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_牛顿第二定律习题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牛顿第二定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4.独立性:F 合产生的 a 是物体的合加速度,x 方向的合力产生 x 方向的加速度,y 方向的合力产生 y 方向的加速度.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式为 Fx=max,Fy =may.
(简要写出围绕所要研究的主题搜集的课堂教学 信息,并简要反思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背景下,课程教学 课例研究综 要怎么转变才能更好实现育人目标?) 述
课中等方面工作的改变,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 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具有矢量性、瞬时性、同体性、独立性等几个特点,引 导学生总结:
1.矢量性.物体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所受合外力 的方向永远相同,时刻相同,合外力的方向即为加速度 的方向.
2.瞬时性.加速度矢量与合外力矢量之间的正比 关系具有瞬时性,即某时刻的合外力对应着某时刻的加 速度,所以它适合解决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力和 运动关系的问题.同时还表明物体只要一受到合外力作 用,物体立即产生加速度;合外力消失,加速度也立即 消失.
发挥自己的最大体能,以获得最大的加速度,在最短的
时间内达到最大的运动速度.我们学习了本节内容后就
会知道,运动员是怎样获得最大加速度的.
(复习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上节课做实验的过程,引起学生的 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再一次体会成功的喜悦, 并讨论上节课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问题:当物体所受的力和物体的质量都发生变化 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质量之间存在怎 样的关系呢? 推进新课 一、牛顿第二定律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带着以下几 个问题阅读课本 74~75 页的内容: 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怎样表述的? 2.它的比例式如何表示,式中各符号表示什么? 3.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其中力的单位“牛 顿”是怎样定义的? 学生用 3~5 分钟阅读结束后,让学生回答以上几 个问题: 明确: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 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2.比例式:a∝或者 F∝ma 或者写成等式 F=kma. 式中 a 表示物体的加速度,F 表示物体所受的力, m 表示物体的质量,k 是比例系数.
高中物理_《牛顿第二定律》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牛顿第二定律》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熟练记忆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2、通过基本题目加深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理解;3、通过求解加速度的典型题目训练加速度求解过程,解决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础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题目来强化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增强理解能力。
2、通过求解加速度的计算强化分析推理能力,同类题目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问题全面思考的教育。
2、体会举一反三的思维乐趣,体会成功理解问题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加速度求解问题。
★教学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加速度求解问题。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教师活动】对课后要求的预习作业进行提问【学生活动】回答教师提问1、内容:2、表达式:3、单位:1N= ,统一用单位制。
4、矢量性:与方向总是相同的。
5、同时性: 与总是同生同灭同变化。
二、基础知识落实【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两分钟,六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回答一个基础题目。
【教师活动】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点拨。
1、在力学单位制中,下面哪些单位是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A、NB、kgC、m/sD、s2、物体在合外力F的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为a,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无论速度方向如何变化,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总是与合外力方向相同B、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总是跟运动方向相同C、加速度与合力的关系是瞬时对应关系,即a与F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D、同一物体速度变化越大,受到的合外力也越大3、物体受到下列几组共点力的作用,其中一定能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共点力是()A、1N 、3N、5N;B、2N、4N、6N; C 、3N、4N、5N;D、4N、6N、8N4、如图所示,质量为m=10 kg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向左运动,物体与水平面间动摩擦因数为0.2,与此同时物体受到一个水平向右的推力F=20N的作用,则物体产生的加速度是()A.零B.4m/s2,水平向右C.2 m/s2,水平向左D.2 m/s2,水平向右5、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受到一个方向不变,大小从某一数值逐渐变小的外力作用时,木块将作()A.匀减速运动B.匀加速运动C.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运动D.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变加速运动6、某物体在力F1的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是2m/s2, 在力F2的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是3m/s2。
