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荒芜了的花园
教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单元:启智于身边
板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几个人想重修荒芜的花园,但众人各持己见,最终花园依旧荒芜着。
文章从“所见”和“所闻”两方面写出了花园的荒芜,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花园的荒芜寂静,文章条理清晰,情节起伏,语言朴实无华,在平淡中透出一股淡淡的嘲讽和哀伤。
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空谈不如实干,行动胜于雄辩。
夸夸其谈,只说不做,最终结果是一无所获。
文章表达了作者希望少些空谈,多些行动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9个生字,认读5个生字尤其注意“芜”字的读音,理解“荒芜、荆棘、追慕、惋惜”等词的意思。
2. 了解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 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查阅词语的意思。
2. 走入文本抓住人物语言的前后变化,找依据,谈感受,体会事理。
3. 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物心情,体会文中蕴涵的哲理,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
明白要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重难点分析:感受人物心情,体会文中蕴涵的哲理是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验花园来客的心理,通过对比、诱发想象让学生体会青蛙、蟋蟀
的由满怀希望到失望的心情,从而让学生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对比,揭示课题。
(一)出示图片对比理解“荒芜”。
1.出示漂亮花园图片,问学生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
2.出示荒芜花园图片,问学生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
3.理解“荒芜”一词的意思。
(二)板书课题:荒芜了的花园。
(三)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芜的花园,看看里面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听课文朗读)
二、疏通字词,初读感知。
(一)自由读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查字典理解。
(二)分两行出示一组生字词语(出示课件)。
美丽的池水美丽的花朵唱夜之歌的夜莺刺人的荆棘蟋蟀的悲鸣枯萎的花木
细细的讨论悉心的讨论滔滔不绝的讨论满心欢喜哭丧着脸悲鸣
指名分别读每一行的三个词语,说说每一行词语各写了课文中谁(什么时候)?(板书:过去现在)
(三)分自然段读这一部分内容,要求不加字,不漏字,读通。
(四)从上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个或者几个,说说课文的大概意思。
三、教师课堂小结。
小结:一座荒芜了的花园,迎来了几位来客,似乎有了重焕生机的希望,但是在
几次三番的争论与扭打中,希望似乎越来越渺茫,这座荒芜了的花园只有继续荒芜的命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重现情境。
(一)出示课件,复习词语:荒芜、荆棘、追慕、惋惜、毅然、滔滔不绝、凄凉、悉心。
(二)指名学生复述课文。
二、深入挖掘,精读感悟。
(一)品读赏析,感受花园的变化。
1. 学生自读课文1-4自然段,思考:这荒芜的花园昔日如何光景?现在又究竟荒芜到了什么地步,勾画出相关句子。
2. 学生交流。
3. 青蛙,蟋蟀这些花园里的小精灵会有怎样的期盼?
(二)研读重点,体会文章中心。
1. 当花园的来客面对花园的凄惨景象,他们的反映又是什么?他们又做了什么,通读课文5-19自然段,勾画出你认为的重点的词句。
(出示课件)
2. 引导学生抓住“追慕”、“惋惜”一个反问句和众人的语言体会他们重建花园的决心。
(出示课件)
3. 学生试着感情朗读,读出这份决心。
4. 青蛙、蟋蟀这些花园里的小精灵看到这些人们有如此的决心,他们高兴吗?你又是从那些相关的词句感受出来的,勾画,品读。
此时,它们又会说些什么?学生评说。
(出示课件)
5. 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讨论,看看他们讨论的经过,讨论的结果又有那些出人意料的表现,勾出描写他们讨论的经过、时间和结果。
6. 面对他们的讨论,小精灵们又有哪些变化?
7. 分角色朗读课文,再现讨论者和小精灵的心情?
8. 读到这里,这些小精灵如果会说话,你们想一想,它们会对讨论者说些什么?
四、放飞思想,升华文本。
(一)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这篇寓言故事以这样的一句话结尾,大家想一想,有什么深刻的寓意吗?
