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课程讲义(给学生)
居住区规划设计教案详细
![居住区规划设计教案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de791d4c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a7.png)
居住区规划设计教案详细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1.1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概念与意义1.2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与目标1.3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1.4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布局2.1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基本类型2.2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2.3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设计方法与步骤2.4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案例分析第三章: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3.1 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的基本要求3.2 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的设计原则3.3 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的布局形式3.4 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的案例分析第四章:居住区绿地系统规划4.1 居住区绿地系统规划的意义与要求4.2 居住区绿地系统规划的设计原则4.3 居住区绿地系统规划的布局形式4.4 居住区绿地系统规划的案例分析第五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5.1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概念与要求5.2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设计原则5.3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布局形式5.4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案例分析第六章:居住区规划设计与生态环境6.1 生态环境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6.2 居住区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6.3 居住区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实践方法6.4 居住区生态规划案例分析第七章:居住区规划设计与建筑风格7.1 建筑风格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7.2 居住区建筑风格规划的基本原则7.3 居住区建筑风格规划的设计方法7.4 居住区建筑风格规划案例分析第八章:居住区规划设计与人文关怀8.1 人文关怀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8.2 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人文原则8.3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人文实践方法8.4 居住区规划设计人文案例分析第九章:居住区规划设计与技术创新9.1 技术创新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9.2 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技术创新的应用9.3 居住区规划设计技术创新的未来趋势9.4 居住区规划设计技术创新案例分析第十章: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评价与改进10.1 居住区规划设计评价的标准与方法10.2 居住区规划设计评价的实践案例10.3 居住区规划设计改进的策略与措施10.4 居住区规划设计改进的案例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概念与意义解析:本环节需要重点关注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定义、作用以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居住区规划设计》授课计划
![《居住区规划设计》授课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b6a5c7a0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a7.png)
《居住区规划设计》授课计划一、课程简介《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涉及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环境设计等多个领域。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居住区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为将来从事居住区规划设计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理,包括居住区规模、功能分区、交通组织、景观设计等方面;2. 学会运用相关软件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包括AutoCAD、SketchUp、Revit等;3. 了解居住区规划的最新发展趋势,提高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1. 理论部分(约40课时)居住区规划概述(1课时)居住区规模与布局(2课时)功能分区与交通组织(3课时)景观设计(4课时)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3课时)最新发展趋势(2课时)2. 实践部分(约20课时)首先,老师将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要求学生进行分析并给出设计方案。
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相关软件进行建模和渲染。
其次,学生将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各自的设计思路和经验。
最后,学生将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汇报和修改,以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
同时,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实际案例和相关图片,以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
