。
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②丘:众。
③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④粢(zi):稷,粟米。
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译文】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所以,得到民。
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
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
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四、讲解本文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
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
”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
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
民为贵教案免费
民为贵教案免费教案标题:民为贵教案免费教学目标:1. 了解“民为贵”这一价值观的内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探讨免费教育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民为贵”这一价值观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免费教育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3. 讨论如何倡导和实践免费教育。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民为贵”这一价值观的兴趣。
- 提出问题:你认为“民为贵”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民为贵?2. 知识传授(15分钟)- 介绍“民为贵”这一价值观的内涵和来源。
- 分析“民为贵”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包括社会公平、人的尊严和幸福感等方面。
3.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探讨免费教育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 引导学生讨论免费教育对教育公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4. 思考与实践(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倡导和实践免费教育。
-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创意,如通过社会活动、宣传等方式推动免费教育的普及。
5. 总结与展望(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为实现免费教育的目标而努力。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中的学生表现和参与度。
2. 学生在思考与实践环节中的创意和可行性。
3. 学生对“民为贵”价值观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其他国家或地区实行免费教育的案例和效果。
2.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免费辅导等。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故事等与“民为贵”相关的素材。
2. 网络资源和书籍,用于学生研究和了解免费教育的案例。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了解到“民为贵”这一价值观的重要性,并意识到免费教育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与实践环节,学生将积极参与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创意。
教学延伸和实践活动的设计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免费教育的理解和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民为贵》 教学设计
《民为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民为贵”这一思想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民生、尊重人民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民为贵”的核心观点。
(2)学习孟子论辩的艺术和技巧。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民为贵”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2)理解孟子思想中的“仁政”理念与“民为贵”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授法:讲解重点字词、语句,梳理文章的思路和逻辑。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案例分析法:结合现代社会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为贵”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古代一些君主因重视百姓而国家昌盛,或者因忽视百姓而导致国家灭亡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民”的重要性的思考,从而引出课题“民为贵”。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孟子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产生的社会环境,为理解“民为贵”的思想做好铺垫。
3、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读音和停顿。
4、文意理解(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2)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巡视各小组,解答学生的疑问,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5、深入探究(1)引导学生思考: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民为贵”的思想?(2)组织学生讨论:孟子为什么认为“民为贵”?(3)让学生分析孟子是如何论证“民为贵”这一观点的。
6、联系实际(1)让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民为贵”的思想有哪些体现?(2)举例说明政府在哪些方面关注民生、重视人民的利益。
(3)引导学生讨论:作为个人,我们应该如何践行“民为贵”的思想?7、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民为贵”的思想内涵、论证方法以及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民为贵》教案
《民为贵》教案《民为贵》教案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
学生能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大都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引导,要考虑几种教学方案。
下面是小编为你静心整理了《民为贵》教案,希望能帮助到您!目标定向:1、熟读成诵。
2、讲解本文。
3、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语: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
贪腐,吃喝玩乐者有之;搞关系,找门子,升官发财者有之;违法违纪,公款赌博,大肆敛财者有之;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授受贿赂者有之;贪图享乐,生活糜烂者有之…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
也正是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度令一些正直和善良的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
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
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熟读成诵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三、解释本文【注释】①社稷;社,土神。
稷:谷神。
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②丘:众。
③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④粢(zi):稷,粟米。
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译文】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所以,得到民。
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
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
《民为贵》 教学设计
《民为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民为贵”这一思想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体会古代思想家对民众地位的重视,培养学生的民本意识。
