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

合集下载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中央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性、重要性及建设的途径和措施作一粗浅的论述。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性及其重大战略意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为“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确立了明确目标。

1、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日益严重凸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性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各地方、各部门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物质保证。

从资源拥有量来看,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资源相对贫乏。

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值,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6/10、1/10和1/22,人均资源量排在世界各国的第120位。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是2.8万亿立方米,受开发利用、洪水,再加上生态需要等种种制约,我们实际利用的水资源大约是8000—9000多亿立方米。

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城市缺水年总量达60亿立方米。

专家预测,我国人口在2030年将达到16亿的高峰,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我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

简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意义和基本措施

简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意义和基本措施

简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意义和基本措施前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本文主要从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及其意义和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个方面着手认识这一重大战略政策。

并在最后提出大学生应当在这方面如何表现。

正文: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述(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我国资源相对紧缺,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约束,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目标的实现。

我国资源利用问题非常突出。

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个问题是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从工业能源效应来看,目前我国8个主要耗能工业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以上;我国粮食作物的平均水分生产率约为每立方米水产出1公斤粮食,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 25%;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约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我国节能型居住建筑仅占全国城市居住建筑面积的3.5%,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 3倍。

第二个问题是,近年来我国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增大。

我国单位GDP能耗从2002年开始又出现增长趋势,尤其是电力消费增长快于GDP增长,资源的约束矛盾不断加大。

政治理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是什么以及我国应对世界科技发展挑战的措施

政治理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是什么以及我国应对世界科技发展挑战的措施

1.简述如何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答:(一)提高对社会管理科学化重要性的认识,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二)加强社会理论学习,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三)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方法,加强调查研究、政策制定,工作部署,任务落实(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改进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简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是什么答:1、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律和政策1.(1) 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律。

(2) 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政策。

(3) 提高生态环保执法力度和公共监督水平2、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1) 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所有权主体制度(2) 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3)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4) 建立和完善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

(5) 建立和完善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监督机制。

3、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1)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首位(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3.简述我国应对世界科技发展挑战的措施答:1、调整科技发展战略,重视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2、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研发合作3、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4、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科技管理制度4.简述新时期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答:1、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价值: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价值,首先是主张立足自身,超越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剥削式发展道路,为当代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其次,和平发展道路不以霸权为归宿,打破了旧式大国崛起必将伴随掠夺与战争的历史定式,揭开了人类发展互利共赢的新篇章。

2.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重大现实意义(1)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作出了贡献。

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了国家间的和平共处与平等相待。

(2)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齐卓泽(天津环科环境咨询有限公司天津300000)摘要:文章着重于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研究,首先将从两个角度分析节约资源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求,其次是针对具体需求提出建议:创新业务发展模式,落实环保生产问题,提出新想法,创新环保道路,树立节约资源理念,创造环境友好型文化环境,促进新型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资源节约;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引言在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要加快制定资源节约措施的方针计划。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推进与我国国情紧密结合,这一重要的战略决策需要学习国际的先进理念,集中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是保证我国“十一五”期间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建设节约资源和环境的社会要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从而保护资源和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1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必要性1.1可持续发展政策要求可持续发展政策和全球环境危机的出现对可持续生态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导致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异常的温度和温室效应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

解决持续升级的环境问题需要坚持执行可持续发展政策。

转变社会建设方式,弘扬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理念,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时刻关注环境变化,制定基于有效保障措施的科学发展政策叫1.2和谐社会构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中,人们非常重视环境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利用资源建设理性社会,改善生态环境,指导社会与自然,促进共赢发展。

为了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做到这一点,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于大自然整体环境至关重要。

我们将积极开发回收材料,以减少对环境资源的使用以及对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压力。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与任务在“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将逐步实现由“环境促进增长”向“绿色增长”改变,重大变化基于结构优化,有着更高效率和更低能耗的。

建设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俭型和环境友善型社会【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快速。

但片面追求经济的增添给我国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此,我国提出要建设资源节俭型和环境友善型社会。

