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影像学表现详细全面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解剖

1h CT
3h MRI T2WI
3h DWI
5d CT 弥散加权像诊断超早期脑梗死
星形细胞瘤囊变区 扩散呈低信号
DWI用于肿瘤鉴别诊断
脑脓肿扩散呈高信号
rCBV↓ 脑PWI示左侧基底节区中心梗塞形成
(局部血容量下降)
脑功能成像(BOLD—fMRI)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 )
皮质脊髓束走行
1 动眼神经 2 滑车神经 3 三叉神经眼支 4 三叉神经上颌支 5 展神经 6 颈内动脉 7 垂体 8 视交叉
海绵窦结构
脑膜解剖
脑有三层被膜:从外到里即硬脑膜、蛛网膜和软 脑膜
1 硬脑膜:分为两层,内层衬于颅骨表面,既骨 膜,外层深入大脑表面,形成大脑镰、小脑幕。 两层硬膜之间可形成静脉窦系统。硬脑膜与蛛网 膜之间为硬膜下腔
脑正常影像解剖
概论: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脑: 包括大脑(端脑) 、间脑、小脑、脑干、岛叶、
边缘系统 脑室池系统:侧脑室、三脑室、四脑室、诸
脑池 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 静脉窦:上矢状窦、直窦、横窦、窦汇、乙
状窦、颈内静脉
一 大脑
大脑(端脑):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大脑半球由浅到深分为:皮质、髓质和基
小脑上蚓
小脑下蚓 小脑扁桃体
小脑扁桃体 小脑下蚓部
齿状核
小脑MRI表现
小脑上、中脚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
小脑上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血供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前上动脉
椎动脉
小脑血供
小脑血供
四 脑干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

多发急性期梗塞灶:DWI呈高信号,ADC值减低
性病变
脑CTA MIP及VRT图像:大脑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一、颅脑异常表现
(二)CT表现
2. CT增强——CT灌注检查 ➢ 脑血流量减低、血容量变化不明显或增加、平均通过时间延长且范 围与脑血管供血区一致,为脑缺血性疾病表现 ➢ 局灶性脑血流量和血容量均增加,常见于脑肿瘤脑膜瘤、转移瘤、 神经鞘瘤、动脉瘤和肉芽肿等
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
c
d
结核性脑膜炎CT表现:脑力额裂及脑沟柔脑膜异常强化 a. 平扫;b. 增强动脉期;c、d. 增强延迟期
一、颅脑异常表现
(二)CT表现
2. CT增强——CTA检查
➢ 脑血管单纯性狭窄、闭塞:常见于脑动脉粥样硬化 ➢ 脑血管局限性突起:颅内动脉瘤 ➢ 局部脑血管异常增粗、增多并迂曲为颅内动静脉畸形表现 ➢ 脑血管受压移位、聚集或分离、牵直或扭曲见于颅内占位
• 烟雾病,异常脑CT灌注:右侧颞枕叶MTT及TTP延长
Part 03
异常MRI线表现
一、颅脑基本病变
(三)MRI表现
1. 普通MRI检查——信号改变 (1)肿块 ➢ 一般肿块含水量高,呈长T1和长T2信号改变 ➢ 脂肪类肿块呈短T1和长T2信号改变 ➢ 含顺磁性物质的黑色素瘤呈短T1和短T2信号改变 ➢ 钙化和骨化性肿块则呈长T1和短T2信号改变
a
b
右侧颞叶血肿(亚急性期) a. T1WI呈稍高信号;b. T2WI呈混杂低信号,周围水肿呈长T1长T2信号
一、颅脑基本病变
(三)MRI表现
1. 普通MRI检查——信号改变 (5)梗死 ➢ 超急性期脑梗死在T1WI和T2WI上信号多正常 ➢ 急性期和慢性期由于脑水肿、坏死和囊变,呈长T1 和长T2 异常信号

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解读

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解读

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解读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大脑、脊髓、周围神经和神经肌肉接头等组织的疾病。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成为识别和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解读。

一、脑卒中的影像学诊断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病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局灶性脑功能缺损。

影像学检查在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脑卒中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头颅CT和MRI。

