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资料—积聚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四章3.积聚
气滞血瘀证是由于气机不畅、血脉瘀阻所致,患者常常出现疼痛固定、刺痛、肿块等症状。疼痛部位多在胸胁、 脘腹等处,且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胀痛。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等症状。治疗气滞 血瘀证应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原则,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来缓解症状。
痰湿凝聚证
总结词
痰湿凝聚证也是积聚的一种证候,主要表现为形体肥胖、肢体困重、舌苔厚腻等 症状。
THANKS
感谢观看
注意事项
01
02
03
避免盲目用药
治疗积聚的药物多具有一 定的攻伐作用,应在医生 指导下使用,避免盲目用 药造成不良反应。
注意饮食禁忌
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禁忌, 避免食用与治疗药物相克 的食物,以免影响治疗效 果。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等, 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促 进康复。
VS
详细描述
肝气郁结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 致,患者常常情绪低落、忧虑重重,导致 肝气郁结,影响气血运行。其主要症状包 括胁肋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等,有时 还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治疗肝 气郁结证应以疏肝理气为原则,通过中药 调理和心理疏导来缓解症状。
气滞血瘀证
总结词
气滞血瘀证是积聚的另一种证候,主要表现为疼痛固定、刺痛、肿块等症状。
药物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积聚的具体证型,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以缓解症状、控制病情。
针灸治疗
针灸可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对于缓解积聚引起的疼痛、胀满等症 状有较好的效果。
推拿按摩
通过推拿按摩的方法,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积聚引起的各种不适 症状。
饮食调理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合理的饮食调理对于积聚的康复也非常重要。应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食疗方剂,以辅助治疗。
中医内科学-8积聚
病因:情志、饮食、寒邪积黄疸、虫毒、疟疾、等病后有关;
病机关键:气滞、血瘀、 病变脏腑:肝、脾
辨证要点:辨虚实:聚证多实;积证初期多以实为主,中期消补兼施,
后期应养正除积。
治疗:理气散结:积证初期宜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应养正除积。 方药:聚证肝气郁结,可用逍遥散、木香顺气丸加减;食滞痰阻可用六磨 汤为主方。
若畏寒肢肿,舌淡白,脉沉细者,加黄芪、附子、肉桂、泽泻等 以温阳益气,利水消肿。
中医内科学——肝疸病证
29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十六分。
【预防调护】
预防积聚的重要措施有:
1、饮食有节,起居有时,注意冷暖,调畅情志, 以保持正气充沛,气血流畅。
2、杀灭钉螺,避免感受血吸虫。黄疸、疟疾、久 泻久痢等患者病情缓解后,要继续清理湿热余热
1、气滞血阻证
证状:腹部积块、固定不移,胀痛不适,舌苔薄,脉弦
证机概要:气滞血瘀、脉络不和,积而成块。
治法:理气消积、活血散瘀。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
柴胡疏肝散疏肝行气,适用于肝郁气滞证;
失笑散,偏于活血止痛,适用于癥积,气滞 血阻,疼 痛不适者。
常用药:柴胡、青皮、川楝皮行气止痛;丹參、延胡 索、蒲黄、五灵脂活血散瘀。诸药合用,有流通气 血、止痛消积的功用。
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 为脏病;
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 是为腹病。
积与聚关系密切,一并论述。
中医内科学——肝疸病证
3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十六分。
二:文献摘要
【概述】
①命名:《内经》首先提出积聚病名:
医学类-中医内科学--积聚
六、辨证论治
⑴辨证要点
• 辨积与聚的不同 积证具有积块明显,固定不移, 痛有定处,病程较长,多属血分,病情较重,治疗较 难等特点;聚证则无积块,腹中气时聚时散,发有休 止,痛无定处,病程较短,多属气分,一般病情较轻, 相对的治疗亦较易。