3、帮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的含义。
(2)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古代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进行思考和讨论。
(2)让学生理解孟子思想中的局限性和超越性。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文本,理解文意。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思想进行详细讲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古代君主与民众关系的故事,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引出“民为贵”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孟子的生平、思想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孟子提出“民为贵”这一思想的社会根源。
3、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停顿和重音。
(3)学生再次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4、文意理解(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翻译情况,对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讲解。
例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的“贵”“次”“轻”的含义;“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中的“是故”“丘民”的意思等。
5、思想探究(1)引导学生思考“民为贵”这一思想的内涵,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2)组织学生讨论:在现代社会,“民为贵”的思想还有没有价值?如何体现?6、拓展延伸(1)让学生收集其他古代思想家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民为贵”思想的认识和体会。
7、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字词、句式和思想。
《民为贵》教案:培养孩子合作精神的实践
《民为贵》教案:培养孩子合作精神的实践合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备因素。
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非常重要。
《民为贵》教案就是一份注重培养孩子合作精神的实践指南。
本文将从该教案的编写背景、教案的内容及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编写背景《民为贵》教案是一份由全国教育系统、团委、共青团中央直接主导的教育实践指南。
编写该教案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社会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缺失,学生普遍存在自我中心思想,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为了推动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教育主管部门特别编写了该教案。
二、教案内容《民为贵》教案主要包括三部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课程目标和教学步骤。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一下该教案的课程目标和教学步骤。
1.课程目标(1)理解合作与竞争的区别,认识合作的意义和价值。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作和领导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掘和发挥每个成员的特长。
(4)提高学生对社区、家庭和祖国的责任感和爱心。
2.教学步骤该教案的教学步骤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启动阶段、开展阶段和总结阶段。
(1)准备阶段在准备阶段,教师应该介绍本课的主题及其相关背景,教育学生关注和思考与主题有关的问题。
这个过程包括引入主题、提出问题、学生讨论、目标设定、活动策划等环节。
(2)启动阶段在启动阶段,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团队协作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这个过程包括目标讲解、团队分组、教师指导、激励奖励等环节。
(3)开展阶段在开展阶段,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团队中自主学习、研究和创新,积极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这个过程包括分工合作、相互学习、想象创新、调整反馈等环节。
(4)总结阶段在总结阶段,教师应该让学生反思和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体验。
这个过程包括成果展示、经验分享、个人心得、团队评价等环节。
三、实施效果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得出了以下教案实施效果:(1)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最新《民为贵》教案
《民为贵》12学习目标:31、熟读成诵。
42、讲解本文。
53、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6教学过程:7一、导语:8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
贪污腐败,吃喝玩乐者有之;搞关系,找门子,升官发财者有之;违法违纪,公款赌博,大肆敛财者有之;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授受贿赂者有910之;贪图享乐,生活糜烂者有之……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
也正是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度令一些正11直和善良的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
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12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
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13思想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14二、熟读成诵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1516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17三、解释本文18【注释】①社稷:社,土神。
稷:谷神。
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1920“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②丘:众。
③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2122④粢(zi):稷,粟米。
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24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所以,得到民。
心的做天子,得到25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
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
祭品丰盛,26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27四、讲解本文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
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829《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
”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30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
民为贵优秀教案
民为贵优秀教案【篇一:《民为贵》(高二选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2、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教学方法】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2、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3、辐射法: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章,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
【教学设想】本课包括五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对每则的观点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天子不能以天下和人。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等都要熟读、精思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因此,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此外要结合前几课,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比喻、对比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从前面孟子关于“爱民、养民、富民、教民”导入(结合“引入话题”)“爱民、养民、富民、教民”的前提是什么?——重民。