1.头颅CT的诊断意义头颅CT是一种快速、准确,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影像学检查。

它能够提供清晰的骨骼结构图像,对于识别脑血管梗死灶、脑出血和脑肿瘤等病变具有很高的灵敏度。

通过头颅CT的检查,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出现梗死区、脑出血和肿瘤等异常改变。

2.头颅MRI的诊断意义头颅MRI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式,可以提供更为详细和准确的图像。

它对于检测脑血管梗死灶、脑出血、脑肿瘤以及脑部炎症等疾病有更高的分辨率。

此外,头颅MRI还能够提供更多信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性质和定位。

二、脊髓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脊髓是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脊髓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对于确定病变位置和性质具有极大的帮助。

常用的脊髓影像学检查有脊髓CT和脊髓MRI。

1.脊髓CT的诊断意义脊髓CT适用于一些需要高分辨率的情况,如骨折、脊髓肿瘤等病变的检查。

脊髓CT能够提供清晰的骨骼结构图像,并能检测到椎体、椎间盘和脊柱等异常改变。

2.脊髓MRI的诊断意义脊髓MRI是目前最常用的脊髓影像学检查手段,它不仅可以显示脊髓本身的结构,还可以对脊髓周围的软组织进行观察。

通过脊髓MRI的检查,可以明确脊髓疾病的位置、范围、程度和病因,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三、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周围神经病变主要包括神经根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和神经肌肉接头病变。

影像学诊断在这些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有神经根CT、神经根MRI和神经肌肉接头CT等。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
(二)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CT表现
4. 颅脑损伤
5. 脑变性疾病
6. 脊髓、脊柱疾病
早期CT显示不明显,晚期可表现为不同部位的萎缩:大脑、小脑、脑干、局限性皮质或基底核萎缩
(一)各种磁共振成像技术介绍
1. 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
2.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以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
(1) T1加权像(T1 weight imaging,T1WI)可清晰显示解剖细节(2) T2加权像(T2 weight imaging,T2WI)更有利于显示病变(3) 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是一种脑脊液信号被抑制的T2加权序列,由于抑制了脑室及脑裂内的脑脊液信号,FLAIR成像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侧脑室旁及脑沟裂旁的病灶,对于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多发性硬化等疾病敏感性较高
CT平扫未见病灶
CTP示左侧基底核区较大范围CBF下降(箭头所示蓝色区域)
发病2小时脑梗死患者CT、CTP、CTA
CTP示左侧基底核区CBV下降(箭头所示蓝色区域),范围明显小于CBF下降区域,提示存在缺血半暗带
CTP示整个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TTP延长
CTA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血流中断
发病2小时脑梗死患者CT、CTP、CTA
(二)脊柱X线检查
(一)全脑血管造影术
1. 适应证颅内外血管性病变,例如动脉狭窄、侧枝循环评估、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等;自发性脑内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检查;观察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者;严重心、肝或肾功能不全者;脑疝晚期、脑干功能衰竭者
1. 脑梗死
(1)超急性期:发病12小时内,血管正常流空消失,T1WI和T2WI信号变化不明显,但出现脑沟消失,脑回肿胀,灰白质分界消失,DWI可出现高信号(2)急性期:发病后12~24小时,梗死灶呈等T1或稍长T1、长T2信号,DWI可高信号(3)起病后1~3天:长T1、长T2信号,DWI高信号,出现水肿和占位效应,可并发梗死后出血(4)病程4~7天: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显著长T1、长T2信号,DWI信号开始降低(5)病程1~2周:水肿及占位效应逐渐消退,病灶呈长T1信号,T2信号继续延长,DWI信号继续降低,T2WI信号强于DWI信号(6)2周以上:由于囊变与软化,T1与T2更长,边界清晰,呈扇形,出现局限性脑萎缩征象,如脑室扩大、脑沟加宽

