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PPT课件

合集下载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优秀课件PPT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优秀课件PPT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就英法联军
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授课老师:XXX
目录
新课导入 字词积累 课文精讲 课堂小结
01
新课导入
您所需要的本请添加您所需要的文本请添加您文本请添加您所 需要的文本请添加您。
巴特农神庙
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位于雅典的卫 城之上,公元前447至前432年建成,原 为供奉雅典娜女神的神庙。
埃及胡夫金字塔 是埃及现存的80多座金字塔中最高大的一座,公元 前2550年左右建造,高146.5米,底边长约有230米。用 230万块3至30吨重的巨石修筑而成,在巴黎艾菲尔铁 塔建成前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罗马斗兽场 在意大利罗马,是著名的罗马建筑文化古迹。建于公元 70—82年。古罗马帝国统治者在此以驱使奴隶相互搏斗或同 猛兽搏斗为娱乐。平面呈椭圆形,长径188米,短径156米, 四周为看台,外墙高48.5米,分为四层,下三层均为券廊 (用拱券支撑的廊),可容观众约5万人。今仅存残迹。
1)它代表了东方幻想艺术的最高成就。 2)集中了一个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艺术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作者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他博大胸怀 和对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一.总评:世界的奇迹。 二.分说:1.比较
2.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3.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三.总述:亚洲文明的杰作。 —这一段采用的手法?以美衬丑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作 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 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 漫主义的宣言。其代表作品有长 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 界》《九三年》。
02
字词积累
您所需要的本请添加您所需要的文本请添加您文本请添加您所 需要的文本请添加您。

第8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19张ppt)

第8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19张ppt)

拓展延申 大家设想一下,当巴特勒读到雨果的这封信的
时候,他会有怎样的感受?假设你就是巴特勒 本人,从两个句式任选一个,试着说一说。 句式① 我真__________,我竟然______________ 句式② 我真__________,雨果竟然_____________
第二组句子正话反说,即反语(反讽),感情表达得更为强烈。
反语就是反讽,咱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让你印象深 刻的运用反语的句子?
比如:鲁迅在《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中写清国留学生的头 发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 极了。
研读课文:
二、雨果对圆明园的赞誉 1.画句子,读画面。
(1)请同学们放声朗读第3自 然段,用横线画出文中描绘 圆明园的句子,用波浪线划 出作者赞美圆明园的句子。
2.书信要给具体收信人阅读,也许收信人可能并不了解 圆明园的价值。
三、雨果的情怀值得我们赞誉
请阅读下面两则补充材料,结合文章相 关语句,说说你读到了怎样的雨果。
补充材料 1. 维克多·雨果:19世纪前期法国积极 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贯 穿他一生活动与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 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被后人赞 誉为“法国的良心”。 人道主义:一种关怀全人类幸福的博爱 的世界观、价值观。 2.圆明园1860年被毁,雨果1861年写下 这篇文章,而他,正处于流亡生活的第 十年。
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 元瓷器等,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
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 物馆。
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 圆明园的建筑样式,几乎囊括了
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 中国古代建筑可能出现的一切平面
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 布局和造型式样:既有常见的单檐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24张PPT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24张PPT
公正、人道,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怀, 站在人类良知的立场上,胸怀博大的人道 主义者
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普遍被认为是高尚和伟大的 道德信仰,他主张的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权利关爱 弱势群体,帮助有困难的人。
本课小结
就英 法联 军远 征中 国给 巴特 勒上 尉的 信
交代写作缘由:征求远征中国的意见


