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六则--------翻译-解析-寓意-启示
《百喻经》六则--------翻译-解析-寓意-启示
《百喻经》六则愚人食盐原文: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
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翻译: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去作客。
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味道不足。
主人知道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点盐。
他感到菜的味道好多了,就自言自语道:“这味道所以这样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
加了这一点尚且味道鲜美,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无知而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
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
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对修行有好处,于是就继绝饮食。
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增加一点道行,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证得真道。
就像那个蠢人一样,以为可以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这也是一样.解析: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但“外道”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
这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寓意:做事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凡事要全面谐调,避免以偏概全;学会克制私欲,不可贪得无厌;不以好恶看人,做事。
启示: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最佳状态。
渴见水原文: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
既至河所,对视不饮。
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
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翻译: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
《百喻经》
动词,增加
名词,好处 名词,好处 副词,更加 动词,祸害 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患 名词,祸患 名词,灾祸 动词,担忧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二、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出来 1.汝当斩头,自得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 2.既复杀驼,而复破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为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史·韦敻传》
赏读:崇尚平易简朴,无心于功名利禄。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知识卡片
一、作家作品
伽斯那,天竺(古印度)高僧,佛教经典《百喻经》的编纂者。
译者是求那毗地,天竺(古印度)僧人,是伽斯那的弟子。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二、文体常识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天竺高僧伽斯那撰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像,似
比得上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如此 表假设,如果,假如 和“夫”连用,用在一段话的开头, 以引起议论,像那,至于那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代词,代骆驼头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无意 动词,到 代词,此 结构助词,的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这和故事中的愚人是一样的,因为盐可以使饭菜味美而多吃
最新《百喻经》六则 翻译 解析 寓意 启示
《百喻经》六则愚人食盐原文: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
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翻译: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去作客。
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味道不足。
主人知道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点盐。
他感到菜的味道好多了,就自言自语道:“这味道所以这样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
加了这一点尚且味道鲜美,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无知而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
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
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对修行有好处,于是就继绝饮食。
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增加一点道行,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证得真道。
就像那个蠢人一样,以为可以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这也是一样.解析: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但“外道”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
这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寓意:做事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凡事要全面谐调,避免以偏概全;学会克制私欲,不可贪得无厌;不以好恶看人,做事。
启示: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最佳状态。
渴见水原文: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
既至河所,对视不饮。
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
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翻译: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
5.2《百喻经》六则PPT课件人教版
-3-
《百喻经》六则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嗤.笑(chī) 庵.婆罗果(ān)
敕.(chì)
诈.现死相(zhà)
2.识通假
不得半车炭之价直(“直”通“值”,价钱)
3.解多义
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终究)
夫以疾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士兵)
(1)卒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古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
译文: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
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
点评:蠢人只有蠢想法。这件事也从反面警示我们:有恒心、耐
心,不急不躁,才不至于失去理性判断。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耐心
地等待,全面地审时度势。
-11-
《百喻经》六则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首页
-12-
《百喻经》六则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阅读《驼瓮俱失》,联系现实说一说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佛教善于将生活现象上升为对人生的理解,这个故事 的用意不在于指出解决骆驼入瓮办法的笨拙,而在于通过驼瓮俱失 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 失了。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挽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而 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选其一,顾此必然失彼。故事中 的人却采取了一个笨拙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这样的事情,现实 生活中自然不会出现,但我们也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 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 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处瑕疵,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罚, 影响学业,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 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
《百喻经》六则21页PPT
谢谢!
