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名词解释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艺术作品与人类心理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探究文艺作品所呈现的情感、思想、价值观念等对人类心理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文艺作品是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观众在欣赏文艺作品时会受到各种情感和思想的影响,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变化。
文艺作品可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引起他们的情感共振,并启发他们深入思考生活和人生的意义。
通过欣赏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绘画作品等,人们可以体验到文艺创作者独特的艺术感悟和表达方式,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升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
文艺心理学关注的重点之一是情感的表达与共鸣。
文艺作品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也会对作品中的情感作出反应。
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相结合,产生情感共鸣,引发对生活、情感、人生意义等方面的思考。
另一个关注点是人类心理活动与文艺作品的互动。
人类心理活动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系统,文艺作品与人类心理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文艺作品可以引发人们的情感、思考和感悟,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与态度。
人们在观赏文艺作品时,会产生共鸣、认同、自省等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会对他们的心理活动产生积极影响。
文艺心理学还研究了文艺作品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
文艺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会对人类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文艺作品具有舒缓情绪、减轻压力、启迪心灵的功能,可以帮助人们调节自己的情感状态,缓解心理压力,达到心理平衡。
同时,一些文艺作品也可能对人们产生负面影响,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因此,文艺心理学研究了文艺作品对人类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旨在指导人们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文艺作品,以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发展。
总的来说,文艺心理学是一门关注文艺作品与人类心理之间关系的跨学科领域。
通过研究文艺作品的表达形式、情感意义、心理影响等方面,文艺心理学旨在揭示文艺作品对人类心理活动的影响机制,引导人们正确理解和应用文艺作品,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发展。
文艺心理学名词解释
14)需要层次:在马斯洛看来,人的需要可分为7个层次,犹如一座金字塔。它们由低级
高级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以及 自我实现的需要。
15)自我实现:自我实现乃是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希望完成和
9.形式征服题材:艺术创作最终达到的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不是形式 消极适应题材的结果,恰好相反,是形式与题材的对立,冲突,最终形式征服题材的结果。
10.对立原理;人和动物的表情动作,都遵循着“对立原理”,某种表情动作是以与之相反的表情动作为条件。
11.题材情感;由题材本身所引发的情绪感受。
7、原型:它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象征模式,他构成了一种特定的
文学传统,把历史上个别作品串联在一起,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关联,通过这种原型意象,我们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发现文学 的历史线索。
8.惯用语:我们暂且把它理解为文学史中对于某种主题的惯例化的表达语码。
5)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它是原始的,生来就有的潜意识的部分,遵
顺应本能冲动的愉快原则。自我代表理智,以现实的原则控制本我的活动。一方面需要加
本我,另一方面又要输还本我的紧张程度,当然这种舒缓协调与现实。超我是伦理化的我
有理想的特征。它一方面约束自我的非理性冲动,另一方面又比自我更进一步,遵循理想
1)审美阀原则:这一原则运用于意识水平,它要求刺激在它能够使主体
生快乐或痛苦之前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换言之,进入审美阀限的刺激,才可
唤起审美愉悦。
2)唤醒理论:一是“渐进性”的唤醒;它使情感达到适当程度,其过程是紧张情绪的适递增
递增 二是“亢奋性”的唤醒;情感超过可意的程度而剧烈上升,然后在唤醒下
文艺心理学术语详解辞典
文艺心理学术语详解辞典
文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诗歌、文学、艺术和文化活动创作和体验过程的学科,它使在艺术语境下理解人类行为和感知的知识得以发展和完善。
为了更好地解释文艺心理学的概念,特将文艺心理学的术语和定义进行详细的解释。
个性颜色:用色彩表达个性特征的艺术表现。
它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情绪、
性格和复合性格。
