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患者维生素滥用情况的临床调查及危害分析
我院门诊维生素应用的近况及分析
我院门诊维生素应用的近况及分析摘要】目的了解维生素类药物临床使用的近况及其合理性。
方法抽取门诊处方汇总并统计维生素的各种治疗方案。
结果我院门诊使用的维生素是水溶性维生素C、维生素B族B6、B2,呼吸系统疾病应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B6占本次抽取维生素类处方的49.26%,皮肤科应用维生素C和B2占本次抽取维生素类处方的19.17 %,消化系统疾病应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B6占本次抽取处方的15.9 %,也见于盆腔炎、阴道出血、癫痫与癔病的治疗。
结论近年来维生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正确认识此类药物的双重性,强化有针对性地合理使用意识的同时,倡导饮食进补,杜绝滥用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维生素针对性目前维生素临床多应于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结肠炎、肠梗阻、时常腹泻、酒精中毒的病人。
为了解我院维生素使用的现状,选取09年1月份的门诊处方30400 张,从中发现维生素除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及酒精中毒与刘汇妹[1]报道的一致外,还存在超范围使用的现象。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选取09年1月份门诊处方,抽取维生素处方339张,占本次抽取处方总数的1.11%。
2 结果2.1 处方分布维生素应用于呼吸系统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咽炎,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的处方167 张,占本次维生素处方总数的49.26%,消化系统疾病的处方 57张(胃炎24张、肠炎30张、酒精中毒9张)占本次抽取维生素处方总数的15.92%,用于皮肤科疾病65张,占本次抽取维生素处方总数的19.17%,(其中皮炎37张,荨麻疹21 张,湿疹3张,过敏性紫癜2张,玫瑰糠疹1张,多形红斑1张)。
其它:腹痛待查4张、呕吐待查5张,晕厥待查2张、水肿1张、泌尿结石5张、盆腔炎1张、阴道出血1张、癫痫1张、美尼尔氏病1张、癔病1张、外伤5张:其中右手外伤、头皮裂伤、软组织挫伤等、脑供血不足2张,妊娠剧吐3张、角膜炎1张、葡萄膜炎3张、结膜炎3张、虹睫炎1张。
合理用药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合理用药现状调查分析报告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药市场的蓬勃发展,药物对人类健康的作用日益重要。
然而,不合理的用药行为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药物滥用、滥用抗生素、超量用药等。
为了了解当前我国合理用药的现状,本次调查旨在对合理用药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1.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分析,全面了解我国合理用药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进一步推进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性意见。
2.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征集群众和专家的意见。
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用药知识、用药态度、用药行为等方面。
二、调查结果分析经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 用药知识水平普遍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对药物的作用、用法和用量等基本知识了解不足,对于药物潜在的风险和副作用缺乏警惕性。
2. 用药态度趋向于依赖药物。
许多受访者在出现轻微的身体不适时就会选择服用药物,过分依赖药物来解决问题。
这种过度依赖药物的态度使得合理用药难以实现。
3. 药物滥用、滥用抗生素等问题突出。
调查数据表明,部分受访者存在药物滥用、滥用抗生素等不合理用药行为,这不仅增加了医疗负担,还极易导致药物耐药性的出现。
4. 医生开药行为受到质疑。
不少受访者对医生的开药行为表示怀疑,认为医生存在过度开药的情况。
这对于合理用药的推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三、分析原因和提出对策1. 提升公众用药知识水平。
开展药物知识普及活动,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药物的认识,并加强对药物副作用的宣传,增加公众的警惕性。
2. 加强医患沟通。
医生要加强对患者的解释和引导,向患者详细说明药物的疗效和风险,避免滥开药物。
患者也要主动与医生沟通,提出自身的疑问和需求。
3. 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药品市场的监管,打击非法销售药品行为,减少假冒伪劣药品的流通。
加强对医生的考核和监督,严惩违规开药行为。
四、结语合理用药是保障人们健康的重要保证,本次调查分析报告旨在了解当前我国的用药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某三级甲等医院营养素类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1-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某三级甲等医院营养素类药物使用情况调查
硕士研究生:覃 华
导
师:王 枫 教 授
辅 导 教 师:张 琰 副教授
叶 琳 副教授
第四军医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西安 710032
中文摘要
营养素类药物是指既是营养素又是在临床上使用于治疗和辅助治疗的药物。 营养素(nutrient)是指食物中能给人体提供能量、构成机体和组织修复以及具有 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共有 6 类,包括蛋白质、脂肪、 碳水化物、维生素、无机盐(矿物质)和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必须 有营养素的摄入,以维持正常的人体功能。在临床治疗中,营养素也可以作为药 物使用,这就是营养素类药物。根据使用目的和使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营养素 类药物分为肠内营养制剂、肠外营养制剂(静脉营养制剂)和其他营养素类药物。 肠内营养制剂主要使用于通过胃肠道消化吸收食物的缓和;肠外营养制剂主要用 于不能通过肠道摄取、消化和吸收食物患者的营养支持;其它营养素类药物指肠 内营养制剂和肠外营养制剂之外的营养素类药物,其它营养素药物有维生素、矿 物质和氨基酸等。由于营养素类药物使用面广、毒副作用小加上人们更关注营养 保健等原因,近年来许多医院营养素类药物使用量迅速增加、价格上升、甚至出 现了滥用和出现了不良反应。