《百喻经》六则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南北朝-百喻经《宝箧镜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宝箧镜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宝箧镜喻南北朝-百喻经昔有一人,贫穷困乏,多负人债,无以可偿,即便逃避。
至空旷处,值得一箧,满中珍宝。
有一明镜,着珍宝上,以盖覆之。
贫人见已,心大欢喜,即便发之,见镜中人,便生惊怖,叉手语言:我谓空箧,都无所有,不知有君在此箧中,莫见瞋也。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无量烦恼之所穷困,而为生死魔王债主之所缠着,欲避生死,入佛法中,修行善法,作诸功德,如值宝箧,为身见镜之所惑乱,妄见有我,即便封着,谓是真实。
于是堕落,失诸功德,禅定道品,无漏诸善,三乘道果,一切都失。
如彼愚人,弃于宝箧,着我见者,亦复如是。
翻译:昔有一人,贫穷困乏,多负人债,无以可偿,即便逃避。
从前有一个人,贫穷困乏,欠了人家许多债,无钱可以偿还,就逃走避债去了。
至空旷处,值得一箧,满中珍宝。
到了一处空旷的地方,遇见一只箱子,内中装满了珍宝。
有一明镜,着珍宝上,以盖覆之。
有一面明镜,放在珍宝上,用来盖覆这些东西。
贫人见已,心大欢喜,即便发之,见镜中人,便生惊怖,叉手语言:贫人见了,心中异常地高兴,即刻就打开来,见到镜中有个人,不胜惊讶,且害怕起来,拱手说道:我谓空箧,都无所有,不知有君在此箧中,莫见瞋也。
我以为是空箧,一无所有的,不知有您在这箧中,请不要生气。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无量烦恼之所穷困,而为生死魔王债主之所缠着,欲避生死,入佛法中,修行善法,作诸功德,如值宝箧,为身见镜之所惑乱,妄见有我,即便封着,谓是真实。
世间的人也是这样,受着无量烦恼的穷迫困扰,又受着生死魔王债主的缠着,想要逃避生死,就进入佛法中,修行善法,作种种功德,恰如遇见宝箧一般,受到对身体持真实之我的见解这面镜子的惑乱,错误地以为有真实的我,即刻就封闭起来,与善法无缘了。
于是堕落,失诸功德,禅定道品,无漏诸善,三乘道果,一切都失。
于是堕落,失掉了种种功德,心体寂静、止于一境的道法的品类,出离了烦恼的种种善法,历经三乘由菩提之道证得涅槃之果,所有这一切都失却了。
南北朝-百喻经《磨大石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磨大石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磨大石喻
南北朝-百喻经
譬如有人,磨一大石,勤加功力,经历日月,作小戏牛。
用功既重,所期甚轻。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磨大石者,喻于学问,精勤劳苦;作小牛者,喻于名闻,互相是非。
夫为学者,研思精微,博通多识,宜应履行,远求胜果。
方求名誉,憍慢贡高,增长过患。
翻译:
譬如有人,磨一大石,勤加功力,经历日月,作小戏牛。
譬如有人磨治一块大石头,花费许多气力,历经漫长岁月,磨成一只玩具小牛。
用功既重,所期甚轻。
用去的功夫极大,期望的目标轻微。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
磨大石者,喻于学问,精勤劳苦;
磨治大石块,譬喻做学问精勤劳苦;
作小牛者,喻于名闻,互相是非。
做成小牛,譬喻为了名望,互相攻击。
夫为学者,研思精微,博通多识,宜应履行,远求胜果。
做学问么,研究思索精微的玄理,广泛通晓种种知识,理应步步实践,去求得那遥远但究竟圆满的殊胜之果。
方求名誉,憍慢贡高,增长过患。
一旦为了求名誉,骄傲自大,就会增长过患。
《百喻经》六则实用共40页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百喻经》六则实用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最新《百喻经》六则--------翻译-解析-寓意-启示
《百喻经》六则愚人食盐原文: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
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翻译: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去作客。
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味道不足。
主人知道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点盐。
他感到菜的味道好多了,就自言自语道:“这味道所以这样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
加了这一点尚且味道鲜美,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无知而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
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
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对修行有好处,于是就继绝饮食。
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增加一点道行,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证得真道。
就像那个蠢人一样,以为可以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这也是一样.解析: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但“外道”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
这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寓意:做事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凡事要全面谐调,避免以偏概全;学会克制私欲,不可贪得无厌;不以好恶看人,做事。
启示: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最佳状态。
渴见水原文: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
既至河所,对视不饮。
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
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翻译: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
