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CT诊断学笔记

合集下载

脊柱影像诊断基础

脊柱影像诊断基础

脊柱影像诊断基础 第二讲
脊柱外伤、感染和炎性病变
煤炭总医院影像科 尹晓明
脊柱结核
胸腰段多见,病程数月 以上
病理
结核菌血行至椎体,局 部骨破坏、累及间盘、 再累及相邻的椎体
结核脓肿
影像(x线/CT) 椎体边缘骨质破坏
常为两个相对边缘破坏 可有小死骨
椎间隙狭窄 椎旁脓肿 晚期出现后突畸形
男,7岁,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男,30岁,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化脓性脊柱炎
L4-5间盘术后
内容
脊柱外伤:MR作用
隐匿性骨折 观察脊髓损伤 观察椎管内变化 合并的脊柱软组织结构损伤
隐匿性骨折
CT是明确骨折分布、骨折分型最好的手段
但MR对椎体骨折更敏感
, 急 性 摔 伤
F/56
隐匿性骨折
MR有助于
椎体应力不全骨折(骨 质疏松)
若MR阴性,则可完全 除外椎体的骨折
MR不适合附件骨折
F/78,翻身后突发腰部疼痛
MR脊髓损伤
脊髓震荡:单纯脊髓功 能性损伤
一般72h内完全恢复 MR多无异常
脊髓挫伤:从轻度髓 内水肿、重度出血水 肿、至脊髓破碎出血 ,甚至脊髓横断
MR显示脊髓形态变化
MR信号变化
脊髓挫伤:MR
形态
增粗,中断 慢性者变细
信号
医源性感染 穿刺、手术
病程数天-数月
X线
2-8周内可为阴性 间隙狭窄、椎体终板侵蚀 晚期椎体硬化和融合
M/40, 腰痛3个月
化脓性脊柱炎
MR
间盘和邻近椎体信号 异常
长T1/长T2
椎间隙狭窄 软组织蜂窝织炎或脓
肿形成 明显强化或环形强化
MR表现与TB类似

脊柱病变CT影像诊断

脊柱病变CT影像诊断

一、椎管狭窄
A~C.腰椎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向椎管内突入,致骨性椎管前后径明显变窄
二、椎间盘病变
椎间盘病变可分为椎间盘变性、椎间盘膨隆、椎间盘突出、椎间盘脱出及椎 间盘形成游离碎片等几种。其发病多与椎间盘退行性变和外伤有关。临床上较常 见的椎间盘病变是椎间盘膨隆和椎间盘脱出。 (一)椎间盘膨隆
正常椎间盘为均匀一致软组织密度影,CT值为50HU~100HU,正常椎间盘 与脊神经之间有一层低密度脂肪垫分界,硬膜囊前缘平直。随着年龄的增长,椎 间盘发生变性,纤维环和髓核水分逐渐减少,致使椎间盘变薄并向椎体周围均匀 弥漫性膨凸,超出相邻椎体的边缘,称椎间盘膨。
【诊断要点】 1.起病隐匿,发展缓慢。 2.颈椎管狭窄:表现为颈后、肩背部疼痛、上肢无力及放射痛。 3.胸椎管狭窄:早期有下肢麻木,无力、病情加重可出现脊髓半切或横贯性损伤。 4.腰椎管狭窄:初起时有轻微腰背部疼痛,病情进展时,可出现间歇性跛行,运动 障碍,当站立或行走时间长时症状常加重,休息后可好转;部分患者还可有持续 性坐骨神经痛,肌肉疲劳感和下肢乏力。 5.X线平片:可见脊柱生理曲度异常,椎间隙变窄,椎体及小关节突增生肥大,椎 体滑脱、韧带增厚、钙化等改变。
三、脊柱结核
A~D.胸椎椎体骨质呈 虫蚀样溶骨性破坏,骨 皮质不连,边缘凹凸不 平,伴有空洞形成,破 坏区内可见高密度斑片 状骨碎片和钙化影,部 分突入椎管内。双侧腰 大肌均有低密度的寒性 脓肿形成,但以右侧较 巨大
三、脊柱结核
A.B.胸椎椎体前缘及右半部骨呈虫蚀样溶骨性破坏,其内可见高密度斑点状钙化影,右侧腰大 肌有冷脓疡并伴有点状钙化影
四、脊柱外伤
【CT表现】 3)骨折错位:
(1)骨折块向后移位或脊柱脱位可压迫硬膜囊和脊髓。 (2)CT可显示寰枢椎骨折及其与寰枢椎关节的关系。 (3)可清楚显示寰枢关节半脱位。 (4)骨折错位伴发脊髓和神经根损伤时可清楚显示颈椎钩突、椎小关节骨折及脱位。

07、【诊断学笔记、复习资料】脊柱与四肢

07、【诊断学笔记、复习资料】脊柱与四肢

脊柱与四肢(一) 生理弯曲度立位侧面观察:四个弯曲,似“ S”生理弯曲。

背后观察无侧弯。

(二) 病理性变形:1. 脊柱后凸脊柱过度后弯称为脊柱后凸,也称为驼背.脊柱后凸多发生于胸段脊柱。

常见原因:佝偻病多在小儿或儿童期发病,坐位时胸段呈明显均匀性向后弯曲,仰卧位时弯曲可消失。

结核病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病变常在胸椎下段。

椎体破坏、压缩,棘突明显向后突出,形成特征性的成角畸形。

常伴有全身其它脏器的结核,如肺结核、肠结核、淋巴结核。

强直性脊柱炎多见于 10~40岁人群,高峰20~30岁,男:女5:1,常发生在胸段上半部,脊柱胸段成弧形(或弓形)后凸,常有脊柱强直性固定,仰卧位时亦不能伸直。

100%伴有骶髂关节病变。

其他如外伤致脊椎骨折后造成脊柱后凸,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青少年胸段下部及腰椎呈均匀性后凸,见于发育期姿势不良或脊椎骨软骨炎。