本文从我国国情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意义出发,论述建设资源节俭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需性。

【重点词】:资源节俭型社会环境友善型社会可连续发展科学发展观2005年10月11日,十六届五中全会经过了《中共中央对于拟订公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提出“要加速建设资源节俭型、环境友善型社会,鼎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确实保护好自然生态,仔细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俭的增添方式和健康文明的花费模式。

” 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 : “加速建设资源节[1]约型、环境友善型社会,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建设资源节俭型、环境友善型社会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要决议,不单是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升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不单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和睦社会和促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定要求。

资源节俭型环境友善型社会的内涵节俭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花费的各个领域,经过采纳综合性举措,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耗费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利润,保障经济社会可连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其核心内涵是节俭资源。

环境友善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

[2]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花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连续发展。

建设两型社会核心内容就是,确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样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人与自然和睦相处,按照自然规律,以最少的资源耗费和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可连续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建设资源节俭型环境友善型社会的必需性一、我国的国情决定我们一定建设两型社会1,宏大的人口给我国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尽人皆知,我国人口数目宏大。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4)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建设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5)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培养创新精神,促使新事物的 成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依靠科技进 步和创新,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体系。
界人均水平的比重(%) 比重(%)
国家的倍数
耕地 森林 淡水 矿产
钢 铁
石 油


美国
法国
日本
33.3 16.7 33.4 50 44 50 30 58 4.3 11.5 7.7
材料二: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央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 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 务。(3)从唯物论的角度,谈谈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7)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对我国能耗高、资源浪费 严重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促进资源的节约, 提高资源利用率。 (8)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能源的再生和可持续利用。
(9)树立科学消费观,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 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
总之,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人 与自然和谐发展。
哲学角度分析
(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建设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做到人 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 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树立以 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论“两型社会”建设

论“两型社会”建设

论两型社会建设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是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重大战略选择,而且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方向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

建设两型社会的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它通过运用综合措施,使资源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合理配臵、与高效、综合、循环利用,使不可再生资源、能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替代,使污染物产生量最小化,并使废弃物得到无害化处理,实现发展与环境的双赢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建设两型社会是对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支撑,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同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和客观要求。

2.建设两型社会是中国未来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人均主要资源(包括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到1/2。

进入21世纪,随着新一轮以重化工业拉动为特点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所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化,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将持续增加。

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要缓解资源能源的长期供需矛盾,中国必须走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和发挥比较优势的两型道路,即要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支撑快速的经济增长,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乃至现代化。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既是渐进的动态的概念,又是相辅相成的,建设两型社会将是我们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和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方向。

3.建设两型社会是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本质要求。

所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都依赖于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并以不可再生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的高消耗和生活资料的高消费为基础。

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兴起、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生产要素的全球配臵,工业化国家在不断调整发展方向,谋求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中国的现代化,已经不具备西方工业化初期的发展环境,中国所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挑战比任何一个大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形势都更加严峻。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 什么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旨在通过有效利用资源,减少垃圾产生和减少能源消耗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主要包括资源的再循环利用、废物的再利用以及产品寿命周期延长等概念。

2. 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实施循环经济,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 循环经济的原则•减少与再利用:尽量减少资源的浪费,通过再利用废弃物品实现资源的再循环利用。

•产品寿命周期管理: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减少废弃物产生。

•资源的替代:寻找替代资源,减少对有限资源的依赖。

•整体规划:从整体上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4. 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4.1 制定相关政策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活动,例如对资源浪费行为进行惩罚,对环保行为进行奖励等。

4.2 推广资源节约技术加强科技创新,推广资源节约技术,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

例如,推广循环利用技术,加强废物处理和资源回收。

4.3 培养节约型生活习惯教育公众养成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生活习惯,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

鼓励大家购买环保产品,倡导绿色出行、绿色生活。

4.4 加强环保意识通过媒体、教育等渠道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中来。

5. 循环经济的应用案例5.1 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是循环经济的一种体现,通过将可回收、有害、湿垃圾等种类分开处理,可以最大限度地进行资源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2 农业生态循环系统建立农业生态循环系统,通过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化肥农药等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6. 总结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手段,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资源消费量急剧增加,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应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社会发展模式。