南北朝-百喻经《引言》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引言》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引言南北朝-百喻经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
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
佛言:甚善!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
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
问曰:人从何而生?答曰:人从谷而生。
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
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
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
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
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
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
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
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
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
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
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
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
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翻译:闻如是:以下这些是我亲耳从佛听闻的: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
那时,佛居住在王舍城,在迦兰陀竹园和众多大比丘、大菩萨及天龙等八部众神总共三万六千人聚集在一起。
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这时法会中有五百学习《吠陀》的青年婆罗门,都从座席上站起来,对佛说道: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
我们听说佛道洪大玄深,其他诸说没有能及得上的,所以来这儿请教几个问题,深切希望佛为我们宣说。
佛言:佛说:甚善!很好。
问曰:青年婆罗门便问:天下为有为无?世界是存在的还是虚无的?答曰:佛答道:亦有亦无。
也是存在的,也是虚无的。
梵志曰:婆罗门问道: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果世界现今是存在着的,却为何说是虚无的?如今无者,云何言有?如果世界现今是虚无的,则为何说是存在着的?答曰:佛答道: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
南北朝-百喻经《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南北朝-百喻经昔有大长者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
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
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众人闻已,深信其语。
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
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洄洑驶流之中,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
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少习禅法、安般数息及不净观,虽诵其文,不解其义,种种方法,实无所晓,自言善解,妄授禅法,使前人迷乱失心,倒错法相,终年累岁,空无所获,如彼愚人,使他没海。
翻译:昔有大长者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
曾有一位长者的儿子与一帮商人入海去采宝。
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
这位长者的儿子对入海驾船的方法可琅琅上口,譬如到了大海的漩涡、洄流、礁矶激溅之处,应当这样把、这样整、这样停之类。
语众人言:他对大家说: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入海方法,我全知道。
众人闻已,深信其语。
众人听了,完全相信他的话。
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
到得海中,没过多时,船师得了病,忽然之间,死去了。
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洄洑驶流之中,唱言:长者的儿子就接替了他,航至漩洄的急流之中,大叫着:当如是捉如是正。
应这样把、这样整。
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到宝渚去,没多久全船商人都没水而死。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少习禅法、安般数息及不净观,虽诵其文,不解其义,种种方法,实无所晓,自言善解,妄授禅法,使前人迷乱失心,倒错法相,终年累岁,空无所获,如彼愚人,使他没海。
世人也是这样,稍微修习了一下禅法、安般数息观和不净观,虽是记诵住了文词,却不通其中的意思,也不了解修行的种种方法,妄自张扬说已深透地理解了,便胡乱传授禅法,使得一意精进的人迷乱了,失了自性清净心,颠倒错乱了诸法的殊别之相,经年累月都毫无收获,就像那位愚人,使得他人没于海中。
佛-百喻经-
一、自主检测 ,夯实基础
注意下列加线字的意思。 ①更为益盐 (更:另外 、再 益:加) ②食已口爽 (爽:败、伤,此处指口干) ③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 (傍:通“旁” 患:以…为患)
④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直:通“值”) ⑤汝当买来 (当:则、就)
读故事 二
谈寓意
“
佛 ”?
(梵文意)
1
佛------觉者 智者
佛------专指释迦牟尼(狭义) 3 佛------有觉者的共称 (广义)
2
三、悟佛理 ,思人生
结合佛理故事和生活,你认为阻 碍我们“透彻觉悟”的最大“心魔” 是什么?(请用一个字概括并简要 阐述)我们应该怎么战胜它?