此外,还将邀请业内专家进行讲座和分享,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五、评估方式与成绩评定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将根据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因素综合评定。
期末考试将采用实际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主要考察学生对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和实践的掌握程度。
最终成绩将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综合比例来确定。
六、课程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全面掌握居住区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学会运用相关软件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
同时,学生将了解居住区规划的最新发展趋势,提高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
《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776cc41852458fb770b56b4.png)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20212 学分:6 总学时:102居住区规划设计 020212 (a)总学时:51 大纲执笔人:姚栋大纲审核人: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本课程属于建筑学本科专业基础课,课程目的在于培养与提升学生的专业基本知识,尤其是与居住区规划和住宅建筑设计相关的技能。
二、课程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保证学生初步掌握居住区规划、住宅建筑设计、团队组织等三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1.城市居住区详细规划的基本教学要求包括两个方面,即理解并落实相关规范、规划指标等技术要求(包含容积率和建筑面积、退界、间距、朝向和日照、道路组织和分级、停车、绿化、消防、套型,以及空间布局与用地平衡等10个知识点);以及掌握并运用规划结构、功能布局、空间组织、景观要素等设计技能。
2.2.住宅建筑设计的基本教学要求由基础技能与实验性设计的两个环节组成。
基础技能包括掌握公共住宅建筑设计的基本要点,了解住宅建筑与街区的历史演变、类型发展、地区规范、功能要素、空间形态、建筑防火和绿色节能等方面的要求,具备应对综合问题的设计能力。
实验性设计则强调在对现实批判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思考与设计能力,对大量性的住宅设计课题提出实验性的解决方案。
2.3.团队组织作为本课程基本要求,不仅取决于建筑学本科设计基础课序列中第一个团队成果的性质,也取决于居住区规划的工作方式。
在教学中应强调团队合作设计的组织与协调,提高田野调查、程序规划、模型制作、汇报交流与成果表达等五个环节中的团队组织与合作能力。
并通过团队合作启发学生对于社会性问题的关注,尝试从专业视角对社会议题做出反馈。
三、课程基本内容课程的设计主题为特定城市地块的居住区规划与住宅单体建筑设计,相应形成两个教学单元,第一个规划教学单元由小组团队合作完成,后一个住宅单体建筑设计单元由个人完成。
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居住区原理讲授、基地参观、调研与资料收集、规划设计、建筑单体设计、材料与细部深化与公开讲评等教学环节。
居住区课程设计
![居住区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4e0e47d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ea.png)
居住区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居住区规划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居住区规划和设计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居住区的定义、分类和发展历程;(2)掌握居住区的规模、形态、结构和布局;(3)熟悉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绿化景观和交通系统;(4)了解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流程。
2.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居住区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2)能够运用规划设计原理和方法,完成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方案;(3)能够运用项目管理方法,对居住区的建设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居住区的热爱和责任感;(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3)培养学生创新、求实、进取的职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居住区的概念和分类;2.居住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居住区的规模、形态、结构和布局;4.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绿化景观和交通系统;5.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流程;6.居住区的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居住区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居住区的规划和设计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讨论法:学生就居住区的规划和设计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4.实验法:学生进行居住区的规划和设计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居住区规划和设计教材;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居住区规划和设计参考书籍;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教案和视频资料,以直观展示居住区的规划和设计过程;4.实验设备:提供必要的绘图工具和计算机设备,以便学生进行居住区的规划和设计实践。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课件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a75ea65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b3.png)
04 居住区环境设计
绿化环境设计
绿化覆盖率
确保居住区内绿地面积足够,提 高居住环境的绿化覆盖率,为居 民提供清新的空气和宜人的休闲
场所。
植物种类选择
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 适宜的植物种类,包括乔木、灌木 、花卉等,以丰富绿化层次和色彩 。
绿化布局
合理规划绿化布局,将公共绿地、 宅旁绿地、道路绿化等有机结合, 形成完整的绿化系统。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ppt课件
