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质孔隙度、渗透率-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西安石油大学共47页文档
西安石油大学测井总结重点!

地球物理测井:简称测井,又可称为钻井地球物理或矿场地球物理,属于地球物理勘探的一个分支,它是应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油气田,煤田等钻井地质剖面,解决某些地下地质,生产及钻井技术问题的一门应用科学地球物理测井的基本原理是:在一个钻井剖面上,存在着不同时代沉积的不同岩石(如砂岩,泥岩等),二不同岩石的各种物理性质(如电学性质--电阻率,弹性性质--速度,放射性性质--伽马和中子射线的吸收和衰减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别,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相应的地球物理方法,沿着井筒连续低测定反映岩石某种物理性质的物理参数(如密度,电阻率,声波时差,自然放射性)然后根据这些参数沿井筒的变化规律,来研究钻井的地质铺面,评价尤其储集层以及解决其他一些地质,生产及工程问题测井技术发展的阶段;模拟测井时代,数字测井,数控测井,成像测井,网络信息常规测井系列分类:岩性测井系列(自然点位,自然伽马,井径测井)孔隙度测井系列(时差测井,密度测井,中字测井)电子率测井系列(深,中,浅探测的普通视电阻率测井,侧向测井以及感应测井等。
)、测井技术的作用:1,建立钻井的岩性地质剖面。
2,划分油气储集层,定量,半定量地估计储层的储集性能--孔、渗、饱参数及储层厚度,评价油气储集层的生产能力3,进行地质剖面的对比,研究岩层的岩性,储集性,含油性等在纵,横向上的变化规律,研究地下区域地质构造轮廓,结合地震资料进行油藏描述。
4,在田开发过程中,提供油藏动态资料(注入剖面和产出剖面)5,为井下作业和增产措施,并检查实施效果。
6,研究井的技术状况,如井径,井斜,固井质量及套管状况。
7,研究地层压力,岩石强度和其他一些问题,如井温自然电场产生的原因:(1)地层水和泥浆含盐浓度不同而引起的扩散电动势和吸附电动势(2)地层压力与泥浆柱压力不同而引起的过滤电动势。
扩散电动势:砂岩中的地层水与井内泥浆之间,相当于两种不同浓度的盐溶液接触,当两中不同浓度的溶液被半透膜隔开,离子在渗透压作用下,高浓度溶液的离子将穿过半透膜向较低浓度的溶液中移动,这种现象叫扩散,形成的电位叫扩散电位。
油层物理西安石油大学吐血整理

油层物理学是研究储层岩石、岩石中的流体(油、气、水)以及流体在岩石中渗流机理的一门学科。
油层物理的研究内容①储油(气)岩石的物理性质(包括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储层敏感性等)②油气藏中流体的物理性质(包括油、气、水的高压物理性质及油气相态变化规律)③饱和多相流体的油气层的物理性质及多相渗流机理④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
储层流体是指储存于地下储层中的石油、天然气和地层水。
石油的元素组成主要元素:C (83%~87%)、H(11%~14%)、次要元素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微量元素:钒、铁、钴、镁、钙、铝石油的化学组成主要元素:C (83%~87%)、H(11%~14%)、O、N 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微量元素:金属和其它非金属化合物:烃和非烃化合物烃类:烷烃、环烷烃、芳烃非烃:含O、N、S的化合物,胶质、沥青质天然气主要成分烷烃,其中甲烷占绝大多数,另有少量的乙烷、丙烷和丁烷,此外一般有硫化氢、二氧化碳、氮和水气和少量一氧化碳及微量的稀有气体,如氦和氩等。
在标准状况下,甲烷至丁烷以气体状态存在,戊烷以上为液体。
甲烷是最短和最轻的烃分子。
有机硫化物和硫化氢(H₂S)是常见的杂质石油天然气组成异同点在化学组成的特征上,天然气分子量小(小于20),结构简单,H/C原子比高(4~5),碳同位素的分馏作用显著。
石油的分子量大(75~275),结构也较复杂,H/C 原子比相对低(1.4~2.2),碳同位素的分馏作用比天然气弱.在化学结构上均为烃类。
描述石油的物理性质的指标(颜色、密度与相对密度、凝固点、粘度、荧光性、旋光性、闪点)油气藏分类根据烃类的组成、流体的相对密度①气藏(以CH4为主,占85%以上,C2到C4较少)②凝析气藏(以CH4为主,含有甲烷到辛烷(C8)的烃类,地下原始条件为气态,随压力下降或到地面后凝析油析出,γo=0.72~0.8)③挥发性油藏(临界油气藏)(含比C8重的烃类,构造上部接近于气,下部接近于油,油气无明显分解面,γo=0.7~0.8)④油藏(液态烃为主,油中溶有气)⑤重质油藏(稠油油藏)(粘度高,相对密度大)典型油气藏的汽油比和密度汽油比m3/m3 (天然气>18000,凝析气550~18000,轻质油250~550,黑油<250) 地面液体密度g/cm3(天然气0.70~0.80,凝析气0.72~0.82,轻质油0.76~0.83,黑油0.83~1.0)地层水是指油气层边部、底部、层间和层内的各种边水、底水、层间水及原油同层的束缚水的总称。
测井资料处理及其相关解释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测井资料处理及其相关解释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7.1 测井资料综台解释 comprehensive log interpretation对用多种测井方法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地质解释。
7.2 测井数据处理 log data processing用人工或计算机处理测井数据。
7.3 测井地层评价 formation evaluation主要应用测井资料评价地层的岩性、物件和所含流体性质的过程。
分棵眼井地层评价和套管井地层评价。
7.4 岩石物性 rock properties主要指储层岩石储集流体和流体渗流能力的物理性质。
测井解释中的岩石物性指孔隙度和渗透率。
7.5 储集层基本参数 reservoir fundamental parameter反映储集层性质的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含油气饱和度(或含水饱和度)和储集层有效厚度。
7.6 总孔隙度 total porosity单位体积岩石中所有孔隙体积之和,包括孤立孔隙与被粘土束缚水所占据的孔隙体积。
7.7 非连通孔隙度 non-connected porosity孤立孔隙度 isolated porosity单位岩石体积内与孔隙网络不连通的孔隙体积。
非连通孔隙可能在火成岩或碳酸盐岩中明显发育,如溶洞、铸模和粒内孔隙。
7.8 有效孔隙度 effective porosity单位体积岩石中对流体渗流有贡献的连通孔隙体积。
它不包括孤立孔隙(与其他孔隙之间不连通)以及粘土矿物或其他颗粒吸附水所占据的孔隙体积。
岩心孔隙度测量—般是在干燥状态下进行的,岩心烘干过程基本使粘土束缚水丧失。
《地球物理测井》-整理概要解读