• 辨积块的部位 从大量的临床观察来看,在内科范 围的脘腹部积块主要见于胃和肝的病变,右胁腹 内积块伴见胁肋刺痛,黄疸,纳呆,腹胀等症状者, 病在肝;胃脘部积块伴见反胃,呕吐,呕血,便血等 症状者,病在胃;右腹积块伴腹泻或便秘,消瘦乏力, 以及左腹积块伴大便次数增多,便下脓血者,病在 肠。
三、病因病机
1.情志抑郁,气滞血瘀 情志为病,首先病及气分,使肝 气不舒,脾气郁结,导致肝脾气机阻滞。继则由气及血,使 血行不畅,经隧不利,脉络瘀阻。若偏重于影响气机的运 行,则为聚;气血郁滞,日积月累,凝结呈块则为积。
2.酒食内伤,滋生痰浊 由于饮酒过度,或嗜食肥甘厚 味,辛辣之品;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以致 湿浊内停,甚至凝结成痰。痰浊阻滞之后,又会进一步影响 气血的正常运行,形成气机郁滞,血脉瘀阻,气,血,痰互 相搏结,而引起积聚。
医学类-中医内科学--积聚
一、定义
●积聚是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 痰浊蕴结腹内而致,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 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根据积聚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西医的腹部 肿瘤,肝脾肿大,以及增生型肠结核,胃肠功能 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疾病。
二、症候特征
积聚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但 积和聚又分别有不同的临床特征。积证表现为腹 内结块,固定不移,并且结块大多由小渐大,由软渐 硬,初觉胀痛,继则疼痛逐渐加剧。一般病程较长, 病情较重。腹内病变的同时,常出现饮食减少,倦怠 乏力,病情较重者甚至面色萎黄,形体日渐消瘦。聚 证则表现为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或有如 条状物聚起在腹部。一般病程较短,全身症状亦不 如积证明显。
中医内科学积聚
由柴胡、香附、陈皮、枳壳、芍药、 甘草等中药组成,具有疏肝解郁、 理气活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肝气 郁结所致的积聚。
注意事项
中药使用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辨 证施治,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中药和方剂使用过程中需注意观察病 情变化和药物反应,如有异常应及 减用药,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04
积聚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饮食调理
情志调护
饮食宜清淡,多食用具有软坚散结功效的 食物,如海带、紫菜、山楂等。同时,避 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避免过度 劳累。
运动锻炼
定期检查
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 的疾病。
注意事项
遵医嘱治疗
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按时 服药和进行其他治疗。
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了解 病情的变化和治疗效果。
注意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如出现 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避免过度劳累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以 免加重病情。
05
积聚典型病例分析
病例一:气滞血瘀型积聚
症状
积聚形成较快,部位固定,质地较硬,刺痛或胀痛,痛有定处, 夜间加重,便干尿黄,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整体观念
预防为主
对于积聚的预防,要注意饮食调理、 情志调节等,以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 展。
治疗积聚时,要注重整体调理,兼顾 其他脏腑的功能。
03
积聚常用中药与方剂
常用中药
柴胡
具有疏肝解郁、和解退 热、升举阳气等功效, 常用于治疗肝气郁结所
致的积聚。
中医内科学:积聚的病机及鉴别诊断
中医内科学:积聚的病机及鉴别诊断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重要考点积聚的病机及鉴别诊断。
积聚的病机发病积聚病机关键为气滞血瘀,而形体壮盛之人,正气充盛,气血流畅,不致郁滞为患,则积聚无由所生,而形体虚弱,正气不足,气血皆虚,运行迟缓,则每遇邪犯,易罹郁滞为患,导致本病的发生。
病位在腹腔内,肝、脾、胃、肠为主要病变部位。