高中物理_3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3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2min)提问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强调力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共同回答,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进一步提问,什么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回顾前面加速度的定义式,师生共同总结出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3min)演示实验:定性探究加速度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展开课本,手拿着封面页,其它页自然下垂,用一定的力度吹下垂页。
然后手拿着其它页,用相同的力度吹封面页,提示学生观察那种情况加速度大,加速度同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学生容易联想到质量越小,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所以加速度和物体质量有关。
教师再演示,用不同的力度吹相同的下垂页,提示学生观察哪种情况加速度大,加速度同什么因素有关?这个例子使学生认识到改变物体原有状态是和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有关的。
提出疑问:加速度和力、质量到底有什么关系呢?2.实验设计和进行试验(7min)我将先介绍研究三个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保持m不变,研究a与F的关系;保持F不变,研究a与m的关系。
探究一:a与F的关系问题一:让小车做匀加速在所挂的钩码质量远远小于小车质量的前提下,绳的拉力近似等于所挂钩码的重力,m<<m车通过改变所挂钩码的重力来改变小车所受的拉力< bdsfid="85" p=""></m车通过改变所挂钩码的重力来改变小车所受的拉力<>轨道存在摩擦,怎么克服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教师启发学生:如果将轨道略微倾斜,会怎么样?教师板画,平衡摩擦力受力图,引导学生得出重力下滑分力平衡摩擦力。
教师讲解:控制两辆小车同时启动和停止,加速度的比较是依据位移公式:221at S =,当t 相同时有:2121S S a a =师生一起共同设计实验步骤:研究a 与F 的关系,第一步:让两车有相同的质量,两车挂不同的钩码,分别放在各自的轨道上。
高中物理_一轮复习牛顿第二定律两类动力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2牛顿第二定律两类动力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熟悉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知识和单位制2. 加深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3. 熟练掌握瞬间加速度的求解规律和技巧.4. 规范熟练求解两类动力学问题,逐步提高分析解决复杂两类动力学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利用导学案设计基础知识填空让学生自主回顾基础知识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让学生解答,充分发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前自主梳理知识点一、牛顿第二定律单位制1.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_____,跟物体的质量成____。
加速度的方向与________方向相同。
(2)表达式:(3)适用范围①只适用于______参考系(相对地面静止或_____运动的参考系)。
②只适用于______物体(相对于分子、原子)、______运动(远小于光速)的情况。
2.单位制(1)单位制: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2)基本单位:___________的单位。
力学中的基本量有三个,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它们的国际单位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
(3)导出单位:由_______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
对点练习1.以下单位是基本单位的有()是国际单位制的导出单位的有()①kg ②g ③m ④km ⑤s ⑥h ⑦m/s ⑧km/h ⑨N教师点拨学生回顾理清两类动力学的求解思路,通过考点突破一、考点突破二、考点突破三由浅入深,逐步加深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和培养学生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教师点拨,学生解答进行思维展示,暴露学习中知识理解的的错点、盲点、易混点,从而达到一轮复习的效果。
知识点二、两类动力学问题两类问题求解思路考点突破(一) 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1.牛顿第二定律的五个特性①因果性----- ②统一性 ---③矢量性------ ④瞬间性----⑤独立性-----2.合力、加速度、速度之间的决定关系对点练习1、(多选)下列关于速度、加速度、合外力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速度越大,则加速度越大,所受的合外力也越大B.物体的速度为0,则加速度为0,所受的合外力也为0C.物体的速度为0,但加速度可能很大,所受的合外力也可能很大D.物体的速度很大,但加速度可能为0,所受的合外力也可能为0 2、如图,顶端固定着小球的直杆固定在小车上,当小车向右做匀加速运动时,球所受合外力的方向沿图中的( )A.OA方向B.OB方向C.OC方向D.OD方向考点突破(二)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瞬间加速度两模型规律求解关键对点练习3、两个质量均为m的小球用轻质弹簧和轻绳连接,处于平衡状态,如右图所示。
高中物理_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牛顿第二定律应用教学设计高中物理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受力分析、运动规律的描述以及力和运动关系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易于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通过例题的求解归纳求解思路的学习方法已经比较适应。
在通过实验寻找力、加速度、质量三者关系的时候,已经有过科学探究的经历。
但是,学生从实际问题情景中抽象物理学科模型的能力还不强,尚不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教学策略、教学资源讲练结合、小组讨论、多媒体课件、学案五、思维导图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一:复习旧知识:(1)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3)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是什么?回忆、回答,参与评价其他同学的回答复习旧知识建立知识体系,为应用牛顿运动定牛顿第二定律应用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受力分析、运动规律的描述以及力和运动关系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易于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通过例题的求解归纳求解思路的学习方法已经比较适应。
