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完整教案)资料
中国的饮食文化教案

中国的饮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让学生掌握中国各大菜系的基本特色和代表菜品。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餐桌礼仪和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中文进行饮食文化交流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习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中国各大菜系的基本特色和代表菜品。
中国的餐桌礼仪和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
2. 教学难点:中国各大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巧。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和餐桌礼仪。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讲解中国各大菜系的基本特色和代表菜品。
讲解中国的餐桌礼仪和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各大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巧。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4. 情境模拟法:模拟中国餐桌场景,让学生实践中国的餐桌礼仪。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饮食文化》等相关教材。
2.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实物等。
3. 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程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美食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中国美食的印象。
提问:“你们对中国饮食文化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讲解: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讲解中国各大菜系的基本特色和代表菜品。
讲解中国的餐桌礼仪和饮食文化中的社交功能。
3. 案例分析:分析中国各大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巧。
4.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5. 情境模拟:模拟中国餐桌场景,让学生实践中国的餐桌礼仪。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大学生中国饮食文化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和代表性菜系。
3. 感受中国饮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和代表性菜系。
3. 中国饮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如何将中国饮食文化与哲学思想、审美情趣相结合进行讲解。
2. 引导学生关注饮食文化中的地域特色,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二、教学内容1. 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如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等时期。
- 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如饮食礼仪、烹饪技艺、饮食文化传承等。
2.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和代表性菜系- 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如南北方饮食、八大菜系等。
- 介绍八大菜系的特点和代表菜品,如川菜、粤菜、鲁菜等。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地域饮食文化的特点。
2. 教师组织学生品尝代表性菜系的小样,感受地域差异。
四、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布置作业:收集家乡特色美食,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 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分享自己的收获。
二、教学内容1. 中国饮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分析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儒家伦理等哲学思想。
- 探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审美情趣,如色彩、造型、口感等。
2. 中国饮食文化与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引导学生关注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培养民族自豪感。
- 鼓励学生将中国饮食文化推广到国际舞台,增强文化交流。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国饮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食在知味:饮食文化教案二

食在知味:饮食文化教案二饮食文化是指在饮食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以特定民族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形态。
每个民族的饮食文化都是独特的,它与该民族的历史、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习俗传统、气候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教育是传承饮食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食在知味:饮食文化教案二”为题,阐述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将饮食文化传递给学生,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文化的独特性。
一、探究课题:中国的饮食文化1.研读文献资料,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
2.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3.制作“中华美食地图”,介绍全国各地的著名美食和饮食特色。
二、体验课堂:学生自己动手做1.带领学生现场亲自体验制作中华小吃,比如包子、馄饨、煎饺等。
2.请学生带着父母或亲朋好友,共同体验中华美食的魅力。
三、交流学习:分享各自的饮食文化1.学生们分组分享自己家乡的饮食文化,介绍家乡著名美食和吃法。
2.开展“饮食文化传承人”评选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扩展拓展:走近饮食文化的源头1.组织学生参加食品生产厂家、农业合作社等实地考察活动,深入了解饮食文化的源头。
2.进行“厨艺大赛”活动,让学生们自己创新、设计餐点,体验食品加工和烹饪的乐趣。
食在知味,饮食文化教案二,这样的课程设计是从很多角度和维度去让学生全面地了解饮食文化,它不仅仅教了学生如何品尝美食、如何烹饪美食,还以此为契机加强了学生们对各地饮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也通过亲身体验、实地考察和交流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们了解一个民族饮食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了解饮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希望能够在这样的课程设计下,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饮食文化的魔力,从而愿意自发地将其传承下去。
(完整版)中国传统饮食习俗--教案