二、朗读全文(在预习的基础上)三、整体感知(讨论、提问、明确)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
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3、《孟子#8226;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和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和的。
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和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民为贵》导学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民为贵》导学学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民为贵》导学学案教案教学设计1《民为贵》导学学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民为贵》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2、了解《民为贵》的主要内容及思想。
3、分析《民为贵》中所表达出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4、掌握《民为贵》中的语言运用和写作技巧。
二、教学内容1、《民为贵》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民为贵》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
3、《民为贵》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4、《民为贵》中的语言运用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民为贵》中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2、掌握《民为贵》中的语言运用和写作技巧。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给学生出示《民为贵》的封面,让学生预测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思想。
2、阅读理解(25分钟)让学生仔细阅读全文,并回答以下问题:1)《民为贵》是什么时候写的?2)作者的名字是什么?3)《民为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民为贵》中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是什么?5)《民为贵》中的语言运用和写作技巧有哪些?3、分析讨论(20分钟)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民为贵》中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首先,让学生就文章所描述的人物,了解国家的当时状况,感受到钦差大臣歧视人民的行为。
其次,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用词和她所表达的思想,了解作者表達對於社會的觀感和對於價值的堅持,以及所表現的儒家思想。
最后,提醒学生要特别关注《民为贵》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如粮食储藏和救济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启示。
4、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前一课时的内容进行总结,突出本课时的重点。
五、教学评价1、教师根据学生的听课笔记、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问答互动进行评价。
2、鼓励学生在写作、思考和讨论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3、着重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深刻感受到《民为贵》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作者通过对钦差大臣的描述,引起我们对当时社会残酷现实的深刻反思,呼吁人们应该以民为贵,秉持仁爱之心来关注和保障人民的福利和利益。
民为贵(经典教案)
民为贵(经典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的激发学生对民生问题的兴趣1.2 教学内容介绍课程的背景和重要性解释“民为贵”的概念1.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课程的背景和目的讨论:学生分享对民生问题的看法和经验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收集学生的提问和意见第二章:民生的定义与重要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民生的定义和内涵强调民生问题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2.2 教学内容解释民生的概念和组成部分探讨民生问题对国家发展的影响2.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民生的定义和重要性小组讨论:学生探讨民生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民生概念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三章:我国民生的历史演变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民生问题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民生状况和政策3.2 教学内容回顾我国民生问题的历史演变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民生政策及其效果3.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我国民生的历史演变小组讨论:学生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民生政策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我国民生历史演变的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四章:当前我国的民生问题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面临的民生问题分析民生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4.2 教学内容探讨当前我国的主要民生问题分析民生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4.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当前我国的民生问题小组讨论:学生分析民生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当前我国民生问题的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五章: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与政策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政策分析政策对民生问题的影响5.2 教学内容探讨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政策分析政策对民生问题的效果和影响5.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政策小组讨论:学生分析政策对民生问题的影响5.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政策的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六章:教育公平与民生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教育公平对民生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6.2 教学内容解释教育公平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当前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6.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教育公平的概念和重要性小组讨论:学生分析当前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6.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教育公平概念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七章:医疗健康与民生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医疗健康对民生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我国医疗健康问题的现状和挑战7.2 教学内容解释医疗健康的重要性探讨当前我国医疗健康问题的现状和挑战7.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医疗健康的重要性小组讨论:学生分析当前我国医疗健康问题的现状和挑战7.