2. 脊柱前凸脊柱过度向前凸出性弯曲。

多发生在腰椎部位,病人腹部明显向前突出,臂部明显向后突出,多由于晚期妊娠,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肿瘤,髋关节结核及先天性髋关节后脱位。

3. 脊柱侧凸脊柱离开后正中线向左或右偏曲称为脊柱侧凸。

姿势性侧凸的原因:A. 儿童发育期坐、立姿势经常不端正。

B. —侧下肢明显短于另一侧。

C. 椎间盘突出症。

D.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器质性侧凸脊柱器质性侧凸特点改变体位不能使侧弯得到纠正。

病因佝偻病、慢性胸膜增厚,胸膜粘连,肩部或胸廓的畸形。

脊柱的活动度:(一) 正常活动度正常人脊柱有一定活动度,颈、腰椎活动范围最大,胸椎段活动范围较小。

(二)活动受限脊柱颈椎、腰椎段活动受限常见于:1颈部、腰部肌肉肌纤维炎及颈肌韧带劳损。

2颈椎、腰椎骨质增生。

3颈椎、腰椎骨质破坏(结核或肿瘤浸润)。

4颈椎、腰椎外伤,骨折、或关节脱位。

5腰椎间盘突出。

脊柱压痛与叩击痛(一)压痛( tenderness)骨性标志第七颈椎棘突为骨性标志。

脊柱压痛 (+)提示脊椎结核、椎间盘、脊椎外伤或骨折。

脊柱科知识点归纳总结

脊柱科知识点归纳总结

脊柱科知识点归纳总结脊柱是人体最重要的支撑结构之一,它由24个椎骨和1个尾骨构成,椎骨之间由椎间盘连接。

脊柱不仅支持身体的重量,还保护脊髓和神经根不受损伤。

因此,脊柱科作为医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和治疗与脊柱相关的疾病和损伤。

1.脊柱结构人类脊柱由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五部分组成,共有33个椎骨。

在这些椎骨之间,有椎间盘和椎间关节连接,形成了脊柱的支撑结构。

脊柱的主要功能是支撑身体的重量和维持身体的姿势,同时还能保护脊髓和神经根。

2.脊柱相关的疾病脊柱科主要研究和治疗脊柱相关的疾病,包括脊柱侧弯、骨质疏松、腰椎间盘突出、脊柱裂、脊柱结核、脊柱损伤等。

这些疾病一般会导致脊柱畸形、疼痛、神经受压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3.脊柱侧弯脊柱侧弯是指脊柱在正常生理曲线的基础上出现异常的侧弯。

它是一种常见的儿童骨科疾病,主要表现为颈椎、胸椎或腰椎的侧弯变形。

脊柱侧弯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严重程度和畸形程度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4.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骼密度减少和骨质结构疏松,容易发生骨折。

脊柱骨质疏松会导致椎体变形、椎体压缩性骨折等,并且容易引起脊柱畸形和疼痛。

治疗骨质疏松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和手术治疗等。

5.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是指椎间盘的核心突出,压迫到神经根或脊髓,引起腰背痛或下肢放射痛。

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通过理疗、药物、手术等方法来缓解疼痛、减轻神经损害。

6.脊柱裂脊柱裂是指胚胎期发生的神经管闭合不全,导致脊髓或脊髓神经根裂开。

脊柱裂患者常伴有脊柱畸形、脑积水、下肢肌无力等症状,需要及早进行手术治疗来预防并发症。

7.脊柱结核脊柱结核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结核,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

脊柱结核患者会出现脊柱畸形、脊柱压缩性骨折等症状,需要长期的抗结核治疗和康复训练。

8.脊柱损伤脊柱损伤是指外伤性损伤引起的脊髓或神经根损害,包括脊柱骨折、脊髓损伤、脊柱韧带损伤等。

CT诊断学值得借鉴的经典笔记

CT诊断学值得借鉴的经典笔记

CT诊断学值得借鉴的学习笔记主编:煲仔饭影像方向2班第一章总论第一节 CT发展慨论一、X线影像是把具有三维的立体解剖结构摄成二维的平面图像,影像互相重叠,密度分辨率不高。

1969年英国的Hounsfield首先设计成电子计算机体层成像装置(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

1972年这一成果在放射学年会上公布于世。

1979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

二、CT的优点:1、检查方便、迅速而安全,无创伤,无痛苦;检查时只要病人不动地卧于检查床上,即可顺利完成检查,易为病人所接受。

2、图像是断面图像,密度分辨率高,图像清晰,解剖关系明确,可直接显示X线照片无法显示的器官和病变。

因此病变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高。

3 、可以获得不同的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X线吸收系数,以用于定性分析。

第二节 CT成像原理与基本结构CT基本原理:X线管发出的X线束得所选层面从多个方向进行扫描,探测器接收、测定透过的X线量,经模/数转换器转换成数字,转入计算机储存和计算,得到该层面各单位容积的X线吸收值,经数/模转换器在阴极射线管影屏上转成CT图像。