它探索了一个人与创作过程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色彩展示或隐藏个体
外在形象及其整体心理状态。
艺术治疗:利用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摄影、录像、动画等)进行辅助治疗的一种方法。
它用以探索和研究患者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从而帮助他们增强自身意识,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状态及其艺术表达的能力。
艺术心理学:指就艺术表现形式及其创作研究人类心理状态的学科。
它结合心理学与艺术,贯穿创造力、艺术表达、沟通、社会交往、情感体验等艺术活动之间的联系,以及艺术及其创作对社会影响的研究。
社会认知设计:是一种在艺术创作和表达过程中使用社会概念作为创造性设计和交流媒介
的设计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艺术表达是一种形式的社会创造,不仅可以以情感化的方式
表达经验,还可以以社会精神的方式对现实生活进行经验性研究。
本文通过对文艺心理学的术语及其详细解释,使读者了解了文艺心理学的概念,感受了其
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领域。
文艺心理学不仅使我们了解艺术表达形式,还能深入研究人类
心理状态,引领我们进入艺术与心理学考察研究的新领域,真正实现了心灵和艺术的完美统一。
文艺心理学教程的名词解释
文艺心理学教程的名词解释文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心理元素及其对个体和群体心理产生的影响的学科。
它结合了心理学和人文学科,通过对文艺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揭示其中蕴含的心理现象和内在意义。
本文将解释文艺心理学中一些重要的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
1. 隐喻(Metaphor)隐喻是一种运用于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比作另一个事物或概念来传达特定的意义。
隐喻可以是直接的,即明确地比喻一个事物为另一个事物;也可以是间接的,通过暗示和暗喻来传达意义。
隐喻在文艺作品中常被用来表达情感、描述景物或描绘人物特征,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 意象(Image)意象是文艺作品中通过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来表达和传达抽象概念的手法。
意象可以是视觉形象,如描述自然景物或描绘物体的外观;也可以是感觉形象,如通过声音、味道、触觉等来表现情感和心理状态。
意象在文艺作品中起到了引起读者情感共鸣和思考的作用。
3. 符号(Symbol)符号是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用来代表特定意义或象征具体概念的事物、动作或符号。
符号常常具有多重解释的特点,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象征,而是与文化、历史和观念背景相联系的。
通过运用符号,作家和艺术家可以在作品中传达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引导读者探索更深层次的思考。
4. 故事结构(Narrative Structure)故事结构是文学作品中故事呈现的组织方式和基本框架。
故事结构包括起承转合、冲突和高潮等要素,决定了故事的情节展开和发展。
不同的故事结构可以在读者的心理上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引发情感共鸣、创造悬疑或突发性的转折,使读者更加投入故事情节,产生情感和思考。
5. 角色塑造(Characterization)角色塑造是文艺作品中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和描绘的过程。
通过对人物的言行、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刻画,作家和艺术家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具有个性。
角色塑造不仅仅是对人物外表的描绘,更重要的是通过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方式,使读者对人物产生共鸣和深入思考。
《文艺心理学》
《⽂艺⼼理学》
《⽂艺⼼理学》
内容简介
《⽂艺⼼理学》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美学研究⽅⾯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较早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之⼀。
全书以⽣动活泼、深⼊浅出的⽅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些主要美学流派进⾏了介绍。
作者简介
朱光潜(⼀⼋九七―⼀九⼋六),我国著名美学家,曾任北京⼤学教授等职。
毕业从事美学教育与研究⼯作。
主要著作有:《⽂艺⼼理学》、《谈美》、《西⽅美学史》等,主要译作有:⿊格尔的《美学》,莱⾟的《拉奥孔》等。
《⽂艺⼼理学》是中国美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名著之⼀。
⽬录
第⼀章美感经验的分析(⼀):形象的直觉
第⼆章美感经验的分析(⼆):⼼理的距离
第三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三):物我同⼀
第四章美感经验的分析(四):美感与⽣理
第五章关于美感经验的⼏种误解
第六章美感与联想
第七章⽂艺与道德(⼀):历史的回溯
第⼋章⽂艺与道德(⼆):理论的.建设
第九章⾃然美与⾃然丑――⾃然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错误
第⼗章什么叫做美
第⼗⼀章克罗齐派美学的批评――传达与价值问题
第⼗⼆章艺术的起源与游戏
第⼗三章艺术的创造(⼀):想象与灵感
第⼗四章艺术的创造(⼆):天才与⼈⼒
第⼗五章刚性美与柔性美
第⼗六章悲剧的喜感
第⼗七章笑与喜剧
附录⼀近代实验美学
附录⼆《⽂艺⼼理学》序朱⾃清
附录三作者⾃传
附录四简要参考书⽬。
文艺心理学名词解释