在通过实验寻找力、加速度、质量三者关系的时候,已经有过科学探究的经历。
由于本单元对分析、综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很高,不少同学在此感到困惑,疑难较多,主要反映在学生从实际问题情景中抽象物理学科模型的能力还不强,尚不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物理过程的分析上,对一些典型的应用题型,如皮带传动问题、斜面上的物体运动问题等,学生缺乏针对性训练,更缺少理性的思考和总结。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它是连接力与运动的桥梁。
通过本节课专题的训练,学生能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巩固了运动学的相关知识。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重要的是分析过程、建立图景,抓住运动情况、受力情况和初始条件,依据定律列方程求解.但学生往往存在重结论、轻过程,习惯于套公式得结果,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建立思路、掌握方法是难点。
高中物理_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力学的综合思维和能力;要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让学生逐步体会,已知物体受力信息时,可以求解运动结果;已知运动形式,可以通过求解合力,进而全面的受力分析,强化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解,提高物理思维和综合能力。
二、学科核心素养物理学科的德育目标是在教学中培养、建立物理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本节课内容。
1、物理观念: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生活中具体实例,强化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建立物质是运动的观念。
2、科学探究:通过对酒驾问题的分析和计算,培养科学探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同时增强安全意识。
3、科学思维:通过无人机、儿童车、刹车问题等,引导学生从受力的角度分析运动,从运动的角度分析受力情况,提高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解。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观看《牛顿开挂的人生》培养学生时代实名,对国家建设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内容即是重点也是难点1、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方法。
2、明确加速度是联系力和运动的纽带。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掌握得很好,但牛顿第二定律是首次接触。
在本册书前面部分,学生积累了直线运动、受力分析、共点力平衡、牛顿运动定律等有关知识,为本节做好了充分准备。
本节课综合程度高、难度大,在高考的占比大,因此教学中要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思维,同时要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
五、设计思路通过对生活中不同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建模型的能力,强化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和使用,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物质观、国家使命感。
六、教学环节《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掌握得很好,但牛顿第二定律是首次接触。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在教学中,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课堂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
进行规律教学时,如何做好实验,并使学生从这个实验中得到一个客观感性的认识对于加深他们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有帮助的。
高一物理课本第六章“牛顿第二定律”,设计的实验是间接地通过比较位移得出加速度和作用力以及质量的关系。
本人以为,用一个大夹子控制两辆小车的运动时间,从而比较它们在相同时间里的位移达到比较加速度的方法学生不是很能接受,容易模糊本次实验的目的。
不妨可以通过学生活动,直接得出加速度和作用力以及质量的关系。
教学设计与反思如下:
Ⅰ教学设计
1.1以本为本,制订教学方针
现行大纲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要求是B级,本人制定了如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定律的确切含义。
3.知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知道物理由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高中物理_必修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实验结果,推出a、F、m三者间关系,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力的单位N的定义。
2、理解在多个力作用下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初步掌握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方法及步骤,在具体运用中能注意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矢量性。
3、使学生学会并掌握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物理量间关系,以及通过等效观点来求解问题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个探究和观察推理到的事实,培养学生学会总结一般性规律的方法。
2、通过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计算解决相应题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与归纳总结,使学生能够领略物理方法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公式和含义;难点:1、a与F的瞬时对应性;2、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教师引导与学生分组探究、归纳总结相结合。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牛顿第二定律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物理中和高中物理前面的章节中已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知识,这些都为本节学习准备了知识基础;尤其在第二节已经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了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的结论,给学生以最基本的感性认识,学生不难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内容。