(二)学生讨论:读了这篇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三)小结:不脚踏实地,只会夸夸其谈——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五、课外延伸,知识积累。
请你们也来续编这个寓言故事,给它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吧。
12 瘸蝉
教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单元:启智于身边
板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叙述了苏格拉底观察蝉蜕壳,并帮助其中一只脱壳,最后自己脱壳的蝉飞走了,得到帮助的那只却成了不能飞的瘸蝉的故事。
《瘸蝉》以时间为线索,记叙与描写相结合,并巧妙地运用了对比。
作者让人不知不觉中感悟一个深刻的道理:一方面,好心未必能办成好事,善意却有可能带来了悲剧;另一方面,痛苦与挫折是成长旅途中不可缺少的财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本课15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4个生字,理解“彻夜不眠、惊心动魄、煎熬”等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 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从关键词入手有条理的复述课文的方法。
2. 通过课文具体语段的品读,感受蝉蜕变过程的痛苦与煎熬以及苏格拉底
对蝉的感情,感悟作者具体生动地描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能够体会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启示,独立表达自己
的感悟。
2. 明白好心未必能办成好事,善意却有可能带来悲剧,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痛苦与挫折是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财富。
重难点分析:
感受蝉蜕变过程的痛苦与煎熬以及苏格拉底对蝉的感情是本课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具体语段的品读,感悟作者具体生动地描述。
能够体会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启示,独立表达自己的感悟是本课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读懂故事内容,深入思考文章揭示的道理,并联系生活实际独立表达自己的感悟。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一)(出示图片)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图片上的这个人是谁吗?
(二)他就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于他,你们都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教师可作适当补充。
)
(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苏格拉底演绎的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瘸蝉》。
板书课题。
(四)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瘸蝉》。
(播放课文录音)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一)小组读。
要求:互相听读,纠正字音,随机抽查。
(二)全班读。
要求:小组之间读课文PK赛,每个小组随机找学生按自然段轮读。
(三)不懂的词句提出来,互相交流解决。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一)快速浏览文章,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1. 学生快速浏览,全班交流。
2. 归纳总结:叙事类的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一般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写的。
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二)《瘸蝉》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再读课文,边读边想。
(三)全班交流:《瘸蝉》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师板书:
起因痛苦
经过帮助
结果变瘸
(四)把《瘸蝉》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说说。
(五)小结:当我们在读一篇叙事性文章的时候,了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也就抓住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瘸蝉》这篇课文,知道了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文本,和苏格拉底一起从孩子们的手中接过知了笼,一起来观察蝉蜕变的过程、结果。
二、走进文本,体会情感
课件出示阅读提示:仔细读读蝉蜕变的过程及结果,画出让你有所触动的词句,在书的空白处写写你的想法,体会着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一)自读自悟。
(二)小组交流。
(三)全班交流。
(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加以体会)
1.虫儿痛苦地战栗着,背部弓起,就像一个驼子。
这驼的背越弓越高,虫儿的战栗也越来越剧烈。
(出示课件)
(1)抓住“战栗”,“越来越剧烈”等词体会蝉蜕变的痛苦。
(2)师适时点拨:蝉的幼虫非常稚嫩,就像婴儿的皮肤,这么娇嫩的身体要从角质的铠甲中钻出来,那要经受多大的痛苦。
(3)蝉蜕变的视频。
(出示视频)
(4)指导朗读,体会蝉蜕变时所忍受的剧痛。
2.是刀在剥皮吗?是火在烧身吗?是剑在剔骨吗?是针在穿心吗?苏格拉底看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心中不由得跟着战栗起来。
(出示课件)
(1)抓住“刀剥皮”,“火烧身”,“剑剔骨”,“针穿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蝉蜕变时要忍受难以忍受的痛苦,无法想象的煎熬。
(2)抓住“惊心动魄”,“战栗”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以及这种情景对苏格拉底内心带来的巨大震撼,对蝉的关心、怜爱,他仿佛和虫儿一起在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3)连续几个问句,渲染出了紧张,恐怖,让人心惊胆寒的气氛,引导学生一边想象一边朗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4)渲染气氛:刀剥皮,火烧身,剑剔骨,针穿心,这些景象想起来都会令人毛骨悚然,这是多么难以忍受的切肤之痛啊!
(5)师范读或学生试读。
(6)指导学生朗读。
3.苏格拉底打开知了笼,非常小心地从笼中取出一只虫儿,以极其轻柔的动作剥开束缚虫儿的硬壳,帮助它抬起头,伸出尾巴,蜕出翅膀,抽出六条腿。
(出示课件)
(1)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出这项工作是这么的艰难?
