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追问”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教科研课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课题申报\初中数学课题申报《初中数学课堂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初中数学课堂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我校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的普通初级中学,在实施数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
特别是对于新课标倡导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在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过程中,困惑很大。
对此现状,我和我校的孙晓东老师一起经过一年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做出如下报告。
一、问题提出本课题研究的初中数学探究活动是指:初中学生结合教材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发挥创造性,拓宽知识面,培养多种能力。
数学课堂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内和课外活动且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有效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发展,向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达到创设教与学的最佳共鸣。
二、目标、内容:(一)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实施“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学习品质。
一是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的发生过程。
二是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探究中去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是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联想中体会知识的应用过程。
(二)内容:1.培养合作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想使学生顺利合作达到合作的目标,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合作意识。
2.培养互助互学的习惯:共同目标与个体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是合作的两大基本要素,是合作得以实现和维持的重要条件。
3.培养尊敬人的意识:良好的合作态度对于顺利合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合作态度,教师要教学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倾听,善于发现同伴的优点。
4.提倡互助协助的精神:如何发言、交流,如何讨论、归纳,如何相互评价,如何处理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等。
5.培养快乐健康的情感:情绪、情感可以提高人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
6.加强反思与倾听的习惯培养。
初中数学课堂即时反馈有效性研究的结题报告
初中数学课堂即时反馈有效性研究的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新课改深入人心,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随之起了新的变化。
课堂教学变得开放、灵活,学生的主体性突显出来,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机会也相应增多,因此,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探索高效率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是每位数学教师应该深刻研究的课题。
在课改过程中,我们在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相当重要,若每次都要在学生完成作业,完成批改后再发现教学中的不足,然后再实施调整教学策略,总觉得已是事过境迁:晚了。
且往往因为多年讲授同样的教材内容,对教材非常熟悉,因此对一些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容易形成固定模式;而学生却因为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越来越多,自己在课堂课外认识的范围越来越广,理解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这一点上,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是不容易的。
所以在课堂中引入科学的即时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从而能够做好对课堂的有效控制。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课堂即时反馈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时的指导、反馈、继而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
由于中学生行为、态度、兴趣易受外界的影响,来自他人,特别是来自老师的评价,对他们课堂学习效率的影响是巨大的。
而传统的教学反馈方式缺乏灵活机动的个体差异性,标准化的唯一答案使得反馈如同请君入瓮,设陷阱诱导学生往里跳,致使学生只能揣摩、迎合教师的意图去回答问题,被迫放弃自己的思考、疑问,缩减学习的空间和乐趣。
因此,倡导即时有效的反馈策略,力图突破发掘一些轻松,创新、快乐,行之有效的即时反馈策略。
有效的即时反馈能及时发现教学中学生遇到的困惑。
似懂非懂,意见分歧时,教师能适时、恰当地点拨,往往会使学生突破障碍,豁然开朗。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一直以来就是我们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之一。
我们研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分析学生和教材等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教研组结题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我校初中数学教研组在近一年的时间内,围绕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现将本次教研组活动结题报告如下:二、研究背景与目标1. 研究背景(1)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需要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
(3)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影响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
2. 研究目标(1)探索适合新课程改革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制定。
(2)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3)初中数学教学评价的改革。
(4)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初中数学教学的研究现状。
(2)行动研究法:针对研究问题,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总结经验。
(3)案例分析法:对优秀教学案例进行剖析,提炼教学策略。
(4)经验总结法:对教研活动进行总结,提炼研究成果。
四、研究过程与成果1. 研究过程(1)制定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标、内容、方法等。
(2)组织教研活动: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专题研讨等活动。
(3)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根据研究目标,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总结经验。
