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CT诊断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脊柱病变

第一节 CT检查及解剖

一、脊柱与脊髓的CT检查方法

1.脊柱的常规CT检查为横断扫描,层厚的选择应考虑重点观察部位。

2.观察椎间盘为主时,扫描层厚应选择1~~3mm薄层,范围应包括整个椎间孔,以便观察有否脱出椎间盘碎片的迁徙。

3.重点观察脊柱骨结构时,可选窗宽2000—3000Hu,窗位500—600Hu的骨窗。为了更好地观察脊柱平扫影像,椎间盘,硬膜囊,脊髓及椎旁软组织与骨结构,常用软组织窗与骨窗分别观察。

二、脊柱与脊髓的解剖特点与CT解剖

1.脊柱分为颈、胸、腰、骶、尾五部分。

2.除颈I环椎,颈2枢椎及骶尾椎外,各部分组成大致相同,主要由骨性脊柱的前组成部分椎体与椎间盘,后组成部分的椎弓、关节柱与小关节、椎板以及韧带,硬膜外脂肪和静脉丛构成的软组织与神经组织(脊髓、马尾、神经根、硬膜囊)等构成。

三、腰椎

绝大多数为5节,偶见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变异。

1.脊柱前组成部分

①.椎体

A.腰椎椎体较大,自第1—5腰椎逐渐增大,侧面呈长方形,上下面为致密的薄层骨皮质一椎体终

板,与椎间盘带孔的透明软骨终板相邻,为椎间盘的附着部位。

B.椎体内为松质骨,幼儿为红骨髓,后逐渐由黄骨髓代替,这一过程大约7岁时完成。

C.CT影像可见椎体内均匀网状的骨小梁结构。终板扫描层面则显示为均匀致密骨结构,骨小梁影

像消失。

②.椎间盘

A.由核质构成的核(髓核)、纤维环与终板软骨组成。

B.椎间盘上下面复盖有透明软骨终板,周围为一环形骨质—骨突。约10岁以后骨突与椎体边缘骨

质愈合。

C.纤维环大部分周边纤维越过软骨终板附着于椎体周缘的环形骨突,有固定椎间盘的作用。

D.纤维环后侧较前侧薄,所以椎间盘后凸更多见。

E.除第5腰椎与第1骶椎椎间盘为圆形外,腰椎间盘均略呈肾形,后缘轻度前凹;

F.正常成人腰椎间盘较相邻椎体外缘略宽,宽窄均匀,但不超过1·2mm。

G.椎间盘CT影像表现为较相邻肌肉密度略高的软组织密度结构,密度均匀,不能分辨纤维环与髓

核。

H.有时CT显示椎间盘周边略高密度,可能与椎间盘周围胶元成分高,椎体骨突的部分容积效应有

关,不代表髓核与纤维环的界限。

2.脊柱后组成部分

①.椎弓根

A.为椎体向两侧后方延伸出的粗厚骨柱。 CT表现为近正方形的骨突,向后与椎弓共同构成椎管

的后2/3。椎弓根向后与关节柱相连。

B.关节柱指上下关节突的中间部分,也称峡部,或关节突间部为腰椎屈伸运动时的主要支点与受

力部位。其上下为关节突,构成腰椎小关节。

C.脊柱小关节是为有滑膜的动关节,其纤维关节囊为半囊,位于小关节后外侧;

D.小关节腹侧无囊,仅由滑膜与内侧的黄韧带分隔小关节间隙与椎管。小关节的关节囊分布有较

丰富的感觉纤维,来自脊神经后根,一旦发生病变可引起严重腰痛。

E.上下关节突以上前下后方向呈“叠瓦状”形成小关节间隙,40%的人群中小关节间隙内可存有半

月软骨板。

F.在CT影像上:

a.小关节呈“蘑菇状”,“蘑菇帽”为上关节突,位于腹侧,下关节突则形成“蘑菇柄”,位于背

侧。

b.小关节骨皮质薄而规则。上腰椎的关节间隙接近矢状面,向下关节面角度逐渐增大,接近冠

状面。

c.下腰椎关节面与额状面的交角平均为400(腰4.5)与350(腰5—骶1)。上关节的关节面略凹,

下关节的关节面略凸。

d.关节间隙宽2—4mm。关节突后方为椎板,两侧椎板于中线愈合并向后下发出棘突。

e.腰椎棘突相对于颈胸椎向后下的角度较小,CT扫描椎间盘以下层面可完全位于上下棘突间的

棘间韧带水平。

G.脊柱的前后组成部分之间即为骨性椎管,容纳硬膜囊、神经组织及硬膜外软组织。

a.正常骨性椎管的宽度应大于13mm。在CT影像上,与颈段椎管略呈底边向前的三角形、胸段

椎管呈前后向的椭圆形不同,腰段椎管呈圆或左右略扁的椭圆形。

b.侧椎管是指骨性椎管的外侧部,也称侧隐窝,上超椎弓根上缘,下止于椎间孔。

c.常可分为三区:人口区、中间区与出口区。

d.人口区外侧椎弓根,后侧上关节突,前为椎体后外侧与相邻的椎间盘,内侧硬膜囊,呈向内

的喇叭口状。正常开口宽3~~4mm。

e.中间区位于椎弓根内侧,前为椎体后部,后侧为关节柱,内侧为硬膜囊。

f.出口区即为椎间孔。

②.椎间孔由上下相邻的椎弓根,后侧的关节柱与黄韧带,前上部的椎体后外侧与前下部的椎间盘、后纵韧带所组成。

A.椎间孔略呈倒置的泪滴状,上部较宽而下部较窄。一半以上的椎间孔位于椎间盘以上。

B.椎间孔内含神经根袖与脂肪组织。

C.正常椎间孔高20—23mm,上部(背侧神经节水平)宽8.lOmm。

D.与颈椎与胸椎相比,神经根袖的位置较高,位于椎间盘的上方。

F.CT轴位像上,表现为小关节前约450外倾的管状间隙,长不足lcm。可见位于脂肪内软组织密度

的神经根袖与背神经节。

G.脊柱过伸时,椎间孔轻度变窄;脊柱屈曲时,椎间孔略变宽。

3.硬膜外软组织由脂肪,韧带与硬膜外静脉丛组成。

①.后纵韧带

A.位于椎体后缘,不直接附着于椎体,而是呈弓弦状与椎体分离,分离两侧牢固附着于椎间盘的

纤维环,附着部位较宽,有加固椎间盘后缘中部与旁中央部的作用。

B.韧带与椎体之间为脂肪与静脉组织,与前纵韧带相比,后纵韧带较窄。

C.正常CT不能显示后纵韧带,后纵韧带骨化时CT可见椎体后缘结节状骨性突起,常并发于腰椎

间盘突出。

②.前硬膜外间隙

A.是指椎体后缘与后纵韧带之间的间隙。后纵韧带前方为位于正中矢状面上的中隔附着于椎体后

缘与相邻的后纵韧带,形成附着复合体;

B.两侧为外侧膜,附着于后纵韧带的游离缘与椎管前外侧椎间孔水平内缘,将前硬膜外间隙分隔

为左右两个不相通的独立间隙。

C.来自椎管前部的病变,如脓肿、血肿等,CT常表现为椎管前部倒V字形双凸状,脱出的椎间盘

游离碎片也常位于硬膜囊前外侧上下移行。

D.晚期病变常使中隔与椎体后缘分离,病变呈双凸形,但两端仍为锐角,提示病变来源于脊柱前

组成部分。

E.因前硬膜外间隙与椎体周围间隙经椎间孔相连,所以病变可向前蔓延至椎体旁,而极少向椎管

后部发展。

③.黄韧带

A.为椎管内最厚的韧带,附着于椎板。黄韧带起自上一椎板的下后缘,止于下一椎板的上前缘。

B.黄韧带中央厚而两侧薄,两侧黄韧带于中线愈合,外侧附着于椎间孔内侧缘。

C.CT横断影像上,黄韧带呈V字形软组织密度结构覆盖于小关节前。其最大厚度不应超过5mm。

④.孔横韧带与内横韧带为小韧带,起自椎间盘上后外侧缘,沿椎弓根边缘后行,止于上关节突,参与形成椎间孔前部。

⑤.硬膜外脂肪

A.包绕着硬膜囊与根袖.CT显示为硬膜囊周围环形脂肪密度。

B.硬膜囊后侧与黄韧带间脂肪量最多,前侧于椎体水平较多,主要为后纵韧带与椎体之间的脂肪,

于椎间盘水平最少。

C.CT横断影像不易显示,尤其是第1·2腰椎·第4·5腰椎间盘,CT多显示为硬膜囊与椎间盘后

缘相接触。以硬膜囊与椎间盘之间脂肪是否显示判断间盘病变常不可靠。

4.神经与脊膜包括圆椎与马尾神经、背神经节、腰神经及硬膜、蛛网膜等结构。

①.圆椎与马尾神经

A.正常成人圆椎位于第12胸椎至第1腰椎椎体水平。儿童可低,但不低于第1—2腰椎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