临床上将此图像再摄于胶片上。

因此CT图像是计算机计算出的图像。

一、CT机基本结构:1、扫描装置:由X线管、探测器及准直器组成。

X线管发射X线,探测器接收X线,准直器位于X线管前方,它的宽度决定扫描层厚。

2 、计算机系统:是CT计神经中枢和心脏。

担负操纵整个扫描过程,处理和运算扫描数据,进行图像的重建和显示等重要工作。

3 、外围设备:包括资料存储设备和显示终端两大类。

前者有磁盘机、磁带机和软盘机等;后者有扫描图像的显示终端和显示各种程序文件和指令等文字材料的计算机终端。

二、CT机的发展与分代:CT机的发展速度很快,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问世至今经历了第一代至第五代的演变。

扫描方式探测器元素探测器数扫描时间矩阵第一代平移/旋转式碘化钠 1~2个 3~5分/层 256×256 已淘汰第二代平移/旋转式二氟化钠 3~30个 10~40秒/层 256×256 已淘汰第三代旋转/旋转式氙气 300个 2~10秒/层 256×256或512×512第四代旋转/静止 BGO晶体 1~4千个 1~4秒/层 512×512或1024×1024或固定或高效稀土陶瓷第五代超快速或电子束CT,以偏转电子束来产生X线进行扫描,扫描时间缩至50ms/层,17 层/秒,拓宽了CT在心血管方面的临床应用,但价格昂贵。

脊柱CT读片_上_

脊柱CT读片_上_

脊柱CT读⽚_上_#影像与临床#脊柱CT读⽚(上)吕平欣101149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放射科近年来,C T在临床的应⽤已很普遍,它为临床医⽣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很⼤帮助。

但对于⾮影像专业的医⽣,熟悉和掌握C T影像依然是个难题。

脊柱疾病为临床常见病,CT在脊柱疾病的诊断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正确阅读脊柱CT对于临床医⽣是⼗分必要的。

以下着重介绍脊柱C T读⽚⽅⾯的⼀些基本知识,希望能对⼴⼤临床医⽣在脊柱C T阅⽚⽅⾯有所帮助。

1脊柱CT扫描⽅法脊柱C T扫描指病变区域平⾏于椎体或间盘的扫描,包括常规C T扫描和脊髓造影后扫描(C TM)。

⾸先选⽤椎体定位扫描程序,获得侧位定位图像,⽤以确定扫描的具体层⾯,扫描层厚3~5mm、层距3 ~5mm,间盘扫描层厚115~3mm、层距115~3mm,发现病变时可根据需要在局部薄层扫描,⽽以上每⼀层⾯均应包括⾻窗和软组织窗,⽤以观察⾻结构和软组织结构。

C TM可显⽰脊髓及硬膜囊情况,最佳检查时间为脊髓造影后4~6⼩时,⾏感兴趣区连续扫描,其轴位图像的窗宽和窗位应⾼于平扫C T,窗宽通常⼤于500Hu,窗位100Hu左右,不同的机器稍有差别。

螺旋CT在扫描后尚可重建椎体三维结构和冠状、⽮状图像,多⽅位观察病变情况。

2脊柱正常CT解剖正常颈椎C T解剖:颈椎椎管呈类三⾓形,其⽮状径的正常范围,C1为16~27mm,C2为12~21mm, C1~2前后径不应⼩于15~16mm,C3~7不应⼩于12mm。

颈椎椎体两侧横突短⽽宽,各有⼀横突孔(图1),C6以上横突孔内有椎动脉通过。

C2~7各椎体间均有间盘,由于钩突位于椎间盘两侧,C T横断图像显⽰颈间盘为底边向前的梯形,其C T值明显低于两侧钩突密度(图2),此层⾯可显⽰两侧神经管,内有神经根和硬膜外⾎管丛,为均匀、清晰的软组织影。

椎间盘的后外侧为椎间⼩关节,后正中为棘突,多呈分叉状,C7棘突最长。

脊柱疾病的影像学诊断(3学时)

脊柱疾病的影像学诊断(3学时)
脊柱疾病影像学诊断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 聂林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spinal cord
脊髓位置 椎管内
枕骨大孔 - 第一腰椎体
脊髓外形
前后稍扁圆柱形 • 两个膨大 • 一个圆锥 • 六条沟裂
中枢神经系统
马 尾
后正中沟 脊髓圆锥
终丝 马尾
中枢神经系统
检查技术
平片 脊髓碘油或碘水造影 CT MRI
柱、后柱) 分压缩性骨折、粉碎性骨折 CT表现
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粉碎性骨折(爆裂骨折) 脊椎脱位
颈椎粉碎性骨折
腰椎粉碎性骨折 胸椎粉碎性骨折
上颈椎骨折并脱位
脊椎骨折并脱位
脊柱外伤
脊髓损伤 脊椎骨折并脊髓损伤占20% 最易累及颈髓、胸腰段;分脊髓震荡、挫裂伤、血肿、压迫、断裂;早期脊
•平片对椎体骨折检出率约40%
CT检查:骨折检出率达98%
MRI检查
优点:1.多方位成像,观察脊柱排列 2.软组织分辨率高 3.直接显示脊髓,反映脊髓损伤的病
理 变化
4.显示椎间盘、椎间小关节和韧带受 损 缺点:1.显示骨折,尤其是粉碎性骨折不如
脊柱外伤
脊椎骨折与脱位 脊柱的“三柱”概念(前柱、中
或CTM鉴别困难; 2、硬膜外脂肪:脂肪密度; 3、椎间盘外侧型突出累及椎间孔时,应与神经鞘 瘤、神经
根袖囊肿及大的神经根静脉丛鉴别:
神经鞘瘤常伴有椎间孔的扩大;
神经根袖囊肿CTM可见造影剂充分辨率不够高,椎管内脂肪较少时突出 椎间盘 不易与硬膜囊、神经根等鉴别造成漏诊;
下肢乏力,放射性疼痛.
脏器功能障碍(膀胱,胃肠道).
脊椎血管瘤
发病率 临床 0.6%—1%