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目录录缩略语表1中文摘要2英文摘要5前言8文献回顾10正文23营养素类药物使用情况调查231材料242方法243结果2431营养素类药物在医院使用药物中占的比例2432营养素类药物的构成比2533营养素类药物购药金额及排序2634营养素类药ddds及其排序2835营养素类药物的科室分布情况2936营养素类药物的使用人群分布3137使用营养素类药物对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3238营养素类药物的可能的不良反应324讨论3341营养素类药物在医院使用药物中占的比例3442营养素类药物的构成比3443肠外营养素类药物使用情况3444肠内营养素类药物使用情况3545其他营养素类药物使用情况3646营养素类药物的科室分布情况36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7营养素类药物的使用人群分布3648使用营养素类药物对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3749不良反应37410建议38小结39参考文献41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44致谢45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缩略语表缩略语表缩略词缩略词英文全称英文全称中文全称中文全称aaaminoacid氨基酸adradversereaction不良反应bcaabranchchainaminoacid支链氨基酸ddddefinedailydose限定日剂量dddsdddtotalvalue用药量efaessentialfattyacid必需脂肪酸enenteralnutrition肠内营养espentheeuropeansocietyofparenteralandenteralnutrition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会icuintensivecareunit重症监护病房lctlongchaintriglycerides长链脂肪酸mctmediumchaintriglycerides中链脂肪酸pnparenteralnutrition肠外营养sapsevereacutepancreatitis重症急性胰腺炎ultolerableupperintakelevels可耐受最高摄入量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某三级甲等医院营养素类药物使用情况调查某三级甲等医院营养素类药物使用情况调查硕士研究生
滥用抗生素、激素、维生素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第22卷第2期2006年4月赤峰学院学报Journal o f Ch ifeng C olleg e V ol.22N o.2A pr.2006滥用抗生素、激素、维生素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李秀丽1,郭学林2(1.赤峰学院 医学院;2.赤峰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抗生素、激素、维生素(简称“三素”)是临床较为常用的几类.滥用抗生素造成细菌的耐药性不断上升、二重感染发生率大幅度提高,各种抗生素的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问题普遍激增等;激素不合理应用会引起Chushing 综合症、停药反应或反跳现象,股骨头坏死及诱发或加重感染等其他反应;维生素的长期大量应用对人体也有害甚至中毒.为减少“三素”的危害,本文提出了防治“三素”危害的对策.关键词: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危害;对策中图分类号:R978.1:R977.1:R97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06)02-0046-02 抗生素、激素、维生素(简称“三素”)作为本世纪前半期的典型代表,在控制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各种疑难杂症、降低病死率、挽救亿万人民生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临床较为常用的几类.据调查某地6千多张处方发现,用抗生素的占42%,激素占15.1%,维生素占69.2%.应用比例之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合理应用系主要原因.目前,我国抗生素乱用、滥用现象十分普遍,归纳起来,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现象具体表现如下:①用于无并发症的病毒感染;②无指征或指征不强的预防用药;③选用对病原体或感染无效或疗效不强的药物;④病原体产生耐药性后继续用药;⑤剂量过小或剂量过大;⑥疗程过短或过长;⑦耐药菌致二重感染未改用其他药物;⑧给药途径或给药间隔不正确;⑨发生严重毒性或过敏反应继续用药;⑩应用不正确抗菌药物组合.临床使用激素治疗疾病不下百种,对许多疾病取得明显疗效.但不合理应用现象也很普遍.维生素是重要的生理物质,主要作为各种维生素缺乏症的治疗,有时也作为某些疾病的辅助治疗.但把维生素当作“营养药”不加限制的大量使用,必然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严重后果.那么,滥用抗生素、激素、维生素的危害有哪些?其防治对策又是什么?下面分述如下:1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1.1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1.1.1 细菌的耐药性普遍增加随着抗生素种类的增加,使用历史的延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许多传染病在抗生素的打击下,几乎销声匿迹,然而,难治性感染正越来越多,已成为临床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在美国,1982年—1992年,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增加58%,其中呼吸道感染增加20%,脓毒血症增加%感染性疾病过去增一度下降,现在又呈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细菌的耐药性问题目前极端顽固的耐药菌种正不断涌现,常见的耐药菌已达30—50%,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耐药菌的出现可导致的后果:一是一些药品的有效率下降.2000年8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七届中日国际微生物学术会议”报告,细菌越来越耐药,抗生素越来越失效,一些药品的有效率已跌至20%;二是感染性疾病,特别是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死亡率上升;三是医疗费用无限地增长,人们不得不呕心沥血、绞尽脑汁去研究开发对付细菌的新的抗生素;四是为了抑制耐药菌,不得不联用多种抗生素,这样,抗生素在杀菌的同时,一些有益菌也同时被置于死地,导致菌群失调;五是人们生存环境中面临的危险越来越多,特别是老年和婴幼儿,稍有处置不当,便可能被病菌感染夺去生命.1.1.2 二重感染的发生率大大增加长期应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使体内敏感菌受到抑制,不敏感菌因失去其他菌的拮抗和抑制,乘机大量繁殖,发生菌群失调;另一方面,长期用药也会消灭或抑制正常的生理性菌,造成菌群紊乱或生态平衡失调.临床常见到为了治疗感冒或其他炎症,使用某种抗生素,尽管达到了治疗的目的,却引起了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肠炎或慢性腹泻等疾病,发生二重感染.