(医学课件)神经影像学详解

(医学课件)神经影像学详解

周围神经疾病诊断
神经根炎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神经根的炎症反应,了解炎症的范围 和程度,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神经鞘瘤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神经鞘的肿瘤,了解肿瘤的大小、位 置、质地等特征,为治疗提供依据。
神经炎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神经的炎症反应,了解炎症的范围和 程度,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04
02
神经影像学技术
CT扫描技术
01
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是一种利用X射线和计 算机技术来生成脑部图像的扫描技术。
02
它能够以三维方式显示脑部结构,提供高分辨率的解剖细节和
病理信息。
CT扫描技术通常用于评估脑部外伤、肿瘤、血管病变等。
03
MRI技术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技术是一种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来生成 脑部图像的扫描技术。 它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评估脑部肿瘤、癫痫、帕金森病等。
超声技术
01
超声技术是一种利用声波来生 成脑部图像的扫描技术。
02
它能够以实时动态的方式显示 脑部结构和功能,对于评估脑 血管疾病、颅内压增高和胎儿 脑发育具有重要价值。
03
超声技术通常用于评估脑部血 管疾病、颅内压增高和胎儿脑 发育等。
03
05
神经影像学发展趋势与挑 战
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
高分辨率成像技术
利用高分辨率MRI和CT技术,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脑 部结构和病变。
功能性成像技术
如fMRI和PET,能够在无创情况下观察大脑功能和 代谢变化。
3D打印技术
将影像数据转化为3D模型,有助于手术导航和个性 化治疗。
提高诊断准确性与挑战

神经系统疾病的神经影像学诊断方法

神经系统疾病的神经影像学诊断方法

神经系统疾病的神经影像学诊断方法引言: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人体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功能的一类疾病,包括脑、脊髓、周围神经等。

在临床上,对于这些疾病的及早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神经影像学是一种基于医学成像技术的非侵袭性方法,可用于评估和诊断神经系统疾病。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神经影像学诊断方法。

一、计算机断层扫描(CT)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是一种利用射线进行层面图像重建的成像技术。

它通过旋转射线源和接收器进行扫描来获取不同角度下的大量数据。

优点是快速、简单,并且对硬组织结构具有较高分辨率。

在神经系统疾病中,CT应用最为广泛,特别适用于颅内损伤和脑卒中等急性情况下的紧急诊断。

CT能够帮助检测出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等疾病,并提供精确的定位和评估。

二、核磁共振成像(MRI)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通过利用核磁共振现象产生图像的无创诊断技术。

它可以提供更为详细、准确的解剖结构信息及组织代谢状态。

MRI在神经系统疾病中有着广泛应用,尤其对于脑部和脊髓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通过不同序列的加权以及功能性成像技术,MRI能够检测出肿瘤、感染、退行性变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并且对于神经系统的软组织结构有很高分辨率。

三、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是一种先进的分子影像学技术,结合了正电子发射扫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

PET-CT可以提供关于神经系统代谢活动和功能信息。

在癌症和脑功能研究领域,PET-CT被广泛应用。

例如,在神经系统肿瘤的评估中,PET-CT能够提供关于肿瘤的代谢活跃度、组织恶性程度等信息,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病情。

四、放射性核素显像(SPECT)放射性核素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是一种利用放射性示踪剂进行分子显影的技术。

医学影像学重点中枢神经系统总结

医学影像学重点中枢神经系统总结

一、颅脑正常影像解剖1.头颅CT、MR的正常解剖大脑半球(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分界:大脑镰、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小脑(小脑半球、蚓部、小脑扁桃体) 小脑与大脑间:小脑幕脑干(中脑、桥脑、延脑)脑室系统:侧脑室(额角、枕角、颞角、体部、三角区)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脑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硬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硬脑膜窦脑池、脑脊液循环脑脊液循环:各脑室脉络丛产生(主要是侧脑室,其次是第四脑室,第三脑室很少)-----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渗入-----上矢状窦------血液循环大脑镰:硬脑膜内层自颅顶正中线折叠并伸入两大脑半球间形成。