病性初期-邪气壅实,正气未虚,病理性质属实;中期-积聚日久,病势较深,正气耗伤,可转为虚实夹杂之证;后期-气血衰少,体质赢弱,则往往转为正虚为主。
病机转化在本病的病变过程中,气滞可致血瘀;而血瘀亦可阻滞气机,使气滞更甚。
初起多为气机阻滞或气滞湿阻之实证;如果气机不利,郁而化热,热结肠腑,则可出现阳明腑实证;另外如果气聚不散,日久气血凝滞,结而成块,则由聚证转为积证。
积聚日久或失治误治,则转为邪实正虚之证。
积聚的鉴别诊断1. 积聚与痞满(1)积聚:是腹内结块、痛或胀,不仅有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可扪及。
(2)痞满:是指脘腹部痞塞胀满,系自觉症状,而无块状物可扪及。
以患者自觉脘腹痞塞不通、满闷不舒为主要症状,但腹部无气聚胀急之形,更不能扪及坚积包块。
2. 症积与瘕聚(1)症就是积,症积指腹内结块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位-病属血分,多为脏病,形成的时间较长,病情一般较重;(2)瘕聚:腹内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位-病在气分,多为腑病,病史较短,病情一般较轻。
例题:积聚的病机主要是?A.湿痰内聚,气血瘀滞B.虫阻脉道,血络受阻C.气滞血瘀,水停腹中D.气机阻滞,瘀血内结E.痰湿内阻,瘀血内结正确答案:D。
医学类-中医内科学-积聚教材教学课件
劳倦过度
过度劳累或安逸过度均可损伤正气, 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而 形成积聚。
脏腑功能失调与气血津液紊乱关系
脏腑功能失调
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失气化等脏 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或 津液代谢失常而形成积聚。
气血津液紊乱
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痰瘀互结等气 血津液紊乱状态是积聚形成的重要病 理基础。
积聚的临床表现因类型和个体差异而异,常见症状包括腹部肿块、疼痛、腹胀、 食欲不振等。
诊断方法
中医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结合望闻问切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积聚的类 型和证候。同时,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如B超、CT等也可用于辅助诊断。
02 病因病机探讨
外感六淫与内伤七情对积聚影响
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 侵入人体,导致气机不畅,引发 积聚。
内窥镜检查
如胃镜、肠镜等,可直接观察消化道内壁的 积聚病变,并可取活检进行组织学检查。
活检
通过穿刺或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是明确积聚病变性质的重要手段。
综合评估患者情况Biblioteka 选择合适检查项目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等 初步判断病变部位和性质。
结合不同检查手段的优势和局 限性,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
分类
根据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的不同,积聚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肝郁气滞型、食 滞痰阻型、血瘀型等。
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
01
02
03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脏腑、组织、器 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 病理上相互影响。
辨证论治
中医通过四诊(望、闻、 问、切)收集病情资料, 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 治疗方案。
对于复杂或疑难病例,可采用 多种检查手段联合应用,以提 高诊断准确率。
中医内科学——积聚
中医内科学——积聚一、概念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于腹,引发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
二、病因病机1.情志抑郁,气滞血瘀2.饮食内伤,酿生痰浊3.邪毒稽留,交结阻滞4.它病转归,日久成积三、诊断要点1.积证:以腹部扪及或大或小、质地或软或硬的包块,或胀或痛为临床特征。
2.聚证:以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作时止,发作时可见腹部气聚胀满,缓解时则气聚胀满消失为临床特征。
3.影像学、内窥镜检查等理化检查有助于该病证的诊断。
四、鉴别诊断1.痞满相同点:病因:七情失和、情志抑郁而致。
病机:气滞痰阻。
表现:均可出现胀满之症。
不同点:痞满:症状:以自觉脘腹部痞塞胀满,外无形可见,无包块可及。
病位:主要在胃。