贪:贪婪,贪心Βιβλιοθήκη 五嗔:怨恨;经常生气
痴:痴迷;迷恋自己 慢:自大傲慢;轻慢 疑:猜忌怀疑
情
四、拓展巩固
写一两句话来表达你此时对佛 理与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庄子
南北朝-百喻经《奴守门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奴守门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奴守门喻南北朝-百喻经譬如有人将欲远行,勅其奴言:尔好守门,并看驴索。
其主行后,时邻里家有作乐者,此奴欲听,不能自安,寻以索系门置于驴上,负至戏处,听其作乐。
奴去之后,舍中财物贼尽持去。
大家行还,问其奴言:财物所在?奴便答言:大家先付门、驴及索,自是以外,非奴所知。
大家复言:留尔守门,正为财物。
财物既失,用于门为?生死愚人,为爱奴仆,亦复如此。
如来教诫,常护根门,莫苦六尘,守无明驴,看于爱索。
而诸比丘不奉佛教,贪求利养;诈现清白,静处而坐;心意流驰,贪着五欲,为色声香味之所惑乱。
无明覆心,爱索缠缚,正念、觉意、道品财宝悉皆散失。
翻译:譬如有人将欲远行,勅其奴言:譬如有人将要出门远行,吩咐仆人道:尔好守门,并看驴索。
你好好守着门,并看管住驴子和绳索。
其主行后,时邻里家有作乐者,此奴欲听,不能自安,寻以索系门置于驴上,负至戏处,听其作乐。
主人走后,邻村的人家这时正在奏乐,这仆人很想去听,心中动摇,不能自安,随即便用绳索系了门,放在驴上,赶着,到那奏乐的地方,去听音乐。
奴去之后,舍中财物贼尽持去。
仆人离去之后,屋中的财物都被贼偷去了。
大家行还,问其奴言:主人回来,问仆人道:财物所在?财宝那儿去了?奴便答言:仆人答道:大家先付门、驴及索,自是以外,非奴所知。
主人先前嘱咐看守门、驴及绳子,除了这些以外,我就不知道了。
大家复言:主人说:留尔守门,正为财物。
留你守门,正是为了财物。
财物既失,用于门为?财物丢失了,还要门作什么用?生死愚人,为爱奴仆,亦复如此。
流转于生死的愚人,贪恋着爱欲的仆人,也是如此。
如来教诫,常护根门,莫苦六尘,守无明驴,看于爱索。
如来教诫道,要常常护住引出种种烦恼、进入种种妄尘的六根这扇门,不要让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之贼进来,守住烦恼这头驴,不要让它随意驰走,看好爱欲这条绳索。
而诸比丘不奉佛教,贪求利养;然而有些比丘不奉行佛的教诲,贪求利养:诈现清白,静处而坐;装得清白,在幽静处坐禅;心意流驰,贪着五欲,为色声香味之所惑乱。
百喻经
• 似愚人见水不饮,固不可取。佛理 似愚人见水不饮,固不可取。 如此,于任何事物亦同。书山学海, 如此,于任何事物亦同。书山学海, 何其浩渺,攀之不绝,饮之不尽, 何其浩渺,攀之不绝,饮之不尽, 如把所遇艰难喻为水, 如把所遇艰难喻为水,望之令人心 生恐怖,有人退却,有人迎上, 生恐怖,有人退却,有人迎上,则 可知,退却之人, 可知,退却之人,永远不可能得到 真正知识,迎难而上之人, 真正知识,迎难而上之人,在冲破 重重困难之后,必会Biblioteka 放异彩。 重重困难之后,必会大放异彩。
热爱生命---汪国真
• •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 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 百喻经 • “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 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 ”“若可饮尽 我当饮之。 若可饮尽, 饮?”“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 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有人渴极需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 有人渴极需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 即便逐走,至新头河。既至河所, 即便逐走,至新头河。既至河所,对视 不饮。傍人语言: 汝患渴逐水, 不饮。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 水所,何故不饮? 愚人答言: 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 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尽, 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尽, 是故不饮。 是故不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喻经》六则
愚人食盐
原文: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
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翻译:
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去作客。
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味道不足。
主人知道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点盐。
他感到菜的味道好多了,就自言自语道:“这味道所以这样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
加了这一点尚且味道鲜美,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无知而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
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
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对修行有好处,于是就继绝饮食。
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增加一点道行,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证得真道。
就像那个蠢人一样,以为可以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这也是一样.
解析:
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但“外道”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
这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寓意:
做事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
凡事要全面谐调,避免以偏概全;
学会克制私欲,不可贪得无厌;
不以好恶看人,做事。
启示:
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最佳状态。
渴见水
原文: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
既至河所,对视不饮。
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
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翻译:
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
到达印度河之后,面对着河水却不喝。
别人对他说:“你因为口渴寻找水,现在到了有水的地方,为什么不喝呢?”愚人回答说:“如果可以喝尽这些水,那我就喝。
但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不喝。
”当时众人听了这些话,都大声地嗤笑他。
解析:
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可怜可笑!