1.文艺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和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来研究古今中外的文艺活动和文艺现象的重要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各种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中的心理机制。
它主要关注文艺家在文学创作中的心理运演过程;文艺作品中的心理蕴涵;文艺接受中的心理规律;以及文艺心理与社会心理的关系等一系列课题。
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
2.心理活动:心理,也叫精神是一个人从出生后所表现出来的大脑的生理活动功能。
人的心理现象是宇宙间最复杂、最奥妙的现象之一,这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有规律的活动,称为心理活动。
3.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一个宽泛的文艺美学的概念,它是艺术家在以审美为目的的前提下所孕育的体验,其中包括情感、思想、认识、感受等成份。
是主体凭借感受审美形式时的独特感受,在审美活动中价值创造、实现和人生新体验获得的过程,也是客体对象的意义、属性及与其他事物联系的扩展、深化过程。
审美体验表现出人们对生命意蕴和魅力的自觉追求、为获得更丰富的精神满足与享受的努力,是主动关心自己的生存状态的一种积极的生存态度。
4.审美心理机制:在审美的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单一的,而是相当复杂的综合反映,是大脑整体功能的发挥,其感觉、思考、理解、想象是此起彼伏、相互联系、互相促进而形成心理机制。
5.审美阈原则:要求审美客体对审美主体的刺激在它能够使主体产生快乐或痛苦之前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6.唤醒理论:这是英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贝里尼提出的。
贝里尼在对人的感觉经验进行考察时发现,人对新奇的刺激的感觉,是随着刺激的重复出现和历时的长短而展开的,刺激重复得越多,时间越长,感知表象的新奇性就会逐渐降低。
人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愉悦是由这样两种“唤醒”引起的:一种是“渐进性”唤醒,即审美情感的紧张度是随着感知和接受的过程而逐步增加的,最后到达度的临界点产生愉悦体验。
文艺心理学名词解释
文艺心理学名词解释
文艺心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结合了文学、艺术和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探讨人类情感、意识和心理状态在文学
和艺术作品中的表达和反映。
这一领域涉及到多种名词解释,比如:
1. 情感表达,指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作者通过语言、形式和符号
等手段表达出来的情感体验,如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
2. 意识流,是一种文学技巧,通过模拟人类思维的连续性和不
连贯性,呈现出人类意识的片段化和混乱状态,以此来探索人类心
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 符号学解读,文艺心理学常运用符号学理论来解读作品中的
符号和象征,探讨其与人类心理的关联,比如对于颜色、动作、物
品等符号的心理学解读。
4. 情绪调节,指文学和艺术作品对观众和读者情绪的调节作用,包括情感共鸣、情感释放和情感调节等心理过程。
5. 创作心理学,关注作家和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
心理活动,探讨创作灵感、创作障碍、创作动机等问题。
这些名词解释涉及到文艺作品与心理学的交叉领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学和艺术作品背后的心理机制和意义。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文艺心理学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文艺心理学文艺美学基本理论·文艺心理学文艺美学基本理论·文艺心理学指从心理学的角度,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学艺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是介于文艺学和心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一般来说,文艺心理学以创作主体心理、作品心理内涵和欣赏主体心理为其主要研究对象和范围。
文艺心理学将视角探入艺术活动的主体心理结构之中,这对于认识艺术审美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创造行为的心理奥秘,提高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历史上看,在西方,虽然“自上而下”的艺术哲学思辨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但从柏拉图的迷狂说、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十八世纪英国经验主义休谟、博克等人的学说中,仍窥见到艺术心理学的早期萌发。
在中国古代,艺术心理学得以在富于经验性的直观把握中表现出来。
庄子讲的“解衣般礴”、“庖丁解牛”,陆机讲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刘勰的神思论等都应视为文艺心理学的初始形态。
十九世纪,费希纳倡导“自下而上的美学”,开启了审美心理研究的新世纪,这期间,有里普斯的移情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谷鲁斯的内摹仿说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此后,文艺心理学伴随着现代心理学的不断进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科学形态,其中影响较大的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容格的心理原型批评及阿恩海姆等人的格式塔心理学派。
