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精选3篇)
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范文大全
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优秀范文大全第一章: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与意义1.1 农业区位选择的定义1.2 农业区位选择的意义1.3 农业区位选择的分类第二章: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2.1 自然因素2.1.1 气候条件2.1.2 土地资源2.1.3 水资源2.2 社会经济因素2.2.1 市场需求2.2.2 交通运输2.2.3 政策支持2.3 技术因素2.3.1 农业技术水平2.3.2 农业机械化程度第三章:农业区位选择的理论与方法3.1 农业区位选择的理论基础3.1.1 农业生产布局理论3.1.2 农业区域发展理论3.2 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3.2.1 定性分析法3.2.2 定量分析法第四章:我国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践与案例分析4.1 东部地区农业区位选择4.1.1 东北地区农业区位选择4.1.2 华北地区农业区位选择4.1.3 华东地区农业区位选择4.2 西部地区农业区位选择4.2.1 西北地区农业区位选择4.2.2 西南地区农业区位选择第五章:农业区位选择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与挑战5.1 农业区位选择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5.1.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5.1.2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5.1.3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5.2 农业区位选择面临的挑战5.2.1 资源约束5.2.2 环境污染5.2.3 市场竞争第六章: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与应用6.1 农业区位选择的常用方法6.1.1 地理信息系统(GIS)6.1.2 遥感技术(RS)6.1.3 现场调查与数据分析6.2 农业区位选择方法的应用案例6.2.1 粮食作物区位选择6.2.2 经济作物区位选择6.2.3 养殖业区位选择第七章:农业区位选择与农业可持续发展7.1 农业区位选择与农业资源合理利用7.2 农业区位选择与生态环境保护7.3 农业区位选择与农业产业链发展7.4 农业区位选择与农业科技支持第八章:农业区位选择的国际比较8.1 发达国家农业区位选择的经验与启示8.1.1 美国农业区位选择的特点8.1.2 欧洲国家农业区位选择的特点8.1.3 日本农业区位选择的特点8.2 发展中国家农业区位选择的现状与挑战8.2.1 印度农业区位选择的特点8.2.2 中国农业区位选择的现状与挑战第九章:农业区位选择的政策建议与实践9.1 农业区位选择政策的原则与目标9.2 优化农业区位选择的政策措施9.2.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9.2.2 农业科技创新政策9.2.3 农业扶持政策9.3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践案例9.3.1 某地区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践9.3.2 某地区农业区位选择的效果评估第十章:农业区位选择的前景与展望10.1 农业区位选择在新时代的作用与意义10.2 农业区位选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0.3 农业区位选择的发展趋势10.4 农业区位选择的教学与研究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教案《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优秀范文大全》中,重点关注的环节包括:一、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与意义: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定义、意义及其分类是学习的基础。
农业的区位选择的高中地理教案设计范文
农业的区位选择的高中地理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与意义1.1 农业区位选择的定义1.2 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1.3 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第二章: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与方法2.1 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2.2 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2.3 农业区位选择的案例分析第三章:农业区位选择的地理因素3.1 气候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3.2 土地资源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3.3 水资源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第四章:农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4.1 市场需求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4.2 交通运输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4.3 政策与扶持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第五章: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践案例分析5.1 我国典型农业区位选择的案例分析5.2 国际农业区位选择的案例分析5.3 农业区位选择的成功经验与启示第六章:农业技术进步与区位选择6.1 农业技术进步的含义与分类6.2 农业技术进步对区位选择的影响6.3 农业技术进步在区位选择中的应用案例第七章:农业产业链发展与区位选择7.1 农业产业链的概念与构成7.2 农业产业链发展对区位选择的影响7.3 农业产业链发展与区位选择的案例分析第八章:农业政策与区位选择8.1 农业政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8.2 我国农业政策体系与区位选择8.3 国际农业政策与区位选择的比较分析第九章: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区位选择9.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9.2 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区位选择的要求9.3 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区位选择中的实践案例第十章:农业区位选择的评价与反思10.1 农业区位选择的评价方法与指标10.2 农业区位选择的效果评价与反思10.3 提高农业区位选择能力的策略与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与意义(第一章)重点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定义,理解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难点解析: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重点环节2: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与方法(第二章)重点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范文大全
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优秀范文大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农业生产布局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及意义2. 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3.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意义及主要因素。
2. 难点:农业区位选择的实例分析及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我国农业生产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区位选择的意义。
2. 新课导入:介绍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及主要因素。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农业区位选择实例,如水稻种植业的区位选择。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其他农业区位选择实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5. 总结提升:总结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引导学生认识到农业区位选择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农业区位选择的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概念和因素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小组讨论记录: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情况。
七、教学拓展1. 农业多样化经营:探讨如何在农业区位选择中实现作物多样化,提高农业产值。
2. 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农业区位选择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3. 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区位选择中的应用:了解现代农业技术如何影响农业区位选择。
八、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高中地理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范文