目前,临床二重感染的发生率为2%—3%,一般出现于用药后20天以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婴儿、老年人、衰弱者、有严重疾患及进行腹部手术者易患.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为继发性感染的有利条件,致二重感染的致病菌为金葡菌、G 杆菌、真菌等.近几年发现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是抗生素所致伪膜性肠炎的主要病因,致病菌所致感染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口腔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及败血症等.二重感染的病原菌常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加之人体抵抗力低,常难以控制而死亡率较高,可达45%,其中败血症的死亡率最高,可达85%.3 各种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抗生素所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中常见的一680.. 1.1.4种,轻度可引起厌食、恶心、呕吐等胃肠反应,重者可损害神经系统,如青霉素的全身用药剂量过大和(或)静脉注射速度过快时,易致神经毒性反应,表现为“青霉素脑病”,氨基苷类抗生素对第八对脑神经损害等,还可损害血液系统(如氯霉素)及肝、肾的损害.1.1.4 过敏反应抗生素所致的过敏反应主要是由于抗原一抗体相互作用引起的变态反应.临床上较为多见,几乎每一种抗生素都可发生过敏反应,最多见者为皮疹,其他尚可引起Ⅰ型变态反应(如过敏性休克)、Ⅱ型变态反应(如溶血性贫血)、Ⅲ型变态反应(如血清样反应)、Ⅳ型变态反应(如接触性皮炎)、药热等.1.2 防治对策1.2.1 在使用抗生素前,应充分了解其可能发生的各种反应,做到心中有数.1.2.2 在使用抗生素时,严格掌握适应症.1.2.3 注意剂量、给药方法和用药疗程.1.2.4 有计划的分期分批交替使用2 不合理应用激素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2.1 不合理应用激素的危害激素的危害取决于用药剂量和疗程,在抢救过敏性休克时,在短时间内给予大剂量,也不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但治疗过程中超生理剂量长期应用或突然停药常出现毒副作用和并发症,甚至造成永久性损害.2.1.1 Cushing综合征:是由于内源性皮质激素过高引起的,表现为满月脸、向心性肥胖、女性多毛症、痤疮、瘀斑、高血压、骨质疏松、髋部肌肉萎缩、性功能紊乱、闭经、高脂血症、电解质和体液平衡失调等.2.1.2 停药反应:长期应用激素,由于肾上腺皮质的萎缩,造成内源性皮质激素水平不足,或减量过快或突然停药,易引起已治愈疾病的复发或加重.2.1.3 其他方面:如增加感染的危险,影响外伤的愈合,增加消化道溃疡出血和穿孔的可能性,生长发育缓慢,骨骼非细菌性坏死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骨缺血性坏死.骨缺血性坏死与原发性疾病有一定的关系:如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本身就可能造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这些疾病中使用激素,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高,激素可能起到了促进作用;而有些疾病如结核性脑膜炎、多发性神经炎等,使用激素治疗对抢救生命有重要作用,这类患者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是应用激素的并发症;骨缺血性坏死与使用激素的时间和剂量有一定的关系,使用激素时间越长,剂量越大,发生骨缺血性坏死的机会越多.激素所导致骨缺血性坏死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皮质激素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其合成,增加钙磷排泄.长期应用致骨质疏松,随后产生关节软骨下细微骨折,引起骨塌陷、碎裂,局限性缺血性坏死.二是皮质激素引起肝脂肪变,产生脂肪栓子进入血循环引起骨血管栓塞,形成局部坏死.三是皮质激素引起血管炎及凝血功能改变,而致血管栓塞.2.2 防治对策 不要把激素作为一线治疗药物2.2.2 用药前要详细询问既往病史(如慢性感染性病史肺结核、潜在性病灶、糖尿病、高血压、溃疡病、白内障、青光眼等).2.2.3 使用激素后,要与患者及家属交待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轻的如失眠、脾气改变、外貌改变,重的如骨质疏松、无菌性骨坏死、诱发严重感染等)取得患者的理解.2.2.4 长期用药应注意低盐、低糖、高蛋白饮食,注意补钙,适当锻炼身体,为防治骨质疏松,可给予蛋白同化激素苯丙酸诺龙;有消化系统症状者加服抗胆碱药普鲁本辛、颠茄类及制酸药,但制酸药不应给予氢氧化铝,因其与磷结合,造成低磷性骨质疏松,加重激素对骨质的影响.2.2.5 需要长期用药的慢性病者,尤其是大剂量使用激素者,可考虑采用隔日疗法.采用隔日疗法,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即使发生,程度也轻.3 过量应用维生素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治对策3.1 过量应用维生素对人体的危害维生素分水溶性和脂溶性维生素.一般认为水溶性维生素无不良反应,然而,过量摄入也可产生毒性反应.突出表现有以下几种:大剂量烟酸可引起或加重消化性溃疡;维生素B6大剂量也可引起胃溃疡的发生;维生素C 近年来应用也越来越多,用量越来越大,产生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如引起的结石、贫血、腹泻、维生素依赖症、白细胞杀菌力下降等.维生素A、D、E等脂溶性维生素,大剂量或长期应用时对机体会造成一定的损坏.长期每天摄入1万u足以引起慢性维生素A过多症,其症状表现为骨、关节痛、皮肤、口唇干燥或裂开、皮肤脱屑、瘙痒和红斑样皮疹,足底、手、掌、鼻、唇周围皮肤出现桔黄色斑,肝脾肿大等;当给于较大的日剂量,毒性症状很快出现,成年人每日摄入100万u维生素A毒性在1天到1星期内出现,婴儿一次服7.5万—30万u可于数小时发生急性中毒,表现为呕吐、兴奋、头痛、脑水肿、婴儿囟门隆起等.短时间摄入超量或长期服用大剂量维生素D,可导致严重的中毒反应或慢性中毒.维生素D过多症主要表现为高钙血症,初始为乏力、倦怠、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腹泻.在早期可发生肾功能损害,表现为多尿、烦渴、夜尿多等;慢性中毒的特征表现为各种组织钙盐沉积.维生素E除非缓解症状外,没有明显的药理作用或不良反应.长期服用量大(每日量>400—800mg),可引起头痛、视力模糊,乳腺肿大,月经过多或闭经、腹泻、头晕、流感样症候群等.3.2 防治对策维生素引起的机体机能损害,皆与剂量和用药疗程有关.为防止对机体的危害,应尽量避免一次大剂量或长期应用.维生素的毒性反应易被忽视,在使用过量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一旦发生立即停药,并作相应处理.综上所述,在临床使用“三素”过程中,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熟悉药物特性,全面掌握病情,严格临床记录,随时注意毒副作用的早期发现,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一旦发生严重并发症,应及时停药,并给于积极有效处理2.2.1..74。
维生素不是追求健康的时尚,滥用危害大,医生告诉你后果!