脊柱影象总结

脊柱影象总结

脊椎的影像学总结概述:1、椎体:呈方形或长方形, 外为骨皮质,内为骨松质,应注意其形状、轮廓、密度及有无脱位等。

2、附件:包括椎弓根、椎板、横突、棘突及上下关节突等。

3、椎间隙:为椎间盘组成,椎间盘包括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

椎间盘富有弹性,起缓冲作用。

X 线表现为两椎体间的低密度影。

4、椎旁软组织:颈前软组织,胸椎双侧的胸膜反折线及腰椎双侧的腰大肌影。

5.生理曲度:颈、腰向前,胸、骶向后。

一、脊柱骨折【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①?椎第?椎体呈楔形改变,②骨皮质断裂、皱折,可见横形不规则线状致密带。

③有时椎体前上方可见分离的骨碎片,严峻时常并发脊椎后突成角、侧移,乃至发生椎体错位。

④临近椎间隙未见变窄,其余?椎各椎体未见骨折及滑脱,椎间隙等宽,未见变窄。

⑤常并发棘间韧带撕裂,使棘突间隙增宽,也可并发棘突撕脱骨折,横突也可发生骨折(书写报告时注意强调椎体形态及密度的改变,同时应注意观察椎间隙及椎旁软组织等改变,以便与椎体结核及转移瘤等辨别。

)特殊:齿状突骨皮质断裂,向?侧移位,齿状突与环椎侧块关节间隙失对称,?侧明显变窄,较对侧狭小约5mm。

齿状突骨折、环枢椎关节脱位。

CT:重点是观察骨折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影响,了解有无骨折片突入椎管和骨折移位对脊髓的压迫情形。

①骨折的椎体内出现横行,纵行,斜行,丫行等形态的骨折线,重者呈崩裂状,表现为多数长短不等骨折线,使椎体割裂成大小不等骨块,如椎体后缘骨折。

②注意在椎管内有无游离的骨折块,其大小,形态及位置和对脊髓的压迫情形。

③椎体紧缩骨折常归并上下关节突,横突,椎弓根及棘突骨折和椎间小关节脱位。

轻微附件骨折X线片显示不清,CT检查可明确诊断。

MRI:在脊柱外伤,MRI可用以观察椎体骨折,椎间盘突出和韧带撕裂。

同时还能够观察脊髓挫裂伤和脊髓受压等,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①对X线平片及CT不能发觉,而MRI检查能够发觉的骨折,称为隐性骨折,隐性骨折即骨小梁骨折,可表现为隐性骨折线和骨髓水肿,出血,无骨皮质中断。

脊柱侧弯的影像诊断基础

脊柱侧弯的影像诊断基础

脊柱侧弯的影像诊断基础●临床资料●女,16岁。

发现腰背部不对称。

●影像学报告●描述胸椎正位(图1A)及腰椎正位(图1B)显示胸椎向右、胸腰段向左凸弯曲(箭头),以第8胸椎及第1腰椎突出为著,椎体及附件骨质未见异常。

图1A图1B影像诊断与最后诊断均为:脊柱侧弯。

临床与影像学要点脊柱侧弯( scoliosis 是脊柱任何程度的向左或向右弯曲,包括S形(两个弯曲)与C形(单个弯曲)两种,两个弯曲中曲度较大者为主弯曲,弯度较小者为次弯曲。

病因分为先天性与天性,后者包括神经肌肉疾病、创伤、炎症、肿瘤、放疗等所致。

常偶然发现脊柱向一侧弯曲,可伴疼痛。

影像学特点如下:①最常见于胸椎,其次为胸腰段,弯曲角度从10°到90°以上。

②Cobb测量法弯曲起点与终点处脊椎终板平行线的交角。

③X线平片还可见肋骨排列异常(凹侧肋骨集中)与脊柱后凸。

④CT与MRI有助于显示本病的原因,如骨质异常,以及伴随疾病,如椎管闭合不全。

●鉴别诊断●主要是造成脊柱侧弯各种疾病之间的鉴别。

①原发性脊柱侧弯:常为S形,脊椎骨质无异常。

②神经肌肉疾病所致脊柱侧弯:常为C 形,神经学体检及实验室检査异常。

③椎骨发育异常:可见相应椎骨畸形,如半椎体及额外椎骨。

④感染性疾病:常有发热及相应实验室异常,局部疼痛。

③肿瘤所致脊柱侧弯:弯曲度常较小,可见骨质改变及肿块。

①外伤所致脊柱侧弯:有创伤史及骨质中断。

①代偿性脊柱侧弯:见于肾及输尿管结石、腰大肌血肿或脓肿等。

⑧医源性脊柱侧弯:如椎骨融合、肋骨切除等,临床上有相应治疗史。

●小结●。

脊柱影像解剖及诊断要点

脊柱影像解剖及诊断要点

脊柱影像解剖及诊断要点(一)脊柱与脊髓X线解剖平片:椎体、椎板、椎弓根、关节突、横突、棘突•椎间关节:相邻上下关节突构成的下关节突在下一脊柱的上关节突的后方,以保持脊柱的稳定,不向前滑。

•椎弓峡部:同一脊柱的上下关节突之间,椎弓板由椎弓根向后内方延续,并与中线联合成棘突。

•颈椎钩突:第3~7颈椎体上缘两侧斜向外上方的致密小突起,与上位椎体后外下缘构成钩椎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