(4)撰写研究报告:对研究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
2. 研究成果(1)形成了一套适合新课程改革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
(2)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提高了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存在问题与建议1. 存在问题(1)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学观念仍需更新。
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第一篇: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我校省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于2008年4月10日申报经市、省教育学会课题专家组评审后于2008年5月审核通过立项并顺利开题年。
在省、市教育学会的指导下课题组围绕课题研究目标依据课题实施方案实有效的实践研究较好地完成了预期研究任务。
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报告如下现历时四开展了扎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课题的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
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在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中我们认为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独树一帜经过长达10年研究形成的报告及叶澜教授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讲效益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教学的优劣也应从效益角度来衡量。
实施新课程以来基础教育领域又一次开始关注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的研究。
在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展开的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有很多精彩的教学范例。
但为何教师学来学去学不像为何浮华落尽涛声依旧个中原因有很多但关键是如何应对各种新课改理念做到融会贯通逐步形成教我们不禁自问师自身的教学理念我们的教学有效吗如何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我们的教学有哪些不合理的存在进而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官林二中是一所乡镇农村中学随着凌霞实验官林二中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三个年级中有中学的创办和外来民工子女的逐年增加一半多的学生跟不上教师进度有的学生根本不愿意听教师讲课课堂上不是“开小差”就是趴在桌子上睡觉厌学思想严重辍学现象时有发生课堂气氛极其沉闷教师情绪浮动师生关系紧张造成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下降。
中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一)
中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一)中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一)教学研究2010-05-26 19:34:57 阅读42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中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研究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张新锋李红伟殷相红丰晓阳靳立甫【内容摘要】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研究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设计题型多样、题量适当、针对性强的数学作业,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完善我校“导、学、展、练”四环节数学教学模式中练的环节,寻求适合山区农村中学生数学课堂练习的方法,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等作用提供重要途径。
【关健词】中学数学课堂练习现状分析有效策略一、问题的提出:教育改革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最终都指向了学校的教育活动,而学校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
一切教育改革最终是通过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新课程理念最终要通过课堂中的教师得以落实,新课程的目标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变化上,新课程改革推进到现在,应是要回归课堂,研究课堂,创新课堂。
所以,能否解决课堂中的问题,能否将思想理念转化为改变课堂的行动,课堂练习是检验课堂教学有效性和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应高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的课堂练习体现科学性,并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鼓励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学习一些生活能力,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结合当前农村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初中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已成为一个社会、家庭关注的热点问题。
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社会的过度关注,使初中教育教学过程过早功利化,教育过程隐藏了许多危机,学生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初中数学作业“题海战术”现象严重。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课题名称:《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单位:嘉鱼县牌洲湾镇蓝天抗洪英雄中学成员组成:殷祚忠耿协志李晓梅游道军丁天文骆训莲赵清海沈平殷祚树前言我校《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是嘉鱼县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为JYZS002),经县课题专家组审议批准。
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立足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使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更具实效。
本课题提出的背景在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八个年头的今天,新课改是一股清新的风,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新课改的理念已经能够被广大中小学教师所接受,有效课堂教学似乎成为一个时尚的共同话题。
主要是由于随着新课改的全面铺开,课堂教学一度忽视了实效,一味片面地追求改革,尤其一些公开课、比赛课不断花样翻新,重形式,追求表面的热闹,出现了虚、闹、杂、碎、偏的现象。
大家“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
于是有效的呼声、话语多了。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纵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同时也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1重“教”轻“学”,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老师过于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在活动中往往是单向施动,学生被动地按老师要求参与活动。