(二)元宵节食俗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认为元宵与“袁消”音近生怕不吉利,改为汤团。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1)乌稔饭的历史故事
(2) 福建畲族清明乌稔饭:
(3)“子推馍”,又称老馍馍,
在陕北及延安流传。
(五)端午节食俗
1、端午节由来
2、习俗:民间有赛龙舟,佩香囊,
食粽子,咸蛋,饮雄黄酒,菖蒲酒等。
(六)中秋节食俗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不局限于书本知识,要有所创新活学活用。
社会能力
1、培养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品质。
2、帮学生树立知识服务于实践的观念。
教学重点
中国传统的饮食习俗包括的种类
教学难点
中国传统的饮食习俗的特点
教具
多媒体教具、课件
教学方法措施
教授法
讨论法
互动法
陶冶法
探究法
板书设计
一、日常食俗三、人生礼仪食俗
二、节日食俗(一)结婚食俗
(三)二月二食俗
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廿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据说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另外传统说法在整个正月里都不能剪发,因而老百姓都选择在正月过后的二月二剪发,喻示新的一年要开始,同时也给家人带来好运气!
中国饮食教案

篇一:中国饮食文化教学设计《中国饮食文化》教案教学过程:一、中国饮食文化概述(一)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简史1、有巢氏(最早,旧石器时代)造巢积鸟兽之肉聚草木之实但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脱离动物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百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是最早的农具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6、周秦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7、汉: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东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
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
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8、唐宋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9、明清饮食文化的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食: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满汉全席最能代表清代饮食高峰。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授课教案

教学方法
与手段
导入
min
复习提问导入课程
讲 授
min
中国地域饮食文化
7、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
范围: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大部,亚热带地区
饮食特点:制作精细、油重色浓讲究实惠,口味咸香酸辣、稻米为主喜食杂粮
代表菜肴:发丝牛百叶、炒血鸭、道口烧鸡、清蒸武昌鱼、瓦罐汤等
8、长江下游(华东)饮食文化圈
注:课程授课教案每1个或2个课时填写1次教案。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授课教案
课题
中国地域饮食文化
课次
15-16
上课地点
德润楼313-315
学时
2
专业班级
班级人数
55
实到人数
49
缺勤人员及原因
劳动周、实践周
饮食区域性形成的原因和基本理论
2、了解中国各地区的饮食文化特点
了解全国各地区著名的菜肴品种
1、能够熟练掌握和讲解各地区饮食文化的特点
2、掌握各地区风味特色及其形成的原因
3、能熟练识别各个地区的代表菜肴
通过对中国地域饮食文化的学习从而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全面理解和认识
重点难点
及解决办法
1、中国饮食区域概念及形成原因2、各饮食文化区域的饮食文化特点及代表菜肴
教学条件
准备
教案、案例材料、ppt
教学组织
模式
班级授课、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与时间分配
范围:包括今长江下游两岸的苏、浙、皖大部,沪、赣局部等地区
饮食特点:重养生、肯在饮食上下功夫,所以表现为吃得有学问、有名堂。讲究“少吃多滋味”。突出节令、讲究时尚,咸甜适中、清淡,但食甜较其他地区突出。
代表菜肴:常熟叫花鸡、松鼠鳜鱼、大煮干丝、西湖醋鱼、问政山笋等
中国传统饮食习俗教案

中国传统饮食习俗-教案章节一:引言1.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饮食习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饮食习俗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和实例进行讲解。
章节二:中国传统主食2.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主食的种类和特点。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主食如米饭、面条、馒头、包子等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和实物进行讲解。
章节三:中国传统菜肴3.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菜肴的种类和特点。
3.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菜肴如红烧肉、宫保鸡丁、清蒸鱼等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和实物进行讲解。
章节四:中国传统饮品4.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饮品的种类和特点。
4.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饮品如茶、白酒、米酒、豆浆等的特点和饮用习俗。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和实物进行讲解。
章节五:中国传统节日饮食习俗5.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饮食习俗的种类和特点。
5.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的饮食习俗和特色食品。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和实物进行讲解。
章节六:中国传统地方特色美食6.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地方特色美食的种类和特点。
6.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地方特色美食如北京烤鸭、上海小笼包、四川火锅等的地域特色和制作方法。
6.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和实物进行讲解,可以邀请当地特色美食代表进行现场演示。
章节七:中国传统饮食习惯7.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饮食习惯的基本原则。
7.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饮食习惯如早餐、午餐、晚餐的饮食规律,以及饮食搭配的原则。
7.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和实例进行讲解,可以邀请营养师进行讲座。
章节八:中国传统饮食文化8.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内涵和影响。
中国饮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教案)