积聚:症状:除胀满外,聚证发时有形可视,积证扪之有物可及之。
病位:重在肝脾。
2.鼓胀相同点:病因:七情抑郁、酒食所伤而致。
病机:气滞血瘀。
病位:可同在肝脾。
表现:胀满、疼痛、包块等临床表现。
不同点:鼓胀:症状:以肚腹胀大、脉络暴露为临床特征。
病机:变化腹有水饮内停。
积聚:症状:腹内结块,或账或痛。
病机:气滞、血瘀、痰凝。
预后:腹中有无水液停聚是积聚与鼓胀鉴别之关键所在。
五、辨证要点1.明辨积聚之异2.详察积块部位积块见于胃脘者,多提示病在于胃;积块见于胁下,多提示病位于肝,或在脾;积块见于小腹、少腹者,多提示病位于肠或妇科病变。
3.辨积证初、中、末三期初期正气尚盛,邪气虽实而不甚,表现为积块形小,按之不坚;中期正气已虚,邪气渐甚,表现为积块增大,按之较硬;末期正气大伤,邪盛已极,表现积块明显,按之坚硬。
六、治疗原则治疗中应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逸者行之”、“衰者补之” 基本大法。
聚证——病在气分,故重在调气,疏肝理气,行气消聚为其常法;积证——病在血分,故重在理血,活血化瘀,散结软坚乃其常规。
积证初期重在攻邪,中期宜攻补兼施,末期则重在培补元气。
中医内科学——积聚
对证中药: 半枝莲、半边莲、蛇舌草、蚤 休、夏枯草、垂盆草、虎杖等 常用中成药: 复方鳖甲软肝片、大黄蛰虫丸
[其他疗法]
1. 外治法—阿魏膏、水红花膏等。
2. 针灸疗法
[预后转归]
聚证—预后好 积证—预后差
治愈 聚证 积证 黄疸 鼓胀 出血
积证
病案分析 邹某,女,56岁 患者原有胃痛十多年,经常食欲不振,精 神疲乏,食后胃脘胀闷不适。 1988 年 7 月,曾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并 中度肠上皮化生,常服用维酶素、三九胃泰、吗叮啉及中药汤 剂治疗,症状时轻时重。最近半年来自觉胃脘部可扪及包块, 并逐渐加剧,坚硬,疼痛剧烈,饮食量少,且食入即吐,大便 色黑如柏油。 于1998年12月来我院就诊。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左锁 骨上窝可触及 3 个大小为 1×0.5CM2 的淋巴结,上腹部可触及 3×2CM2大小的包块,质硬,活动度差,肝脾未触及,肠鸣音稍 活跃,无移动性浊音。胃镜示:胃小弯近窦部可见菜花状肿块 ,有出血点。大便 OB ( ++++ )血红蛋白 78g/L 。舌质暗淡有瘀 斑,少苔,脉弦细无力。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 分证论治 (一)聚证 1、肝气郁滞 症状: 腹部特征(腹中气聚,攻窜 胀痛,时聚时散,)诱因+肝郁征( 脘胁之间时或不适)+舌脉(舌苔腻 ,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方药:木香顺气散行气温中、散寒 化湿、疏肝解郁。
•用于气机郁滞、寒湿中阻、伴 有肝郁症象者。
•香砂平胃散行气温中、散寒化 湿;乌药、枳壳、生姜增强温中 理气的作用。香附、陈皮疏肝理 气解郁。
病位:腹部 聚证:气滞
脏腑:肝脾
病理:气滞、血瘀、痰结 积证:三 者均有
中医内科学课件33积聚
03
积聚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总结词
中药治疗是积聚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以调理脏腑、行气活血、软坚散结为主要治则,常用的中药包括柴胡疏肝散、逍遥散、桃红四物汤等, 旨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痰散结。
针灸治疗
总结词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 达到缓解积聚的目的。
遵循医嘱
如有需要,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调 理。
05
积聚的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一:肝积证治
总结词
肝积证治是积聚病中的一种典型病例,以胁下结块、胀痛、乏力、纳差等为主要表现。
详细描述
患者男性,45岁,因右上腹疼痛就诊,经检查发现肝肿大,质地坚硬,诊断为肝积证。 治疗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为主,采用中药汤剂和针灸治疗相结合的方法,经过三个月
详细描述
针灸治疗常选用肝俞、脾俞、胃俞等 穴位,采用针刺、艾灸、拔罐等多种 方法,以调节气机,舒经通络,缓解 积聚症状。
推拿按摩
总结词
推拿按摩通过手法作用于局部,促进气血流 通,缓解积聚。
详细描述
推拿按摩常用的手法包括揉法、捏法、推法 等,主要作用于腹部、胁肋部等积聚病灶局 部,以舒缓肌肉紧张,促进气血流通,缓解 积聚。
避免过度劳累
避免过度运动和劳累, 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
的负担。
持之以恒
保持运动习惯,长期坚 持,有助于提高身体素
质和免疫力。
配合呼吸练习
进行深呼吸、瑜伽等呼 吸练习,有助于调节身 体内部的气机,促进身
体健康。
心理调适
保持心情舒畅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 动和压力过大。
中医内科学之积聚课件
演讲人
目 录
Part One.
积聚概述
Part Two.
积聚的辨证论治
Part Three.