○2重结果,轻过程,教学活动过程乏味:有些老师教学内容、教法单一,往往是复习、讲解、练习等循环往复;习题呈现的素材也是常年不变,千篇一律。
○3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
学生学习状态低迷,学习兴趣渐失,学习能力低下,主动精神与创造力缺乏。
课堂上没有了生命活力的焕发与学习主体个性精神的张扬,课堂上感觉不到生命的挑战与学习者的内在愉悦。
师生实际的精力付出与实际收效之比实在不协调、不对等。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1、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新课程改革,我国对有效课堂研究逐步重视,在理论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特别是有效教学在实践方面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浅析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_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策略研究结题报告.docx
浅析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_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策略研究结题报告【摘要】有效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本文浅析了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提问;策略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因此,有效的提问可以让教师牢牢把握学生学习的目标和重难点,也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活跃思维,积极参与学习与探讨,并从中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提升学习的效率. 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哪些有效课堂提问呢?一、目的性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并不是表面上的随堂问答或“满堂问”,而是一种教学目标所决定的有目的、有计划的、重要的教学手段. 设计任何一个课堂提问都应有预期的目的,绝不能随心所欲,提问的题目应来源于教材的具体教学要求,既不能简单化,又不能走过场,更不能出现过高、偏怪的问题,否则就是对正常教学的淡化. 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来看,课堂提问有其明确的目的:1. 促进知识理解和掌握,明确隶属关系,完善知能结构,熟练技能方法;2. 创设问题情境,点拨启迪,化静为动,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发展思维能力;3. 促进思维定向,指明思维方向,集中学生注意力;4. 输出信息并获得信息反馈,调控教学进度,调整教学方法;5. 落实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大面积全员化提高教学质量;6. 加强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习能力. 二、针对性的课堂提问教师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学生,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这同时也是课堂提问的一种技巧. 教师所设计好的问题应让全体学生基本上能够掌握、吃透. 因此,教师要善于提出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并且能积极深入探究数学本质的各种问题. 不论难易,所提问题必须富有针对性,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学生疑难提出问题,做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即先给学生以情境及问题的背景,然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再指定学生来回答. 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懂得什么道理,培养何种能力教师要心中有数. 同时可使每个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成为胜利者,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欢乐,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思考性的课堂提问思考性是提问的价值所在.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 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 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例如,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四、层次性的课堂提问教师的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把握好“度”. 设计的课堂提问既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又要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提问难度大小对课堂学习效率影响很大. 问题过难,学生容易产生畏惧感;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索,随意回答,长期下去,就会懒于动脑,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倦怠. 问题的难度应该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的发展. 所以课堂问题的设计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步步深入,难度呈梯级增加. 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深入. 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时,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为证明定理作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1. 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是怎样知道的?2. n边形有几个顶点?几个内角?是否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形的角来求得呢?如何“转化”?3. 还可以怎样做?这样,经过层层设问,加上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抓住了求证的关键,寻找到解题的方法,同时也明确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因而教学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五、启发性的课堂提问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 通过提问、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 在提问中,要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不应满足学生根据初步印象得出的判断,而要强调学生说明怎样分析理解的道理. 例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设计下列问题:1.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2. 如果两个三角形能够拼成四边形,你能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吗?3. 是否所有的四边形的内角和都可以“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来求得呢?如何“转化”?4. n边形的内角和是否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试一试. 5. 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可以较好地抓住求证的关键,寻找到解证的方法,同时也明确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奠定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策略,一种手段,也是一门值得广大教师认真研读与实践的艺术,它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精心设计、反复比较、筛选提炼出最佳的提问方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素质,这才符合当前所进行的新课改的精神和原则.。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课题名称:《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校教学方式改革研究》前言我校《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校教学方式改革研究》是哈尔滨市中小学校发展会研究课题,经市课题专家组审议批准。