(2)引导学生体会“非常小心”、“极其轻柔”这两个词语形象地写出了苏格拉底生怕弄疼蝉的心理,写出了对蝉的怜爱。
(3)引导学生从“取、剥、抬、伸、蜕、抽”这些动词中体会作者用词的极其准确,运用语言的巧妙。
(出示课件)
(4)师适时点拨:我们知道,这个蝉的幼虫非常的稚嫩,就像婴儿的的皮肤,稍不小心就会伤害到它,大家都试着把苏格拉底对虫儿的那种怜爱,把那种小心翼翼的,轻柔的动作体会着读一读。
(5)学生自由读。
(6)指名读。
(7)教师范读。
(8)小结:苏格拉底就是这样好心好意,小心翼翼地帮助蝉蜕壳的,可结果却始料未及。
5.那些凭自己的力量完成蜕变过程的虫儿们,虽然多经历了一些痛苦的煎熬,抖一抖,都展开了美丽的翅膀,变成真正的蝉;而经他帮助的那只蝉儿,翅膀却始终缩成一团,怎么也展不开,而且它的六条腿也是瘸的,爬动起来左摇右晃,极其笨拙。
第二天,孩子们看见爬满笼子的美丽的蝉,高兴得又蹦又跳。
他们实在不忍心让这些美丽的小东西再关在笼子里,于是打开笼门,让它们恢复了自由。
最后,笼中只剩下了一只蝉,一只缩着翅膀瘸着腿的蝉。
(出示课件)
(1)那些自己经过蜕变的蝉,虽然经历了痛苦的煎熬,但最后都展开了美丽的翅膀,飞出了笼子,飞进了绿阴,站在高高的树枝上,享受着夏日的阳光,快乐得歌唱起来,假如你就是这只美丽的真正的蝉,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可能会想些什
么?
总结:蝉在蜕变的过程中要经历无法想象的痛苦,难以忍受的煎熬,所以,他们才变成了真正的、美丽的蝉,也正是因为经历了这种刻骨铭心的痛,所以他们才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才感受到了生命的多彩。
(2)我们在分享着美丽的蝉成功喜悦的同时,再来看看经过好心的苏格拉底努力帮助的那只虫,最后却变成了一只瘸蝉,如果你就是这只剩在笼子里的缩着翅膀瘸着腿的蝉,你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可能会想到些什么?
(3)学生畅谈感受。
三、联系生活,明白哲理。
(一)如果你是苏格拉底,你看到那些真正的蝉,再看看笼子中的这只瘸蝉,你又会怎么想?
(二)苏格拉底被这一幕悲剧震撼了,同是经历蜕变的蝉的幼虫,那些经过自己蜕变的虫都变成了美丽的真正的蝉,而经过苏格拉底帮助的虫却变成了瘸蝉,想想我们身边的生活,你有没有遇到过,或者看到过类似的事情?
(三)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可从多方面来考虑。
(出示课件)
(四)总结:同学们从《瘸蝉》这个故事中明白了很多的道理,受到了很多的启示,相信同学们以后不会和苏格拉底犯同样的错误。
四、换位思考,课外拓展。
导入:丑陋的幼虫经过痛苦的煎熬,变成了美丽的、真正的蝉,他们完美的演绎了一个“金蝉脱壳”的故事,而经过苏格拉底帮助的虫儿却变成了一只瘸蝉,假如你就是那只瘸蝉,那只缩着翅膀瘸着腿走路的蝉,面对好心的苏格拉底,面对拥有美丽翅膀的同伴们,面对所有成长中的生命,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呢?(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
)
课件出示:
我就是那只瘸蝉
我想对好心的苏格拉底说_______
我想对美丽的同伴说___________
我想对成长中的所有生命说
___________________ __
我想对生命中所有的呵护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 _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一)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二)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就如同蝉的蜕变过程一样漫长而痛苦,每一次的成长都要经历挫折、付出汗水。
我们不能指望他人的帮助与怜悯,只有拼尽全力穿透命运设置的重重险阻,我们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愿你们都能够拥有一双奋飞的翅膀,去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13* 四个人和一只箱子
教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单元:启智于身边
板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个故事讲四个在丛林中探险的人,为了实现一个承诺而历尽艰辛、团结一致,最终走出丛林获得生存的故事。
本文思路明晰,情节引人入胜。
以一只箱子为线索,贯穿始终。
本文在布局谋篇上采用倒叙的手法。
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避免了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瘦骨嶙峋、精疲力竭、噩梦、逆境、鞭策、溘然长逝”等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
2. 学习倒叙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懂得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必胜的信念才是克服困难的无价之宝。
重难点分析: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懂得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必胜的信念才是克服困难的无价之宝,也是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法有个大致的了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交箱子——做承诺——艰难跋涉——走出丛林”的行文线索。
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条理之后,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读自悟。
学生默读课文,出示中心话题,学生带着问题边思考边阅读,并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或心灵为之一震的句子,让学生在书的空白处旁注自己的感受,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引入新课。
(一)导入:四个人在丛林里蹒跚地走着。
他们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
一只沉重的箱子似乎是一根无形的鞭子,撵着他们拼命向前,直到精疲力竭为止。
这是为什么呢?
(二)请听课文朗读录音《四个人和一只箱子》。
(播放课文录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语句。
划出生字新词,并想办法理解。
(二)组内读文,并交流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三)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四)指名朗读课文。
其他学生注意听读,评议。
(五)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六)再读课文,试着理清课文的行文线索?