维生素不是追求健康的时尚,滥用危害大,医生告诉你后果!对于健康人来说,肉、鱼、水果及谷类蔬菜等食物中,维生素的含量都很高。
只要合理搭配饮食,通常可以满足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
但是有些人把维生素当成滋补品,唯恐膳食中的含量不足。
自作主张,经常服用甚至滥用,以为多多益善,其实这样做对人体健康反而是有害的。
图片来自网络维生素类药物和其他药物一样,如果使用不合理或乱用的话,便会产生不良反应。
有些人可因长期用药,或剂量过大,致使药物在体内蓄积而引起药物中毒症状。
也有一些人因药品使用过量而造成某些器官损害,还有一些人会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和不耐受反应。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补充维生素似乎已成为人们最求健康的时尚。
但维生素总类繁多,每一种维生素都有它自己独特的的功效,滥用维生素有很多危害。
常见的滥用维生素主要有以下几种:维生素C参与抗体及胶原形成,组织修补(包括某些氧化还原作用),苯丙氨酸、酪氨酸、叶酸的代谢,铁、碳水化合物的利用。
脂肪、蛋白质的合成,维持免疫功能,羟化与羟色胺。
保持血管的完整,促进非血红素铁吸收等所必需,也是最容易被广告忽悠的一种维生素。
它广泛存在于各种天然食品中,一般以蔬菜、水果中含量为高。
它的毒性很小,是人体中需要量最大的维生素。
因此,也是人们最喜欢滥用的维生素。
其实,只要我们的膳食结构合理,人体从食物中吸收的维生素C,只会多不会少。
图片来自网络滥用维生素C危害多1.维生素C大剂量的口服,可产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不耐受反应症状。
过量的维生素C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的。
在人体内,多余的维生素C可与食物中的无机盐结合,导致泌尿系统的草酸盐结石、尿酸盐结石形成。
2. 每日用量超过5g或大剂量快速静脉注射,可发生溶血、血栓形成或突然死亡。
3.如果孕妇长期大量摄入维生素C,会导致胎儿出生后对维生素C产生依赖作用,在胎儿出生后。
若不给予大量维生素C,则反而会导致婴儿维生素C缺乏症,甚至出现坏血病。
基层医院患者维生素滥用情况的临床调查及危害分析
基层医院患者维生素滥用情况的临床调查及危害分析【摘要】基层医院患者维生素滥用是一个常见但受忽视的问题。
本文通过临床调查分析了基层医院患者维生素滥用的情况,并指出滥用维生素可能导致的危害,如营养不良和中毒反应等。
调查结果显示,维生素滥用的主要原因包括医患双方对维生素的盲目追求和不正确的用药观念。
为避免维生素滥用,需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务人员的营养知识水平,并倡导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
综合分析表明,应警惕基层医院患者维生素滥用的风险,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患者健康和医疗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基层医院、患者、维生素滥用、临床调查、危害分析、调查结果、原因分析、避免方法、建议、展望、维生素、健康风险1. 引言1.1 背景介绍基层医院是人们接受医疗保健服务的首要选择,其对维生素滥用进行调查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维生素作为补充营养的重要途径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一些患者存在对维生素的滥用现象,可能带来一系列潜在的危害。
深入调查基层医院患者对维生素的使用情况,分析滥用可能带来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于促进患者用药安全和提升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维生素滥用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包括维生素中毒、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依赖等。
尤其是一些患有慢性病的患者,在自行服用维生素的过程中,可能会忽视医生的专业建议,导致药物不合理使用。
及时了解患者对维生素的使用情况,及时干预滥用行为,对于减少患者不良反应、避免医疗事故具有积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针对基层医院患者维生素滥用情况进行临床调查并分析其危害。
通过调查,我们旨在了解患者对维生素的错误理解和滥用现象的真实情况,并探讨滥用维生素可能导致的健康危害。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希望揭示维生素滥用的常见原因,为未来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我们将探讨如何有效避免基层医院患者的维生素滥用,促进患者健康意识的提升,最终维护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医疗安全。
基层医院患者维生素滥用情况的临床调查及危害分析
基层医院患者维生素滥用情况的临床调查及危害分析【摘要】基层医院患者维生素滥用问题普遍存在,可能导致各种健康危害。
主要滥用原因包括误解维生素作用、追求快速效果和不合理广告宣传等。
为预防滥用,应加强医护人员指导,提升患者健康教育意识。
建议医院建立维生素合理使用指南,并进行定期培训。
维生素滥用问题的严重性需要引起重视,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维生素使用的指导,确保患者健康和安全。
【关键词】关键词:基层医院、患者、维生素、滥用、调查、危害、原因、预防、措施、建议、严重性、指导。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社会,人们对保健品和维生素的需求越来越大,基层医院作为患者就医的首选,患者在医生的建议下往往会选择服用维生素来增强抵抗力或改善健康状况。
一些患者存在着对维生素的滥用行为,盲目服用维生素,甚至长期超量服用,导致了一系列健康问题的出现。
维生素滥用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临床问题。
目前,关于基层医院患者维生素滥用情况的调查数量有限,仅有个别案例报道。
对基层医院患者维生素滥用情况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分析,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现象的发生原因,危害程度以及如何预防和解决。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为基层医院医生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帮助患者正确使用维生素,避免滥用导致的健康问题。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基层医院患者维生素滥用的情况,分析滥用维生素可能带来的危害,探讨滥用维生素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预防维生素滥用的措施和建议。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旨在揭示这一严重问题在基层医院中的真实情况,为未来加强对患者维生素使用的指导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引起医护人员和患者对维生素滥用问题的重视,促进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有效防范和减少患者因维生素滥用导致的健康风险和不良后果。
2. 正文2.1 基层医院患者维生素滥用情况调查维生素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素之一,但是在基层医院中,患者对于维生素的滥用情况却比较普遍。
基层医院患者维生素滥用情况的临床调查及危害分析
基层医院患者维生素滥用情况的临床调查及危害分析维生素是身体所需的一类营养物质,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然而,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人对维生素的认识存在误区,过度滥用维生素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健康隐患。
本文针对基层医院患者维生素滥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引起医患关系的重视。