但在加速度的方向上,学生不一定理解,应从矢量上进一步解释,使学生对于牛顿第二定律更深入理解,能全面掌握,即理解每个物理量和公式的内涵和外延。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学生在第三章中已经学习了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即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内容: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F=ma (F 、m 、a 均取国际单位时,k=1) 注意:F 与a 的瞬时对应性——同时性与同向性 应用: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a等于0的情况,所以当学习a不等于0时,学生就有了参考和进一步体会,对该部分理解起来应该不难,但题型是千变万化的,习题课上还需进一步强化。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牛顿第二定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作用。
实验结论的数学处理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 教学过程
的科学观念,和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呢能力。
课例研究综
在晚清时期,我国就提出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政
述
策,直到今天。所以学习是为了实现国家价值和人生价
值,在教学中要体现国家情怀和价值情怀。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ຫໍສະໝຸດ 学科高中物理教学课例名
《牛顿第二定律》
称
本节教材放在运动学,力学之后。前面的课程对物
体运动规律,和力的概念,力的合成分解,受力分析等 教材分析
做了安排,在这两大模块基础上进入牛顿第二定律的课
程。
1.能准确描述牛顿第二定律。
2.知道牛顿第二定律是针对质点的使用,因此关系 教学目标
式中的 F 应该是质点所受的合力。
3.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处理简单的问题。
学生学习能
学生对力学分析比较模糊,同时学生基础较弱,数
力分析 学能力与物理知识不对应。
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相关量的比例关系,在根据数
教学策略选 学知识对相关比例关系尽心处理。因为数学对于物理学
择与设计 是物理学的表现形式,数学对于物理理解起到很重要的
高中物理_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新课教学为1kg的物体产生1 m/s2的加速度的力就是力的一个单位大小,其数值为1 kg·m/s2,后人为了纪念牛顿,把kg·m/s2称作牛顿,用符号N表示,即1N=1 kg·m/s2.师:请看学案探究活动一:光滑水平面上静止一质量为m=1kg的物体,水平力F=1N作用后刚好使其产生大小为a=1m/s2的加速度,由公式F=km a,k等于什么?在国际单位制中k=1 ,刚才的公式就变成了:F=m a教师板书:F=m a师:如果三个量不统一用国际单位制,k还等于1吗?三、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师:我们来看一看等式中各个物理量分别是什么?师:F、m、a都是对同一物体而言的,这就是说牛顿第二定律具有同体性。
教师板书:1、同体性师:公式中的力F为物体所受合外力,教师板书:F合=ma师:对于一个确定质量的物体,当他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加速度为多少?师:当合外力为定值时加速度是否也为定值?师:当物体所受合外力变化时加速度是否也随之变化?师:也就是说牛顿第二定律指明了一个因果关系,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只要物体所受的合力不为0,物体就具有加速度;教师板书:2、因果性师:我们还可以看到加速度与合外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是瞬时对应关系。
教师板书:3、瞬时性师:另外,,公式中的F合、a 都是矢量,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由F=km a变形得,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不一定。
生:思考并回答问题F是物体所受合外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加速度也为零加速度也是定值当物体所受合外力变化是加速度是否也随之变化。
通过探究活动突破难点问题让学生理解变量转换的思想和方法。
有了前面的学习,为了体现课改理念:教师是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所以该部分是师生共同完成。
新课教学F合=ma是一个矢量式.物体的加速度方向由它受的合力方向决定,且总与合力的方向相同教师板书:4、矢量性播放图片1“歼10B”师:矢量推进喷管可以改变推力方向,从而改变飞机加速度的方向,大幅度提高了飞机的机动能力师:请看学案探究活动二:从牛顿第二定律我们知道,无论怎样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我们用力提一个很重的箱子,却提不动它。
高中物理_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复习课)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的概念,但是受已有思维和经验水平的影响,容易在超重和失重的理解上存在认知误区;学生已经复习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但是对于加速度和力的瞬时性对应关系的理解上不够深刻;弹力能否突变的两种模型是本次复习的难点,需要教师运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
二、教学目标物理观念:能准确表述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的概念;掌握两种模型——弹簧弹力不能突变,轻绳弹力可以突变;理解加速度与力的瞬时对应关系,完善力与运动的物理观念。
科学思维:能正确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从现象观察和理论分析两个层面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进行科学推理,构建解决问题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解决真实情境问题。
科学探究:对于无法直接通过肉眼观察而获得的信息,培养学生学会使用科技手段和方法(利用智能手机慢动作拍摄视频和播放)来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解释和交流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借助科技手段展现物体瞬时运动过程,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得出结论以及实事求是、关注生活、关注实际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教学难点:弹力能否突变的两种模型四、教学方法项目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讲授法五、教学准备钩码2个、细线若干、弹簧1个、智能手机、彩虹弹簧圈、多媒体教学材料、教学课件、学案等。