•终板:椎体上下缘致密线状影,其间的透亮间隙为椎间隙,是椎间盘的投影。

•椎管:椎体后方,纵行半透明区。

•椎间孔:相邻椎弓根、椎体、关节突和椎间盘之间,颈椎在斜位清楚,胸腰椎在侧位清楚。

(二)脊柱与脊髓断面影像解剖(1)横断面影像解剖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上下的透明软骨终板和Sharpey纤维构成正常椎间盘:呈均匀一致的软组织密度影,CT值为80-120Hu,密度低于椎体, CT不能区分髓核、纤维环。

韧带:•前纵韧带:正常不显影•后纵韧带•黄韧带:节段性位于椎弓板之间,横断面呈“V”字形,正常厚度为3-5mm•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横突间韧带硬脊膜与蛛网膜粘贴在一起,统称为硬脊膜囊。

硬膜外间隙:骨性椎管与硬脊膜囊之间的间隙,内含脂肪密度影。

蛛网膜下腔:蛛网膜内侧的间隙•马尾神经在蛛网膜下腔呈均匀排列的多个圆点状低密度影,含脊神经根。

•神经根鞘为直径约1~3mm的圆形影,位于硬脊膜囊前外方侧隐窝内。

椎间孔:前为椎体,后为椎小关节,上下为椎弓根,内与侧隐窝相连,有脊神经根通过。

1)寰枢关节层面寰椎分为前弓、后弓和两侧侧块。

前弓后方为枢椎齿状突。

齿状突呈圆柱形,前缘稍平,与前弓后面的关节面构成寰枢正中关节;齿状突后方为寰椎横韧带;两侧为翼状韧带。

侧块上下方的关节面分别与枕骨和枢椎相关节,侧块外侧方的骨结构为横突。

第1颈椎的横突较其他颈椎的横突长且粗,内有横突孔,孔内有椎动脉、椎静脉等通过。

正常环齿关节间隙不超过3mm2)颈5椎弓层面显示颈5完整的椎管。

医学影像-脊柱CT诊断

医学影像-脊柱CT诊断
质破坏,其中可有液平面(特征性)。
l 6,巨细胞瘤 椎体多房性膨胀性骨质破坏,有软组织 肿块。
l (一)良性肿瘤
l 1,血管瘤 椎体密度减低,其中散在、粗大的点状高 密度骨小梁影。
l 2,骨样骨瘤 肿瘤呈小的低密度灶,周围有明显骨硬 化。
l 3,骨母细胞瘤 骨质破坏并有膨大,软组织肿块,可 钙化。
l 4,嗜酸性肉芽肿 局限性骨质破坏区,有软组织肿块。 l 5,动脉瘤样骨囊肿 骨内境界清楚的多房性膨胀性骨
l 一、 l 二、 l 三、 l 四、 l 五、
l
脊柱退行性变 脊柱外伤 脊柱结核 椎管内肿瘤 脊椎肿瘤
l (一) 病理:1,椎间盘的髓核和纤维环 变性,使髓核缩小,纤维环松弛,结果椎 间盘变扁、变宽;2,邻近骨结构增生硬化。 如髓核从纤维环薄弱处突出或局部纤维环 破裂,则为椎间盘突出;如纤维环向四周 膨隆,则为椎间盘膨出;髓核突入椎体, 形成Schmorl结节;脊椎关节增生硬化,导 致脊椎关节病。
(二)临床表现 轻者疼痛、感觉及运动障碍; 重者可截瘫、大小便失禁。
l (一) 病理 多为血行感染,按病变在脊柱的 分布分中央型、边缘型、骨膜下型及附件型。 其病理改变为骨质破坏、椎间隙狭窄和冷脓肿 形成。
l (二) 临床 多见于青少年
l (三) CT表现 1,脊柱骨质破坏 2,不规则颗 粒状的钙化和死骨 3,椎旁脓肿
l (四) 鉴别诊断 骨髓瘤、转移瘤,无钙化和 软组织肿胀,多为老人
l (一) 病理 分为脊髓内肿瘤(室管膜瘤和星形细 胞瘤)、髓外硬膜内肿瘤(神经纤维瘤和脊膜瘤)、 髓外硬膜外肿瘤(脊索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 转移瘤)
l (二)临床 脊髓压迫症状
l (三) CT表现
l 1,髓内肿瘤 平扫:脊髓局限性增粗膨大,椎管扩 大。

【读书笔记】强直性脊柱炎的CT分析

【读书笔记】强直性脊柱炎的CT分析

【读书笔记】强直性脊柱炎的CT分析读者信息: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人民医院初艳龙所读书籍:《骨关节肌肉系统CT诊断》原著主编:董越、崔久法、李小虎强直性脊柱炎1.临床概述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骶髂关节、脊柱等中轴关节慢性炎症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认为其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引起的自身免疫异常有关,是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最常见的一个亚型。

男性多发,以15-30岁居多,起病多表现为腰痛、晨僵等,最后发展成脊柱强直,实验室检查HLA-B27阳性。

2.CT表现①骶髂关节炎:早期骨性关节面受侵蚀破坏、毛糙不整,随着病程进展,关节间隙不规则变窄,骨性关节面和邻近骨质侵蚀破坏更明显,破坏区周围弥漫性骨质硬化。

②脊柱:早期椎间小关节毛糙不整;病变引起椎体上、下角边缘小的骨质侵蚀和硬化,称Romanus灶,使椎体前面凹面变平直,甚至突起,形成方椎;晚期见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消失,脊柱前后纵韧带和棘间韧带骨化,形成典型的竹节椎样改变。