创作主体的心理研究是文艺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它以艺术创作主体的心理机制为主要对象,大致包括:艺术家心理经验的生成、积累过程和艺术创作活动中的心理活动特点,前者主要关乎艺术家的艺术感觉、艺术观察、情绪记忆、创作内驱力等心理因素的形成特点,以及个体心理结构的构建和集体心理结构的积淀等问题;后者侧重在描述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特征及创作活动中各种心理因素的相互关系,诸如:动机与灵感、情感与思维、想象与直觉、意识与无意识、超前反映与审美创造等等。
作品的心理分析将艺术品理解为艺术家审美心理结构的物化形态,它以这一物化形态为对象,探赜钩沉,发掘其中的心理内蕴,揭示出艺术作品的心理学意义。
文艺心理学学课后题目答案
.知觉概念——阿恩海姆提出的一个新的名词,即人们感知外物时,大脑皮层就
开始了对该物的结构特征的提炼过程,而不是将这个物体的形状原原本本地印进脑
海中。
13
.简化原则——阿恩海姆提出的著名观点,即对于绘画之类的造型艺术来说,所
谓简化就是要抓住表现的结构特征,用最精粹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
式的变化而变化,它总是积淀着社会文化历史的蕴含。
18
.意识和活动同一原则——由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提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认为活动是人对周围现实
的能动关系的最重要的形式;认为人的活动有外部的,实践的活动,也有内部的心
理活动,而且二者是统一的。
二、问答题:
1
、试具体谈谈费希纳的某一审美原则。
定向,那就是它们几乎都意味着养育、保持、帮助、献身和肥沃、丰饶等,而这些
不能不说是人类有关母亲的集体无意识内容。正是这种深层的东西成了母亲原型在
艺术中成为永恒的感人至深的主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6
、描述艺术活动中的自卑和超越。
答:艺术家在很多方面和处于自卑或无能状态中的儿童一样,他们的心中总是
6--18
个月)
就进入镜像阶段,人就达到一次主体性跃迁的转换点。即婴儿在镜子中看到自己,
也就是看到镜像活动与自己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时,他为自己的发现感到高兴,并
拼命向镜子靠近,以便看得更清楚些。这种识别的行动正是“我”的初次出现,也
就是所谓的“初次同化”(婴儿和镜子的合一)。
10
拥有着某种目标,而且往往是由想象而生的优越性目标,因而,艺术家的内心充满
了诸如此类的心理冲突:贫乏和富有,附属性和支配性,苦难和幸福,无知和全知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文艺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是“心理文艺学”或“心理学美学”,是文艺学或美学的一个分支,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文艺创作,文艺作品和文艺接受中的问题。
2.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普遍心理的学科,研究方法多采用实验方法,力求定量定性。
3.心理活动——即把审美主体的心理当做一种人类活动,一种人类的精神活动。
它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是多面的,不是单一的,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彼此孤立的。
4.审美体验——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
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它指向人的生命,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常常使人进入心醉神迷、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心理活动又是以经验作为基础的,它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和体现。
5.审美心理机制——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接受过程中,语言、视觉、情感、记忆的各自功能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另外还是审美主体心理活动的社会实践性。
二、问答题:1、文艺心理学同文艺学其他分支相比,有什么优势?答:文艺心理学既不同于文艺社会学,也不同于文艺哲学,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它把研究的重点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它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自上而下”的方法,而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它不是高度思辨和演绎的方法,而是经验的实记的和归纳的方法。
与文艺哲学相比,对文艺现象作微观的把握很准确,与文艺社会学比,顾及了文艺活动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充分重视了艺术家的个性。
2、文艺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文艺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
这样,艺术家的心理特性,艺术创作的动力,艺术创作的心理流程,艺术伤口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规律等,就自然成了文艺心理学的主要课题。
3、文艺心理学同普通心理学是什么关系?答:普通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关系最为密切,它在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文艺心理学研究离开普通心理学是很难完成的。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主要研究作家和艺术家如何通过观察,体验和对现实生活的分析来积累和完善材料,并在感知和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整个系统主要由创造心理,欣赏心理和评论心理组成。
文艺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文艺创作过程,欣赏者的感受,对艺术作品的理解等。