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立足改变我校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强化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使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更具实效。
本课题提出的背景在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八个年头的今天,新课改是一股清新的风,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新课改的理念已经能够被广大中小学教师所接受,有效课堂教学似乎成为一个时尚的共同话题。
主要是因为随着新课改的全面铺开,课堂教学一度忽视了实效,一味片面地追求改革,尤其一些公开课、比赛课持续花样翻新,重形式,追求表面的热闹,出现了虚、闹、杂、碎、偏的现象。
大家“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
于是有效的呼声、话语多了。
在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实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纵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同时也还存有以下几个主要弊端:○1重“教”轻“学”,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老师过于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在活动中往往是单向施动,学生被动地按老师要求参与活动。
○2重结果,轻过程,教学活动过程乏味:有些老师教学内容、教法单一,往往是复习、讲解、练习等循环往复;习题表现的素材也是常年不变,千篇一律。
○3重知识掌握,轻探究水平;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
学生学习状态低迷,学习兴趣渐失,学习水平低下,主动精神与创造力缺乏。
课堂上没有了生命活力的焕发与学习主体个性精神的张扬,课堂上感觉不到生命的挑战与学习者的内在愉悦。
师生实际的精力付出与实际收效之比实在不协调、不对等。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1、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新课程改革,我国对有效课堂研究逐步重视,在理论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特别是有效教学在实践方面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有效的中学数学课堂练习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有效的中学数学课堂练习策略的研究一、问题聚焦1.发现问题问题提出:课堂练习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面要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面要加强过程教学,增加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时间,这样做将大大缩短课堂练习的时间,减少练习的量。
因此传统的练习模式受到极大挑战,因此有必要对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传统的练习模式进行反思,提高练习效率。
原因一:学生课上练习时的表现所引发的思考在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老师布置了练习任务有一部分学生会偷工减料,还有一部分学生会拖拖拉拉,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一笔不动,学习不主动,懒于动手的情况很严重,这样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同时也拖延了教学时间,在练习的环节中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快,都动起来,看谁先做完。
就是这样的调动也会有一部分学生无动于衷,久而久之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吃力,时间越长越是这样,教学效果不理想,低效教学的情况时有发生,日积月累形成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急待解决。
原因二:学生的几句话提醒了我在练习环节中我一直都是给学生相应的练习,当堂判,当堂讲,当堂改,都做对的同学给一个好以示鼓励,但是效果不是很好。
在一次练习中我判完学生的练习后两个学生的悄悄话给了我启示,一个学生很骄傲的说:“我又得了一个好,我都20多个好了”。
“我也20多个了,你20几个?我肯定比你多”我当时一听头脑中马上就形成了一个大概的想法,我可以利用孩子们争强好胜的性格予以激励,制定一些措施提高孩子的兴趣,让他们爱做练习,喜欢做练习,甚至能够抢着做练习。
二、调研教师与学生教师调研通过与老师的谈话总结出我校老师在课堂练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教师缺乏创新意识,设计练习热情不高,没有做到精选练习题。
2、练习形式单一, 基本上是一种练习模式3、教师缺乏反馈意识,忽视练习评价功能学生调研通过找学生聊天以及班干部的反馈总结出初一年级学生课堂练习中存在的些情况1、练习形式单一,没兴趣2、有的时候写了老师也没有时间判,写不写都一样3、老师讲的都会了,不用练4、因为不是作业,不写没有人追究课堂观察情况课堂是练习设计实施的主渠道,对于数学练习设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状况,我们采用随堂观察的方法,对不同年级的学校进行了专题调研。
初中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设计的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设计一、问题的提出背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因素有很大的关联:练习可以出质量,但练习也有可能加重负担。
长期以来,学数学教学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所以在练习中存在着多、繁、杂的现象,而在我们教师的观念中又有“不加强练习,不进行重复的练习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以致于我们很少反思哪些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甚至是有负面影响的。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面要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面要加强过程教学,增加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时间,这样做将大大缩短课堂练习的时间,减少练习的量。
因此在传统的“练习观”受到极大挑战的同时,有必要对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传统的“练习观”进行反思,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练习。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一)研究的目标1、通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设计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我校数学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通过课题研究的辐射作用以转变我校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整体提高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二)研究的任务为了将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我们根据课堂教学结构主要研究解决三种类型练习的有效设计。