六、教学过程课前:学生需要自主复习、完成学案,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并保留实验过程视频。
课堂:任务一:超重和失重问题由学生小组上台完成课件中的问题,问题如下:1.什么是超重现象?什么是失重现象?什么是完全失重现象?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a向上。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a向下。
完全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现象,加速度a=g。
高中物理_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1课时例题讲解例题1:某质量为1100kg的汽车在平直的公路面试车,当达到100km/h的速度时关闭发动机,经过70s停下来,汽车受到的阻力是多大?重新起步加速时牵引力为2000N,产生的加速度应为多大?假设试车过程中汽车受到的阻力不变。
(1)分析:第一阶段:第二阶段:(2)解:在试车的第一阶段,加速度为tvtv1a-=-=汽车受到的阻力为1110027.8/F=m43770mv kg m sa Nt s⨯=-=-=-阻负号表示阻力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反。
在重新起步并加速后,汽车除了受到上述阻力外,还受到牵引力F,汽车所受到的合力为F合=2000N–437N=1563N同学们分析两种情况下汽车分别受哪些力的作用?讨论:公式tvvt0a-=和mFa=都可以用来计算加速度,这两条式子哪一条是量度式?哪一条是决定式?力、加速度、速度和速度变化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总结:(1)tvvt0a-=为定义式,可以通过计算速度的变化率来计算加速度。
(2)mFa=为决定式,揭示了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及影响物体加速例题讲解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汽车的加速度a22221563./1.42 1.42 1.42/m1100F N N kg m sa m skg kg kg=====合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
例题2:一个物体,质量是2kg,受到互成1200角的两个力F1和F2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都是10N,这个物体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大?(1)通过下面简单的解法设疑。
如图,因为 F1=F2=10N,F1、F2的夹角1200,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有:F合=F1=F2=10N2105m/m2F Na skg===合(2)引导学生参考课本例题解法(如何运用正交分解法,把F1、F2分解合成求合力)度的因素。
可以用产生加速度的力跟质量的比值来计算。
请同学到黑板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合力。
60o60oF1F2F合=F1=F2例题讲解问:为什么例题中,比较复杂地先把F 2沿x 轴,y 轴分解再合成求合力呢?通过下面的例题,说明正交分解法的重要例: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受到一个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F 1一个与水平方向成β角F 2作用,如图,并且F 1不等于F 2 ,求物体在水平方向产生的加速度为多大?解:用正交分解法把F 1 ,F 2分解,如图:指出:这一种沿x 轴,y 轴分解合成的方法,我们叫做正交分解法,在解决力的分解合成时,正交分解法非常重要。
高中物理_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会用来解决有关平衡问题。
2.知道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
【教学重点】1.会用合成法和正交分解法解决共点力的平衡问题。
2.会分析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会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失重加速度的方向特点,并能分析和说明一些简单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课前候课阶段:播放“石头平衡术”课堂引入:实例引入二力平衡、三力平衡、四力平衡、多力平衡。
二、新课教学1、共点力的平衡条件①对吊灯进行受力分析,回顾二力平衡的模型。
②学生讲解课前小练的内容如图所示,电灯悬挂于天花板和墙壁之间,已知绳子为轻绳,电灯的质量为m,OA绳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是Θ,试求OA绳与OB绳之间的拉力。
方法一:合成法老师点评:合成法实际上是将三力平衡转化成了二力平衡。
拓展:一个物体在多个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那么(N-1)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N个力等大反向。
方法二:正交分解法老师点评:复习正交分解的解题步骤;正交分解法实际上是将三力平衡转化成了两个方向上的二力平衡。
③拓展:三角形的斜拉结构:升旗广场的三角形结构、大吊车、三塔式斜拉桥。
提问:根据计算的结果,斜拉桥的桥塔应该越高越好还是越低越好。
超重失重引入:现在,电梯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必不可少了,你来回想一下,当你乘坐电梯上楼,电梯刚启动的时候,你的脚有什么感觉?电梯下降的时候呢?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
分组实验:模拟电梯实验实验一、体重秤实验实验二、台秤实验实验三、弹簧秤实验实验要求:观察物体的上升和下降过程,物体的重力与拉力或者压力的大小关系,并完善实验报告的内容。
(实验报告见附件)展示一下三个小组的实验报告内容。
第一个实验,起立阶段,也就是上升阶段:F>G,F<G下蹲阶段,也就是下降阶段:F<G,F>G,第二个实验,上升阶段F>G,F<G,下降阶段F<G,F>G,第三个实验,上升阶段F>G,F<G,下降阶段F<G,F>G。
高中物理_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4.3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准确表述牛顿第二定律。
(2)能根据对1N的定义,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关系式是如何从F=kma变成F=ma的。
(3)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动力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推导和理解。
★教学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教学方法(1)复习回顾,创设情景,归纳总结。
(2)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复习、回顾:同学们上节课在实验室做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用到了什么实验方法?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了什么结论?下面先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a-F和 a-1/m图象。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思考讨论、画图。