调查发现,基层医院的患者中存在维生素滥用的情况。
这些患者多数为年轻女性,多以美容、补充营养或者预防疾病为由购买各种维生素制剂。
另外,也有些患者听信朋友或者商家的推销,误认为维生素是通用的保健品,购买了大量品种繁多的维生素片。
对于这些患者的滥用行为,临床上存在严重的危害。
一方面,大量摄入维生素,特别是水溶性维生素,过量的维生素B1、B2、B6、E、C等,会在短时间内排出体外,对身体并没有多大的作用,甚至在体内积累过多会导致中毒症状。
另一方面,维生素片通常不是单纯的维生素,还含有多种成分。
这些成分在高剂量下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如铁过多可导致胃肠道刺激,高胆固醇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等。
基于此,对于基层医院患者的维生素滥用情况,医生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针对滥用者的年龄阶段、性别、病史等特点,提供正确的健康教育。
告知患者维生素的摄入量不宜过量,应该根据个体需要进行补充。
2. 医生在诊疗时应仔细询问患者是否有维生素的滥用史,针对滥用者的耐受性评估,避免对患者造成过量的伤害。
3. 提高患者对社会舆论的认知和敏感度,引导他们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听信商家或者朋友的推销。
4. 针对商家行为,应当加大对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打击虚假宣传和造假行为,杜绝不合理和不诚信的营销手段,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
总之,基层医院患者维生素滥用虽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健康隐患,但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健康教育和行业规范化管理,有效地遏制此类伤害行为的发生和传播。
滥用维生素有害
简介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加之通讯媒体的吹捧,很多人知道人体需要补充某些维生素。
故此,经常可以见到很多人带着十瓶八瓶的维生素片,一日几餐服用,甚至饭可以不吃,维生素片缺一不可。
滥用维生素C导致中毒、腹泻、胃出血、贫血、痛风、婴儿消化不良、不孕症;维生素A可引起急、慢性中毒,导致骨骼系统、神经系统、皮肤黏膜、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改变;维生素D长期连用可发生中毒,同样引起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改变。
故此,要正确、合理应用维生素,调配膳食,适当选择一些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改善营养状况。
食物可补充维生素维生素A对眼睛有营养作用,其实每天的饮食能给我们提供足够的维生素A,当感觉眼球发涩、夜间看东西不清楚时,就有必要补充了。
维生素A存在于牛奶、蛋黄、动物肝脏中,每个人每天的维生素A的需要量是25000IU,过量会储积在肝脏内导致中毒,所以,最应该提倡还是食补,胡萝卜、菠菜、橘子等蔬果中的胡萝卜素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C有防止色斑、皱纹形成的功效,在猕猴桃、橘子、草莓、大枣等水果中含量丰富,一天吃一两个水果就足够人体的需求量。
B族维生素能促进糖、脂肪等的转化为能量,如果吃粗杂粮、海产品、动物肝脏比较少,维生素B就会摄取不足,糖代谢不好,容易低血糖,出现头昏、乏力等症状。
因为维生素E有养颜功能,很多女性把维生素E当做美容产品,其实它还有降血脂、软化血管、维持生殖功能的作用。
维生素E在花生油、豆油、坚果中含量丰富,一般人体都不缺。
用天然食物补充天然维生素,这是最合理、最科学的补充方式滥用维生素的不良反应近年来据国内外研究表明,由于维生素的用量日趋增大,产生的不良反应也愈来愈多。
现将其不良反应介绍如下。
维生素C的不良反应:胃出血: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C,会发生恶心、呕吐等现象。
同时,由于胃酸分泌增多,能促使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加剧,严重者还可酿成胃黏膜充血、水肿,而导致胃出血。
贫血: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C,可减少肠对维生素B12的吸收,致使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病情加剧恶化。
临床不合理用药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临床不合理用药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摘要】针对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宜从做好用药前基础工作、医生及护理人员注意观察、建立并完善用药全流程的规章制度、深化医疗机构改革与行业自律、充分发挥药师作用等方面出发,实现合理用药标准。
【关键词】不合理用药;现状我国医院普遍存在不合理用药,临床不合理用药极易导致患者造成新的疾患而必须接受治疗。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称,全世界范围内存在30%~50%的患者因临床不合理用药导致了住院治疗1]。
其中欧洲因药物不良事件而入院的患者占住院患者总数的15%左右,而我国5000万残疾患者中听力残废患者中70%左右的致聋原因属于氨基苷类抗生素使用不当2]。
不合理用药会给患者自身及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及成本损失,因此如何有效避免临床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变成了医疗机构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文针对临床上如何避免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进行了探索分析总结如下。
1 我国不合理用药的现状研究1.1 临床现状我国的药品监督管理局曾于2008年在几个主要城市进行了临床用药情况的调研,结果显示平均每张处方包括2.81种药品,50%以上的处方包含抗生素,37%以上处方包含针剂,84%以上的处方包含基本药物1]。
如此高频率的处方药物导致了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加剧。
1.2 不合理用药表现形式及危害1.2.1 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及根本原因①药物选择不合理。
主要由于主治医生对于患者的疾病类型考虑不够充分、对药物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因此未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药物的适应证正确选择适当药物。
②药物剂量不合理。
最为突出的表现在抗生素的给予及使用上,造成过度追求治疗效率忽略了药物不良反应,甚至还培养了患者机体内的抗生菌群。
③给药不合理。
主要包含给药途径及单次用量的不佳。
④处方中存在的联合用药现象普遍,往往忽略了药物间的互相作用致使了药效抵消、减弱或增强,这会致使服药效果偏离了用药初衷,造成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显著增加。
基层医院患者维生素滥用情况的临床调查及危害分析
个 月,149 例(68.98%); 服 用 频 次 多 为 经常服用,97 例(44.91%),具体服用情 况见表 1。
1.2 方法
对维生素的使用目的、是否滥用等情 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其滥用带来的危害, 总结并分析维生素的合理使用,采用院内 自制的常见维生素类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 让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填写,老年患者 由问卷调查员通过谈话的方式由患者口述, 问卷调查员代为填写,调查主要涉及用药 目的(遵医嘱用于疾病治疗、补充摄入预 防疾病、代替瓜果摄入)、使用时长、使 用频次来源等六个方面,针对有无适应证、 使用剂量、使用方法三个方面由临床药师 对是否合理应用进行判断 [2]。