•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 居住区规划布局设计 • 居住区建筑设计 • 居住区环境设计 • 居住区规划设计实践案例
01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定义与目标
定义
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对城市中住宅 集中区的规划布局、建筑设计、 景观环境等进行综合设计的过程 。
目标
创造宜居、舒适、安全、美丽的 居住环境,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水景环境设计
1 2 3
水景类型
根据居住区的规模和定位,设计不同类型的水景 ,如池塘、溪流、喷泉等,以增加居住区的灵气 和活力。
水质保障
采取有效的水质保障措施,如定期换水、过滤设 备等,确保水景的清洁卫生,为居民提供安全、 舒适的休闲环境。
水景与建筑、环境的融合
将水景与周围的建筑和环境相融合,形成和谐统 一的整体效果,提升居住区的品质。
THANKS 感谢观看
住宅组团布局
总结词
住宅组团布局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社区氛围。
详细描述
住宅组团布局应注重多样性和协调性,以营造宜居的社区环境。在规划住宅组团时,应根据居民的需求和喜好, 设计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住宅,以满足不同家庭和生活方式的需求。同时,住宅组团布局应考虑日照、通风等因素 ,以提高居住的舒适度。
《居住区规划设计》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 (一)
![《居住区规划设计》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 (一)](https://img.taocdn.com/s3/m/ff84584e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3e.png)
《居住区规划设计》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一)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整套配套完整的教学课件对于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至关重要。
下面就从使用效果、内容特点、教学方式三个方面说明《居住区规划设计》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的相关情况。
一、使用效果《居住区规划设计》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从设计初期的基础知识到现场勘察、方案定位及整体规划、具体强化设计以及后期的文献积累、档案整理,无一不涉及。
这一课件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前人的经验及职业素养提升和案例分析、创意思考、设计操作等多个方面,去提升自身对规划设计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实际上,这个全套的教学课件不仅适用于居住区规划设计专业学习者,同时也可供城市规划、环境科学、建筑设计等多个领域的相关人才使用。
二、内容特点1.内容方面《居住区规划设计》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内容丰富、涉及广泛。
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融合了前人的经验总结和现有的科技进展,量身打造出一套有助于全面学习规划设计的教学课件。
从整体到细节,从设计思考到方案展示,再到文献记录,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到了足够的细节,是学习者的权威指南。
2.形式与结构教学课件结构清晰、布局合理,形式多样、图文并茂,通过真实可行的规划案例和设计实践,让学习者通过多角度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相结合进行规划设计思路的应用。
同时,这个全面的教学课件呈现方式清晰、分点分布排序、具有循序渐进的逻辑顺序,让学习者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更具实用价值的知识。
三、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上,教学课件采用零距离网络教学和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学习者自主创新、自主学习和开放学习方式。
学习者可以自由下载相关教学材料、案例和实用工具,参与线上论坛、交流和研讨,深入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可以在进入实验室、实验设计和调研等环节中进行现场指导,传授实用技巧和设计方法,从而形成“面向社会,多元化,实用性强”的教育形态。
综上所述,《居住区规划设计》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是一套非常有价值的教材,它所展现出的全面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可以在越来越需要城市化发展的今天,对于城市规划设计的学习者提供更广泛和更深入的知识储备,从而使规划设计行业的人才实现掌握更专业和更高水平的能力,能够更科学地解决当前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类问题。
《居住区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居住区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2cd730c76eeaeaad0f3300a.png)
《居住区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06303课程名称:居住区规划与设计英文名称:Planning and Design on Urban Residential Areas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8学分:3适用对象: 房地产管理专业三年级学生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建筑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设计与园林艺术二、课程简介通过本课程,学生可以充分了解中国的城市居住区规划与设计的相关知识。
在基础理论的学习基础上,居住区规划与设计中包括的居住区相关土地利用规划、配套设施、建筑、环境等相关规划元素都会用于进行实操训练的过程中。
其中,居住区内的景观设计也将作为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主要对象进行实操训练。
在居住区规划与设计中,学生通过本课程会更全面地考虑人本因素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并了解居住区后期管理与规划设计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充分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知识并能加以运用。