文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如何通过观察,体验和分析现实生活来积累和完善材料。
基于感知和记忆的创造性想象过程;情感,抽象思维与想象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作家和艺术家的特征,例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及其对创作的影响;基于感知和记忆的创造性想象过程研究在欣赏文学和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如何感受和理解作品并引起情感共鸣;如何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丰富和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激发人们的意志和热情;如何培养年轻人对文学艺术的兴趣,欣赏和创造的能力,以及如何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创造能力等。
中国古代文学对文学心理学的研究有许多精彩的见解。
在《乐记》中,分析了音乐与人们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
由南朝梁六协撰写的《文心雕龙》,更加全面地分析了作者的想象力活动,情感功能,突然的灵感以及作者与欣赏者的性格与创造之间的关系。
后世的许多诗词和CI演讲也具有丰富的文学心理学思想。
在西方,在17和18世纪之后,随着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审美心理学已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领域。
德国心理美学家利普斯提出了移情理论。
根据他的心理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将作家的创造性活动以及读者的欣赏和共鸣视为升华被压抑的潜在性本能的必要条件。
他的门徒荣格发展了心理分析理论,并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来分析文学和艺术的心理现象。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美国的阿恩海姆(Arnheim)撰写了艺术和视觉知觉,强调了文学心理学的整体概念。
1930年代,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写了《文学与艺术心理学》一书,系统地介绍了以前的文学心理学研究。
英格兰的尼达姆(Nidam)撰写的《关于19世纪法国和英国社会美学发展的书》清楚地提出了文学心理学的研究以及美学心理学在整个美学研究中的地位。
2021自考《文艺心理学》考点第二章名词解释
2021自考《文艺心理学》考点第二章名词解释
第二章艺术家与体验一、名词解释:
1、艺术体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而艺术体验是艺术家个体生命体验。
2、体验生成——指艺术家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过程。
它多是处于两种联系中,一是与艺术家在特按时期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的联系;一是与艺术家个人经历中早期经验以及由教育和各种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反应图式的联系。
3、童年经验——指“童年体验”。
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罗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罗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童志等。
4、缺失性体验——指主体对各种缺失(精神的和物质的)体验。
5、崇高体验——是艺术家经由自然或社会的某种外在刺激所唤醒的压抑在内心的带有痛楚和狂喜成分的激情体验。
6、超越体验——指艺术家超越实用功利和超越个体实存时的经历和感受。
7、孤独体验——指艺术家在世态创造过程中所感到的孤独绝望的体验心理。
8、神秘体验——神秘体验包含三个要点:一是假定并相信一种超越性的终极现实的存在;二是这种终极现实是超日常经验、感官经验与逻辑理性的,它只有通过神秘的直觉、契合、顿悟、启示等才能把握;三是当主体通过神秘的感悟与“最高的存在”达到契合时,会产生一种迷狂式的同一性体验。
9、归依体验——归依体验是艺术家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达到的神圣的境界,一种结束无意义的生活以后重新获得生活意义的充实感、安适感与幸福感。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一、选择1、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审美体验2、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的升华产物的是弗洛伊德3、贝里尼提出的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唤醒理论4、体验的核心是情感5、认为艺术创作的动力来自幼儿的自卑情节以及追求优越的动机的文艺心理学家是阿德勒6、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这句话是谁说的荣格7、实验心理学派的代表有谁8、批评家的心理特征是什么攻击性气质二、名词解释1、需要层次:在马斯洛看来,人的需要可分为7个层次,犹如一座金字塔。
它们由低级到高级分别为心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被看作是人的最高需要。
2、高峰体验:马期洛自我实现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状态时可能感受到的一种欢乐至极的体验。
3、母题: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可以指一个事件,一种模式,一种手法,一种叙述程式或某个关键语,必须是一种程式化惯例化的文学传统4、人格面具: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好的印象,以得到社会的承认,保证能够与人,甚至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实现个人的目的。