高中地理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3.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发展,关爱农村环境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2. 不同类型农业的区位选择及实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因。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具体实例。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展示农业区位选择的图文信息。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农业区位选择的图文资料。
2. 搜集不同类型农业的区位选择实例。
3. 制作PPT课件,用于课堂展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农业区位选择是什么意思吗?它为什么很重要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农业的区位选择。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3. 课堂讲解:讲解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如气候、地形、土壤、市场需求、交通运输、政策等。
4. 案例分析:展示不同类型农业的区位选择实例,如水稻种植业、乳畜业、棉花种植业等,引导学生分析其区位选择的原因。
5. 课堂讨论:提问:同学们认为在我国哪个地区种植水稻最为适宜?为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7. 课后作业: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的理解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了解其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加深对农业区位选择的理解。
农业区位区位选择教案
农业区位选择教案第一章:农业区位选择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1. 农业区位选择的定义。
2. 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3. 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气候、土壤、水源、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农业区位选择的了解和经验。
2. 讲解:教师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农业区位选择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第二章:气候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教学目标:1. 理解气候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 掌握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策略。
教学内容:1.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温度、降水、光照等。
2.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策略:热带、温带、寒带农业。
教学活动: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策略。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气候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案例。
第三章:土壤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教学目标:1. 理解土壤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 掌握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策略。
教学内容:1. 土壤对农业的影响:肥力、质地、水分保持能力等。
2. 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策略:水稻土、黑土、红土等。
教学活动:1. 讲解:教师讲解土壤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策略。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土壤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案例。
第四章:水源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教学目标:1. 理解水源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 掌握不同水源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策略。
教学内容:1. 水源对农业的影响:水量、水质、灌溉设施等。
2. 不同水源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策略:河流、湖泊、地下水等。
教学活动: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水源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策略。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水源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案例。
第五章: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教学目标:1. 理解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及意义2. 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3.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践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意义及主要因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践案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践案例。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意义及主要因素。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践案例。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践案例,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农业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
五、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农业区位进行案例分析,下节课分享。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的理解程度及实践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差异,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2. 联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农业区位选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发展规划、农业政策制定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的相关疑问。
2. 讨论环节:组织学生就农业区位选择的相关话题展开讨论,分享彼此观点。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关于农业区位选择的基础知识及案例分析。
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阅相关农业区位选择的资料,拓展视野。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农业生产基地,直观了解农业区位选择在实际中的应用。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讲解、讨论环节的参与程度及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作业中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分析及见解。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后的总结报告,考察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地理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高中地理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学科领域:高中地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及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3. 培养学生分析地图和资料的能力,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区位因素的变化教学难点:如何分析具体的农业区位选择问题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差异这么大,引出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定义、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具体地区的农业生产区位选择,如我国南方的水稻种植、北方的小麦种植等。
5.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目中的农业区位选择问题。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参与度。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自己家乡的农业生产区位选择,并在下节课分享。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农业区位选择的知识。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实际分析能力的掌握。
2.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练习题、案例分析报告和小组讨论。
3. 评价标准:能准确回答问题,分析问题思路清晰,报告内容完整,小组讨论积极参与。