CT:正中部前后走行线状高密度区MRI:中等信号影小脑幕:水平位于大脑半球与小脑之间。

信号与大脑镰相似。

硬脑膜:增强时明显强化。

蛛网膜:正常时不强化,在脑膜炎或有肿瘤浸润时则可强化。

硬脑膜下腔:蛛网膜和硬脑膜之间的潜在性腔隙。

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较大腔隙,充满脑脊液。

CT:水样密度MRI:T1低信号,T2高信号2、大脑大脑半球被覆皮质,深部为髓质和神经核团;CT: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T1WI上,皮质为灰黑信号,髓质为灰白信号T2WI上,皮质为灰白信号,髓质为灰黑信号基底节,丘脑,内、外囊CT:基底节和丘脑为皮质密度,内、外囊为髓质密度MRI:T1WI:基底节和丘脑为灰黑信号,内、外囊为灰白信号T2WI:基底节和丘脑为灰白信号,内、外囊为灰黑信号脑干由中脑、脑桥与延髓构成CT表现:脑干,其周围脑池为低密度MRI表现:T1WI:神经核团为灰黑信号,白质纤维为灰白信号T2WI:神经核团为灰白信号,白质纤维为灰黑信号小脑(天幕分界)CT表现:双侧小脑半球可分皮质髓质、小脑蚓部和小脑扁桃体密度较高MRI表现:小脑皮、髓质和神经核团的信号与大脑信号相似3. 重要的几个区:基底节区(内囊、外囊、屏状核、脑岛) 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鞍上池、桥小脑角。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表现讲解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表现讲解

形态:多为团块状
密度:高密度团块
随时间变化 血肿密度从周围向中央逐渐减低
血肿周围组织:带状 晕状水肿—低密度带
占位效应:周围结构受压,中线结构偏移
脑肿瘤影像特点
形态 多呈团块状 规则/不规则 占位效应 肿瘤细胞增殖—占据一定
体积-周围结构受压移位 密度或者信号异常 多数有血供 强化 恶性肿瘤 血管生成—
亚急性晚期
临床特点:脑出血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
病因:最常见高血压病 小动脉纤维素样变性— 血压变化— 血管破裂—形成血肿
临床表现 :不同部位、出血量多少—症状不同
昏迷
突发头痛、呕吐、 偏瘫 、语言障碍、
急诊首选检查CT—定位定性定量,帮助选择并 决定治疗方案
CT表现及诊断
定位:任何部位 丘脑基底节区最常见
常见部位:基底节、放射 冠与脑干
CT:直径小于1.0cm 的低 密度灶
MRI:为类圆形T1WI低信 号、T2WI高信号灶
腔梗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出血性脑梗死
脑梗死后继发出血
临床特点:缺血性脑梗死发病急 逐渐进展常1-2天达高峰
病因:最常见 — 动脉硬化-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不同部位不同
“三偏” 偏身感觉障碍 偏瘫 语言障碍 CT/MRI可以定位定性-帮助选择并决定治疗方案
影像表现
病变范围(定位):供血动脉供血范围区所有脑组织受累--
重要诊断依据
形态—片状(腔隙性 、小片状)---小动脉堵塞 大片状(或整脑叶)--大动脉堵塞
CT上密度、MRI上信号变化—提示病变新旧和病理变化过 程
脑挫裂伤CT表现
✓ 脑密度混杂 高密度出 血 周围低密度水肿
✓ 占位效应 脑室 中线 结构偏移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
增强扫描:脑肿瘤,炎症,动脉瘤,AVM等
CT(扫描方法)
横断面扫描基线为眦耳线或上眶耳线,层厚8~10mm, 连续8~10个层面
如遇小病变则行薄层扫描(<5mm) 垂体区病变常用冠状面,扫描基线尽量垂直于鞍底
CT
扫 描 基 线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下部层面
CT
❖CTA (CT angiography)可 观察病变与血管的关系
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 准确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分辨肿瘤与水肿。 显示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MRA: 显示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A-V-M等。
4、DSA
显示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A-V-M、 肿瘤血供等。
5、椎管造影
显示椎管内有无肿瘤、梗阻以及梗阻 的部位和梗阻的程度。
一、头颅平片
➢ 一般用正、侧位,根据需要增加其它位置
中枢神经系统
一、检查方法
1、X线平片
方法简单,价格便宜,只能提示某些 病变,不能确诊。
2、CT扫描
平扫: 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密度病变。
确定病变性质。 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确定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分辨肿瘤与水肿。
3、MR扫描
平扫: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信号病变。
MRI扫描方法
❖ 一般横断面层厚8~10mm,间隔1~2mm。矢状及冠 状面层厚4~5mm
❖ 垂体微腺瘤或微小听神经瘤需采用薄层扫描,层厚小于 等于3mm
❖ 常规采用SE序列T1WI及T2WI。T1WI显示解剖结构较清晰, T2WI显示病变较敏感
2、MR信号表现
脑脑 脑 脂 颅 板 脑 血 钙 白灰 脊 质质 液 肪 板 障 膜 管 化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诊断学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诊断学
★ SE序列1800脉冲两侧施加双极脉冲 ★ 表 观 弥 散 系 数 (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
ADC )和 DWI图
右侧大脑半球梗塞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病例1
男性,53岁,右侧肢体麻木、头晕1天
病例1 DTT
两个梗死灶均未累 及皮质脊髓束,病 人肌力正常
★ 脑脊液腔隙,T1低,T2高信号 ★ 颅神经,Ⅱ、Ⅴ 、Ⅶ、Ⅷ、Ⅸ ★ 脑血管流空信号 ★ 颅骨与软组织
正常表现(MRI冠状1)
冠状位 T1WI
正常表现(MRI冠状2)
冠状位 T2WI
正常表现(MRI矢状1)
矢状位 T1WI
正常表现(MRI矢状2)
矢状位 T2WI
MRI新技术
第一节
★ 磁 共 振 波 谱 (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
病例2
女性,72岁,突发左侧肢体无力1天,肌力Ⅱ级
病例2 DTT
病灶累及右侧皮质脊 髓束,病人肌力下降
病例3
男性,65岁,右侧肢体无力1天,右侧肢体肌力Ⅲ级
病例3 DTT
右侧皮质脊髓束受压无中断,治疗后6天复查,压迫缓解
一、正常X线表现
(血管造影1)
第一节
★ 颈内动脉 ◆ 颅内有数个弯曲总称虹吸部 ◆ 岩段、海绵窦段、前膝段、床突上段和终 段 ◆ 前膝段先向前发出眼动脉,继而分出脉络 膜前动脉及后交通支向后走行,最终分为 大脑前、中动脉
一、正常X线表现
Hale Waihona Puke (血管造影2)第一节
★ 大脑前动脉 ◆ 水平段、上行段、膝段、胼周段和终段 ◆ 侧位,眶额动脉、额极动脉和胼缘动脉 ◆ 前后,水平段和上行段之间向对侧发出前 交通动脉,连接两侧的大脑前动脉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影像学表现