即:课前的引新练习有效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尝试练习有效设计、课后的巩固练习有效设计。
三、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同时结合运用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和经验总结法等教科研方法。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融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为一体的教育研究方法。
我们本着“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的原则,把研究的主阵地放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目的是为了弄清有效课堂对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对比各种因素进行评价,从而能改进数学课堂教学,在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两者之间建立一座桥梁,提升课题研究的价值。
四、研究的过程本课题自开题以来,我们从课题研究的目标切入,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具体如下:(一)成立研究小组、细化研究目标(二)学习教学理论、提高理论素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逐步转变教学观念,是我们一直坚持的理念。
【结题报告】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追问”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追问”策略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与疑。
”可见课堂追问相当重要,而“追问”正好可以达到追根溯源的效果,能够体现学习过程和思维能力的形成。
它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组成部分。
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高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
新课程标准倡导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动思考难免有肤浅疏漏之处,这就需要教师的规范和引导,而追问正是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指导策略。
教学有效的追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机智。
在实施追问的教学策略时,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要规范,才能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要面向每一个孩子,追问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地加以引导,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的评价。
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追问的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追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
随心所欲地追问,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问题提出后,急于求答,对于答不出的学生,不善于启发答问的思路;点评答问的得失,全由教师一人包办或对答问与其思路不同的学生置之不理等现象还较为常见,有些教师的追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鉴于教师的“追问”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把“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追问策略研究”做为本年度的小课题研究项目。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追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
”它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组成部分。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研究报告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有效的提问策略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然而,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提问质量不高、缺乏针对性、学生参与度不高等,这些问题制约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因此,开展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方面。
研究表明,有效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同时,研究者也发现,提问的质量和方式对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细致。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本研究旨在探究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方法,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设计方法;2.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实施过程及注意事项;3.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评价方法和标准;4.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学习水平学生中的适用性。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等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当前数学课堂提问的看法和需求;最后,通过课堂观察记录不同教师和不同提问策略的实际情况和效果。
五、研究结果与讨论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提问质量不高,缺乏针对性和启发性;二是提问方式单一,缺乏层次性和灵活性;三是学生参与度不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有效提问策略:一是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二是采用多种提问方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三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回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结题报告(完成版)
结题报告(完成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目前状况常态教学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目前状况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依然普遍存在。
其典型表现为: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层次的低下,解题教学的呆板,预设和生成的冲突等。
造成学生研究状态低迷,研究喜好减弱,研究能力低下,主动精神和创造力缺失。
课堂上没有了生命活力的焕发和研究主体个性精神的张扬,也感觉不到生命的挑战和研究者的内在愉悦。
即使事先有预备的公开课等,也是“新瓶装旧水”,生硬地套用新课改模式,结果还是如从前一样——单调、枯燥、繁琐和压抑,学生数学素养并没有真正得到有效的提高。
师生实际的精力付出和收效不成正比。
除此,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和惰性也抑制了教师创新意识的拓展,屏蔽了新问题解决的新角度和新出路,使得“高耗低效”这一重大新问题的探究和改进始终停留在口头上或纸面上,处于一种应付状态,甚至仍是“穿旧鞋走老路”,无实际之效,致使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因一方面要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实效;另一方面又要加班加点,死盯硬盘,提高升学率而处于两难境地。