③髋关节: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侵蚀性破坏。

3.鉴别诊断①致密性骨炎:中青年女性多见,与多次妊娠有一定的关系,骶髂关节关节面硬化、光整,不狭窄,无破坏。

②银屑病关节炎:可累及骶髂关节和整个脊柱,附着点炎症更明显,关节不对称受累更常见。

③Reiter综合征:骨质增生和侵蚀共存,非对称性,单侧骶髂关节受累更常见,主要累及下肢,有肠道或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病史。

4.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①年轻患者,具有不同程度腰背痛史,症状持续时间至少3个月;②清晨起床时自觉腰背部或下腰部僵硬,活动或抗炎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③实验室检查示HLA-B27阳性;④有强直性脊柱炎家族史;⑤双侧骶髂关节炎为Ⅱ-Ⅳ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达到Ⅲ-Ⅳ级。

对满足⑤且①-④条中至少2条即可考虑为强直性脊柱炎。

5.骶髂关节关节炎分为5级:0级,正常;Ⅰ级,可疑异常;Ⅱ级,轻度异常,表现为局部的骨质侵蚀、硬化,骶髂关节关节面模糊、毛糙,关节面下小囊变等,以髂侧关节面前下1/3为著,但关节间隙未见受累;Ⅲ级,明显异常,出现广泛的骨质侵蚀、硬化,累及关节间隙,出现关节间隙假性增宽或狭窄,部分强直;Ⅳ级,严重异常,随病情进展加重,最终形成关节完全骨性强直。

(推荐精选)脊柱超声学习笔记

(推荐精选)脊柱超声学习笔记
25
横突间隙旁正中短轴扫描的优点
可以观察到脊椎 侧面的结构,例 如椎体、关节突、 椎间孔等
可以观察到部分 椎体前缘的结构, 例如腹主动脉、 下腔静脉等
可以观察到椎旁 的三块肌肉,竖 脊肌、腰方肌和 腰大肌
26
脊柱超声——“驼峰航线〡”
(PMTS- ITS)扫描下的超声图像。
椎间孔(IVF)、关节突(AP),腰神经根(LNR)从IVF出来,腰神经根周围为低回声区域且与IVF相邻,即LPVS(The lumbar paravertebral space 腰椎旁区域)。腰大肌(PM),A 前方 ESM竖脊肌、IVC下腔静脉、L外侧,M内侧,P后方,QLM腰方肌, RPS,腹膜后间隙;VB,椎体
34
超声实时引导旁矢状位斜扫描技术行椎管内穿刺注药前
Karmakar M K, Li X, Ho A M H, et al. Real-time ultrasound-guided paramedian epidural access: evaluation of a novel inplane technique[J].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2009, 102(6):845-854.
27
28
“驼峰航线〡”超声图像下我们能做什么?
腰椎旁阻滞 腰大肌间隙阻滞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 腰方肌阻滞(I,II,III) 胸腰筋膜间隙阻滞 腰交感神经阻滞
29
30
腰方肌局部解剖
31
腰方肌与横突间韧带
32
脊柱旁正中短轴斜扫描(横突水平)“驼峰航线II”
TP 横突
AP关节突
Interlaminar space
35
超声实时引导旁矢状位斜扫描技术行椎管内穿刺注药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脊柱病变第一节 CT检查及解剖一、脊柱与脊髓的CT检查方法1.脊柱的常规CT检查为横断扫描,层厚的选择应考虑重点观察部位。

2.观察椎间盘为主时,扫描层厚应选择1~~3mm薄层,范围应包括整个椎间孔,以便观察有否脱出椎间盘碎片的迁徙。

3.重点观察脊柱骨结构时,可选窗宽2000—3000Hu,窗位500—600Hu的骨窗。

为了更好地观察脊柱平扫影像,椎间盘,硬膜囊,脊髓及椎旁软组织与骨结构,常用软组织窗与骨窗分别观察。

二、脊柱与脊髓的解剖特点与CT解剖1.脊柱分为颈、胸、腰、骶、尾五部分。

2.除颈I环椎,颈2枢椎及骶尾椎外,各部分组成大致相同,主要由骨性脊柱的前组成部分椎体与椎间盘,后组成部分的椎弓、关节柱与小关节、椎板以及韧带,硬膜外脂肪和静脉丛构成的软组织与神经组织(脊髓、马尾、神经根、硬膜囊)等构成。

三、腰椎绝大多数为5节,偶见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变异。

1.脊柱前组成部分①.椎体A.腰椎椎体较大,自第1—5腰椎逐渐增大,侧面呈长方形,上下面为致密的薄层骨皮质一椎体终板,与椎间盘带孔的透明软骨终板相邻,为椎间盘的附着部位。