窗宽/窗位
1000
-1000
3、CT扫描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密度病变。
确定病变性质。 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确定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分辨肿瘤与水肿。
转移瘤
3、CT扫描
图像后处理技术:
MPR MIP VR SSD
3、CT扫描
CTA: 脑血管疾病的检查,部分取代DSA功能。 优点:
脑梗死 CBF
发生脑坏死
脑梗死 神经细胞发生缺血性梗 死,其他脑细胞可能有不同程度 受损
脑梗死
坏死过程
炎性反应过程,多核白C,微血 管长入坏死组织 胶质C增生 空腔 空腔结构 周围纤维胶质增生带 ;腔内:液体 +纤维血管网
脑梗死及其阈值和膜衰竭 CBF阈值电衰竭 15-20%以下
神经细胞膜离子泵运转受障启动 神经细胞死亡
位可清楚显示脑部与脊髓的形态结构, 如灰白质、脑室、脑裂、脑干、脑血管、 脑垂体等。其效果可与大体标本媲美。
三、基本病变影像表现
CT表现
①密度改变
高密度:
脑出血、钙化、富血管肿瘤
低密度:
肿瘤、炎症、梗死、水肿、囊肿、脓肿等
等密度 混杂密度
脑挫伤(出血,水肿)
脑膜瘤钙化
脑 梗 死
1、脑白质:密度稍低于灰质,CT值20-30Hu。 2、脑灰质:密度稍高于白质,CT值30-40Hu。 3、脑室脑池:呈低密度,CT值0-10Hu。 4、颅 骨: 呈高密度,CT值>250Hu。 5、生理钙化:点片状致密影。CT值>60Hu。
正常颅脑CT表现
MR信号表现
T1WI
T2WI
水-------------低信号-----------高信号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表现