积聚的预防与调 护
1
积聚概述
积聚的概念
积聚是中医内科学的一种疾病,主要表 0 1 现为体内气血、痰湿等病理产物的积聚。
积聚的病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 0 2 劳逸失度等。
积聚的症状包括胸闷、腹胀、疼痛、 0 3 食欲不振等。
增强自我保护 意识,避免外 伤和感染等风 险因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调护方法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饮食调理:注意 饮食清淡,避免 辛辣、油腻、刺 激性食物
生活规律:保持 良好的作息习惯, 避免熬夜、过度 劳累
情绪调节:保持 心情舒畅,避免 焦虑、抑郁等不 良情绪
适当运动:进行 适量的运动,如 散步、慢跑、瑜 伽等,增强体质, 提高免疫力
整体观念:注重整
2 体调理,调整脏腑 功能,恢复阴阳平 衡,达到治病的目 的。
标本兼治:在治疗 过程中,既要针对
4 病因进行治疗,又 要针对症状进行治 疗,以达到标本兼 治的效果。
常用方剂
F 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和胃,行气化湿
E
六磨汤:行气止痛,消食化痰
D
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C
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不节、劳逸失度等
02 03
04
病机:积聚 的病机包括 气机阻滞、 血瘀痰凝、 脏腑功能失 调等
病位:积聚的病位包括肝、 脾、肺、肾等脏腑
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根据患 者的症状、体征、
1 舌象、脉象等综合 分析,确定病因、 病机,制定相应的 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学》第七节积聚
《中医内科学》第七节积聚第七节积聚积聚是由于体虚复感外邪,情志饮食所伤,以及它病日久不愈等原因引起的,以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为基本病机,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积聚是涉及腹腔脏器多种疾病,而在临床又比较常见的一类病证。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医学对积聚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认识,尤其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治疗思想及有关的一系列方药,对减轻甚至治愈积聚病证,具有重要的意义。
积聚之名,首见于《灵枢·五变》:“人之善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
如此,则肠胃弱,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
”《内经》里还有伏梁、息贲、肥气、奔豚等病名,亦皆属积聚范畴。
在治疗方面,《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等原则,具有一般的指导作用。
《难经》对积聚作了明确的区别,并对五脏之积的主要症状作了具体描述。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将疟疾引起的症瘕称为疟母,并以鳖甲煎丸治之。
《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对积聚的病因病机有较详细的论述,并认为积聚一般有一个渐积成病的过程,“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证治准绳·积聚》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疗是病必分初、中、末三法”的主张。
《景岳全书·积聚》则对攻补法的应用作了很好的概括,“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
《医宗必读·积聚》把攻补两大治法与积聚病程中初中末三期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指出治积不能急于求成,可以“屡攻屡补,以平为期”,颇受后世医家的重视。
《医林改错》则强调瘀血在积聚病机中的重要作用,对活血化瘀方药的应用有突出的贡献。
中医文献中的症瘕、痃癖以及伏梁、肥气、息贲等疾病,皆属积聚的范畴。
根据积聚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西医的腹部肿瘤、肝脾肿大,以及增生型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疾病,当这些疾病出现类似积聚的证候时,可参阅本节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积聚终版.ppt
证。
晚期—正气大虚,邪气实甚,
积块大而坚硬,剧痛,脾虚证明显
。
最新.课件
21
二·治疗原则
聚证—疏肝理气,行气消聚,重在调气。 积证—活血化瘀,软坚散结,重在活血。
初期—攻邪为主-行气活血,软坚散积 中期—攻补兼施 末期—扶正培本,酌加理气、化瘀、消积 之品
最新.课件
22
二·治疗原则
治疗中,应处理好攻法和补法之间 的关系。
•年 老 体 虚 : 神 疲 、 乏 力 、 便 溏 者加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症状缓解后可用逍遥散善后。
最新.课件
26
2、食浊阻滞 症状:腹部特征(腹胀或痛,时有条 索状聚起在腹部,重按则胀痛更甚)
+诱因(纳呆,食少)+食滞征+舌脉 治法:理气化浊,导滞通腑 方药:六磨汤
方中沉香、木香,乌药理气宽中
畅—脉络瘀阻
日久不愈—积证
最新.课件
14
病因:
总之:
内因:正气亏虚 、脏腑失和
积聚的形成与演变均与之有关。
病位:腹部 脏腑:肝脾
病理:气滞、血瘀、痰结
聚证:气滞
积证:三 者均有
最新.课件
15
[诊断] 积证—腹部包块,或大或小,
或软或硬,痛有定处,胀痛或剌 痛。渐进过程,
积块出现之前,相应部位常有 疼痛、或兼有恶心、呕吐、腹胀 以及脾虚(正气虚)的症状。
5
《诸病源候论》“诸脏受邪,初未能为 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证治准绳》: “治疗是病必分初、 中、末三法”。 《景岳全书》: “治积之要,在知攻 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 中辨之”。