临床经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肥胖 2 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魏 霞 赵 坤 刘海玉 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北京市 100176
【摘 要】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运用于肥胖 2 型糖尿病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 2016 年 7 月 -2018 年 7 月 纳入的 100 例肥胖 2 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 50 例,研究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 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前两组的空腹血糖、餐后 2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体质量无差异(P>0.05),治 疗后研究组各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6.00%,与对照组 10.00% 无差异(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运用于肥胖 2 型糖尿病中效果明显,控制血糖水平,减少体质量,促进病情快速稳定,为预后提供 保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 年 09 月 -2018 年 09 月 在 我 院 门 诊 通 过 谈 话、 问 卷 调 查 等 形 式 收 集 到
临床中滥用抗菌药物现象的分析
临床中滥用抗菌药物现象的分析不根据细菌对药物敏感度变迁选择药物首选抗菌药物正确与否对感染性疾病诊疗预后影响较大,但部分医生对此重要环节往往忽略或重视不够。
基层医院大多未开展临床药学,临床医生往往习惯于本人或本科室常用的几种药物,而未充分考虑感染程度和细菌是否产生了耐药性。
大多医生基本不做致病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来指导用药。
尤其基层的诊所和社区服务站往往不设置药敏试验室。
盲目用药临床医生不了解抗菌药物作用特点和同类抗菌药物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别。
因此选用时针对性不强或根本不符合用药指征。
例如,普遍的感冒等病毒感染患者并未合并感染,甚至不做必要的常规化验就应用抗生素,结果给患者造成身体上和经济上不必要的负担。
无指征预防用药包括未合并感染的预防用药和手术前后的预防用药。
很多疾病如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等,未合并感染的情况下就预防用药,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可能引起耐药菌感染和不良反应。
手术前后的预防用药在临床上十分普遍,正确的预防用药可防止术后感染的发生,还可避免术后长期应用抗菌药物可能发生的一些不良反应和二重感染。
不合理的手术预防用药主要表现在手术前后长时间使用抗菌药预防感染。
一般情况下,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要预防用药。
需要预防用药的手术包括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手术涉及到重要器官、高龄或免疫缺陷等高危人群者等。
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如手术超过3h或失血量大,手术中可给予第2剂;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1次即可。
一般均在术后24小时内停药,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
如无感染灶存在,手术无需长期用药。
不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抗菌药物,忽略不良反应对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多西环素、利血平、酮康唑等对肝脏损害禁忌药物;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氨基糖苷类、米诺环素等主要经肾排泄具有明显的肾毒性的禁忌药物;对儿童患者使用喹诺酮类具有软骨毒性的禁忌药物。
基层医院患者维生素滥用情况的临床调查及危害分析
基层医院患者维生素滥用情况的临床调查及危害分析引言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有机化合物,是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素。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维生素也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营养品。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患者因为各种原因滥用维生素,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了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基层医院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并对患者维生素滥用的情况进行分析,以便于进一步了解维生素滥用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及建议。
一、维生素滥用的临床调查1. 调查对象及方法本次临床调查选取了100名在某基层医院进行就诊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临床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2. 调查结果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大部分患者在患病后会自行购买维生素来补充自己的营养,其中有60%的患者表示他们并没有根据医生的建议来使用维生素。
(2)在这100名患者中,有20%的患者表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过量摄入维生素,其中多数患者是因为网上或朋友推荐来使用的。
(3)部分患者在使用维生素时并没有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导致了维生素的滥用。
二、维生素滥用的危害分析1. 营养失衡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但是过量摄入维生素会破坏人体内的营养平衡,导致其他营养素的缺乏,长此以往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2. 营养过剩维生素滥用会导致人体内维生素的积累,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比如维生素A、D、E和K。
长期过量摄入这些维生素会导致对应维生素中毒,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影响人体内器官的正常功能。
3. 维生素相互作用一些患者在使用维生素时并没有考虑到维生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不同维生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长期以往,可能会导致维生素的吸收受到影响,出现营养不良等问题。
4. 医疗费用增加维生素的滥用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尤其是对于一些脂溶性维生素的中毒或过量摄入引发的健康问题,需要长期的治疗和康复,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基层医院患者维生素滥用情况的临床调查及危害分析
基层医院患者维生素滥用情况的临床调查及危害分析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维生素成为了许多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营养补充品。