转移瘤
转移瘤
皮髓质交界区多发病灶、结节或环形强化、水肿明显
脑膜转移T1WI+C冠状位
颅骨转移瘤
脑血管疾病
脑梗死
超急性期:6Hr以内,细胞毒性水肿 急性期:6~72Hr,细胞毒性水肿及血管性 水肿并存,神经细胞坏死。 亚急性期:4~10D,血管性水肿,修复开始 慢性期:11D以上,囊腔、胶质增生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突发口角歪斜5个小时及48小时对比
DWI检测超急性脑梗死
T1WI
T2WI
DWI
女,54岁,突发右侧肢体乏力5小 时
急性脑梗死
起病时间:6~72Hr,细胞毒性水肿及血管性 水肿并存,神经细胞坏死。CT:动脉高密度 征、局部脑肿胀、脑实质密度降低。MR: T1WI呈低信号,T2WI、 PDWI、 T2Flair、 DWI呈高信号,ADC下降。 PWI病灶低灌 注,再通可见高灌注。占位效应不明显、脑 回样强化。病变范围与某一血管供血区域一 致。
细胞毒性水肿
间质性水肿
梗阻性脑积水时,脑脊液通过室管 膜进入脑室周围的细胞外间隙。 CT:低密度,无强化 MR:长T1、长T2信号,无强化
flair 序列呈高信号。
肿块?血管性脑水肿?间质性脑水肿?
脑萎缩
脑组织减少继发的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扩大 范围:弥漫性、局限性脑萎缩 部位:皮质、白质、小脑、脑干 病因:老年脑、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影像表现
基本表现
血管性水肿 细胞毒性水肿 间质性水肿 脑萎缩 占位效应
血管性水肿
最常见 机制:血脑屏障破坏 C T:均匀低密度,无强化 M R:长T1、长T2信号,无强化 见于:肿瘤、炎症、梗死、外伤
血管性水肿

神经影像学详解

神经影像学详解
利用神经影像学技术评估康复治疗 效果和预后情况,为康复治疗提供 科学依据。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01
医学影像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加强医学影像技术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如心理学、生物学、物
理学等,以推动神经影像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02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神经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促进全
超声技术利用高频声波显示器官或组织的形态结构,具有无辐射、实时成像和操作简便等优点。超声 在神经影像学中主要用于脑血管疾病和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如脑动脉粥样硬化和脑肿瘤等。
03
神经影像学应用脑部疾病源自断脑肿瘤通过MRI等影像学检查, 可以发现脑肿瘤的位置、 大小和形态,为后续治疗 提供依据。
脑血管疾病
神经影像学详解
汇报人: 2023-12-23
目录
• 神经影像学概述 • 神经影像学技术 • 神经影像学应用 • 神经影像学案例分析 • 神经影像学的未来展望
01
神经影像学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神经影像学是利用影像技术对神 经系统进行无创性检查和评估的 科学。
目的
诊断神经系统疾病,评估疾病进 展和治疗反应,以及研究神经系 统的结构和功能。
X线成像
功能影像
最早的神经影像学技术,能够显示颅 骨和脊柱的结构。
随着PET和fMRI等技术的发展,功能 影像成为研究神经系统功能的重要手 段,能够揭示大脑在认知、情感等方 面的活动。
CT和MRI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磁共振技术的发展 ,CT和MRI成为主要的神经影像学检 查方法,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大脑和其 他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大小和扩散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 依据。同时,神经影像学还可以监测治疗效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一、脑1、大脑(1) 脑皮层:表面光滑,对称,灰白质分界清晰。