盛赞圆明园的艺术价值
赃物
zhì cái
制裁
dàng rán wú cún
荡然无存
fù lì táng huáng
富丽堂皇
fēng gōng wěi jì
丰功伟绩
荡然无存:荡然:完全消失。形容原来有的东西全部消失, 完全不复存在了。也作“荡然无余”。 制裁:强制管束、处分违法乱纪的人。 瞥见:一眼就看见了。 惊骇:惊慌害怕。 不可名状:无法用语言形容、描绘或说出。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 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 浪漫主义的宣言。其代表作品 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九三年》。
圆明园历史资料
历史上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5200 余亩(350公顷),有著名景群上百处。自清代康熙四十六 年(1707年)起,原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祯(雍正)的 “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后,依照紫禁城的格局,大规模 建设。到乾隆年间,清朝国力鼎盛,是圆明园建设的高潮, 以倾国之力,空前的规模扩建圆明园,以后又经嘉庆、道光、 咸丰年间的续建,5个皇帝前后经过151年将其建成。役使无 数能工巧匠,费银亿万建造经营而成。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 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收藏 闻名于世。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世界 园林的典范”。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3)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4)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 文明杰作。
2.雨果怎样评价 圆明园?
合作探究
3.文中的“两个 强盗”指谁?这样说 的作用是什么?
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 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 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 陋面目。
合作探究
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 个强盗洗劫财物,一个强盗放 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 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 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 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 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的 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写法探究
1.运用反语。
为了有力地谴责英法侵略者的罪恶行径,作者多 次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具有辛辣的讽 刺意味。例如:“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 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 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这一句中的“更彻 底,更漂亮”就是反语。接着又称之为“丰功伟 绩”“收获巨大”,这就更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文章的最后,作者又将所有的谴责说成是“全部 赞誉”,再次对侵略者进行了尖锐而辛辣的讽刺。
6.雨果通过什么 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 的强盗行为?请从文 中找出,并说说作用。
合作探究
7.中国被掠夺,中 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 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 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 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 品格?
正直、公正、人道, 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 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语言赏析
1.“我们欧洲人是 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 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 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作者使用反语给予强盗以
辛辣地讽刺,以文明和野蛮相对 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 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 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 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 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 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 一目了然。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ppt课件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ppt课件
明确、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民 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整体感知
5、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
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
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2)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 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作为侵略者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 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于 1861年11月25日,大义凛然地写下了这封《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 尉的信》,表达了自己的愤慨。
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 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由于政治和文学方面的贡 献突出,在法国有很高的威望。代表作品有《巴 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 等。
恍如(huǎng) 琉璃(liú) 惊骇(hài) 瞥见(piē) 晨曦(xī) 缀满(zhuì) 规模(mó) 给予( jǐ)
当堂检测
3、反语,是一种修辞手法,就是通常所说的“说反话” 。下面各项中没有运用反语的一项是D( )
A.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B.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 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 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D.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深入探究
1、文中第一自然段,作者把远征行为形容为“体面” 的,这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反语,表现了巴特勒上尉卑鄙无耻的丑恶嘴脸。
深入探究
2、“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该句运用了什么 手法?表达了什么效果?

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件(共21张ppt)

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件(共21张ppt)

问候语② 正文③ 此致④ 敬礼④
②另起一行(在“称呼”的下一行),前空两格写。可 独立成段。 ③另起一行,前空两格落笔。 ④表致敬或祝贺一类的祝颂语,如“此致”“祝”等, 可紧接着正文写,也可另起一行,前空两格写。在写与
署名⑤ “此致”“祝”相配套的“敬礼”“健康”一类表示祝
日期⑥ 愿的话语时,一般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⑤在信的右下角署名(写信人),前面可加合适的称谓,
强盗(具体) 比喻 国家、政府(抽象)
用“强盗”来比喻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鲜明地揭示出英法 联军所谓“远征中国”的实质是侵略和掠夺,突出表明了作者批 判英法侵略者罪行的立场。
深度课文,感悟批判精神
1.这样辉煌美丽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作者是 如何展开对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谴责的?
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 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给予( jǐ ) 缀满( zhuì ) 珐琅( fà lánɡ )
晨曦( xī ) 箱箧( qiè ) 眼花缭乱(liáo )
富丽堂皇( huáng ) 丰功伟绩( jì )
字词积累
( 眼花缭乱 )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 荡然无存 )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 (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美丽。 ( 丰功伟绩 )伟大的功绩。 ( 赃物 )通过贪污、受贿或抢劫、盗窃等非法手段
雨果:具有清醒头脑,正直的良知,又公正立场的人道主义者
读后反思,拟写诉状
读完雨果控诉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罪行的信,请作为律
师的你帮他拟写一封诉状。
被告:法兰西政府、额尔金、_巴__特__勒__上__尉____ 诉讼请求:1.英法政府及参加这次远征的人承认自己的野蛮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ppt课件(28页)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ppt课件(28页)
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号称 “万园之园”.历史上的圆明园, 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
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
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
地约5200亩,周长近10公里,建 筑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相当 于北京皇宫的建筑面积)。始 建于1709年,历时150年陆续建
导入: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 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 并且焚烧了圆明园。在这件事之后,英 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 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 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雨果
题解 从标题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两个胜利者,一 个塞满了腰包, 另一个装满了箱 箧
通过描写(情态、 动作)强盗的丑态, 达到讽刺效果
强盗、窃贼、 行窃、偷窃
制裁、 抗议
直抒胸臆
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