In this course, students could learn the way to plan and design of China`s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Students could be taught by following demands. Designs should be stressed on the concept of viewing urban environment as forming an organic whole.Proper measures should be adopted to study the environment quality control. The land use and supporting facilities in a residential area should meet the planned target.Courtyard planning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with more local features. More attentions should be paid to the study of the changes of living demand. The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should take both the form of layout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livingdemands into consideration. Give consideration to the management work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construction.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该课程实践性较强,通过居住区规划与设计课程的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了解我国住区规划发展历程、国家政策引导对国民住区建设的影响与发展,熟悉中国特色住区规划与设计要点、中国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房地产相关专业知识之间的关联,掌握使用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房地产项目的分析、规划与设计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国经典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
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课程讲义(给学生)
![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课程讲义(给学生)](https://img.taocdn.com/s3/m/caf7c09cf90f76c661371a94.png)
居住区规划设计一. 基本概念(一)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和内容1.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居住区:(1) 泛指不同规模的人类居住生活聚居地;(2) 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所围合的,配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人口约为30000~50000人的生活聚居地,按平均每户3.5人计算约8577户~14280户。
●居住小区:一般指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所围合的,配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物质和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人口约为7000~15000人的生活聚居地,按平均每户3.5人计算约2000户~4280户。
●居住组团:一般指被居住小区级道路分隔的,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人口约为1000~3000人的生活聚居地,约280户~850户。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1)居住区-居住小区的二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为居民经济合理地设计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方便舒适、安全卫生的居住生活环境。
2.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1) 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确定改建、拆迁范围。
(2) 确定居住区规模,即确定居住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
——依据人口数量确定用地大小,如新建厂矿的居住区;——依据用地大小确定合理居住人口数量,如发展中的城市的新居住区开发或旧城改造。
(3) 拟定住宅类型、层数、数量和布置方式。
(4) 拟定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一定数量的允许建造的生产性建筑) 的内容、规模、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包括其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
(5) 拟定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和布置方式。
(6) 拟定公共绿地和体育、休息、游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7) 拟定有关公共配套设施的供给数量、方式、等级和管网布置方案等。
公共配套设施是指:给排水、电气、通讯、煤气、环卫、集中供热等。
(8) 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并进行造价估算。
3. 规划设计的工作阶段规划设计按其具体任务和工作重点不同,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等阶段。
《居住区规划设计》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 (二)
![《居住区规划设计》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 (二)](https://img.taocdn.com/s3/m/4c21f5de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76.png)
《居住区规划设计》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二)- 《居住区规划设计》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介绍- 该课件的主要内容- 该课件的特点和优势- 适用对象和使用方法- 该课件的未来发展方向《居住区规划设计》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介绍:《居住区规划设计》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是一套针对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教学课件,包含了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技术和实践案例等方面的内容。