(2) 侧脑室:大小对称,形态正常。

(3) 脑室周围白质:信号均匀,无异常高信号或低信号区域。

(4) 大脑基底神经节:对称,无明显异常。

(5) 大脑半球间沟回:正常走行,无异常扩张或闭塞。

(6) 大脑脑池:大小正常,形态规则。

(7) 脑脚:无移位或异常变形。

2、小脑(1) 小脑半球:对称,形态规则。

(2) 小脑蚓部:位置居中,无移位或异常变形。

(3) 小脑脑池:大小正常,形态规则。

(4) 腮下裂:未扩张。

3、脑干(1) 中脑、脑桥、延髓:形态正常,无明显异常。

4、脑脊液系统(1) 脑脊液循环通畅。

(2) 蛛网膜下腔、脑室:大小正常,形态规则。

5、血液供应(1) 硬膜外间隙:无异常血肿或积液。

(2) 大脑中动脉及分支:形态正常,无狭窄或闭塞。

(3) 大脑旁脑池:形态正常,无异常。

二、脊髓1、脊髓形态:连续、对称,形态规则。

2、脊髓髓中:信号均匀,无异常高信号或低信号区域。

3、脊髓腔:通畅,无异常。

附件:1、脑部MRI扫描影像。

2、脊髓MRI扫描影像。

法律名词及注释:1、大脑皮层:大脑表面的光滑灰质层,负责感知、认知和运动控制。

2、侧脑室:大脑内部含有脑室系统,侧脑室位于大脑的中央,负责产生和储存脑脊液。

3、脑室周围白质:脑室周围的白质区域,包含神经纤维束和轴突。

4、大脑基底神经节:位于大脑深部的神经结构,包括伏核、尾状核等,参与运动控制和情绪调节等功能。

5、大脑半球间沟回:位于大脑半球表面的褶皱结构,增加大脑表面积,与学习和认知能力相关。

6、大脑脑池:大脑表面与脑脊液相连的空隙,有利于脑脊液的循环和吸收。

7、小脑蚓部:小脑中央的结构,负责平衡和协调运动。

8、小脑脑池:小脑表面与脑脊液相连的空隙,有利于脑脊液的循环和吸收。

9、腮下裂:一种颅内正常解剖结构,位于脑下部。

10、中脑、脑桥、延髓:脑干的不同部分,负责调节呼吸、心跳和其他自主神经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第二节 正常影像表现 一、颅脑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一)正常CT图像
1,颅脑横断面图 颅底到颅顶一般扫描9-11层
2,颅脑CT密度 ➢ 脑灰质的密度较脑白质高,CT值灰质为 32-40Hu,白
质为28-32Hu ➢ 颅骨和钙化呈高密度 ➢ 充满脑脊液的脑室、脑池系统呈低密度 ➢ 乳突气房和含气的鼻窦呈低密度 3,脑CTA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一、脑梗死
【概述】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是由于脑的大或中等管径
的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狭窄、闭 塞,引起的血供区脑组织坏死。以大脑中动脉闭塞最多见, 多见于50—60岁以上患有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症者。 【病理学基础】
超急性脑梗死(<性期脑梗死(>10d)
临床表现可无任何症状 【病理学基础】
好发于基底节、内囊、丘脑和大脑半球脑白质 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在5-15mm直接 单发或多发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影像表现】 CT上表现为低密度 MR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诊断与鉴别诊断】 基底节、内囊、丘脑和半球白质的小病灶 CT呈低密度 MR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与血管周围间隙鉴别(FLAIR序列可帮助鉴别) 一些脑白质病相鉴别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三、脑室大小异常 (1)脑室扩大,主要见于脑萎缩、脑软化、发育异常
以及阻塞性或交通性脑积水 (2)脑室缩小,主要见于弥漫性脑肿胀,如外伤、缺氧
及中毒等 四、脑外液体聚积
硬膜外液体聚积,位于颅骨和硬脑膜间,呈梭形或 双凸形
硬膜下液体聚积,呈新月形,范围较广泛 积液可以为单纯液性、血性或脓性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五、脑结构异常 主要见于各种脑发育畸形
六、异常强化 (1)结节性强化,主要见于感染性肉芽肿和小
的转移灶 (2)环形强化,主要见于脑肿瘤坏死和各种脑
脓肿 (3)脑膜强化,主要见于脑膜炎或脑膜转移
七、脊髓基本病变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节 脑血管疾病
神经系统影像学表现详细全面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第一节 常用影像检查方法
➢头颅x线平片
主要显示颅骨的情况,诊断价值有限
➢CT检查
CT平扫 CT增强扫描 CT血管成像(CTA) CT灌注成像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MRI检查