B.椎体内为松质骨,幼儿为红骨髓,后逐渐由黄骨髓代替,这一过程大约7岁时完成。

C.CT影像可见椎体内均匀网状的骨小梁结构。

终板扫描层面则显示为均匀致密骨结构,骨小梁影像消失。

②.椎间盘A.由核质构成的核(髓核)、纤维环与终板软骨组成。

B.椎间盘上下面复盖有透明软骨终板,周围为一环形骨质—骨突。

约10岁以后骨突与椎体边缘骨质愈合。

C.纤维环大部分周边纤维越过软骨终板附着于椎体周缘的环形骨突,有固定椎间盘的作用。

D.纤维环后侧较前侧薄,所以椎间盘后凸更多见。

E.除第5腰椎与第1骶椎椎间盘为圆形外,腰椎间盘均略呈肾形,后缘轻度前凹;F.正常成人腰椎间盘较相邻椎体外缘略宽,宽窄均匀,但不超过1·2mm。

G.椎间盘CT影像表现为较相邻肌肉密度略高的软组织密度结构,密度均匀,不能分辨纤维环与髓核。

H.有时CT显示椎间盘周边略高密度,可能与椎间盘周围胶元成分高,椎体骨突的部分容积效应有关,不代表髓核与纤维环的界限。

2.脊柱后组成部分①.椎弓根A.为椎体向两侧后方延伸出的粗厚骨柱。

CT表现为近正方形的骨突,向后与椎弓共同构成椎管的后2/3。

椎弓根向后与关节柱相连。

B.关节柱指上下关节突的中间部分,也称峡部,或关节突间部为腰椎屈伸运动时的主要支点与受力部位。

其上下为关节突,构成腰椎小关节。

C.脊柱小关节是为有滑膜的动关节,其纤维关节囊为半囊,位于小关节后外侧;D.小关节腹侧无囊,仅由滑膜与内侧的黄韧带分隔小关节间隙与椎管。

小关节的关节囊分布有较丰富的感觉纤维,来自脊神经后根,一旦发生病变可引起严重腰痛。

E.上下关节突以上前下后方向呈“叠瓦状”形成小关节间隙,40%的人群中小关节间隙内可存有半月软骨板。

F.在CT影像上:a.小关节呈“蘑菇状”,“蘑菇帽”为上关节突,位于腹侧,下关节突则形成“蘑菇柄”,位于背侧。

b.小关节骨皮质薄而规则。

上腰椎的关节间隙接近矢状面,向下关节面角度逐渐增大,接近冠状面。

c.下腰椎关节面与额状面的交角平均为400(腰4.5)与350(腰5—骶1)。

上关节的关节面略凹,下关节的关节面略凸。

d.关节间隙宽2—4mm。

关节突后方为椎板,两侧椎板于中线愈合并向后下发出棘突。

e.腰椎棘突相对于颈胸椎向后下的角度较小,CT扫描椎间盘以下层面可完全位于上下棘突间的棘间韧带水平。

G.脊柱的前后组成部分之间即为骨性椎管,容纳硬膜囊、神经组织及硬膜外软组织。

a.正常骨性椎管的宽度应大于13mm。

在CT影像上,与颈段椎管略呈底边向前的三角形、胸段椎管呈前后向的椭圆形不同,腰段椎管呈圆或左右略扁的椭圆形。

b.侧椎管是指骨性椎管的外侧部,也称侧隐窝,上超椎弓根上缘,下止于椎间孔。

c.常可分为三区:人口区、中间区与出口区。

d.人口区外侧椎弓根,后侧上关节突,前为椎体后外侧与相邻的椎间盘,内侧硬膜囊,呈向内的喇叭口状。

正常开口宽3~~4mm。

e.中间区位于椎弓根内侧,前为椎体后部,后侧为关节柱,内侧为硬膜囊。

f.出口区即为椎间孔。

②.椎间孔由上下相邻的椎弓根,后侧的关节柱与黄韧带,前上部的椎体后外侧与前下部的椎间盘、后纵韧带所组成。

A.椎间孔略呈倒置的泪滴状,上部较宽而下部较窄。

一半以上的椎间孔位于椎间盘以上。

B.椎间孔内含神经根袖与脂肪组织。

C.正常椎间孔高20—23mm,上部(背侧神经节水平)宽8.lOmm。

D.与颈椎与胸椎相比,神经根袖的位置较高,位于椎间盘的上方。

F.CT轴位像上,表现为小关节前约450外倾的管状间隙,长不足lcm。

可见位于脂肪内软组织密度的神经根袖与背神经节。

G.脊柱过伸时,椎间孔轻度变窄;脊柱屈曲时,椎间孔略变宽。

3.硬膜外软组织由脂肪,韧带与硬膜外静脉丛组成。

①.后纵韧带A.位于椎体后缘,不直接附着于椎体,而是呈弓弦状与椎体分离,分离两侧牢固附着于椎间盘的纤维环,附着部位较宽,有加固椎间盘后缘中部与旁中央部的作用。

B.韧带与椎体之间为脂肪与静脉组织,与前纵韧带相比,后纵韧带较窄。

C.正常CT不能显示后纵韧带,后纵韧带骨化时CT可见椎体后缘结节状骨性突起,常并发于腰椎间盘突出。

②.前硬膜外间隙A.是指椎体后缘与后纵韧带之间的间隙。

后纵韧带前方为位于正中矢状面上的中隔附着于椎体后缘与相邻的后纵韧带,形成附着复合体;B.两侧为外侧膜,附着于后纵韧带的游离缘与椎管前外侧椎间孔水平内缘,将前硬膜外间隙分隔为左右两个不相通的独立间隙。