行文线索:交箱子——做承诺——艰难跋涉——走出丛林(出示课件)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一)课件出示阅读提示:是什么原因使这四个人走出了丛林,获得了成功?从中能体会出格拉夫是个什么样的人?带着问题边默读课文边思考,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在书的空白处批注自己的感受。
(二)集体交流,预设的感悟点有:
1.这四个人遵守诺言、团结协作。
(1)从“我们一定要把格拉夫的箱子搬出去”,“他是个好人,我们答应过他。
”这两个句子中能感受到他们所以能走出丛林的原因是为了遵守诺言。
(出示课件)(2)四个人在丛林里蹒跚地走着。
他们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
一只沉重的箱子似乎是一根无形的鞭子,撵着他们拼命向前,直到精疲力竭为止。
(出示课件)
①理解“蹒跚地走着、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这几个词。
②想象他们历尽艰辛后狼狈不堪的形象,体会他们探险旅途的艰辛。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③从“撵”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四个人的语言表明了他们信守诺言的坚定信念。
①启发学生想象:他们在途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如果没有箱子,结果会怎样?
②引导学生抓住第7和第19段自然段感悟。
(4)当他们不愿继续向前迈步时,它牵制他们的身体,鞭策他们的精神;当他
们想要各奔东西时,它把他们紧紧地拴在一起。
(出示课件)
(5)在那里,许多迷了路的孤身旅人现在只剩下一堆堆白骨。
(出示课件)(6)那股使他们四个人为了遵守诺言而努力奋斗的力量,而四个人之所以能够团结在一起,仅仅是因为他们共同承担着一项义务。
(出示课件)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箱子的凝聚力,也就是信守诺言的信念。
2.他们是为了得到丰厚的报酬。
(1)格拉夫接着命令道,“我要你们都向我保证,在把箱子安全地送到目的地以前决不离开它。
地址在箱子上,如果你们把它交给我的朋友唐纳教授,你们将会得到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
我能保证你们得到丰厚的报酬。
”(出示课件)(2)像这种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前面,然后再从事情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叫做倒叙。
(出示课件)3.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
(1)当他们最终打开箱子时,他们发现箱子里装的是什么?格拉夫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你能理解他的做法吗?从中能体会到格拉夫是个怎样的人?
(2)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体会着反复读19自然段。
(出示课件)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一)这只箱子里装的仅仅是石头吗?还有什么?
(二)你在这篇课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推荐阅读,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
(一)课外阅读有关信守诺言、意志品质的文章。
并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在小本本上。
(二)推荐文章:《成功始于一个信念》、《犟龟》
14 白杨
教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单元:启智于身边
板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
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心愿。
本文最突出的写法是借物喻人,也叫托物言志。
文章以树喻人,即以白杨树喻边疆建设者,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的高尚情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会写田字格里的两个生字,领悟“茫茫、戈壁、浑黄一体、清晰、高大挺秀、分辩、沉思、新疆”等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 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2. 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重难点分析: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是本课教学重点。
在阅读时,引导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杨为线索,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
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
精神。
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渲染氛围。
(一)播放阎维文演唱的《小白杨》,在优美的旋律中导入:同学们,歌曲中唱到了什么?
(二)今天我们就随着文中的父子三人“坐上”通往新疆的列车,到茫茫戈壁去欣赏白杨。
(三)板书课题:白杨。
(四)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出示课件)
(五)听课文录音。
(播放《白杨》录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遇到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描绘大戈壁和生长在那里的白杨的;把爸爸谈论白杨的话画下来,试着自己理解。
(二)解决学生在读中出现的字词问题。
(三)指导生字书写,教师在田字格里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
(四)指名读课文。
(五)交流作者描绘大戈壁和白杨的句子。
(六)交流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疑问?
(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观看视频,感知白杨树的形象美。
(一)(出示视频)茫茫戈壁,铁路沿线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
(二)尝试说说大戈壁上白杨树的形象。
(三)播放课件,再现白杨的生长环境。
(出示视频戈壁风光)
(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体会大戈壁的苍茫荒凉和白杨树的高大挺拔。
二、重点品读,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一)(投影出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1)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2)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
(3)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二)学生自由品读后逐句交流:先读,再说说为什么这么读?(通过读读议议感悟白杨树的品格:高大挺拔、适应性强、坚强不屈)
(三)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把白杨树的品格美和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三、再次研读,领悟建设者的人格美。
(一)导入: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二)出示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填补出“三个不知道”。
引导读孩子们知道的内容,再推想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不知道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
)
(三)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分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爸爸妈妈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