MRI平扫 MRI增强扫描 MRI血管成像(MRA) MR弥散加权成像 MR灌注成像 MR波谱(MRS) MR脑功能成像(fMRI)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
【诊断与鉴别诊断】 梗死区形态与血供分布一致 影像表现结合临床特点一般不难诊断 有时需要与胶质瘤相鉴别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二、腔隙性脑梗塞
【概述】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穿通支小动脉闭塞引起的脑
组织较小面积的缺血性坏死。腔隙灶直径约5— 15mm。主要病因是高血压、糖尿病和脑动脉硬化。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影像表现】 超急性期:常规CT、MRI阴性 MR扩散加权成像表现为高信号 CT、MRI 灌注成像呈低灌注 急性期:>24小时,CT可表现为低密度 MR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梗死区形态多呈楔形或三角形 亚急性期:CT见梗死区密度进一步减低 MR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慢性期:CT见梗死区密度更低,接近脑脊液密度 MR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信号接近脑脊液信号
主要显示脑内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颅脑CT平扫正常表团现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二)正常MRI图 像
1,颅脑MRI断面图 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任意方位成像
2,颅脑MRI信号 ➢ 脑灰质较白质含水多而含脂少。在T1WI上脑灰质信号低于白
质,而在T2WI上脑灰质信号高于白质 ➢ 脑脊液在T1WI呈低信号、在T1WI上呈高信号 ➢ 脑动脉显示为无信号区 ➢ 头皮脂肪在T1WI 、T2WI均呈高信号 ➢ 颅骨内外板、硬脑膜、乳突气房、副鼻窦呈无信号或低信号 ➢ 颅骨板障含脂肪呈高信号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 CT的优势在于颅内,可解决大部分疾病的诊 断。
➢ MRI可以较CT提供更多的病变信息,尤其对 后颅窝病变的显示更有优势。
➢ CTA、MRA能显示脑血管主干及较大分支, 对脑血管疾病起到筛选和初步诊断的作用。
➢ MR弥散成像、灌注成像、波谱分析以及CT 灌注成像等功能性成像技术,对中枢神经系 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已展示出更广阔的 应用前景。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右颞顶叶脑梗塞。CT扫描左额颞顶 叶大片低密度灶,其范围相当于大 脑中动脉供血区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右侧颞顶叶脑梗塞(超急性期,发病4小时):T1加权示左颞顶叶皮 层下区略低信号影。同一层面T2加权示左颞顶叶病灶呈高信号影。 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梗塞呈高信号影。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三)头颅X线平片
1,颅板 内、外板呈致密线影 板障为松质骨,呈颗粒状低密度影
2,颅缝与囟门 囟门呈边界清晰的透亮影 颅缝呈锯齿状透亮影,新生儿较宽,30岁左右闭合
3,颅板压迹 (1)脑回压迹 (2)脑膜中动脉压迹 (3)板障静脉压迹 (4)蛛网膜颗粒压迹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四)脑DSA
➢可以显示脑内血管主干及其细小分支 ➢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优于CTA和
MRA
二、脊 髓
团结 信赖 创造 挑战
第三节 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
一、颅骨 颅骨骨折,表现为线样、凹陷性、粉碎性骨折和颅缝分离 颅骨破坏,表现为骨皮质缺损,边界模糊
二、脑实质 CT(1)高密度主要见于出血或钙化 (2)等密度主要见于肿瘤、肉芽肿和血管瘤等 (3)低密度可见于脑梗死、脑水肿、肿瘤液化坏死以 及含有脂质 的病变 MRI(1)脑梗死、脑炎、肿瘤以及囊性病变大多在T1WI呈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 (2)T1WI和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主要见于亚急性出血、富含蛋 白或脂肪的病变 (3)T1WI为高信号、 T2WI为低信号主要见于胶样囊肿和黑色素 病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