该课件的主要内容:该课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方法和技术;3.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实践案例;4.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该课件的特点和优势:该课件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1.内容全面:该课件涵盖了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2.案例丰富:该课件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案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3.易于操作:该课件操作简单,易于学习和使用;4.可视化:该课件采用了图表、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适用对象和使用方法:该课件适用于以下对象:1.高等院校的城市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2.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土木工程等工作的专业人士。
使用方法:1.教师可以将该课件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全面的教学内容;2.学生可以通过该课件进行自主学习和巩固知识。
该课件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不断提高,该课件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1.增加实践案例: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需要更多的实践案例来展示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实际应用;2.加强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居住区规划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应该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3.提高可交互性:提高课件的可交互性,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理论和实践。
讲课1居住区规划设计
![讲课1居住区规划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5e1e7e1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44.png)
讲课1居住区规划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目录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第三章住宅用地规划设计第四章公共建筑设施用地规划设计第五章道路用地及停车设施规划设计第六章公共绿地规划设计第七章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一、居住区的组织构成1、居住区基本要素构成物质要素: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物等人工因素:各种建筑物及工程设施等精神要素:人的因素:人口结构、素质、居民行为、居民心理生理等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物业、邻里关系等2、居住区规模分级构成居住区的规模以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其中以人口规模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级。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按不同的人口规模可分为三级,即“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居住区规模: 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00户,用地50~100公顷.居住小区规模: 人口7000~15000人,户数2000~4000户,用地10~35公顷.居住组团规模: 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用地4~6公顷.三级中包含独立居住小区和独立居住组团.居住区分级控制指标见表(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人均居住用地控制指标)3、居住区用地项目构成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包括:居住区用地;其他用地居住区用地1)住宅用地2)公共建筑用地3)道路用地4)公共绿地其他用地为规划用地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与要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下去建立居住区各功能同步运转的正常秩序,谋求居住区整体水平的提高,使居住生活环境满足如下要求:1)方便——人的需要在时间、空间上的分配水平和质量。
2)舒适——健康环境与居住生理、心理要求的适应与和谐。
3)安全——居住社会环境和居民社会生活的协调与安全。
4)优美——人与视觉环境的情景沟通与交融三、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成果1、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1)选择,确定用地的位置及范围;2)确定规模(人口和用地大小);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量和停泊方式;6)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7)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2、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成果1)分析图a.基地现状及区位关系图;(人工地物,植被,毗邻关系,区位条件等)b.基地地形分析图;(地面高程,坡度,坡向,排水等分析)c.规划设计分析图;(规划结构与布局,道路系统,公建系统,绿化系统,空间环境等分析) 2)规划设计方案图a.居住区规划总平面图;(各项用地界线确定及布置,住宅建筑群体空间布置,公建设施及社区中心布置,道路结构走向,停车设施以及绿化布置)b.建筑选型设计方案图;(包括住宅各类平、立面图,主要公建平、立面图)3)工程规划设计图a.竖向规划设计图b.管线综合工程规划设计图4)形态意向规划设计图或模型a.全区鸟瞰或轴测图b.主要街景立面c.社区中心,重要地段以及主要空间节点平、立、透视图5)规划设计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a.规划设计说明b.技术经济指标四、居住区规划设计基础资料1、国家政策、法律、规范性资料项目a.城市规划法规;b.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c.其他工程相关规范;d.城市总体规划;e.区域规划;f.控制性详细规划;g.居住区规划设计任务书;2、自然及人文地理资料项目1)地形图:a.区域位置地形图;比例尺:1:5000或1:10000b.建设基地地形图;比例尺:1:500或1:10002)气象:a.风象;(年、季节风向、风速、风玫瑰图)b.气温;(绝对最高、最低和最热日、最冷日的平均气温)c.降水;d.云雾及日照;e.空气湿度、气压、雷击、空气污染度,地区小气候等;3)工程地质a.地质构造,土的特征及允许承载力;b.地层的稳定性;(如滑坡,断层,岩溶等)c.地震情况及烈度等级;4)水源a.地面水b.地下水c.城市给水管网供水5)排水a.排入河湖;b.