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把握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1.心理学关于认识论和动机理论认为: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
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
这表明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并提高其知识和能力是可行的。
2.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至少具有八种智能,每种智能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且彼此互补、统整运作。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智组型,并且会以不同的方法来研究、表征与回忆知识,因此不应以相同的方法、相同的教材来教育所有的学生,教师应配合学生的不同需要而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105学习版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我们教师最为常用的教学方法,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
但是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现状不容乐观,大多数教师还存在重形式轻实效,提问频繁而随意的现象,有的教师还停留在一问一答式或者一问集体回答式的教学状态下,在当今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高效课堂中,像“好不好?”“是不是?”的无效问法层出不穷,提出的具有探究和指导意义的问题屈指可数。
所以,怎样找到合适的时机进行提问,怎样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才能起到提高和优化教学质量的作用,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很多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弊端:一是提问的问题过于深奥,学生没办法回答,有的问题过于肤浅,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师提问之后,学生的思维还未形成,教师不断的打断学生的思维,学生还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师就急着告诉学生答案;三是在小组合作交流后展示的过程中,在学生展示思路后,教师不能及时的给予恰当的提问,以提升和总结解题的方法;四是问题简单平淡,机械重复,看似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其实根本无益于教学。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且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育教学效果,也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在合作中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1.通过课题的研究,使教师的教学观念真正发生改变,有意识主动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迎合高效课堂的要求。
2.通过调查本学科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反思自身教学行为,结合自己和其他数学教师的教学案例,探索出中学数学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初中教科研课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课题申报\初中数学课题申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课题主持:包长淮扬中市外国语中学“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从202X年4月开题,经过三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已初见成效,现将实践研究过程及结果汇报如下:一、课题提出的背景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束缚,我们的教育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屡见不鲜,提高教学效率使教育教学有效性提高,一直是教育者们探索的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关课改新矛盾和新问题的争论越来越激烈。
课堂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暴露的问题最多,也备受人们的关注。
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得无奈而痛苦。
因此,有必要使我们的教师理解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
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激活课堂,增加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代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解决问题。
2.1 课题研究的意义2.1.1理论价值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尊重学生是“以人为本”和谐教育的需要。
传统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的存在,按照整齐划一的教学设计、目标、要求授课,只注重单一知识的传授,教师一言堂,学生就端坐教室迷迷糊糊地听,效率低下,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个别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掉队,丧失学习的信心。
课程改革确立的新理念以及两纲教育的提出的目标,都要求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学生发展,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和发展,这是教学的根本归宿。
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需要经过科学实际的检验。
回眸我们以前的教学模式,教师捧着一本书,从头讲到尾,课后大量机械性重复性作业,让学生疲于应付,学生对学习已经没有任何兴趣,造成了教学的高耗低效,毫无效益可言。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结题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我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课题于2010年4月向我校科研主任申请,至今,已历时一年时间。
一年来,课题实验工作在学校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中,按照实验方案如期有序地进行了实施,各阶段的实验工作均已完成。
为此,特向学校申报结题,现将课题实验情况报告如下:一、本课题的提出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基于此,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也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应尽最大可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成败,决定着学生的发展状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决定着数学学科教育目标的实现,决定着学生数学成绩的优劣,针对古路中学学生实际,特提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课题。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基于上述的认识以及本课题首期研究所总结的经验成果,确立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有哪些关键的实效性教学行为?2、实效性教学有哪些重要的表现?3、实效性教学行为有哪些模式?研究方法:1、调查法:充分利用多种不同的调查方式,从学生的角度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