七、教学资源1. 图片资源: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图片。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4篇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俗话说“无农不稳”。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
因此,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本课题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另外,关于“农业区位”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本观念。
3、重点与难点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二、教学方法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活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
主要采用了图导图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力求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三、学法指导本节课立足于案例分析,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首任。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读图分析法2、案例分析法3、总结归纳法四、设计思想本节课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采用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让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从而使学生学得积极、愉快,主动地参与了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地理素质。
五、教学程序:教学纲要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以朱总理提出的“三农”问题引入。
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中的地理,并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体现课题的时代性。
二、讲授新课<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区位的含义2、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②社会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3、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概念2、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两幅地理景观图,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农业区位区位选择教案
农业区位选择教案教案一: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与重要性【教学目标】1. 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3. 能够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教学内容】1. 农业区位选择的定义:介绍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和背景。
2. 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解释农业区位选择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介绍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如土壤质量、水源条件、气候条件等。
4. 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引入农业区位选择的实际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与讨论: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定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因素。
3.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根据给定的区位选择因素,分析并选择适合农业生产的区位。
4. 分享与总结:各小组分享自己的选择结果,总结农业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性。
教案二: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与方法【教学目标】1. 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
2. 学会运用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
3. 能够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优缺点。
【教学内容】1. 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介绍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如土壤质量、水源条件、气候条件等。
2. 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介绍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如地形分析、气候分析、市场分析等。
3. 农业区位选择的优缺点:分析各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优缺点。
【教学活动】1. 复习与导入:复习农业区位选择的定义和重要性,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 讲解与讨论: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和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3.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运用所学的方法和原则,分析并选择适合农业生产的区位。
4. 分享与总结:各小组分享自己的选择结果,总结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和原则的优缺点。
教案三: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分析【教学目标】1. 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 学会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l.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明白得农业区位的含义。
2.明白得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阻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阻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缘故,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明白得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关心学生明白得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阻碍。
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明白得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得在进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的思想。
2.培养学生用进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3.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爱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4.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爱好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适应。
教学重点:1.明白得农业区位的含义。
2.阻碍农业区位的要紧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教学难点:通过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缘故分析,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与讨论教学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的资料和图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设问导入]同学们,我在上课之前我有一个疑问,那个疑问确实是在前几天,我的老同学过来看我。
他们就带来他们当地的特产。
新疆的同学就给我带来他们那个地点的葡萄干和干果,而海南的同学就给我带来专门多椰奶糖和菠萝蜜,四川的同学就给我带了专门多的辣椒。
老师就想问什么他们带的地点特产都不一样呢?谁能回答我。
〔同学回答:〝老师是由于他们当地的气候不同农业进展就不同导致的。
〞〕对,回答的专门好,老师还有一个问题确实是什么缘故古代有那个一句话:橘生淮南那么为橘,橘生淮北那么为枳呢?〔同学回答:〝老师那个依旧由于气候的不同导致植物生长发育不同。
〞〕对,回答的专门正确。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方案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区位的含义和农业地域的概念。
2.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示意图、地理图片、生活实例分析归纳结论的技能。
2.运用所学原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合理评价农业区位选择。
(三)德育目标使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
【重点】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教学方法】导学法、讨论法。