从前……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

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是真正的物主 词
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1850—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 侵略战争,1858年5月攻陷大沽炮 台,同年6月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8月攻陷 大沽,进占天津,直攻北京,10月 英法联军控制北京,焚掠圆明园, 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背景资料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 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清咸丰 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 挑起这场战争。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 州。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 台,逼近天津。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代 表签订《天津条约》,11月又在上海签订中英、 中法、中美通商章程。沙俄趁机于5月间用武力迫 签《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外 兴安岭以南大片领土。1859年英、法、美借口换 约又派军舰北上,6月突攻大沽炮台。清军奋勇抗 击,重创英法舰队。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给巴特勒尉的信 》( 张PPT )PPT学习课件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给巴特勒尉的信 》( 张PPT )PPT学习课件
①友爱、热爱和平、崇尚正义。
②自立、自强,跻身强国之林。
8、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 窃,有两名窃贼。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 样的品质?)
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 径,不顾个人安危,公理至上,他 那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 的立场,非凡的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小结
1、雨果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 的立场这 ,是难能可贵的。
1、通读全文,看看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惊骇hài
晨曦xī
荡然无存dàng rán wú cún: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雨果以人民的立场区别法国人民 制裁cái
给予jǐ
【1】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批判和讽刺,谴责了他们的强盗行径。
3、文章的后部分围绕着“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赃zāng物 制裁cái 恍若huǎng 珐琅fà láng 瞥piē见 缀 zhuì满 惊骇hài
正音
箱箧qiè 给予jǐ 琉璃liú lí 眼花缭liáo乱 劫jié掠 绸chóu缎 晨曦xī
学习词语
赞誉zàn yù称赞;称誉。 恍若huǎng ruò茫然。好像,仿佛。 绸缎chóu duàn绸子和缎子的合称,泛指 丝织物。 琉璃liú li用铝和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成的 釉料。 惊骇jīng hài恐慌恐惧。 瞥见piē jiàn瞧见;偶然看到。
剪影jiǎn yǐng 比喻对事物作轮廓的描写;亦指 比喻描写出的轮廓。 劫掠jié lüè 抢劫掠夺。 赃物zāng wù 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 制裁zhì cái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 为。 荡然无存dàng rán wú cún:形容原有的 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35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35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对 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 对塞两满个了强腰盗包的,所另作一所个为装,满作了者箱持箧什。么态度?
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和谴责, 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展营康 现,雍 在一乾十 我座等八 们辉数世 的煌代纪 面的帝的 前“王中 。万的国
园苦历 之心经 园经了 ”
屈仅浩 辱留劫 的下却但 历几使随 史根这之 。石座而
柱名来 来园的 见化一 证为场 这灰巨 段烬大

的今了这 愤 一 这天正一 怒 位 封就义暴 谴 伟 这 《让的行 责 大 时 给我呼, 这 的 候 巴们声义 两 文 , 特一,正 个 豪 欧 勒起举词 国 站 洲 的来世严 家 出 有 信读震, 制 来 》雨惊发 造 。果。出 的
从本文内容来看,属于一封回信。也就是对来信的问 题或要求做出回应。
写信的缘由——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写信的对象—— 巴特勒上尉 写信的目的—— 雨果借写信的机会,要表明自己鲜明的立场和观点。
根据书信的格式,给文章划分层次
开头(1):交代写作背景。 正文(2—9):对圆明园毁于英法联军的愤怒谴责。 结束(10):呼应开头,总结全文。
主要内容:
写一封给雨果的信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作为中国人,你
是怎样看待的?
2、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
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3、雨果对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做了高度评价,今天
中华民族正处于复兴时期,正在成长的你,打
算怎么做呢?
“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 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 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第9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36张PPT)

第9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36张PPT)

①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 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 无存。
②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 功伟绩!收获巨大!
③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④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 意,形成讽刺辛辣的表达效果。
品 质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 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雨果
雨果是一个具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 立场的人道主义者。
快速浏览全文,思考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1.分析文章阐述观点的结构,理清作者的行文 思路。 2.理解本文在写作方法和语言上的特点,体会 其表达效果。
立场:是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
• 作者的立场:赞美圆明园,批判英法联军远征中 国焚烧圆明园的行为。
• 作者的观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烧毁圆明 园,是一次野蛮的偷窃和洗劫,是强盗行为, 必将受到历史的制裁。
细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作家雨果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观点和立场。
①找一找,文中哪一个词可以概括作者对圆明 园总的印象。
效果:面对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雨果巧用反语, 辛辣地讽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表达了自己的愤 怒与批判。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 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机具嘲讽和批判意味。
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 “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 站在正义和良知的主场上揭露和批判 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否不够 “爱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雨果并非不爱国。 其一,在文中,雨果说“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 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可见,作者清楚地知道这是政府的错误,而非法兰西人民 的错误,以正当的理由为人民辩护正是雨果爱国的表现。 其二,雨果敢于对政府的错误进行批判,是为国家的 长远计,也是爱国的体现。 其三,雨果的爱国主义并不只站在狭隘的民族观上, 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历史角度上看待劫掠圆明园问题,是人 道主义的体现,与爱国主义并不相悖。