•中国石油大学测井资料整理易考点整理•储集层的基本参数(孔、渗、饱、有效厚度)、相关参数的定义 孔隙度φ:岩石内孔隙体积占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1)总孔隙度:总孔隙体积/岩石总体积(φt)(2)有效孔隙度:有效孔隙体积/岩石总体积(φe)(3)次生孔隙度:次生孔隙体积/岩石总体积(φ2)。
渗透率k:描述岩石允许流体通过能力的参数,单位:μm2 (或达西D ),常用10-3 μm2 (毫达西mD)(1)绝对渗透率:只有一种流体时测得。
测井上一般指绝对渗透率;(2)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存在多种流体时对其中一种所测,一般用ko、kg、kw表示;(3)相对渗透率:有效/绝对,用kro、krg、krw表示。
饱和度S:储层中某相流体体积占孔隙体积的百分比(%)。
含水饱和度Sw,含油气饱和度Sh(So、Sg)(1)原状地层:Sh=1-Sw (Sh=So+Sg)(2)冲洗带:Shr=1-Sxo (残余油气Shr、含水Sxo)(3)可动油气:Shm=Sxo-Sw ,Shm=Sh-Shr(4)束缚水Swirr:Sw=Swm+Swirr有效厚度he:(1)岩层厚度:岩层上、下界面间的距离。
界面常以岩性、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的变化为显示特征;(2)有效厚度: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产出工业价值油气的储层实际厚度。
常由确认的油气层总厚度扣除无生产价值的夹层厚度后得到。
孔隙度、饱和度和有效厚度等还可用来计算地质储量;孔隙度、渗透率合称储层物性;孔隙度与饱和度的乘积表示某相流体占岩石体积的百分比,如φSw表示岩石中水的相对体积。
•储集层分类(主要两大类)、特点(岩性、物性、电性等)1. 储集层:(储层、渗透层)具有储存油气水的空间,同时这些空间又互相连通(流体可在其中运移)的岩层。
两大特点:孔隙性、渗透性。
2. 储集层分类及特点碎屑岩储集层:(40%储量,也称孔隙性储集层)(1)岩石类型:砂岩为主,砾岩、粉砂岩、泥质砂岩等;(2)围岩:一般为泥岩,性质稳定,常做为参考值;(3)特点:粒间孔隙为主,孔隙度较大(10~30%),分布均匀,各种物性和泥浆侵入等基本为各向同性;测井评价效果较好、技术较成熟。
致密油藏孔隙度渗透率