人格面具是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一。
荣格,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
5、原型: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象征模式,它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传统,把历史上个别的作品串联在一起,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关联,原型具有丰富的心理蕴涵,它常常是人类的有一定普遍性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模式与情绪模式的符号化,同时当然也受到特定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是集体无意识中一种先天倾向,是心理经验的一种先天决定因素,它使个体以其原本祖先当时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
如英雄、大地母亲、智慧老人、魔鬼等都是原型6、自我实现: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人的自我发挥和自我完善的一种欲望,也就是一种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
三、简单题1、如何理解内容与形式的关系2、术接受中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涉及到的是艺术传达过程中的艺术接受的问题,简单说就是艺术欣赏的问题。
文艺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迷狂说P15 缺失性体验P 集体潜意识异质同构审美移情审美距离说逆向情感崇高体验唤醒理论定向倾斜简化原则自我实现高原体验艺术体验经验表现性童年经验超越体验、归依体验文学语言法则简答题:二、简述高峰体验及其特征1、经验与体验的联系与区别。
2、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格式塔文艺心理学是如何解释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心物关系的?4、弗洛依德人格结构理论包含哪些内容?你是怎么理解其内涵与关系的?5、描述艺术活动中的自卑与超越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内涵7、简述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8、审美距离说的内涵是什么?9、简述西方美学的心理学转向。
10、艺术家的超越体验及其内涵11、简述艺术体验生成的特征三、分析题:1、阿恩海姆认为“一棵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正是因为垂柳枝条下垂的形状及其柔软性和悲哀的心理结构具有相似性的缘故”,请结合相关理论谈谈你的看法。
2、六朝的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者文之经”,这正说出了主体心理体验的重要特征,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3、著名诗人北岛写过这样一首让人印象深刻的诗,诗名叫《生活》,内容只有一个字“网”。
请结合所学相关理论,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4、荣格曾经说“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造就了歌德”,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5、毕加索晚年蜚声世界,有一次他去参观画展,他出人意料地说:“我和他们(指儿童)一样大的时候,就能画的和拉斐尔一样了,但是我要学会像他们(指儿童)这样画,却花去了我一生的时间。
”请结合相关理论谈谈你的看法。
6、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结合体验与艺术活动的同构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7、福楼拜在他的信札里有一段话描写他写《包法利夫人》的经过:“写书时我把自己完全忘去,创造什么人物就过什么人物的生活,真是一件快事。
文艺心理学朱光潜摘抄
文艺心理学朱光潜摘抄
摘要:
一、文艺心理学的概念
二、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理论
1.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
2.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
3.艺术价值评判的心理基础
三、朱光潜理论的启示和影响
正文:
文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文艺创作、欣赏和评价等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和现象的学科。
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他的文艺心理学理论对我国文艺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光潜认为,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理解;其次,艺术家对内心世界的挖掘和表现;最后,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创作中的体现。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的情感、想象和思维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中,朱光潜强调观众的主观能动性。
他认为,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需要运用感知、理解和联想等心理功能,与艺术家进行心灵沟通,从而产生共鸣和美感。
同时,他还指出,艺术欣赏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观众可以从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朱光潜认为,艺术价值评判的心理基础是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