0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23张ppt)

0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23张ppt)

语段研读 2、作者运用哪些手法来描摹圆明园的美?
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 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你用大理石、用 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 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 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 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 以脂粉;
书信格式
一、称呼:顶格写,称呼前可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 的”“尊敬的”等。 二、问候语:如“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 直接接下文。 三、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四、祝福语:以“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紧接着主体正 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也可以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 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 五、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福语下方一至两行处 右侧。另起一行在署名的正下方写日期。
作者发挥想象,运用排比的句式,将圆明 园描绘得如诗如画,形象地表现了圆明园 无法形容的艺术美,流露出对圆明园的赞 美与喜爱。
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 特农神庙,埃及有金 字塔,罗马有斗兽场, 巴黎有圣母院,而东 方有圆明园。
作者运用对世界建筑史上的艺 术价值与地位,盛赞圆 明园,侧面突出英法联 军洗劫圆明园是对整个 人类的犯罪。
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
原本是赞美的词语,这里正话反说,讽刺、批判
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
了额尔金等人对巴农巴特农神庙和圆明园的破坏
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语段研读 3、作者认为圆明园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①作者认为,圆明园耗费了两代人的长 期劳动,是人类世世代代劳动的结晶。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A.雨果曾撰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并火烧圆明园。B.他的行为赢得了人们的崇高敬意,不仅在人格精神上,更在文学上。C.记者探访多家药店发现,部分药品价格上调,绝大多数药品价格保持稳定。D.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4.选出没有运用反语的一项( D )A.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B.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 于荡然无存。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 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 满了箱箧。D.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作者这样说使用反语给予强盗以辛辣地讽刺,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 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 行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 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 一目了然。
4、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 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 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对表 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整体感知 3、 作者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美丽,给予圆明园 高度评价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极力描绘圆明园的富丽堂皇,表明圆明园是世界文明的瑰宝,而英法联军却因贪婪无知将其破坏得荡然无存,更能揭露英法联军的罪恶,激起人们对英法联军的憎恨之情,也为后文的谴责做了铺垫。
建党100周年 缅怀丰功伟绩增强使命担当
词语解释
①段:交代写信的缘由。② —⑥段: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调, 盛赞圆明园的辉煌灿烂,并叙述圆明 园被毁坏的经过。⑦ —⑩段:作者以明确的态度表明自 己对远征中国的看法:这是一次“偷 窃”,法兰西政府是强盗。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分析结构
整体感知这封信主要表达 了作者什么观点?文中是从 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侵略 中国、劫掠毁灭圆明园罪行的谴责和对遭受 劫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作者先交代了写作缘由,然后从描摹、 赞叹圆明园之美和揭露英法联军强盗行为两 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21张PPT)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21张PPT)

1.巴特勒征求雨果的看法,目的是 什么?
想借雨果大文豪的名气对这次侵略 加以赞美,突显自己的功劳和英国 的国威。
2.雨果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 么?请在文中画出来。
重点文章第8、9段内容
3.从雨果的信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感情行径的的愤怒、批判, 也有对圆明园的赞美和圆明园被烧毁的痛惜。
第1-2段:交代写信缘由, 回复巴特勒上尉征求自己对 远征中国的看法。
第3段: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 煌灿烂
第4-8段:揭露英法联军的滔 天罪行,谴责无耻行径。
第9-10段:呼应开头,表达对 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愤恨之情。
1. 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信的开头并不是开门见山地说明自 己的态 度,而是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具有极浓 的讽 刺意味。这样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继续往下看, 更能宣泄作者愤怒的感情。
4.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独句段作用分析法解答。这句话独立成段,起到 突出强调的作用。在内容上和前一段形成强烈的对比,达 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在结构上起到过渡作用。这样一 座神奇秀丽的园林建筑为什么消失了呢?引起读者的阅读 欲望,从而过渡到对奇迹消失的原因——英法联军火烧圆 明园的叙述上来。
中国晚清政府朝政腐败,致使国力 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 这才会有圆明园的悲剧。这是历史的耻 辱,民族的耻辱。今天,中华民族正处 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 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 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 命力,一雪前耻,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 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书信由笺 文和封文两部分构成。笺文(信文)即写在信笺上的文字,内容包括寄 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问候、对话、祝颂等。书信在写法上比较灵活, 但还是应该遵循一定的要求:一是必须合乎规范;二是必须言之有物, 通情达理。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ppt课件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ppt课件