点评:通过学生的讨论,复习回顾上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讲解(一)、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推导教师活动:同学们利用现已掌握的知识,阅读教材分析讨论完成下面的问题。
l.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应该怎样表述?2.F=kma是怎么得到的?3.F=kma是如何变成F=ma的?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如何定义的?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分析相关问题,自主解答。
教师活动:总结,补充。
教师活动:当物体受到一个力作用的时候,F就表示那一个力,但是大部分物体是受多个力的,那么F就表示多个力的合力,即:F合=ma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又将如何表述?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教师总结: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课堂上同学们对相关习题的反应来看,整体掌握的还可以。
但是也从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比如说,受力分析不规范,受力分析的时候力之间混淆的情况时有发生。
有些学生对运动过程的分析也存在一些小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引导梳理,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同时对容易出现问题的几个地方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
牛顿第二定律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受力分析的学习学生对运动和力都有了一个大概的理解和认识。
特别是在学习力学那部分的时候初步感受到了高中物理的难度。
应该说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高中物理难度有点大,但也很神奇,方法很灵活。
其实难就难在灵活上。
对于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首先能给学生带来一些新奇感。
原来运动和力也能联系到一起啊!对于这个问题是他们原先从来都没想过得。
利用学生的这点好奇心,尽快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二定律。
其次在练习使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与运动和力相联系。
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运动学和力学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课堂上同学们对相关习题的反应来看,整体掌握的还可以。
但是也从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比如说,受力分析不规范,受力分析的时候力之间混淆的情况时有发生。
有些学生对运动过程的分析也存在一些小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引导梳理,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同时对容易出现问题的几个地方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
牛顿第二定律教材分析
整个必修一与其说是学知识不如说是学方法。
从知识结构上来说,大致分为三大部分,(1)运动、(2)力、(3)牛顿运动定律。
因为这些都是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的,这些都是研究后面物理问题工具。
而牛顿第二定律更是这些工具中更重要、更好用的一个。
从教材层面来说,牛顿第二带来又像是对整个必修一的一个总结。
因为它把前两部分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
可以说牛顿第二定律是整个必修一定灵魂。
牛顿第二定律评测练习
1.A、B两物体以相同的初速度滑到同一粗糙水平面上,若两物体的质量m A>m B,两物体与粗糙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则两物体能滑行的最大距离x A与x B相比为()
A .x A =x
B B .x A >x B
C .x A <x B
D .不能确定
2.如图,已知物块与水平地面间动摩擦因数μ=0.2,由静止施加10N 水平拉力时,物块加速度为8 m/s 2。
要使静止的物块获得16 m/s 2,需要对物块施加多大的水平拉力?
A .12N
B .18N
C .20N
D .22N
3.沿水平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车厢中,悬挂小球的悬线偏离竖直方向的夹角θ=37°,小球和车厢相对静止,小球的质量为1 kg(sin 37°=0.6,cos 37°=0.8,取g =10 m/s 2).求:绳子的拉力。
4.如图,已知质量为m 的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斜面倾角为θ。
求物块沿斜面下滑时的加速度。
牛顿第二定律课后反思
由于是视频录制课,虽然从教接近20年了,上课的时候还是难免有些紧张。
总体感觉不如平时上课那么从容。
这节课采用了小台阶低坡度,步步推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
从课堂学生的反应情况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在学生实际处理相关问题的时候也暴露处理一些问题。
明显的看出有的学生在受力分析方面有欠缺,有的同学在运动过程分析方面有不足。
学新带旧,事实证明效果也很好。
比专门的去硬补前面的东西要强的多。
关键是在用的时候去补效率明显要高很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总结经验,以期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θ F m
牛顿第二定律课标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在新课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牛顿第二定律是联系力学和运动学的中间纽带。
是它把运动和力有机的联系到了一起。
其次牛顿第二定律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个基本方法,是领跑力学的三驾马车之一。
很多问题离开牛顿第二定律就无法解决。
它在力学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牛顿第二定律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个非常好用的工具,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会了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会给后面的物理学习带来很大的方便。
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带着学生熟悉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流程。
引导学生尽快掌握牛顿第二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