2、案例研究法: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它通常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
案例研究就是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课题阶段性小结
《初中数学讲堂发问的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一、课题确定的背景新课程的实行,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提升教课的效率。
这该怎样实现呢?独一的做法是:提升讲堂教课的有效性!而讲堂发问是最直接、最方便的一种,那么我们该怎样运用好讲堂发问,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呢?鉴于以上教课中存在的问题与迷惑,课题组决定将“讲堂发问的有效性策略研究”做为要点研究的项目,拟订了研究计划并付诸于研究工作 ,获得了阶段性成就 ,现将这一课题研究做出小结。
二、课题研究实行过确定课题,拟订方案。
昨年九月初,我依据自己的实质状况以及数学教课的需要,确定了要研究“讲堂发问”方面的内容。
确定课题名称为“讲堂发问的有效性策略研究”。
采集资料,学习理论我们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保证从根本上认识发问,研究发问。
商讨学习并总结出现阶段我们数学教课中讲堂发问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于发问的有效性理论知识和解决议略。
学习门路则是多门路学习,经过网络采集、书藉整理、专家咨询、集体交流评析等。
(一)理论贮备,充分自我。
在这时期,我们主要做了双方面的学习。
一是对于本课题的其余人的研究现状。
我认识到此刻有许多的单位或个人在做与本课题有关或是有关的研究工作,基本上还处于研究过程中,有些也已经形成一整套的完好的研究成就。
我希望我能有所创新,有所打破。
二是对于进行本课题研究所需要用到的一些理论知识,以使课题研究能在有力的理论支持下睁开工作,使得课题工作更为地科学和到位。
我坚持在工作之余自觉地阅览有关的教育教课杂志,阅读最新的教育网页,以便更好地充分自己。
(二)找准本源,掌握方向。
我认识到当前我们的数学讲堂发问存在的一些问题:1、发问的目的不明确,不可以正确掌握知识实质。
如这个知识点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又能为后边哪个知识点的学习做服务?重难点是什么?我们该从哪儿切入发问,只有正确掌握知识实质,才能正切实入发问。
2、发问的个人主观性太强,太任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追问”策略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与疑。
”可见课堂追问相当重要,而“追问”正好可以达到追根溯源的效果,能够体现学习过程和思维能力的形成。
它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组成部分。
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高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
新课程标准倡导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动思考难免有肤浅疏漏之处,这就需要教师的规范和引导,而追问正是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指导策略。
教学有效的追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机智。
在实施追问的教学策略时,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要规范,才能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要面向每一个孩子,追问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地加以引导,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的评价。
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追问的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追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
随心所欲地追问,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问题提出后,急于求答,对于答不出的学生,不善于启发答问的思路;点评答问的得失,全由教师一人包办或对答问与其思路不同的学生置之不理等现象还较为常见,有些教师的追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鉴于教师的“追问”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把“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追问策略研究”做为本年度的小课题研究项目。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追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
”它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组成部分。
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
有效的“追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机智。
研究表明,高成效的教师更倾向于对正确回答了一个问题的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以鼓励他进一步思考。
因而对于一个成熟的数学教师而言,必须常常实施“追问”策略,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全面了解学生知识形成过程关注学生思维动态,在设计教案时注意采取合理的策略,以达到高效的“备学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活跃思维,正确的形成知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使教师在上课时能有效的安排数学问题形成阶梯式的问题,更易于学生理解掌握以其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三、研究目标:如何读懂学生并提高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追问,是本课题所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和学术研究的理论为指导,提高教师解读学生和解读教材的能力。
(二)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问题的设计出发点。
(三)通过实践与研究找出一套科学高效的课堂追问与追问的方法,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四、课题研究的内容:本课题研究的“有效追问”是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最终达到教学的目标,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是指有效地“追问”和“激发”学生讨论、思考,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的学习状态。
这种状态的维持取决于教师的“追问”是否有效。
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
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一)、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追问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二)、有效性数学追问与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关性研究。
(三)、数学课堂追问的时机和有效性研究。
(四)、教师数学课堂追问方法技巧的研究。
1、学生发生错误时追问——迷途知返。
2、学生理解重点处追问——画龙点睛。
3、学生偏离主题时追问——余音绕梁。
4、学生理解参差不齐时追问——拨开云雾见青天。
5、学生理解不全面时追问——追求完美。
五、研究方法基本的研究思路:“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科学的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的实践研究模式,基本流程是: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究课例→专题研讨→产生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