排入城市排水管网;c.排入污水清洁度要求;6)防洪a.历史最高洪水位;(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洪水位)b.`所在地区对防洪的要求和采取的措施;7)道路交通a.邻接车行道等级,路面宽度和结构形式;b.接线点坐标,标高和到达接线点的距离;c.公交车站位置,距离;8)供电a.电源位置,引入供电线的方向和距离;b.线路敷设方式,有无高压线经过;9)人文资料a.基地环境特点;(建筑形式,环境景观,近邻关系等)b.人文环境;(文物古迹,历史传闻,地方习俗,民族文化等)c.居民、政府、开发、建设等各方要求,以及各类建筑工程造价,群众经济承受能力等;3、几种不良地质现象a.冲沟:冲沟是土地表面较松软的岩层被地面水冲刷而成的凹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课程讲义(给学生)居住区规划设计一. 基本概念(一)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和内容1.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居住区:(1) 泛指不同规模的人类居住生活聚居地;(2) 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所围合的,配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人口约为30000~50000人的生活聚居地,按平均每户3.5人计算约8577户~14280户。
●居住小区:一般指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所围合的,配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物质和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人口约为7000~15000人的生活聚居地,按平均每户3.5人计算约2000户~4280户。
●居住组团:一般指被居住小区级道路分隔的,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人口约为1000~3000人的生活聚居地,约280户~850户。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1)居住区-居住小区的二级结构居住区:(2)居住区-居住组团的二级结构居住区:(3)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三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为居民经济合理地设计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方便舒适、安全卫生的居住生活环境。
2.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1) 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确定改建、拆迁范围。
(2) 确定居住区规模,即确定居住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
——依据人口数量确定用地大小,如新建厂矿的居住区;——依据用地大小确定合理居住人口数量,如发展中的城市的新居住区开发或旧城改造。
(3) 拟定住宅类型、层数、数量和布置方式。
(4) 拟定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一定数量的允许建造的生产性建筑) 的内容、规模、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包括其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
(5) 拟定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和布置方式。
(6) 拟定公共绿地和体育、休息、游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7) 拟定有关公共配套设施的供给数量、方式、等级和管网布置方案等。
公共配套设施是指:给排水、电气、通讯、煤气、环卫、集中供热等。
(8) 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并进行造价估算。
3. 规划设计的工作阶段规划设计按其具体任务和工作重点不同,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等阶段。
●总体规划:一般是指城市总体规划,其主要任务是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城市的发展方向,对城市的各项建设布局、环境面貌、对外交通联系等进行总体的规划设计,目的是使居住、工作(生产)、游憩、交通等四大活动正常有序的进行。
总体规划一般是对城市而言,但对于一些大型的综合性地块,如大学,大型生产、研究基地,开发区等,也有总体规划设计阶段。
●分区规划:大中型城市规划、大型厂矿区规划设计中,当总体规划确定之后,还需分区作较为细致的分区规划,即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一步对城市用地、人口分布、城市基础设施配置做出规划安排。
中小型用地范围的总体规划后可不再做分区规划。
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常用制图比例为1/5000~1/100000,其说明的详尽程度应达到能作为详细规划和工程规划的设计依据的要求。
●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指导下,对城市近期建设范围内的房屋工程、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进行具体的布置,确定各项建设用地的范围,提供控制坐标和标高。
详细规划的深度应达到作为各项工程编制初步设计的依据的要求。
详细规划分控制性规划和建设性规划,常用制图比例为1/500~1/2000。
●工程规划:即对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进行规划,是与详细规划同时进行的,一般是有多种专业协调配合完成。
工程规划同样是各项建设工程编制初步设计的依据。
居住区规划属于详细规划范畴。
(二) 常用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术语及含义1. 城市用地分类●《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将城市用地分为10大类、46中类、73小类。
10大类如下:(1) 居住用地(R)——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的或零星的用地。
(2) 公共设施用地(C)——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
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居住区级以下的)用地。
(3) 工业用地(M)——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包括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用地,不包括露天矿用地。
(露天矿用地归入水域和其他用地〔E〕)(4) 仓储用地(W)——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5) 对外交通用地(T)——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港口、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运输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6) 道路广场用地(S)——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道路、广场和停车场等用地。