致密油藏孔隙度渗透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致密油藏是指岩石孔隙度极低,无法自然流动油气的油气藏。
在致密油藏中,油气主要储存在岩石的裂缝或微孔隙中,无法通过自然渗流方式被开采。
对致密油藏进行开发是一个技术难度较高的挑战。
孔隙度和渗透率是评价致密油藏的两个重要参数。
孔隙度是指岩石内部的空隙比例,反映了岩石中可储存气体或液体的空间大小。
在致密油藏中,由于孔隙度极低,导致油气无法通过孔隙间自由流动,使得油气的开采难度增加。
而渗透率则是指岩石中油气的渗流能力,反映了油气在岩石中运移的速度和能力。
对于致密油藏来说,由于孔隙度低,渗透率一般也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油气的开采效率。
为了提高致密油藏的渗透率,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改造和提高方法。
首先是通过射孔、酸化等工艺手段,改变致密油藏的岩石结构和孔隙度,增加油气的渗流通道。
其次是采用增产技术,如水平井、压裂等措施,提高油气开采效率。
还可以通过地质勘探技术,选择合适的区块和开发方式,提高致密油藏的渗透率和开采效率。
近年来,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致密油藏的勘探和开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被应用到致密油藏的开采中,如多孔介质模拟、水平井、压裂技术等,提高了致密油藏的开采效率和渗透率。
我国对于致密油藏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为进一步提高致密油藏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致密油藏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是影响其开采效率的两个重要因素。
在当前背景下,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致密油藏的开采技术与方法,以提高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效率,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希望随着技术不断进步,致密油藏的开采效率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为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文章2000字】。
第二篇示例:致密油藏是指储层岩石孔隙度小、渗透率低的油气藏。
由于孔隙度较小、渗透率较低,使得油气在地层中难以流动,开采困难。
在当今油气勘探开发中,致密油藏的勘探开发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优选)孔隙度及渗透率测量方法

根据上述定义可知,储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孔隙性和渗透性。
二者作为储层的充分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如页岩就很难作为储层。
油气注入
岩性 孔隙性
骨架性质 油气储集能力
储层
油气流出
渗透性
油气运移能力
物性 孔隙性
渗透性
油气注入
含油性
孔
孔
绝
相
隙
隙
对
对
类
结
渗
渗
型
构
透
透
率
率
储层
含油气储层 (饱和度)
产层
岩性
岩
结
矿
构
组
、
合
构
造
油气产出
储层要素及概念延伸
4.1.2研究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意义
1)作为孔隙结构参数之一的孔隙度,表征了储层容纳油气的能力(体
积),是含油气饱和度估算、容积法等储量评价的重要参数之一。
储层概念图解
按储层的定义,可将储层的孔隙性和渗透性称为储油物性。其中:储 层的孔隙性包含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们的特征决定 了油气在其中分布的特征和储存的数量;储层的渗透性是在孔隙性以及 骨架双重影响下,含油气储层中不同流体运移能力的表现(隐含了相对渗 透率的概念),决定了储层开发后的产液性质和能力。
三种类型:
1)超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大于0.5mm或裂缝宽度大于0.25mm者。在此类 孔隙中,流体可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流动,也可以出现较高的流速,甚至出现 涡流。岩石中的大裂缝、溶洞及未胶结的或胶结疏松的砂岩的孔隙大多属于 此类。
基质孔隙度、渗透率-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西安石油大学

了一整套自主知识产权的
火山岩储集层评价(1)
西安石油大学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赵军龙
1
火山岩储集层评价
学习用参考书
1. 赵军龙.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1
2. 雍世和,张超谟. 测井数据处理与综合解释[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
版社,1996 3.《测井学》编写组. 测井学[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4. 李舟波. 地球物理测井数据处理与综合解释[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 社,2003 5. 洪有密. 测井原理与综合解释[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
8
1、岩性识别
1.3 成像测井识别火山岩岩性 由于成像测井具有高分辨率、高井眼覆盖率和可视性等特点,在火
山岩岩性识别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环境和堆积
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各岩性固有的结构和构造特征。这些结构和构造特 征是测井识别火山碎屑岩与熔岩、火山岩与沉积岩的重要依据。 由于我国火山岩成因结构复杂,即使岩石化学成分相同,但如果成 因、结构不同,其岩石类型和名称也会不同,因此仅用反映成分特征的 常规测井曲线很难将这类岩石区分开。同时由于火山岩地层取心成本高, 取心资料少,利用连续、丰富的测井信息准确识别火山岩岩性就显得尤
2
火山岩储集层评价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火山岩储集层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火山岩储集层的测井响应特征
第三节 火山岩储集层测井解释方法
3
火山岩储集层评价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火山岩储集层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火山岩储集层的测井响应特征
第三节 火山岩储集层测井解释方法
基质孔隙度、渗透率-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西安石油大学共49页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