寓意:
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实事求是,切忌贪多求大;
做好眼前事,防止好高骛远;
明确目标,量力而行;
心中有定,方可拒八面来风。
启示:
制定长远的目标,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积跬步以至千里。
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入海取沉水
原文: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
持来归家,诣市卖之。
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
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翻译:
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香。
经过一年,才打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
他把沉香运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
经过了许多天,也不能卖出去。
心里感到很厌烦,十分苦恼。
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
于是就把沉香烧成了木炭,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解析: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
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
寓意:
随波逐流和急于求成,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身处困境,更需冷静;
认清事物本质,不盲目效仿;
执着于目标,方可取得成功。
启示:
有恒心、耐心,不急不躁,才不至于失去理性判断。
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耐心地等待,全面地审时度势。
尝庵婆罗果
原文:
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
”即便持钱往买其果。
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
汝尝一果,足以知之。
”买果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
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即取果,一一皆尝。
持来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
翻译:
从前有位长者,派人拿钱到别人的园子里去买庵婆罗果来吃。
他吩咐说:“质量好、味道甜美的果子,你就买回来。
”于是那个人就拿着钱去买。
园子的主人说:“我这树上结的果子,都很好,没有一个不好的。
你只要尝一个,就知道了。
”买果子的人说:“我现在应该一一品尝,然后才买,如果只是尝一个,怎么能知道个个都很好呢?”接着他取来果子,每个都尝了一下,才拿着回了家。
长者见了,厌恶得吃不下,于是全都扔了。
解析:
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致“一切都弃”的结果。
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
寓意:
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
绝对的实践主义会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认识世界重要的思维方式。
启示:
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
诈言马死
原文:
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怖故,不能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
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
既到舍已,有人问言:“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马已死,遂持尾来。
”旁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翻译:
从前有个人,骑着一匹黑马进入阵地攻击敌人。
由于害怕,不能战斗。
就用血涂在脸上,装死躺在死人堆里。
他所骑的马也被别人夺去了。
士兵们撤离战场后,他想回家,就割了别人所骑白马的一截马尾。
回家后,有人问他:“你骑的马,现在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他回答说:“我的马已经死了,只好带着它的尾巴回来。
”旁边的人听后说:“你的马本来是黑的,尾巴怎么变成白的了?”他无话可说,被人们所嘲笑。
解析:
现在的人们也是如此,自称善良好心,不吃酒肉,却杀害各种生灵,制造各种痛苦毒害,还虚假地自称善良,实际上暗地里无恶不作,这就像那位谎称马死的愚人。
寓意:
故事中的那位骑士,因为内心的恐惧,不能参加战斗,只好装死以求保命,这种掩饰自己
内心懦弱,保护自身的行为,有时候是难以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难过后,还要沽名钓誉,那就不应该了。
不可沽名钓誉;诚实不可抛弃;做人不可虚荣心太大。
启示:
抨击了欺诈的人心,指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手持佛珠,却心存伪诈之人。
驼瓮俱失
原文: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
既不得出,以为忧恼。
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
汝用我语,必得速出。
汝当斩头,自得出之。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既复杀驼,而复破瓮。
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翻译:
从前有一个人,先是在瓮里盛着谷子。
骆驼把头探进瓮中吃谷子,结果出不来了,使他感到很烦恼。
有一个老人过来告诉他说:“你不要愁,我教你一个可以让骆驼出来的办法。
你听我的话,一定很快就可以出来。
你应该把骆驼的头砍下来,骆驼自然就出来了。
”于是就听了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下来。
杀死骆驼之后,又打破了瓮。
这样愚蠢的人,被人们所嘲笑。
解析:
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拯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而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居其一,顾此必然失彼。
故事中的人却采取了一个愚蠢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
佛教善于将生活现象上升为对人生的理解,这个故事用意不在于指出解决骆驼入瓮办法的愚蠢。
寓意:
不可过于轻信他人;面对“鱼和熊掌”的问题,用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
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启示:
我们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
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分,影响学业。
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
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