中国饮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教案)第一章:中国饮食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和起源。
阐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引发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和思考。
讲解和展示:通过PPT或实物展示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总结和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第二章:中国饮食的四大特点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饮食的四大特点。
掌握中国饮食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饮食的四大特点:色、香、味、形。
解释每个特点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2.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引导学生对中国饮食的特点产生兴趣。
讲解和展示:通过PPT或实物展示介绍中国饮食的四大特点。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中国菜肴为例,分析其色、香、味、形的特点。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国饮食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总结和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中国饮食的四大特点及其意义。
第三章: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特点和意义。
掌握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相关知识和实例。
3.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讲解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举例介绍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中的具体菜肴和习俗。
3.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兴趣和思考。
讲解和展示:通过PPT或实物展示介绍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传统节日为例,介绍其饮食文化和相关菜肴。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总结和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性食物
“三牲”指牛、羊、猪。 “五畜” 在农区指牛、犬、羊、猪、鸡五种畜类。 在牧区,牧民把牛、马、绵羊、山羊、骆驼称为 草原五畜。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 论
食医合一
饮食养生
本味主张 孔孟食道
三、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征
风味多样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 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 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中国一直就有 “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 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 闽四大风味。
食医结合 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 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 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 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黍(shǔ)
黍(shǔ)(形声。从禾,雨省声。本义植物名。 亦称“稷”、“糜子”) 。古代专指一种子实 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broomcorn millet)。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 糕等。
稻
是草本类稻属植物粳、糯等谷物的统称。一般所 说的稻是指需要在水田种植的庄稼的总称,而本 草上的稻专指糯米。 世界上所有的种植稻都是亚洲栽培稻。而亚洲栽 培稻又起源于野生稻。在过去,学者通常认为最 早的人工栽培稻是起源于印度到中国云南一带。 自从1970年代浙江河姆渡遗址的稻谷出土以后, 传统的思想受到冲击。
引 子
“吃”对我们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深刻影 响,存在于潜意识之中。这点从我们的 日常语言和词汇构成都可以看出。 如见面打招呼是:“你吃过饭没有?” 骂人是“你这个饭桶!” 赞扬什么东西则说:“脍炙人口”, 得意满足是“吃香的喝辣的”, 无趣之事形容为“味同嚼蜡”, 生活艰辛是“酸甜苦辣”。 (学生补充)
3. 接着发明耒耜,解决耕地工具,实现了水 稻大面积的栽种,从此人们不再靠采集和狩 猎为主,开始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4.中国治陶业的开创者。神农的治陶,使人们
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保存、加热、制 作发酵食品提供了可能。有了一定的植物食材, 有了相应的盛食陶具,于是酿酒、制酱、制醋 也就开始了。
一、原始社会饮食