【教具】自制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唐代诗人杜牧曾经写过一首非常著名的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大家有没有思考过,杨贵妃为什么吃不到北方生产的荔枝?(学生讨论回答。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
由于生物及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
农业又是发展历史悠久的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农业地域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
究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农业区位和农业地域的形成,本节我们共同探讨。
(二)教授新课1.提问:观察、对比图3.1和图3.2,思考两地农业生产活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提示:从两地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差异思考。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点拨。
2.再观察我国“三江平原的种植业”和“青藏高原的畜牧业”两幅图,请说明农业区位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区位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绝对区位(即不同农业生产有特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相对区位(即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3.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其实质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通过课件动画展示。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布局与变化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1.利用不同农业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方法、比较法以及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区位因素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思想。
2.通过对区位因素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分析和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和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的影响。
【教学策略】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导入:各位同学,前面两章,我们学习了人口与城市的有关知识。
人类要生存,城市要发展,需要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生产资料,如粮食、乳畜产品等农产品,那么这些产品是哪个部门生产出来的?生:农业。
师:对。
那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章的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的含义请大家看图3.1,问图片中的人在干什么?生:插秧。
师:对。
该图所示的是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景观。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根据图示内容推测该地此时降水条件和温度条件如何?生:降水较多,气温较高。
师:好。
从另一方面来说,该图也告诉我们:水稻的生长需要较高的温度和较多的降水条件。
请大家看图3.2。
参考第45页图3.9,说说澳大利亚类似大牧场分布在哪里?生:澳大利亚的东南和西南部。
(教师投影世界地图。
)师:请大家在地图上找出泰国和澳大利亚的位置。
师: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一种是水稻种植业,另一种是畜牧业,这两种农业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不同的。
请大家比较这两幅图片的降水条件有何差异?生:澳大利亚的大牧场降水少。
师:也就是说,这两种农业所在地的降水等自然条件存在差异。
高中地理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范文
高中地理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范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兴趣和思考。
2. 引导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引入农业区位选择的定义和背景。
2. 强调农业区位选择对农业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1.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2. 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农业区位选择的理解和观点。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农业的了解和农业在地理中的作用。
2. 解释农业区位选择的定义:介绍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和意义。
3. 强调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农业区位选择对农业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观点表达。
第二章: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 培养学生分析农业区位选择因素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素。
2. 分析各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各因素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农业区位选择的案例。
教学步骤:1. 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素。
2. 分析各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举例说明各因素在实际农业区位选择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评估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因素的理解程度。
2. 分析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过程。
第三章: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农业区位选择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经验判断法、数量分析法、模型法。
2. 分析各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及其特点。
2.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实际操作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经验判断法、数量分析法、模型法。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一、农业基础知识1、农业生产活动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
3、类型:(1)按生产对象: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
(2)按投入:粗放农业、密集农业。
(3)按产品用途:自给农业、商品化农业。
练习1:以下句子反映了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1、海南岛以水田为主,一年三熟稻,三江平原以旱地为主,一年一熟麦。
2、春播、夏种、秋收、冬藏3、我国糖料作物分布是:“南蔗北甜。
二、农业区位因素练习2:分析影响下列农业活动的主要自然条件:①古巴大规模种植甘蔗------②吐鲁番盆地生产长绒棉和葡萄----③天山地区的冬夏牧场-----④横断山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练习3:分析影响下列现象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①产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②产自荷兰的鲜花,装扮着日本的高级酒店---③上海郊区的乳牛场,饲养着来自丹麦的奶牛---④产自我国华南的热带水果,大规模进入北方市场---⑤1996 年,我国北方苹果大量滞销,导致苹果销售价格大幅度下跌---2.“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的差异(1)主要区位因素:概念说明:农业发展所符合的所有因素。
举例: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如政策、科技、劳动力、市场、交通等。
(2)主导区位因素:概念说明: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可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的分布。
举例:地形是基塘农业的主导因素。
(3)限制性因素:概念说明:如一个地区唯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了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举例:水源就成为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
练习4:请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发展农业的自然区位条件(12分):方法1:1、气候湿润;2、地形平坦; 3、土壤肥沃;4、水源充足;(8分):方法2:1、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2、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3、为河流沉积作用形成,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通用5篇)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通用5篇)《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进展》的第一节内容,课时为1课时。