C.来自椎管前部的病变,如脓肿、血肿等,CT常表现为椎管前部倒V字形双凸状,脱出的椎间盘游离碎片也常位于硬膜囊前外侧上下移行。

D.晚期病变常使中隔与椎体后缘分离,病变呈双凸形,但两端仍为锐角,提示病变来源于脊柱前组成部分。

E.因前硬膜外间隙与椎体周围间隙经椎间孔相连,所以病变可向前蔓延至椎体旁,而极少向椎管后部发展。

③.黄韧带A.为椎管内最厚的韧带,附着于椎板。

黄韧带起自上一椎板的下后缘,止于下一椎板的上前缘。

B.黄韧带中央厚而两侧薄,两侧黄韧带于中线愈合,外侧附着于椎间孔内侧缘。

C.CT横断影像上,黄韧带呈V字形软组织密度结构覆盖于小关节前。

其最大厚度不应超过5mm。

④.孔横韧带与内横韧带为小韧带,起自椎间盘上后外侧缘,沿椎弓根边缘后行,止于上关节突,参与形成椎间孔前部。

⑤.硬膜外脂肪A.包绕着硬膜囊与根袖.CT显示为硬膜囊周围环形脂肪密度。

B.硬膜囊后侧与黄韧带间脂肪量最多,前侧于椎体水平较多,主要为后纵韧带与椎体之间的脂肪,于椎间盘水平最少。

C.CT横断影像不易显示,尤其是第1·2腰椎·第4·5腰椎间盘,CT多显示为硬膜囊与椎间盘后缘相接触。

以硬膜囊与椎间盘之间脂肪是否显示判断间盘病变常不可靠。

4.神经与脊膜包括圆椎与马尾神经、背神经节、腰神经及硬膜、蛛网膜等结构。

①.圆椎与马尾神经A.正常成人圆椎位于第12胸椎至第1腰椎椎体水平。

儿童可低,但不低于第1—2腰椎水平。

B.圆椎位于第3。

4腰椎水平以下称为圆椎低位,最常见于脊髓栓系综合征。

C.终丝位于椎管背侧左右对称轴上,直径约为l—1 .5mm,上端附着于圆椎末端,与圆椎粗细分界明显。

D.圆椎内有内衬室管膜的终室,多与脊髓中央管相连通,幼儿、儿童时期最大,中年期成人最小。

D.终丝一般长约15—20mm,宽l~~4mm,正常时CT不能显示。

马尾神经呈新月形对称分布于硬膜囊肉终丝两侧。

这些神经结构CT平扫不易显示。

②.背神经节A.常称之为后根节,为背侧脊神经假单极感觉神经元所在部位。

腹侧运动神经从节中穿过,不换元。

B.背神经节自上而下逐渐增大,L1背神经节约为6mm大小,至S2背神经节约为15mm大小。

C.背神经节的位置自上而下由椎间孔上外侧逐渐移向椎间孔内。

D.L1背神经节多位于L1~2间盘水平后外侧,外侧型间盘突出时易受到压迫;E.90%的腰5背神经节上端直接位于腰4椎弓根下缘,而骶I背神经节则常位于骶管内。

F.32.5%的L5背神经节及86.2%的S1神经节位于椎管内。

G.背神经节内富含血管网,可合成p物质及其他神经肽,受到压迫可产生疼痛。

H.背神经节在CT影像上显示为梭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密度结节,周围有脂肪包绕。

位于骶管内或侧椎管内的背神经节前外侧常缺乏脂肪,CT示神经节直接接触于相邻骨结构。

③.腰神经A.马尾神经根进入神经根袖前移行至硬膜囊左右侧壁旁,可称为“外行”神经根,易受旁中央型突出的帷间盘压迫。

B.离开硬囊膜进人神经根袖后,神经根以前外约450经侧椎管下口(椎间孔)进入背神经节。

C.由于椎间孔上部较宽,与下方相邻的椎间盘有一定距离,神经根不容易受到椎间盘的影响。

D.神经根袖与硬膜囊相延续,内衬蛛网膜,其反折们于背侧神经节近侧,内含脑脊液。

E.CT显示为硬膜囊前外侧脂肪内的软组织密度圆形断面影像,酷似熊猫耳朵。

F.背侧神经节远侧为腰神经。

背根细.CT多不易显示;腹根较粗,由背侧神经节以约450角向前略下走行。

CT显示为椎间盘后外侧细线状软组织密度影像。

腰椎间盘外侧型突多可以压迫该神经。

四、胸椎1.脊柱前组成部分胸椎椎体自T逐渐增大,略呈前薄后厚的楔形,CT轴位:胸椎椎体略呈前窄后宽的三角形。

2.椎间盘较腰椎及颈椎为薄,但纤维环较厚。

3.胸椎椎弓根后向,较直。

椎板宽,上下椎板呈叠瓦状,椎板间几无间隙。

棘突长细,大部分小关节关节面与额状面平行。

4.黄韧带也与冠面平行,CT轴位扫描呈“一”字形位于椎板前。

5.肋横突关节见于T1.10,由横突末端圆形的肋一横突关节面,横突及肋骨结节形成,为真性滑膜关节。

6.后纵韧带与前纵韧带较颈、腰段为厚。

7.脊神经的背侧感觉根较腹侧运动根粗大,与腰神经不同。

五、颈椎1.寰椎及枢椎①.第1颈椎环椎与第2颈椎枢椎与其他颈椎外形、大小均不同。

②.环椎为椭圆形骨环,上关节面与枕骨髁形成环枕关节;下关节面圆形或长圆形,与第2颈椎的上关节面形成环枢关节。

③.枢椎A.最明显的外形特征为圆椎形的齿状突。

齿状突向上突出,位于环椎前弓后,上达枕骨斜坡附近。

B.正常环一齿状突间隙不大于 2.5mm,不随屈伸运动改变。

儿童此间隙可达5mm,过伸时可增加l~~2mm。

C.环一齿状状突间隙过宽见于关节脱位,常见原因包括外伤、风湿性、感染、颈椎结核及结核性脓肿侵入椎管。

2.第3—7颈椎①.脊柱椎体A.椎体略呈方盒状,自上体积逐渐增大,上缘两侧上翘,形成钩突,相应椎间盘两侧及上一椎体下缘内缩,形成钩突关节。

钩突关节无关节囊,部分关节填充疏松结缔组织,部分有滑膜内衬。

B.椎间盘较胸椎间盘略厚,但远较腰椎间盘薄,略呈后缘轻凹的肾形。

间盘前部较厚而后部较薄,以适应颈椎的生理性前曲。

C.由于钩突位于椎间盘两侧,CT横断扫描颈椎间盘显示为底边向前的梯形,不能区分髓核与纤维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