⑤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两行 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 儿××、父××、你的朋友××等。在署名下一行写日期。
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 “又附”,再另起一行书写未尽事宜。
·导学建议·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可能对课本的写作背景不太熟悉,教师 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深入理解课 文,引导学生切身体会这段屈辱史打下情感基础。
背景介绍: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 二次鸦片战争。作为侵略者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 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取得的所谓“胜利”捧场。但是,雨 果,这位正直的作家,他从人类良知的角度,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 恶,深切同情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写下了这封《就英法联军远 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反语。有辛辣的讽刺意味。说明强盗政府颠倒黑白,对 自己的掠夺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恬不知耻。
再读课文,完成填空。
·导学建议· 播放纪录片《圆明园》,投影圆明园的图片和资料(包括圆 明园的设计、圆明园的收藏、圆明园的养雀笼及圆明园的生肖 喷泉等),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投影被英法联 军洗劫后圆明园残垣断壁的图片。两相对比后,让学生感受当 时中华民族所受的屈辱。
预习导学
【走近作者】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他是19 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 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的 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3)对英法联军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 出强烈的抗议,并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儿时哭泣的五根大罗马 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 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 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 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 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 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 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 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 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 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 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 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 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集中表达雨果评价圆明园的句子:
是世界奇迹; 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是亚洲文明的剪影。
请把文中第一 段中讽刺侵略者的 词句画出来,看看有 什么艺术效果.
运用了一系列的反语来形容强盗 心理,如“体面”、“出色”、 “光荣”、“赞誉”等词语,具 有极其辛辣和尖锐的嘲讽意味。
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 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 方法就叫反语,也称“倒反”、 “反话”。多用在揭露,批判,讽 刺等方面。
深层反思
1.中国当年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失去了圆明园,我们教训惨痛,对于身边的 文化遗产,我们该拿出哪些行动来保护? 3.文化与艺术有国界吗? 4.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历史?
延伸拓展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哭泣的圆明园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蹫躏着她的肌体, 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 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壁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 ——伫 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 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 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 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 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 ——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 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 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 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 ——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 ——断碎的罗马石柱 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 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 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 巴特勒上尉的信
维克多· 雨果 Victor Hugo
希腊巴特农神庙
埃及
金字塔
罗马的斗兽场
走近圆明园
圆明园是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北部。始建 于1709年,历时150年陆续建成。它是清朝 五代皇帝倾心营造的皇家营苑,清王朝倾 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匠填湖堆山,种植 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 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 书文物。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 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 筑群,被世人冠以“万园之园”、“世界 园林的典范”、“东方凡尔赛宫”等诸多 美名。
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 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 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 ,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 ,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 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 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 ,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 走。 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 址,大水法遗址。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 的人 !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 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 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 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 那捧着相机的说:“笑 ! 笑啊 !” 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 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
渔舟唱晚
黄昏五孔桥会心桥之晨 Nhomakorabea冰雪鉴碧亭
福海远眺
曾经仙境似的圆明园
圆明园的珍宝
遗憾的是,这一世界园林 艺术的伟大杰作,分别于 1860年、1900年两次遭英法 联军、八国联军的劫掠和焚 烧,使一代名园化为废墟。
雨果(1802-1885)
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 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 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 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 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 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 力、以爱制“恶”。代 表作是:《巴黎圣母 院》、《悲惨世界》等 长篇小说.
整体感知
请用简明的语言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主 要 内 容
描述了瑰宝般的建筑——圆明园
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味语言
1.请把信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画 出来,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 2.请把信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画 出来,大声读一读,看看有什么艺术 效果.
朗读第三段,找出集 中表达雨果评价圆明园的 句子,具体赞美圆明园的 句子,加以品味。
请从课文第五、第六、 第十段中找出同样的用法的 例子。
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 么用了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 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 果对此次胜利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 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 径。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 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 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最后将自己 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 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