他在研究
过程中,详细分析了审美心理需求的多样性、层次性和发展性,以及这些需求在艺术价值评判中的作用。
此外,他还强调,艺术作品的价值评判应遵循客观性和公正性原则,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和艺术家的个性。
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对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深入探讨文艺创作、欣赏和评价等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为文艺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其次,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培养健康的审美心理,更好地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原型--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象征模式,它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传统,把历史上个别的作品串联在一起,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关联,通过这种原型 意象,我们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发现文学的历史线索。原型具有丰富的心理蕴涵,它常常是人类的有一定普遍性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模式与情绪模式的符号化, 同时当然也受到特定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
17、原形:是集体无意识中的一种倾向,是心理经验的一种先在决定因素,它使个体以其原本祖先当时面临的类似情景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荣格)
18、自卑情结:指来源于器质性缺陷的自卑感,后来兼指种族歧视造成的少数民族儿童的的自卑感。(阿德勒)
19、同形性:简化要求意义的结构与呈现这个意义的式样的结构之间达到一致,这种一致性被格式塔心理学家称为同形性。
18.意识和活动同一原则——由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提出,认为活动是人对周围现实的能动关系的最重要的形式;认为人的活动有外部的,实践的活动,也有内部的心理活动,而且二者是统一的。
1.文艺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是“心理文艺学”或“心理学美学”,是文艺学或美学的一个分支,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文艺创作,文艺作品和文艺接受中的问题。
10.题材情感--指由题材本身所引发的情绪感受。
11.形式情感--指由形式本身所引起的情绪感受。
1.图式--它是在接受主体在接受艺术品时业已存在着的一种独特的,先在的东西,从发生学上来说是问题的起点。它是通过反应发展的基本阶段的递进而得以具体的体现。是接受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2.自性--在心理学的视野里,自性问题更是一种人格或个性的问题。查尔德国认为,人格(自性)指的是在可比拟的情境中所表明的“那些使一个人的行为时时 一致,并且有别于他人的多多少少有稳定性的内在因素。它有四个方面:稳定性方面、内在性方面、一致性方面、个体差异方面。
20、自我实现:是指人的自我发挥自我完善的一种欲望,也是一种使自己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
21、唤醒理论:唤醒理论又称为“规范与审美愉悦的关系理论”,由英国心理学家贝里尼提出,他发现,随着刺激重复出现和时间的推移,表象间的新奇性呈逐渐下降趋势,引申到审美领域,引发审美愉悦的唤醒有两种:一是渐进性唤醒,二是亢奋性唤醒
13.简化原则——阿恩海姆提出的著名观点,即对于绘画之类的造型艺术来说,所谓简化就是要抓住表现的结构特征,用最精粹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
14.需要层次——在马斯洛看来,人的需要可分为7个层次,犹如一座金字塔。它们由低级到高级分别为心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被看作是人的最高需要。
10. 母题: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可以指一个事件,一种模式,一种手法,一种叙述程式或某个关键语,必须是一种程式化惯例化的文学传统。
11、高峰体验 :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在进入自我现实和自我超越状态时可能感受到的一种欢乐至极的体验。也就是自我实现的创造活动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人存在的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人把自然领悟为真善美,这种体验具有超功利、超时空和超生死的性质。
3、愧疚体验:当个体因自己的某种行为违反内心的道德准则而引起的愧悔、内疚、自责的心理反应。
4、动机冲突 :指一个动机簇内各种子动机的矛盾纠葛。
5、心理治疗:
6、审美相似律:是使人将本来与人无涉的外在事物变为主观存在,再由主观存在升华为新的客观存在的心理规律。它主要包括因果相似律和结构相似律两种主要形式。
12、崇高体验:是艺术家经由自然或社会的某种外在刺激所唤醒的压抑在内心的带有痛楚和狂喜体验的心理成分。
13、形象范式:是艺术形象特殊的内在结构,它从心理到文本都包含着主体情感方面的“意蕴”、“精神”、 “气质”等。总是体现或高雅、或沉静、或热烈、或忧郁的种种心灵情调。
14、心理常态:是指接受者能够主动地适应接受对象从而理想的欣赏和获得审美愉悦。
6.娱乐--哪里有艺术,哪里就有快乐,在欢乐的下面有着深刻的意义:首先对个体而言,文艺能够移化心灵;其次,宏观看,文艺唤起的积极情感能够对抗异 化,使人性得以重建。总而言之,艺术作为趋于快乐的积极情感活动,是对抗不同压制情感方式的力量,也是将人们从焦虑和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使人性等到重建 的力量。