注重情趣 中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 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 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 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 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 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 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 “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 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 肉”。
一、原始社会饮食
4、神农氏(新石器中期)
发掘草蔬的食祖
1. 首先,他采集各种植物的茎、叶、果实,一 一亲尝,扩展了中国食材的范围,确立了中 国食物中的植物种类,形成一部中国最早的 至今仍有影响的食材志——《神农本草》。
2.神农在观察时发现,吃完扔在地上的瓜子、 果核,第二年能发出新芽,长出新的瓜蔓和 植株,并且发现天气、土地对植物生长的影 响。于是,他又开创了人工种植 。
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 大特征。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 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 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 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 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 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 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 特殊享受。
稷
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一说为不粘 的黍。又说为高粱 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 社稷(指国家)。
麦
作为 主食 原料 的小 麦。
豆
双子叶植物的一科,木本、草本植物都有,如 “紫檀”、“槐树”、“黄豆”、“绿豆”、 “红豆”、“豌豆”、“落花生(花生)”等, 日常统称豆类植物。
兴灶作炊的食祖
5、黄 最早的蒸锅,教人作灶,这样可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 食物速熟,三国谯周的《古史考》载,“黄帝始蒸谷为 饭,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这是食品 烹饪史上的一大变化。 《史记· 五帝本纪》载,“黄帝艺五种,抚万
灶坑
民”,“艺五种”就是广种黍、稷、菽、麦、稻五 种谷物;他躬行的“抚万民”,倡导关心民食;这 方面,他以及继承他的尧、舜、禹,都是民本治国 的典范。
处理方法,“脯”和“鲊”的
不上烹饪。
一、原始社会饮食 2、燧人氏(旧石器时代中期)
钻木取火的食祖 炮:钻火直接烤果子、肉类; 煲:用泥裹果子和肉类后进行烧烤;
炙:把肉割成小片串起来烧烤;
《周礼》中记载:“燧人氏钻 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 有异于禽兽。”
烙:用烧红的石子把食物烫熟 ; 焙: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
放在上面炒熟;
熬:将石器盛上水,把食物放 在水里再移到火上煮 ;
钻木取火开创石烹时代
人类和动物的文化鸿沟从此开始。
一、原始社会饮食
3、伏羲氏(新石器早期)
开创肉食的食祖
《三字经》 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
一是织网捕鱼,创立了渔业——
“结网罟以教佃渔”
二是驯养牲畜,创立了畜业。—
—“养牺牲以充庖厨”
饮食文化
第一章 中国饮食文化溯源
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饮食男女 ,人之大欲存焉”。
“民以食为天”。 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
中华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
“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 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 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 ——孙中山《建国方略》
中国古代国家已形成,孔子对尧舜禹时期的 社会模式予以极高评价。他说:”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其 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二、夏商周饮食
1、食品原料大大增加
三代的烹调原料显著增加,并习惯于以“五” 为系列,如五谷(稷、黍、麦、菽、稻)、五菜 (葵、藿香、蒜头、葱、韭)、五畜(牛、羊、猪、 犬、鸡)、五果(枣、李、栗、杏、桃)、五味 (米醋、米酒、饴糖、姜、盐)。 新培植出来的粮食作物非常多,如在过去的基 础上新增了”梁“、”菰米“等; 肉类则更多,仅从殷墟挖掘出土的六千多件动 物骨骼中,就含哺乳动物二十九种; 蔬菜除了韭、葱、白菜和萝卜,还有芥、瓜、蔓 青、芹菜等二十多种;水果除了桃、李之类,也新 增栗、桑、杏、枣、柚等近三十种。
一、原始社会饮食
大约起自170万年前的元谋人, 止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
1、有巢氏(最早,旧石器时代)
生吞活剥的食祖
以前人们只会使用石器
对食物进行块状分割,有
《礼记· 礼运》中记载:“古 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
巢氏发明”脍”和”捣”肉食 肉食保存处理法 ,但谈
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最早的蒸锅——陶甑
一、原始社会饮食 5、黄帝
黄帝时代还有一项重大发明,这就是煮海 水为盐 ,据说是黄帝时的一位名叫宿沙的诸 侯创制的。盐的出现,是人类饮食史上的又一
个飞跃。在此之前,有“烹”而无“调”;有
盐之后,“烹调”这个概念才算完整。这不仅 会使食品的滋味更加鲜美,而且更有益于人体
健康。
一、原始社会饮食 6、尧舜禹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