(7)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包括其建筑物、构筑物及管理维修设施等用地。
(8) 绿地(G)——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及生产防护绿地,不包括专用绿地、园林和林地。
(9) 特殊用地(D)——特殊性质的用地。
包括军事用地、外事用地和保安用地。
(10) 水域和其他用地(E)——除以上各类用地之外的用地,如水域、耕地、牧草地、露天矿用地、村镇用地等。
●居住用地分类:(1) 居住用地按其市政公用设施配置情况、环境状况分为四个中类:一类居住用地(R1)——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二类居住用地(R2)——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类居住用地(R3)——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等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
四类居住用地(R4)——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
(2) 各类居住用地中均包括以下四小类用地(即居住用地的组成):住宅用地(R01)——住宅建筑用地,包括住宅建筑基地用地及其四周合理的间距内的用地。
即住宅间距范围内的绿地和宅间小路用地应归入住宅用地。
公建用地(R02)——指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包括建筑基地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停车场用地。
如幼托、中小学、粮杂店、副食品商场、储蓄所、邮电局、居委会、派出所等的用地。
道路用地(R03)——指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区路、组团路或小街小巷和停车场用地。
绿化用地(R04)——指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游园等用地。
2. 道路级别和宽度●城市道路系统依据城市的规模可分为三级或四级:快速路——宽度35~45m,50~200万人口城市设4~8条;人口在50万以下、占地在7Km×8Km以下、市民活动在30分钟自行车范围内的城市可不设快速路。
主干路——宽度40~55m。
次干路——宽度30~50m。
支路——宽度15~30m。
城市道路用地一般占总用地的8~15%,大城市占15~20%,人均道路广场面积宜为7~15m2。
●居住区道路系统也可分为三级或四级:居住区道路——一般指划分居住小区的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在大城市中与城市支路同级,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是居住区道路中可通行公交车的道路。
小区道路——一般指划分居住组团的道路,路面宽度5~8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0m(非采暖区)~14m(采暖区)。
组团路——上接小区道路,下接宅间小路的道路,路面宽度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8m(非采暖区)~10m(采暖区)。
宅间小路——通向住宅单元入口的道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2.5m,通向高层建筑入口的道路不宜小于4m。
3. 建筑退界●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道路)用地规划控制线。
道路红线内用地属于城市道路用地,居住区内任何设施不可占用。
●基地红线:即为基地界线,基地红线内的用地为该工程规划设计的用地范围,它可能是城市道路红线、自然界线或地块所属边界等。
●建筑线:也称为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
●建筑高度控制线:即建筑物允许建造的最大高度。
位于航道、通讯通道上的地块或位于风貌保护区附近的地块上的建筑物建造高度均有所控制,一般可以通过规划管理部门获得,特殊的需经设计论证。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规定:(1)沿路一般建筑高度控制H<1.5(W+S),相当于控制角度56.3度。
(2)沿路高层组合建筑高度控制 A<L(W+S)H――拟建建筑物高度。
W――道路红线宽度。
S――拟建建筑物后退红线的距离。
A――控制高度角56.3度的投影面积。
L――基地平行于道路边的长度。
(3)文物保护建筑的视线控制要求(图)●建筑退界距离:即建筑物(包括建筑的基础、阳台等凸出物)退让基地红线的距离。
●建筑退界距离有如下几方面的要求:(1) 建筑退让道路红线或道路边缘线:《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如表:《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要求:无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退让红线3m ,位于转角处退让红线5m ;高层建筑退让红线5~8m ,位于转角处退让红线8m ;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建筑,如影剧院、大型商场等退让红线8m 。
(2)建筑物后退地界:《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依据建筑物的高度、朝向(主要开窗方向)和类别有如表要求:(3) 地下建筑物的后退地界:不小于埋置深度(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的底板底部距离)的0.7倍、不小于3m。
(4) 建筑物离开规划长期保留河道(规划蓝线):除有规定外不小于6m。
(5) 后退公用设施距离:距离郊区公路边10~50m;距离铁路中心线15~20m;距离高压输电线最外侧导线5~20m。
4. 建筑间距●消防间距:即防火间距,是为满足防火和消防救助要求而规定的建筑物之间的间距,按《建筑防火设计规范》要求确定。
建筑物消防间距与其高度、耐火等级、开窗情况等因素有关。
耐火等级为一、二级(一般砖混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均能达到)的建筑,多层与多层之间为6m,多层与高层之间为9m,高层与高层之间为13m;当一侧建筑的外墙(山墙)不开窗、并为防火墙时,其距离不受限制;当有消防车通过要求时其距离不小于4m。
●日照间距:是为满足建筑物的日照要求而规定的建筑之间的间距。
建筑日照间距随建筑物高度变化而变化,其要求常用间距与高度之比来表示,这即称为日照间距系数。
日照间距系数与建筑所在地理位置的纬度有关,纬度越高,系数越大;于建筑的日照标准有关,标准越高,系数越大;与建筑物正面的方位有关,当方位偏东或偏西时间距有所折减。
上海市日照标准是:低层独立式住宅应满足冬至日日照2小时,高层应满足冬至日日照1小时,多层满足日照间距系数0.9~1.2(仅满足小寒~大寒日日照1小时,冬至日日照1小时的间距系数约为1.4),当有方位偏差时有所折减。
●建筑物高度计算:一般的说是室外地面至檐口或女儿墙顶的高度,而《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有详细的建筑高度计算附图说明:(1)有挑檐的,建筑计算高度H=Hc+B(Hc-室外地面至檐口的高度,B-檐口出挑宽度)(2)无挑檐,建筑计算高度H=Hc(Hc-室外地面至女儿墙顶的高度)(3)坡度≤45度时,建筑计算高度H=Hc+B(4)坡度>45度时,建筑计算高度H=室外地面至屋脊的高度●卫生间距:综合考虑住宅的采光、通风和避免视线干扰(私密性要求)等因素确定的住宅间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