在一些基层医院,患者对维生素的滥用现象逐渐显现,这不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也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
有必要对基层医院患者维生素滥用的情况进行临床调查,并进行危害分析。
为了开展此次调查,首先我们选取了某基层医院的门诊部作为研究对象,共计调查了500名患者。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临床观察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
调查问卷包括了患者的年龄、性别、维生素使用情况等内容。
我们还通过观察患者在药房购买维生素的行为,了解他们在使用维生素方面的态度和行为特点。
经过对所收集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近70%的患者使用了维生素类产品,其中女性患者的比例更高。
约30%的患者在购买维生素时并未咨询医生的意见,而是凭自己的主观判断购买。
而这些患者中大多数的维生素滥用都是在没有医生的指导情况下进行的。
维生素滥用造成了患者健康风险的增加。
许多患者错误地认为维生素补充量越大越好,未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需要的量进行正确的补充。
一些女性患者会大量服用维生素E,但过量摄入维生素E可能引起止血功能紊乱,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一些患者在使用维生素的并未注意其与药物的相互作用,从而可能导致药物疗效削弱或产生不良反应。
维生素滥用还可能导致肝损害、肾损害等营养过量的并发症。
一些维生素滥用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如维生素C的过敏反应较为常见。
维生素滥用不仅危害患者健康,也给医护人员带来一定的困扰。
对患者使用维生素时,医护人员需要对其进行了解和引导,但大多数的患者并不主动向医生咨询。
这使得医护人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解释和纠正患者的错误观念,从而增加了工作负担。
患者维生素滥用还可能引起医疗纠纷,增加医院的法律风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基层医院在患者就诊时加强维生素使用的指导。
医生应对患者关于维生素的常见问题进行解答,并明确告知患者在使用维生素时应遵循适量适度的原则。
基层医院患者维生素滥用情况的临床调查及危害分析
基层医院患者维生素滥用情况的临床调查及危害分析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参与多种代谢和生理活动。
它可以帮助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增强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因此备受人们关注。
近年来,一些基层医院患者出现了不正常的维生素滥用现象。
维生素滥用不仅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还会浪费医疗资源、增加医疗费用,因此亟需开展临床调查及危害分析,以便及时加强管理与教育。
一、临床调查1. 调查对象在本次临床调查中,我们选择了50家基层医院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年龄跨度在18-70岁之间。
其中包括了城市社区医院和农村诊所等不同类型的基层医疗机构。
2. 调查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和医疗记录的方式了解患者的维生素使用情况,包括使用种类、剂量、频次和原因等。
同时也收集了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和患病情况,以便进一步分析。
3. 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在50家基层医院中,有超过60%的患者存在维生素滥用的情况。
滥用的维生素种类主要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E等。
患者常常以保健、增强抵抗力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自行购买并使用维生素。
在这些滥用者中,约有20%的人更换维生素品牌或增加剂量,以期望获得更好的效果。
也有少数患者因为听信传言或个人经验,滥用了一些并非必需的维生素如维生素K等。
二、滥用维生素的危害分析1. 营养不平衡很多患者滥用维生素的原因是为了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素,但事实上,维生素的摄入超过身体所需反而会导致营养不平衡。
高剂量的某些维生素可能会对其他维生素的吸收产生影响,导致维生素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2. 增加肝肾负担过量的维生素摄入需要通过肝肾代谢排泄,长期过量摄入会增加肝肾的负担。
尤其是一些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和维生素E,长期过量摄入会导致中毒。
3. 不良反应维生素滥用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严重时还会出现过敏反应等。
4. 促进疾病发生一些研究表明,长期过量摄入某些维生素可能会增加患心脏病、中风、癌症等疾病的风险,尤其是膳食补充剂中的维生素E、β-胡萝卜素等。
维生素类药物滥用的危害及合理使用分析
维生素类药物滥用的危害及合理使用分析温伟省【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5(013)014【摘要】Vitamins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to maintain the body's normal metabolism of nutrients, it can not synthesized in the body generally and required intake from the diet. Fat-soluble and water-soluble vitamin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including dozens of species, each vitamin has a different function, such as class antioxidant vitamins can delay aging, reduce the harm to health caused by free radicals, also anti-cancer, prevention and cur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But recent years, foreign scholars pointed out, in some cases vitamin supplements are not only useless to human health, but also harmful, antioxidant vitamin supplements can prevent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instead long-term use 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cancer, so the rational use of vitamin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代谢的重要营养要素之一,一般不能在人体内合成,需从膳食中摄取.维生素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类,包括几十种,每种维生素具有不同功能,例如抗氧化类维生素可延缓衰老,减少自由基对健康造成的危害,还可防癌抗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但近年来,国外有学者研究指出 [1],在有些情况下维生素补充剂非但对人体健康无益,反而有害,补充抗氧化维生素可预防肠胃癌,但长期服用反而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因而合理应用维生素尤为重要.【总页数】2页(P297-298)【作者】温伟省【作者单位】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药剂科,广东海丰516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3【相关文献】1.滥用维生素类药物危害多 [J], 宋晓烨2.脂溶性维生素药物滥用的危害及合理使用分析 [J], 戴长云3.维生素类药物滥用的危害及合理使用 [J], 陈文波;李淑娟;刘海军4.抗菌药物滥用的危害及合理使用方法分析 [J], 肖秀[1]5.滥用维生素类药物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J], 奉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滥用维生素类药物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滥用维生素类药物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研究摘要】目的:探讨维生素类药物滥用的危害与防治对策。