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医疗健康重要性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八章:就业与民生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就业对民生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我国就业问题的现状和挑战8.2 教学内容解释就业对民生的影响探讨当前我国就业问题的现状和挑战8.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就业对民生的影响小组讨论:学生分析当前我国就业问题的现状和挑战8.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就业对民生影响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九章:社会保障与民生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保障对民生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我国社会保障问题的现状和挑战9.2 教学内容解释社会保障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当前我国社会保障问题的现状和挑战9.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社会保障的概念和重要性小组讨论:学生分析当前我国社会保障问题的现状和挑战9.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十章:环境保护与民生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对民生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0.2 教学内容解释环境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当前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0.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环境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小组讨论:学生分析当前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0.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环境保护概念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十一章:住房问题与民生让学生了解住房问题对民生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我国住房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1.2 教学内容解释住房问题的影响因素探讨当前我国住房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1.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住房问题的影响因素小组讨论:学生分析当前我国住房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住房问题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十二章:食品安全与民生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食品安全对民生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2.2 教学内容解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探讨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2.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小组讨论:学生分析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和挑战观察学生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十三章:社会治安与民生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治安对民生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3.2 教学内容解释社会治安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当前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3.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社会治安的概念和重要性小组讨论:学生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社会治安概念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十四章:科技发展与民生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对民生的影响分析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对民生问题的贡献14.2 教学内容解释科技发展对民生的影响探讨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对民生问题的贡献14.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科技发展对民生的影响小组讨论:学生分析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对民生问题的贡献1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科技发展对民生影响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课程所学内容展望未来我国民生问题的挑战与机遇15.2 教学内容总结课程重点内容探讨未来我国民生问题的挑战与机遇15.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总结课程重点内容小组讨论:学生展望未来我国民生问题的挑战与机遇15.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课程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民为贵”这一经典教案,涵盖了十五个章节的内容。
《民为贵》 选修教案
善政与善教:善教得民心
人叫做独夫。我听说武王诛灭了纣(商汤诛灭了独夫桀),
没有听说他们以臣杀君。”
二、疏通文意
•
齐读第三则,翻译并总结本则的主要内容。
第三则: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分析失天下与得天下的真正原因是民心向背。
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 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
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
的,不强加给他们。人民归向于仁,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 以,为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为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汤王、武王赶来百 姓的,是夏桀和商纣。 • 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即 使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 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实行仁 政,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子死亡。《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 有一块儿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 6、天与之:与,亲附。
二、疏通文意
齐读第五则,翻译并总结本则的主要内容。
第五则:善政不如善教,善教得民心 1、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 声,声望。 2、善政,民畏民 为 贵
理论依据 :仁与义 得民之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 君权民授:禅让的真正原因
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 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 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 ——江泽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 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胡锦涛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 史的真正动力。
教学设计1:三、民为贵
民为贵【教学目标】1.深入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
2.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教学过程】一、疏通文意,注意下列重点语句的翻译。
1.原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
2.原文: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残、贼这样的人叫独夫。
