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变函数第二章习题答案精编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解析函数
1-6 题中:
(1)只要不满足 C-R 条件,肯定不可导、不可微、不解析
(2)可导、可微的证明:求出一阶偏导u x, u y, v x, v y,只要一阶偏导存在且连续,同时满足C-R 条件。
(3)解析两种情况:第一种函数在区域内解析,只要在区域内处处可导,就处处解析;第二种情况函数在某一点解析,只要函数在该点及其邻域内处处可导则在该点解析,如果只在该点可导,而在其邻域不可导则在该点不解析。
(4)解析函数的虚部和实部是调和函数,而且实部和虚部守C-R 条件的制约,证明函数区域内解析的另一个方法为:其实部和虚部满足调和函数和C-R 条件,反过来,如果函数实部或者虚部不满足调和函数或者C-R 条件则肯定不是解析函数。
解析函数求导: f ( z) u x iv x
4、若函数f ( z)在区域 D上解析,并满足下列的条件,证明 f ( z) 必为常数。
(1)f z 0
z D 证明:因为 f ( z) 在区域上解析,所以。
令 f (z) u( x, y) iv ( x, y) ,即
u
v , u
v
f (z) u i
v
0 。
x y y x x y
由复数相等的定义得:u v u v
x y
0, 0 。
y x
所以, u( x, y) C1(常数),v( x, y) C2(常数),即 f (z) C1 iC2为
常数。
5、证明函数在z
平面上解析,并求出其导数。
(1) e x ( xcos y y sin y) ie x ( y cos y x sin y).
证明:设 f z u x, y
iv x, y
=
e x ( x cos y y sin y) ie x ( y cos y xsin y).
则 u ,
y
x
( x cos y y sin y ) , v
x, y x
x e
e ( y cos y x sin y)
u e x ( x cos y ysin y) e x
cos y
v e x cos y y sin ye
x
x cos ye x x
;
y
u
e x ( x sin y sin y y cos y)
;
v e x ( y cos y x sin y sin y)
y
x
满足
u
v , u
v 。
x
y y
x
即函数在 z
平面上 ( x, y) 可微且满足 C-R 条件,故函数在 z
平面上
解析。
f (z)
u i
v
e x (x cos y y sin y cos y) ie x ( y cos y x sin y sin y)
x
x
8、(1)由已知条件求解析函数 f ( z)
u iv u x 2 y 2
xy f (i )
1 i
。
,
,
解: u
x 2x y, u y 2 y x
由于函数解析,根据 C-R 条件得
u x v y 2x y
于是
y 2 v
2xy
(x)
2
其中 ( x) 是 x 的待定函数,再由 C —R 条件的另一个方程得
v x
2y
( x)
u y 2y
x ,
x 2
所以
(x)
x ,即
(x)
c 。
2
于是
v
y 2 x 2 c
2xy
2
2
又因为 f (i )
1 i ,所以当 x
0, y 1 ,时 u
1 1 1 , v
c 1得 c
2
2
所以
2
2 1
f (z) x
2 y 2
y
x
)
xy i(2xy
2 2 。
2
9、提示:解析函数的实部和虚部为调和函数,只要该函数不是调和
函数则它就不能做为解析函数的实部或虚部。
10、提示:求出实部和虚部对 x ,y 的一阶偏导,若不满足
C-R 条件
则肯定不是解析函数, 若满足 C-R 条件,同时满足一阶偏导存在且连
续则为解析函数。
14. 若 z x iy ,试证:(1) sin z sin xchy i cosxshy 。 证: sin z
sin( x iy ) sin xcosiy cos x sin iy
sin x e iiy e i (iy ) cos x e iiy e iiy
= 2
2i
sin x e y e y
e i (iy )
e y
2
i cos x
2
=
sin xchy i cos xshy
18、解方程
(1) e z 1 i 3
解: e z 1 i 3
i ( 2 k
)
其中 k 0, 1, 2,......
2e 3
则
z i ( 2 k )
ln 2 i(
2k ) Ln[2e
3
]
3
(2) ln z i
。
2
解:
ln z ln z
i arg z 0
i
2
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