方法:选取我院药剂科收集的维生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共76例,探讨维生素类药物滥用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结果:76例报告中共96次不良反应,24.0%为瘙痒与皮疹,17.7%恶心呕吐,10.4%头痛头晕,3.1%腰背疼痛,20.8%为潮红、憋气、心悸以及胸闷,20.8%为寒战、发热以及畏寒,3.1%局部疼痛。
结论:滥用维生素危害众多,一定要积极防治,避免资源浪费与损害人体健康。
【关键词】维生素类药物;滥用;危害;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6-0107-02维生素属于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可对人体正常代谢予以维持,同时确保部分特殊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1]。
依据溶解性能维生素类药物有维生素C、B族、PP以及叶酸等水溶性维生素与维生素A、D、E以及K等脂溶性维生素这两种。
当前维生素作为营养手段在临床使用广泛,但是其不良反应报告也在逐渐增加,受到各方关注。
为具体探讨维生素类药物的滥用危害与防治对策,现选取76例不良反应报告,将详细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药剂科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收集的维生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共76例,其中41例为男,35例为女;年龄为3至80岁,平均(45.5±6.7)岁。
1.2 一般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维生素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报告,观察其临床表现。
2.结果76例报告中共96次不良反应,有23例表现为瘙痒与皮疹,占24.0%;有17例恶心呕吐,占17.7%;有10例头痛头晕,占10.4%;有3例腰背疼痛,占3.1%;有20例表现为潮红、憋气、心悸以及胸闷等不良反应,占20.8%;20例表现为寒战、发热以及畏寒等全身性症状,占20.8%;3例为局部疼痛,占3.1%。
3.讨论维生素对于人体而言属于必要微量有机化合物,在机体中有酶系统,多数维生素为辅酶组成内容,参与物质代谢。
维生素类药物滥用的危害与预防
维生素类药物滥用的危害与预防发表时间:2019-09-05T17:35:27.823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作者:谷青华[导读] 维生素类药物需要合理使用才能保证其使用的安全性,并提高使用效果。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医疗保险局 443413摘要:目的:对维生素药物滥用的危害与预防进行研究和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本院治疗使用维生素药物出院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维生素类药物滥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带来的危害,并总结如何预防维生素类药物的滥用。
结果:该组患者维生素类药物滥用不合理的整体使用情况占76.67%,其它依次为有无适应症(71.67)、用药剂量(56.67%)、用药疗程(31.67%)、用药方法(15%)。
结论:维生素类药物需要合理使用才能保证其使用的安全性,并提高使用效果。
关键词:维生素类药物;滥用;危害与预防维生素有调节人体免疫力和维持机体正常代谢的作用,大部分的维生素不能自行合成,而且每种维生素都是不能相互替代的,需要从食物中摄取。
维生素的种类有两种,包括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其中水溶性维生素有VB、VC,脂溶性维生素有VA、VD、VE,一般脂溶性维生素多制作成胶囊剂,方便吸收[1]。
当人体在缺乏维生素时,应该主要从食物中摄取补充,但是在目前的有关报道看来,大部分人觉着维生素类药物可以取代蔬菜和水果,因此长时间大量服用维生素类药物,给身体带来极大的影响。
以下就是分析我院注射用维生素类要素滥用的危害,并总结如何合理的使用维生素类药物,提高安全性和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本院治疗使用维生素药物出院的6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女38例,男22例,年龄在15~68岁,平均年龄为(55.8±5.1)岁。
1.2方法调查维生素类药物的滥用情况,并分析其造成的危害,总结如何使用维生素类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层医院患者维生素滥用情况的临床调查及危害分析
维生素是人体正常生长和维持体内功能所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人体需要的维生素通常通过饮食摄入。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人已经形成了滥用维生素的习惯。
基层医院作为基层卫生保健机构的代表,经常接收到一些患者因滥用维生素导致的健康问题,为此,我们对该现象进行了调查,为大家做以下报告。
一、调查方法
我们在一家基层医院中随机选取了50名患者,并对这些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了患者使用维生素的情况、使用维生素的原因以及使用维生素的频率等信息。
在体格检查中,我们对患者的身心状况进行了评估。
而在实验室检查中,我们检测了患者的维生素B1、B2、B6、B12和叶酸等指标的水平,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维生素缺乏或过量的情况。
二、调查结果
1.患者使用维生素的情况
在我们调查中,发现有90%的患者使用过或正在使用维生素,其中维生素C是最常用的一种,使用率高达70%。
其次是维生素B族(尤其是维生素B6和B12),使用率分别为40%和30%。
此外,还有不少患者使用了维生素E和叶酸等。
患者使用维生素的原因主要包括增强免疫力、改善皮肤状况、保持健康等。
此外,还有不少患者使用维生素治疗不同种类的疾病,如头痛、心脏病、高血压等。
患者大多数使用维生素的频率为每天1-2次,使用周期为1个月至3个月不等。
在实验室检查中,我们发现有30%的患者存在维生素缺乏的情况,其中维生素B12缺乏最为普遍。
而10%的患者则存在维生素过量的情况,尤其是维生素C和叶酸。
滥用维生素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具体来说,维生素A、D、E、K等脂溶性维生素过量摄入容易引起中毒;维生素C和B族成员摄入过量,则可能导致肾脏和肝脏的功能受损,引发其他疾病。
此外,维生素滥用还会影响机体的维生素代谢平衡,导致维生素缺乏或过量,并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产生毒副作用。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患者存在使用维生素替代药物的情况,这样会导致诊疗失误,并可能起到相互作用的不良影响。
三、结论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患者维生素滥用问题严重,需重视。
医护人员应该及时了解患者滥用维生素的情况,并耐心指导患者正确地使用维生素。
同时,还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滥用维生素的危害认识,避免滥用维生素造成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