最新.课件
6
《医宗必读》把攻补两大法与初中末 三者结合起来,提出屡攻屡补,以平 为期的治疗原则。 《医林改错》:病机-瘀血 –活血化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积聚
细目一:概述
一、积聚的概念及源流
1.积聚的概念
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
2.积聚的源流
《内经》首先提出积聚的病名,对其形成和治疗原则进行了探讨。
《难经·五十五难》明确了积与聚在病理及临床表现上的区别,指出:“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
”《金匮要略》进一步说明:“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
”所制鳖甲煎丸、大黄虫丸至今仍为治疗积聚的临床常用方剂。
《医宗必读》提出了积聚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的治疗原则,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
此外,《千金方》、《外台秘要》、《医学入门》等医籍,在治疗上不但采用内服药物,而且还注意运用膏药外贴、药物外熨、针灸等综合疗法,使积聚的辨证施治内容益加丰富。
二、积与聚的主症特点和病机的异同点
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
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三、积聚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西医学中,凡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增生型肠结核、腹腔肿瘤等,多属“积”之范畴;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块,则与“聚”关系密切。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积聚的常见病因
内因:情志失调,饮食所伤,病后所致(黄疸、久疟、感染虫毒、久泻、久痢)。
外因:感受寒邪。
二、积聚的病机要点及转化
积聚的病位主要在于肝脾。
基本病机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
病理性质:初起多实,后期转以正虚为主。
病理演变:初起,气滞血瘀,邪气壅实,正气未虚,多属实;日久正气耗伤,可转为虚实夹杂之证。
病至后期,气血衰少,体质羸弱,则以正虚为主。
少数聚证日久不愈,可以由气入血,转化成积证。
细目三:辨证论治
一、积聚的诊断要点
1.腹腔内有可扪及的包块。
2.常有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
3.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疸、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
二、积聚的辨证要点
积聚的辨证必须辨其虚实之主次。
聚证多实证。
积证初起,正气未虚,以邪实为主;中期,积块较硬,正气渐伤,邪实正虚;后期日久,瘀结不去,则以正虚为主。
三、积聚的治疗原则
积证治疗宜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积证初期属邪实,应予消散;中期邪实正虚,予消补兼施;后期以正虚为主,应予养正除积。
聚证多实,治疗以行气散结为主。
四、肝气郁结、食滞痰阻、气滞血阻、瘀血内结、正虚瘀结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聚证
(1)肝气郁结证
主症: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攻窜胀痛,脘胁胀闷不适,苔薄,脉弦等。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代表方: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当归、白芍、甘草、生姜、薄荷、香附、青皮、枳壳、郁金、台乌药。
(2)食滞痰阻证
主症: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等。
治法:理气化痰,导滞散结。
代表方:六磨汤加减。
常用药:大黄、槟榔、枳实、沉香、木香、乌药。
2.积证
(1)气滞血阻证
主症:腹部积块质软不坚,固定不移,胀痛不适,舌苔薄,脉弦等。
治法:理气消积,活血散瘀。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青皮、川楝子、丹参、延胡索、蒲黄、五灵脂。
(2)瘀血内结证
主症:腹部积块明显,质地较硬,固定不移,隐痛或刺痛,形体消瘦,纳谷减少,面
色晦暗黧黑,面颈胸臂或有血痣赤缕。
女子可见月事不下,舌质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等。
治法: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
代表方: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三棱、莪术、石见穿、香附、乌药、陈皮、人参、白术、黄精、甘草。
(3)正虚瘀结证
主症:久病体弱,积块坚硬,隐痛或剧痛,饮食大减,肌肉瘦削,神倦乏力,面色萎黄或黧黑,甚则面肢浮肿,舌质淡紫,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治法: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代表方: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地黄、川芎、三棱、莪术、阿魏、瓦楞子、五灵脂、香附、槟榔。
五、聚证之食滞痰阻证的治疗加减变化
聚证之食滞痰阻证,若因蛔虫结聚,阻于肠道所致者,可加入鹤虱、雷丸、使君子等驱蛔药物;若痰湿较重,兼有食滞,腑气虽通,苔腻不化者,可用平胃散加山楂、六曲。
细目四:转归预后
积证的转归
积久肝脾两伤,统藏失职,瘀热伤络,导致出血;湿热瘀结,胆汁泛溢,出现黄疸;气血瘀阻,水湿泛滥,亦可出现腹满肢肿等症。
预后
聚证一般预后良好。
少数聚证日久不愈,可以由气入血转化成积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