一、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和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

从资源禀赋看,我国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上的贫国。

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铁矿石、铜和铝土矿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1/6和1/9,45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

国际经验表明,这是一个资源消耗强度加大的阶段,更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矛盾。

近两年我国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又加大了国内资源的供给压力。

环境形势更加严峻。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二次污染严重。

农村畜禽粪便、水产养殖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

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

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

如何建设资源节俭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

要把建设资源节俭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地址。

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节俭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认识,明确建设资源节俭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和政策措施。

明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基本截止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为后辈后辈留下蓝天绿地、碧水青山。

现此刻,我国面对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要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令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二、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耗资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限制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惩限制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自下而上和发展。

因此,建设资源节俭型、,转变经济增加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

可是,建设资源节俭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弘大的系统工程和长远艰巨的任务。

必定兼备考虑,分类推行,着眼于建立长效体系,采用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推进。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友好社会,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可连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节俭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坚持生产发展、生活丰饶、生态优异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一致、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令人民在优异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只要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既能激发百姓热情,又能让百姓的确受惠”的梦想就能够实现。

二、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几个方面,的确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耗资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采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花销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友好与可连续发展。

三、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努力推进资源节俭。

重点是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降低资源耗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国家
(1)要继续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开发。 同时,要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 场、两种资源。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 展循环经济,解决能源资源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 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法律体系,查 处这类违法行为。 (4)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深化 改革,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一方面,要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 和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 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 护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 因
1、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 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 须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2、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有 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 环境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 障。有利于缓解资源供求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 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 资源。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 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 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要建设节约型经济就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一是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建立一批一流的科技研发机构;大力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原始性创新,着力提高国家和企业选择研发主攻方向、配置研发资源的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二是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整合现有的电子与信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软件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企业等科研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合理利用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建设,形成比较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

三是建立科技创新机制。

出台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抓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作。

四是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重点培育一批专业化服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科技评估和风险投资中介、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形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部门有机结合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组成
•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 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 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 社区等组成。
主要包括:
• 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 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 • 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 建设活动; • 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 • 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 • 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 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环境友好型社会
• 定义: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 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 社会的和谐。 • 核心内涵: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 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 核心目标:将生产和消费活动规制在生态承载力、 环境容量限度之内,通过生态环境要素的质态变 化形成对生产和消费活动进入有效调控的关键性 反馈机制,最终降低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 统的不利影响。
资源节约型体系
• 资源节约型体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产业为 标准划分的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主要包括:重 效益、节时、节能、节约原材料的工业体系,规 划科学、设计优良、节地省材、质量过硬的基本 建设体系,节水、节地、节时、节能的“二高一 优”节约型农业体系,节时、节能、重效益的节 约型运输体系,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节约型生 活服务体系;另一类是战略资源节约型体系,即 有关战略资源从生产、流通、分配到消费的各个 环节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有机节约整体。
•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资源节约观念是指人 们从节省原则出发,克服浪费,合理使用 资源的意识。节约意识(观念)作为客观 存在的反映,是建立在对资源严重稀缺的 认识基础上的。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 须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形成节 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养成人人 都乐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 粒米、一块煤的良好习惯。

2024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24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24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将从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生态保护、绿色产业、绿色消费和政策法规等方面,探讨如何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基础。

通过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等措施,减少碳排放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

政府应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节能意识,形成全民参与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

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循环利用是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

通过推行循环经济、垃圾分类、废物资源化等措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引导企业加强废物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

同时,加强科技创新,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效益。

绿色交通绿色交通是减少交通污染、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途径。

通过推广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发展智能交通等措施,实现交通的低碳化和智能化。

政府应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和覆盖面,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

同时,推广新能源汽车、鼓励绿色出行方式,降低交通污染排放。

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重要载体。

通过采用节能材料、提高建筑保温隔热性能、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等措施,实现建筑的低碳化和绿色化。