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3.原文: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人民归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
4.原文: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说:"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
良好的政治,百姓害怕(违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乐于接受它。
良好的政治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
二、合作探究1.孟子是如何看民、社稷、君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这种思想有什么进步意义?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关于其进步意义,同学们可以搜集有关资料,多角度思考。
2.从第二则内容中,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启发?一个人贵为天子,并不意味着他的统治、为所欲为就是合理的。
天子贼害仁义,那他只不过是独夫而已,这样的人理应被诛灭。
国君危害国家,臣民就可以推翻他。
孟子在这一则内容中,强调了只有得民心者,才具备统治天下的合理性。
3.请同学们用原文回答舜得天下的原因。
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4.根据文章的内容,回答如何才能够赢得民心。
民之所欲为之聚之,民之所恶不要施之。
5.老百姓最想要的是什么,最不想要的是什么?民之所欲莫过于仁,所恶莫过于不仁。
6.结合文章的内容,体会一下《孟子》行文的特点。
语言犀利,论述深刻,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善用比喻说理。
民为贵优秀教案
民为贵优秀教案【篇一:《民为贵》(高二选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2、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教学方法】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2、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3、辐射法: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章,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
【教学设想】本课包括五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对每则的观点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天子不能以天下和人。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等都要熟读、精思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因此,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此外要结合前几课,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比喻、对比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从前面孟子关于“爱民、养民、富民、教民”导入(结合“引入话题”)“爱民、养民、富民、教民”的前提是什么?——重民。
二、朗读全文(在预习的基础上)三、整体感知(讨论、提问、明确)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
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3、《孟子#8226;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和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和的。
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和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高中语文《孟子-民为贵》教案
《孟子——民为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领会孟子锋利痛快的议论风格和层次井然,明畅通达而又曲折有致的表达特点。
3、通过理解课文,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思考其在今天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从不同角度阐述孟子的“民本思想”。
【教学难点】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此外结合前几章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对比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写作训练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回顾: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大多数统治者都把自己看成是高高在上的人,把老百姓看成是受自己统治的。
正是由于这种思想,老百姓成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对象。
但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就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 孟子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纵观历史,凡是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统治者,他的统治就会太平,如唐朝的李世民。
反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即使是今天,我们读《论语》《孟子》这样的著作,仍然会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
二、设问导读参照课文注释,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自学检测1、为下列词语注音。
稷______粢_______桀______圹______谆_____朝觐______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为丛驱爵者,鸇也_______通_____3、解释下列加线词语的意思。
(1)民为贵,社稷次之(本指土神和谷神,后来代指国家)(2)于传有之(传记)(3)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害)(4)残贼之人谓之一夫(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5)所欲与之聚之(为、替)(6)所恶勿施,尔也(如此、这样)(7)其何能淑(善)(8)谆谆然命之乎(耐心引导、恳切教诲的样子)(9)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暴露)(10)使之主事而事治(治理得好)4、注意古今异义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民为贵》教案【教学目标】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2、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教学方法】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2、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3、辐射法: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章,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
【教学设想】本课包括五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对每则的观点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等都要熟读、精思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因此,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此外要结合前几课,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比喻、对比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从前面孟子关于“爱民、养民、富民、教民”导入(结合“引入话题”)“爱民、养民、富民、教民”的前提是什么?——重民。
二、朗读全文(在预习的基础上)三、整体感知(讨论、提问、明确)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
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3、《孟子•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
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四、讲读第1则1、“读”与“释”2、讨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王道思想还是民本思想?——《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
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
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