1、教材地位:区位论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其的探究让同学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因此这节不仅阐述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同时也揭示区位理论的学习和讨论方法,对同学以后学习工业、交通等区位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材的思路和特点:本节的教材编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同学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猎取相关学问的爱好。
教材以文字的形式叙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同学科学地理解概念。
以图片的形式向同学展现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楚明白。
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育同学学会详细分析某种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学问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同学把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学问点。
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一学问则主要是通过文字叙述让同学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通过案例2,让同学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育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二、同学学习状况分析:我校高一同学经过学校和学校的课改,共性比较突出,他们对感爱好的学问能有较高的热忱和探究的意愿,他们盼望能有个表现自己力量的舞台,他们也具备有肯定的合作力量,但学校地理学问相当薄弱,地理空间分析和思维力量很差。
三、设计思想:以教材为平台,以新理念为指导,依照新课标,活用教材,利用乡土资源,以同学为中心,老师主导,充分利用多媒体帮助工具,运用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启发式讲授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同学学法的指导,以探究为中心,以培育同学的地理思维力量,创新力量和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增加同学学习地理的爱好。
农业的区位选择的高中地理教案设计范文
农业的区位选择的高中地理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及重要性。
2.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现实中的农业区位选择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难点: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现实中的农业区位选择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景观为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农业景观不同?(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3)课堂讲解1.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农业区位选择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合理规划农业用地,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a.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b.社会经济因素:政策、市场、劳动力、交通、技术等。
(4)案例分析1.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a.华北地区:以小麦、玉米为主,受气候、土壤等因素影响。
b.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水稻为主,受气候、水源等因素影响。
c.西南地区:以茶叶、水果为主,受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
2.分析现实中的农业区位选择问题:a.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障农业用地?b.如何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5)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结合教材案例,讨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6)课堂小结2.强调农业区位选择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结合教材案例,分析某一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
2.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农业区位选择相关知识,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的理解是否深刻?3.课堂讲解是否清晰、生动?4.学生参与度如何?5.课后作业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认真反思,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及影响因素,并能够将这些因素与实际案例相结合。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2.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3.理解不同地理条件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内容: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农田的不同区位,引出农业区位选择的问题。
2.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涉及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土壤质量等因素。
3.探讨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生态环境原则:选择生态环境优越、不受污染的区域。
- 气候条件原则:选择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 土壤质量原则: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
- 交通条件原则:选择交通便利、输送成本较低的区域。
- 市场需求原则:选择与农产品消费市场接近的区域。
4.实例分析不同地理条件对农业的影响:- 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适宜发展高寒作物。
- 沿海地区:气候温暖,适宜发展水稻、水果等作物。
- 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适宜发展节水农业。
- 河流流域:水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灌溉农业。
- 平原地区:土地平坦,适宜发展大规模种植。
5.总结:总结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并强调科学合理选择区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农田的不同区位,引起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考。
2.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并列举出一些重要因素。
3.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和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4.分组讨论不同地理条件对农业的影响,并展示结果。
5.总结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并进行展示。
6.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针对自己所在地的农业区位选择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教学资源:1.农田图片。
2.展示PPT。
3.地理教材和参考书籍。
评价方法:1.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质量。
2.评价学生的调查报告内容和分析能力。
3.课后讨论和答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精选3篇)《农业的区位选择》篇1在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这些水果都是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但是在大家很津津有味的品尝时候,有没有想过,它们为什么会种植在不同的地方?另外,我们也学习过一篇语文课文《晏子使楚》——晏子其中有言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以上所说的种种,都和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农业区位的选择有关。
学习完今天的知识,我们或许就有更深的了解了。
好,在上课前,大家都有读过了课文,那么现在想请位同学告诉我一下,什么是农业?好,请坐下,那么,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
下面大家请看这两幅图——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从图片上看,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之处?——(学生答)泰国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从事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则是一个牧场,从事牧羊业。