具体研究方法如下:(一)、发现问题、确立主题。
针对教学中常出现课堂追问方式单一,追问内容没有紧扣教学目标,课堂追问的内容和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为了进一步探讨课堂追问的有效性,围绕“课堂追问的有效性”进行专题研讨。
(二)、学习理论、设计方案。
课堂观察:以追问的频次、追问的内容、追问的方式为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观察。
教师设置的合理性达成的策略性,教师的追问行为如何引发互动?引发了何种互动?互动的程度如何?这种互动是否基于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目标达成?以何种策略促进课堂良好状态的形成与维持?(三)、以课堂为载体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共同行为三方面研究中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一般操作模式,总结中学数学课堂追问的类型及途径,构建一套中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四)、将从中学数学课堂追问的类型、中学数学课堂追问的特点、中学数学课堂追问的过程、中学数学课堂追问的要求等方面总结中学数学教师课堂追问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
(五)、反思并总结经验。
(六)、观察课堂、研究课例,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七)、行为跟进、持续研究。
优化教学策略,修改教学方案,进行课例实践,邀请同组教师对自己所借鉴的课堂追问策略和方法进行观察和研究,使问题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六、研究步骤七、研究成果(一)分析了学生心理对课堂追问的影响1、畏惧心理由于对自己不信任,有些学生害怕回答问题、表述自己的观点,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越不敢回答问题导致表述能力越薄弱,而表述能力越薄弱就越没有自信,让学生在问题当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表达的目的就不能加以体现。
2、依赖心理有的学生容易把生活中的依赖思想带入到课堂中,缺乏学习主动性,当提出问题后就把希望寄托在其他同学和教师身上,习惯于听取答案而不是探究答案。
3、急躁心理有些学生对问题的反应较快,而且比较注重问题的结果,他们在问题提出来后,不经过深刻的思考就给予简单的回答。
这类学生往往表现得比较浮躁,甚至对别人的回答不屑一顾,容易造成自身对问题的一知半解,同时也容易对其他学生的思考。
(二)分析了教师心理对课堂追问的影响在具体追问的互动过程中,很多教师存在对学生不放心的心理。
一方面,教师为了完成整堂课的教学内容,经常在多数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还没完成时,就由少数已经基本完成的学生加以回答,这种做法不但不能充分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反而容易使一部分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另一方面,有些学生的表述能力比较薄弱,在回答问题时表述不清楚,此时有些教师就会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教师代为回答,或者换其他的学生进行回答,这种做法容易使回答问题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还可能造成其他同学想回答又不敢回答的心理。
这也是在课堂追问当中,常常出现回答问题的学生总是固定的那么几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而,在对待学生的回答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认真倾听他们的表述,让他们感觉到教师对其回答的尊重。
(三)分析教师的课堂追问存在着一些问题问题一:追问“随心所欲”。
在随堂听课或者是各类赛课中,经常会发现教师对自己的追问显得十分随意,有些追问甚至是教师未经斟酌的。
这样可能带来意外的“惊喜”,但更多的“随心所欲”带来的是课堂的低效。
我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用字母表示数》,在课始环节,教师设计的三个问题,可以说每一个问题都未能做到精心预设,教师追问缺乏“指向性”,所以课堂上学生也找不着北了,想到了啥说啥,最后教师自己不得不站出来圆场。
问题二:追问过多过细。
课堂上,我们还会看到教师对每个环节都问得很细,经常会听到“是不是”、“会不会”、“好不好”等低效重复的一问一答式追问。
或者是以问带讲满堂问,而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都制约了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我们课题组成员经对10位教师的数学课堂追问数量进行专项统计,一节课教师追问问题个数在20个以上的教师占一半,也就是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每不到两分钟就要思考回答一个问题,由此可以推想,学生的思维如何能得到深层次的发展,有些学生甚至连思考的时间和余地都没有。
问题三:不能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新课程实施以来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较以前更丰富了,课堂气氛活跃,但教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把握成“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从学情中提炼出“问题”,进一步揭示数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否则,教师的追问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教师课堂追问的有效性,是导致课堂学习低效甚至无效的主要原因。
通过调查,了解到了学生和老师的实际情况,为有针对性地研究提供了依据。
(四)探索出初中数学课堂有效追问的策略研究策略一:优化追问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有人作过一个比方:情感对于思维,犹如能源与发动机,没有能源,再好的发动机也无法启动。
良好的情感氛围,能赋予学生愉快积极的情绪,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维。
作为课堂气氛创设和保持的主导者,教师应努力做到:1、保持良好的追问心境。
良好的追问心境,应该是教师愉快教学,自觉确立学生主体意识和“问”为“学”服务的追问观。
设问既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把为学服务作为设问的出发点,使设问成为实现学为主体的保证,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思考和发现的乐趣。
2、尊重学生的提问权。
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而细腻的思想的人,每一堂课中他们都会产生一些想法或疑惑。
由于学生自制力较弱,这些想法或疑惑一经产生,便急欲一吐为快,否则即会形成一个个思维干扰。
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教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3、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思维积极性。
设疑、解疑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实现智力和知识中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问题总有一点难度,这就造成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
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要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
策略二:优化追问的思维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思维1、问在“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思维激情。
追问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
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觉高不可攀,丧失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