10.同形性——格式塔心理学的两条重要原则之一。即认为在知觉活动中,在作为对象的物理现象与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的大脑生理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同形关系。
11.表现性——表现性就是艺术品中的“格式塔质”,它是在作品各组成部分的联系中呈现出的总体性质。或者说是由可见的艺术品表现出来的不可见的意蕴。
12.知觉概念——阿恩海姆提出的一个新的名词,即人们感知外物时,大脑皮层就开始了对该物的结构特征的提炼过程,而不是将这个物体的形状原原本本地印进脑海中。
3.心理时空--心理时空是客观时空在艺术主体主脑中的审美反映,是艺术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一个层面。
4.惯例--“惯例”即是“第一个门类系统为了使该门类所属的艺术作品能够作为艺术作品来呈现的一种框架结构。它是具有约定性的,有关艺术接受活动所涉及的接受环境,接受对象和接受方式等的综合性心理反应机制。
5心理常态--心理常态是动态的,一种不断顺应和发展进化的过程。是接受者能够主动地适应接受对象从而可以理想地欣赏和获得审美愉悦。就是心理常态。
24、童年经验:就是一个人在童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印象,记忆,知识,意志等.童年体验在作家创作心理的体验生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唤醒理论——贝里尼在60年代提出,又称“规范与审美愉悦的关系理论”。人的审美愉悦是由两种唤醒而得到的:一是“渐进性”的唤醒,它使情感达到适当程度,其过程是紧张情绪的适度递增;二是“亢奋性”唤醒:情感超过可意的程度而剧烈上升,然后在唤醒下退时获得一种解除的愉快。
3.潜意识——是人类精神活动最深层和最原始的部分,在这个层面中充满着不容于社会的各种本能和欲望,它们时刻想冲出前意识和意识层面表现出来。然而,意识的抑制作用强迫它们留在潜意识深处。因此,潜意识就是人的内心生活的能量的蓄积库,是一种被压抑的东西。
8.惯用语--惯用语是为文学史中对于某种主题的惯例化的表达语码。它与原型意象的区别是:前者常常是一个陈述式词组或短句,面后者则是一个名词性的词或词组。
9.形式征服题材--指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题材与形式对立、冲突,不是形式消极适应题材,而是形式征服题材,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是一条普遍的艺术规律。
22、超越体验:艺术家的超越体验,指的是他们(艺术家)超越实用功利和超越个体实存时的经历和酷爱。超越体验表现为:①超越现实功利,②超越世俗趣味;③超越自我的个体存在。
23、对立原理: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学说,他认为,人和动物的表情动作,都遵循着“对立的原理”,某种表情动作是以与之相反的表情动作为条件的。
7. 艺术体验:是艺术家(创造者)在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体验来自于经验,但有包涵生命的意义,深刻的思想,动人的诗意。
8. 俄底浦斯情结:是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依德提出的学说,指每个男孩都有弑父恋母的情结,这是根据他的泛性论得出的结论。或又称“恋母情结”。
9. 艺术创作的潜动机:指艺术家从事创作时内心的某种无意识驱动力量,)主要特点是驱动性和潜动性。
15.自我实现-——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人的自我发挥和自我完善的一种欲望,也就是一种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
16.高峰体验——马期洛自我实现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状态时可能感受到的一种欢乐至极的体验。
17.决定论原则——人的心理和意识是属于个人的,是有个体性的,同时又是受社会生活所制约的在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看来,心理决定于生活方式,并且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它总是积淀着社会文化历史的蕴含。
7.心理治疗--艺术的心理治疗是以设定的艺术手段所形成的“心理反馈”调动主体在系统发育中所具备的特定反应潜能,从而调节其神经系统以趋向比较稳定而舒展的心境状其还原欲望的心理现象。
1.审美阀原则——运用于意识水平的原则。它要求刺激在它能够使立体产生快乐或者痛苦之前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5.审美心理机制——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接受过程中,语言、视觉、情感、记忆的各自功能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另外还是审美主体心理活动的社会实践性。
三、名词解释题:
2、审美体验:是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命题。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它指向的是人的生命,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和体现。
4.俄狄浦斯情结(05年十月已考)——是弗洛伊德的著名论点。即人从儿童时期就有了性的意识,男孩的恋母弑父的情意综,就是俄狄浦情结。
5.人格结构——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的理论,认为人格的构成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所谓本我,它是原始的,生来就有的潜意识部分,遵循顺应本能冲动的愉快原则。自我代表着理智,以现实的原则控制本我的活动。超我是伦理化的自我,带有理想的特征。
4.心理唤起--即由简单过渡到复杂,由直白进入曲折,由缓慢发展到紧张的渐进过程。
5.技巧的发生--艺术技巧的发生与人类的原始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是节奏的发生;二是人类的模仿;三是“拟人”。
6.母题--母题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它可以是一个事件,一种模式,一种手法,一种叙述程式或某个惯用语。关键是,“母题”必须是一种程式化、惯例化的文学传统,这也是它与主题的基本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