那现在我又有疑问了,为什么这两地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是不是和这两个地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关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这两个地方的不同选择?要知道以上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学习农业区位的概念。
下面请同学们找到课本里有关农业区位的两个含义并且一起读出来: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大家看起来是不是很抽象,那下面我们再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来解说一下这两个含义:一是水稻这一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我们再次以湄南河平原的例子来说,这个是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首先,我们知道泰国是位于中南半岛上,而这个地方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我们看一下这个图片,图片上的红色曲线代表了气温的分布,而绿色的柱形图则代表了降水量。
在这个图上,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气候类型是全年高温,而柱形图表示降水,我们也可以看到中间部分,也就是夏季时候,是降水较多的,而冬春季是很少的,有明显的干湿季。
这是和水稻生长十分相符,而平原地区地形平坦。
这些条件都有利于水稻种植。
我们再来看刚才的那个湄南河平原水稻种植图,在这一个图上,我们有没有看到有机械的生产啊?(没有),嗯,是不是只有人力耕种,这也说明了这个地方的劳动力是——很丰富的。
当然,它的机械化生产水平也就很低。
而在这个图上,我们也可以瞥见右上角的那些矮小的房子,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个地方的经济水平也是比较低的。
好,以上信息告诉我们,气候包括:热量和水分、地形、劳动力和机械以及经济基础等这些方面都是可以影响一个地方的农业生产活动的。
现在我们来看课本上图3.3——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就有以上这么多,那哪些是属于自然环境因素,哪些又属于社会环境因素呢下面请位同学给我们总结一下。
(请同学回答,显示两个总结)——板书: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和社会,然后把学生说的写出来。
好,现在大家花一分钟的时间把这个图3.3 上的各种因素背下来。
因为在以后考试的试题中,无非就是要考这些因素的应用。
好,接下来到了我们的分组活动时间,在这里,我们就来当一次农场主,假如你今天中了头奖,拿到了一大笔的钱,兴高采烈地去白云山脚下买了下面这块漂亮的地皮,你准备如何去经营它?你要进行什么样的农业活动?还有,你是如何考虑的?可以结合图3.3来进行思考。
好,现在大家就开始规划。
讨论3分钟后,每个小组派位代表来讲讲你们的意见是怎样。
(根据学生讲的,在板书上指出来)-可以在副板书的地方把学生的想法写下来。
嗯,看来各位同学都很有经济头脑。
看来以后每个同学都可以成为大老板拉^_^好,学习了这些知识后,我们来看看活动题部分。
(直接在下面边说边分析)首先,看第一题。
第二题:先板图,然后分层来说明综合利用土地——地形的合理利用。
我国江西省的千烟洲,是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位于我国的南方,这里气候资源优越,光热充足,属湿润地区,降水量大,水资源丰富,但是存在着地形地貌复杂,平原面积狭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
丘陵山区耕作易导致水土流失,宜发展林牧业;缓坡和谷地不易发生水土流失,可发展耕作业;洼地积水易涝,适合发展鱼塘养鱼业。
按照农林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因地制宜安排相应品种,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丘陵山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减轻对有限耕地的压力,把大量闲置劳动力转移到丘陵山地的综合开发中去,促进林业、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还有利于改善环境,建立良性生态循环。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篇2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从个案分析中掌握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懂得农业区位的选择须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布局农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实现最大经济效益。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重点]农业主要区位因素的分析和应用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难点]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讨论法[教具准备]录像机(带)、投影仪(片)[课时]一课时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过程][导入]: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来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
什么是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
[展示图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
[教师提问]:从图片上看,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之处?[学生看图回答]:泰国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从事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东南是一个牧场,从事养羊业。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两地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学生回答]:因为两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不一样。
[承转]: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这两地的不同选择呢?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
[教师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师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相互交流得出: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
[教师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还有没有,思考下?(举例:饮食偏好同样也会影响农民的决策;比如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曾是荷兰的殖民地,荷兰人喜欢喝咖啡,因为,印度尼西亚没有发展茶叶生产,而是成为咖啡生产国)思考:下列现象与影响农业区位的哪个主要因素关?1.《晏子使楚》中说:“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光照、热量、水分影响作物种类、复种指数、产量和农业地域类型等)2、杭州的“明前龙井”茶驰名中外,日本的茶道爱好着把茶种带回日本栽培,但效果不好。
——土壤(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3.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气候都比较寒冷,但却出现了不同的农业区位类型,这是为什么?——地形课件展示活动内容: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正好满足好暖喜湿的条件。
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如果没有充足的灌溉水源补充,不利于水稻的生长。
)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
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受地形条件的限制)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变化除了受市场的价格、需求变化影响外,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承转]: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由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
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案例学习: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教师讲解]: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自然环境因素相对稳定,不利因素可以适当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越来越大。
而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教师讲授]:人们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逐渐将自然环境改变成了不同类型的农业地域。
而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农业地域是怎样形成的。
(看课本45页的案例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师讲解]:混合农业是一种将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经济发达国家其生产形式比较稳定,分布比较广泛,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羊、猪等。
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的小麦—牧羊带最为典型。
读图指导:根据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图,确定小麦—牧羊带在澳大利亚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