”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
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
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
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
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
因此孟子的建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
综上所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民本思想。
从“民为贵”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是提倡“以民为本”,从“君为轻”可以看出是与王道思想完全相反的观点。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解读(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
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
这里,轻重主次的关系是很清楚的,国家政治,一切以民为本。
要说真有什么“天子”,那么民众才是真正的“天子”。
因为天的聪明,是通过民的聪明来表现的;天的视听,是借助民的视听来实现的。
民众的意愿,天总是顺从的。
可见民众才是“天”的代表,是真正的“天之骄子”。
至于所谓“君”,则是民众抬举出来的,“君者,舟也;庶人,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民众有力量抬举出一个君,也有力量把君推翻。
君位本是为天下民众设的,谁来做君完全应当由天下民众决定。
这是古今天下通行的道理。
无论这个“君”叫做国王,叫做皇帝,叫做总统,叫做主席,都概莫能外。
只不过在古代,人们尚未能设计出一套有效而完善的民主制度来落实这个道理,使之成为可以操作的程序,以致于这个道理在很多时候不能马上兑现。
但这并不说明这个道理本身不成立。
实际上即使是在民主制度缺如的社会里,上述道理有时也会以各种形式自发地强行发生作用。
只要看看历史上无数昏君、暴君最终被推翻,身败名裂的下场,就不难理解这一点。
民的地位不仅在君之上,而且在国家(社稷)之上。
因为国家的权力也是人民所赋予的,国家的利益应当是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所以从逻辑上来说,必须置民众的地位于国家之上。
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坚持这个原则,可以防止少数政客假借”国家”的名义,侵害民众的权力和利益。
为“君”的如果真能认识到上述道理,就应当认真听取民众的意见,坦诚接受民众的监督,关心民生疾苦,与民同乐。
(2)孟子说:“理想的政治,应确立如下原则: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为贵”,是说人民的地位与权力,是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
一切政治权力与政治制度,从根本来说,都是来自人民、治于人民、为了人民。
“社稷次之”,社稷在古代指土地神和谷神,山川大地,五谷物产,乃是养育人民,建立国家的物质基础,当然十分重要。
后来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名词。
所以也可以说“社稷”就是国家。
作为一个国家,当然要有制度,要有宪法。
但制度也好、宪法也好,终究还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所以社稷的地位次于人民。
“君为轻”,是说相对于民与社稷来说,君的地位并不那么重要。
君的地位与权力是民赋予的,没有民就没有君,君怎么可以与民相提并论呢?社稷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很难设想一个国家可以既没有山川大地,又没有五谷物产,也没有宪法制度。
一个国家死掉个把国君,仍然不失为一个国家;若是没有了社稷,国家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国君的地位也不能跟社稷相提并论。
(3)得到广大人民的任命,才有资格做天子;得到天子的任命,才可以做诸侯;得到诸侯的任命,才可以做大夫。
可见一切政治权力,从根源上来说,都是来自于民众。
君主如果危害到社稷,危害到国家的利益,就应该将他罢免、撤换!在古代,对于土地神和谷神,祭祀的物品没有欠缺,祭祀的时间也没有耽误,却仍然发生干旱水涝等自然灾害,就说明这个土地神或谷神不灵了。
那就应当砸了它们的庙,毁了它们的神像和灵位,重新改造、撤换。
同理,如果某种思想、某种主义、某种理论、某种制度,用来治理国家,认真实行之后并不见效,那也要对它进行修正、改造乃至撤换。
五、作业:阅读、思考第2、3则,初步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基础是什么?第二课时一、提问导入孟子“民本思想”的基础是什么?二、朗读第2、3则三、讲读第2则1、“读”与”释”2、译文: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讨伐君主纣,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传言中有这样的事。
”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孟子说:“杀害仁德之士的人被称作贼子,杀害义士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为匹夫。
只听过诛杀匹夫纣,没听说过这是弑杀君主一类的事情。
”3、解读:这一则是儒家经典《孟子》中的一段千古名章。
它是什么意思呢?齐宣王可能动了很久的脑筋想着怎么为难他的老师孟子,终于给他发现了一个反击老师的漏洞。
他兴冲冲的找着老师孟子,马上就请教道:“老师,商汤把夏桀干掉了,周武王把商纣王干掉了,是不是有这样的事啊?”孟子是谁?不愧是千古名师,虽然不知道齐宣王想做什么,但发现这小子来者不善,马上“狡猾”的回答道:“历史书上是这么说的!”好一个“于传有之”啊!给自己留下无限的回旋空间!笨宣王却没有发现这点,马上按照预定计划发起总攻:“臣子杀死君王,下级杀死上级,这也可以?”(因为儒家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学说)齐宣王以为自己这招是拿儒家的矛戳儒家的盾,自以为很高明啊!不过怎么高也没有孟子老师高,因为孟子老师是守正不阿的!老师耐心的对齐宣王说:“侵犯仁爱的人是贼,侵犯道义的人是残,拥有‘残’和‘贼’这两种品质的人叫‘一夫’(独夫民贼),我只听说把独夫民贼纣杀掉了,没有听说杀的是君王!”4、中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君权合法有限性理论和革命性思想。
四、讲读第3则1、“读”与“释”2、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去天天下,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人民;失去了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
得到天下是有办法的: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得到人民是有办法的:得到民心,就得到了人民;得到民心是有办法的:人民想要的就为他们聚集,人民讨厌的不要给他们,如此而已。
人民归附于仁,就像是水向下流动,野兽奔向旷野一样。
所以为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为树林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汤武赶来百姓的,是桀和纣。
如果天下的君主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都会为他赶来百姓。
即使他不想称王,也不可能了。
现在想要称王的人,就像是害了七年的病要用放置了三年的陈艾来灸治一样,如果平时不积蓄,那就一辈子得不到。
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就会终身忧愁受辱,直至死亡。
《诗经》上说‘那如何能办得好,不过相与落水一块儿淹死罢了。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3、讨论:(畅所欲言)怎样看待“天下——民——民心――仁政”的关系?例:(1)失去天下,首先是失去了民心,民心是什么?仅仅是要吃要穿吗?民心就是人民大众公认的、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以及社会公理!违背了社会行为规范,违背了社会公理,人民就不承认你这个统治者。
而人民不承认你这个统治者,就会跑到他们认为好的地方、好的国家去。
因此,统治者想要得到民心,首先自己要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公理。
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公理,就是施行爱民政策,仁爱对待人民,平等对待人民,不搞特权,即使在生活方式上也要有所节制,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2)一个是民心问题,一个是仁政问题。
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民心问题反映的是民本主义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当然,还没有上升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高度。
仁政得民心,不仁则失民心。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坏人在无意中帮助了好人,恶成了促进历史前进的动力。
这里面所蕴含的,正是善与恶的历史辩证法。
(3)小而言之,就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商家与商家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现象。
比如说人才“跳槽”,往往是由于原单位的领导人失去了人才的信赖之心而发生的,这等于是这个单位的领导人主动把自己的人才驱赶到另外的单位去。
又比如说商家竞争,如果哪一个商家销售假冒伪劣品,抬高物价,服务态度又恶劣的话,等于是把顾客驱赶到别的商家去,无意之中帮了自己竞争对手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