政府应制定绿色建筑的标准和规范,鼓励建筑企业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和材料。

同时,加强绿色建筑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和接受度。

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通过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推广生态农业等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政府应加大对生态保护的投入,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从点滴做起,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从点滴做起,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题目:从点滴做起,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内容摘要:我们大学生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知识分子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担当起一定的责任。

现在国家的资源,世界的资源都十分紧缺。

也许我们身边感受不到这些,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也必须知道。

我们都应该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点滴、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大学生正文:一、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2、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目标则是将生产和消费活动规制在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限度之内,通过生态环境要素的质态变化形成对生产和消费活动进入有效调控的关键性反馈机制,特别是通过分析代谢废物流的产生和排放机理与途径,对生产和消费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并采取多种措施降低污染产生量、实现污染无害化,最终降低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利影响。

二、为什么要从点滴开始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地球的资源已经非常紧缺。

地球只有一个,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

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人类不从点滴开始做起,不从自己开始做起,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这样人类也会一步一步走向灭亡。

2、人们普遍认识不到。

众所周知,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物质保证。

但是,生活中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

很多人都会以自己的力量很微小为理由来破坏环境,不节约资源。

但是,正因为大家有了这样的想法,才造成了城市垃圾大量增加,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

简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

简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

简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当前全球性的历史任务之一。

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采取多种途径,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关键步骤。

一、加强政策指导和法律保障政府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推进绿色发展战略和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制定相关法律规章、政策和标准,切实保护资源,促进环境持续改善。

例如,可以通过对资源利用的上限和污染排放的下限进行严格限制,推广绿色生产和消费,引导企业、市民、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工作。

二、优化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就要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使得经济的发展方式更加绿色、低碳、高效,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同和共赢。

例如,可以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处置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高能源效率和环境服务产业的比重等。

三、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回收利用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回收利用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步骤,必须从每个个体开始,从源头治理、从生产环节开始落实节能减排和资源回收利用的方案。

例如,可以优化生产工艺,减少或避免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产生,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积极参与回收利用等各个方面。

四、倡导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要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大力推广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促进全社会向节约型、低碳型、环保型转型。

例如,可以宣传环保知识,鼓励低碳消费,购买环保产品,实行垃圾分类,节约用水和用电等。

综上所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开展全方位、全过程、全社会的深层次改革,需要综合运用政策、技术、市场等多种手段,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协调发展。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共同建设美好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背景材料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重要途径、工作重点和措施。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推进能源资源节约,明年务必取得明显成效。

①要大力推进以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的技术改造,抓好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降低这些行业的资源消耗水平;②在重点行业、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③同时,要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二、角度分析▲(一)从《经济生活》角度思考1、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平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惩等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集约发展之路。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长效机制。

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3、树立科学的消费观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调节着生产。

消费观念是否正确,它关系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的市场的开拓。

这就要求每个消费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思考1、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弱。

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子。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
资源节约型社会:
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人与自然核心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中国与世界人均自然资源比较表
2、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内在要求;
2、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3、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

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

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认识,明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和政策措施。

明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碧水青山。

现如今,我国面临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二、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惩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自下而上和发展。

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

然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艰巨的任务。

必须统筹考虑,分类实施,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推进。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只要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既能激发百姓热情,又能让百姓切实受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二、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几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三、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努力推进资源节约。

关键是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
效率。

二是切实加强环境保护。

关键是要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扭转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要按照成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和产品生产设计,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良性循环。

四、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

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

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以及产业园区和若干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健全法律法规,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

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

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

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加大“三河三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调水源及沿线等水污染防治力度,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特别要保护好饮用水源。

综合治理大中城市环境,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快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重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

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
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

七、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

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和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海岸带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

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的侵害。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八、不断强化政府责任和全民资源环境意识。

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强环境优惠意识和责任意识,带头建设节约型政府,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中起示范表率作用。

深入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国策宣传教育,引导公民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的生产生活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